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基本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基本条件

心理学基本条件范文1

1、近年来基层中小学生高级职称评价都需要讲课说课。

2、基层中小学是指我省乡镇及以下公办中小学(含公办幼儿园)。基层中小学教师一般是指在基层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在职在岗领取乡镇人员工作补贴的一线教师。

3、在我省基层中小学增设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名称为基层中小学高级教师、基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4、基本条件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2.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的身心条件。3.掌握和运用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自觉运用教育新观念和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4.具备《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相应的教师资格。5.任现职近5年内年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或“称职”等次以上。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基本条件范文2

正如王光祈先生所言:“各民族之生活习惯,思想信仰,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之中者,亦复因而互异。甲民族之乐,乙民族不必能懂;乙民族之乐,丙民族亦未必能懂……”①“日耳曼民族之乐,拉丁民族不必尽懂;拉丁民族之乐,斯拉夫民族不必尽懂;推而至于各小民族,亦无不如此。”②“德国人之作品,不必尽与法国人口味相同,中国人之作品,更不必与欧洲人口味相同。”③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加强对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探悉不同民族的群体音乐审美心理的新兴学科亟待建立。

所喜,笔者新近拜读了施咏博士著《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版,33万字)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学术新著。该书以“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为取向,构建一个多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其意在通过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逐步深入,最终打通诸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使之能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这一更具新视野、新挑战的论域的统筹下,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

该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所修改而成,作者所提出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方法上,以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审美心理学的视角来观照以民族为单位的人类共同体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发生、演化的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对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味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课题之缘起,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受自然系统中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社会系统中的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思想、宗法、原始神话、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第三章阐释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个性与共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第四章提出音乐审美心理是在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异性这两者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第五章探讨了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和组织手段,总结了中国人在音乐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特点。旋法上表现为平和、渐进的美学特征;音乐结构思维讲求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并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特征。第六章为联觉,指出受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直觉、多觉贯通、艺术综合理念、“成于乐”、“游于艺”乐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音乐联觉能力较为发达。并高度重视味觉审美的情感表现性,“声亦如味”,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七章为心理偏向,提出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阴柔偏向,同时与阳刚相补,调剂为用。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还有着“尚悲”的偏向,与西方民族比较而言,其特点是趋向淡化、弱化,偏于阴柔的“悲情”,体现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愤”。第八章通过实例论证了民族性格与其音乐性格两者之间的对应性。

该书的作者施咏是近年在学界较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在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曾师从王耀华教授、乔建中研究员门下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现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

通览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与选题相关的诸人文学科领域的学习、钻研、思考、探索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力。诚如著名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写:“施咏同志在我校攻读音乐学博士学位期间,以巨大的努力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我认为,这篇论文的选题是一个很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课题。”

全书的主要特色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独创

通常,独创性往往是衡量一本著作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国内,无论是民族心理还是民族审美心理则都是一个有待于拓荒的新兴研究领域。就审美心理学而言,诸多研究成果中涉及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也为数不多,且这些研究也大多从文艺学角度出发,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有关民族心理的文献中,一般较少涉及“审美”;而一般的美学、心理学又几乎罔谈“民族”。虽然在某些民族审美心理学的著作与文章中对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多为一般性的流于表层的探讨,且极为零散。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究,目前尚不多见相对完整、成系统,并得到足够深入挖掘的研究成果,相关散落资料尚需归纳、梳理、整合并理论提升。

而《概论》一书正是取这样一个被当今美学、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所遗忘的研究领域,强调民族音乐美学、心理学层面的视角。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向来是最深层、最复杂、最微妙、最灵动也是最难以琢磨的民族成员的音乐审美心理层面上。并运用辩证思维大胆架构了自成体系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框架,首次对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心理偏向、民族性格与民族音乐性格之间对应关系等进行了理论发掘,很多观点提出均不乏新见。

2.视野开阔

以往音乐学界的状况是:民族音乐学、心理学、美学三个领域,多呈独立、并行的状态,音乐心理学多专注于实证性的科学的、个案性的研究范式;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古代美学史文献的梳理总结;而民族音乐学的主流成果则多集中在微观的田野的个案调查报告。在中国当今的音乐学研究中,研究范围虽然涉及到了诸多方面,但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多维度研究的还为数不多,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呼唤着多角度、多学科的文化诠释。

