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的感悟

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1

关键词: 感悟 阅读教学 语感培养

感悟”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感悟是老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感悟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语文综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如何让学生在有效感悟中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到唤醒和发展呢?

一、反复诵读文本是感悟的前提

在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教时的公开课试教时,我为了展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在学生初读扫清文字障碍后,就开始了对文章的阅读分析。我按照自己精心设计的流程一步步往下进行,可学生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或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读一读应付了事。我出了一身汗,学生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听课老师给我这节课的评价是“蜻蜓点水”。静下心来想想,学生之所以无感无悟,究其原因是缺少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只有充分地感知对象,才能心有所悟。现代阅读理论也认为: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让读者亲密接触作品,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忧、共哀乐,才能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课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圈、划、点、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体会。此时学生的理解真切感人,课堂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独特的理解此起彼伏,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交流感悟的平台,成了闪烁学生心灵火花的舞台。由此可见,课堂上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而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就越丰富。

二、品味语言文字是感悟的基础

1.对语言正确性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基本要素。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容易混淆的某些语言,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其正确性。比如课文《推敲》,讲了唐朝诗人贾岛斟酌诗《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敲”更能体现月夜的幽静,而且体会到古人作诗的严谨。然后出示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中间空缺的一个字会是什么呢?为什么呢?

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在品味和咀嚼文章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咬文嚼字,品词斟句,对彰显语言文字的情蕴意味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2.对语言言外之意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中介环节。

读文章时“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体会语言的含义。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卧薪尝胆》的片段: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表及里感悟了“卧薪尝胆”的含义。而这种感悟体会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3.对语言情感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深层的认识,它可以使读者与作者进行神交。

对语言情感的揣摩,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而是对教材的关键性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实现对语言的一种深层感悟,提高对语言感知的敏感程度。

譬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是:“当时他才39岁。”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去掉原文中的“才”字进行比较、推敲,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才”字,饱含着无限的惋惜之情,因为肖邦具有杰出的音乐才华,然而却英年早逝;一个“才”字,满怀无比无比痛恨、谴责之意,因为若不是欧洲列强的野蛮瓜分,肖邦怎么会离开祖国,怎么会忧愤交加,贫病相伴,又怎么会英年早逝?

在苏教版教材中,像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的精彩词句有很多,教师应做有心人,灵活地采用加、减、调、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其在语境中的本质意义和它在特定情景中的感情,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促进语感的不断增强。

三、生活体验是感悟的桥梁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再如教课文《推敲》一文,为了弄清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到同学家去或亲戚家去,发现门关着,那你是“推门”,还是“敲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学生的话闸打开了,思维活跃了,通过交流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敲”好,因为它能体现你对主人的尊重、礼貌,并告知主人有客人到了。而用“推”字既没礼貌、不尊重人,同时又不能体现深夜的幽静。对生活实际的唤醒,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的工作、生活服务”这一不变的道理。

四、实践中运用是感悟的升华

吕叔湘说过:凡是行为习惯都是反复实践养成的。学习语言无疑是一种行为,因而必须实践才行。

苏教版教材精选的各类课文,语言优美、规范,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典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凭借教材特点,让学生多实践每篇课文里的观察,表达方法,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课学一点,每课练一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2

小学语文教学是门思维性、想象力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具有严格感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一面,而且具有灵活性、变通性、阅读性的一面。注意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恰当地处理教材中的“一般”和“特殊”、“通常”和“例外”的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融合贯通,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认识观,提高语言思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将阅读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含有智力因素的内容,启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渠道,用简捷巧妙的方法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呢?

1 教育阅读观念的开放性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形成“开放式”的教育阅读观念,首先是教师角色的再定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友好的合作伙伴,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育人者、参谋者、服务者、欣赏者。

其次,教师不要先想怎么教,而要先想怎么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出发去考虑,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教师也只有认真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有强大的学习潜能,有无穷的阅读感悟能力。例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金色的草地》一文时,笔者放弃了平常的情境引入,而是采用谈话引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于是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阅读后的问题:问题一,这些并不引人注意的蒲公英,为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问题二:草地为什么会变色?为什么说蒲公英是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用这样的方法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地对学生学习的潜能进行挖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

2 课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

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语言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能学会的内容不要讲,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能解决的问题不要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决定讲授内容,组织开放的课堂。

2.1开放的课堂,要给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权利

加强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核心是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要充分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克服教材中一些带有指令性与唯一性的弊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地阅读课文,笔者巡回指导,然后请小老师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在自由、自觉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桌互相说一说、找一找,草地为什么会变成金色的?请大家用笔在书上做上记号,这样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他们可以轻松的有目的进行阅读学习,另外在交流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感悟思路,培养了学生阅读的灵活性。

