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本实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本实训

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1

关键词:能力训练模式;三级递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职业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推行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回访,并同时开展了市场调查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社会调研,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确立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教学目标。

2)面向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组提出了构建“实用够用,满足职业基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素质”的课程建设方案,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多个通用教学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为教学和学生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范本。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案例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实施项目达标,考核综合能力

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文本录入、数据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网络展示等多个任务,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系统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远东公司、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完成合作单位项目,合作单位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6)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实施

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定期轮流下企业锻炼,不断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后续的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发现,随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在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毕业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满意,使用办公软件的灵活性不强,使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事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能力训练模式,建立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方案。提出了将能力训练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构建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研究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转变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转变为合并成一体,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式转变为工学结合,开放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

职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按照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职业人在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反复大量的生产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职业经验,才能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办公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主要特点的工作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辅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和拓展训练,使其“熟能生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训练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全过程的技能训练。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熟能生巧的认知理论,将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成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个层次,形成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时师生同步开展的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边讲边练,学生边听边做,以教师操作引导为主,学生同步模仿操作为辅,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做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境而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一阶段是对同步训练的巩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成三条线,技能训练任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重复而又递进的能力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

1)比较研究:通过对平行班级进行空白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能力训练效果。

项目组分别从生物化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2009级学生中各选取了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实验,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比较,认证合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2)生产性实训研究:合理设计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监督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通过真实的办公事务实践环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认真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办公软件使用技巧较多。这部分学生多数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技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3)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设计每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实用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时效性。

项目组分别选取了2009级交通学院物流专业、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和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专业等三个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通过技能认证的比例较高。(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5 教学效果

1)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自从在教学中运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全国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大陆地区“极品飞手”计算机录入大赛等赛事共获得一等奖34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53项。与之前相比较,无论是获奖层次,还是获奖质量,都有了跨跃式的进步。

2)出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案例教材

根据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训练一体化案例教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每一个教学案例,以在微机实训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课程打包教学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校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所任课班级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的比例来核定。为了保证公平性,实施教考分离,学生成绩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办公软件考核系统来完成。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

本研究提出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着“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原则,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2010年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开发出版了一体化的项目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自实施“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以来,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2] 万德年.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3] 万德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8).

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从事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以及计算机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操作中多练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一、目前计算机实践操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操作教学认识不够

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在人们的认识里,仍然是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轻实训教学和轻能力培养。加之对实训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实训内容的制定随意性很强,有关教学人员也存在实训随便不认真的现象。由此,造成学生轻视实践操作课现象。

2、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实训指导书

众所周知,当前计算机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各种应用软件更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而教材内容却显得滞后,有的缺乏正规的上机指导书,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3、实训条件落后

由于受经费制约,学校目前仍以赛扬计算机为主,双核计算机还未普遍使用,很多新软件不能安装运行,即使能安装运行,其速度也很难跟上。后期维修资金得不到经常支持,计算机缺乏维护,学生实训用计算机得碰运气,有时能用有时不能用。加上上机实训科目多、班级多、机房少,学生达不到实训的课时安排量。

4、实训手段落后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把多媒体实训教学、计算机模拟实训和CAI实训教学等先进的实训手段和实训方法应用到实训当中去,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贴于 5、考核制度不完善,挫伤教学积极性

由于把实训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等方面,并没有突出出来,反而不如一般教师工作量高。实际上,实训课教师既是理论指导教师,又要准备实验、带实验、批改实验报告,既是维修人员,又是后勤人员。他们的工作既复杂又烦琐,所涉及的知识面远远超出了某门课程的范围,但在职称评定时,工作量往往得不到认可,严重挫伤了实验课教师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1、提高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认识

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惜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把实训教学放到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因此,应彻底改变那种轻视实训教学的现状,对实训教学从以往依附于某一门课程中独立出来,实行实训课程单列,坚持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2、增加设备投入,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学生上机课时量严重不足,因此,增加设备投入,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尤为重要。一是学校要充分认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尽最大可能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二是努力创造条件,建立网络实训教学系统,将传统的计算机实训教学活动逐步转移到网络平台上。

3、建立和完善实训教师的评聘机制

为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鼓励实训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实训教师评聘机制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根据实训教师所履行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实训教学水平、实训技术的更新、工作业绩等等进行量化考核,按得分名次顺序排名。对实训教学工作有突出成绩,并有发明创造的,应在评聘时重点考虑。计算机专业更新换代飞速,还要增加外出进修、设立激励机制等办法,真正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涉及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搞好计算机实践教学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有力地推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习主体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杜占东 加强实训教学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

