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使母亲和婴儿获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我团疾控中心自1995年以来,开展了居住在我团辖区内所有产妇、新生儿产后访视服务,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后访视工作在深入社区,进入家庭,拓宽了妇幼卫生服务领域,加强了产妇产褥期和新生儿医疗保健,提高了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多方面发挥这明显的作用。

1 做法

1.1九0团疾控中心设立专职产后访视人员1名及全团9个农业单位的9名连队卫生员为访视人员,负责全团辖区内近一万人口的新生儿、产妇的产后访视工作,产后访视率通过各位访视人员的多年辛勤工作,不断努力,逐年在提高,现在新生儿及产妇的产后访视率已达到100%,专职产后访视人员为正规妇幼卫生专科毕业,9名连队卫生员也都是医疗专业毕业,在上岗前接受过妇幼保健业务培训,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创建“爱婴医院”课程培训,“母乳喂养知识和技术”训练等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

1.2建立联系信息及反馈制度,各连队卫生人员及时掌握本单位近期到预产期的孕妇人员,随时了解分娩产妇情况,及时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并将产妇产褥期和新生儿访视情况及指导处理意见及时登记在《兵团母子健康手册》上,作为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重要依据。

2 作用

2.1巩固“母乳喂养”成果,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不仅需要在孕期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而且需要解决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妇出院后还需要大量的后续措施来巩固母乳喂养的成果,产后访视人员要具备医疗、预防、护理等医学专业知识,并具有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产妇在哺乳期的营养,护理、泌乳、哺乳姿势等均能给于正确指导,同时督促家属支持产妇实行母乳喂养。产后访视人员在母、婴产后42天左右进行全面检查及,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4.2.1体检相结合,构成九0团社区母乳喂养随访支持网络组织,在巩固和促进母乳喂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2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产妇在产褥期,儿童在新生儿期均处于特殊的生理、心里状态,是社区保健服务的重点对象,产后访视人员能深入社区,进入家庭,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居住环境、衣着、膳食营养、母乳喂养、产妇自身保健、计划生育知识、新生儿护理等方面作出指导和具体处理,满足了我团社区居民的基本保健需要,为我团辖区内居住的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质优的基本卫生服务深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宽了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域。

3 提高妇、幼保健两个系统管理率

3.1产后访视是在孕妇孕期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服务的延续,可以在访视中了解产妇生殖器官恢复情况。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动态监测;治疗干预;临床疗效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儿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故又称为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短期内消退,病理性黄疸若未及早发现和干预治疗则可损伤新生儿神经系统,导致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智力的正常发育[1]。有临床统计资料显示,生后1周内黄疸发生率约为50%~80%,故加强新生儿黄疸的监测和干预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院开展新生儿黄疸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则给予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产科剖宫产术出生的足月新生儿652例,母婴均无严重合并症。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中男196例、女130例;胎龄38周~42周,平均39.85±0.68d;日龄7~8d,7.56±0.48d;出生体重2500~4300g,平均3856±258g;新生儿Apgar评分≥8分。干预组326例中男204例、女122例;胎龄38周~42周,平均39.52±0.75d;日龄7~9d,平均7.28±0.36d;体重2450g~4350g,平均3855±264g;新生儿Apgar评分≥8分。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日龄、体重、Apgar评分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从新生儿出生第1d到第7d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研发的JH20-IB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动态测定新生儿黄疸指数,7d内出院者每日返院监测。由固定的监测人员进行测定,检测前校正黄白屏并清零,检测部位选择前额或者前胸部皮肤,检测时将色度感应头对准检测部位皮肤中心,轻轻压贴皮肤上方,直至指示灯闪光后读取并记录数据,归零后方可进行下一部位测定,每个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本次测量的结果。

1.2.2 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①新生儿出生 24 h 以内 >103 μmol/L ; ②出生 24~48 h >154 μmol/L ;③出生 48 h 以上 >220 μmol/L, 或每日上升 >85 μmol/L。

