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传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课堂教学;传承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41-02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文化精髓,对各民族的发展和领域的影响意义重大,特别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手段,能够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从小学阶段抓起,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因此应注重小学美术教育,并设置可行教学方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这些课题都应当引起写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科技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民族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流入我国过程当中,对我国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甚至有些定力不强的人开始崇洋,忽视本国民族文化,觉得西方文化符合时代潮流而我国民族文化已经落后过时了,对于这种意识应当杜绝并进行文化教育。

其次,学校方面也有一部分责任,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由于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缺乏相应意识,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高,导致学生无法认知到民族文化,更无法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另外,民族文化对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指导作用,相应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还会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在成长道路上歪曲变形。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包括很多内容,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等,这些民族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征。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自身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积淀,融合了民族中长期生活经验和人类智慧,对一个民族有着象征意义和集体标示作用。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到教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感知民族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开始着手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国民学生的素质不只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还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具有高素质的表现。小学美术对于学生民族文化的启蒙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包括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传统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渗透,还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创新意识。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仅仅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很大,还由于其能够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爱上美术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3.2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美术作品质量的好坏也对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不同,优秀的美术作品带给人们美的同时,还讲述了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来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不只是对在课堂理论上进行讲授,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和鉴赏能力,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到学生对于美的创造,除了美术画画还有其他形式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剪纸、叠纸和手工等动手课程,使美术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产生美术作品,发挥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动手能力,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为《红色的画》,红色带表的意义深远,常常用来代表中国的喜庆和丰收,有时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红"。日常生活中应用对红色的应用也非常多,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和红蜡烛等等,教师还可以以红为基准点,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剪纸和手工作品等。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依靠各种措施来实现。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穿插渗透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发挥整个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静. 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2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

文化产业最早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对“文化工业”的研究。欧阳友权认为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教育与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等。民族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灿烂文化中最为夺目耀眼的一朵奇葩。民族文化走产业化路线,能更大范围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认可民族文化,这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

二、《印象刘三姐》项目概况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下简称《印象》)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之核心工程,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历时五年半努力制作完成的。表演展示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其中包括壮、瑶、苗等民族的民族艺术。表演中的刘三姐是广泛流传于两广地区传说中的人物,她擅长用山歌表达所有的喜怒哀乐。除了刘三姐传说,该演出还将广特的歌谣文化、阳朔渔火文化融于其中。演出中的一些场景看似简常,却再现了漓江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让观众轻松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比如渔民拉网打渔、牧童放牛、村妇洗衣等。

三、《印象刘三姐》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

(一)为民族文化提供传承载体

《印象》提供了一个舞台,舞台上展示了以壮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广西民族文化。《印象刘三姐》主要由四篇组成,《红色印象》、《蓝色印象》、《金色印象》及《银色印象》。整场演出用“印象”引领,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宏大的场面,又不乏对细节的刻画。而细节的刻画,正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元素。演出中的渔火、渔网、渔民、鱼鹰、水牛、大榕树、少数民族少女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元素,正是这些真实的元素构成民族文化的精髓。《印象刘三姐》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示、传承广西的民族文化,融情于景,融文化于舞台。《印象》不仅通过表演将民族文化传播四海,还通过音像制品、相关纪念品将短暂的演出延长至舞台之后,产业化使这个项目得到横向纵向的同时发展。

