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创新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1
电信服务创新是技术创新在电信企业中的应用。电信服务创新是电信企业根据社会通信需求,利用外部的技术条件,对企业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员)等进行重新安排和组织,重新调整电信服务的形式和推出新功能的电信服务及其服务实现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就像制造业创新很少局限于产品创新一样,服务创新亦不局限于服务行为本身。很多时候,服务创新就意味着产品销售的新途径,与顾客接触的新方式等等。电信企业的功能是提供信息传递业务,这种功能通过不具备实物形态的通信服务的形式实现。因此,电信企业的服务创新具体表现在服务种类的增加,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成本、价格的降低,通信网络运行效率提高以及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原有市场份额等方面。服务创新的目的是为电信企业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信企业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不同服务行业的创新侧重点各不相同。电信企业究竟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的关键维度是什么?Bilderbeek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其中包含了四个关键维度,即“四维度模型”。
(一)维度一:新服务概念
服务概念是企业对服务的理解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具体运作模式,服务概念创新就是提出新的服务理念。在服务业中,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当一个企业面临着以下问题: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来维持现有顾客以及吸引新顾客;我们的竞争对手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我们如何与客户沟通等时,新的服务概念就将形成。因此,服务概念创新通常是市场推动型的,创新者通过观察市场的服务需求或从其他市场行为中获得启示,形成新的服务概念。
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客户的需求变化以及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尤其是新服务)将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服务概念来吸引、满足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服务概念创新的动力,也是服务创新的目的。
在这方面,浙江移动的大客户服务概念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浙江移动通信公司通过启动大客户全球通俱乐部活动来细分客户群,实施差异化服务营销战略,留住高价值客户。为了避免以往仅赠送一张VIP卡却没有跟踪了解服务质量的弊端,真正起到留住贵宾客户,增加服务含金量,实现差异化服务的功效,浙江移动在大客户服务概念上作了几点创新:
1.细分客户群,体现出俱乐部会员的高价值。为充分体现出俱乐部会员与普通客户的差异性,浙江移动从全省700多万客户中精挑细选出50万左右,作为本次俱乐部会员的发展对象。
2.体现服务差异化。在本次全球通俱乐部会员中又分3类,分别持有浙江移动通信公司赠送的A、B、C三种VIP会员卡,不同类别的高价值客户将享受不同档次的服务。
3.实时跟踪,贴身服务。区别以往单纯赠送VIP卡的形式,本次会员全部登记在浙江移动公司大客户服务系统中,浙江移动通信公司可以实时调取客户资料,了解客户的个需求。同时,大客户在使用俱乐部会员卡时,如果遇到疑问,只需一个电话,浙江移动通信公司会细致周到的解决公司承诺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困难。
4.提高服务的含金量,让大客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有价值服务。在本次俱乐部会员享受服务的种类上,涵盖了手机维修、业务受理、餐饮、住宿、订票、娱乐等多项服务类别,会员客户只要出示自己的VIP卡,即可很方便的享受到会员卡所标注的优惠。
(二)维度二:新顾客关系界面
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顾客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服务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针对最终顾客的服务提供中。服务提供者与顾客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创新的一个主要来源。
许多顾客界面创新以IT为基础,而IT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处理现有和潜在客户的需要变得相当方便,用户界面的创新将导致整个创新过程的再造。电信企业近几年积极开发非面柜式服务,基于IT技术的网上营业厅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用户界面。另外,呼叫中心、账务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都是顾客界面创新的典型事例。电信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有:运行189电话业务受理台、电信业务展示(包括咨询、演示、讲解163、169、DDN、ADSL、一线通、电话会议等各项电信业务)和举办各类电信业务讲座(包括:大客户宜通卡业务讲座、虚拟小交换机讲座、针对网吧用户举办ADSL专题讲座等)。
(三)维度三:新服务交付系统和组织
维度三包括新服务交付系统和组织,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它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
在这方面,湖北电信的服务交付系统和组织创新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他们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属性特点将大客户细分成党政机关、文教、卫生、金融、外企、内企、网吧、高档住宅小区等类别,并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应用服务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首先,他们建立了以大客户服务部门为龙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高效灵敏的客户服务体系,其核心是“三大利益共同体”和三个层次的服务网络。三大利益共同体是指:一、与竞争对手建立“竞合利益共同体”;二、与客户结成“共建利益共同体”;三、与社会力量形成“双赢利益共同体”。三个层次的服务网络是指结合三大利益共同体的组建从组织结构上建设核心层、紧密层与松散层三个层次的服务网络。公司重新构建了内部组织结构,树立了大客户服务部门在发展业务、服务客户方面的权威,促使企业各个部门都成为大客户服务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他们建立了服务与营销人员一体化制度。数据大客户对数据通信消费的要求是同时得到优秀的产品和享受优质的服务,这就要求无论是营销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须全面掌握这两个方面的技能。因此,公司建立了服务与营销人员一体化制度,销售人员常常是边销售边服务,服务人员也是边服务边销售。他们借鉴了世界500强企业中比较流行的做法,在各分公司组建新产品用途推广专家小组,集中研究数据通信新产品的用途,学习各种调试方式,然后帮助营销代表向大客户推广。
再次,他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了快速服务机制。主要是从五个方面着手:一、大力推广和使用数据97工程成果,充分发挥其功效;二、建章立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建立一点受理,一站购齐的服务体系;三、建立健全大客户服务信息网、大客户资料信息库和资费库,快速响应和应付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或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四、定期、主动地走访大客户,全面了解和发现服务工作中的漏洞并迅速加以改进;五、建立面向大客户的企业内部服务绿色通道,确立大客户部门的权威。