1.2.3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新生儿则给予综合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早哺乳、勤吸允;②早期诱导排便;③新生儿游泳;④新生儿抚触;⑤日光浴;⑥治疗干预,认真排查病因,通过蓝光箱进行光疗,黄疸值偏高新生儿还需加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益生菌、退黄汤等药物综合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笔者将所得的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 P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黄疸指数逐渐升高,胆红素峰值出现于5~7d,干预组新生儿第1~7d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约有50%~80%新生儿在出生后2~3d内出现黄疸,大部分属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均可自行消退。另外一部分出现黄疸新生儿则为病理性黄疸,通常发生“核黄疸”,并逐渐出现手足徐动症、高频失听等听力下降、智能落后、研究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后遗症,严重危害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3]。

新生儿黄疸开展早期监测和干预、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一直是全球新生儿临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皮肤黄疸程度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经皮黄丹仪测定皮肤黄疸指数,可直接反映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高低,动态监测了解黄疸的进展,及时掌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减少甚至避免核黄疸的发生。临床实践发现,经皮测量总胆红素结果低于实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但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光疗亦不会影响该相关性[4]。另外,经皮黄疸仪检测具有无创、简单、便于家长接受、避免目测误差,极大程度减少反复抽取静脉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降低皮肤感染的危险性。当检测黄疸指数达到高胆红素学者标准再抽血检测,一旦确诊则给予治疗干预。本次研究动态监测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出生后逐渐升高,峰值出现在出生后5~7d,为防治不同类型新生儿黄疸性疾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早喂奶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喂养而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排泄,增加喂奶次数亦可降低胆红素水平。早期排便加速胎便和结合胆红素的排除,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新生儿游泳可有效减弱重力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水压、水波对皮肤的拍击发挥对外周血管的按摩作用,促进新生儿消耗能量,增加食欲。抚触对脑部、背部的刺激兴奋脊髓排便中枢,促进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促进胎便早期排出,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光照疗法中目前普遍应用蓝光箱,是最简易的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方法[5]。上述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病理性黄疸达到早期干预黄疸发生率,对生后1周内的早期新生儿除了知道家长合理喂养及积极的宣教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外,动态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发现异常则给予及时的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预防胆红素脑损伤。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干预组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为3.07%、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6%、3.68%(χ2=17.6313,P=0.0000;χ2=12.2250,P=0.0005)。

综上所述,动态监测胆红素水平可早期发现新生儿黄疸,再辅以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确保新生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艳霞.全程监测干预管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9):47-48.

[2] 牛江英.经皮胆红素动态监测对新生儿黄疸干预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6):930-931.

[3] 郭丽侠,杨宇艳.母婴同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监测与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5):2363-2364.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3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4

[关键词]综合护理管理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a)-0177-05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in fetuses and neonates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Methods 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a total of 164 neonates with digestive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with 82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postoperative routine nursing was used,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y were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 of seamless connection of fetus and neonate with maternal and fetal specialties including pregnancy care,prenatalintervention,neonatal nursing during birth,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neonatal surgery,and follow-up visits.The surgical effect,average hospital stay,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cure rate and satisfaction by pediatric patient′s familie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 in fetus and neonate;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Perioperative period

胎盒律儿医学是医学界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涵盖范围广,沿着产科-围生医学-母胎医学-胎儿医学-新生儿医学(新生儿外科)的路径发展。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是胎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导致的发育缺陷[1],种类繁多,表现各异,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对患儿家庭造成不容无视的心理负担,一成不变的“引产”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需求,外科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新生儿各个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严重程度与表现往往不统一[2-3],且手术耐受力低,严重影响手术的预后及恢复,因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做好胎儿新生儿围术期综合护理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3]。本课题主要研究对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新生儿围术期进行综合护理管理,在分娩前进行综合干预,在新生儿期进行外科干预,实施具有妇幼专科特色的无缝衔接的综合护理与管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新生儿164例,符合《新生儿外科学》诊断标准,医院伦理委员会经讨论后同意开展此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即将患儿依次编号为1、2、3......164号,奇数分到实验组,偶数分到对照组中。实验组患儿8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平均日龄(7.3±3.3)d;孕妇分娩时平均孕龄(37.0±2.3)周;身长(46.0±5.6)cm;平均体重(3212.99±218.87)g。对照组患儿82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9例;平均日龄(7.1±3.5)d;孕妇分娩时平均孕龄(38.0±1.5)周;身长(48.0±4.6)cm;平均体重(3224.67±204.85)g。两组患儿胎龄、性别、身长、体重、病情、家长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如保暖,加强营养、伤口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等。实验组实施具有妇幼专科特色的胎儿-新生儿无缝隙衔接围术期综合护理管理,内容包括积极做好孕期管理、产前干预管理、产时新生儿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随访与追踪等一系列流程化的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孕期管理 按常规开展孕期检查至分娩,行超声检查时详细检查胎儿全身发育情况及密切随访,重点监测腹围和胎儿羊水情况,羊水增多是诊断胎儿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特征。胎儿消化道疾病约30%有遗传学问题,必要时产前作相关遗传学分析,排除染色体异常。