(二)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经济基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繁荣的经济能够形成和造就文化的繁荣,落后的经济限制文化的发展。壮族是被汉族同化的最严重的一个民族之一,究其原因,经济发展滞后是关键因素。广大壮族同胞迫于生计需求外出务工,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而这个年纪正当学习的黄金年龄,他们看到、接触到发达的汉文化,于是开始模仿学习,体现在衣着、语言与生活方式上面,导致整个族群深受外文化的影响。《印象》的出现,改变了很多阳朔人的想法。他们开始意识到,用自己的文化就可以挣钱,不需要外出打工受气了。一位村民在接受我们的访谈中聊了很多切身经历,她姓黄,我们就叫她黄姐。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黄姐原本是《印象》剧场附近的村民,农田被征收后在县城建了新房,开农家旅馆,她在《印象》剧场做清洁工。她爱人晚上参加《印象》表演,每月有五六百的固定工资,加上奖金也有上千的收入。加上她自己的收入,旅馆的收入,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四、《印象刘三姐》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对于文化传承发展而言,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会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负面的影响。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的民族的歌曲、舞蹈等民族的东西,大多需要根据观众的喜好,市场的需求而改变。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印象》在初期还加入了一些符合西方审美观的元素,如模特。后来由于在相对保守的中国观众眼里不易接受所以删掉。而《印象》中虽说主要采用的是壮民族的文化元素,但是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苗、瑶族等很多民族的东西。这就造成一定的“串味”,很多观众把表演中苗瑶族的元素误认为是壮族的元素。原始的歌曲和舞蹈有一定的功能,如图腾舞、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是不带任何功利成分的。现代舞蹈基本失去了原始的功能,搬上舞台为的是艺术和商业。民族文化的艺术化与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本民族的特征。只选取各民族中的经典加以糅合,然后展示给观众。昔日的抛绣球意味着壮家姑娘们相中如意郎君,将绣球抛向他们以表达爱意。现在有些舞蹈演员身上挂着绣球却跳起竹竿舞(黎族)。

五、结语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视角和命题,而民族文化传承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良好途径。而由《印象》的发展来看,文化产业确实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首先,文化产业不仅仅从外力的角度去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能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提供物质基础,在经济效益的趋势下,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帮助壮民族恢复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起到积极的作用。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刘三姐的故事,山歌和阳朔村民在漓江打渔的场景都能在《印象》中找回。人们回忆起祖辈们的生活,看到有那么多人称赞自己的文化,不由得心生自豪。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而民族文化依赖民族文化产业能得到更久远的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3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80-01

一、树立观念,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一个民族向更繁荣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保护好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渐渐的衰落会影响到民族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如此之快的今天更是要好好保护很传承民族文化,否则民族的特征就会慢慢的消失,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受到威胁。所以首先必须要树立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树立文化自觉理念。增强文化自觉的理念有利于增强人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兴旺,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对民族的起源、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要时常的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衰落只会导致民族发展失去动力。在广泛的吸收外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提高尊重和重视民族文化的意识。自觉的采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形成保护民族文化的社会环境。

2.树立文化平等理念。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迫切的需要增强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因为民族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尊重一个民族以及发展一个民族的重要部分。政府应该积极的运用各种对策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力度。在全民中树立一种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应该去以一个民族的好坏来衡量民族文化的优劣。要让更多的人支持、关心和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共同创造一个保护民族文化的社会环境。

3.树立文化生境理念。要想保护和传承好民族的优秀文化,首先要给这些文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文化生境”。应该建设和保护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比如说民族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以及等。这些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下逐渐的形成的。它是构成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民族活动在慢慢的变少。民族文化生产的环境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果不及时的改善,就会消弱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有关部门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给民族文化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民俗活动让民众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完善机制,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的文化和传承就更加的具有难度,由于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尽快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

1.政府主导机制。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制定好保护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解决好民族文化衰落的问题。民族文化的保护涉及到很多方面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比如说文化、宗教、教育、旅游等。所以建立一套由政府带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通力合作,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协同完成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保护民族文化是所有公民共同的责任。所以应该广泛的鼓励和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来,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投入保障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可以通过在民间募资来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建立长期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必需的物质基础。此外还要健全民族古籍的收藏机制。将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比如说口头或文字的、有形或是无形的文化遗产用文本收藏起来,或是用影像声像记录的方式把这些文化遗产保存在信息库、数据库、博物馆或是展览馆中,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留下永远的记忆。建立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给那些在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造成损失的民众以经济补偿,以调动他们保护文化的积极性。建立民族村寨保护投入机制。为了让民族文化继续保持原有的面貌,应该改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延续民族文化的脉络。

3.人才培养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需要靠人去完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文化传承队伍很有必要。首先,可以尝试建立一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命名机制,政府通过给予生活补助,支持他们的活动等,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要大力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让民族文化能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其次,应该鼓励大专院校开设保护民族文化的专业。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要培养一批既懂专业民族文化的专业知识,有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还要建立培养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将基层文化管理人员、乡镇干部以及专业人员分批、分期的送到基地去进行培训。还要想方设法培养民族村寨的村干部,培养一支善管理、懂文化、会经营的高素质队伍。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强大的人才保障。

总而言之,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多方面来推进保护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建立和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4