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3

(东凤理工学校 广东 中山 528425)

摘要:中职教材改革的基本方向已经明确,就是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改要求,更新教材内容,改革编写模式,增强实际应用性。本文根据“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新理念,结合网络专业建设过程中校本实训教材的开发经验,总结并探讨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做中教、做中学;中职;网络专业;实训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46-04

在新一轮职教改革中,东凤理工学校专业建设紧跟本地行业发展步伐,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专业建设过程中随着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紧跟东凤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紧紧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并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准确定位并布局学校的专业格局,更加注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现在,学校多个专业已经采用面向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人才实用性的“校企合作”教学实训模式以及学生双证甚至多证毕业的多能性毕业模式。

开发中职网络专业实训教材要结合职教新理念

教材开发实践表明,必须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实训教材才能做好、做精。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必须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比较,显著的区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更具有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其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具有很强职业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比例较大;与基础教育的普遍性和高等教育的优选性相比,中职教育更具有被筛选性,学生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师资队伍,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居多,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特长的情况看,其教学模式更适合运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二)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紧靠“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

由于没有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活动只能按照中职教学大纲开展,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表现为以下几点:(1)未能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由于只有大纲可依,且大纲并没涉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所以,本校的网络专业只能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 2003 Server”等课程。这种课程模式既没有考虑到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没有顾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脱离了培养人才应该遵循的原则。(2)课程设置未能兼顾实操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的方针。本专业绝大部分的教材取自社会上的能力训练教程,这种类型的教材往往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上的系统性、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是简单操作型人才。这两种倾向都极具危害性,造成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双重欠缺。(3)未能做到以需求导向为原则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我校位于中山市小家电生产重镇东凤镇,由于大部分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网络应用范围狭窄,这直接导致网络人才需求的不稳定,给学校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职业岗位的人才供需情况及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对中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融入“做中学、做中教”这种先进的理念,使课程改革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开发切合学校教学现状的实训教材,渗透职教新理念

要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学校为“做中教、做中学”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搭建的实践平台必不可少。我校计算机科组的两大优势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一)学习型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流的师资造就一流的学校”。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技能扎实的教师。我校计算机科组有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学习型团队。科组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9名,软件设计师4名,网络工程师3名。科组还有二名教师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在职硕士的进修,一位教师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在职硕士的进修。因为计算机科组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教学骨干,所以能更好地开发以新的理念指导的实训教材,也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网络专业实训设施及顶岗式的实习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实训场所的建设,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的投入占了职业教育经费很大的部分。东凤理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计算机科实训场所的建设,东凤镇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现新建成一栋全新的计算机楼,建筑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空调网络齐全,配置有一个神州数码网络配置实训室、一个锐捷网络配置实训室、一个VCOM综合布线实训室、一个Windows服务器配置综合实训室、一个计算机硬件实训室等几个专业的功能实训室。另外,还配备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五个,平面设计实训室两个、网站设计制作实训室两个等多个计算机专业实训室,每个室均配备了投影仪、教学音响、56至64台教学电脑及相应的教学实训软件。另外,还建成了计算机多媒体课室六个,每个课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控制平台、投影设备、音响等设备。该实训楼的建成及设施设备的配备,有力地保证了计算机科教学实训的开展。

近年来,学校在对外的校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学校成立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外联部,专业负责对外企业的联系交流。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先后与美的集团、铁将军集团、丽音电子等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主要分为二种形式,一是送相关专业学生到企业实训,学生通过在企业一线车间或办公场所的实际操作,掌握就业岗位必备的技能;二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在企业内办学,让学生到企业半工半读,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的再培训服务,培养优质熟练的技术工人。目前学校实训环境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保持着明显的领先优势。

运用新职教理念,开发网络专业实训教材

现阶段,计算机科组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开发校本实训教材。我们充分考虑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的新职教理念,在分析科组的实际情况后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材的开发应包括如下环节。

(一)立足本地经济,调查职位需求

中山市东凤镇是广东省著名的小家电生产重镇。镇内既有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如美的电器集团、铁将军集团、玉峰玻璃集团、天乙炼油集团等,又有为数众多的小家电、五金企业。随着网络自动化的不断推进,镇内几乎所有的企业厂房、办公室及销售网点均处于网络化进程中。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一直是企业紧缺的人才。所以,学校一直将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学校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二)保障学生就业,职业岗位及关键技能分析