1.2.2产前干预管理 所有胎儿出现消化道梗阻情况时,都将会出现羊水增多,同时产生一系列胎儿宫内发育障碍的不良后果,因此积极诊断并治疗胎儿宫内发育迟缓非常重要;若羊水多至孕妇自身难以承受时,可予抽羊水减压缓解症状。

1.2.3产时护理管理 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出生时根据羊水增多情况采取积极地护理干预措施;在出生尚未呼吸和断脐之前,将口腔和气道内的羊水尽量吸净,减少和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根据病情需要,适时行胃肠减压。

1.2.4术前护理 ①常规准备:做好交叉配血、皮肤试验、术前各项常规检查、留置尿管、应特别注意手术区的皮肤准备、新生儿皮肤娇嫩,应一丝不苟地做好皮肤护理,必要时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②术前禁食,既可避免患儿术中发生误吸,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③口腔护理:一般术前3 d予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新生儿鹅口疮”。④保暖:因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且多为棕色脂肪,如保暖不够易合并感染时而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将新生儿放置在辐射保暖操作台,依据其体重、日龄动态调节床温。⑤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病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对有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者,应第一时间予以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

1.2.5术后基础护理 ①加强体温管理,做好保暖:保暖是新生儿护理的重点之一。我院所有新生儿手术后都采用国产的暖箱,设置为皮肤温度控制模式,将温度传感线贴于腹壁,设置皮肤温度为36.5℃,且每日擦拭暖箱,水槽内的蒸馏水每日定时更换。患儿为便于观察呼吸和循环情况。②生命体征的监护: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合理设置监护仪的各项预警值,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并记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③严密细致的专人护理:因术后易发生呕吐,有引起误吸窒息的危险,术后未清醒前均由专人护理。术后更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免黏稠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在减压过程中应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便报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补液方案[5]。

1.2.6 麻醉恢复期护理 ①患儿在转回病房过程中有发生呼吸道阻塞的危险,手术室护士应协同麻醉医生严密观察患儿,应取侧卧位转送,转运途中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6]。患儿安全返病房后,给予吸氧,注意给氧的浓度及流量,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护,避免发生氧中毒。苏醒期给予患儿头部侧卧位,预防呕吐、舌后坠引起窒息;并在床旁备吸引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以备急用。②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插管者易滑脱,应妥善固定好,插管的深度做好标记。如有黏痰时,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轻柔的旋转式吸痰,掌握好插入深度和吸痰压力,避免损伤黏膜,减轻患儿的痛苦。③病室内每日两次通风,利用空气消毒机定期消毒空气,注意设置好消毒时间[7]。④胸部物理治疗:术后2~4 h翻身1次、叩背,用空心拳轻叩,自腰部开始由下往上,由外到内,稍有震动感为宜。痰液黏稠者遵医嘱每日两次雾化吸人。⑤新生儿呼吸窘迫征(RDS)的观察及处理:个别新生儿术后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并进行性加重,胸片提示,肺透明膜病变。立即气管插管注入猪肺磷脂注射液180 mg,并行复苏囊加压通气,固尔苏使用结束后拔出气管导管,行无创辅助通气5 d后改为鼻导管吸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时首先要将药物预热至37℃,注入药物可用针管从导管壁扎入一边缓慢向气管内注入PS,一边复苏囊通气,有效地防止药物喷出。⑥呼吸暂停的观察及护理:当出现呼吸暂停时给与物理刺激,如托背及弹足底,若症状未见好转,气囊加压通气,压力为1.5~2.0 kPa为宜。按医嘱使用枸橼酸咖啡因,临床效果较好,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呼吸暂停严重时可用无创辅助通气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8-9]。

