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动物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动物研究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1

【关键词】黄褐斑;动物模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41-02

黄褐斑为临床常见的慢性黑素增多性皮肤病之一。多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颜面皮肤,因形似蝴蝶,故又名蝴蝶斑。中医称“面尘”、“黧黑斑”。其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以中青年女性多见,严重影响美观,现已成为医学和美容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迄今为止,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良药。因此,寻找组方合理、高效安全的美白祛斑制剂,已成为目前药学和化妆品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建立切实可行的动物模型是药效学得以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关于黄褐斑的动物模型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但无公认的造模方法,现将近几年来的动物造模研究归纳、分析、总结如下,以期对今后的探索有所启迪。

1雌激素全身攻击法

黄褐斑作为中西医的一种疑难皮肤疾患,尽管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普遍认为:内分泌失调、紫外线照射、遗传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过伟峰[1]等根据黄褐斑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及目前通行的“雌激素和黄体酮增多进而刺激黑素细胞而致色素沉着”的发病学假说,用黄体酮攻击雌性小鼠,使其内分泌紊乱来复制黄褐斑动物实验模型。并以肝、皮肤组织中酪氨酸、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及皮肤黑素细胞增长情况为考察造模是否成功的指标。过氏实验结果显示:以2倍、8倍于人临床等效量的黄体酮攻击雌性小鼠1个月后,黄体酮高剂量组的皮肤、肝酪氨酸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及低剂量组(P

2紫外线照射法

根据紫外线照射是黄褐斑的主要加重和致病因素之一,国外学者Imokawa[3]等应用紫外线照射对黑素增多性皮肤病动物模型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Imokawa选用棕黄色豚鼠,分别采用UVB(中波紫外线)、PUVA(光化学疗法)两种方法致黑素形成。在UVB连续3天照射后,可见明显的黑色沉着,一周后色素沉着达到最大量。病理切片显示:未经UVB照射的豚鼠表皮黑素含量为:200-400 /mm2;经UVB照射后豚鼠表皮黑素分布呈树枝状,含量达到800~1000/mm2; PUVA采用UVA(长波紫外线)照射,同时向豚鼠腹腔注射8-MOP(8-甲氧基补骨脂素),连续照射一周后也可产生较为明显的色素沉着。并运用UVB造模观察了酪氨酸酶抑制剂对黑素细胞数和含量影响,证实了采用紫外线照射用于黑素增多性皮肤病动物模型研究的可行性;日本学者猪木彩子[4]也采用UVB照射小鼠的模型方法研究了木槿提取物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国内学者潘扬、曹亮等[5]参考相关文献,对黄褐斑病因进行分析,日光照射是发生黄褐斑的重要因素。过度日光照射后黄褐斑几乎均加重。长期UVB照射可使黑素细胞增殖。根据这一假说进行了UVB照射复制黄褐斑动物实验模型研究。用UVB照射雌性白色豚鼠一个月,并以豚鼠皮肤黑素细胞病理形态学及皮肤和肝脏组织酪氨酸、SOD、MDA含量变化作为考察指标,进一步证实紫外线照射复制该模型的科学性。李洪武等[6]应用紫外线照射棕黄色豚鼠的造模方法进行了祛斑中药-白术对豚鼠皮肤色素沉着抑制作用这一国家

基金项目的实验研究。具体造模方法为:选健康雄性棕黄色豚鼠,每只实验动物背部取9个相离区域,使用SS-04B型紫外线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照射前用剪刀剪除豚鼠背部面积为6 cm x 6 cm的长毛。电动剃须刀剃尽短毛。UVB紫外灯灯管的光谱值为280~320 nm,灯管距豚鼠背部距离15 cm,照射总量为500 mJ/cm。照射1周开始用药,模型组区域连续照射3周后做组织活检并作镜下观察分析。结论显示该造模方法成功,且白术对豚鼠皮肤色素沉着有抑制作用。方晶[7等则成功复制了该造模方法,研究了橙皮苷对皮肤色素沉着的抑制作用;潘氏[8]也应用此造模方法探讨了烟酰胺对UVB致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抑制作用研究;马景昕[9]则采用该造模方法,以棕色雌性豚鼠为动物模型,采用mRNA原位杂交观察了旱莲草等7种中药外涂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mRNA水平的影响。

