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心理学研究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研究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辨,另一类属于量化研究中的调查报告。近两年来还出现了少量质化研究和干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测验法、调查法、座谈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其中测验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测验的研究工具绝大多数为SCL― 90症状自评量表,少量研究用UPI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个别研究用到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CMI健康调查、人际关系调查、气质类型调查、应对方式问卷及自编问卷等。大多数研究只是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测评,没有深入具体地揭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更没有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中去[1]。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少数民族的教育往往是关注在学生就业的情况,例如美国民族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力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太低,种族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学校和学生双方都感到了很大的谁压力,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成败受到教育结构、种族主义等多方面影响。

此外,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家Triandis在《心理学报》发表了的“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Jahoda的“跨文化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认知”两篇文章[2],首次在我国权威心理学杂志上介绍了国际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基础对我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融合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日渐频繁,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民族预科生的心态特征, 采用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是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促进学生从预科向本科顺利过渡

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的大学生群里,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贫穷地区、山区以及革命老区等,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这些学生彼此间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面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顺利度过预科学习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培养全面合格的大学生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大学阶段是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心理发展呈现既迅速又很不稳定的趋势,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就业选择、经济问题等压力下,致使大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极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从而产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对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四)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及调研,了解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打开学生的心门,设置更合理的培养方案,真正实现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将知识能掌握,这对学校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等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预科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误区以及民族文化等。

其次,针对上述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开设心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开展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训练等。

再次,根据少数民族预科生爱好的活动,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非智力因素,克服封闭心理,把学生的课余实践引入健康的活动中来,这样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情绪氛围,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外,高校相关部门对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更多关注,要有针对性地对民族预科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 学习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2

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

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

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

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诸多方面。

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除运用传统脱水药外,治疗

手段较少。人们希望通过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

依据和方法。本文就脑出血后脑内血肿病理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局部脑血流的变化

、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方面作一综述。

1 对脑内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

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是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 h以上,现在发现起病1 h后出

血仍可持续。Brott等[1]报道,至少有38%患者的血肿在脑出血后24 h内有扩大,

其中多数出现在3~4 h。少数病后2~14 d内病情加重者也系血肿扩大所致[2]。因此

,脑出血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现象,血肿扩大多与病情,尤其是早期病情加重有关

[3]。血肿继续扩大多发生于以下情况:(1)年龄较轻;(2)病变部位较深,如丘脑

、壳核和脑干;(3)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4)急骤过度脱水治疗;(5)病前服

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6)血肿不规则。既往认为,源于脑内血肿的脑损

伤是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产生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缺血和水肿所致。

但目前认为,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尚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

乱(如酸中毒)、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和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对脑组织的损害。有学者用50 μl微气囊充胀模型研究了单独占位效应引起的缺

血性改变,发现远隔区缺血性损伤明显轻于注入同等血量的脑出血模型,说明血液

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

2 局部脑血流的变化

实验研究发现,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血流可出现短暂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血肿大

小呈正相关。在出血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局部脑血流(rCBF)一般也逐

渐下降。脑出血后虽存在缺血,但梗死的出现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实验表

明,猴脑血流下降至10~12 ml/(100 g·min)达2~3 h才出现梗死,而血流量在25

  ml/(100 g·min)时,即使持续较长时间也不会出现梗死[3],而脑出血后脑血流的

改变均在缺血性损害的阈值15~20 ml/(100 g·min)以上,并且4 h内均已恢复正常

。因此,脑出血后局部组织缺血的程度和时间均不足以导致缺血损害。

3 脑水肿

既往认为,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可引起周围组织缺血,在脑出血后水肿的产生

中起主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脑出血后局部血肿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

用,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物质基础。研

究发现,大鼠脑内分别注入全血和阳性脑脊液后,前者产生的水肿更为显着,表明

脑出血后脑水肿与血肿本身的关系更为密切。

3.1 凝血酶

近年来,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研究中,凝血酶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焦

点。凝血酶可诱发脑水肿形成,凝血酶抑制剂则可阻止凝血酶诱发的脑水肿形成,

因此,凝血酶被认为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较为重要的物质[4-6]。1996年,Ke

vin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将全血或加入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血浆注入大鼠基底节区可

诱发脑水肿,而将同样未凝血的血浆或凝血后产生的血清注入大鼠脑内却未能诱发

脑水肿。另一方面,如果在全血中加入特异性的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进行同样的

实验,则脑水肿亦不会出现。因此,Kevin认为,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中起重要作用[5]。同一年,Lee等用类似方法证实,另一种凝血酶抑制剂α-NAPA