(四)维度四:技术选择
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在实践中,“技术”与“服务创新”存在广泛的联系。在技术驱动型创新中,技术的变化是主要的推动因素。服务企业对于技术的选择与制造企业不同,许多创新是由下游服务部门所推动的,并被认为是用户主导的创新。事实上,虽然服务企业的某些技术要求来源于供应商,但是用户在新服务的发展和应用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信业中,诸如移动智能网、DDN、祯中继、ADSL、IDC以及IP电话等一个个新技术的应用均始于客户的需要。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电信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电信行业的服务水平,例如移动通讯从模拟网络发展到数字网络,通话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又比如电信与Internet相结合,向用户提供网上营业和用户自助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电信的发展又促使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新一代的技术又开始酝酿。那些不从客户的需要出发,盲目应用于实践的新技术,则几乎注定会遭到失败,铱星系统就是一个很著名的反面例子。
(五)四个维度间的联系
任何服务创新都是包括这四个服务创新维度的集合体。一项新的服务意味着开发新的服务交付系统,改变员工工作方法或与顾客的关系,在经营过程中使用IT技术等等。电信企业大客户服务创新各个维度之间的联系经常在营销和组织发展中形成。实施一个新的服务概念需要市场专家,建立与大客户交流的界面,营造合适的服务交付系统,了解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包括服务的生产与交付)。是否发展新服务的决断需要组织性的知识,如现有的组织是否能提供新服务,组织需要作什么样的改变等。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2
引言
创新驱动是我国现在及未来很长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发展。但当前企业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实践中,仍然困难重重。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难点
(一)体制要求高,缺乏创新意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数量和规模取胜的宏观经济环境,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体制不完善,缺乏持久发展动力,自主创新空间布局和投资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没有从创新的“后台”走向“前台”。企业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集成创新意识不强,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二)科技要求高,缺乏创新基础。从宏观层面看,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从中观层面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流通的渠道和方式不健全,科技中介作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沟通能力还较弱,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少而弱,缺乏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先天性发育不良、创新后劲不足,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创新基础极为不强。
(三)人才要求高,缺乏创新人才。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缺乏人才的企业,技术创新难以进行。仅就企业而言,许多企业普遍缺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给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之,企业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员工从事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企业留不住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才流动和流失更加拉大了企业人才缺口。
(四)成本要求高,缺乏创新资金。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又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企业要自主创新,资金量大,周期较长,且风险大,成本自然高。改革开放至今,企业为抢占眼前的市场,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中,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所剩无几。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撑,然而融资资金因投资技术创新的风险大就望而却步,企业融资途径和数量受限,得不到更多的资金扶持,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没有技术优势,企业的持续发展举步维艰。
(五)市场要求高,缺乏创新氛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角,但因其过于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普遍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社会也尚未真正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片面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企业自主创新对策
(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市场、企业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及寻找半成品的新来源。无论是哪个方面,企业的主体作用都不可动摇,政府、其他组织或个人都无法代替企业的主体作用。霍利斯•钱纳里同样认为,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由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进而到财富驱动,其主体无一不是企业。企业只有作为创新的主体,才有主动权和决定权,这样的创新才有源动力和持久性。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全是如此,在创新的诸多领域,政府在做基础研究,成功后转化到企业,企业不需要拥有研究人员和研发技术,当然也不需要承担研究失败的风险,不去研发的企业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基本功能,更谈不上企业作自主创新的主体,丧失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的企业,自然没有竞争力,更没有持久性。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还位企业去自主创新。
