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1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有三个方面组成,即社会、家庭和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客观的或实际的联系,也包括他们在一定情境中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的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对生活环境满意与适应的程度;还包括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周围成员所给予的信息方面的支持。
一、高中生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时期是充满危机和挑战的时期,一方面社会赋予高中生的责任更多;另一方面,高中生也面临自我认同的发展任务。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正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心理危机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相对于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改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相比,社会支持是在个体外部发生作用的,是个体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是构建在青少年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基础之上的外在帮助系统。一直以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提高学生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来进行,但由于每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我们在心理教育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明显。而社会支持为学生的认知和评价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发现、交流和发泄自己负情绪的平台,满足了他们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而社会支持系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符合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在认知层面上给了他们一个比较和分析自身与他人发展状况的机会,为高中生通过外在的活动或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提供了条件。所以,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和社会支持结合起来,既培养青少年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也建立属于自己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就能从内外两个层面上解决我们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另一类则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感受到的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除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外,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包括对支持的利用度。对高中生而言,客观支持为主观支持提供了条件,主观支持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发展。高中生只有在感受到周围的支持和帮助之后,归属感才会建立起来,也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以积极的、正面的方式求助于社会支持,从而避免加深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使他们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心理困境中摆脱出来。而良好主观支持的建立离不开有效的外部支持系统的运作,一个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社会支持系统会更加贴近他们生活和学习,使青少年们在孤独、焦虑、抑郁甚至是绝望的时候意识到有可以寻求并且能够帮助自己的组织或机构,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构建高中生校园社会支持系统
为高中生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最为根本的是将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外部资源整合为一体,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对社会、家庭的干预我们能做的很少,而且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高中生校园社会支持系统。
1.改善社会支持结构
高中生在校社会支持通常是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班集体、同学朋友和学生社团组织等组成。在这个支持网络中,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老师以及相关人员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实际上“青少年报告的来自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陪伴与亲密和师生关系的满意度都是最低的,与教师的冲突与惩罚显著高于初中生。”这表明在校园支持系统中,有着专业能力的辅导教师和有着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则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李士江认为:有效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是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或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心,依托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受助青少年的支持资源整合起来,并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给予受助青少年以有效帮助。由此可见,心理辅导老师在构建校园支持系统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具备专业的技能,给学生以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同时也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由于一个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人员有限,仅仅依靠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往往成效甚微,所以整合所有教育资源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形势下,学校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主要途径,为高中生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教师在心理教育中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技能,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这一客观支持来源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社会支持系统主体中的作用
要发挥青少年在心理教育中主体作用,心理辅导机构要向广青少年开放,积极吸引青少年参与。
首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其次,通过上述活动吸引青少年志愿者组成青少年心理教育互助协会或社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面向全校青少年的联系网络,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宣传和实践活动。
3.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网络预警机制
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做好对他们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早干预,但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仅仅依靠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深入到青少年中间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青少年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次,由于心理社团网络能够深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之中,在班级中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也就能够被及早的发现,从而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及时干预提供了时间,尤其可以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4.认真做好青少年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是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它在整个的支持网络中居于中间位置,将社会支持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以自己的专业地位连接着网络的其他终端。做好对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开展团体辅导与咨询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特点;心理健康;问题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刚步入青春期,认知思维能力不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还难以理性解决问题。在对青少年进行需要心理辅导和价值引导时,需要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环境下,身体开始发育,身体外形和身体机能及性器官逐渐成熟,而生理的变化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主要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关注自己,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二是情绪情感体验增强,对外界的反应更加敏感;三是认知和思维能力增强,抽象的思维能力逐渐占主导。从这三个特点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意识、情感、思维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并且各方面都尚不够成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问题
