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1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评价

1.1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

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是建立应急体系和编制应急预案所必需的基础信息,通过对建筑施工危险源进行识别,力争从小的危险源中发现大的危机,避免其发展演化为突发安全事件,并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对有可能演化为大的突发安全事件的危险源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强重点检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是指从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物质损失、施工作业环境破坏、相邻建筑物移位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事故直接原因及其过程。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要借助于一些技术和工具,这不但会提高识别效率,而且可以规范操作、不易产生遗漏。危险源识别技术和工具主要有Delphi法、情景预测法、头脑风暴法、安全检查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图解法等方法。。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可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1]。

1.2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评价

建筑施工风险源被识别后,要进行脆弱性分析,以确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哪些地方容易受到破坏,最终提供这些信息:受事故严重影响的区域;预计位于脆弱带中的人员数量、工种以及可能波及的外部人员情况,如居民等;可能遭受的财产破坏,包括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进行脆弱性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评价事故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以确定风险源的严重性,否则无法为安全风险管理以及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分级评价。为了使分值尽量客观,减少主观方面的影响,参加评价的人员除项目决策人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还应请项目外部人员参加,如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相关专家等。

1.3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的建立

建立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不仅有利于企业应用和分析信息,而且为今后的应急管理设立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使企业对项目的进展作出正确的预见。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也是一种应急防范的良好方式,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对项目的内外环境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便于从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分析的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组织的机制和施工人员的不良行为。通过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能力来消除突发安全事件生长的土壤,这也正是应急管理所要实现的最根本目标[2]。

2 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政府和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质、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基础,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它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有利于培训和演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3]。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己有的应急预案,以减少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通常,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施工现场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因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组织一个专门的预案编制小组,统一组织施工现场有关部门和企业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第二,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应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对象、施工方法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本企业以及建筑行业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将其分门别类,每种类型分成不同级别,分析这些事故灾难的机理,明确影响这些事故灾难的因素有哪些,最终识别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灾难。施工现场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重大事故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来确定是否要进行相应的应急准备。第三,具体措施的制定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针对突发事件涉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可以采用标准操作,也可以采用建议形式。第四,应急机构及其人员职责的确定预案编制过程中,人员职责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启动预案时,不同的环节或方面需要不同的人员去执行和实施。明确人员职责是成功实行应急救援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五,应急能力评估依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对己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企业及施工现场应急资源的评估,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施和设备、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预案制定时应当在评价与潜在危险相适应的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现实、最有效的应急策略。第六,评审与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施工现场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可以由项目部及施工企业组织进行内部评审,专业性较强的应急预案还应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必要时请地方政府有关应急机构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后,要履行批准手续,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和备案。第七,演练与调整应急预案经批准后,应急机构应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应急演习和训练,从中查找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预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演习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应急预案的演习或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者的信息反馈,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对演习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个小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因为小的失误也可能导致整个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中失败。施工现场在各个时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危险源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人员也经常调整,因此也需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定与修改[4]。

参考文献

[1]王兰宇.常见建筑风险的防范[J].科技资讯,2006,14

[2]王红星.建设工程风险管理[J].安徽建筑,2007,6

[3]李乐.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4

[4]姜国庆.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桥梁;安全管理;预案;探讨

1.明确编制目的和编制依据

1.1编制目的的确定:为做好沭河大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并根据该桥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事故的后果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和起重伤害、物体坍塌、火灾、爆炸、中毒、触电、溺水等生产安全事故,并可能殃及邻近作业人员,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根据以上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为了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的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1.2编制依据主要为国家、省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经监理工程师批复的桥梁施工技术方案。

2.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应急工作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建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尽快恢复工程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维持桥梁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

2.3实行分级分工负责。在项目经理的统一领导和205国道新沂改线指挥部、监理组的指导下,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权限,根据本预案的规定,共同做好沭河大桥施工建设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4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常备不懈”的安全观念,经常对该桥梁施工建设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重点建立健全信息报送体系、科学决策体系、恢复建设体系,完善施工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

3.详细进行桥梁施工项目的危险性分析

沭河大桥位于新沂市臧圩村境内,横跨沭河,该河段为规划Ⅶ级航道,最高通航水位27.34m,通航净空:净宽18m,净高3.5m。桥梁和沭河航道中心交角为100°,全桥长303.90m,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跨布置为(5×30+5×30)m。全桥宽度26.0m,单幅桥面实际宽度0.5m(防撞护栏)+11.5m+0.75m(波形护栏)。

