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1

《临床医学概要》考核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实行课程考核方案改革,真正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考,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及适应将来职业岗位对临床专业知识的需求。

【关键词】

临床医学概要;考核方式;改革

《临床医学概要》是对临床医学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要性描述的专业课程[1]。其教学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诊断常见病的基本方法[2]。我校目前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医学影像、检验、药学、康复等专业,学好本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然而目前在我校《临床医学概要》的考核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此特做一总结,并提出几点改革思考,具体报道如下。

1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目前考核现状目前我校临床医学概要考试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采用闭卷方式,侧重诊断与内外妇儿的基础知识,注重与影像、康复、口腔、检验、药剂学等专业的相关性应用。题型主要以客观题和选择题为主,所占比例为60%,评分量化。考察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面广,可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其中多项选择题,考核要求较高,答题必须准确全面,为历年失分较高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病例分析题,所占比例分别为8%,16%,16%。名词解释、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的把握,要求较高,需要准确记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病例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各问题之间有序贯性,要求较高,失分亦较多。

1.2考核存在问题(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难度较低,单项选择题中病例型题所占比例较低,历年考题重题率较高,变化较少。各重点章节所占试卷比例缺乏统一量化。(2)本课程基础知识相对简单,未开设实训课程,缺乏实训考核。(3)平时成绩计算缺乏量化标准,客观性不强,出勤率、练习、问答所占成绩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占成绩尚未完全纳入总成绩。(4)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成绩尚未纳入现有考核体系。

2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2.1课程设置该课程为研究临床内外妇儿等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与防治的概要纲领,偏重于疾病的最基本知识,涉及疾病种类繁多,应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注重广度,弱化深度,力求精简,加深其他专业的比例,增加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

2.2考核内容和方式考核内容分布上应以诊断基础、内外妇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适当增加其分值比例,达到85%左右,少见病、疑难病尽量少涉及。考核难度中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控制在90%。在最后的病例分析题中,应选择典型病例,适当变换新题。在考核形式上单选题中可增加病例式题型,侧重实际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减少多项选择题,可尝试病例组、病例串型题,适当引入一定比例的执业助理医师真题。具体措施有:(1)建立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概要题库,选好题,选精题,把握准重点,尽量实现题型多样化。平时为学生提供章节针对性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指导与巩固。无实训考核,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2)对考核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充分注重考试后的成绩分析环节,并及时反馈,真正体现考试的价值,达到有效指导与合理调整后续的教学与考核过程的目的。(3)过程考核中出勤率、练习及课堂问答较随机,应规定出准确的成绩所占百分比,要求授课教师严格遵照执行,并进行有效监督。(4)对毕业学生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纳入考核体系,真正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3课程考核预期效果

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要课程进行考核改革,使理论考核试卷真正达到题型多样,覆盖面全、侧重重点,兼顾难点,难易适中,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实际掌握水平的目的,真正提高考试质量,实现考试价值。尝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训技能考核模式,实现考核的多样化。切实完善过程考核,实现全程化并有效实施,真正实现考试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与现代化考核方式相接轨。并最终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考,用考核引导学生学习,用考核检验学生学习的考学相结合的目的,实现考学的良性循环,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及适应将来职业岗位对临床专业知识的需求。

4课程考核改革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理论考核涉及到标准试题库的编写与修订、学生练习题的挑选、出题教师的选定与统一培训、试题的保密、计算机概率分析、试题标准化评估等多个环节,且考核过程涉及的项目较多,具有随机性与一定的灵活性,对毕业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具体实施尚有困难,需要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及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技能考核尚需进一步探索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方法与标准。

参考文献

[1]潘朝旺,陈粹凡.高职药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的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3,3(2):77-78.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2

【关键词】技士资格考试影像技术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95-02

技士资格考试是检验一个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否进入医疗机构从事影像技术操作的标准,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其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等几方面,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临床思维及全面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对促进考生自主学习,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均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影像技术学教学经验,从我市执业技士资格考试现状、考题分析、对策等方面就如何提高考试合格率谈点体会。

1 技士资格考试我市现状

我市影像技士考试合格率2007年约为64%,2008年约为60%,2009年约为65%,接近全国水平。通过对近三年考试结果统计及对学生调研发现,上述四部分内容中基础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通过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考试科目较多,涉及知识面广,考试题目灵活,医学基础学科理论性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部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较少,加之从学完基础学科到参加考试时间过长,易造成遗忘。另外,考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密切,而大多数报考影像技士的考生是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工作经历短暂,临床经验欠缺,进入临床首先应对的是尽快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而忽视了巩固在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2 考题分析