“情绪具有较高的兴奋性、激动性、易变性、紧张性以及冲动性的特点。”情绪是由外在的刺激引发出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人事或者不同人事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情绪表现,情绪主要分为喜、怒、哀、惧四中表现形式。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让身心愉悦,增强办事效率,而愤怒、悲伤、冲动等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及时遏制,容易导致心理障碍,造成行为异常,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2.人际关系问题
青少年由于自身认知特点的局限,容易产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包括孤独感与强烈的社交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等,青少年的思维具有局限性,难以正确看待交往的意义,在探寻友好交往之道时会受到阻碍。青少年如果没有处于正常交往的氛围中,在喜悦时就也难以相互分享,在困难时缺乏相互帮助,在有心事时不能相互诉说,因此,难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缺乏交往或者交往出现障碍,会使人得不到心理满足感,情感依赖发生缺失,逐渐衍生出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身心的良性发展。
3.学习与生活的问题
在学习上,中学课堂与小学课堂相比,理论性更强了,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有所提高,需要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可能会产生学业心理负担,陷入消极焦虑的状态中,阻碍学业学习,影响学习效率,长时间没有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对学习失去信心,而面对退步的成绩,可能会继续加重学业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在生活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远离的生活圈子,结识新的同学,与家人的沟通和相处时间会相对减少,需要青少年走向独立,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如果没有合理调适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新生活,则会形成心理落差,遇到生活中的重重障碍,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却没有及时解决,会形成不良的情绪和产生歪曲的行为,不利于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如果长期置之不理,会阻碍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青少年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做情绪的主人。青春初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萌动,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引导青少年进行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多看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潜能,同时以辩证的态度分析自己的不足,做到悦纳自己,以进取的精神去寻找正确的路径弥补缺憾。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办法,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其次,积极与他人相处,学会理智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会主观臆断,没有顾及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脱离群体时的孤独感和强烈的社交需要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难以协调解决,从而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的泥淖中,逐步封闭自己,形成社交恐惧症。这就需要青少年正确看待社交,明白人际交往是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对自身而言是受益匪浅的,这也要求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并且学会在交往中真诚付出。
最后,青少年的家庭、学校和教师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行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一是青少年的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双方要和睦相处,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其心理状态通常是健康良好的,但是在家庭关系僵化,甚至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通常缺乏家庭的关怀和教育,内心深处是封闭、自卑、抑郁的,这需要引起重视。二是学校和教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测评体系和心理咨询室,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并且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后都应该做到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尊重青少年的人格与尊严,理解青少年的个性与差异,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3
一、 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转变的趋势
1.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呼唤班主任的心理辅导
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缺乏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冲突,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基本矛盾或危机,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阶段的矛盾,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就会得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不良品质。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危机理论为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启发。成长中的正在进行社会性发展的儿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内在的心理冲突,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施加外在的不良刺激,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危机得不到解决,心理发展受到阻滞,产生不良心理品质。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最需要心理教育的时期。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因而在心理辅导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主任工作性质要求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组织、领导和控制学生成为符合学校规范、满足社会要求的人。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往往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如各种纪律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等,均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这种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力,而学生由于受叛逆心理、从众心理、不良行为的惰性等因素影响会自然抵触。因此,仅仅依靠制度化管理使学生接受和内化某种价值观形成道德自律是困难的。班主任应在制度化刚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教育的柔性管理,洞察学生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对不良品行进行心理引导,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认同和内化道德规范。
二、 班主任心理辅导员的特点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最佳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提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学生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影响个体道德成长的班主任,这种角色的更新和转变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以个体的发展为取向,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对于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恰恰是他们发展必要的环节和正常的含义,而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问题’。因为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各种冲突,反思自身,认识自我,并不断成熟起来。”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使他们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同时考虑到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有限,思想易偏激,班主任不能过多依赖学生自身力量,放任自流,还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必要引导。
