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1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高职院校青年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有效问卷27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有效问卷中,男生1273人(占46.1%),女性1487人(占53.9%);大一学生1233人(占44.7%),大二学生927人(占33.6%),大三学生600人(占21.7%)。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现状有大体的了解;查阅相关年鉴,了解相关数据资料。通过对4名体育专业学者和8名体育教师的访谈初步了解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对25名高职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2.2 问卷调查法

被调查学生按所在班级由班级任课老师或者辅导员召集、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并讲解填写方法注意事项、学生填写后统一回收。

调查问卷由学生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等)、一般体育参与情况(次数、时间、强度、锻炼地点等)、参与动机、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以及健康状况与身体形态的自我认知等五个方面组成。

使用EXCEL2010软件和SPSS18.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学生对“终生体育”的了解情况

终生体育理论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校生活阶段无疑是学生形成终生体育意识、掌握终生体育能力的关键阶段,但学生对终生体育的认识与了解却严重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知道并了解内容的比例仅占4.9%,而34.9%的学生是知道不了解内容。从学生年级分布上看,“知道并了解内容”和“知道不了解内容”比例随年级的增高而在增高。说明年级越高,其对终生体育的了解的自觉性和程度稍高,但是各年级差别不大,整体了解情况很低。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对“终生体育”了解情况(%)(N=2760)

2.2 课余体育参与情况分析

2.2.1 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分析

本调查结果表明,有94.9%的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有53.6%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达到3次或3次以上;男生中有58.2%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达到3次或3次以上,女生中有49.8%。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参与的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男生活动比女生活动次数多。

表2  高职院校学生每周锻炼频率(N=2760)

表3  男女生每周锻炼频率情况

2.2.2 课余体育参与项目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喜爱项目的前五位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游泳;女生喜爱项目的前五位是:羽毛球、健美操(健身操)、乒乓球、游泳、篮球。高职学生课余体育参与在参与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男女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力量技巧性项目,女生在选择运动项目上更倾向于柔美技巧性;场地器材的限制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表4)

对于学生熟练掌握项目的调查显示(表5),有高达22.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够熟练掌握的项目。没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这一群体显然无法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对于学生终生体育的实施必然是巨大的障碍。

表4  男女生喜爱项目排序

表5  高职院校学生熟练掌握项目(N=2760)

2.3 课余体育参与场所与体育消费支出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表6、表7),选择学校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达到50.1%;选择免费体育场馆器材的学生达到57.3%;学生最大的体育消费开支项目为体育服装器材。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所有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自己的家庭,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故其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主要还是选择免费场馆器材。另外其最大体育消费支出为服装器材也反映出了学生在不具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其主要消费还是首先满足最基本的服装器材。

表6  高职院校学生首选体育参与场所(N=2760)

表7  高职院校学生最大体育消费支出(N=2760)

2.4 影响学生体育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8),阻碍学生体育参与的最大障碍是场地器材的缺乏;阻碍学生体育参与的排名前6位的原因中有5个原因实际上是学生的主观因素。

表8  阻碍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

3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促进对策

3.1 学校创造学生体育参与的软硬件条件

学校体育设施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学校应当适当增加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投入为学生参加可以体育活动创造比较充足的硬件条件。

软件条件这块应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为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高校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和校园文化建设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2 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中的主导作用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将近一半被调查者(46.4%的被调查者每周体育参与的次数少于3次)的课余体育参与行为仍不够积极,体育习惯还未养成。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终生体育意识属于体育教学的深层层面,高校体育应利用其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主要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教育,体育兴趣及锻炼价值的教育,为他们养成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思想和运动能力基础。

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学生课余体育参与的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自己喜爱或者是能熟练掌握的运动项目(22.2%的学生没掌握至少一项运动项目)。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能通过体育课程掌握至少一项运动项目。