市场职位供求决定学生的就业形势。经过计算机科组多次调研,包括发动教师到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企业岗位调查,以社会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本镇及周边各镇企业负责人发出问卷,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向已毕业学生了解他们所在企业的职位状况等方式,计算机科组了解的网络专业核心岗位有:(1)大、中、小型网络管理员。熟练掌握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 2008 Server、Linux等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能够完成一般的网络设计、安装及维护任务。(2)网站设计制作师及Web维护管理员。能够熟练运用网页三剑客等软件开发Web网站,掌握ASP、ASP.NET、PHP等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具有网站日常维护的能力。(3)电脑维护员。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独立进行计算机硬、软件的组装与维护。

(三)分析、确定课程设置及编写课程标准

了解了专业要培养的核心工作岗位后,再分析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由哪几大专业方向的课程组成。对于以上三种核心岗位培养方向,具体可以分为三大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类、计算机软件应用类及计算机销售与维护类。计算机网络管理类课程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硬件与维护、交换与路由配置、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网络实际维护配置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具体包括网站制作之色彩搭配、PS平面设计、静态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动态网站制作、数据库原理、Ms SqlServer等。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的网站制作技能及网站维护能力。计算机销售与维护类课程具体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具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表1是2010网络班培养网络管理员的部分课程结构及开发。

(四)确定实训课程,组织团队开发

分析就业市场需求、确定核心培养岗位、确定专业培养方向、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后,就到了网络校本实训教材的开发阶段。

分阶段开发 考虑到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适应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更不能贴近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计算机科组决定自主开发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由于要开发的教材数量过多,考虑到本科师资力量有限,开发经验也不足,所以决定选取当前急需的、所教课程开发力量相对雄厚的课程进行开发,其他的后续再开发。

开发流程 计算机科组成立了科组内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一线核心专业教师组成,专门负责解决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学期,委员会下设三个教材开发小组,分别是《网络互联技术实训案例教程》开发小组、《ASP动态网页制作》开发小组、《服务器配置实训教程(基于Windows 2003 Server)》开发小组。教材实际开发前,委员会和所有开发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理念,结合本校的实训环境及师资力量,决定把“精讲多练、市场实际应用的教学项目、能结合实操环境或到实际企业中实践”这几点作为教材开发的核心守则,所有教材都必须符合以上守则。开发小组明确守则后,根据统一规定的文档格式先制作教材目录及样章,交由委员会评审,委员会通过分析核心岗位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市面上存在的专业教材,对开发小组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并督促开发小组积极修改。教材目录及样章通过委员会审核后,该教材就进入实际开发阶段。《服务器配置实训教程(基于Windows 2008 Server)》的部分目录如下页表2所示。

开发小组在编写教材具体项目时,还要考虑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能通过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并且要考虑教学评价的方案。以安装Web服务器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1)明确项目任务:给出一个ASP网站源代码,要求配置一个具有一定安全性要求的网站服务器。(2)制定计划:让学生在项目实训表中书写实操步骤及一些关键的配置内容,如IP的设置、网站权限的设置、流量的限制等。(3)实施项目:让学生在网络实训中进行项目的配置。(4)检查评估:服务器配置的评估应该从配置完整性、配置可用性及配置安全性等几方面进行,让学生了解一个强大的Web服务器所应具备的功能。(5)归档: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写好实验报告,教师再对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导学生找出原因。

网络专业实训教材开发成果显著

经过将近三个学期的教材开发,由肖学华、黎帝兴参与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由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由罗文剑编写的《网络互联技术实训案例教程》也已经与南开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准备出版;由黎帝兴负责编写的《服务器配置实训教程(基于Windows 2008 Server)》、邬建彬负责编写的《ASP动态网站建设》等多本教材也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并积极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

参考文献:

[1]吴文林.运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理念 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9(7).

[2]黄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1).

[3]岳经伟,张国清.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4]朱伟,刘群.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耿健.“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2012(5).

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内容;实训室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61-02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也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业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为无论我们将来是选择软件工程师,抑或是网络管理员,还是直接担任计算机维护人员,都必须把这门基础课程学好,学扎实,因为只有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我们才能更好的使用它和保护它。既然这课那么重要,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这些技能呢,这是我作为这个专业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认知,掌握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优化、病毒防护和常见故障诊断、排除的职业技能,并为其后续专业岗位课程的学习和应用作前期准备。但是,仔细研究现在的教学方案和课本,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有两个问题:学生的实训内容从实用角度来看还有差距,很多实验只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是很多学校对组装课程不了解,以为就是计算机课,直接安排在机房,而实际上,组装课应该有自己的专门的实训室。这样两个硬伤存在,就直接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教学方法也不能更好的给学生实际的帮助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学生毕业出校门,对于他们就业上岗就缺乏竞争力。

针对这两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好呢?