(二)重点攻坚“科技”关键。抓自主创新,就必须一手抓投入特别是企业投入,一手抓应用,两手都要硬。要发展新兴产业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是关键,一点折扣也不能打。德国工业尤其制造业世界领先,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德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有103位德国人获颁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等科学领域。二是技术人才十分广泛,其职业学校和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培养了比比皆是的技术人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得天衣无缝,科技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德国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为GDP2.8%,其中62%进入企业,德国企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利润的34.8%,仅巴斯夫一个企业,就拥有10多万研发人员,如此高强度投入和科技规模,进一步支撑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作用。比较而言,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占有世界领先水平一席之地,但应用研究方面,差距很大。我们的科技投入在纵向上有很大增长,在横向上国家投入比例仅为德国的60%,企业投入仅为德国企业的1/6。
(三)始终抓住“人才”根本。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起决定作用。强调人才,一是人才培养,二是人才使用。我们的科研人才不在少数,但技术人才寥寥无几。自主创新是来自于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来自于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高度结合,当务之急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让更多拥有科研成果的人才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强化工业经济之基,牢固自主创新之本。再看人才的使用,我们当前面临技术人才稀缺与技术人才不够坚持频频“跳槽”的双重困难,这其中,对人才的激励不够、对人才劳动的尊重不对等是原因之一,同时,对人才研发失败的宽容不够以及风险责任共担的意识不浓也是重要原因。要自主创新,就必须解决“人才是根本”中的这些问题,珍惜爱护人才、激励尊重人才、培养造就人才,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四)牢牢把握“市场”标准。企业生命在创新、创新的标准在市场,企业创新的目的在于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进而挤占未来市场和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能否形成生产力,市场来作评判,市场不认可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市场才是唯一的标准。创新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传统和过去。“空客”的现有订单还有7000多架等待生产,而它现在每年的生产量仅为600多架,即未来10年的生产都不用愁,它为什么不超量生产赚取更多利润?“奔驰”为满足个性化需求,长达半年才交货,它为什么不去提升效率早日交货形成更大产值?这其中道理就在于坚持创新的标准在市场。因此,任何的自主创新,都要分析市场、依赖市场并接受市场检验。反观我们有很多的科研技术处置高阁,除了转化体制上的原因外,不能满足市场标准是关键原因。只埋头研究,不抬头看路,结果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3
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是从理论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的角度考虑的。他的主要观点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它把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因此,经济发展也就是“执行新的组合”。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个“新组合”不断代替“旧组合”的过程。从创新的经济学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意义的创新主要是指营销创新,即企业在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新的营销观念、营销组织和技术的导入和应用。德鲁克为营销创新的研究开启了方向,他对营销创新作了进一步阐述,主张创新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定义。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改变厂商资源的输出,而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创新则是改变资源所给予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可以看出,德鲁克将社会价值作为创新的重要特征。这种价值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创新应为企业与消费者双方带来利益。2营销创新的内涵及国内外营销创新综述营销创新中所提的“营销”仅指营销策略组合活动本身,即企业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交易活动。经营者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把握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重新组织营销各个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经营活动过程。
国外对营销创新纷纷提出不同的概念,形成不同的理论。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的思想,舒尔兹提出整合营销,芭芭拉•本德•杰克逊则强调关系营销的重要性,桑格菲特的研究进一步认为,营销创新作为战略创新的一部分,是一种企业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削弱竞争对手和为所有利益相关人创造新的财富。
我国对营销创新问题的研究,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全面创新和拓展时代。如李丹仪提出“建立市场营销创新体系”、刘永安“谈企业的营销创新”、常永胜、王国欣“略谈新经济时代营销创新与应用”、赵静杰、杨刚“论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问题”,等等。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有效的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这些论文没有实现现代营销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找出我国企业营销创新的途径。
2中国企业营销的主要困境
2.1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由于营销理论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而且至今中国的大部分学者从事的仍是翻译和传播的工作,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只能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企业的营销策略,因此会出现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不相容。如果只是简单套用其中的营销策略,那么必将导致营销发展的低水平同质化。
2.2营销策略单一
总体营销水平的同质化直接导致了中国一些企业营销策略的单一性。在中国,不仅是手机行业,还包括家电、汽车、乳制品等许多行业,价格是最为常见的竞争手段。仿佛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销售量,价格和促销就是国内企业的唯一策略。在价格战中,中国企业利润在流失,实力在削弱。