高职学生是即将踏上人生旅程的群体,其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除了狭义的运动技能准备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储备。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仅是狭义的体育,更是增添了文化内涵的广义上的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不单是室外的体育锻炼,而是应该充满了知识性的体育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应充分注意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

4 结论与建议

①武汉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终生体育的认识与了解严重不足;随年级的增高其对终生体育的了解的自觉性和程度稍有提高,但是各年级差别不大。

②武汉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中有58.2%的男生每周体育参与的次数超过3次,女生的比例是49.8%。每周体育参与次数超过3次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215221)

以课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式,既有翔实的数据呈现和生动的情境描述,又有行为案例的诊断与深入有据的思考——这,不失为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理想方式。我们的研究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背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以下是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日记,观察主题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了,孙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如果没有这么多数据表的统计,打死我也不相信:这节课共提了63个问题?!我的备课本上明明只有13个问题呀!怎么会这么多?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倒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更能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1: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1: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那么,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教学现象之假设2: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教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了深刻的感悟,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推断论证2:在教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提问的数量就变多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这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就存在问题呢?——这种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这位教师的困惑,得到了同事们的“呼应”。当时,我们语文教研组分工合作,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记录下这位执教教师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课后大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这40分钟的一堂课,教师居然提了63个问题,也就是说,这堂课平均每分钟提问1.6个。这个数字太让人震惊了!课堂提问频率如此之高,这是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课堂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什么还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但这一组“硬碰硬”的数据,是摆在面前的“铁的事实”,无声地显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差距。

二、对比:引进“他者”,寻找症因

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呢?我们不断地摸索着。

“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当处于同一水平的研究团体——教研组内部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提倡‘法外的思想’的法国著名思想家列维纳斯,在人们普遍把‘我’当作重要的东西时,反其道而行之,在‘主体’和‘自我’之间引入了‘他者’的概念,即在现象学的‘在场’概念中提出了‘不在场的在场’,从而形成了独创性的思想”,由此类推,从外部寻找一个或多个“他者”引入我们这个团队,即所谓“专家引领”的方式,是解决教研组内部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我们选择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开展对比观察,找到了症结所在:

第一,教师没有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玛丽·巴蒂·罗,美国的一位大学科学教师,她在倾听了数百例课堂教学录音后,发现了教师课堂上“等待时间”的重要性。她把课堂上周期性的、简短的沉默称为“等待时间”,她发现教师的“等待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1秒,而她以及她的后续者经过反复研究,证明了“将‘等待时间’延长到3~5秒的教师对他们的学生和自己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效果”。反观上述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提问频率过高,导致学生忙于应付而无暇思考,回答的问题停留于浅层次,学生的思维也就无法向纵深递进;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不停地增加,结果必然是——不停的问与频繁的答串联了课堂。

第二,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课堂提问虽然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占鳌头,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第三,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点拨之功有待磨练。

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而执教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没有收到相应成效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无奈之下,教师只能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期化解这一尴尬局面,导致问题越问越多。其实,其中的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由于教师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使有效问题变得无效甚至负效了。

第四,“优质提问”太少,提问技巧有待提高。

执教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是13个,然而遇到具体的课堂情境却突变演化成了63个,可见,很多问题都属于“临时性”问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加里·D.鲍里奇教授等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而这些“半路”衍生出来的“临时性”问题,缺少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内容,大多属于简单的回忆性问题、事实性问题、验证性问题和知识性问题等,处于浅层次、低认知水平的状态,缺少思维的纵深度与逻辑关系,质量明显不高——课堂上的“优质提问”太少,必然影响到其实效性。

所谓“优质提问”,应具有如下5个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清晰的内容关注点。(3)能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4)面向“群体”而非“固定团体”。(5)非偶然性的。

三、跟踪:聚焦于教学行为的改进

一年之后,我们又对这位执教教师进行了一次跟踪观察,两次观察数据汇总如下:

第一次,教师共提问63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的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