正如乔建中先生曾呼吁:“选题方面,我们多局限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自然分类的圈圈内。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例如从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的角度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规律的选题却非常之少。这种单一的,不注重跨学科、不注意边缘学科的选题倾向,正是研究水平不能较快提高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质和内在规律的原因之一。”④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研究正将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偏重宏观视角、注重多学科边缘交叉,而开拓性地将音乐学、民族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而构建成新的研究领域。与其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莫若说是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其创新意义不仅在于对音乐学本学科的细化发展――创建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与研究领域,还加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心理学层面,拓展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所涉及、包含的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审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提供一个极具拓展空间的新视角、新方向。

3.逻辑性强

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的架构,作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上亦是用心甚多。全书的布局得当,条理清晰。在不少章节体现了作者思维缜密的逻辑思辨性。如在绪论中通过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心理美学这三对关系的辨析来论证强调其非实证的研究方法。

在第四章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中,提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守恒是相对的,而变异发展是绝对的,音乐民族审美心理总是在稳定性与变异性,即外向融合与内向固守、偏离创新与回归继承的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

尤其是在第三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一对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了全面、逻辑严密并较前人均更饶有新意与深度的阐释,作者分别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就愈不是世界的”、“民族的,却并非都是世界的”等五个方面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提出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促使民族审美心理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任何一种美的属性,包括那些所谓具有“世界性”的,它必然是归属于某个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没有个别就不存在一般。所以,音乐的世界性不可能凌驾和超越于民族性之上,离开了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并不存在一种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层层剖析后,进而提出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就是世界的”。

当然,作为一门学科、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创辟之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比如理论的框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岂是一人所能胜任?如果该著的出版面世能够唤起更多的同仁对中国民族音乐美学、审美心理学的关注,随之为其添砖加瓦,我想,该书所谓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发挥尽之了。

参考文献

[1]王光祈.音学.自序[M].上海启智书局,1929,转王光祈文集.[C]巴蜀书社,1992:280.

[2]王光祈.德国人之音乐生活[C].转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5.

[3]王光祈.中西音乐之异同[J].留德学志.1936(1).转王光祈文集[C].巴蜀书社,1992:291.

心理学基本条件范文3

一、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价值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将旅游心理学定位于专业基础考査课,这就使该门课程在学生心中地位下降,使学生对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的价值的认同感降低;其次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知识层面缺乏的状态下,如果课堂教学使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就会大大消磨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枳极性。

(二)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专业知识结合性差

部分已经出版并使用的教材沿用传统心理学的编写模式,偏重基本槪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介绍,理论知识多,生活案例较少或者过于陈旧。固然基础理论对旅游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非常重要,但是旅游心理学有其自身的课程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趣味性,课堂上讨论的很多问题也是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半需要参与实际的演练,在训练中掌握理论体系.并学会具体的旅游心理学的操作方式。课堂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忽略学生心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即教师的土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体现双土体教学原则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促逬,在教案设计上重点突出“学生该做什么”在课堂上营造学生和教师共冋探讨、共同研究的轻松活泼的氛围,比如在需要一次理论的并解中可以引入中国民,引起学生的兴趣,共同探讨人类需求的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最G申引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2.案例教学法

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或者课后,主要包括:案例导入法、案例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案例练习等多种方法。大家都熟悉的案例会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快速思维,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景引导法

情景引导法就是在现场教学中有设定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态度体验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带给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体验,一般来说,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口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并且能引发学生思考的。

4.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集体思考解决模拟现实生活的典型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这祌教学方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掌控和具体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

5.心理活动测试法

心理测试是心理研究惯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课堂上让学生参加一地心理活动的测试,比如测试你的条件,你的气质类型等,学生对测试结果及产生原因的期待都会把自己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执行之中。

三、对改进旅游心理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旅游心理学》的学利性质、课程持点和教学目的,决定了旅游心理学的教学模式绝不是单一的。教学应采用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教师讲授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祈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专业知识水平,努力提高教学技能