首先,要根据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开开设适合中职学生的实训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训主要分成两大部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安装以及计算机的维护与维修。而在教科书中,可能比较侧重硬件软件的知识介绍,但是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如果只是死记书本中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应用到现实中,或者说,不能变成自己的技能,那是没有用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技能更是他今后找工作的筹码。为此,我尝试着进行了一个新的实训内容的划分。

实训1:认识硬件。通过拆装计算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组成(显示器、主机箱、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显示卡、声卡)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网络进行计算机硬件价格、性能的查询,不同品牌硬件的性价比对,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实训2:计算机的选配。在对计算机硬件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提出更高的实训要求,即根据不同的需求,给出符合要求的配置清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的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实训3:计算机组装。这是真正的动手实训,要求学生能把一个个分散的硬件组装成一整的计算机。同时也会将完整的计算机,拆分成单独的硬件。要求明确目标、拆装顺序、拆装过程中的注意点。通过实训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更清楚,同时掌握对硬件的安装与拆卸。

实训4:安装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 Server)。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的安装需求,并了解安装过程中如何进行系统分区、硬盘格式化、BIOS的设置、系统的设置。

实训5:实用软件的安装及使用。本实训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实用软件的下臷、安装和应用。

1) 系统备份(GHOST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可以介绍本机备份,网络备份等)。

2) 系统优化(WINDOWS 优化大师的安装与使用,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注册表的相关知识)。

3) 常用杀毒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

4)其他应用软件的安装(OFFICE软件,播放软件,修图软件等,这类实用性应用软件主要教学生可以重哪里下载和更新)。

实训6:常见故障的分析与维修。现行的计算机维修,主要是板卡级的,一般都是发现换了直接更换那个硬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是哪个硬件损坏,那么教学生的方法是替代法,即先由学生通过一些书本上给出的知识,如报警声。来大致判断哪个硬件损坏,然后用好的硬件来替换。在本次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实训中的常见的一些故障能进行分析、判断,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能独立排错,以便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次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训7:计算机导购。这一实训内容是根据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专门增加的。即让学生角色扮演,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知识来推销计算机,学生通过体验销售员,顾客这些不同的角色,更好的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知识,也让这一学科真正与日常生活结合了。

其次,根据上面的实训内容,可以发现对实训室的功能要求也有所增加,不是单单的有几台旧电脑供学生拆装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些实训要求,实训室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下面我也来谈谈我对实训室的一些设置。

1)硬件维护实训室的配置

硬件维护实训室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让练习计算机硬件的拆装与维护。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硬件拆装等方面的操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损坏是相当严重的,一个组装实训室建立以后,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大部分计算机已经不能通过开机自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试着将这个实训室的计算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不能通过开机自检的计算机,这部分计算机用于初次练习计算机拆装的学生使用,让学生在这部分计算机上能熟练掌握硬件的拆装。另一部分是能通过自检的计算机,学生只有能在第一部分计算机上熟练操作了,才能到这部分计算机上练习,学生在安装完成后,计算机能通过开机自检,如不能通过开机自检,则要学生分析原因,并解决计算机故障。当然这样的实训室的计算机很多都可以使用学校机房淘汰的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坏了的,因为这些坏的机器可以供学生拆装,还可以用来尝试故障分析,所以这样的实训室在经费上并不需要花费很多。

2)软件维护实训室的配置

软件维护实训室的作用主要有三个。第一,计算机网上模拟选购;第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三,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模拟及给出解决方案。

整个实训室要求能连接互联网,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硬件和配置计算机时能在网上进行模拟选配,现在有很多网站是提高实时的硬件信息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最新的硬件动态。

同时在软件维护实训室中,每台计算机上安装了操作系统模拟安装软件和计算机故障模拟软件。操作系统模拟安装软件让学生模拟安装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故障模拟软件提供了多种故障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故障产生的现状,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软件中提供了解决故障的参考方案。