3微量定点注射辅以紫外线照射

由于经日光曝晒或紫外线的过多照射可促发黄褐斑并使其加剧。有学者[10]据此以及色斑的外形采用微量定点注射法将黑斑形成液注入幼年猪皮下不同深度,辅用紫外线照射以形成类似褐斑的实验动物模型。具体实验方法为:采用特制黑斑定位板固定在动物已备皮处,消毒后,将已配制好的黑斑形成液充分混匀后依次进行皮下注射。以后每天1次用黑斑形成液轻轻点擦外部相应处并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黑斑形成液,连续60天后,取猪背部的对照皮肤和黑斑形成处皮肤进行切片、染色,并用光镜和电镜进行观察。结果:受试动物皮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类似褐斑形状和大小的黑斑斑点。通过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并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黑斑形成处黑素细胞产生的黑素颗粒比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多(P

综上所述,目前黄褐斑的动物造模主要有:雌激素全身攻击法、紫外线照射法及微量定点注射辅以紫外线照射等几种方法。其中,过氏采用的雌激素全身攻击小鼠,使其内分泌紊乱及国内外的紫外线照射法与黄褐斑的发病原因相似;微量定点注射辅以紫外线照射形成的动物黑斑则完全依赖黑斑形成液和紫外光等外源性因素诱导产生,故应注意到动物模型本身并不完善,只是单一的从病因的一个方面反映了疾病的表现,尚不能完全理解黄褐斑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且动物的病因学与人的相似性仍存在不确定性,基础实验与临床应用还有差距。紫外线照射法从黄褐斑病因和症状两个方面来模拟,相比其他造模方法要成熟,但仍要对建立模型的各项指标如照射剂量、观察时间及测量指标进行优化比较;并且对采用实验动物的种类、性别等也应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完善黄褐斑动物的实验模型。 另外,黄褐斑的实验动物模型还应注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模拟症状和模拟中医病因相结合的造模方法,塑造出符合中医辨证论治要求的病证结合模型。

参考文献

[1]过伟峰,徐立,项晓人,等.建立小鼠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2):49-51

[2]王志国.蝴蝶霜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师,2006,9(7):588-590

[3]Imokawa G, Kawai M, Mishima Y, et al.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hypermelanosis induced by UVB, PUVA, an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using a brownish guinea pig model[J]. Arch Dermatol Res. 1986,278(5):352-362

[4]猪木彩子.木槿提取物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2) [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4):246

[5]潘扬,曹亮,许惠琴,等.建立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27-29

[6]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等.白术等对UVB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386-388

[7]方晶,朱文元,张美华. 橙皮苷对中波紫外线诱导豚鼠色素沉着抑制作用的研究[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3):141-144

[8]潘建英,张玉彬,帕它木•莫合买提,等.烟酰胺干预UVB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作用[J].中华现代皮肤科杂志,2005,2( 2):97-99

[9]马景昕,涂彩霞,陈晓燕. 中药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mRNA水平的影响及致色素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2):92-94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2

【关键词】 女贞子; 小鼠; 免疫功能

女贞子又名冬青子 , 系木樨科常绿乔木女贞(ligustrumucidum ait) 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微苦、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能[1]。现代膜分离技术因高效、节能等优势,正日益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应用[2],目前国内膜分离在中药制备的应用研究不多,同时由于陶瓷膜化学性质稳定、机械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在中药有效部位分离应用中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优点。本研究采用Al2O3陶瓷微滤膜对女贞子水提液分离不同药效部位,通过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小鼠血清溶血素等的测定,探讨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材料

NIH雌性小鼠,18~22g,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粤监证字2006A070。

1.2 受试物制备

女贞子药材经鉴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定量粉碎女贞子成极细粉,第1次10倍量水,煎煮1.5h,第2次7倍量水,煎煮1h,合并煎煮液,微滤(滤材为无机陶瓷膜,孔径为0.2μm),得上清液和滤液,以滤液作为受试液,上清液作为阳性对照液。上述受试液和阳性对照液分别作为受试样品进行药效评价。