2.3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营销管理都属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营销战略必须建立在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之下。而现在,多数的中国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多数的经营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更有甚者只重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发展的打算,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营销活动。
2.4缺乏创新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企业营销的失败是“创新”的失败。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不仅指产品,还包括营销策略、实践精神等诸多方面。在产品上,中国的企业不注重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在营销策略方面,中国企业只简单照搬书本或者别人现成的东西;在实践精神上,中国企业害怕失败,不敢冒险。时代在发展,所有的东西都在更新,消费者也在变,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3中国企业营销创新的途径
3.1研究竞争对手
仔细研究竞争对手是企业快速成长的要诀。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发明全新的产品,绝大多数的企业只是在研究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改进并延续他人的创意。苹果的Ipod并非第一款MP3播放机,它之所以在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一段时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主要是苹果公司对其充分融入了新的特色,使其具有创新性。百事可乐公司对于可口可乐的研究也是如此,可口可乐是领跑者,百事可乐是跟随者。作为跟随者,百事可乐总要多付出一些,百事可乐深知可口可乐的深度分销的模式就是自己要沿袭和依照的模式。据此,百事可乐经常不惜双倍的价钱去争取一个零售终端,因为百事可乐知道,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落后。因此,仔细研究竞争对手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第一步。
3.2模仿但不窃取产权
模仿几乎是新兴市场不可避免的通病,尤其对中国市场来说,模仿几乎无处不在。如同盗版问题,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一种侵害。现在提到仿造其他品牌,更多的是指模仿该品牌的外观。另外,模仿也不完全等同于盗版,就如同合法仿造与非法仿冒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他们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朗。但在这个灰色地带中,核心技术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在这个方面,奇瑞QQ的例子比较突出。奇瑞承认该轿车与通用汽车雪佛莱的外形相似,但却称自己从Matiz中合法获得了产权,更重要的是奇瑞使用的是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模仿其实在任何国家的市场都会存在,关键是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掌握自己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要诀,并根据消费市场的特征,把他人的某些东西为我所用,这是模仿与仿造的根本区别。3.3购买技术和创意
公司可以从外部买入专门技术和创意来帮助其开发新产品,而不是单单依靠公司内部的人才。其实,这种例子也很多。例如,制药公司从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购得新药的产权,大型软件公司则购并小的软件公司。这不仅为其提供了产品开发的创意,而且使其获得了专门技术。索尼公司生产第一款袖珍收音机的时候,就是从西电公司获得了助听器晶体管的使用许可证。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从零做起,更多的公司可以将现有的成果与自己的创意相结合,也许他们并不擅长做研发,但他们可以将已有的研发成果进行商业化利用,从而帮助自己生产出新产品。因此,从外部购买技术和创意也不失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利用的方法。
3.4强化系统整合的营销思维,完善企业营销结构
所谓系统整合的营销观,就是指企业不能就营销论营销,要将营销放到企业整体的经营框架与营销环境中进行统一思考和把握。系统整合营销观的缺失,导致我国企业在营销竞争中出现了太多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如2003年手机行业中的新贵——迪比特,凭借一款性价比极高的产品5688在激烈竞争的手机行业中杀出一条血路。在2003年9、10月份的销量高峰期,销量达到每月70万台。当时迪比特采取了“区包”的渠道模式,给予经销商较大的利润空间,并且充分利用自身产品优越的性价比,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但是在2004年,迪比特却出现了大额亏损,曾经所向披靡的“区包”模式风光不再,问题出在哪呢?如果我们对最近几年迪比特的“渠道模式”进行一下简要回顾的话,就会发现迪比特陷入了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营销陷阱,只在渠道本身做文章,却看不到渠道背后存在的根本问题。对于自身究竟适合何种渠道战略,迪比特缺乏深入、理性的市场思考。这是迪比特在手机市场上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企业系统整合营销观的缺乏。因此,营销的创新,要强化系统整合的营销观。持续而深入的营销思考,对于企业形成科学的营销思维、实施正确的营销行为至关重要,有助于企业对营销资源约束、营销目标、营销发展框架等问题做出基于市场的判断,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进而保证“营销列车”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高效行进。持续、深入的营销思考机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营销氛围,形成真正的营销创新;第二,企业要将营销思考引向深入,营造一种学习型的营销文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4.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4
关键词:外部创新源 企业创新
创新是企业壮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模式被提出。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伙伴包括供应商、客户、同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活动主体,这些外部创新源从不同程度和方面影响着企业创新。具体影响可分析如下。
一、供应商的影响
供应商可以从技术推动上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为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用于产品开发的材料、零部件或整机的新技术。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新材料的提供可以替代原有材料,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从更多的方面考虑创新要素的组合,从而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可能,扩大新产品的种类。其次,新零部件的提供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从而使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还有可能为企业的整机制造提供集成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新整机技术的提供则可以直接帮助企业提高新产品生产的规模,使新产品生产技术的水平进一步得到上升。
二、客户的影响