1.2.7 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 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保持胃肠减压,确保胃管通畅,记录胃液的颜色、量及性质;观察有无腹胀和呕吐,记录排气排便的时间,以便及时拔出胃管,进食进水[10]。

1.2.8 加强伤口护理,防止伤口感染 ①新生儿手术后,应根据具体手术方式采取不同的舒适,如手术后一般采用截石位。“主张轻柔护理”减轻疼痛。我科统一使用“鸟巢”式护理,用全棉的儿童大浴巾对折一次,滚筒式卷好做成长条状,四周用胶布贴紧将新生儿环绕成圈,形似让其舒适的躺卧,头颈部自然伸展,避免头低位,在暖箱外使用遮光布,建立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促进安全感,对患儿给予温柔的触摸,减少啼哭。室内光线适宜,可降低视网膜病变的机会;减少噪音、器械操作音,避免突发高频声音,对各种仪器设备报警声应及时关掉快速理;避免在室内放音乐,这对急性期患儿不利,因可增加颅内压,使SaO2下降,刺激屏气发生不利于康复。②保持伤口清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因新生儿自控能力弱,敷料可用橡皮膏封闭固定,外加绷带包扎或于敷料外面包裹一层塑料薄膜,也可用约束带固定手脚,可防患儿自行将敷料撕脱或被大小便污染。观察伤口有无化脓、红肿等情况,预防伤口感染等情况。若敷料一旦被污染,应及时更换;伤口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感染,伤口疼痛剧烈影响患儿休息时,应增加抚触,安抚患儿情绪,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11-12]。

1.2.9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压,防止滑脱,必要时将患儿双手约束。注意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量、性状、颜色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1.2.10营养支持与管理 术后患儿极易发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应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给予营养支持。早期以静脉途径为主,但肠外营养液也不可少。如静脉给药则使用微量输液泵匀速输入,输注营养液时,一般需20 h>时间≥16 h[13-14]。

1.2.11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维护 新生儿术后由于静脉输入营养时间长,我科多采用PICC置管,既方便又安全。但需细致护理:①因新生儿使用的PICC导管管腔小,严禁输血及血液制品。②置管后第1个24 h更换敷料,卷边、松脱情况下要及时更换,其它情况可1周更换1次。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③PICC导管每8小时脉冲式正压封管1次,且不能回抽回血。④静脉营养液需肝素化,每100毫升液体加肝素50 U,能有效的防止堵管。⑤注意泵入速度,不能

1.2.12皮肤护理 新生儿因皮肤娇嫩,应给予细致的皮肤护理,操作中做到“有爱心、耐心、细心和精心”,尤要做好臀部护理,避免红臀。对于手术后患儿,主张不包尿布,将其打开垫于臀部下,患儿每次大便后,先予盐水冲洗,后给予安多福消毒,并给予红外线照射15 min/次。

1.2.13院感控制 新生儿外科病房医疗护理相关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病房环境消毒隔离,做好院感防护,医护人员和操作的器械应重点防控,尤要重视洗手和无菌操作,消毒洗手液和听诊器均专人专用,采用特制工作服,以便有效降低感染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16]。

1.2.1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做好肺炎、术后腹胀、切口裂开等并发症的观察和对症护理。对新生儿食道闭锁患儿因术后易并发吻合口瘘及胸腔漏气等,术后认真观察并记录胸腔闭式引流液和呼吸音的情况,若引流出鲜红色黏稠液体、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及发绀等症状,则警惕出现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1.2.1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应密切观察患儿,监测胆红素值,早期抚触对预防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若出现黄疸应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