主要的危险源有变压器、施工机械、拌和设备等,主要伤害类型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和起重伤害、物体坍塌、火灾、爆炸、中毒、触电、溺水等。

在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点的风险分析如下,钻孔桩施工中的泥浆池,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掉入后容易造成人员伤亡,钢筋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触电,钢筋刺人等事故,施工人员的溺水事故发生,人员落孔事故,立柱盖梁施工容易发生高处坠落、钢筋伤人、模板伤人等事故。箱梁运输及安装易发生交通事故、梁体伤人、机械伤害等。箱梁预制过程中钢绞线伤人、触电、机械伤害,砼拌和场容易产生粉尘、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

4.施工危险的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本项目对危险源的监控安排专职安全员负责,形成每日巡查、重点巡查的检查制度,按时记录。发现情况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向项目经理汇报。

4.2预警行动、信息报告与处置

(1)预警行动

各部门在接到发生安全应急信息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部门、相关人员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

(2)应急上报

当紧急事态出现,第一时间报告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工现场负责人通过危险辨识,决定是否立即向项目经理报告。当紧急事态出现而没有超出项目部处理能力时,仅在施工现场范围内报警;当紧急事态超出项目部处理能力时,应同时在现场报警和向公司总部报告。

(3)内部应急报警

当紧急事态出现,由项目部确定报警方式,向施工现场发出应急反应警报,通知项目部有关人员以及事故现场的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反应状态;当现场电源切断时,用对讲机、手提电喇叭巡回呼叫报警;当灾害可能波及周边相邻单位时,由项目部负责向有关单位报警,通知相关人员进入紧急救援状态。

(4)外部应急报警

当紧急事态超出项目部处理能力时,在内部报警的同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应迅速直接或通过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领导向社会公共救援组织报警求助,包括社会救援中心、消防、保安、环保、安全监察、医院、政府相关部门及救援物资的供应商等。除上述规定了的对外联络渠道外,其他部门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需要时及时进行外部报警或联络。

(5)上级汇报

当工程建设项目发生的事态演变为重大事故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应按照建设部第3号令《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或地方政府事故上报规定和行业事故上报制度,依照程序立即直接或者逐级向公司负责人和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汇报,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安全监督部门、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地方工会等部门。

(6)内部报警或联络

在工作时间内发生紧急事态,利用现场内公用电话、对讲机、移动电话等进行报警或联络;在夜间及节假日期间发生紧急事态,指挥中心办公室逐个同相关人员约定其联络方式,并存入指挥中心备用,保证上述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各自岗位。

5.应急响应

5.1紧急应对灾害事件

当工地发生伤害、火灾、爆炸、中毒等事件时,最先发现事件的人员应视发生情况的严重程度作出恰当处理。当事件可以消除或控制时,应立即扑救;当事件已无法由发现者自行扑救时,应大声呼叫,将信息准确传出。听到呼叫的任何人,均有责任将信息报告给与其最近的项目部人员、应急救援组成员,使消息迅速报告到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

5.2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接到呼救信息,不论事故现场何种局面,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人应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时间与地点;事故的种类、程度;已知的危害方向;事故现场伤亡情况,现场人员是否已安全撤离;火灾与爆炸是否伴随,这种伴随的可能性;事故危机现场周边区域的可能性等。

5.3报告与报警

当紧急事态出现,项目部应立即向施工现场发生应急反应警报,通知项目部有关人员以及事故现场的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反应状态;当灾情不能控制时,在组织救援的同时,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应根据掌握的事故基本情况,在正确判明事故的发展趋势后,立即向工程所在区域的社会公共应急救援中心、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领导报告和报警。报警时,应交待清楚事故发生的详细地点、灾情规模、损伤情况、被困人员等,并留下报警人姓名、单位。急救中心电话为:120,火警电话为119。

5.4项目自救

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在报告、报警的同时,应根据事故类别,积极组织现场救援人员自行扑救。这些救护人员,要具有娴熟的现场自治技能,他们能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与起重撞击、火灾、中毒等各类事故伤害人员,进行现场脱险抢救,紧急医疗救护,达到避免、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目的,就近救护医疗机构。