客户对企业的创新的影响表现在产品的市场需求适应能力上。首先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客户要求的反馈,及时对产品做出改善和更新;另一方面,客户对新产品功能、外观等的设想和期望也促进企业更加热衷于产品技术创新,从而使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客户使用信息反馈利于企业解决市场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企业将对特定用户产品创新概念的理解应用于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有利于提高新产品对某类特定人群的市场占有率。最后从创新的归宿来说,客户是企业创新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客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很好的参考功能,并能更多的理解创新的成效。
三、竞争者的影响
合作和竞争不再是完全冲突的两种形态,有着共同利益目标的企业既是竞争者,也可以成为彼此创新的伙伴。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双方可以进行联合研究,这点尤其可以体现在基础性研究上。基础性研究不仅要在研究上获得突破,还要把研究成果商业化,因此较之应用性研究,其周期更长、风险更高。而具有优势互补的企业进行联合研究则可以尽量避免这些缺点。其次,竞争者间的合作有利于技术标准的建立,这样企业进行技术活动时就有了一致性,减少了技术成果讲的不兼容,同时还避免了对创新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对立,而是在在一些结盟企业间展开,即“群体竞争”。企业与竞争者相互支持、帮助,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竞争。
四、政府部门的影响
政府部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在于提供各方面的有利环境,一是鼓励创新,创新对国家政治、经济、民生都有着积极地影响,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二是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对高新技术企业普遍施行包括税收优惠、新技术补贴等的创新扶持政策;三是建立人才与企业、产品与客户对接平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和产品市场国际化;四是建立、健全社会法制,通过对专利权的保护建立起维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公平的市场环境。
五、研究和培训机构的影响
产学研这一概念早就被提出,并在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间广泛展开。产学研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在于有助于完善创新活动链条,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概念对现实生活的转化。首先企业越来越多地与学习、科研机构合作或者委托其进行课题研究。企业通过学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为自己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其次,产学研的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培训机构间定向的人才培养,利于企业人才储备及合格职员培养,体现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六、外部顾问的影响
外部顾问指在技术、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对企业的创新决策等提供智力支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概念的提出;二是工艺架构的完善;三是融资、法律和担保服务等。
七、分销商的影响
分销商作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积极的信息反馈。二是信息反馈的收集,包括客户信息及竞争者信息。分销商与客户起到的影响不同,分销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在销售渠道及市场需求方面更加敏感,因此分销商的信息通常更加敏锐、直接,更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面临开放度的问题,开放过度或不足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外部创新源的影响,有助于企业理性、合理、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对象,适度进行开放,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科学学研究,2008,(4):419-426.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5
关键词:创新驱动;小微型企业;营销策略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竞争达到前面所有的激烈程度,尤其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必须保持创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伴随企业在创新驱动下微创新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更在无形中加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环境。针对上述情况,小微型企业就需要做好自身的客户营销策略,令客户在使用自身产品时感到认同与满意,提高其市场营销策略水平,对于当前环境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下文内容的探讨,希望小微型企业可以在创新驱动这一发展前提下,探索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的道理与思路所在。
一、微创新的概念、本质与内容
1.微创新的概念
在如今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各类信息的获取变得便捷而迅速,这就更需利用创新理念来满足我国各行各业的需求与发展。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产品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进与提升,以符合用户的需求,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改进与提升这一细节就被称为微创新。对于部分拥有优异发展前景的小微型企业来说,必须通过脱胎于创新驱动中的微创新理念进行自身企业的准确定位,才能在要求日益严格的市场中快速找到自身定位,满足用户需求,改善用户对于产品体验,达到提升自身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最终目的,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上述阐述,可以将微创新的概念总结为针对市场环境与各类企业通过提升用户体验等方法来提高用户对于自身产品的认可,进而实现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升小微型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2.微创新的本质
微创新的本质包括下述四点:第1点内容为关键逻辑、关键环节,微创新的实现需要更细节方面进行体现与实现;第2点内容包括公司在未来设计与策划中所忽略的角落与冷门;第3点需要精准而细致的把握客户的需要;第4点对企业自身的政策进行细微的调整,实现问题缺陷的改良。可以说,微创新就是一项作用于小微企业的创新模式,属于创新驱动的重点组成部分。其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快速融入创新之中,为企业的文化与体系创新提供活力。
3.微创新的内容
微创新的内容就是要充分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产品体验感,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小微企业的微创新具有突破点。这种突破点是作为企业销售运营模式与产品售后服务的关键环节所在,也就是说,微创新强调将客户需要与突破点相融合体,在以客户需要为核心目的,针对关键环节进行强化,贯穿落实于企业产品的服务与销售策略之中,不断发掘微创新的全新途径与方向。从市场的需求着手,进行企业的主要客户类型定位,形成真正适用于当前企业发展情况的微创新理念。