1.3 实验方法

1.3.1 剂量分组 每实验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各剂量组实验动物数为10只。小鼠连续灌胃30天后开始试验。各实验组均按0.20ml/10g容量经口灌胃给予。

1.3.2 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 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方法:用DNFB致敏小鼠后,第5天再用DNFB攻击右耳,24h后处死动物剪下左右耳壳用打孔器取下直经8mm的耳片,称重,以左右耳的重量之差来表示DTH的程度。

1.3.3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

制备20%的鸡红细胞悬液,每只鼠腹腔注射1mL该悬液,30min后处死动物,将其仰位固定于鼠板上,开腹,经腹腔注入生理盐水2mL,转动鼠板1min,然后吸出腹腔洗液1mL,平均分滴于2片载玻片上,37℃温育30min,育毕用生理盐水漂洗,晾干,以1:1 的丙酮甲醇溶液固定,4%Giemsa-磷酸缓冲液染色3min,再用蒸馏水漂洗晾干。油镜下计数100个巨噬细胞,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1.3.4 小鼠碳粒廓清实验 根据注入墨汁2min、10min 后血中碳浓度(测吸光值),计算出各组小鼠的吞噬指数。

1.3.5 NK细胞活性测定 NK细胞活性测定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迟发型变态反应

从表1可见,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受试物中、高剂量组显著性增强小鼠对DNFB诱发的DTH反应(P

2.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

从表2可见,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均明显提高吞噬百分数、吞噬指数(P

2.3 碳粒廓清实验

从表3可见,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可显著性提高小鼠碳廓清吞噬指数(P

2.4 NK细胞活性测定

从表4可见,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对NK细胞活性增强无显著性。表2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注:* 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表3 对小鼠碳廓清功能的影响注:* 与阳性对照组比较。 表4 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采用陶瓷膜对女贞子水煎液进行处理,得含不同化学成分的药效部位,为明确药效部位的药效作用和进一步分离有效成分或部位,故开展上述药效实验对其筛选和评价。

本研究结果证明, 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明显增强小鼠碳廓清能力能明显增强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升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增强抗体生成细胞能力;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它是一种免疫促进剂,对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预防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为无机陶瓷膜今后分离和精制何首乌制剂提供一些基本依据,从上述结果看,女贞子膜过滤所得过滤液高中剂量对免疫影响功能作用较上清液明显,就女贞子膜滤过液和上清液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3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1、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技术、实验技术及有关实验动物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研究目标:研究和建立新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技术、实验技术,研究和制定有关实验动物地方标准。

研究内容:

1、建立实验用鸭病原体检测方法和技术并制定*市实验用鸭地方标准;

2、研究和建立实验小鼠4-6种重要病毒同时检测的方法及技术;

3、定位、分析和研究东方田鼠部分染色体的遗传位标;

4、构建标记的腺病毒通用转移载体,提升实验动物质量监控和检测技术;

5、评价糖尿病小鼠母体对子代的亲缘效应并研究其分子机理;

6、采用五种以上先进成像技术,建立大、小鼠影像资料数据库并进行比较研究,初步建立小动物影像技术服务平台。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2、重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建立

研究目标:建立若干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凡涉及本专题项目需将有关研究成果纳入*实验动物资源中心统一管理。

研究内容:

1、通过定向培育,建立小鼠白内障动物模型种群并进行相关研究;

2、筛选、建立骨癌痛动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干预研究;

3、运用基因打靶和核移植技术建立若干人类疾病模型兔;

4、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绿色荧光兔种群并进行相关研究;

5、其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收集、保存、特性研究、评价和推广应用。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3、实验动物福利相关研究

研究目标:对实验动物麻醉、镇痛方法、机体应激反应进行研究和评价;开展实验动物减少和替代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

1、对大型实验动物若干种麻醉方法(不同药品种类、剂量、途径)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制定技术规范;