5.5人员紧急疏散与撤离

当灾情不能控制,并进一步扩大时,由应急救援总指挥下达应急疏散指令,现场指挥应立即组织发出所有人员按逃生路线迅速撤离的警报。现场救援人员按要求关闭正在操作的电气设备,尽快有秩序地疏散场内人员、车辆至安全区域指定集合点;并加强警戒,保护好现金等贵重物资,抢救受伤人员;供应小组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在发现有人员受伤时,先判断环境的安全性再进行求助;在指定地点集中后,由授权人员统计应到人数,并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以便及时了解是否存在员工滞留危险区域等情况;全体人员在指定集中地点停留,直至警报解除。

当事故发展趋势影响到施工场所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及时通知所在区政府和居民委员会,由他们下达周边群众疏散警报,现场应急救援人员要协助区政府和居民委员会做好人员疏散与撤离。

5.6配合社会救援组织抢救

当社会救援组织到来后,项目部人员应在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社会救援组织继续进行抢救,同时,迅速有序地组织现场人员和重要物资安全疏散、迅速撤离。

在抢救完伤亡人员和消除灾情后,应及时清理事故现场,以疏通交通道路、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用电线路损坏时,应及时抢修,尽快恢复通电。

5.7紧急事态的进一步处理

紧急事态平息稳定后,及时组织事故检查,收集物证人证,清理清洁现场,防止二次事故发生,准备恢复施工生产。同时,按有关要求抢修被烧坏或被砸坏的设备和物资,对于无法恢复的,应按报废处理。

5.8事故追查分析

事故发生后,按照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制度的要求,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好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工作,落实责任,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

6.后期处置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文3

一、切实加强冰雪气候情况下的组织领导。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到岗,了解和掌握冰雪气候和道路状况,积极联系和配合相关部门,再视情决定公交运行班车是非停班或推迟发车。

二、公交首末站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发车前准备工作,摸清和掌握该路段路面情况下,检查车辆(包括灯光、雨刮、方向、制动等)。并对驾驶员逐个进行安全事项交代,并做好相关谈话记录。遇道路严重冰冻时,发班必须经分公司同意后,方可发班。

三、根据冰雪气候的特点,驾驶员严格遵守冰雪恶劣气候下的行车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道路情况的观察,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严格控制车速,提前预防措施,礼让三先,严禁急刹,防止侧滑,谨慎驾驶,确保行车安全,并由各分公司落实安全管理人员带班上路上线。

四、对恶劣冰雪气候情况下要及时调整车班时间。要根据不同路段和线路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营运计划,对重点路段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指挥和管理。(如东山、西山环山公路、太湖大桥以及太湖沿线)重点关注。如出现严重冰冻,影响行车安全,则采用停班或推迟发车。

五、分公司应对冰雪气候的安全行车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各首末站要配备足够的车辆防滑物资(包括草包、铁锹、三角木、十字镐等),以防急需。同时,落实专人和重点路段。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文4

1.1编制目的

规范全区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江苏省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徐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行政区域内工矿企业发生下列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1)造成人2以上死亡,或危及2人以上生命安全,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或5人以上中毒(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00人以上的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2)区政府认为需要由区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安委会)处置的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3)凡涉及跨*区行政区域,或超出区政府处置能力,或需要由国务院、省、市政府负责处置的工矿企业特别重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依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江苏省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徐州市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规定处置。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营救受伤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其他措施,有效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家、专业救援力量和公众的作用。采用先进的检测、检验、监测手段以及救援装备和技术,迅速控制事态,减少和消除事故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应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机制的职责。

(3)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救援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完善和预案演练等工作,提高应急响应系统的整体救援能力。

2事故分级

按照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性质、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事件影响的范围,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

2.1特别重大事故

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亿元以上直接损失,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人以上的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2.2重大事故

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需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2.3较大事故

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含失踪),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需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2.4一般事故

指一次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上述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3组织体系

*区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由区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应急支持保障部门、抢险救援队伍(含专业和志愿者)和生产经营单位组成。

3.1区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

总指挥由区长担任,如有特殊情况区长不能到位时,由常务副区长代任;副总指挥由常务副区长和分管副区长担任;成员由区政府办分管主任,*公安分局、区经贸委、区安监局、区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武装部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研究、部署、指导全区工矿企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应急预案的启动工作。

3.2现场指挥部

发生重特大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时,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总指挥部由区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委派,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现场应急处置的决策和指挥工作;正确判断事故的性质、发生地点、灾害规模、可能泼及范围,据此组织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协调调配有关力量,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等。

现场指挥部下设若干应急小组,各应急小组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协同完成应急救援工作。