2.关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助自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那么人也就会健康地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障碍。传统德育更多追求的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都是自尊自信、自助自立的人。作为对学生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班主任,能给予学生重要的东西就是使学生获得尊重和信任,获得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成为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成为那个自己真正所属的自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强调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一种规范和纪律的制度化形式对学生实行控制和管理,学生一旦偏离了学校预先设定的轨道,班主任就会用制度权威以强制力量使其步入正轨,往往效果微弱或适得其反。而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会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班主任的情感权威和人格权威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性道德水平的提高。
4.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从体验中获得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就是感悟。传统的德育模式侧重于说教和灌输,以强制手段推行某些道德规范,缺乏深层的反思和感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强调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行心理建构和重塑,在这种隐性教育中获得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 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认知法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讨论策略引进学校道德教育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讲授、讨论、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危机。主题班会是常采用的形式,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举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组辩论,交流心得,在言语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达成共识、获得体验,促进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信念的融合,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2.心理训练法
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锻炼、实践等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排演心理剧和情境剧、行为训练、心理游戏辅导等,提高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如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创设一定的情境,身临其境地扮演他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获得个体体验和感悟,从而反思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榜样示范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选择和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对儿童产生不可低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促进学生同伴群体间的人际互助,相互观察与学习良好的行为。
4.情境陶冶法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具体情境,消除儿童心理发展的不良刺激,优化教育环境,创造良好心理氛围,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墙报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个情绪表达区,让每个人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用温度计的度数来形容自己情绪的高低,也可以一张笑脸或哭脸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自我心理修养法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实现心理自我调试和自我完善。包括自我接受法、自我控制法、自我宣泄法等。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或周记,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也可以传授一些心理调节方法等。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班主任工作与时俱进并取得实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站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育人高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呵护者。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的转变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趋势,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素质,应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4
1.冷漠与孤独。冷漠是指对人对事很冷淡,漠不关心,有时甚至“冷酷无情”。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冷漠的孩子,在学校对所学的知识不专心,缺乏学习热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事外,给人以“看破红尘”的印象。
2.过度自卑。自卑感在人的一生中大多数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过度自卑者缺乏自信和竞争勇气,不敢交际,畏惧失败。一般说来,差生比优生自卑,女生比男生自卑,且随年龄的增高,自卑人数会增加。
3.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混合心理,伴有焦虑、悲哀、猜疑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具有嫉妒心的学生,不仅会对他人先天的容貌、聪明产生妒忌,而且对其他诸如荣誉、地位、家庭情况等也会产生嫉妒。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一旦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人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行为。
4.抑郁。抑郁是以情绪低沉和忧郁为特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极度苦闷,对外界不感兴趣,活动减少。我国曾对高中生进行过调查,发现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级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25.14%、28.03%、22.76%。这表明约有25%的高中生有着程度不一的抑郁情绪。
5.焦虑。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常伴有忧虑、烦恼和不安的情绪体验。焦虑一般发生在性格较为保守、不开朗、交往少、兴趣爱好较少、遇事敏感的孩子身上,而且焦虑发生之前,大多有些不愉快的遭遇,比如考试失败、与朋友同学之间发生口角、睡眠不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6.逆反心理。“你让我打狗,我偏要撵鸡”,这是典型的逆反心理表现。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疑虑心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一片苦心和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7.厌学心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造成厌学等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心理上有许多的矛盾,比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等等。如此矛盾的心理,造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加重。
二、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使孩子正确认识外界与个人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能力,并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心理健康,防止异常。如果一个人的需要、理想、行为违背了社会准则,自然会到处碰壁,遭受挫折,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中,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2.指导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知人容易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青少年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和爱好、能力、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要正视它们。如果对自己不了解、不接受,那么,不是感到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就是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过分自卑焦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因此,老师及家长应引导学生有自知之明,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坦然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这样才会心安理得,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健康。
3.使学生认识现实、正视逆境。人在现实生活中,而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要求个人去充分认识和了解现实、适应和改造现实。这就要求学生面对现实,把个人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与现实社会统一起来。青少年学生有时身处逆境是在所难免的,如学习的困难、班干部工作的辛苦、考试的失利等。对此,老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鼓起勇气,培养自己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素质。而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品质,必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工作,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斤斤计较,不以人之长度己之短,不好高骛远,培养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多以升学为目的,以竞争择业为准绳,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另外,学校和班集体可通过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课程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的心理倾向。