二、小微企业创新的营销价值
1.创新驱动覆盖企业价值创造过程
现阶段,我国较为成功的商业运作过程中,会将产品的价值链、自身企业市场定位、企业核心技术等因素相融合,形成相互影响的运营模式。而微创新运用于这一运营模式中,与每一环节都有着密切关联,进而满足每一关键流程针对细节的调整,并最终实现全面提升产品价值链价值的微创新。我国知名企业中的海尔集团就是利用微创新取得成功的最好实例。海尔集团快速而准确的定位了市场需求,构建自身的品牌效应与活动,同时,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时,通过自身高度细分化的管理体系实现生产成本的高度压缩,并维持国内物流系统的通畅运行,为自身企业的顺利运营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并提供重要发展保障。但如今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创新驱动这一理念,缺乏完善而完全的商业运营模式,很难提升自身商业战略层次,无法引入微创新这一全新的创新驱动理念,导致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企业运营的长远发展,无法实现产业价值链的价值提升与完善。
2.创新有助于规划产品价值链
现阶段,为实现小微企业产品价值链的提升,需要引入创新驱动中的微创新理念展开针对企业管理的更高要求。虽然国内的企业运营经过微创新的全面提升后,其运营理念与实际效果逐渐被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所认可与赞扬,但是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需求的分析工作时,大多数小微企业依旧使用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进行工作。依附于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在进行未来规划的设计、消费群体的定位与技术研究等内容时,并没有将脱胎于创新驱动中的微创新理念引入其中,导致对于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调查时,无法体现出创新的价值。同时,微创新对于企业产业价值链扩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微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充分重视起来,这些环节包含了供应步骤、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等。在进行未来规划与产品价值链的价值的调研时可以发现,小微企业需要针对上述两类方向展开有效而明确的细节改进,以全面增强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与优势,充分满足客户要求。
3.创新有助于实现动态商业模式
针对小微企业的动态商务管理需要考虑市场环境与企业自身的运营体系各种变化,进而要求企业员工从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定位方向出发,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价值链与动态商业运营模式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真正实现应用于微创新的动态商业模式。并且也要加强企业结构设计、企业战略发展与企业文化的规划,其会对自身员工产生的直观影响。同时,应需确保企业员工运用微创新可以对企业自身运营产生积极作用,并逐步针对企业管理、企业行为标准、考核规划体系等方面内容的优化,并利用上述领域的完善反馈于企业动态商务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三、小微企业创新营销策略的多种路径
1.利用营销契机创新营销方式
我国小微企业中个人创业与家庭作坊式企业是其主要的组成形式,上述形式具有小而灵活的特点。根据最新的数据调研,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项进行自主创业,以小微企业与微商为主,这种经济模式更加依赖与产品质量与营销策略,也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之处,对此,继续更加关注当前市场的变化与顾客需要,要善于发现营销契机,这也是决定自身的小微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小微企业应利用自身灵活优势,从当前较为流行的文化动态、八卦新闻与消费者目光聚集之处发现商机所在,达到创新营销方式的目的。
2.利用信息开创创新信息技术
小微企业具有众多类型,服务也就是其中的主要构成之一,而面对竞争激烈的服务行业,就需要依靠各类信息的抓住给市场变动产生的变化。例如,由滴滴打车等软件开发了加车、预定、专车等服务模式,打破我国出租行业一潭死水的现状,取得优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相关部门给予了证明的肯定与支持。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对我过运输行业提升品质、满足需求起到积极的影响。专车软件的成功,就是属于服务业的小微企业的成功模板,也为广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榜样与动力。这就是对于信息的把握,开创新型信息技术新途径。
3.利用大数据支持拓展创新途径
小微企业在将创新驱动中的微创新融入自身发展道路中,需要首先改变自身企业的落后观念,也要加强重视整体商务运营环节,贯彻落实到每一环节是作为企业能否实现的全面提升的关键所在,缺乏高效而明确的推进政策,即便可以了解市场用户的需要,也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感,但是运营模式仍无法实现目标。因此,针对用户体验的实际效果需要在拥有精准数据分析的前提下进行,需要大量数据积累才能将其作为提升体验感的数据支持,可以说,具备大量数据积累是进行创新驱动的前提。以我国以网络为发展核心的企业来说,拥有大量用户信息是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其在进行微创新时,都是在大量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展开,每一项新产品的出现与旧产品的完善都依靠大量数据支持。而针对现实用户的小微行业虽不具备上述发展基础,但也可利用ERP系统充分挖掘大量数据并进行整合,这就是作为小微企业创新驱动的新途径。
4.培养企业微创新的精神品质
现阶段,小微型企业的创新途径仍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在这个网络极为发达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微型企业可以快速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各类型信息,在保证自身企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也促使小微企业提升自身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快速依照市场的反应与企业自身能力,进行新技术与全新模式的模仿与吸收,并融入带有自身特色的适度创新,形成独属于自身企业产品独有特色。同时,为减少创新风险,小微企业可以依照市场需求,利用专门的企业平台,与学校、各类科研单位展开合作,以快速获取自身所需要的技术,也可使对面获得研究资金,达到互助互利的效果。可以说创新驱动既提升我国企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增强了小微企业的总体价值,为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与优化奠定了有力的发展基础。
四、总结
现阶段,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与生存的机会,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能否利用自身的各项发展途径与运营策略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满足市场越发高难度的需求,并依照市场发展形势决定营销策略的调整,构建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全新营销途径。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的创新营销不仅意味着小微企业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也说明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当前市场情况。综上所述,只有利用微创新提高小微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才能促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产与发展的机遇,也可令我国整体经济在新型产业的帮助下,完成产业转型,构建全新的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彭莉.小微企业微创新策略及其营销价值理念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创新绩效;企业规模;研发强度;吸收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38-02
