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废物智慧管理

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文1

为尽快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民政部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卫生部决定,将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还可以对血液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治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电子监管,对问题药品实现快速跟踪和定位等。《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都有相应的条款提到使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质量。2013年8月《全国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规范》,力争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家“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批准筹建的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5家,全国老龄智慧科技产业园1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国内各省市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实践逐步展开。

1.1国内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

1.1.1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系统智慧化北京“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采用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实现移动生活护理和医护保健。

1.1.2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杭州桐庐“智慧医疗”,通过两个数据仪器、一个手腕式监护仪、一张SIM卡,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身体数据监测、远程会诊、健康远程检查、急救定位等服务。

1.1.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慧化山东济南“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可靠及时全面的健康测评,并据此为居家老人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动态管理

1.1.4社区养老服务慢性病监测智慧化南京市秦淮社区“居家养老慢性病远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南京市鼓楼区“智慧养老试点”,有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始使用智慧养老系统。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发了慢性病远程管理系统,并搭建“健康小屋”采集数据。

1.1.5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化天津联通河北分公司整合网络、技术资源等综合优势,和有关部门合作共同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定制终端、远程服务、紧急求救等一揽子信息化服务,实现了与老年人需求的有效对接。

1.2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在养老服务智慧化方面除了国内以上探索和实践,国外在这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

1.2.1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有4.9万家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用于改善服务,其中75%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弗吉尼亚州家庭慢性病患者的监护费用每年为1900美元,而家庭护理费用则高达77000美元。远程医疗既为这些患者节约了护理费用,又提供了生命安全保障。

1.2.2社区养老生活服务智慧化英国从2012年起,在社区医院和家庭普及使用机器人护士。这种机器人与网络连接,其头部安装有多台激光和热成像摄像机,在声音识别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完成日常护理的功能。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构建一种全智能化老年公寓。公寓将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1.2.3社区养老辅助设备智慧化日本筑波大学研制的专为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的“机器外套”已成功在日本推广,使老年人的行动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2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策略

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需要立足宁波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明确建设原则,把握建设步骤,全面规划建设涵盖内容。

2.1建设原则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立足市场需求,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提高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总体水平,促进宁波社区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2.1.1立足市场市场需求美国“远程医疗”网络建设遵循市场原则,通过节约医疗成本促使个人和机构共同趋向养老服务智慧化。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市场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促使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提升,避免违背价值规律。

2.1.2完善制度为基础完善制度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的手段。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个人医疗信、家庭等隐私信息,也关系到社区安全监管,关系到卫生医疗、民政、居委会等部门,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建设过程确保老年人信息绝对安全。

2.1.3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为保障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南京、厦门都地区都有政府职和医疗机构的参与。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建设的方法,越来越重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工作。民政部门扮有牵头、服务、协作、监督的角色,其他机构协同参与。

2.1.4人才建设为抓手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是一项专业性工作,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信息化知识技术。宁波应通过政策驱动,引导科技人才投入社区养老服务技术、产品的智慧化研发工作。

2.2建设步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最终要实现老年人、设备和服务协同自主化运作,这项系统工程与智慧城市建设同理,需要分三步走。

2.2.1建立数据电子化、网络化与社区养老运行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针对的老年人分布在各自家庭或是社区照料中心,要实现智慧化首先是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养老服务设计的所有事物进行智能化,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生产技术对传统工具进行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的硬件基础。

2.2.2服务流程再造与系统协同化促使社区养老服务的人与智能化的物互补互促、互存互动,即使用智能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最终让社区养老服务达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发展,构建人机结合的智能网络,不断推进部门内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各个部门、行业子系统内部的协同水平。充分运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按照系统优化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内和跨系统业务的整合协同。

2.2.3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运行的智慧化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医疗、社区安全监管、交通、民政、居委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推动其智慧化多行业应用、跨部门资源共享建设,通过打造多行业、跨区域、云平台、跨部门、全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运行体系。