(1)综合协调组。组员单位:区安监局、区监察局、区总工会、*公安分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事发地辖区街道办事处。

主要职责:组织协调、调配现场应急救援人员、交通、通讯、装备和救援物资等,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

(2)抢险救助组。组员单位:*公安分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当地武警、消防部队,应急救援专家和事故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职责:收集事故灾害信息,查明事故性质、影响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判断事故的变化趋势,预测次生和衍生事故发生的可能;拟定抢险救援方案并向现场指挥部汇报;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实施经现场指挥部确定的抢险救援方案。

(3)转移安置组。组员单位:*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区经贸委,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发生事故的企业等。

主要职责:维持事故现场的秩序;组织疏散、转移和安置群众;组织伤员的转移工作;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所需的救灾经费等工作。

(4)通信保障组。组员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经贸委。

主要职责:负责督促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强通信系统维护,确保抢险指挥的通信畅通。

(5)交通运输组。组员单位:*公安分局、区安监局、事发地街道办事处。

主要职责: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设备、物资和人员的安全运输;保证运输的及时、畅通和无障碍。

(6)物资供应组。组员单位:区经贸委、区财政局,事发地辖区街道办事处、发生事故的企业等。

主要职责:负责抢救工作所需的设备、器材的生产和调拨,全力保障抢救工作所需的物资供应。

(7)医疗卫生组。组员单位:区卫生局,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及发生事故的企业等。

主要职责:组织制定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方案;紧急调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事故发生地,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重点做好重伤员的救护;负责事故发生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8)警戒保卫组。组员单位:*公安分局及相关部门、发生事故的企业等。

主要职责:维护事故发生区域治安;做好交通疏导工作。

(9)善后安置组。组员单位:区民政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卫生局,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发生事故的企业等。

主要职责:负责事故中遇难人员的遗体、遗物处理;处理事故伤亡人员的抚恤、安置;接受救灾捐赠,及时发放捐赠品和捐赠资金。

(10)宣传报道组。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协调。

主要职责:制定对外信息规则;审大信息的;统一接待新闻媒体的采访。

3.3地方政府组织机构

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成立相应的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领导机构,负责本区域内一般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4预警预防

4.1信息监测与报告

为有效预防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区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对管辖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监督实行“政府加强领导、属地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确保安全运行”的原则。

日常监测信息由企业负责管理,重大监测信息由企业调度部门及时逐级上报到企业负责人、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企业所在地的区安委会办公室、区安委会办公室上报市安委会办公室。

区有关部门和辖区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将掌握的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信息报区安委会办公室。对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异常情况,经区安委会办公室审核后上报区政府。

4.2预警级别的确定和

根据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性质、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受事件影响的范围等,将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其级别与事故分级标准相对应,按下列权限:

I级预警(红色),由省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省安委会)请示国家确认后,由省长签发。

Ⅱ级预警(橙色),由担任省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省安委会)总指挥的副省长确认,并请示省长后签发。

Ⅲ级预警(黄色),由市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请示省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省安委会)确认后。

Ⅳ级预警(蓝色),由市工矿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确认后。

预警的解除也按照该级别事故的预警程序进行确认和。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应严格加强各方面质量控制, 做到健全六个保证体系, 即: 组织保证体系、监督检查保证体系、安全目标责任体系、技术保证体系、思想保证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确保四个到位, 即: 思想观念到位、组织实施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安全责任到位, 才能真正把此项“民心工程”建成“满意工程”和“放心工程”, 才能圆满完成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任务, 实现公路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一、项目法人控制

项目法人代表对工程质量负总责, 所以项目法人必须从设置质量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入手, 贯彻落实质量责任制度, 层层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并努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 对设计遗漏、设计缺陷应尽快责令设计单位进行补充设计,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次全面的优化设计。

2、依照工程的实际要求和标书承诺, 对各施工、监理单位的进场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对人员、机械到位不符合要求的或存在非法转包或擅自分包现象的施工单位,要求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坚决清除出场。

3、认真审查各施工、监理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保证措施, 并按照质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 制定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方案。

4、筹建和委托有资质的试验室作为中心试验室, 监督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立符合规定工地试验室。各试验室的试验人员和设备必须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

5、建立质量抽查、巡查、关键工序交接验收、质量奖惩、质量追究等管理制度。

6、加强质量巡查和抽检工作, 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落实质量奖惩制度, 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7、对施工原始记录的收集、整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质量资料必须做到真实、全面、完整、及时, 严肃处理编制假资料的行为。