1.2.16出院宣教和随访管理 我院小儿外科将患儿信息纳入高危儿管理系统,为患儿建立个人档案,并建立电话随访制度。患儿出院前,由护士指导家长日常生活护理及早期干预方法;出院后由专人负责定期电话跟踪随访及督促回院检耍一般患儿出院后随母亲42 d回院复查,以后每月回访1次,6个月以后改为每2个月回访1次,至患儿满1周岁或各项发育指标达正常为止。对肛肠畸形的患儿术后回访尤为重要,因大部门需第二次成形或人工等手术。个别疾病需要长期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疗效、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为90.24%,平均住院时间为(23.05±0.92)d,平均住院费用为(10 690±826)元,家属满意度为95.12%,各项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无缝隙综合护理管理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此种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在国外已逐渐成熟,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胎儿医学多中心团队、欧洲的Nicoladis等开展了成熟的该学科研究[17],但国内此方面的研究较晚,目前尚未规范、完善,它需要多学科配合和护理循证论证。首先孕期B超检查时要能对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进行筛查;其次孕期每次产检时需要密切监护羊水及胎儿发育情况,能早期正确诊断、治疗胎儿发育迟缓等,必要时作相关遗传学分析,排除染色体异常;再者分娩时给予及时护理干预,如吸净羊水、及早禁食、胃肠减压等;最后充分的术前准备、最佳手术时间的选择和围术期综合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是肇庆市唯一一所三级妇幼保健院,产科年门诊人次10万,年分娩量近5000人次,并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此项目,对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新生儿实施综合护理管理,实现了胎儿―新生儿无缝隙衔接,是独具妇幼保健专科特色的创新性护理管理模式。

3.2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孕产妇居多,妊娠及分娩的风险增加,各种先天性出生缺陷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对各种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管理可以积极做好出生缺陷防控任务,降低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的出生率,减少不必要的引产,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3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治愈率、提升家属满意度

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无缝隙综合护理管理可提高治愈,确保手术成功及改善预后,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轻家属负担,提升家属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致残率、从而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术期的应用可促进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护理发展及学术交流[18]。

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护理人员对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护理理念的转变,实施规范化综合护理管理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从整体上提高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护理水平,确保新生儿术后恢复,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达到患儿家属满意、社会满意的双赢局面;并对全市规范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护理管理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新生儿围术期实施无缝隙综合护理管理,是独具妇幼保健特色的创新性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护理发展及学术交流。在目前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积极做好出生缺陷防控任务,减少不必要的引产,提高消化系统疾病新生旱拇婊盥剩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新生儿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达到患儿家属满意、社会满意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俞钢.临床胎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4-244.

[2]高丽丽,李娜,刘旭明,等.新生儿肠造口的护理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6,5(3):171-173.

[3]马红彩. 新生儿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39-2040.

[4]高洁.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8):185-186.

[5]刘笑容,腹腔镜下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围手术期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110-111.

[6]郑丽丽,诸纪华,钟菊红,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10例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5,14(1):38-40.

[7]陈菊英.新生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监护[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1):105-106.

[8]杨春霞,孙丽荣.新生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观察与护理[J].大家健康杂志,2012,6(1):27.

[9]张红艳,任志东,马小香,等.30例新生儿小肠闭锁的术后护理[J].全科护理,2016,9(14):926-927.

[10]唐绪容,唐梅.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41-1443.

[11]李素芳.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围手术期护理[J].淮海医药,2002,20(3):232-233.

[12]陈少春,唐吉荣.先天性肠闭锁及肠狭窄的新生儿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5,11(15):1209-1211.

[13]陈小莲,黄西妹.新生儿胃肠穿孔围手术期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1996,3(3):26-27.

[14]贾爱玲,贾翠玲,杜美春.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66-267.

[15]阳朋辉,刘小容.新生儿肠闭锁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6,(1):71-72.

[16]冯婕.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207-208.

[17]王靖燕,何秀云.新生儿外科无陪病房医疗护理相关感染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3):120-121.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感染;窒息;早产

118 cases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Etiology of neonatal scleredema

FANG Run-ting,LI Rui-qin,CHEN Zhi-feng,et al.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Dongguan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Guangdong 52301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neonatal scleredema and etiology.Methods FromJanuary 1999 to December 2008 the Court treated the 118 cases of neonatal scleredema on gestational age,weight,at birth,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etiology of conduct before and after the f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year.Results Infection,perinatal asphyxia,premature birth is more common neonatal scleredema pathogenic factors.Conclusion Strengthen the pathology of neonatal treatment and perinatal care,early prevention of infection,improve the microcirculation oxygen suppl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scleredema and improve their prognosis.