2.2开放教学,诱发阅读意识

实施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想象等形式诱发阅读后的感悟意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摇”“蹲”“嘻”这3个字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老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几个字?小组讨论后,有的说:把头左右摆一摆就是“摇”;有的做了一个摇船的动作说这就是“摇”等等。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记住字的办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感悟思维也在这热烈气氛中诱发出来。

2.3开放的阅读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感悟思维,语言感悟思维的基础是阅读实践,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意识,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新教材加入了“体验性课题”使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这无疑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在应用中领会,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把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秋天的雨》等都是学生平常喜闻乐见,学生或是做过、或是见过、玩过的,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因此学生们学起来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容易接受。

2.4进行开放的阅读教学,设计开放题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对题目进行猜想、理解而推陈出新,通过对课题的阅读解析,从而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例如上《秋天的雨》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抢着回答,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这么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小动物们都在忙着干什么?”接着老师告诉他们:你们问的真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吧。像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感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为学而阅读感悟。

3 阅读运用的开放性

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3

一、充分利用感官促进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生动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让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不断的有指导的训练中变得敏感、完善起来。如,在讲授“月光曲”一课之前,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并把音乐的起伏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对照起来感受。

学生的感官接受到鲜明的形象、声音时,右脑区域的积极活动,会使学生在瞬间产生一种直觉的反馈,而利用这种直觉反馈,启迪学生的感悟能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作品的内涵。这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的效果尤其明显,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练,意在言外,能带给阅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可根据诗意绘制一些精美的图片,上课时先要求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应的诗句,通过这样一些图片,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播放音乐录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倾听、边思考,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感悟

读始终是学习语文的一扇最重要的窗口,以读为本来进行阅读教学,当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诵读的形式上,教师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时,让学生初读后,围绕“人们是怎样等待总理灵车的到来。”反复阅读第一段,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发现:从“挤满”和“……都……都……都……”这个排比句发现总理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爱戴。又从“焦急、耐心”这对矛盾的词语中领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敬爱。还从“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中体会到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最后,能领悟到“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这句天气描写,写在此段之首,起到渲染当时悲痛的气氛的作用。这时,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得真令人感动。现在我们仿佛也来到北京的长安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的到来。老师相信同学们读得会更加令人感动。”一会儿,学生用缓慢、低沉、悲伤的语调,读出了催人泪下的一幕。这对于远离总理逝世二十七年的当今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是自读自悟的效果,是悟的升华。绝不是靠老师讲解分析所能达到的境界。

三、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

除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以外,老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重点研读,是以一段课文或一个句子为中心,通过对其仔细的体味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研读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对教师来说,重点研读则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仔细品味的重要手段。

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在于确定研读专题。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如果将确定研读专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观潮”这一课时,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有一个学生在读“潮来了!”这个句子时说:“我特别喜欢这个短句子,因为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急切盼望的心情。”接着同学们各自都就这个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形成的气氛,仿佛大家就一起站在江边观潮一样。又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有的学生初读这句话时,以为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来品味这句话的内涵,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把‘好像’这个词去掉,读一读这句话,你发现什么?”

生读了几遍,马上举手说:“我读出来了,没有了‘好像’这个词是说花生米肯定没有增加。”

师:“那么,加了‘好像’这个词读一读呢?”

生:“加了‘好像’是说花生米增加了,但增加得并不多。”

师:“你真会读课文,可想而知,总理平时吃的花生米……”

生:“更少。”

“对,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的生活非常简朴,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夜宵却这么简单,数量又这么少,这真令人不可思议!”

生:“这真令人感动!”

这样,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有了研读专题,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入研读境界。当然,就研读方法而言,可以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可以是朗读、默读,还可以是批注、赏评、质疑等。这里,作为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鼓励学生抓住感兴趣的字、词、句及片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使全体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

四、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阅读课上一定要大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感觉。千万不能把学生的一些天真率直的问题当作是不可理喻或毫无价值的,因为往往正是在这些问题里面,体现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如,我在教“五彩池”这一课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五彩池可以游泳吗?”听到这个问题,一些学生都笑起来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正是他读完课文后的第一感受,于是我问全班同学:“是啊,炎热的夏天,如果能在清澈见底的池水中畅快地游泳,是多么惬意的事啊!那么,五彩池真的可以游泳吗?同学们读读课文,看能不能帮他找到答案?”于是,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但遗憾的是,他们找出了大量的证据都说明了五彩池并不能游泳。比如:“水池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水底”“水里长着许多石笋”等。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五彩池仿佛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触手可及。要下课的时候,我表扬了最开始提问的那个同学,并且告诉大家,不管对课文有什么想法,都应该积极地在课堂上提出来。

国外的教育中,也提倡这种“Brainstorm”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起着“争论的诱发者”的作用。与重点研读不同的是,这里讨论的主题可以不必集中在课文的某个具体片段或某个句子,它可以是所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主题。这样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尝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理解课文。同时,把阅读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也可以使阅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要抱着凡是讨论都要有个确定结果的态度。