0 引言
“十二五”规划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为企业寻找影响自身创新能力的因素有所了解以更有效地来提高创新能力,也为政府在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较大,以更好地来制定政策,使政策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更有针对性,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从国家层面上看,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持续兴盛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学者研究分析了国家创新绩效的一些影响因素,认为国家的研发强度、人才投入、科技产出水平等对国家创新绩效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从企业层面上看,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则较多,分别从企业规模、研发强度、吸收能力、专利水平等等方面展开。本文综合考虑研究目的、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cassiman[1]的研究采用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企业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率进行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估。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创新在现今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不仅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世界,同时在企业层面上创新也使得企业维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为企业的生命之源。本文在微观层面上来研究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因素,且在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企业规模、研发强度和企业的吸收能力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立足于此,并参阅其他相关研究又引进了研发人员投入、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以及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设:
H1: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2: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3:企业研发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4:研发人员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5:未来技术储备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6:专利储备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7: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1.1 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理论方面,既有支持大规模企业的理论,认为大企业具有更大的经济性、更小的风险、更大的市场及更好独占的可能性。也有支持小规模企业的理论,认为小企业具有更大的弹性、更好的交流、更大专业化的可能及非正式化和战略控制。实证方面,Zhao等人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大[2],而Kam等人研究证实了大规模企业与创新之间有着积极的正向关系[3]。本文认为规模较大企业其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创新投入较大,故本文在此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创新绩效相对较高。
1.2 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研发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刘德胜[4]等人研究分析得出,企业的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呈倒“U”型,即在某一临界点前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超过这一临界点则会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本文认为企业研发强度对其创新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故提出相应假设。
1.3 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近年来在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方面的研究,许多学者均强调了企业创新中外部知识的重要性。Cohen[5]认为吸收能力是指公司获取、消化、转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是公司创新能力的关键,吸收能力不足将阻碍技术能力的发展本文基于此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故提出相应假设。
1.4 研发人员投入,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和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毫无疑问,研发人员投入,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和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样会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鉴于现有许多学者很少考虑了这几点,本文在和实际企业的调研过程后将上述四个因素同样
考虑进去,提出相应假设。
2 数据说明与指标测度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发放方式来收集数据,问卷于2008年末以电子邮件以及纸质问卷形式发出共计500份,并于2009年5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为26.8%。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其中轻工类行业所占比重最大,为25.37%,机械和电子所占比重分别为23.88%和15.67%,家电所占比例为8.96%,医药行业企业比重为6.72%。
2.2 变量测度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企业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研究探讨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变量的可操作性,本文最终选取企业规模、研发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吸收能力、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技术中心在海外及国内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为解释变量。各变量名称、符号及具体含义见下表1,同时下表1还给出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3 模型检验