2.3建设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其建设应包含以下七种智慧化服务内容。因老年人身体、财力、喜好等方便的不同,服务项目需求会各有侧重,但是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规划应该尽量做到全面,以期满足服务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2.3.1生活照料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是智慧化指向老人个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照护的过程实现智能化。通过研发智能机器人等设备,以及护理人员智慧,逐步实现生活照料服务的智慧化。

2.3.2膳食服务老年人膳食均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膳食服务智慧化指运用医疗健康设备,对老年人饮食提出要求,并根据营养学知识和老年人需要合理搭配食谱。在这个过程中以智能设备的测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运算系统,完成服务。

2.3.3居室和环境卫生服务老年人住所的电器设备实现智慧化运转,环境卫生有智能设备自主清洁,老年人不需要从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

2.3.4安全保护服务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安全隐患增多,从日常行走,到居家生活,多有交通、水电、燃气等安全隐患,因此智慧化求救装置,水电安全报警器,燃气监控等智能化设备必不可少,也是安全保护服务智慧化的基础。

2.3.5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题人群,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智慧化指通过智慧化设备为老人提供基本的、连续的、综合的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护理等卫生照料的过程。

2.3.6心理/精神支持服务生理机能的衰退导致心态和精神的消沉,同时心态和精神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身体健康,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不可以忽视心理/精神支持服务这项内容,即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老人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增强适应性,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例如使用可视电话、网络电话、移动设备等帮助老年人与亲属、朋友等沟通交流,丰富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

2.3.7文化娱乐服务老有所乐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娱乐活动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文化娱乐服务智慧化指运用智能设备手段向老人开展各种类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的活动。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电子报刊,数字化家庭影院等。

3结语

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意义

1、引言

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初步预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将超过7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将达到数万亿。仅在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就将达250亿元,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近百万个知识型就业岗位。而这些人的消费,又可以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工作岗位。

2、智慧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隐形地存在。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互联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由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高度发达演变而来的。

3、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

通过构建智慧城市,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城市越来越聪明,比如在成熟的智慧城市中,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以精准的识别区分每一个垃圾,各种垃圾废料经过处理系统循环加工成新的原料,而不是简单的埋掉。每一个废料就是一个新的材料来源,实现城市系统的自给自足,这样才能实现节能环保,缓解人类生产生活给环境带来的超额负担。

在智慧城市中,大规模的破坏性工厂变成大规模的废物利用的供给者,重新设计的废水处理系统可实行再灌溉,光控太阳能路灯可自行开启和关闭,驾车经过智能收费站不用排队直接通过就能自动缴费。当每一个城市均与其周边城市和整体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不再成为单一的需求者,而成为物质的供给者,同时自给自足时,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将不复存在。

智慧城市是人类在技术领域的革新,是经济层面的飞跃,它将引发人类生活的一场革命,影响各个国家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但最深刻的改变,恐怕还是会在环境保护方面。

4、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

4、1经济发展方面:从资源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具体体现在:(1)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现代很多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借助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能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绿色消费、清洁生产和敏捷制造,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未来的智慧产业中,通过建立一批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基地,直接推广一批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此外,借助于智慧治理,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调配和使用水、电力、石油等关键资源,减少浪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型城市,通过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和脑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由此将形成市场大、范围广、关联多、链条长的智慧产业链和产业群,并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以物联网为例,由于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其中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等。因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高经济的知识含量和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4、2引发积极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助于带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撑,而每种技术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就物联网而言,它涉及的技术就非常多:感知层包括RFID信息编码标准、数据采集、传感器中间件、中高速短距离信息传递等关键技术;网络层涉及有线网络、互联网、无线网络等在内的各种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是重中之重;应用层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与不同行业的应用结合需要不同的技术,数量非常庞大。此外,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这些智慧产业集聚。可以预计,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浪潮。(2)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渐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大国都非常重视,在国家层面做出战略布局和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拉动和催化智慧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智慧产业中,很多内容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4、3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以及治理城市病,保障民生