2、对清洁级实验兔、豚鼠和地鼠若干种麻醉方法(不同药品种类、剂量、途径)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制定技术规范;

3、对实验兔、豚鼠和地鼠机体应激水平进行评价,对应激干预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技术规范;

4、研究和建立规范的、能减少与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及技术并推广应用。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书面可行性报告要求同时附上相应的知识产权状况查新报告。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实行资源共享,并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不得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课题数超过三项。

3)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拟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可以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同提交)。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3月2日,截止日期为*年3月23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8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3月17日至3月23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4

[关键词]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时间;动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3-0307-03

预构皮瓣就是将知名血管束或含知名血管的小组织瓣,移植入随意皮瓣中,通过一段时间重新血管化而形成的轴型皮瓣。预构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以来,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现此项技术已渐成熟,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颞浅血管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成功率达100%。但有关预构皮瓣的基础理论尚未明确,特别是预构皮瓣完全再血管化时间不清,以致在临床应用中最早何时可以安全转移皮瓣尚存迷惑。在皮瓣的研究中,常用血管造影的方法来观察血管在皮瓣内的供血情况。通过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出血管在度瓣内的分支和分布情况,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更清楚地显示以此动脉为蒂的皮瓣内血管分布的范围,对临床明确此血管的供血范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在每一头实验动物上,采用连续数周预构血管动脉造影,得到了直观而明确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采用北京小型香猪8头,雌雄不限,体重30~60kg。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动物室给予人工混合饲料单笼喂养。

1.2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用0.1%氯胺酮4ml和速眠新2ml混合液肌肉注射全身麻醉,间隔约0.5h动物对疼痛有痛觉反射时追加上述剂量麻药肌肉注射直至手术完毕。局部给予0.25%利多卡因40ml浸润麻醉。备皮、术野消毒铺巾,取左肋缘下斜切口长约10cm,切开皮肤、皮下及肌层,电凝确切止血,以血管钳交错提起腹膜,确定腹膜下无脏器,切开腹膜并以剪刀扩大切口。用手将胃下缘提出切口,显露胃网膜左血管,解剖胃网膜左血管,逐一结扎胃网膜左血管向胃下缘及向大网膜的分支,保留血管周围血管袖组织,切取全长约20cm血管,远端结扎,近端近胃网膜左血管起始处向胃网膜左动脉内置入套管针一枚,针尖指向血管远端,针翼用血管周围筋膜组织确实固定。

将胃网膜左血管通过切口转向左季肋部,于左季肋部形成长约15cm皮管,将胃网膜左血管包埋于皮管内,皮管供区应用局部皮瓣转移覆盖。留置套管针尾部安放可来复并以肝素盐水封管双重抗凝。通过切口置于切口旁皮下。探查腹腔无活动性出血,逐层关腹。术后一周,皮管远端断蒂,并通过小切口将可来复输液口显露,回抽发现动脉搏动良好,将猪抬至放射科做造影,至此,实验动物模型制备完毕。

1.2.2 微血管造影:术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将实验动物用0.1%氯胺酮4ml和速眠新2ml混合液肌肉注射全身麻醉后抬至放射科,以76%泛影葡胺作为造影剂,插入套管针尾部,回抽见回血确定套管针通畅后,右手用力快速均匀推注10ml造影剂,同时将皮瓣下水平置入X线成像板,用左手牵拉皮瓣置于X线成像板中央同时扶住成像板,照相。

2 结果

8头实验动物中有1头因可来复密封不严发生血栓,导管堵塞,造影失败;一头因实验动物不配合、躁动将导管脱出体外,造影失败;其余6头血管造影结果均显示术后1周血管远端少量再血管化,术后2周血管远端部分再血管化,术后3周血管远端完全再血管化,术后4周再血管化程度与术后3周无明显差异。再血管化现象发生于植入血管束的末端,近端无再血管化现象发生。