第二次,教师共提问36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1个,占86.1%,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4个,占11.1%,主要集中在过易问题上。无效问题1个,占2.78%。两次课堂的提问数量及其对比统计折线图、有效率柱形图分别如表1、图1、图2所示。

从这些统计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两次课堂提问的变化情况:第二次的提问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数量呈低位运行状态;两次课堂的提问有效性明显呈上升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有效性高于第一次。这个观察结果可归纳为简单的一句话:第二次课堂,单位时间内(一堂课40分钟)的提问数量明显减少,提问质量却有明显提高。

这组数据也表明,课堂观察,促使这位执教教师深入反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的种种问题,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上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1)注重解读教材,提高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决定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执教教师除了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还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保证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执教教师运用倾听与等待的艺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提问质疑的机会,这从提问数量统计图中就可以看出。(3)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次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如小组讨论、写话训练、班内辩论等。(4)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比如课堂的第7时段(是提问数量最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细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自由读书、品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以点拨性提醒,通过这种具有暗示性的点拨“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3

1.专题解读基层教师的专业内涵。

时代在飞速发展,对教师内涵的要求在提高。为了统一认识,纠正误区,我们首先召开了专业内涵解读的专题研讨会。突破了对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的传统观念,刷新了教师专业成长新的内涵要求:突出了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学生学习现状的调研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师生人际沟通的能力等重要指标。技能层面突出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专题解读,理清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目标结构。

为了使专业内涵更明晰、更细化,我们还以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项修炼》为基础读本,让基层教师对专业成长的目标结构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让基层学校对专业成长的考核目标更明确。

2.校本规划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在全面分析和明确新时代教师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各校根据本校实际,科学制定校本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既找出本校的学科优势、年段优势,也客观分析本校的弱势层面。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建设思路,通过挂钩结对、网络联谊等友好措施,促进学校教师结构的整体发展。

镇教办在校际层面推进了镇域平衡,就重点学科建立了挂钩联系制度,尤其是小学英语学科将中心校与一般小学之间建立了常规性的联系制度;体育学科建立了常规性的教研制度,促进校际间的学科平衡。

二、突出“专业”,科学搭建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

为突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需求,我们在搭建成长平台上根据时代需求做了新的思考。

1.平民化的日常观课;

日常的基层观课议课应当面向广大的基层教师,走大众化的运行思路。我们在制定观课评议重点时着眼于平民化的视角,突出基础性、可操作性、大众化和平民化的要求。淡化评价意识,浓厚研究氛围;淡化区分意识,浓厚团队气氛。以讨论和改进常态化的日常课为校本研修的工作重心。积极推动了各基层学校同事之间平等的相互观课议课,带动了基层广大教师日常课堂教学智慧的积累与提升。

2.草根化的微型课题研究;

我们依托县教科室制定的微型课题管理机制和网上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完善了镇校两级的微型课题日常管理制度。学校根据校本实际引领所有教师制定切实自身教学实际的微型课题,实行过程性的引领和管理;镇教办负责对各校典型的微型课题进行逐周的网上交流和管理,期末进行综合评价交流。通过强势的过程性引领,涌现出了不少草根化的研究典型:如延寿小学仲海燕老师的情景作业研究,光荣小学洪海花老师的数学空间感培养研究,壮志小学徐静老师写字姿势的纠正研究,薛峰林老师中高年级的朗读研究等均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3.正常化的读书反思;

我镇正常建立了面向基层每一位教师的读书反思制度,期初逐一登记每位教师的读书计划,期末进行专题读书的检查评比。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位教师确定至少一本本专业的教育期刊,报学校和镇教办登记备案,期末的读书实践心得评比必须围绕期初确定的教育期刊来写。另外还可以登记一两本本专业的教育理论专著供选择阅读。期末写的心得必须既有阅读又有实践内容,必须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心得。这种制度化的操作引领了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成长之路。