五、在主动的语言体验中自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主动体验语言的机会。例如,每个学期给学生定出阅读书目。然后,在每周星期五的第一节课举行读书交流会,要求学生们谈自己一个星期以来的读书收获,谈自己对书中主人公或某一个精彩片段的感受体验,并在学期结束时由学生自己评出本学期的“读书之星”。组织这种交流会的宗旨是给同学们制造主动的体验语言的机会,也是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阅读,并使他们习惯于把自己阅读当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语言体验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然而令我高兴不已的是,我慢慢地发现这种积累的效果——学生们已经渐渐形成自主感悟的习惯:如,在教学《冬眠》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动物冬眠的特点,就让他们去广泛阅读科普类的书籍,并举办了一次动物冬眠知识交流会。有一位学生说:“我从书上看到一种蛇,这种蛇有意思极了,它冬眠呀,就是把冰裹在身上,看起来像一根冰棍,很硬。我想,假如哪个人稍不留意的话,就会把它当作拐杖用。”他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在书上看到,蛇是冷血动物,在冬天新陈代谢会变得很慢,所以它只好冬眠了。不只是蛇,很多动物都有这种习惯,它们在春天、夏天就拼命地吃,这样冬天来了,就可以不用吃也不用喝,成天睡大觉。我觉得这真是很有意思,我想人以前肯定也是冬眠的,不然为什么一到冬天,早上就起不来呢?不过后来可能人学会了盖房子,就不用冬眠啦!”……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且其中很多的看法,明显不是直接从书上得到的。

我们完全不必对孩子们天真的想法作过于苛刻的要求,而应该看到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投入的主观感受、展开丰富联想的良好阅读品质。应该看到,某些时候他们对所阅读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主感悟的习惯。这种习惯最终必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不管他们以后所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他们以后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4

【关键词】个性;感悟;体验;思维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种心理特征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个性表现为具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创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冲突和重新建构。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这种建构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并通过合作探究,整合个体的阅读感悟,培养美好情感、积极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努力凸现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阅读教学中要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感悟的情境,尊重和信任学生,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经常会说:“我想、我能、我要、我认为、我还有……”这是学生进行个性化感悟的一个标志,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引导学生诵读了“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一句后,有位提出,“老师,读了这一句,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停顿下来,聆听了这个故事。此时,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也许学生的这个故事就逐渐淡忘,关于“攀登吧”的豪情也许会随着故事的淡忘而逐渐消失。

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怎么还会有充满灵性的生命的感悟。教师应该真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等适应时展和符合培养人的要求的观念。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好合作学习的“首席”。真正以学生为本,真诚地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真正做到俯下身子,贴近心灵,与学生零距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2、贴近生活,真情体验。

由于语文是母语的教学,学生又常常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非逻辑的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因此学生生活的经验是进行感悟的生动参照。阅读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感悟,真情体验。

童话是儿童的心灵生活。教学《秋天》一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小鸟、小牛和小鹿分别把秋天说成是蓝色、金色和红色,如果你是一只小白羊,当你从棉田里走出,你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你是一只从果园里飞来的啄木鸟,或者是从花坛里飞来的一只小蜜蜂,从松树林里跳出来的一只小松鼠,你又会发表自己的什么看法呢?让学生想一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在伙伴之间表演一下。学生兴趣盎然,充满童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呈现出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追忆生活,丰富学生的独特体验。《生命的林子》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唤起学生生活的积累,感悟可谓精彩纷呈:热衷运动的学生联想到体育比赛,喜欢读书的学生联想到朗读竞赛……他们都能从中明白“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深刻哲理。《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在点拨学生读书感悟“传送”的情趣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充满真情的“送”的点滴生活场景,使学生体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不光是“传”,而且“送”到枕边,何等的富有生活气息!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其感悟的也必然是“情由独钟”。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的结果。”生活就是人类情感的源泉。贝多芬被穷兄妹之间的真情感染,演绎世界名曲《月光曲》;无锡阿炳在极端困苦中对光明执着追求,激情倾诉《二泉映月》……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实,体验真情,在充满生命力的律动之中,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可能是如《月光曲》《二泉映月》般永恒的。

3、巧施策略,引导感悟。

阅读教学中凸现学生个性化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创新学生的思维,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实践层面来看,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体验法。模拟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学习活动。《地球清洁师》一课教学中,我模拟了一个招聘会现场,让学生或根据文章内容,或展开想象,扮演各种来应聘地球清洁师的小动物,模仿他们的样子,想象他们的语言。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对环保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自己生活的又多了一些理解感悟。

留白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和预计可能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中,雷奈克对自己发现的原始听诊器的改进文中没有具体写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想象改进的过程。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以及雷奈克高贵品质的理解,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做人的教育。