关键词:传承场;变迁;惯习约束

一切文化的传承都是在一定的场中进行的。一切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传承场,这是每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基础,民族文化也不例外。什么是民族文化传承场呢?首先还得从场说起。按字面的意思,场是指平坦的空地,或者是许多人因事聚集的地方。当场进入文化领域后,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就不那么简单了,文化领域的场主要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场而存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回答什么是民族文化传承场,或者说给它下一个定义:传承场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中介实体,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延续的空间、平台和通道。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变更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大多产生在偏僻、边远、与外界交流较少、经济发展缓慢的农村地区。综观当下民族文化在乡村的发展,经过市场的展示,到舞台的表演,贵州民族文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场域变化中,而场域的不同必然会形成各种文化事项的差异,比如方言差异、民俗差异、价值取向差异等,这是一种共通的社会现象。

1、农村

农村,针对城市来说,是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口较分散的地方。贵州农村,就是贵州各少数民族居住的民族地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较为封闭,生活基础条件较差,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生产、生活的同质性,一方面制约了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无形中又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延续构建了一种保护壁垒。由于居住封闭,无法与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保证了各民族文化不致发生变迁;由于其生产方式是结构单一的农业经济,稳定而单一的农业结构为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无形中构建了一种保护“壁垒”,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态环境。

2、市场

贵州集市属于乡村定期市场,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在固定的地点定期举办的市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尽管自然地理阻隔,但仍然不能割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民族群众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地区开始定期摆摊设点,将自己拥有的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并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在集市上,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都能得到展示。

3、舞台

舞台起初是指村庄里的表演场地,规模较小,具有无偿性和不固定性。后来逐渐发展为固定的,添加各种效果并带有报酬性的较大规模的演出场域。舞台不仅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一个空间,同时也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既包括民间传统礼俗中的民俗活动场地,也包括为各种欢庆活动而举行的现代演出舞台。随着时展,过去那些义务展演的文化表演活动几乎看不到了,即使是婚丧嫁娶,人们也会按照不同地区的规则收取一定的费用。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无污染产业和朝阳产业,目前正在被大力挖掘和发展,因此,具有很大的利润,其演出场域也因这种利润而增加了更多的商业空间。结果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扭曲: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和内涵逐渐通俗化、流行化,表演队伍逐渐壮大,表演形式也发生变化,民族传统文化在各种场所中都有出现。各种新时代的元素都融进了民族传统文化中,使民族文化呈现出一种可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使用的开放状态,于是,民族文化开始走出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单一舞台,走向能为承办方带来更多利润的多彩表演空间。

从农村到市场,到舞台,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场域发生着历史改变,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场域的变更,为贵州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差异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场域的转移,既打造了贵州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平台,也见证了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惯习约束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是一种本体契合的关系:特定的场域产生特定的惯习;特定的惯习创造特定的场域。惯习约束在最初阶段,可能是一种被动的制度管辖,经过长期制度下的规范行为进而生发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导致一种传统力量约束着行为。约束贵州民族文化传承的力量有三种:礼俗制度、市场制度、政治制度。

1、礼俗制度

礼俗制度是指民间的各种风俗仪式习惯,虽然没有形成书面的或成文的规章制度,但却以“传统”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贵州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经验积累所得到的,在这一过程中,赋予了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礼俗制度、经验方法等。一定程度上讲,这些风俗习惯、礼俗制度既是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隐性的规范制度,在不知不觉中规范人们按照各民族特有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从而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一种保护壁垒。

2、市场制度

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益或利益加以控制的场。市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供求关系,即你有需求,我有供应。

这里引用市场制度,用来说明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明显的掺杂有“商品”气息,成为你有需求,我有供应的市场行为。

旅游市场和庆典舞台在市场制度的影响下,一方面冲破了民族传统文化最神秘最深层的神经,另一方面也带来民族传统文化的规范化、表演化和观赏化,使民族传统娱乐文化活动由村村寨寨举行,逐渐向集中地点举行,由人人熟悉并随心所欲参与转向由部分人或爱好者掌握并有组织表演。同时,在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目的驱使下,许多节日文化的内涵、服饰与建筑等的功能与意义遭到削减或是发生变异。

3、政治制度

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5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联合推出《天天典藏・葛翠琳》,共18种。上半年已出版10种。大红的封面封底,剪纸的图案图画,别致的自序自记,明晰的分类分目,彰显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和东方艺术的生动神韵。红红的底色中,流淌着老作家红红的激情,跃动着她红红的爱心。