P可减轻脑内血肿边缘脑水肿,而α-NAPAP并不能改变血凝块的实际容积,这表明

凝血酶本身的化学刺激作用大于血凝块的机械压迫作用。Kevin在1997年的研究中

发现,脑组织中注入凝血酶后可破坏血脑屏障。他的实验还表明,通常脑出血的血

凝块所产生的凝血酶能够破坏脑细胞。上述结果表明,凝血酶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

用和对血脑屏障的破坏可能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表明,脑

和脊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凝血酶结合位点,低浓度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而高浓度凝血酶则会损伤脑细胞[7],Xi等[8]在1999年的实验中发现,低浓度凝血

酶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小剂量凝血酶预处理可减轻大剂量凝血酶注入大鼠尾状

核后产生的脑水肿,这种作用可能与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有关。由此可见

,凝血酶本身和凝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物质是引起脑出血早期脑水肿的重要因素

。临床资料表明,脑出血后血凝块释放凝血酶的时间大约持续2周左右,与脑出血

后脑水肿持续的时间相符,也表明凝血酶是引起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原因。

水蛭素是凝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理论上可用于临床治疗。目前水蛭素肽Ⅰ已进入

了临床试验阶段。

3.2 血红蛋白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内注入浓缩血细胞或红细胞并不能产生显着的水肿。1998年

,Xi等[9]用动物实验研究了红细胞对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他们分

别将全血、压积红细胞、溶解红细胞、鼠血红蛋白和凝血酶注入大鼠右侧基底节,

然后将大鼠在不同时间处死,检测脑组织水分和盐离子含量,结果发现,注射溶解

红细胞后24 h产生明显脑水肿,而注入血红蛋白可以模拟这种脑水肿的形成,注入

凝血酶后24~48 h出现脑水肿的高峰期,注入压积红细胞3 d后才引起脑组织水含量

增高[10]。因此,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中、晚期,红细胞的内容物,如血红蛋

白和ADP等起重要作用。

3.3 血浆蛋白

1996年,Wagner等[11]观察到,猪脑叶出血后1 h,血肿周围脑水分含量高于对侧

10%,血肿周围区域血清蛋白免疫活性很强,此时血管内的Evans蓝尚未进入脑组织

,提示血脑屏障完整。这一结果表明,来源于血肿的血浆蛋白,聚积于血肿周围白

质并迅速引起了脑出血后脑水肿。

3.4 其他影响因素

1998年,Winking等[12]连续观察了12例脑出血

后手术治疗的患者和5例保守治疗的 患者,检测治疗前、后尿中半胱氨酸白细胞三烯(cys-LT)的代谢产物发现,cys-L

T含量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显着相关(P<0.01),治疗结束后,手术治疗组尿中

白细胞三烯水平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因此认为cys-LT可能是加剧脑出血后脑

水肿的一个因素。1998年,Mayer等[13]用SPECT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血肿边缘脑血流

的变化发现,水肿形成早期脑血流较低,但在72 h内即恢复正常,而最初血肿边缘

缺血再灌注的范围影响了脑水肿的程度。这提示,血肿边缘缺血的高峰期是出血后

的早期,而再灌注损伤是血肿边缘水肿形成的发病机制之一。

4 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血肿形成24 h后,同侧大脑半球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明显增高[14]。正常动物注入凝

血酶可产生程度相同的血脑屏障破坏,提示凝血酶在血脑屏障破坏中起直接作用。

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明显增高,可使脑水肿液明显增多,加重脑水肿。对单个内皮细

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提示,凝血酶以剂量依赖方式增高通透性[15]。来源于不同组织

的内皮细胞对凝血酶的反应不同,极低浓度的凝血酶即可使脑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发

生明显改变[16]。凝血酶破坏血脑屏障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显示脑血

管内皮细胞缺乏密集的凝血酶受体,因此可能与受体介导的途径无明显关系[17]。

此外,脑出血后4h即可出现脑水肿,而此时血脑屏障的破坏尚不明显,因此,脑

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与凝血酶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影响无关。

5 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

大鼠尾状核注血后10 min,尾状核rCBF下降,3 h后rCBF恢复至接近正常,甚至轻

微过度灌注,而此时病理检查发现仍存在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Matz等[18]研

究rCBF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证实,脑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并不因rCBF的恢复而好

