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1
关键词:玉米;生产;出苗;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09
1种子在土里长叶
1.1主要症状
这种情况是导致玉米出苗不全不齐的一个重要因素,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叶片不出土,长期埋在土下生长,最后出土后表现出叶片发黄,植株弯曲不直,长势较弱,秋后结小穗或者不结穗,对产量影响较大。
1.2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出苗受阻而产生的,一般在播种时,如果播的深度过大、墒情好的地块镇压过重、播种后受到大雨的拍击或土壤出现严重板结都会造成玉米出苗受阻,阻力过大导致出苗困难。如果除草剂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药害,导致玉米苗生长无力,出苗不齐。
1.3解决措施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进行表土清除工作,避免过厚的盖土压得太紧,影响幼苗出土。同时进行人工引苗工作,进行中耕,对土壤进行疏松,改善土壤的板结状况,增加土壤的透性,促进幼苗及时出土,在引苗后要进行一次培土,加强苗后的田间管理,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在使用除草剂时一定要注意用法、用量,要注意天气情况,不要使用过晚,避免药害产生。
2 种子发芽后产生干芽
2.1主要症状
这种情况的表现是种子能够发芽,但胚芽和根长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萎蔫现象,以后再不生长,导致缺苗断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收益。
2.2主要原因
芽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播种后遇到干旱或者遇到大风,高温天气,播种时遇到干旱,土壤水分不足,种子出芽后没有足够有水分供应。如果播后遇大风再加高温,水分蒸发较快,土壤水分散失,墒情不足也容易导致芽干。播种后镇压不及时或者镇压不实,盖土与底土接合不严实,导致上下接不上底墒,种子刚萌芽便失墒,也会产生芽干导致出苗困难。
2.3解决措施
播种前要进行土壤的考察,如果墒情较差不适合播种则要进行坐水种,如果墒情在播种后能满足出芽条件,但水分会随着蒸发而不足,则播后要进行及时重压,确保能接上底墒,减少水分散失。可根据地块的墒情浇蒙头水,确保水分充足,只有水分条件适合才能保证出苗。东北地区春季多旱,一旦遇到有效降雨不足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浇水,确保胚芽能正常生长。
3 出苗不全
这种情况表现为缺苗断垄,播种后出现间断性的缺苗情况,出苗的生长正常,不出苗的则断垄,这也是玉米种植中常常遇到的情况。
3.1主要原因
造成出苗不全的原因有很多,播种过早,种子发芽需要适合的温度、水分,如果播得过早,地温还没有上来,温度过低,而这时土壤冻土融化,水分较大,很容易导致出现低温冷害;除草剂和种衣剂的使用不当,在剂量控制、使用时间、使用方法上没有进行规范操作,都会导致药害的产生,从而影响种子出苗;地下害虫的破坏,不但对种子有损害,而且还会对幼苗的根部产生伤害,咬断根部,导致不出苗;在化肥施用过程中,与种子接触过密也容易产生烧种现象,再有种子的自身质量问题,在生长活力及成苗率方面都过低,也是产生出苗不全的重要原因。
3.2解决措施
为了避免出苗不全的情况产生,要注意几个方面。要适时播种,结合气温、土壤、种子的成熟期等因素,适时进行播种,科学合理安排播期,应该早的早播,应当晚播的一定要晚播;对于一些低洼地块要多粒播,不要进行单粒播。目前播种基本都采用机播,在用种量、行距、株距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控制,但多数都是单粒播,实际生产中许多农民也是为了省事,统一都采用一粒播的方式,但是对于低洼易涝地块要区别对待应进行多粒播,避免苗不全;种肥要分开,要隔离5厘米以上,避免烧种;要合理使用种衣剂,注意用法用量;播种前要进行芽率试验,尽可能选用成苗率高、活力强的种子,一旦发生苗不全情况应该及时补种,补种要催芽,墒情差的要坐水,防治贪青晚熟。
4 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出苗不全
现在除草都采用除草剂进行,省工省力,使用得当,效果十分理想,但如果不按规范进行操作,也容易导致药害产生,播种后苗不出。
4.1主要原因
不同的除草剂都有针对的杂草类型,也有固定用量和方法要求,如果不按规范操作很容易产生药害,例如药量过大、除草剂选择不正确、封闭药喷施过晚、喷药时温度低、喷药后雨水过大等,都会导致药害的产生,使玉米出芽出苗受到影响。
4.2解决措施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2
关键词:免耕法;有机肥;农作物;产量;质量
中图分类号: S3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53
1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不适于农作物生长的现象。形成土壤板结的原因主要有7个,但对洮南市土壤板结影响较大并可控制的因素有以下2个:
1.1 施用有机肥严重失衡,秸秆还田量不足
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碱性过大,导致土壤板结。
1.2 长期单一偏施化肥,农家肥严重不足
因为重施氮磷钾肥,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从而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氮肥过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我市由于氮肥长期过量使用,个别地点地下水都受到严重污染。磷肥过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钾肥过量施入: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一价的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省的农业生产开始逐年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并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效果。全省粮食总产量从不足100亿公斤上升到现在250亿公斤。