影像技士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相关专业知识,试题均为选择题,出题范围广,涉及医学基础、影像学基础及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题型分布为知识记忆约占50%,知识的理解应用约占50%。从不同版本的考题可以看出,考试内容均围绕影像技术学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考核,要求考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影像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主要考察考生基本理论、临床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少数题目难度较大,是一些新的观点或在教科书上无明确答案或根本没有提到或容易混淆的题目。目的是了解考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钻研情况。在考题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相关专业知识,影像技术学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学好影像技术学是通过影像技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环节之一。

3对策

3.1强化基础知识,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基础知识考试合格率

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医学知识,且医学基础学科理论性、专业性强、内容多,因此对医学基础知识接受难度大。可想而知,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并不能将之前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融入到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等专业学科中。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1 强化基础知识,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影像技术学教学中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向学生介绍影像技士资格考试的现状,介绍我校学生近年来通过率,让学生认清形势,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另外,在影像技术学摄影部分的教学中,加大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复习力度,重点复习解剖结构及各部位体表定位标记,将解剖标本搬入X线机房。并且在进行摄影技能考核时,要求学生描述被照部位的结构及体表定位点,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医学基础知识,更好的将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

3.1.2加强学科合作,加大集体备课力度,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医学基础学科与影像技术学很多知识都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因此,不仅在学科内,而在学科间都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影像教研室不仅在教研室内部开展集体备课,每学期还坚持与基础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旨在相互交流、相互吸取,使担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把握影像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学重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使影像专业课教师更全面、深入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效果后才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3.2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合格率

教学内容上对原教学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围绕实用性、技术性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开展了“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 “床边教学”等的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技能操作。将岗位能力及影像技士资格的标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国家影像技士资格考核试题模式进行考核。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影像技术学的重点是各种成像设备的原理及应用,因此,它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课本和考试之中,而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其次,应加大实践课和见习课的比重,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备所见相结合。加强师生交流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再次强调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要使学生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技能和工作技巧。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

3.3早期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早期接触临床”旨在从医学教育的早期即让学生有一定的接触临床机会,使其对临床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医学基础和影像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整合,并将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是国内外中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临床实践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具体的综合的认知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了解剖学知识在影像技术操作中的功用,及时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构成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弥补。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认知的灵活性,模糊基础与临床的阶段界限,从而巩固加深对基础医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完美的实现。。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在第一学年暑期利用两周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医院影像科,边看边学,使学习与生产零接触。且让学生提前进入自己的新角色通过早期接触病人,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由于专业倾向造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导致专业课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给学生顺利通过影像技士资格考试造成了极大障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搜寻提高技士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且可以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3

【关键词】 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并综合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检验操作。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二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已经滞后于前沿知识和技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不适合高素质检验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从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将《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主张以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为主的讲课方式,辅以多种趣味性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应用、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联系临床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改革教学大纲,使之与教学目标适应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修订:①选定新版的教科书,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及检验基础学习图谱;②合理安排课时(两阶段课时的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交叉同时进行,有利于学生牢记知识点,熟练运用知识。另外,在临床检验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见习项目,有助于学生了解临床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③实验教学中引进新技术,新仪器的教学,增设临床标本与案例分析、国内外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学习;④改革考核制度,以理论加实践考核为主体,结合课堂小考核,注重实验考核。内容方面改革之前以记忆性质的客观题为主的形式,应多考核运用知识点解决临床病例的主观题。

二、实行引导式教学,活跃理论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实行引导式教学(PBL):即教师以问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内容繁多,相对比较枯燥,通过PBL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做以下改进:

1、更新及改进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于二段式教学中第一阶段采用的就是理论教学,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枯燥,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掌握临床检验基础的理论,为第二阶段的紧密联系临床,培养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我们采用PBL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件制作中突出重点,将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选用适宜课堂教学的问题和典型病案让同学们思考,利用动画模拟使枯燥的形态学变得直观生动,同时不断改进我们现有的网络资源,在课外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2、多样性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实行PBL教学模式就意味着课堂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轴来开展。期间,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最后答疑并归纳总结。另外,为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开展知识抢答或技能比赛,最后进行纠错、点评。这种互动式、竞争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摄取知识, 强化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3、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同时,通过综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促进各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交流。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收集整理教学课件、考试试题、图谱等资料,进一步丰富了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及复习。同时我们可以设立网络答疑栏目,既弥补了课堂时间限制的不足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实行引导式教学,建立了一种新型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热情。学生既可在课堂内外和教师互相讨论问题,又能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前准备,紧密衔接理论与实验教学