转,因此,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细胞损伤可能与血液成分有关。研究证实,脑损

伤是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率降低的共同结果,两个参数中任何一个紊乱均会导致脑损

伤。凝血酶的直接毒性在出血量为50 ml左右的脑血肿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影响代

谢而不是使血流下降引起细胞损伤。最近,Vaughan等[19]证明,小剂量凝血酶对

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激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的凝血酶受体,阻止细胞凋

亡,但稍大剂量的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损伤作用。脑出血后最初的脑损伤和水肿表

现为血流下降引起的代谢紊乱,这是由血肿中弥散入脑的凝血酶引起的,而代谢紊

乱导致了脑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在脑血流高于一般脑缺血临界水平时也发生这一改

变。研究者们认为,早期的脑水肿是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所致。这种毒性作用可能通

过细胞毒性受体或被凝血酶激活的酶原传递的,通过轴突、树突引起其他神经元和

神经细胞突起回缩,造成细胞损伤[20]。凝血酶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作用,还可导

致脑细胞的电生理异常。

6 小结

尽管近年来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揭示了脑出血对脑损害的病理过程,明显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走向研究;信息化

21世纪是一个新纪元,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在朝着新方向不断前行的途中,必将出现全新的研究成果。教育工作者应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促使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简述

建国初期,教育工作者将教学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发展情况,可以将我国的教学管理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阶段

1949年~1977年。建国初期,在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国内教育体制完全参照苏联,而我国为了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入经济建设方面,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漠不关心。总体来说,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和社环境的影响,国内鲜有探讨教育性质和特点的文字发表,导致教学管理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2.初步发展阶段

1978年~1989年。随着党的召开,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同时,各类学术研究也在这次思想解放的运动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教学管理学也在此时有了初步发展。在这发展初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并建立出初步的教育体系,以推动教育工作步入正轨,进而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因此,在这一时期,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经验性的学术研究和初级的理论研讨,同时,各地也陆续成立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组织,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

3.稳步发展阶段

1990年~1999年。随着改课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国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高涨。在这个阶段,学术研究工作者对教学管理学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来解答教学管理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重大成功。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意见,还为教学管理学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4.飞跃式发展阶段

2000年至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教育事业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学管理学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大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业的研究团队,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的主题也越发多样化,促使教学管理学更加繁荣发展。

二、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完成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地的教育研究组织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对这些学术论著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发现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完成的主要工作。第一,完成了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第二,完成了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反思性研究工作;第三,完成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数学的研究工作;第四,完成了教育管理学范式的整体研究工作;第五,通过借鉴外国的研究成果充实国内研究的主体。

三、近年来教育管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观察近年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情况,对于学术研究的主体已经不再单一,而且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主体等内容也极具时代性。总结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存在这些特点:第一,丰富多变的研究主体;第二,研究成绩显著;第三,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第四,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宽;第五,研究的方法趋向多元化。

四、国内教学管理学未来发展的走向

尽管近年来国内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硕果累累,值得庆祝。但是,教育管理学依然存在可以优化的地方。第一,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并强化教官管理的基本理论探讨;第二,致力于完善教育的管理体制,改善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难题,进而推进国内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五、结论

新纪元就应该有新气象,为了推进教学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惧困难、敢于挑战、突破自我、抓住机会,为教学管理学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不断奋斗,寻求一条适合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教学管理学发展道路,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傅飞翔.探讨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走向[J].赤子(上中旬),2014(13):181.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4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化学科技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国家的化学工业实力逐渐的增强。随着我国在农林牧渔方面化学实力的加强,实践性质的化学实验教授逐渐成为了培养化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做好化学课程的集中性传达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传授,成为了困扰很多教育者的难题,立足于多维化的化学理论的传达,就如何做好化学理论基础的课堂的创新化教育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关键词:化学理论基础;课堂创新化教授;问题研究;现状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93-02

化学作为现代实用性最强的领域学科;对于促进国计民生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化学还有着基础使用性,理论实际性的特点,可以说现代化学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基础性学科。所以针对现代化学理论基础课程的传授性特点也要结合现代的教育方法和实际操作性演示来引导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基础化学理论的关注,通过学习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对基本的物质原理进行了解;通过学习理论来进行实验的引导性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原理,达到实际化运用知识的基本目的。