化肥的广泛应用,对全省经济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全省除部分老菜地和经济作物以外,其余的耕地都在使用化肥进行经营性生产(也称之为掠夺性生产),而传统的资本性生产(也称之为可持续性生产)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的舞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农业科研人员还是农业生产人员,都发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而粮食单产并没有因为化肥增加而明显增产。科研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中期,1公斤化肥可以增产粮食20~22公斤,70年代增产8~10公斤,90年代增产7~9公斤,目前仅为5~7公斤,曾有个别地区一度出现减产现象,这样的产量趋势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部门经过实验和广泛调查得出结论:过量和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和中微量元素的严重缺失,致使目前耕地干旱非常严重,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粮食单产徘徊不前,投入增大,农民收入并没有增加;二是农产品品质下降,外观、口感、毒素残留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氮肥过量的小青菜硝酸盐含量增高,农产品销售价格低。类似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现象,在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 多措并举,提高粮食产量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3
关键词:玉米苗枯病发病特征发生重原因防治对策
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病害,其发生为害程度主要是种子带菌、不良的气侯条件、品种间抗病性差、栽培管理粗放、传统的种植模式施肥观念等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土壤的偏砂性对苗枯病的发生有直接作用;土壤钾的含量低,钾素供应不足也是造成玉米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发病特征
玉米苗期感病植株发病后,根尖处先变褐,扩展后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或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少量几条次生根,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导致茎部水浸状腐烂,基部节间在外力作用下易断裂,叶鞘也变褐、开裂。叶片变黄,叶缘枯焦,心叶卷曲易折,发病严重的出现死亡,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受害轻的幼苗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一般在2-3叶期第1-2片叶的叶尖开始发黄,并逐渐向叶中部发展,严重的心叶逐渐青枯萎蔫。
二、发病原因
根据我站近几年的调查分析,玉米苗枯病的病源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该病发生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品种的抗耐病能力差不同玉米品种间其抗耐病性差异较大,玉米品种抗耐病能力差是苗枯病普遍发生的重要因素。
2、种子带菌种子带菌是造成玉米苗枯病传播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严重的种子带菌率高。
3、传统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大面积轮作,小麦机收高留茬面积大,田间积累了足够菌源,引起病菌连续循环侵染,为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准备了足够条件。
4、传统的施肥观念化肥用量大,农家肥用量小,重施氮肥、磷肥,忽视了钾肥及微量元素的使用,造成养分比例失调,导致土壤板结通透l生差,影响玉米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
5、认识因素由于玉米苗枯病是一种新病害,群众对玉米苗枯病的发生为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三、发生条件
1、气候条件:影响玉米苗枯病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通常玉米苗枯病一般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玉米播后至发根期间,突遇中到大雨而使土壤板结,长期“低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2、品种:种子质量不高、播种过深也易发病。有些苗期长势较弱的品种,根系极易感染苗枯病。
3、土壤与管理措施: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粘土地、盐碱地且施用玉米除草剂的地块发病重,另外播种过深也易发此病。
4、轮作方式:在小麦和玉米为主要轮作方式的地块,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就会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与玉米丝核菌等病原菌积累,也会加重。
四、防治对策
依据我们对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工作情况与经验积累,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测报工作,及时病虫情报,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与减轻玉米苗枯病的发生为害,主要措施如下:
1、引进和推广抗耐病品种,引进和推广抗病品种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
2、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我县部分乡镇的花生一小麦、玉米一大蒜轮作效益可观,已在部分乡镇大面积推广,抑制了田间菌源的积累,有效地控制玉米苗枯病的蔓延为害。