先说《野葡萄》。书中20篇作品,几乎全都源于民间童话。作为书名的这篇作品,曾经屡屡收入各种各类童话选集,是葛翠琳的成名作之一。故事极单纯,讲偏僻小村里一个聪明美丽的养鹅小姑娘,爹娘去世后,坏心眼的婶娘弄瞎了她的双眼。她按妈妈生前所说的,在小白鹅帮助下,到荒山里寻找深红色的野葡萄,并使失明的人都见到光明,得到快乐。作品中,童话幻想与人类理想相一致。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愿望和希冀,寄寓着人们在实际境况中的向往和追求,展示出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观念和品性。童话中的理想境界,正是民族传统美德和百姓高尚人格的凝聚和生动体现,是一种更深层的民族文化的提炼和升华。

以民间童话做题材的作家并不只是葛翠琳一个。葛翠琳的与众不同,在于她着眼于经几千年历练的民族文化积淀,开掘它的丰厚内涵,揭示它的深邃意蕴。她以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担当,穿梭于从前与当下、幻想与现实,以童话幻想的绚丽色彩的渲染,使一个个童话故事显得隽永蕴藉、曲折动人,更以民间大众的清新语言的描述,使一个个童话形象显得质朴实在、逼真传神。当小读者读着“长得像鹅毛一样白净”的小姑娘受到虐待,“善良的小白鹅好像知道小主人的苦楚,夜里,都把翅膀盖在她的身上,守护着她。”(《野葡萄》)读着“年轻的木匠跟着黄色的小花攀上山,慢慢地,稀稀落落的小黄花变成了茂密的花丛,一片片盖住了山崖,一丛丛铺下了山谷。”他“在花丛里绕来绕去”,“跟着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来到了那晶莹透明的深潭前。”(《金花路》)又读到巧姑娘“知道几百种药草”,而“法师恨巧姑娘,就像豺狼对羔羊;法师怕巧姑娘,就像毒蛇怕天鹅一样。”(《采药女》)读到天上的神娘对着“要儿子幸福地长大,为人们去创造更多的幸福和快乐”的雪娘,说出“我要毁掉你美丽的容貌,我要拿走你的聪明和才智。”(《雪娘》)善与恶、好与坏、是与非、爱与恨,就将深深地印记在他们的心上。读着读着,更会感受到,葛翠琳所创造的童话境界,虽源于民间,出于往昔,却奇丽无比,深幻无限。就如《野葡萄》的奇异明净,流畅深沉;《金花路》的奇巧婉约,平易深挚;《采药女》的奇妙非凡,自然深切;《雪娘》的奇特突兀,开朗深奥等,都在推陈出新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再说《山林童话》。这是一本幼儿童话。

写幼儿童话的人也不少。葛翠琳独辟蹊径,篇篇都是童谣式的动听、动心的语言,并以此构成一个个好看的画面,又从画面中流淌出一丝丝悦耳的声响。就以《栗子谷》来说,写小松鼠跟蝴蝶、天鹅、金鲤鱼学跳舞;又跟长臂猴学倒悬,跟刺猬学打滚儿,跟狐狸学站立,跟蜻蜓学点水;还跟青蛙学弹跳,跟孔雀学舞步。一回回,一次次,一遍遍,小松鼠终于“身轻如燕,静立似云,流动像风”,终于荣获舞蹈大赛第一名,得到了奖品――一个装在棕色木盒里的,脆、甜、香、软的栗子。小松鼠舍不得吃,结果栗子却掉进了山石的缝隙里。就这样,葛翠琳把小松鼠得了个小栗子的小故事描写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生动得像一出舞台剧,诉诸视觉、听觉,进而达于精神、心智,由精神的感动而至于心灵的震撼。小孩子的心一旦被打动,便永远地铭记在了心底,从而熏染了情性,陶冶了情操。再细细品味,小松鼠的心志是那么执著,它那用前腿当翅膀、用毛茸茸的长尾巴荡来荡去的可爱而又有点可笑的姿态,那把极好吃也很想吃的栗子送给外婆的有真心又有孝心的十分认真的样子,就会随着作品语言的爽快的声调、轻快的音律、明快的节奏、愉快的韵致,洇渗进幼小儿童的心田。