4.现代化的网络教研。

现代化的网络教研可以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空间,可以突破现场教研的专制氛围,引导青年教师在务实、民主、平等的网络教研氛围中找到真实的自我。进一步强化网络资源本土式内化、网络互动延伸式深化、网络主题研讨式转化。引领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利用凤凰语文网、××小数网、××信息技术网、××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强化自身研修,拓宽研修视野,展示研修成果,提升专业素养。

三、强化“团队”,科学构建基层教师合作共进新网络

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必须依托团队的力量,一个学校、一个地区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必须精心组织好教师团队,实现团队式的合作共进。我镇根据本镇实际构建了横到边的中心教研组、纵到底的层级挂钩联系制度,同时辅以对非正式团体的关心和支持,以便给团队成长注入不竭的活力。

1.横到边的中心教研组;

近3年来,我镇根据县教研室的统一部署,建立了覆盖所有教师的中心教研组,小学按照年级段分别建立了低、中、高的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综合科独立建组。初中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政史、理化、综合等教研组,每两周至少活动一次,正常了中心教研组的活动制度。期末组织相应的考核评比。

2.纵到底的层级挂钩联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部分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是边缘化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还建立了层级挂钩联系制度。每一位新分配教师均挂钩一位骨干教师,每一位新岗教师(新调进、新转岗)挂钩一位骨干教师,每一位骨干教师挂钩一位学科带头人。形成层级专业成长机制。保证了基层教师梯队化得专业成长。

3.重视非正式团体的推动作用;

民间自发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活力很强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我们也给予了格外的关注。首先从舆论宣传上支持自觉自发的成长行为,其次还从行政上给予相应的保障与支持。西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就能自发组织常态化的话题沙龙,有力带动了数学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四、统筹“管理”,科学建立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

为配合教师三年成长规划的实施,镇教办统一出台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上学期初评,每学年总评的常态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校(园)长的年终考核相挂钩。同时在常态化考核的基础上配套了相应的激励问责制。对成长规划实施到位的个人和单位在各类评比中实行优先,对实施不能及时到位的必须限期补课到位,具体措施分解落实到相关的挂钩教师、教研组长和行政负责人,确保用过程性的考核问责促进三年目标的达成。

几点思考: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4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按照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二要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三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四要以加强学校体育为重点,全面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形成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为了充分体现我校体育工作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体育组将继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扎实实搞好体育教学教育工作。以进一步提高“三课、两操、一活动”的质量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活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校整体运动队训练水平为目标,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会学,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本学年小学教研工作将遵照我校工作安排,结合市区初教工作意见精神。继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力抓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努力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动力,为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速教育创新工作步伐,不断优化教研工作策略,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面向基层、立足实际,主动、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二、具体内容

1、加强广播操的队列队形训练,进退场的纪律、秩序和上下楼梯安全教育,纠正广播操的错误动作及规范动作教学,提高广播操的质量。开展小学生广播操评比活动。

2、启动“小学生快乐体验教育”。优化课堂结够,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孩子快乐学习,体验成功喜悦。

3、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活动课、两操”由任课老师负责,跟班指导,体育教师协调、严格按照学校体育活动安排进行锻炼。

5、抓好学校运动队的组建工作,运动员选材,运动队计划,,逐步提高我校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水平。参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乒乓运动会。

6、开展校体育公开教学研讨,参加区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

7、举行各种体育单项比赛。

8、继续开展好微型课题研究工作

9、抓好体育教学常规工作

A.备课要求:

1、认真备课,保持两周余量;

2、每学期教研组检查备课两次;

3、认真参加培训及教研组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4、教学设计整个过程要一目了然、清晰。并做好课后随笔。

B.上课要求:

重在培养兴趣,重在全面提高

1、体育组全体人员进一步加强思想进修学习,不出现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

2、熟悉课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底有收获。

3、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不上无准备的课。

4、课堂中启发学生求知求真敢于提问,敢于探究。教师加强巡视,以激励表扬为主,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

5、整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老师心中有底,表扬好的,指出不足。

C.听课要求:

组长及组员之间互相听课并做到及时反馈、交流。并积极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做到学科整合,交流互动。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学校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2、制定落实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检查备课,余量两周。

3、抓好教学常规和每天“两操一活动”的组织训练及安全教育工作。

4、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制定计划。

5、清理场地,器木才造册登记。

6、选拔体育苗子组建运动队,并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7、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落实公开教学教研。

十月份:

1、校运动队训练。

2、营造“校园阳光体育”氛围,举行体育单项比赛。

3、抓好广播操、眼保键操的动作要领规范教学。

4、继续抓好各项训练、参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乒乓运动会”。

5、认真指导好师院体育系学生实习工作。

十一月份:

1、参加教学经验交流。

2、组织举行游戏活动比赛。

3、继续抓好“两操一活动”。

十二月份:

1、进行期末教学常规自查自纠工作。

2、组织各年段体育活动周活动。

3、参与学校场地规划,器木才合理布局。

一月份:

1、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结束,经验总结。

2、体育校本教材组稿,并形成初稿

2、做好体育教学评价。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5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增强“全体员工为学生成长服务”、“行政人员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意识,以“和谐”、“规范”、“创新”、“有效”、“发展”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和谐课堂,为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和谐发展,实现师生快乐学习、幸福工作、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主要目标:

一、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和谐领导班子、和谐处室、和谐年级组、和谐教研组、和谐备课组、和谐班级、和谐宿舍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在教师中明确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在中层以上干部中明确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意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四、注重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形成附色的德育体系。

五、聚焦课堂教学,积极构建有效课堂模式,在全面学习“主体参与”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认真抓好校本教研,广泛开展学科和个人课题、微型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课堂中的问题、学生中的问题,以课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教师积极撰稿、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七、创新和丰富学校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搞好对外宣传和对外开放工作。

八、发挥学校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具体工作:

一、抓好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依据《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学校《章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力求使学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尤其是要在2011年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来引导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的健康发展。

2.规范校务公开制度。继续设立校长接待日,建立校长信箱,公开校长邮箱,在校园网站上设立校长留言栏目;发挥工会民主监督职能,通过工会组织改选,健全教代会机构,开好教代会,利用好校园网的教师交流空间,给教师搭建参议学校大事的平台;利用好家长委员会,组织好家长会,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规范课程管理。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五严”要求制定学校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大课间活动安排表和双休日住宿生安排表,并上墙、上网,接受社会监督;开齐、开足、上好新课程要求的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不占用节假日集体上课、补课;认真上好“两课两操”,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艺术2+1活动”,进一步开展全校师生“跑操”竞赛活动,创新阳光体育活动。

4.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执行市教育局招生方案,本着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认真完成2011年招生工作。

5.规范后勤服务工作。加强校产的使用、维护工作,确保学校教师多媒体设备、专用教室和各类设备正常使用;规范临时人员的用工制度;规范店面房出租手续,避免校产流失;加大学生宿舍管理和就餐管理的力度,保证学生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创新德育模式

1.强化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各年级针对本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生源情况,确立本年级的教育管理制度、主题活动,初步建立起各年级的德育工作重点:初一年级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初二年级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初三年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年级的主题活动、班团队活动方案,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校本德育资料。

2.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2011年学校将举办“双语艺术节”、“科技活动周”、“体育节”、“读书节”,并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长、学生对学校教师的合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为特殊学生配备成长导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育需求,提出合理、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每位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小学体育微型课题研究范文6

一、让每一位教师

成为教育改革的认同者与实践者

我们认为,学校要发展,首先教师要发展;教育要改变,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师要改变,首先理念要改变,只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教师才会将理念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才会取得可喜的成效,因此,教育的改革首先要从教师着手。

秉持这样的观念,校长在进才实验小学的五年中,充分利用各种场合,不断向全校教师强调:进小“为学生的卓越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及结合小学特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信、负责、文明、快乐、成功中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老师教学主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并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使之逐渐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并逐渐渗透于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