3、播前种子处理,播前晒种1-2天,促进种子后熟,同时剔除秕瘦、霉变、弱小雨后脱落的种子,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4、提倡药剂拌种,推广使用种衣剂,可选用玉米种衣剂按1:4.0的比例拌种,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所带的串珠镰刀菌,提高出苗率,减少病虫为害,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本身抗病能力。
5、加强田间管理,提倡健身栽培。抢收抢种,力争早播,提高播种质量,及时查苗补苗,补种移栽,及时灭茬松土除草,雨后及时划锄中耕,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及时间苗定苗,根据品种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处理好玉米秸杆等,以减少病菌来源。
6、化学防治: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百菌清1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
7、推广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磷钾肥和微量元素。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玉米需肥规律,可每1/15公顷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硫酸钾15-20千克,因玉米对硼、锌敏感,每1/15公顷增施硫酸锌、硼砂各1千克,作种肥和基肥用,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8、作好玉米苗枯病的测报工作,及时病虫情报,制定防治对策,指导群众作好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工作,对发生重的地块,可用多菌灵十黄腐酸500倍液,喷玉米茎基部或灌根。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4
一、耕地存在的问题
1、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黑河市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已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84.76g/kg下降到2011年的54.77g/kg左右,下降了35.38%。有机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化肥使用和高产量品种的推广、复种指数的提高,造成土壤中的养分耗竭。只用地、不养地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普遍现象。二是省时、省力已成为我市当前农民选择生产方式时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出现大面积的秸秆焚烧和全方位的化学除草现象,降低了土壤碳回归指数,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三是秸秆还田的面积比较小,耕地不注重农肥和有机肥料的投入,致使有机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2、土壤板结。土壤板结是指表层土壤结构遭受破坏,使土壤质地粘朽、死板而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生产能力减退,土壤耕作管理困难等土壤不良性状。因此,土壤板结也就成为黑河市土壤问题之一。
4、洪涝灾害。外洪内涝是影响黑河市部分沿江河和山区低洼地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于黑河市农田基本建设薄弱,在自然降雨量大的时候,江河水泛滥,山水下泻,沿江河耕地常受外洪之害,山坡耕地常因外水流入,内水排不出去,造成内涝。致使播种、耕作、收获不及时或无法进行,减产或绝产。近年嫩江、逊克、孙吴等县均有发生,全市易涝面积达到144.6万亩以上。
二、改良途径及建议
1、推广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技术。黑河市为雨养农业区,极积推行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使用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实行节水灌溉,推广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黑河市干旱缺水问题的关键所在。
今后应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灌溉水源,并大力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和抗旱肥料,推广保护性耕作、秋翻秋耙春免耕技术、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技术、苗带重镇压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小白龙交替分根间歇灌溉技术、苗期机械深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和化控抗旱技术。
2、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是最直接最快速的养分补充途径,可以达到30-40%的增产作用。目前黑河市在化肥施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如氮、磷、钾比例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通过这次国家项目投资完成的土壤地力评价,摸清了土壤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丰缺情况,得知土壤有效钼元素较缺乏,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料,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鼓励生产、使用优质有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并逐步扩大应用领域和范围。