(1)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可大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助于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2006年,玄武区采用IBM提供的以SOA为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在新建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上,整合了财务、计生、民政、发改、卫生、市容、文档等共13个政务应用系统。以往需要30天才能处理完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缩短到7天;SOA的软件架构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城市数字化支撑平台,把财政、农业、教育等单位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交换,光IT的成本,每年就节约80万元。(2)目前城市化、工业化的现实严峻,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城市病更加突出: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城市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等。这些问题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贯彻“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智慧城市理念,借助于全面的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可以说,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良好民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

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文3

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及我国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典型应用,分析了我国当前物联网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战略规划不足、标准制定缓慢等,并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物联网 战略规划 典型应用 RFID

1 物联网的定义及各国发展战略

1.1 物联网的定义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

虽然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对物联网一直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1.2 各国物联网的发展战略

(1)美国的“智慧地球”

2009年,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该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2)欧盟“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以确保欧洲在建构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该计划共包括14项内容,主要有管理、隐私及数据保护、“芯片沉默”的权利、潜在危险、关键资源、标准化、研究、公私合作、创新、管理机制、国际对话、环境问题、统计数据和进展监督等一系列工作。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CERP-IOT)于2009年制定了物联网相关的战略研究路线图(SRA)。

(3)日、韩“u”战略

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所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到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韩国也在2006年确立了u-Korea战略。该战略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其目的除了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娱乐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外,亦希望扶持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

(4)中国的“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

1.3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要点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明确国家将重点推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与智能家居等九大领域的示范工程和先导作用。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2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2.1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对物联网体系架构的提法也不统一,如三层结构——“感知、传输、智能”;四层结构——“感知、网络、平台、应用”;五层结构——“基础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其实,广义物联网的组成关键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被感知者(对象)和感知者(传感器);第二个层次是通信网络,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互;第三个层次是信息的决策和智能处理。其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2.2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1)新型传感器及智能传感节点

1)标识技术

编码技术是标识技术的基础,电子标签(RFID)包含唯一的产品电子代码(EPC),电子标签通过二维码识读器、射频读写器等实现对被感知对象的标示和识别。

2)新型传感器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基本单元,可以实现对声、光、电、温度、湿度、压力、浓度、震动等各类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数据信息的感知或采集。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感器正朝着小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传感器正经历着向智能传感器、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发展。

3)智能传感节点

智能传感节点是传感网的基本节点,它集射频、基带、协议及处理于一体,具备感知、通信、处理及组网的功能,这些功能依靠片上系统来实现。

(2)通信网络技术

1)传感网技术

无线传感网(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集分布式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网络系统,因其微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及组网灵活等特点而倍受青睐。其核心技术包括:协同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

2)通信网技术

通信网是物联网的核心承载网,当前的主要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GSM、3G、4G)、无线局域网(WLAN)、专网。

3)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将采用开放的网络结构,有利于网络的融合演进,支持广泛的接入,并且具备提供丰富的业务的能力。

4)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问题。网络安全必须是全方位的安全,包括:物理安全、网络结构安全、系统安全、管理安全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

(3)信息处理及智能技术

1)M2M

M2M是多种不同类型的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其目标就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连网和通信能力,核心理念是网络一切(Network Everything),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无所不在的计算与互联。

2)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

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支撑技术,将朝着更精准、更高效和功能更强大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搜索将实现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

3)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知识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技术核心包括:海量数据搜集、强大的处理能力、数据挖掘算法。

大数据处理就是利用数据筛选工具对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集合进行挖掘,以便获取有用的数据。其技术包括: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大数据的检索与使用。

4)智能运算技术

智能运算涉及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及控制科学等领域,其前沿发展包括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进化计算等。智能运算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的各层,是物联网实现智能化的基础。

3 物联网的典型行业应用

3.1 智能城市管理

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是利用物联网、移动网络等技术感知和利用各种信息、整合各种专业数据,建立一个集行政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指挥、决策支持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体系。