为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我校常年聘请专家入校指导,每学期都会邀请多位资深教育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作专业发展报告,传递、解读教育改革前沿的各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和与时俱进、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同时,我校在“师德为本、师能为基、研训一体、分层推进”的教师发展基本方略指导下,建立了“五级”校本研修网,“五课”校本教研制,“三格”教师培养制,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践行办学理念和课改精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我校还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5年内,我校先后承担了市“小学体育艺术2+1实践研究”,区级“小学高年级导学案的实践研究”“小学生艺体素养的培养”等7个项目和课题的研究,每位教师每年都有微型课题,“思进取、好读书、勤思考、善研究”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另外,我们认为要激发教师自觉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为教师营造健康的团队文化、幸福的工作氛围。为此,我们用美好的愿景激励教师,用和谐的氛围凝聚教师,在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重视人文关怀,每月的集体生日、请假记账、行政家访等制度,给教师以家的温暖,让教师有归属感、发展感、成就感,使教师更乐意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当今的教育十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明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做好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辅助者的角色,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借助参与《小学高年级导学案的实践研究》的区级课题研究,我校将“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将学习任务单引进各年级、各学科课堂,每节课都设计学习任务,少教多学,少讲多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核心学习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语文课,不再是课上讲、课外练,而是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关注语言训练、关注表达并辅以精当练习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课上“有活干”。

另外,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各个学科实施两分钟微课程。例如,语文学科从一年级起开设两分钟演讲课程,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位学生演讲。在语文学科,我们还积极探索“好读书、善表达、写好字”的大语文观,除每节课前两分钟演讲外,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安安静静看课外书,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读10万字。我们还加强写字教学,自主编写了写字教材,每天进行写字训练。其他学科课前两分钟微课程也各有特点,数学每节课前有视算、听算、计算练习,英语有单词大比拼,品德与社会课有新闻会,艺术体育有才艺、技能展示,自然等学科有新科技或自我研究项目介绍。总之,课前两分钟微课程的实施,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展示的平台。

另外,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上,推行了“超市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上述各种教学改革,激发了每个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使他们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在“功到自然成”中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让丰富全面的课程,

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梯

深化素质教育的载体一定是课程,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也一定是丰富而全面的课程,为了深化素质教育,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通过教育改革、通过微课程的实施,全面高效落实国家课程,而且,通过自主开发、引进购买、家长参与等举措,开发与实施了七十多门校本课程。特别是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还向社会购买了二十多门课程。

例如,我校将葫芦丝纳入音乐课的学习内容,从二年级起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六一艺术节”汇演最后一个节目,就是近2000名学生的全场齐奏葫芦丝乐曲,优雅、美妙的旋律,宏达壮观的阵势,令所有观众都感到震撼。我校还将茶艺、水墨画、儿童画、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校本课程纳入课表,在不同年级实施教学,乒乓球、足球课聘请校外专职教练任课,以提高训练水平。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校十分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每学期除了春秋游以外,更在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企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上精心谋划。形成了以“快乐成长”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六大主题模块,分别为爱国主义、艺术人文、科普环保、法制安全、企业文化和社会服务。根据每个主题模块的德育目标,我们设立了一些固定的实践基地,选择了适切的活动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方案和学习任务单等,并向学生推荐有个性、有创意的活动场馆。

再如“我快乐着,我成长着”的校本系列课程,为各年级的学生在每学年安排了一项重大的活动,即一年级的“入团仪式”、二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生日”、四年级的“绿色有约夏令营”和五年级的“毕业之旅”。此外,我们每年举行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世界文化节、新年音乐会,每年进行的国内外各种交流活动,都为学生创设了众多的成长体验机会,让学生在社会现实的历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

五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我们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健身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我们坚持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实行冬令制,推迟到8:30上学,让学生们多睡一会儿。我们努力加强教学改革,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切实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成长的愉悦和学校生活的欢乐,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