一、化学课的创新化知识传授模式

1、讲:是指教师的精讲,所起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要根据基本的教育需求教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在讲课时做到有的放矢;重点难点、考点热点要重点讲,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相近知识及概念既要了解内在联系,又要从本质上分清,避免混淆。要帮助学生掌握双基知识、规范化学用语,指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如复习“烃”这一部分时就可以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串成线,以它们的结构、性质、制法的异同织成网。这样上挂下联便于有序存储、准确记忆。

2、练: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练是讲的深化和检验,学生练习要注意双基知识系统练、难点知识分解练、热点知识重要题型强化练、错题过关题反复练。要精选习题,既要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习题,又要选择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题目,同时还要选择有一定梯度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收获。

3、评:是使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点拨解题思路,提高审题、解题技巧能力的过程。通过讲评,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要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一题多解、多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学会发散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地分析方法和思维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二、讲评课授课模式

对于基础化学理论进行讲评课的综合诱因分析是学好化学的基本所在。在教学中要注意:讲错例、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变化,要防止“满堂灌”和“放羊式”的讲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养成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和初步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1、错因分析:教师批阅完试卷后,逐一统计失分情况,分析错误原因,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思维障碍,初步明确矫正方案。对于平时的练习题,制作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情信息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出错情况进行填写,教师进行汇总,从而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再根据阅卷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矫正内容。

2、自查自纠:对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通过学生对错因的自查自纠,使每位学生都能较深层次的认识错因,向更高思维层次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分组讨论:以讨论自查不能纠正的问题为主,相互交流解题方法,共同探讨解题策略,探讨解决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更简便的方法。这样集集体智慧,更有助于问题的转化、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释疑解难:教师根据学生自查自纠、分组讨论的情况,找出共性和差异,对于非共性问题,力求学生自我解决;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学生思维缺陷,再通过变式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通过借题发挥,开拓学生思维视野,从而优化解题方法、活化学习过程。

5、归纳总结:要求每位学生备有失分回收站,重视错题整理,构建知识结构和知识链接的逻辑系统。

三、互动主体的知识传授方式

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密度和强度安排具有学生自我主导的互动交流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的知识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就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探究法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其基本程序为:问题―实验―结论。其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才是模式的核心,显然,这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学习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知识时可用“问题―实验发现―结论”的模式;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可用引导性的实验论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基本化学原理的关注。

1、设立问题情景: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设立什么样的化学知识传授情景;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亮点所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案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独创性的教学思维的发散,成功的课堂应该以教学实验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

如学习“丙烯”这一节内容时,就可设置下列问题情景:

(1)丙烯的含炭量是多少?(2)丙烯与丙烷的结构有什么异同?(3)甲烷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丙烯也不能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

3、知识构建: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4、随堂检测:紧扣所学知识点设置部分练习题,进行及时的检测和评价,使刚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原理,能够以微观的眼光观察物质世界,获得真正的教学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语

现代化学理论是一个横跨众多学术领域的交叉性的学科;可以说化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的带动基础生产力的提高,有效的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构建创新化的教学课堂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所在,所以树立创新化的教育眼光,促进人才的培养,带动技术的进步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芝玲. 谈技校焊工专业的《化学》课教学[J]. 职业教育研究 2004年04期

[2] 聂国山. 高职化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07期

[3] 彭翠红,王少玲. 试论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 广东化工 2004年08期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物理;实验;问题;对策

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师实验技能不强

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实验教学浪费时间耽误课程进度,学生只要会做的实验习题,背下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就可以,学生不用亲自做实验。这样的教学理念非常落后,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剥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权利。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校本身实验仪器不全,导致无法开展实验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很多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便于操作等优点,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让学生观看实物,动手操作。教师这种少傲实验的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不具备专业的实验技能,实验知识不完善,甚至有的教师对某些实验仪器的性能都不了解。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知道投影仪的原理。但是实际使用时往往不会调焦。很多教师只会傲教科书上的实验,加上教师做实验的机会也非常少,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会解决,导致教师不愿意开展实验教学。