(2)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加厚肥沃土层,以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如黑河市近些年结合中耕,实行深松以后,土壤接纳降雨、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也提高了土壤通透性,特别是多雨年份。如果深松结合施有机肥效果会更理想,因为有机肥不仅能为作物增加养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其本身也有极强的调节水分能力。
(3)秸秆还田。作物秸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镁、硫、硅等多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直接翻入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根茬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
3、合理轮作调整农作物布局。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因地制宜,根据黑河市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周围环境等,合理布局,优化种植业结构,要实行大豆、玉米、小麦、杂粮、蔬菜、马铃薯合理轮作,推广粮草间作、粮豆间作、粮薯间作等。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5
一、选地 整地
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高产。重茬或迎茬将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实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及葵花茬和其他杂豆茬。重、迎茬大豆由于病虫害发生严重,养分消耗单一,破坏养分平衡,加之根系分泌物的毒害,造成减产,一般重茬豆减产20%~30%,迎茬豆减产5%~10%。
二、选用良种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品种的生态类型和生产水平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生育期适宜的优质大豆品种,要克服盲目引种,做到因地制宜种植。播前选种是提高种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播种前必须进行人工粒选或选种器精选种子。
三、种子处理
为了使大豆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匀苗、壮苗,播种前要认真进行种子处理。
1.种子精选。种子精选过程主要是采用人工或机械,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和杂质,把选出的粒大、饱满、没有虫口和杂质的种子作种;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
2.晒种。如果种子的贮藏条件和含水量无法达到要求的话,种子就必须要提前两天左右晒才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晒种时应薄铺、勤翻,防止中午强烈的日光曝晒造成种皮破裂而导致病菌感染。晒种后,将种子摊开散热降温,再装人袋子备用。
3.根瘤菌拌种。对于一些新的地块或者没有持续的种植大豆的地块,根瘤菌接种就是非常必要的。
4.药剂拌种。灭菌剂是目前最常用的防病药剂,其主要功效是可将种子表面的病菌杀死,并且播种后还可以在种子周围形成一个防止病菌入侵的无菌保护带,减轻病菌对种子的感染。
5.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就是在种子外表均匀地包上一层药膜,所用的药膜称之为种衣剂或包衣剂。这种药膜在种子周围形成一个保护膜,播种后,大豆种子吸水膨胀,但不能马上溶解,随着种子萌动、发芽、出苗、生长,药剂的有效成分逐渐被吸收,使幼苗能抵御种子上的各种菌类,并可防御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在使用种衣剂时必须选用大豆专用的种衣剂,以防发生药害。
四、播种
1.播种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播种方式:1.1垄上双行精量点播。1.2垄上等量穴播。 1.3“两垄一沟”栽培法:在70厘米的垄作基础,每隔1垄在垄沟增加1行苗带,大行距140厘米,小行距35厘米,垄台穴距离15~18厘米,每穴留苗3~4株;垄沟穴距20~22厘米,每穴留苗2~3株。1.4窄行密植栽培法:平播行距30~50厘米,利用谷物播种机或改良播种机播种,覆土、镇压连续作业。
五、田间管理
1.破除板结。大豆播种后如遇暴雨,表土已形成板结层,会使子叶出土困难,轻者缺苗断垄,重者要毁掉重种,若能及时破除板结,大豆仍有望正常出苗。破除板结的时间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效果都不好。方法:一是人工锄,二是用耙破除。
2.预防大豆落花落荚。落花落荚是大豆生产中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大豆花荚脱落的主要原因:生长发育失调;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植株群体光照恶化;病虫危害;暴风雨袭击等。主要预防措施:①培育和选用光合效率高,叶片透光率高,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的高产良种。②细致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使幼苗生长健壮,植株积累充足的养分,以供应花荚发育的需要,减少脱落。③合理密植,并搞好植株株行配置,保证在较理想的群体状态下,使个体发育健壮,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矛盾。④科学合理施肥,保证有充足的养分供应,促使苗壮,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多积累光合产物,满足花荚的营养需要,减少脱落。⑤依据大豆生育特点,花荚期旱时要灌水,涝时要及时排水。
六、病虫害防治
1.防病治病:大豆苗期极易发生立枯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用种前选用50%多菌灵WP500g或50%福美双WP400g,对水2kg搅拌溶解,然后均匀拌种100kg,凉干后即可播种。大豆锈病多发于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上有锈斑,后枯黄脱落,植株矮小,豆荚减少,瘪粒增加,产量下降,防治此病要及r清沟排水降湿。