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在业务上涉及公安、国土、环保、城建、交通、水务、卫生、规划、城管、林业园林、质监、食品药品、安监、水电气、电信、消防、气象等部门的相关业务。以城市管理的部件和事件为核心、以事件联动处置为主线,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促进管理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

3.2 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是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依托医疗感知终端设备、医疗协作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以达到信息化、智能化。

目前我国智能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应用包括:数字化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及医疗器械的管理、血液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和远程医疗。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行,无法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业务协同和“智能”。

3.3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通过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环境四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起来,建立全方位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道路交通管理系统(ATMS):实现对交通流进行实时监测、疏导、控制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2)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为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服务。

(3)公共交通系统(APTS):实现公共交通的定位、调度、行驶信息服务。

(4)汽车控制系统(AVCS):它使车辆具有道路障碍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转向、自动制动以及自动保持安全车距、车速和巡航控制功能。

(5)电子不停车收费管理系统(ETC):不停车收费。

3.4 智能物流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物流配送系统中,既可以实现高质量的配送管理,又可以对配送中心的货物进行随时动态追踪管理,并能根据所获知的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利用RFID、GPS、智能车辆调度等技术,对货物运输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实时识别、定位跟踪、智能处理,消除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漏事故,加快流通速度,提高运输安全性和可靠性。

3.5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多种应用案例,主要包括:校园安全管理系统、智能出入管理系统、智能校舍、教育信息化系统和“一卡通”等。

3.6 智能家居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管理,让人们的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目前智能家居实现的功能包括:

(1)重要设施监测和控制:水、电(灯)、煤气、家电。

(2)分布式联动智能控制:如气候变化与空调温度、窗户开关等的联动。

(3)平安家居:实现门锁、窗锁、围界等的安全监控,实现虚拟隔离带的监控和报警。

3.7 智能电网

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装备、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撑系统,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运行目标。智能电网利用智能传感器、智能电子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电网的检测、数据分析、故障定位诊断、智能调度的功能。自愈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特征。

智能电网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高级计量架构(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高级配电运行(ADO,Advanced Distribution Operation)、高级输电运行(ATO,Advanced Transmission Operation)、高级资产管理(AAM,Advanced Asset Management)以及自愈电网(SHG,Self Healing Grid)或电网自愈。

3.8 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是指运用遥感遥测、GPS、GIS、传感网、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实现土壤、光照、温湿度、通风、病虫害等的检测,并且实现土壤改良、自动灌溉、自动施肥给药、自动耕作、自动采收、自动加工及储藏。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将是:精细化、预测与防控、远程化、虚拟化、智能化。

3.9 智能工业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监控与管理、环境监测和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与很多其它领域一样,工业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各个子系统还是相对独立的,协同程度不高。

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使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真正实现智能工业。

4 物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

(1)政策及战略规划落后

物联网发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虽然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且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

物联网涉及到诸多行业,具有很大的交叉性,政府应加强对物联网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各行业、各领域融合,解决信息及资源不能共享和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标准化工作落后

物联网产业能否发展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能不能完成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然而,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总体来说标准化工作仍然落后于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各类技术标准有待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其发展之路艰巨而漫长。

2007年,我国率先启动了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会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作了总体报告,提出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

(3)应用开发落后

应用带动发展,物联网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跨领域、各个行业的共同参与的整合应用上。由于不同行业的应用和需求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开发。

近年来,物联网应用开发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简单、初级的阶段,远未充分发挥物联网改善人类生活的潜力。同时,整合能力薄弱、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尚不能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4)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类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传输网及互联网也是薄弱环节,容易发生泄密。此外,信息中心或数据中心存储着数量庞大的用户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泄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为了做到在感知、传输、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信息不被盗取,就必须形成一套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还亟待通过立法,从法律层面上得到妥善解决。

5 物联网的发展展望

(1)对“物”的内涵的延展

不但可以将“物”定义为那些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的实体事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那些数字的虚拟事物和实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可以实现现实的物质世界和数字的虚拟世界的共存与互动。