8、工程完工后, 应组织对已完工程对照施工合同和设计、变更文件进行检查核实及澄清,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具备独立使用价值方可交工验收。

二、设计控制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没有一个好的设计作基础, 就不可能得到好的工程成果。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涉及安全、环保、景观等多个专业。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做到:

1、要对现场进行认真踏勘,并走访有关部门, 全面地收集基础数据、交通事故数据、运行业速数据、公路技术指标数据、路侧条件、交通量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重点掌握路侧危险程度, 交叉口的位置与环境, 沿线道路环境等重要信息, 为分析交通事故原因, 拟定和校核设计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对实施路段存在的技术隐患和交通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事故原因采取综合处治措施, 针对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矛盾制定设计方案, 并进行经济和技术分析, 按照“安全、环保、经济、因地制宜”的技术指导思想整体规划, 以发挥整条路线的规模效益, 从而达到“主动引导、突出重点、适度防护、合理保障”的目的, 最终确定实施安全保障工程的设计方案。

3、设计完成后, 要在实施路段现场进行设计方案论证和校核, 检查设计的工程措施是否针对事故形态、原因, 是否与现场环境协调, 是否和前后路段协调, 是否便于现场实施等。同时, 设计单位要做好设计现场交底和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配合工作, 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确保设计意图实现。

三、施工控制

由于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 所以在公路工程建设中, 从原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然而严格控制原材料进厂质量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 原材料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根源所在。

1、要严格加强各种原材料的进场试验, 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共同以规定的频率进行抽项试验和检测其各项指标, 使其必须符合技术规范和试验规程要求后认可使用, 如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就要拒其进场或拒其使用, 将影响质量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2、对其施工工艺要做出特别的要求, 比如: 钢筋的加工、连接和组装及模板的质量要符合《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 混凝土所用的各种材料要按配合比施工; 混凝土块件的地基强度、埋入深度、几何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块件的损边、掉角长度不得超过设计要求, 否则应予以及时修补。这样既能保证其使用功能( 如安全性、耐用性、可视性等) , 又能考虑到安保工程在公路系统中的美化功能。

3、现场监督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承包人、监理随时要对每道工序进行巡视、旁站、抽样和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承包商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使质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其外观鉴定和质量检验都能按照检查的方法和频率达到规范要求, 以便充分保证施工质量。

四、监理控制

全过程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只有将监理工作纳入此项工作, 帮助施工单位改善施工管理, 严把设备材料关和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不准进入下道工序等, 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为此, 必须做好几方面的监理工作。

1、施工准备阶段

监理人员应熟悉合同、规范和设计文件, 全面掌握关于交通安全设施的原材料, 工艺操作, 成品或半成品及其安装的各项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工期目标及计量支付合同管理等规定。会同承包人结合有关标准、设计文件和现场实际对提供的图纸和有关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核查, 提出纠正设计不当和差错漏缺的书面处理意见, 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处理。提示、督促承包人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各项建设和现场准备并编写和提交工程施工组织计划和施工方案以及前期所需的标准试验和测量放样。

2、施工阶段

应检查认证材料料源、原材料各项性能指标, 合格后认可使用。并在正式施工前, 应要求承包人选择一定路段作试验段, 检验施工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熟练、施工机具的性能状况是否良好和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并针对试验段情况制定改进措施。监理人员应在试验段施工过程中全过程旁站、记录、检测、验收。现场施工质量要依据合同条款、设计图纸、技术规范、业主指令性文件和监理工程师在开工前的所有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程序和检测方法、表格使用说明, 供所有监理人员、承包人及自检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遵循来进行质量控制, 并根据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频率现场检测成品或半成品的外观质量和几何尺寸以及安装质量。

总之,安保工程涉及到“人”、“车”、“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 实施中要处理好“被动防护”与“主动引导”的关系, 体现“重点设防、局部设防、综合处治”的总体思路。实施项目要做到狠抓工程质量, 构造物建得坚实, 切实达到防撞, 阻挡功能, 对实施项目要精心设计, 精心施工, 突出重点, 落实责任, 使安保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参考文献:

[1] 姚向华. 南通市国省干线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研究[J]. 科技资讯, 2010,(16) .

[2] 段振江. 试谈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研究[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03) .

[3] 马文亮,邓玉梅. 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0) .