【Key words】Sclerema neonatorum; Infection; Suffocation; Premature

新生儿硬肿症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特点的一组综合征,是新生儿期危急重症。特别是早产儿在感染、寒冷损伤及缺氧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发生率高,重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仍是目前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本地区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构成从而制定其防治策略,笔者将近10年我科收治的118例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征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住本院新生儿科共13 595例,其中前5年住院总人数为6 112例,后5年住院总人数为7 483例。据诊断标准符合新生儿硬肿症118例,男89例(75.4%),女29例(24.6%),男女之比3.6∶1。胎龄:7 d 3例。发病季节:根据本地区气象特征,12-3月份定为寒冷季节,4-11月份为温暖季节。寒冷季节发病87例(73.7%),温暖季节发病31例(26.3%)。其中近5年发生于寒冷季节14例(53.8%),温暖季节12例(46.2%)。

1.2 实验室资料 白细胞计数15×109 70例(59.3%)。血小板计数正常65例(55.1%),血小板计数减少53例(44.9%),其中血小板数

1.3 诊断标准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依据、诊断分度、评分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1]。所有患儿或因硬肿住院,或住院期间出现低体温、硬肿。其中轻度83例,中度16例,重度19例。

1.4 治疗 应用综合治疗,使用氧哌嗪青霉素及头孢他定联合抗感染,保证出入量和热卡供应,加强保暖,复温,纠酸,部分患儿合并早期DIC使用超小剂量肝素,Vit E于硬肿部位按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山莨菪碱、多巴胺等改善微循环。低流量吸氧,改善氧供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2 结果

2.1 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 本院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新生儿13 595例,发生新生儿硬肿症118例,总的发病率为0.9%。其中前5年住院新生儿6 112例,发生新生儿硬肿症92例,发病率为1.5%;后5年住院新生儿7 483例,发生新生儿硬肿症26例,发病率为0.3%。

2.2 合并症及转归 本组118例中有76例合并感染性疾病(64.4%),其中肺炎41例(34.8%),败血症23例(19.5%),脐炎7例(5.9%),其他无明确感染灶但CRP升高或外周白细胞明显升高5例(4.2%),其中11例合并有2种以上感染。合并感染性疾病的76例中,有13例感染与硬肿同时发生,24例于感染后1 d出现,31例于感染后2 d出现,5例于感染后3 d出现。合并肺出血11例(9.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9例(7.6%)。

本组治愈103例,治愈率为87.3%;死亡15例(其中7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死亡率为12.7%。死亡原因首位为肺出血。前5年死亡12例,死亡率为13.0%;后5年死亡3例,死亡率为11.5%。

2.3 病因构成 118例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构成以及前、后5年的构成变化、转归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多见于围产期新生儿[2],本组资料显示本院新生儿硬肿症总的发病率为0.9%,其中前5年发病率为1.5%,后5年发病率为0.3%,较文献报道[3]发病率约11.2%明显偏低。考虑与本地区气候条件较好,且重视保暖有关。生后7 d内发病患儿高达97.5%,并以生后3 d内发病者居多(81.4%)。此与围产期患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有关,且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及皮下脂肪层薄而血管分布较多,易于散热,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易发生凝固,棕色脂肪储存不足,加之外在因素作用故更易发病。从发病季节分析前5年发生于寒冷季节者多,与其寒冷季节保暖不当有一定关系。后5年寒冷季节与温暖季节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男性患儿居多,可能与其家庭较重视,及早就医有关。随着孕产妇孕期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住院分娩率的提高,新生儿诊疗技术进步与设备的不断完善,提倡早期母乳喂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寒冷对机体的损伤,使环境温度的寒冷不再成为新生儿硬肿症的重要原因。