(2)更加“智能”的网络

在未来的物联网之中,应用、服务、中间件、网络和各种终端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互联结构进行连接。采用标准化和通用的信息通信协议,解决网络异构、业务协同的问题,真正实现网络的大融合、大协同。

当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结构上使用智能技术之后,物联网中的各层将获得自主管理能力(自治网络),智能存在物联网的各层之中。网络将融合下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真正实现智能化。

(3)更加“自在”的网络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需求的推动下,未来的各个网络将消融成为一体。未来的物联网将允许人和物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与物、采用任何途径与网络进行连接,并且可以方便地取得任何的相关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1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 The 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R]. 2009.

[3] 华研中商研究院.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分析报告[Z].

[4] 周洪波. 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5] 刘勇,侯荣旭. 物联网关键技术之我见[J]. 硅谷, 2012(5).

作者简介

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文4

一、“如何留存过去”

档案最大的价值在于保存历史原貌,帮助人们更好的认知“自我”。汾阳医院建院久,历经清末、民国,保存、搜集以及后期抢救了大量有关民国、、建国后珍贵的医疗档案资料。至2013年底已累计收集案卷11748卷(不包括代建代管的吕梁市医疗废物中心档案71卷),其中录像带295卷、光盘574盘、磁盘1卷,室存资料97卷,编制案卷目录114本、全引目录112本、专题目录2本。据笔者自身不完全统计,仅2012~2013年一年医院进行档案查借阅利用人次就达1510人次,2006年编写院志时查阅人次达到3000人次以上,其中,不乏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研究者和兄弟医院参观者,老档案的价值已然凸显,成为解读建国前后,地域生命史、生活史、外交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不可忽视的是在现有的档案建设体中,部分医院对老档案重视程度不够。其实,历史恰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针对于此,汾阳医院结合自身的特殊的历史,组织档案室人力物力资源重点抢救了一批“过时的档案”。这些档案解读了汾阳医院为何在小城镇办大医院而且一直经久不衰、日益兴旺的原因所在,更回答了什么是医院精神的问题。在整理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历史档案进行了分类,挑选出其中具有价值和最常用的档案进行筛选,甚至于二次或三次加工,并利用数码拍照或扫描方式等对其提炼、编纂,将其转变为大众化、通俗化、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以便更好的保存与服务医院和当地社会的各个阶层。

同时,受益于近年来历史学科领域兴起的口述史研究。我院于10年前便已经开始对部分老职工进行了口述档案的收集,我们认为,历史档案和口述档案是互为补充的重要的两个部分。汾阳医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建国前后时代的沧桑巨变,先后有很多著名医务工作者从业于此,他们的记忆亦是珍贵的“档案”,为了对此进行“挖掘与保存”,我们先后分为三步进行了挖掘。第一,成立了名苑研究会,克服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少的弊端,由党务部和综合档案室牵头组织了一批爱好写作的成员组成,有退休的老员工,有在职的老职工,有新加入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这样可以尽力实现人员层次之间的无缝隙衔接;第二,我们分类别、分层次召集现有医院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进行集体座谈与个别座谈;第三是走出去,深入太原、天津、北京、浙江等地向曾经在我院工作过的老同志进行座谈、征集、专职采访22人次,组织集体(其中一次太原地区35人参加)座谈2次;此外,也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电话采访5人次,有来自大洋彼岸加拿大的、也有来自上海、山东、杭州,江苏、西安的,也有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积极收集稿件、照片的,也有通过公众网络采集或收藏的,还有到古玩市场、文化市场收集购买的等等。可以说,此项工作发动全院,老少参与,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意义不言而喻。

在对旧有档案以及口述档案组织整理电子化的过程中,我们亦对现有刊行的有关我院的历史研究、学术论文等进行了收集与编撰,现已收集整理编撰227篇,渴望明年能公开出版发行。这些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汾阳医院的历史,同时也还原了汾阳(当时称汾州府)的“生命史”,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近代以来,国人“生命史”的发展脉络。