2.科学治虫:防治大豆蚜虫,天键是早期发现早期防治,一般可用40%的乐果乳油800倍液,20%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药15~20毫升,对水40~50公斤喷雾,后期防治选应用生物杀虫剂,可与杀虫剂混用,切忌与杀菌剂混用,否则无防治效果。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6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原因;提高途径
一、土壤肥力现状及问题
沧州市位于河北东南部,隶属黑龙港流域,全市耕地面积1140万亩,其中水浇地490万亩。近些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市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475万t,棉花总产15.8万t,油料总产10.3万t,分别比2005年增加108万t、2.2万t和0.5万t。但是,在这种大好形势背后,却出现了一种潜在的不利因素,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据2010年对部分县市不同类型土壤抽查测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g/kg,比2005年下降0.3g/kg。速效磷为6.7mg/kg,比2005年下降1.9mg/kg,速效钾为89g/kg,比2005年下降30mg/kg,碱解氮为66mg/kg,比2005年增加30.mg/kg。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市土壤肥力较低,下降速度比较明显,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发,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大量施用单质肥料,没有适当给土壤补给有机肥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和土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功能减弱,使土壤出现了“亚健康”状态。一方面化肥施用与有机肥施用比例不平衡,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品质下降,瓜不甜,果不脆,米不香;另一方面大量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被丢弃、浪费,造成环境污染。虽然近几年国家和省市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农民焚烧秸秆的现象大幅度下降,但现在的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缺乏对有机肥料重要性的认识,只顾外出务工经商,很少或根本不积造农家肥,目前,各地农村在路旁、村旁、田旁乱堆放秸秆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此外,部分农民缺乏相关的科学施肥知识,有的缺磷补氮,有的缺钾施磷,也有的农民采取加大化肥施用量的方法,其结果是施肥量越大,土壤越贫瘠,造成肥料比例失调,这也是土壤肥力偏低或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土壤肥力的建议
1.推广秸秆还田
?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三要素,特别是能使秸秆中的钾素再利用,补充土壤钾的不足,并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据试验,实行秸秆还田,小麦、玉米平均增产8%以上。因此,建议各级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补贴措施,引导农民实施秸秆还田。重点推广以麦秸覆盖、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和小麦高留茬为主要措施的秸秆还田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小麦收割时留茬高度不要超过20cm,这样经过一个雨季的日晒雨淋,到秋季种麦时已变成半分解状态,是良好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工省力,但在还田时?应适当加施化学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2.实行粮肥轮作、间作,做到用地养地结合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越来越高,如果不能补足相应的有机肥料,土壤有机质含量就会降低,肥力下降。实行粮肥轮作、间作制度,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已经老化了的腐殖质。
3.广辟农家肥料
?重点是搞好畜禽粪肥积造和杂草、秸秆的堆沤。农业部门要指导农民采取常年积肥与季节性积肥结合,改进积造技术,大力推广腐熟剂、301菌剂和酵素菌秸秆快速腐熟技术,不仅可以延长积肥季节,而且可有效缩短腐熟时间,提高肥料质量。同时,要充分利用杂草、坑泥、河泥、沼泥等各种有机肥资源。
4.推广统测统配技术
土壤统测统配是农作物施肥历史上的一次革新,是配方施肥技术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已成为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主要特点:一是经过取土化验,可以确定土壤养分丰缺,克服施肥盲目性;二是量化施肥指标,避免肥料浪费;三是科学的提出有机肥和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施肥量及配比,能够满足作物需求;四是可以降本增效。据调查,采用统测统配技术一般亩成本降低20~30元,化肥利用率提高近10%,小麦平均亩增产12.4%,棉花平均亩增产13%。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统测统配应用面积,以促进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
5.适当种植绿肥作物
种植绿肥作物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目前,我市种植的主要绿肥品种有苜蓿、绿豆、田菁等。特别是苜蓿,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一般每亩用种1~1.5kg,在盛花期进行翻压。绿豆、田菁一般每亩用种3~5kg,在初花期翻压,对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