扎实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专业素养是从事旅游心理学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加强旅游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还应注重认其他学科吸收有价值的知识,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实时更新,增强对旅游心理学学科的体验和认识;还可通过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继续深造、与该领域相关的科研机构、大学进行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思维,提高兴趣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导入到讲授直至最后的总结,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状态及需要来设计。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基本条件范文4

关键词:服装视觉中心;服装;视觉心理学;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45-01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一个普遍的真理,那就是物质都是围绕中心而组织的。宏观的来看我们的地球带着月亮绕着太阳旋转,太阳九大行星绕着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昴星)旋转,昴星又绕着不知名的中心旋转。从物质世界微观的角度来讲,带电荷的原子围绕着一个核心旋转,这就是宇宙普遍的中心构建规律。正如所有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围着一个中心构成一样,中心性也是所有艺术构图中不可缺少的结构特性。

视觉中心是艺术构图的关键,视觉中心和围绕视觉中心以外的组织之间相互对比映衬才产生了让我们的视觉感官愉悦的各种美感。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论著《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中揭示了“视觉中心”这样一个概念,并对这样一个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论证。当我们看到一件服装的时候,我们对服装的整体会有一个大概的观察,然后总是被精致的、富于变化的部分所吸引,而获得一种视觉心理的满足,并得到美的享受。这个精致的部分,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中一般被称为视觉中心。在服装设计中,视觉中心是不可缺少的,有的是一个,有的有几个,如果在设计中没有视觉中心的话,那么这个设计不是个完整的设计,也不是个品质好的设计。

服装视觉中心的存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一件单独的衣服上的视觉中心。这主要是指人的眼睛看到一件单独而完整的衣服时关注的那个部位和设计点,比如一条连衣裙或一件外套,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件衣服的时候视线会被特定的精彩的部分所吸引。这件衣服上能够吸引我们眼睛的部分就是这件衣服的视觉中心。

(2)整体的着装打扮中的视觉中心。比如说一件上衣搭配一条简单的牛仔裤同样也会有这两件衣服所形成的视觉中心。这里的视觉中心的概念是针对一套完整的服饰搭配而言。

服装设计的主体是人,一般意义上认为,只有当这件衣服被人所接受的时候这件衣服才具有其真正的价值。所以说,认识设计主体的所需所想是服装设计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视觉心理学作为研究观看者视觉心理活动的学科,其为服装设计所提供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信息传播时代,以图像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给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心理体验。服装既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播媒介和信息载体,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于图像信息的传播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的社会背景下研究如何让服装的视觉中心更加符合人们的视觉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两个方面:

(1)服装视觉中心要力求与消费主体的心理经验和喜好吻合。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对某个事物产生美感,主要是审美主体与事物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当两个相似的主客体相遇,两者就会产生所谓的“场”,然后“场”所产生的“心理力”唤起主体审美各种情感力量。当与审美主体与视觉中心的美产生心理共鸣时,审美主体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这个视觉中心。

(2)在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好服装的视觉中心,使得这样一个突出的主体部位更容易被审美主体所接受。

一件衣服从设计到制作出来是一个整体统筹的过程,为了使最后的设计更趋于完美。设计者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服装的外廓形,各个部位的比例,还有颜色的搭配、图案的安排等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方面都进行强调,否则会造成视觉的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对于服装整体美的把握和对于服装美感的获取。所以所设计者应该进行主观的取舍与强调,有意识的营造和突出服装的视觉中心。

参考文献:

[1]【美】鲁道人・阿恩海姆.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M].张维波,周彦,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心理学基本条件范文5

随着健康概念、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已在我国各级医院逐步得到实施。护理人员也日益重视病人的权利与角色。开展整体护理,提倡优质护理服务,护士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已是大势所趋。心理学家也曾提醒:疾病无非可分三类,即细菌性疾病、心理性疾病、身心性疾病。由此,可见得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分量之重。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把握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深入病房了解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予以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住院患者所需要的好护士,应满足患者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需求。

1 生存、安全的需求。

病人生病,特别是病情稍重、需要住院治疗,他们的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对生命生存的担忧,担心疾病能否可以治好?预后结果如何?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康复几分把握?等等。为此,我们医护人员应当首先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言行举止都应当给予患者一个满意的“承诺”,使患者感受到自己来到了一个最安全、最具有保护性的“港湾”,医生和护士将是他最信任、最理想的康复的托付者。