(二)用实验习题代替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条件也不断的在改善,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室都已建成,引进了很多新的物理仪器,实验教学也得到了一些改进。但是.很多教师为了避免学生亲自实验带来的麻烦而用实验习题来进行实验教学。尤其是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经常会故意破坏实验仪器,教师就更加不爱带领学生做实验,再加上升入初三之后,教学任务的增加,实验课更是被实验习题所取代。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多做实验习题,将其背诵下来,在考试时取得高分就可以了。但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只有亲自体会实验过程才能将实验原理耜结论等牢固的掌握,只依靠实验习题是行不通的,往往学生今天背下来,明天就忘记了,反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重视演示实验多过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初中物理瀑时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课时较少,课堂教学任务较多.学校还紧抓成绩等多种原因导致物理教师为了抓紧课程进度省略实验教学,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节省时间。但是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不敢实验学生难以理解,许多物理教师就把重点放在了演示实验上,认为做演示实验既能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了解实验原理、知道实验步骤.既能节省很多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并不是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虽然直观的观察到物理现象,但只是看个热闹,并没有产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的动机。同时,学生不箍亲自傲实验。就不能盘己从中发现问题,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让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

二 解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物理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导者,物理实验教学能否高质量的开展,教师的物理教学水平是关键。物理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汁、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的数据处理等,教师必须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信任度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预设。这无疑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物理实验素养。

(二)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探索习惯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春期,对未知事物大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知道个为什么,强烈的好奇心通常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初中学生这种特殊的心理往住能驱使他们将心中的疑问与好奇通过探索实践来求证。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物

理原理的欲望.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堂甚至平常的校园生活巾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讲解一些自然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与物理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并引导他们去思考甚至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求证。这样使学生将好奇心转化成探索求知欲望.再在不断的探索求证过程巾形成探求

未知物理知识的探索习惯。

(三)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可以来自许多方面,但教师才是提供来自于教师本身

的、深刻的、有直接经验的洞察力,他们还能为改革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知

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学生、教学技巧和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进

行物理实验教育改革,可以在各地区、各市县成立物理专业协会和物理教师联

合会,组成网络进行互相交流。教师如果能够持续与当地协会的研究人员保持

联系,紧跟物理实验教学的各种最新发展,提供实验教学的各种典型示范,那

么就能够进一步扩大知识的推广范围,帮助其他教师共享这些组织所拥有的知

识,以不断发展他们的特长,并通过这种联系使实验教学研究工作适合各地区

的需要。

结语:

总之,新课标认为,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验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通过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杓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维利、杨建云、王卓编著:‘简明当代教育学》,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

[2] 赵宝钢、杨崇显、胡炳元编著:《初中物理课程评价改革探索》,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年版.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了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对于学生自身能力方面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力图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自身教育实践进行创新,促进现有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初中语文是对于学生语文水平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良好的联系,提高语文课文的趣味性,将传统应试训练的方式转变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充满文化气息,并且具备趣味性的知识,更好的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1.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性问题。课程中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教授为主。传统教学过程的重要表现就是过于死板和僵化,课堂气氛较为沉闷,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良好的培养,并且缺乏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的空间。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学工作则难以达到这种目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人性化的手段,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可厚作业过于繁琐,其作业形式主要以重复性的机械训练为主。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并且课后作业仅仅针对于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难以有效的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行培养。课后作业的不合理已经成为了学生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负担,过重的课后作业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创新的途径

2.1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改中,对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强调学生本身的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教学创新,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并且为学生建立差异化的学习环境,让不同个性与特点的学生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学习。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建立一个新的教学策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施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充分的展现出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对学生个性以及意愿的发挥,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空间,通过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的进行课堂学习。在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工作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体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并且将以往课堂内容的局限性进行改进,让学生实现自由的探究性学习。只有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

2.2对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成长,决定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是学生自我发展中的重要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学生进行教学问题的思考时,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正确思路,并且由合作者的身份,对于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作分析,让学生产生合理的质疑,从而通过多角度的问题分析,形成善于发问、敢于发问的性格。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要构建一个具有良好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创造意愿,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提高自身创新水平的意愿,其对于未来世界具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拥有对课堂内容质疑的特点,希望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意愿,并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考兴趣。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以及解决,真正的实现学生主动式学习。

2.3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进行教学创新的重要部分。以往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仅仅是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以讲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僵化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受限,难以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必须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适应对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需求,并且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教学创新上,教师要敢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课堂问题的答案都是具有多种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勇敢的解答。例如,进行语文课文的分段时,不同文章的脉络以及结构都有所不同,并且文章表达的思想与意图也各不相同。在进行分段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段,得出不同的解答结果,只有解答结果符合逻辑以及道理,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肯定,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其答案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势,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让学生看待事物时,形成多元化、多层面的思考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引导与启发。

3.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教学工作本身具有重大的责任。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教师要积极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合理的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设计,让课堂教学工作更加贴近素质教学的需求,并且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