本文以企业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企业规模、研发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吸收能力、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技术中心在海外及国内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ino=β0+β1*size+β2*rd+β3*rs+β4*ac+β5*fur+β6*pat+β7*coop+μi。
本文用的是134家企业的截面数据,选取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数较多,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此,首先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研发人员投入(rs)与企业规模(size)、吸收能力(ac)相关系数都比较大,可能与企业规模或吸收能力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此,本文对原模型去掉研发人员这一变量再进行回归,得出新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t值相对原模型都有所提高了,显著性进一步增强。且新模型的AIC值(0.187031)和SC值(0.316785)相对原模型都减小了,说明变量研发人员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弱,且其增加后使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都有所减弱,表明研发人员与模型其他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故解释变量不应该包含研发人员。
4 实证分析
第三部分对模型的经对多重共线性进行了检验,并剔除了影响多重共线性的因素。下表2是使用加权二乘法(消除横截面异方差的影响)对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
其中加权回归后R2=0.987911,把该表与未进行加权回归的结果相比较,加权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提高,且加权后模型中参数变量的t值明显提高,变量的显著性增强。由上表回归结果知,企业规模及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最为显著,都在1%水平上显著,但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吸收能力积极促进着企业的创新绩效。同时,企业的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也呈较强的负向影响作用,显著水平为0.05。
4.1 企业规模 本文中企业规模是以企业职工总数取对数来衡量,由上表知,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596,假设1不成立。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在获取较高创新绩效方面优势反而不显著,取得的成效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规模越大的企业创新投入也相对较高,但其关注的范围也相对较广,可能使资源未得以充分利用好,导致创新绩效成效并不显著。
4.2 研发强度 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本文分析得出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为负向作用,其相关系数为-0.11368,假设2也不成立。这与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差不多,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应保持适合度的问题。本文中得出的结论是即样本企业研发投入总体上偏高,使得大量的研发投入产生的平均投资回报相对偏低,呈现出对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作用。
4.3 吸收能力 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吸收能力的相关系数较高,值为0.156645,假设3成立。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可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中吸收能力的衡量指标为企业科技活动人数与企业职工总数之比。科技人员的投入可以带来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工艺流程改进、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改善,有力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134家企业作为样本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检验,在排除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后,最后得出结论:企业规模和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且吸收能力的影响较大,显著度也较高。
由结论知,且企业规模是企业短期内不可控的,且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企业若想取得较高创新绩效应加大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累积企业的知识存量,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取得较高的创新绩效。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只来自广东省的2009年的企业数据,研究结果对于省级企业的决策和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然而若把结论推广到全国范围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检验。
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将结论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从而从更广的层面为国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深更广的建议,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具意义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VeugelersR, Cassiman B. Make and Buy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Belg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Research Policy,1999, 28: 63-80.
[2]ZhaoH, TongX, WongPK, Zhu J. Types ofTechnology Sourcing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ingapore Manufacturing Firms[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5(16): 209-224.
[3]KamW P, KieseM, SinghA, WongF. The Pattern of Innovation in Singapore''s Manufacturing Sector[J]. 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5(1):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