2 自尊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病人特别在患某些特殊疾病,如肝炎、肺结核、性病等,他们的心理特别敏感,别人在私下交谈时也会被疑虑为散发、指责他的“不节”或“不洁”,害怕别人触及自己的“痛处”,传播自己的隐私。此时,护士的言行应当非常谨慎小心,与人谈话时不要让患者有“神秘感”,如果患者的疾病是由于采取了不妥当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也不能采取鄙视的态度,应以友好的、同情的态度,用关心的语言给予纠正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

3 关爱的需求。

由于疾病的折磨,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劳动,甚至不能够自理生活,表现出身体虚弱、心理脆弱,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医护人员的关爱。有时医护人员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关怀的动作,一个友善的眼神都可以给患者很多的温暖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护士需要采取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年幼的患儿给予母亲般的爱,对年轻的患者给予朋友般的关心,对年老的患者给予晚辈般的抚慰,这样就可以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 信息需求。

在当今高科技信息的时代,人的生存离不开信息,否则就如一盆疏于浇灌的花,渐渐枯萎而失去生命力。患者因为住院而离开了工作岗位和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心理感到与外界人群、自然环境已隔绝,很希望得到来自于社会、工作单位和家庭的消息。护士应当多做协调工作,取得患者家人、朋友、单位的合作,还可以向患者提供一些可读性报纸、书刊杂志等,使患者感到住在医院不被冷落,不感到孤单寂寞,觉得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人。

5 舒适环境需求。

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是取得病人信任、合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患者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场所。整洁舒适的床铺供给患者优质的睡眠,美观、清新的色调,还有舒适的空间能使患者产生良好的视觉。医院和护士都应尽力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使患者在舒适的氛围中得到休息和接受治疗,尽快地恢复健康。

心理学基本条件范文6

行为心理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其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大致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从行为心理主义来看,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的不同刺激影响而产生的,这其中既包括来自实体的刺激即来自于物理、化学、生物的刺激,也包括了来自虚体的刺激,即情感、思想、观念的刺激,这些刺激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体现,因此人的行为不是由单一的某一种刺激的影响产生的,而是在多种多样不同的刺激作用下,所形成发出的。第二,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中认为,行为的产生是需要长期持续影响的,因此在这里突出体现了强化的概念,这也是被这一学派认为的实现行为体现的关键所在,其具体体现在人们对于某一目标或者想法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不同的行为进行目的的达到,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不断的强化产生,进而将行为得以体现,在这里,应当意识到对于强化来说,其分类可以分为两种,即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指的是通过某一反应的产生通过刺激来实现对某一行为的强化,实现某一行为的产生;负强化指的是通过某一反应行为的产生,来刺激行为的避免,进而消除该行为的产生可能。第三,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认为有效的观察是实现学习的重要条件,是一个人产生反应进而发展成为行为的先决,对于观察本身而言也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其作用与成效也是不同的;第四,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认为,人们的行为产生不仅仅是受到的外界的影响产生,同时也会个人的内在因素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产生行为的发展。

2.行为心理学对提升企业人力效率方面的经济分析

2.1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运用

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员工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员工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效如何,所以对于员工的不断培养是企业想要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方式是受企业自身情况限制而多种多样的。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说,无论是怎样的企业在开展对员工培训的前期都需要对员工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解,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发展的目标,同时,明确相关的开展模式,如专业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创立、实践性的训练等,从而使得员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环境。

2.2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激励

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对于员工的有效激励能够实现企业文化的形成与良好工作环境的建设,同时,对于员工的有效激励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实现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技能的发展。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中,认为员工是否拥有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实现自身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关键。对于员工的激励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物质激励,即通过运用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只有使得员工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提升,才能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有着更高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工作热情的提高。目前,不同的企业对于福利制度来实现对员工激励的模式与方法受其自身发展状况影响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员工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推动,因此在对这样的激励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注重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提供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蓝图,但却难以满足员工当前的实际需求,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激励效果。这就使得企业在对这项制度进行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员工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员工目前的工作热情进行有效地激励发展,完善福利分配制度,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能满足其工作的需求与报酬的肯定,同时也要建立并完善重大事故的应急措施,解决员工工作的后顾之忧。

2.3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