3 讨论

通过植入血管再血管化形成预构皮瓣可以将随意皮瓣变为轴行皮瓣已经得到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但预构皮瓣可以安全转移的时间也即植入血管再血管化成熟时间限于方法不同各家报道不一,从Khouri报道的2周到Morrison W.报道的12周不等。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猪的皮肤供血模式与人相同,所以我们采用猪为实验动物。同一种实验动物个体差异较大,实验动物非常不配合,意外情况发生较多,如果通过不同时间转移不同皮瓣观察成活情况,实验误差相对较大。我们采用一束血管预构皮瓣,采用连续每周动态造影,直观而明确的观察血管生长情况,所得结果比较客观。微血管造影方法不同,应用泛影葡胺X线活体血管造影有报道可以显示微小血管影口。我们的结果也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影像,且成本低廉、方法简便,无副作用发生。

本实验结果初步显示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时间为植入血管术后3周,但尚未精确到天,主要受限因素为每次血管造影均需要将猪全麻,麻醉前禁食、麻醉后动物厌食,如果采用连续每天造影,动物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补充,生命安全难以保障。每次造影时血管承受压力大、流速快,以及造影剂的刺激,有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实验失败。

4 结论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5

关键词:植入性经皮器件;带孔弧形圆盘;动物实验

长期以来使用的套筒式假肢存在着传力方式不合理、皮肤接触部位的生理病变、使用不便等弊端。植入性假肢通过经皮器件,使体外假肢与残肢骨直接相连,将生理状态下作用于假肢的生理载荷直接传递给残肢骨。因此,具有患肢活动范围大,软组织问题少,装卸方便,生物力学更接近健康人体等优点,是目前研究开发能行使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人造假肢最有前途的设计。植入性假肢包括骨内植入体、经皮器件和外肢体三个部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植入性假肢经皮器件的动态生物密封难以形成,该难题的研究涉及医学,生物学,材料学,生物力学等众多学科,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

传统经皮器件为直杆状,植入体与皮肤界面结合松弛,稳固性差,而且皮肤-植入体交界界面处局部应力过大,易造成界面机械性撕裂[1-2]。近年来,很多学者指出:采用带孔弧形圆盘作为经皮器件的关键结构,与传统直杆状经皮器件相比,经皮处应力值明显降低,从而为经皮密封提供了良好的力学环境,有利于生物密封的实现。但缺乏相应动物实验支持。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作者将带孔弧形圆盘经皮器件通过标准动物(狗)实验进行生物学研究10例,对生物密封的效果进行评价,取得满意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新型带孔弧形圆盘经皮器件结构设计 实验动物用植入性经皮器件包括骨内植入体和经皮器件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骨内植入体为经典的螺纹圆柱状,采用钛合金TC4为材料,骨内段表面为螺纹及HA喷涂处理,骨内段的直径为11mm,骨内植入体总长度为80mm,与狗股骨髓腔匹配。根据三维有限元结果,经皮器件采用网孔弧形罩结构设计,圆盘的直径决定于实验动物截肢点部位的大腿直径,为50mm左右。经皮部件采用钛合金为制作材料,除凹槽以下和伸出体外的部分外,其余部分表面均喷涂HA涂层,网孔直径2mm,孔间距2mm,厚度1.5mm。

1.2动物实验过程 采用健康的成年狗(约2岁)10只作为假肢修复实验的实验动物,分别安装于狗的左侧后肢股骨。植入手术过程分两阶段进行:第1阶段:在左侧后肢膝关节以上约80mm处截除下肢,将实验用植入性经皮器件骨内植入体植入狗股骨残端的髓腔中,并将经皮器件埋植于皮下软组织预定深度,缝合伤口;第2阶段:3个月后,开展第2阶段穿皮手术。在与经皮器件体外假体连接部件处对应的皮肤处作一梭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经皮器件穿皮部分及体外假体连接部件处,连接体外假体的中间体部分,收紧缝合梭形切口,使皮肤与经皮器件穿皮部分侧缘紧密接触。