二、“数字生命史”的构建

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中医疗病历档案由于其特殊性,关系到一个个个体的“生命史”。而大数据化时代的到来,智慧医疗概念的出现,都要求我们提供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泛在互联、更深入的智能体系,打造出一个具有智慧化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通过对这一平台的利用,医生乃至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与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构建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体系,构建每个人的“数字生命史”。

而目前我国现有的医院档案中大致分为医院集体和个人档案两大类。医院集体档案也就是医院各个职能部门管理层的档案,涉及各个管理科室,我们于2000年开始主要采用的是档案津科网络软件,使用10多年来不断开发、更新,查阅检索非常方便。个人档案主要包括干部职工档案和病历档案。其中,又以病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尤为突出,覆盖全院所有的临床、医技、职能部门。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档案体系,连接着医院、病人、社会的各个角落,且在诊疗、科研、社会保险、生儿育女、法律鉴定等各个方面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国务院新医文件中关于医院信息化工作明确指出:“医院要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并将医院信息化建设视为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汾阳医院于1996年7月开始建立了出入院病人计算机管理系统,1997年10月扩展到药房药库管理系统,1999年自主开发程序,对门诊挂号收费到各项辅助检查收费以及药房购药等所有信息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并由原始清单改为一日清单,同时编制了医院血库管理程序,睹塞了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2003年汾阳医院与山西导通联合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升级,门诊、药品、住院、血库、病区、医院材料、院长查询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将病案室服务器也收回统一管理,保证数据安全,采用了磁盘阵列、数据库网络管理平台等,2009年临床医技科室数字化档案建设从网络布线工程入手,初步形成了覆盖科室、病房的PACS网络,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2010年汾阳医院在实施电子病历(机打)及医务科病历质控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电子病历工程本地化改造,并配合医务科、山西省病历质控中心进行电子病历质控程序的开发研究,将电子病历与HIS、LIS、PACS系统连接。同时,制定出了汾阳医院住院医护工作站(医嘱)系统试用方案,并进行了实施前的调研、准备、协调工作。在妇科、心内科测试运行医嘱管理系统,并多次召开全院相关科室协调会,规范工作流程、及时征集讨论改进程序。此外,还设计了PACS图像和报告网页,使科室能够及时查看到辅助检查科室的相关图片及报告。

术业有专攻,医院的电子信息化,必须依赖有专业的行业公司规划。汾阳医院为更好的发展以及长远规划与山西导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山西省汾阳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合同,邀请该公司负责、维护升级医院的医嘱管理系统、医院HOA协同办公系统、合理用药系统、手术室管理系统、LIS等系统;在硬件建设方面,则不断完善服务器、存贮阵列等硬件的引进与投入,软硬件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使汾阳医院信息管理从以收费经济管理为主的初级HIS系统发展为以电子病历、病人信息管理为主的高级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汾阳医院将对各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引进“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汾阳医院临床科主任管理平台”使用,接入城镇居民医保程序。

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文5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推动武汉市全面落实取消进城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条件,改进积分落户办法,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数量,落实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将实际居住的常住人口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积极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基本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通办”。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扩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筹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委编办、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结合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市人口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机制。(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载能力

(五)大力发展三大城市群(圈)。积极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系列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武汉和襄阳、宜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加快发展,建立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强化产业体系协调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省委财经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支持武汉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延伸,加快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换乘。加快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北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江新区建设等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有序推动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与圈内城市共建共享。(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文旅厅、中铁武汉铁路局集团、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支持武汉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积极探索武汉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汉“两江四岸”,高标准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等重要片区建设。支持襄阳和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能级。推进襄阳以汽车、装备等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与十堰、随州协同联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宜昌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通过与荆州、荆门联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八)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8项建设任务,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三百”战略实施,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加大对县城的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统筹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做好10个县城城镇化示范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县市。(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负责)