传统的二段式教学习惯于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独立开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综合性学科,也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在此我们提议通过加强实验前准备将理论与实验的教学紧密衔接起来。我们通过以下流程实施:①依据新教学大纲,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安排,教师在理论课之后、实验课之前将教学安排,目的要求及实验设计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自学;②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整理汇总资料,进行实验思路方案设计并发至教师信箱,师生充分讨论修改;③让学生参与实验前期准备,并进行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④开始实验课。如此,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加深知识点印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为接下来的操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模拟临床检验,“活”化实验教学

二段式教学的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二段式实验教学是以固定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操作模式开展。现在我们提倡实验教学以模拟临床检验为中心,以问题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的讲课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让实验教学课堂尽量接近临床检验的工作环境,从而学生更好地了解临床检验工作。

1、问题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

以PBL-CBL模式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和病例, 使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变为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模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形式多样化

为活跃课堂氛围,实验课上可以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成立的兴趣学习小组可以进行课堂讨论:课堂上每组派代表演讲,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同组同学也可补充发言。老师中途可提问或提示启发同学思考,并在课堂总结时对每组同学发言进行点评,并补充归纳总结。另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技能比赛,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导向作用,推动检验技能的教学质量。

3、实验课开设:保留重要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

实验课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临床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我们的实验应保留重要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以病例讨论为主展开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前将病例资料发给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实施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认真观察学生操作及时纠正错误。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对未预期出现的结果要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并加以分析,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增加设计性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更是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而学习和钻研科研的氛围更加浓厚。

4、介绍临床新仪器,新技术,分享临床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电子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技和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检验科不断引进新仪器、新技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检验科的新仪器、新技术,以便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习。另外,为更好地适应熟悉医院检验科工作,教师们应以临床病案为例多讲授平时工作经验,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5、注重操作考核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操作考核所占比例。把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核优化为多次小考核加最终考核。考核以检验准确,操作熟练为基本目的,做到一个专业技能一小考,一个阶段一小考,严抓操作的过关率。

PBL-CBL模式将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强调教师的指导归纳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互结合,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医学和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五、教学效果评价

优化的《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实行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91.3%的学生喜欢优化的二段式教学,94.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知识更易理解掌握,记忆更牢。92.1%的教师认为这加强了师生的交流,提升了该课的教学质量,而学生考核成绩的提高也证实了二段式教学模式优化的明显效果。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单向的讲解,而是让同学们利用课堂外的一些时间思考准备,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共同的探讨和辩论,不同学生的思维角度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另外,优化的二段式教学还渗透了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以往学到的综合学科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本项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进行了大量大胆改革尝试 ,具有鲜明特色。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优化的二段式改变了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学内容,以临床实践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临床检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基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是一个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适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水平,不断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婉宜,李明远,杨远,李虹,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2.91-92.

[2] 黄海辉.构建解剖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4-46+61.

[3] 黄光生,,张品俊,钟志宏.临床技能竞赛背景下医学生临床教学检视与反思[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05.700-701+703.

[4]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071-1074.

【作者简介】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4

1.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晰

专业英语课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学习是以接受医学检验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知识输入为基础,逐渐向以英语输入为媒介过渡,以医学知识学习为目标,以原版医学材料为补充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专业领域下接受英语信息、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并以英语为媒介丰富专业交际手段,扩展专业交际途径。当前,国内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衡量,这使很多医科院校更重视基础英语的教学,而对专业英语课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学习相关的专业词汇,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献资料,忽略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很多医科院校也忽视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将专业英语课变成了枯燥单调的双语课,甚至是英文教材翻译课。

1.2师资力量薄弱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跟基础英语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把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懂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有医学检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能力。而国内医科院校普遍缺乏既熟知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很多老师上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翻译和专业词汇的灌输。