本组资料显示:感染占所有病例中比例为64.4%,成为本组新生儿硬肿症的首位病因。有资料显示,不论温热或寒冷季节,感染均为新生儿硬肿病的重要病因[4]。感染促使硬肿发生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感染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促进能量过度消耗,机体摄入不足,致低体温;②体温调节机制障碍;③休克、酸中毒致微循环障碍促进本病进程。故积极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极其重要。早产在本组资料中占61.9%,是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早产儿糖原及棕色脂肪储存不足,若不及时补充,产热受到影响,合并其他疾病如感染、窒息等应急状态,代谢失衡,促进本病进程。目前对早产儿多提倡早期肠道微量喂养,不仅可保证热量供应,防治硬肿症的发生,也可促进肠道内粘膜和肌肉成熟,增强胃肠道动力。另外,围生期窒息缺氧占本组资料中的比例为58.5%,居第3位次。新生儿体温维持主要靠棕色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分解并氧化产热,此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供给。缺氧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缓慢。同时缺氧可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细胞膜和血管壁损害加剧,通透性增加,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微循环障碍,促进了硬肿症的发生[5]。近年研究表明,在硬肿症的发病过程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凝血功能改变,硬肿程度越重,出凝血功能改变越明显,在重度硬肿症中出凝血功能障碍可达90%以上[6]。因此,早期针对出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对于预防DIC的发生,纠正DIC,控制出血,减轻脏器损伤,减少病死率十分重要。

从表1可以看出,前后5年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率已由1.5%下降至0.3%,后5年发生例数明显减少;死亡率亦由13.0%下降至11.5%。说明随着产科及新生儿诊疗技术的进步,保暖设备的完善,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明显降低。但从表1同样可以看出,感染、早产、围产期窒息仍为目前新生儿硬肿症前3位病因,且死亡率仍较高。因此提示今后防治新生儿硬肿症的关键和重点依然在于以下几方面:①积极有效的控制感染;②提高产科技术,改善产房条件,做好初生婴儿保暖,尽量避免早产、窒息;③对早产儿适时的肠内喂养及静脉营养;④加强孕期保健。

参考文献

[1] 金汉诊,黄德泯,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8.

[2] 金汉诊,黄德泯,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0.

[3] 刘海平,粱童瑜.热带地区新生儿硬肿症病因探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95-96.

[4] 林丽芬.不同季节新生儿硬肿症病因探讨.新生儿科杂志,1988,5:213.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6

社区医疗的宗旨: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需要为导向,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目的的长期负责式照顾的医疗,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的照顾与医疗融为一体。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保健体系是世界公认的理想保健体系。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社区医疗服务平台,首先要与患者在“心贴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服务技能,让群众从篷勃发展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社区医疗的目的

目的:面向社区与家庭,涵盖各年龄、性别,针对各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的长期而连续的、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的治疗。从而改善社区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命质量。

要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式综合,开展有利于社区广大居民的服务项目,其中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并且提倡“走进家庭,建立没有围墙的医院”,即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的温暖,同时也是缓解大医院压力、减少患者经济开支的一个有效措施。

社区医疗的任务

社区医疗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工作,其服务对象除患者外,还包括高危人群与健康人群。其任务是以预防和导向照顾为主,对社区个体和家庭实施“生命周期”的健康保健与全程管理。

社区医生首先要将患者看作有个性和感情的人,而不是疾病的载体,要重视调整好患者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这样既有利于患者很好配合医生的治疗,也可增加患者免疫力。

社区医生的服务内容,包括对疾病的诊治、预防、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慢性病的康复、居民的健康教育、育龄期和孕产期妇女的计划生育指导、婴幼儿的计划免疫,同时还要注重关心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当好社区居民的心理医生。

社区医生的服务涵盖人生的各个阶段,从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少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期危险因素的监控,到疾病的早、中、晚各期的长期管理,根据需要随时提供服务。

要协调好社区与地方政府、社会医疗保健体系之间的关系,一旦患者需要,将调动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力量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援助。

社区医生要与三级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形成“一条龙”服务系统。社区医生不但要做好日常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同时要做好筛先或发现少数危重症患者,并迅速转往上级医院,待病情缓解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社区医生要体现地理上接近、价格上合理的特点,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为患者提供近距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