[4] 龚建东. 干线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7) .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可追溯制度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追求整体系统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管理的终极目标。经历禽流感、三聚氢胺、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皮鞋奶……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保证食品安全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

1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禽流感和三聚氢胺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求其系统成本的最小化。

2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的必要性

2.1 食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路径多、难于监管。从农田到餐桌,一头是2.5亿的分散农户,另一头是13亿的消费者,食品生产规模小且高度分散。缺乏核心企业,种养殖业生产以个体农户为主体,食品生产小作坊多,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以集贸市场为主。难于监管或根本无人监管,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2.2 食品安全隐患存在于供应链的各环节。生产环节:化肥、农药、生物制剂等大量使用及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工环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过小、生产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混乱,滥用食品添加剂, 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流通环节:冷链物流及相关设施落后,多数食用农产品未经任何加工处理或只经初加工。在运输、储存中极易污染、变质。许多食品未经检验就在农贸市场直接销售。

2.3 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薄弱。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在运输上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特别是生鲜食品批发、零售的冷链物流建设十分缺乏。由于生鲜食品物流环节多、时效要求又短,在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极易变质。

2.4 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从生产者到经营者,不论是个人或是组织,普遍缺乏职业道德,无视法律,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为达此目的甚至敢于冒违法犯罪的危险,渗杂使假、制假、贩假。

3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

3.1 供应链的管理应以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食品”最突出的是安全性。失去了安全性,不仅失去了自身的商品价值,还会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安全。因此,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保证产品的安全是企业的第一目标。而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的次要目标。“三鹿奶粉事件”,导致三鹿集团的破产和全行业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充分证明了确立食品安全为第一目标的必要性。

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的载体。因此,应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置于整个体系之中,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统一,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才能更科学、更有效。

3.2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会发生在食品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要确保食品安全事件不发生,就必须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从源头抓起,加大对种、养殖业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及土壤、水体的安全监控,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产品不被污染。(2)在生产加工环节,对原料和辅料进行检测,严禁加入《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使用的各种化学添加剂、着色剂、防病剂、增味剂。(3)建立食品安全采购系统,阻止有危害的食品进入供应链。(4)建立冷链物流系统,推广全程冷链物流,保障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5)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食物安全事故发生。

3.3 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现代物流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感测与识别、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再生、信息施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构建供应链管理快速反映信息共享平台创造了条件。

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大、社会影响大的特征。因此,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时效性往往是成败的关键。设想,三鹿集团如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措施,后果也不会如此。可见,“快速反应”对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系统必须立刻启动,在第一时间查出事故的源头。尽快与相关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安全事故处理做到快速决策、措施得力、处理结果透明公开。这不仅关系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3.4 在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新的《食品安全法》统一了食品的国家标准,避免多个部门的“标准”相互打架,为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确保供应链内部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执行。

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国际标准。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食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如果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3.5 提高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集约化程度。针对我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规模小,高度分散的特点,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以取代个体农户分散生产、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是食品安全的可靠保证。

“三鹿奶粉事件”一个沉痛的教训是,整个乳业大厦是建立在农户分散饲养的沙滩之上。反之,比三鹿集团小得多的北京三元集团,之所以能在席卷全国的三聚氢氨风潮中经受住考验,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奶源基地,实行了规模化的养殖。三元集团并购三鹿集团后,认真地总结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提出,“将奶源基地建成企业生产第一车间”。即在奶源和加工之间建立直接的、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安全保障链。连奶牛的饲料配方都是统一的,使奶品质量得以保证。三元集团用自建牧场和承包牧场、租用和购买奶牛等多种方式,将农民分散的土地、奶牛重新组织,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农民以合同工的形式为集团打工。这样既保证了农民收入,又保证了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户分散生产难以进行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3.6 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从食品生产的源头开始控制管理,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目前,我国实行“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己具备基本条件。新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规定了对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为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2010年2月6日国务院决定,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条码技术对食品的属性(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参与者、位置等标识进行记录,是进行食品安全跟踪的重要依据。RFID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应的信息。通过条码技术、RFID技术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每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的识别、管理、传递等,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依据,使食品安全更加透明和可控。

4 结 论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进行监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合作伙伴间的协作一致,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供应链协作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保证食品安全的生产线,不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持整个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赢得市场先机。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将分散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者置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之中,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约束,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和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是企业加强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协作,强化“自律”作用,保证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邓汝春. 供应链管理[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骏. 供应链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郑金英. 基于食品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探讨[J]. 商业时代,2008(3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