2 结果

植入手术后立即对实验动物进行假肢修复的残肢骨拍X光片,可以看到,骨内植入体的骨整合段与股骨髓腔之间几乎无空隙,结合紧密,经皮器件端口与残肢骨端口紧密相贴。1个月后,对假肢修复部位及伤口处进行观察,伤口已基本愈合,且伤口处皮肤表面已覆盖有较浓密的毛发。对动物的残肢骨拍X光片(如图2),骨内植入体与骨之间无空隙,与手术后状态差别不大,经皮部件的位置相比于手术后无明显改变。由初步的X光片结果知,1个月后,实验动物骨内植入体与残肢骨皮质骨的结合状况比较良好,经皮部件也基本保持其位置,说明这种新型假肢在体内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基本适应动态生理环境的变化,也初步证明了骨内植入体与经皮器件设计的合理性。

术后3个月,对假肢修复部位及伤口处进行观察,伤口已完全愈合。对动物的残肢骨拍X光片(如图3),动物残肢骨的骨质发生了一些变化,骨质出现疏松,经皮部件的位置也与截肢手术后有了一些改变,与残肢骨端口有一定距离。由初步结果可得,进行植入性经皮器件修复的动物实验应充分考虑残肢不受力继发的骨质疏松问题。

2 讨论

随着骨整合技术的出现以及骨整合假体在口腔、颌面和关节外科的广泛应用,近20年来,与其一脉相承的植入性假肢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皮器件与软组织的表面结合力未达到应有强度,软组织经皮器件界面始终有相对移动,难以形成生物密封。传统的植入性假肢经皮器件为直杆状,稳固性差,往往由于植入体脱落而导致失败。失败的形式多为袋囊的形成[3]和感染或者是形成窦带[4]或皮肤向下生长[5]以及软组织经皮器件界面机械性撕裂,最终导致植入体被排出体外。近来年,以Jansen JA等[6]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圆盘状设计优于直杆设计,通过组织长入圆盘,可以使植入体更加稳定,同时将应力分布于更大的区域,有助于降低交界界面的应力集中。但缺乏相关动物实验支持。

本研究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将植入性带孔弧形圆盘经皮器件用于动物实验,国内尚无相关报道。结果显示:通过对第一阶段手术后至开创前的伤口观察得知,伤口愈合好,无发红、渗液等感染迹象出现,无排异反应出现,伤口处皮肤表面覆盖有较浓密的毛发,植入1个月后,植入性经皮器件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初步证明骨内植入体和经皮部件设计的合理性,可作为经皮器件形态设计的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术后3个月,动物残肢骨的骨质发生了一些变化,骨质出现疏松,经皮部件的位置也与截肢手术后有了一些改变,与残肢骨端口有一定距离。这主要是由于距离截肢手术已3个多月,在这期间残肢股骨没有受力,因此发生明显的骨萎缩,形成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在植入性经皮器件正常使用前发生骨质疏松,必然对假肢的使用带来不利影响。但由于时间仓促,这方面的结果只能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讨论。

4 结论

初步动物实验证明了植入性带孔弧形圆盘经皮器件设计的合理性。实验动物术后残肢不受力继发的骨质疏松现象,是不利于植入性经皮器件使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Gangjee T,Colaizzo R,von Recum AF.Species-related differences in percutaneous wound healing[J].Ann Biomed Eng,1985,13(5):451.

[2]Heimke G.,Percutaneous implants[J].Adv.Mater,1991;3(2):108.

[3]A.F.von Recum.Applications and failure modes of percutaneous devices:A review[J].J.Biomed.Mater Res,1984,18:323.

[4]Kantrowitz.A,P.S.Freed,A.A.Ciarkowski et al.Development Of A Percutaneous Access Device[J].Trans Am Soc Artif Intern Organs,1980,26:444-447.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6

>> 浅谈《实验动物学》课程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高水平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研究式教学探索 关于研究生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专题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专题实验及seminar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艺术研究生与研究生艺术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专题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 专题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探讨与应用 《紊流数值模拟》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面向工程实践的控制类研究生嵌入式课程创新与建设 研究生深度辅导实践研究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在工科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研究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 研究生网络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深度辅导中的作用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婧,眭顺照,李名扬.园艺专业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52-156.

[4]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20-23.

[5]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41.

[6]李振涛,陈书明,池雅庆,等.《VLSI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1):47-50.

[7]俞英,王雅春,孙东晓,等.动物育种学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