1.3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省内几所医科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借助单一的教材,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使老师的教学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受挫,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有限知识,也只能满足于应试,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更糟糕的是,学生在英语基础学习阶段积累起来的英语知识,也因无法得到应用而遗忘殆尽。这就使很多学生形成这样的感觉:学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英语,反倒感觉英语水平越来越差。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构建“建构主义”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反映,知识的传授并非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认知个体主动建构出来。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而这个过程取决于特定的情景。认知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个体对知识理解的差异,而具体的情景不同,认知过程中的意义构建过程和程度也不相同。知识是依附于认知个体,并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改进,呈现新的意义和解释。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情境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等)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特定的情景,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意义的构建,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习者的“高级合作伙伴”。同时,学习中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一个人孤立地完成的,除了教师的帮助,学习者在与同伴(同学)交流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也会重构自己的观点。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真实情景的体验。真实的情景对学习者知识的有效构建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必须努力设计和创造足够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促成和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关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构建,而不是单纯地“填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资料。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进,以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完成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教育目标。

3.1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和扩展,旨在较高层次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语境和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实际运用机会,提高专业领域内的口头交流、书面写作和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术语和词汇的灌输和翻译。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程应由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承担。一方面医科院校可以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英语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与国外同行交流,把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动态,既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鉴于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专业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初期,应以母语讲授为主,采用渗透式中英文混合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调整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对于重点内容或关键点,以先英文讲解后中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中英文对照讲授。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循序渐进地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3.3积极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在了解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学习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临床微生物检验时,可以先通过图片展示细菌形态,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英文的形式进行正确信息的引导,然后用中文进行难点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突出了重点,还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

3.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景,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材接触和互动的场所,为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创造理想的学习和认知环境。例如,在检验医学的组成课程中,尤其是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血液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形态学内容,因此,必须采用大量的图谱或动画或多媒体素材加以形象展示,以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有效的学习认知环境。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入讨论式和互助式教学,设计问题、案例和语境,让学生用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讨论,相互吸收启发性的部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4结语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5

医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胃肠肿瘤外科在外科领域有着首当其冲的地位,诊治的疾病主要是众多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在此领域特别需要强调基础与临床的相辅相成,现代胃肠肿瘤外科临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出色的疾病诊治能力的胃肠肿瘤外科临床医师,为此,我们探索了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在胃肠肿瘤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我校2014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20例,平均年龄(19.53±1.62)岁,男116例,女104例,均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及部分外科学理论课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学员一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110例采取传统模式进行胃肠肿瘤外科教学:①理论知识讲解:按照外科教学大纲制订系统、详细的教学计划,为学员讲解胃肠肿瘤外科的理论知识,对常见胃肠肿瘤的疾病概论、病因及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进行详细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②诊疗操作示范:为了规范化学生的诊疗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时间对学员进行诊疗操作示范,如一些基础的查体、换药、缝合等等,由临床带教教师进行操作示范,按照规范化的步骤一边进行操作一边讲解操作的原则、注意事项等,示范完毕,让学生复述操作流程,以加深学员的印象。③安排学员上手术台,如第二助手、第一助手等进行循序渐进,巩固平常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其基础应用到手术台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组11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应用病例讨论方法进行胃肠肿瘤外科教学。围绕着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以及此前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内容,选择有典型性的临床病例,病例的选择原则是能够真实反映出疾病的发展,务必与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对学员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或者是带有一定迷惑性的病例[1],目的是让学员充分领会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该疾病诊疗的一般原则,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典型病例的来源可以来自参考文献或医院的典型病例,需经过教师组的集体讨论通过后方可用于病例讨论教学。选择好典型病例之后,由带教老师根据整理好的病例资料提出讨论问题,提前通知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讨论时,教师先进行启发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病例的诊疗要点进行概况和强调,讲解诊疗中的重点难点,注重培养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2.2效果评价 课程学习结束统一组织两组学生进行闭卷考试,两组考卷相同,试卷中编制有病例分析题。对完成的答卷进行统一批改评分,满分为100分。再采用自行编制的学员调查问卷,对两组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考试得分均以(x±s)来表示,组间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学员与对照组学员考试成绩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的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一种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提出可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知名学府--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医学院[2],当时该校的教职人员提倡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一种复杂而有意义的提问-讨论情景之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合作讨论,并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从中学习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医学理论知识。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6