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5
1、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很多同学幻想着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而实际上很多同学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和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面向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智商较弱的学生开办的职业先修中学才刚刚起步。对智商较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研究尚未成熟,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推广性。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同学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很多同学天天买零食吃,礼尚往来,互相攀比的风气非常严重。但在这些同学中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平时的值日生工作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相当普遍。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 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
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实质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师姐上,同时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特点。愿意与知心朋友谈心,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这些同学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其实,这些同学和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但只会抱怨父母师长不理解自己。
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年龄的增大,成人意识的产生,同学们心理日趋成熟,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个别同学还会发生顶撞师长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在经济上生活上都有依赖性。有的同学真正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
5、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但情感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冲动和波动。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及时用理智加以控制。
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
6、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大多同学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但由于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的坚持己见,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说面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立还不强。
7、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同学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对各种信息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还不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狭隘,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同学们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8、成材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范文6
关键词:手机;网络成瘾;解决办法
手机网络成瘾在当前很多学校都成为了一个问题。学生上瘾后具体表现为离不开手机,手机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而离开了手机学生则怅然若失,无法正常生活;并且由于长时间玩手机,无法专心学习,上课爱睡觉等问题;而且此类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对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一、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
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孤独感;学习能力欠缺;从众心理等。下面分别分析以下原因:
1.学生的孤独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而部分学生存在孤独感较强的问题,不愿意过多的与他人交流。而且容易造成这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偏弱,无法有效的排解内心的孤独,也许拿着手机什么也不干,但是相当于给学生自己找一个心灵的寄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进而成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2.学习能力的欠缺
这是造成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欠缺,导致其无法安心的完成自己的学业。然后就需要干一些事情消磨时间,很多学生选择了玩儿手机。继而造成对手机网络的依赖。如果能够把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问题也许就能够得到一定的解决。
3.从众心理
由于当前智能机的普及,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机,这是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又一大诱因。很多同学拿手机并不是为了和家人联系,而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大家都带了,自己不带很没有面子。带了自然就要玩儿,于是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手机网瘾。
当然,手机网络成瘾的诱因远不止这些,但是类似互联网一样,手机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如何合理使用,如果借助手机网络,弄明白自己没有弄懂的知识,未尝不可,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意志力薄弱,无法合理使用。
二、手机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
手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关于手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目前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这里简单的谈一下笔者的经验。
1.思想教育
对于大多手机网络成瘾的学生,并非不可救药,这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直接没收手机进行强行干预,达不到帮助学生戒掉手机网瘾的目的,反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用说教的方式使学生学生明白过度依赖使用手机,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身心健康等,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上网,是由于学习动力不足,无法有效的搞好学习,导致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就感不强,因而玩手机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能够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可能就会戒掉手机网瘾。
3.心理辅导
这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形成手机网络成瘾的原因基本相同,由于学生孤独感强,比较不自信,需要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信心,因而可以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使学生戒掉手机网络成瘾。(1)团体辅导。以青少年的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心理指导意义的活动形式,让青少年对自我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得以觉察,并用积极的方法得以满足和实现,以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在互动中让青少年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人生价值观,认识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接纳自己、改变自己,特别是体会到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产生感恩的思想。(2)个体辅导。针对不同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进行个别辅导。一个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因而在对青少年进行个体辅导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家庭治疗,通过举办“家长课堂”,帮助、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网络依赖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促其改善家庭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认识各自的责任和目标,从而改善孩子的行为。
当然,面对日益严重的手机网络成瘾问题,会引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希望可以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不至于沉迷于手机网络。
参考文献:
[1]金伯利,网虫综合症一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