在另两部幼儿童话,《红枣林》和《核桃山》里,葛翠琳又以小猴灵灵的伶俐和小熊笨笨的憨厚,打动读者幼小的心。作品中,山洪冲走了灵灵的爸妈,山火埋葬了笨笨的妈妈。在众多动物朋友的帮助下,历尽艰险,灵灵在大西南原始森林找到了爸妈,笨笨从动物园的铁笼子里救出了爸爸。猴奶奶在洪水后把灵灵得的奖品――红枣种在石头小屋前,熊妈妈在山火前把八粒核桃埋在了地洞里。枣树长,灵灵也长。笨笨和它的朋友也使核桃树长满山。老作家不仅细致、细腻地描述了至真至善的亲情和诚心诚意的友情,也鲜明鲜活地描绘了大自然繁盛繁茂的生命和蓬勃蓬茸的生机。更为可贵的是,在运用拟人手法时,还活脱活泼地描写了山上山下诸多动物别样的体态和各自的习性,巧妙地融进了知识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示范作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与此同时幼儿阶段的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它不仅彰显着过去同时也代表着未来。与传统文化同时传承下来的是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具有稳定结构和思想要素的价值体系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及社会习俗。幼儿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继承人,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念融入幼儿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体系,直接通过意识形态客观作用于幼儿生活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幼儿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一、幼儿教育重点与现阶段幼儿教育现状之分析

一个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个成长阶段,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幼儿阶段的教育重点共有三项:首先,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其次,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最后,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丰富教育资源,形式多样内容广博的传统文化既能激发幼儿兴趣也能增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及趣味感。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陷入到“竞争”的怪圈,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几乎扼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和稚嫩的心灵。教育层面的单一及限制自由活动保障安全的想法令幼儿教育变成了孩子的负担。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一线经验谈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有效结合。

二、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资源整合之途径解析

1.重视家长与教师的示范性作用是前提

处于模仿阶段的幼儿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家他们会模仿家长说话的语气、处事的方法而在幼儿园里教师则是他们竞相追逐模仿的对象,因此重视家长与幼儿教师的示范性作用是树立幼儿正确生活习惯的前提。我们之所以十分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并要将其引入幼儿教育之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背后的规范作用,应用于幼儿则是“礼”。针对这点,笔者认为家长与教师合适的语言及正确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幼儿的身心健康,提高自身对中国文化“德行”的理解并在教学及生活中注意自身言行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2.回归传统幼儿教育内容是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现代幼儿教育则是在19世纪末才由西方引进到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性及科学性的确可以纠正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弊病,但基于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家庭式教育重视伦理道德与生活规范的学习也为现代幼儿教育保驾护航。吸收幼儿传统教育中的文化精华,重视伦理道德与生活规范的基础训练能够有效的规制幼儿行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礼记﹒内则》中就有关于饮食方面的规范:“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能言, 男唯女俞,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另外,中国古代文献中保留着许多“幼仪”用来教导幼儿守礼。因此,幼儿教师就可将这些能规范幼儿行为的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规范着孩子们的行为。

3.课程设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关键

除了古代各种礼仪思想外,传统文化还以各种有形的形式传播着。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地域性文化特点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特色教学的关键。结合笔者所任教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嵩山少林寺精神融入课程设置中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幼儿形成不拍吃苦的坚毅性格。众所周知,位于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的修行圣地。武学及精神方面的双重修行使得少林寺的僧人们大多意志坚定、品德高尚。少林寺的武术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兴趣而佛法背后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可为幼儿今后成长提供良性引导。

4.严慈相济教爱相辅构建轻松气氛是重要保障

宽严相济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有效保障。慈爱幼儿是人之天性,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也说到:“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 爱念尤厚, 抚育无所不至”可见父母对儿女的疼爱之心。承如上文所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使得幼儿教育愈发像小学化和功利化发展,仿佛没有上任何补习班就会落在起跑线上一样。用爱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不激进不溺爱、严慈相济、教爱相辅才是现代幼儿教育所提倡的。

三、结语

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而兴起的现代幼儿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优于传统的家庭式幼儿教育。但由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仍具现实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可以从思想层面上有效规范幼儿行为,无论是有形化的传统文化还是文化背后的伟大思想都是规范幼儿行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有力法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