互联网是一个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工具。因为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实在快,书本的知识都比较陈旧,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网络是个最便捷的平台。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专门提供一个供计算机组装课程学习的机房,装上相应的学习软件。当然,一般也可以和平时的公共机房结合使用的,只要安装需要的软件即可。这个看具体需要。

3)综合实训室配置

何为综合实训室,其实我之所以需要这综合实训室,主要为了和之前的做区分,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它主要作用是训练学生的整体能力。也就是适应我前面分析的实训7。我们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技能,为就业服务。经过对苏州此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发现计算机销售,是此专业中职类学生不错的选择。那么在实训方面除了锻炼他们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特别要训练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自己的销售能力,为就业提高竞争力。这一综合实训室,里面布置类似于电脑销售专柜,有品牌整机,也有各种零散的硬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更容易掌握技能。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已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组装、操作及日常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势必要得到学生的喜欢和重视,为了完善这门课程,使这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计算机本身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滞后,这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也带来很多不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利用各种资源,使之成为我们教学的工具。以上,是我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给出的一点关于实训内容及实训室方面的建议,可能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恒.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5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蓬勃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既掌握会计理论又懂得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中坚力量,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侧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达到会操作、熟悉操作、能独立操作的目的。对职业学校财会类学生的定位更应以实践操作技能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为主,侧重于学会一种社会上应用广泛的财务软件的流程和操作方法。为此,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为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課程内容制定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对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虑不够,相关的课程只有计算机基础和中英文打字,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有受到影响。比如说在报表模块中报表定义公式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会计知识的良好掌握,而且要对计算机语言和EXCEL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因此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的定位在操作技能上,还要兼顾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此外大多数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满足简单的从手工账到计算机做账的过渡,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地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二)教学设备落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各校就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没有专业机房,学生实训只能挤在公共机房里导致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训课时少,影响教学进度。另外,虽有一些学校设有专业机房,但由于软件、硬件更新速度很快,而且投资很大,一旦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造成软、硬件滞后,使得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差异很大,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另有一些学校虽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在使用效率上却不理想。(三)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在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训,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训,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使实践教学内容仍为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从职业岗位角度来分析其内容显得零散。

二、探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新途径

(一)建立以具体的项目和任务为基础的新课程内容体系。在分析电算化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以项目任务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态度和情感等内容。在项目或任务设置上,保留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将原《会计电算化》课程重新进行整合和序化,项目化管理。具体项目一、会计电算化工作准备;项目二、系统管理工作与基础设置;项目三、总账管理系统;项目四、UFO报表管理系统;项目五、其他管理系统;项目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前几个项目与企业的电算化工作过程相一致,项目六是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的综合运用,是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融合起来,形成一整体,以提高学生的电算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就业打下基础。课程内容整合后,理实一体化。作为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于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可以进行电子举手、自动接收文件等。采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的意义是有利于会计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教学活动,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学生的辅导工作。(三)实训采用岗位技能模式,电算化实训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些)岗位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按照岗位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贴近,岗位技能模式的建立把电算化的实训教学分为两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居于工作环境任务式手工模拟实践和居于会计岗位电算化式的模拟实践;第二个阶段性为综合性的项目式的会计模拟实践。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理实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这需要职业院校会计教师不断对教学进行探讨,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更上新的台阶。

计算机基本实训范文6

1 基地概况

2009 年 11 月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经教育部批准,获得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 150 万元,地方配套 150 万元,现拥有计算机设备600余台,设备总值逾千万。该基地目前正常运行,对我院计算机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训基地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该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了现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和实现。

目前建有 h3c网络综合实训室、苹果e-design实训室、vcom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 16 个实训室,功能涵盖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与维护、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音视频处理、二维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方面,基本满足在校学生和本区域高职学生的实训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培训等要求。

2 实训基地对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意义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网站开发和网页设计能力、数据库开发技术及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多媒体制作与图像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训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佳途径,实训基地则是实训教育的平台。目前社会亟需大量计算机应用人才,而随着我国各类院校不断扩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学生感叹工作难寻。该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重基础、重技能,却轻实践、轻素质,最终导致所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我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给我院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强大平台,依托该基地的硬件设施,我们可以转变实践教育方式、从行业需求出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工程的实训教学,建设仿真性强、职业性强、管理先进的计算机基地。

3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特点

3.1 学生学习动机各异

动机是导致人特定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于自身的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一些学生的动机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些学生则是为了个人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关注学习动机不明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学习动机。