【关键词】输血医学检验;实习课程;设计

1检验专业实习现况

医学生实习阶段承前启后,至关重要。通过临床实践,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完善吸收,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1]。输血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学生毕业实习的重点科室。近年来,国内各级医院血库纷纷从检验科中独立出来,成立输血科,临床输血检验专业飞速发展;全自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分析仪的普及进一步推进了专业的进步。以往昂贵的血型试剂越来越平价,更多的供货渠道使试剂更易于得到。因此,目前几乎所有输血相关血型血清学检测实验都能在基层的医院开展。以往由于条件所限,检验专业学生在输血科实习内容匮乏,现今,学生在输血科的学习充实且有成就感,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2实习带教课程

通常,医学院校的实习手册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在输血科轮转实习时间为4周,为了让短暂的实习期充实而有计划,我校设计了输血医学检验实习带教课程。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共23个内容,第一部分为自学部分,3个内容,第二部分为带教部分,20个内容。2.1自学部分自学部分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验带教过程中灵活运用,充分理解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结果。血型血清学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免疫学基础知识、血型理论和主要血型系统。

(1)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了解血液免疫学基础知识,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2)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和其它主要血型系统。熟悉血型理论和主要血型系统,才能针对检测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选择需要的试剂和仪器。

(3)血型血清学检测理论。提前熟悉各项实验标准操作规程,熟悉血型血清学检测原理和步骤也是必要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带教实习。

2.2带教部分

带教部分共20项内容:

(1)ABO血型鉴定(平板法、试管法、卡式法)。

(2)Rh血型鉴定(平板法、试管法、卡式法)。

(3)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法、凝聚胺介质法、抗人球介质试管法及卡式法)。

(4)不规则抗体筛检(盐水介质法、凝聚胺介质法、抗人球介质试管法及卡式法)。

(5)不规则抗体鉴定。

(6)抗人球蛋白试验(DAT、IAT)。

(7)血型抗体效价测定。

(8)吸收放散试验(冷吸收、热放散、酸放散)。

(9)疑难ABO血型鉴定。

(10)疑难Rh血型鉴定(WeakD)。

(11)新生儿溶血病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测。

(12)血液标本接收与处理。

(13)血液制剂的接收、处理、入库、出库。

(14)临床合理用血。

(15)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程序。

(16)输血不良反应实验室处理。

(17)临床用血质量控制。

(18)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19)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输血科部分。

(20)输血科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3实习带教内容

带教20项内容可分7大类。

(1)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最基本的血型血清学实验是输血科主要的日常工作。掌握常见几种血型的各种鉴定方法,熟练不同介质的交叉配血实验。

(2)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临床工作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受到患者年龄、免疫、疾病、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患者会出现血型鉴定和或交叉配血困难的问题。学生应熟悉常见疑难血型和疑难交叉配血现象,掌握正确的鉴别和处理技术,确保输血安全。

(3)抗体筛查与抗体鉴定。不规则抗体的出现,会影响到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造成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情况。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文献报道0.2%~2%[2],属于比较常见,交叉配血困难时,需进行抗体鉴定,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供应,学生应掌握基本方法。

(4)临床合理用血与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临床输血治疗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血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3],医院等级越低,不合理用血比率越高;各种血液成分中以血浆不合理用血比率最高,甚至高达70%以上。学生应了解合理用血的重要性,掌握《输血技术规范》中内外科输血适应证的界定。熟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的输血程序,掌握输血相容性输注的原则。

(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文献报道[4],目前国内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其中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有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可造成患者死亡。临床科室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学生应掌握实验室的处理程序和检测内容,及时反馈临床,抢救患者生命。

(6)新生儿溶血病相关检测。国内ABO-HDN的发病率为每140个新生儿中约有l个[5],Rh-HDN的发病率较低但更严重。重度HDN,可致新生儿核黄胆,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学生应掌握相应检测技术,积极宣传新生儿溶血病产前筛查的必要性。

(7)输血科实验室质量控制。广义上,输血科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覆盖临床用血全过程每一个要素的质量控制,狭义上,输血科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指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做好质量控制,才能保障输血安全。学生应该领会质量控制的要点,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综上所述,输血科实习时间有限,设计好的实习带教课程,会让实习学生的实习过程充实而不紧张,充分感受到输血医学的意义所在,培养对输血医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愿意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文献,高加蓉,邹利光,等.临床实习在医科生教育中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98-1400.

[2]葛云萍,于冠秀,李晓雪,等.反复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207-1208.

[3]刘慧南,林振平,胡文静,等.我国临床合理用血的状况及管理措施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2):138-140.

[4]滕方,张燕,孙桂香,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3):28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