(九)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建立全省特色小镇清单,强化正面引导和分类指导,统筹典型引路和负面警示,挖掘推广我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持续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体育局、省委编办、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区)负责)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探索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筹建公租房,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困难群众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范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资源感知设备,填补化工园区、重要场所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控盲点,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应急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等“4大体系、1个平台”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战结合能力,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整治城市易涝积水区段。以“237”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全面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科学高效处置。(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省应急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增强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分门别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死角整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城市微型公园建设,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体育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休闲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支持武汉、襄阳参加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旧城区有序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2021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601个。探索将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改造成为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工业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打造城市消费名片。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和“密度提升、挖潜增效”政策组合机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积极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管控。(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合理设置街道、社区,对规模过大、过小或交叉过多不便管理服务的社区适当进行调整。提升社区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和网格楼栋包保责任。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或推行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等方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省民政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强化资源整合,市设区不再设置单独的“区长热线”。建立市民举报投诉“一号接收”“一口受理”平台,在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机构。(省政务办、省委政法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九)引导人才下乡入乡就业创业。研究制定人才加入乡村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人才流动政策环境,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以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方式服务省内涉农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吸纳返乡留乡农民就业。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更多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委财经办、省科技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乡村住房宅基地确权办证,规范小产权房管理。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鼓励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委财经办、省农业农村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供电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供水供气等重要设施向城市郊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覆盖。加强乡村垃圾收储转运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统筹的垃圾收集处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客运站改建迁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千企兴千村”活动,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重点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和美丽休闲乡村,促进农村消费,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积极开发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办好农事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农事节庆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七、实施保障

医疗废物智慧管理范文6

一、要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按照因地制宜、分布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坚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轮驱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破除二元制度障碍,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一是分类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不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有序放宽泸州市城镇户口的迁移限制,优先解决新生代和举家迁徙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

二是稳步推进重点人群在城镇落户。以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和举家迁徙农村劳动力为重点,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意愿,严格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避免通过行政性“村改居”等手段实现“农转非”,坚决防止损害农民利益。

三是逐步推动城镇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稳妥推进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综合部门统筹负责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公平共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服务和管理。建立以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鼓励征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大力实施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力争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

二是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的教育权利。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和流入地政府为主的“两为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简化入学手续,不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同市民待遇,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纳入输入地城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三是建立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分类实施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体系。对已具备市民化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对常年外出就业但流动性较强的农业转移人口探索建立“低费率(或低费基)、广覆盖、可转移”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对季节性或间歇性在城镇务工“亦工亦农”的农业转移人口应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落实流入地属地化管理的责任,坚持体现公平、优先照顾的原则,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农业转移人口聚居地指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务工经商期间能够就近就医、及时补偿。按照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原则,落实相关规定,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免费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

五是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条件。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一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性住房体系。根据公共财政负担能力和居民收入层次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分类安排,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统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多元化供应体系。

二、要以产业大发展为目标,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坚持“产业兴城”的发展理念,着力改造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形成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一是继续突出发展“天长地久”四大优势产业。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集约高效、集群发展,推动酒业、化工、能源、机械等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做优白酒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依托泸州化工产业基础以及周边天然气、煤炭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天然气化工,积极发展煤化工,着力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化工转型。围绕古叙矿区的“煤电路化”综合开发,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推进煤电、煤化联盟,优化发展煤炭、电力及煤炭深加工等传统能源产业。立足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优势,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按照“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的发展思路,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泸州市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产业基础,主动对接“成渝”双核,未来可积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扩大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成为西南地区承接国内外生物医药成果的研发、产业化制造基地之一。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积极发展污水、垃圾处理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等环保产业,促进产业跨越发展,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泸州市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经济增长点,形成西南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节能环保集群。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建设与培育引进,推动新材料产业的总量扩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材料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具有泸州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生产业。着力培育面向酒业、化工、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服务业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努力完善生产业集聚区与工业集中区配套建设,加快形成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显著提升生产业支撑泸州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服务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各县、镇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着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新格局,“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支持、自主创业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促发展的新模式。降低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加快企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强化创业指导服务,鼓励和扶持城乡各类劳动者自主创业。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和完善科技、经济、产业、财税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激活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泸州市重点产业的公共服务条件建设,支持重大项目发展所需的人才引进以项目资助带动人才引进。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依托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配套生产业,主动对接“成渝”双核,带动沿江城镇发展,实现产业空间布局向东扩张与重庆对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按照“以港兴园、以园兴城、以城促园、园城联动”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