3.2 学生学习兴趣范围有局限性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对枯燥内容的学习效率低下,往往学习兴趣就落在教师上课的内容上,却无法深入学习下去,这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结合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理论实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是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从而实践课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兴趣的平台。

3.3 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转变

高职高专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学生入学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专业定向,围绕着专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学习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学习内容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也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作出转变。

4 依托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学生培养方式

4.1 树立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特定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够”、“激”、“用”的三字原则:

1) 基础知识“够”用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是要培养能够直接进入一线岗位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终点应放在应用上。理论知识要够支持应用操作,操作基础够支持一线岗位的应用。“够”不应该是静态、绝对的,而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呈螺旋形上升。

2) “激”发学生兴趣

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艰苦的学习成为负担时,同时也是“知之者”教育的失败。对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不能使机械地授予,而要更大程度的让学生感到“能操作”、“易操作”、“想操作”,使之成为“好之者”,“乐之者”。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有乐对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生个体差异决定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在用的时候这个差异就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抓住这个环节分析每个学生的差异,找出学生的擅长和不足,鼓励学生讲所学内容主动联系到应用。因材施教是古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因该是教育者回归到教育本质理念的一种追求。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所学能否转化为所用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4.2 理论服务实践的教学模式

4.2.1 从行业需求出发

1)设计合理的实训课题

实训课题要能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训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训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实训课题的设计要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转贴于

2)仿真的项目环境

按照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分组,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实训任务不仅是知识点的设计,还要设计任务阶段,任务中的角色。

4.2.2 从学生特点出发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训环节区分开兴趣倾向不同的学生,针对兴趣给学生不同的引导。完全按照实训计划环节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就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抗拒,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从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计划。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摸底,指导学生分组搭配。

4.2.3 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业行业专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导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紧贴市场需求,内容先进实用,并跟踪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法、工作情境教学法、目标驱动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注重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文档写作、项目管理、演示表达等多个方面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以职业岗位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三个训练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在各项实践环节中强调动手能力、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4.3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精益求精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4.3.1 任务布置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确定任务内容,设定任务环节。学生接受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团队合作。如果是团队合作完成的话要分配团队角色,确定每个人所完成的具体内容。

4.3.2 制定计划

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制定较完整的学习计划。如: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每个步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整个任务的完成进度等。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任务相关资源,指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工具和图书馆,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3.3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学生根据任务内容首先做概要设计,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明确任务目标,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详细设计中就要根据概要设计中的小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3.4 任务实现

学生对教师提供资源和自己所准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提炼、加工、整合,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然后合作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根据任务设计进行任务实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计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时间,积极地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

4.3.5 完成、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对任务中所有问题讨论并综合之后,提交作品和书面形式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以课堂答辩和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任务评价。

5 教学团队建设

2009年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始建设,围绕着实训基地的教学改革也在同步实行。我们以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教师力量,优化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定位明确,搭配科学,面向市场,资源共享的教学团队体系。

5.1 课程建设

5.1.1 加快课程更新速度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技术更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课程体系不能随着专业技术发展而更新,所设课程的滞后就会严重影响专业教学效果,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也会和市场需求相背离。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更新,几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有的专业课教学都进行了更新。有的教学为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了颠覆性更新,如动态网页设计已从asp技术更新为.net技术;有的教学在软件版本上进行了更新,如原来的photoshop6版本已经更新到现在的cs3版本。教材选择适应当前教学内容,更加面向操作。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学。目前,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取的证书有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c语言)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装调员、网络管理员等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证书等。

5.1.2 建立课程体系特色

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多年摸索和研究,将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四个方向:程序设计、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多媒体应用。在理论课程相同的条件下,四个方向的专业特色更加依赖实训教学的开展,目前实训课程已占专业课课时量60%以上。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建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网站建设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数据库开发实训室、动画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鼓励教师开发实训主导型课程和教材,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参加各种课件大赛,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整合网络资源,形成系统的资源共享知识库。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通过专业能力培养来进一步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5.2 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要具备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科研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良好的实训基地,需要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的本校教师、校外实训实习单位具备相当业务素质的技术人员或培训人员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以下途径:

5.2.1 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市场的新技术;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5.2.2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如网络课程教师,必须先到实训基地网络实验室实训,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上课堂授课。对于专业基础好、有事业心和上进心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派他们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在带班中积累实践经验。

5.2.3 加强教师培训

聘请行业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做讲座,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5.2.4 “产学研”结合

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师通过开发一定的程序,如利用asp.net来开发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等,利用flash、author ware开发多媒体片头等,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