辩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展示学生理解的对立面,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批判、修正自己的理解,最后得出正确、合理、富有个性色彩的认识或结论。《诚实和信任》的教学中,我以“行车环境很差”、“小红车违章停车”和“小红车主人不在”为由,认为文中的“我”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不必“犯傻”。学生通过读书讨论,认为“我”主动承担责任,留下字条,在电话中又反复要求赔偿,正是“我”的诚实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小红车的主人也不要赔偿。这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道理,而且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了个体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的有机融合。

暗示法。过去的阅读教学,讲求“讲深讲透”,剥得“体无完肤”。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感悟的快乐和享受成功的惊喜。适当的暗示,精巧的点拨,可以使学生“悟深悟透”,“悟”出真情和生命的精彩。“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鼎湖山听泉》)我范读后,作了这样的点拨:“当我第一次读这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第三次再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好象自己也是泉水了”……显然,学生读懂了这句话,并有了自己的独到的体验。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合理地把握时机,巧妙地引导,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5

一、朗读感悟是前提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新课程标准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课文,因此,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如何培养学生朗读时的语感,则又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拖腔拖调或没有感情的问题。课上有老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还能读出一些自己的感情来,可课后很多学生只会逐字逐句地念,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缺少语感所造成的。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这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一般思路。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其实,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上。课文的重点词句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读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让感悟在想象中升华

对课文的感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对语言文字的品评,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在学生感悟了课文之后,教师可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写话、表演等方面的训练。

由此我想,像我们这些本身基础比较弱的班级,这种有感而发的课堂小练笔,其实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6

【关键词】扩大阅读范围 讲究阅读方法 提高理解能力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是书面交际中通过文字积极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谈几点建议,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精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目前中职英语教科书所提供的阅读量较以往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离大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在材料选择上,要使所选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经历中提高阅读能力。

1、题材广泛。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日常生活、新闻报道、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做到灵活多样、生动有趣、时代感强。

2、体裁多样。叙述、描写、应用、说明、议论等文体兼备。

3、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二、明确阅读目的,讲究阅读方法,提高理解正确率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理解的正确与否是阅读的关键。为了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识,理解文章所述的内在联系,领悟文章内涵,提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阅读时要讲究阅读方法。

1、平常的话语分析训练中可紧紧围绕两条主线:1)整体理解--表层理解--深层理解--情感层次理解;2)语篇--词(组)句子--语篇。要做到层层落实,不忽视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这样的阅读活动可包括以下步骤:

1)Skimming for text structure

2)Skimming for the main idea

3)Scanning for Specific details:who/where/when/what/why/how-questions;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not)true/mentioned?

4)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phrases/sentences;Analyzing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5)Drawing a conclusion from the context:what did...mean when he/she said......?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What is implied/suggested but not stated in the text?

6)Understanding the writer'S purpose/attitude/feeling towards...;The tone of the article is...;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may be...;The author believes/thinks/holds that...

7)Commenting on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what do you think about...?What will you comment on...?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去体会和感知文字传递的信息,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充分发挥想像力,将该做与不该做的都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然后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并进行对比。Teacher say: About 15 worker of the company Fushikang killed themselves. Some teenagers stole things and were put into prison. Cheng Long gave money to help poor people. Some other kind people gave money to Hope Project etc. So we should be a person with healthy body and healthy mind .将问题进一步引申为What should we do to be a student with healthy mind?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且文章中所暗示的内容逐渐明朗,同时进行了德育渗透。

2、运用构词法、语境等推测关键词义。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但大部份生词的词义可以结合构词法、文章的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猜测,体会意义。这样不仅可加快阅读速度,而且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不能一遇生词便急于查阅词典。当一个生词在阅读中遇到三、四次后仍不能理解的话,则可求助于词典。如:

As the water rose,the man retreated to the second store of his house.Now, two men in a motorboat came by and offered to rescue him.Again,the man declined,saying,"No,thank you.God will help me".

Q:what does the word"decline"in the text mean?

A、下降 B、拒绝 C、低头 D、点头

3、对长句、难句的认知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分析一些长句或语法难句并注重提高其难句理解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体语言能力有一定帮助。如中职教材第2册中的Unit 6 The Water Cycle中的句子。

A plant has in its leaves small openings through which water vapour leaves the plant.

这里的难点是的in its leaves为介词短语,作地点状语插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而句中through which water vapour leaves the plant是定语从句,修饰small openings。如果学生不明白这点,本句的语义则较难理解。

总之,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时应该关注中心思想、作者意图及关键词语,运用联想、比较、归纳、推测等方法,得出最佳结论,选择最佳答案,切忌主观臆测,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去,与文章的观点混为一谈。

【结束语】阅读是奇妙而美好的学习手段,它是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阅读成为学习的途径,以取得英语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冠杰.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生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