三、要以拓展和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鉴于地方基础设施有超前性、公共性、生产性和收益外溢性等特点,必须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一)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依托泸州港,以水道、公路、铁路、航空四大通道为重点,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把泸州建成四川突出南向、通江达海、沟通东南亚,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即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三纵四横”铁路网络、“一横二纵五港区”的水运体系以及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支线机场。

二是加强市内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坚持“实用、便捷”的原则,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市内路网密度和路网效率,并加强市内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衔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枢纽、各城镇为节点,规模合理、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无缝对接、安全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能力,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以减少建设项目对周边交通负荷的影响,保障交通服务水平。

(二)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城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优化完善电网结构,改造现有城镇居民住宅配线,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加快天然气管网及输、配气站建设,增强泸州市工业及民用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增强城镇供排水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和管网的改造建设,确保供水安全。提高城镇排水防涝能力,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工作。

三是提升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加快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设施、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泥处置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四是加强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大力夯实教育基础设施。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泸州教育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布局综合医院、专业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力争将泸州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三是加大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和社会多渠道投入“双轮驱动”的文体设施建设投入格局,落实“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统筹满足居民平时需求和举办特色文体活动需要,提高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和使用率,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校向公众开放其文化体育设施。

(四)建立健全多层级的住房供给体系

一是合理引导城镇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规划设计和土地出让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突出泸州特色,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原则,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统筹互动、城乡建设共同繁荣的要求,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乃至乡镇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二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多渠道筹集房源,以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和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住房保障对象,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障住房的保障功能。

四、要以打造“魅力泸州”为目标,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完善城镇功能,创新城镇管理方式,提高城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加快绿色宜居城市的建设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进一步完善减排监测体系,实施污染源减排监测制度,完善减排指标体系,不断增强工作效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制定更加合理、科学、有效的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提高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突出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住区建设。构建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合理引导运输需求,倡导绿色出行。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对城市风貌、色彩的控制和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管理类,继续深化“国家森林城市”、“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水平,加强机动车的尾气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构建宜居城乡。

三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开发复垦管理,健全完善地籍与地权管理,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稳定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建立用地投入产出考核制度,引导土地集聚利用。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集约化利用和整体性保护。

(二)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

一是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转型升级。提高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度,合理划定并严格执行泸州市的“三区四线”,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针对不同类型城乡社区的特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加速社区综合体建设,推进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努力将其打造成便民、利民、惠民的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提升综合服务效果,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在规范社会关系、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社会管理的能动作用。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四是增强防灾应急管理。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与教育,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努力提高公众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群众避灾场所建设,提高居民房屋灾害设防标准,提升泸州市的整体减灾能力。

(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着力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网络支撑平台,有效提升泸州的信息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重点是实施光纤入户和宽带网络光纤化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升网络能力和覆盖范围。

二是推动智慧化项目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基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探索建设集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物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进一步丰富基层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内容,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建设和完善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网上、网上监察和审计体系,强化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逐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三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动转型升级。围绕两化融合中心任务和关键突破口,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低碳化改造,推进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成渝”双核,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支持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专业化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四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采取信息进村、集中面授、场地演示及技术操作的方式,加强对广大村民,特别是以村社干部、党员骨干为重点的信息应用培训,以农村信息化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结构升级和农民素质提高。

(四)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

一是注重新城新区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大力挖掘泸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新城新区建设,提高新城新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水平,营造时代特征显著、历史底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人文魅力精彩的新城新区风貌,实现新城新区品位、价值的提升。

二是加强老城区和城中村的历史文化改造。在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中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功能和文化品味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