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绵城市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海绵城市设计概念范文1

观规划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优先;雨水利用

1、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则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尤为突出。城市面临的水生态问题远不止洪涝灾害,还有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与之并存。反观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内涝洪灾和水安全问题的能力却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在我国水生态环境恶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效途径,被专业领域学者提出和推广,并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海绵城市概念及意义

我国《指南》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该简单概念背后隐含的深层内涵,可以具体分解为:一是,海绵城市面对洪涝或者干旱时能灵活应对和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的韧力,体现了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二是,海绵城市要求基本保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不变;三是,海绵城市要求保护水生态环境,将雨水作为资源合理储存起来,以解城市不时缺水之需。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海绵城市的应用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1-2]。

3、海绵城市发展历程

3.1国外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国外文献研究发现,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被澳大利亚研究学者用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近年来,多有学者运用该概念来形象比喻城市吐纳雨水的能力。Ignacio F. Bunster-Ossa用海绵城市来形容城市像海绵一样处理雨洪自然事件问题的弹性能力,并以三个案例说明了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尺度的具体雨洪管理设计方法,包含雨洪滞留和过滤等景观手法的应用。2015年 1 月,美国《晨报》(Morning Edition)也展_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讨论 。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与政策很多,尽管这些理念的名称不同,但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基本涵盖:透水铺砖、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等雨水渗透、滞留设施,以及生物滞留池、湿地等雨水贮存设施。

3.2国内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国内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关于海绵城市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最早将“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

在我国海绵城市概念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概念名称叫法,主要有绿色海绵、海绵体城市、生态海绵城市等,这些概念在改变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提高城市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运用生态途径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研究,与海绵城市有着异曲同工的紧密联系,最终在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海绵城市概念的统一和完善[1-2]。

4、海绵城市构建途径与措施

主要分为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和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其中,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识别水资源保护生态斑块、保护水系网络及生态系统、修复已破坏的水生态斑块及网络、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等。根据城市降雨过程,区域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分为截留技术、促渗技术和调蓄技术3种。其中,截留技术是通过材料或者结构,将降雨过程中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减缓,通过增加雨水汇集的面积来达到延缓径流目的的技术,如绿色屋顶及植物群落冠层截留等 [1-2]。

5、研究进展现状概述(共识与争议)

5.1三点共识

海绵城市理论产生至今,学术界达成了以下三点共识:

(1)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内涝和水体黑臭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最终表现在水体上,但是其产生原因涉及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能“就水论水”。解决问题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引领下完成,不是单一部门。(3)国外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总结的,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国内外城市规模、密度、居住习惯和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差异值得重点关注。

5.2七点争议

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使海绵城市圈形成了“灰色”“绿色”“灰-绿结合”三派鼎立的局面。争议焦点大致总结为以下七点:(1)城市海绵概念可行性(2)绿地用来调节径流的可行性(3)绿地承担滞洪作用的可行性(4)城市保存雨水和充实地下水的方式(5)海绵城市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可行性。(6)建设海绵城市是否更省钱。(7)海绵概念是否可发展。

积极利用绿色海绵体保护和储留雨水是一项积极善意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城市拥有充足的绿地,雨水没有被污染。城市海绵体对治理洪涝能起多大作用,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分析。我们不能把海绵城市当做是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必须且唯一的灵丹妙药,应该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来观察雨洪管理的问题

结束语

雨水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中,建立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源

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进一步表明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因此,只有更好的将海绵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地表水存储问题,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J]. 给水排水,2015,41(3):1-7.

海绵城市设计概念范文2

Abstract: The city wetland patches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pai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city landscape restoration. Based on discussion of Sponge City, and Elastic Resto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wetland patches restoration in Dounan district of Dianchi Lak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etland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lasticity landscape patch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about reorganization of landscape patches, water network repairing, etc. It is aimed to find the entry poi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landscape toughness development and sponge city, in order to build more way to get a solution to restore elasticity and toughness of the city.

关键词: 景观斑块;弹性修复;海绵城市;湿地

Key words: landscape patches;elastic restoration;sponge city;wetland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181-04

1 背景

城市景观是自然与人力在不同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长期生产力、繁荣度和宜居性,从根本上由城市的可持续性(承载能力)和弹性(应对能力)决定。[1]我国以农业立国,在历史长河中,城市被良田所围绕,对于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昔日城市中的绿地斑块如农田、湿地、林地等被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人工斑块所代替。城市化地表斑块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透水斑块取代了透水良好的自然斑块,自然水过程受到影响,城市环境恶化失去原有弹性,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

过度开发使得城市景观破碎化,许多涵养水源的绿色弹性空间相继消失,城市绿网破坏,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甚至断流。如此矛盾的局面正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点,建设具有良好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城市[3],保护好城市的弹性景观斑块,通过绿色、蓝色以及灰色廊道的连接形成生态屏障,组建城市韧性(抵抗灾害的能力),从而创造弹性宜居的城市环境。

2 相关概念辨析

城市过度发展,生态环境变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城市病”被广泛关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废弃物的雨水,也被重新审视,[4]人们逐渐意识到雨水作为一种可循环资源,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城市的生态健康状况,塑造城市的景观斑块,组织城市的缓冲空间。城市绿色缓冲空间往往是城市弹性斑块的有机构成体,反作用于城市景观及生态系统,确保了城市的物、能平衡与资源的良性循环。(如图1)

2.1 海绵城市与弹性景观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回弹”能力,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涵养城市水资源,复兴城市水文化[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西方国家对雨水的利用由来已久,形成了最佳管理实践(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简称BMPs)、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水敏型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简称WSUD)、绿色(雨洪)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等措施。这些都是海绵城市(Sponge City)雨水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如表1)。

弹性景观(Resilient Landscapes)是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灾害,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韧性空间,强调基于人工参与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合理设计城市的弹性景观斑块,将不同功能的生态空间与雨水管理、生物栖息、公共休闲和审美需求相结合,连接城市“绿色”和“蓝色”斑块,为城市生态环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态保障屏障。城市湿地斑块构成城市景观,组织城市能源循环,如“海绵”一般,在应对城市生态失衡与自然灾难时,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护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城市景观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2.2 湿地斑块与弹性修复

湿地斑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10]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湿地(Wetland)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Urban Wetland)是指位于城市中,由水文、地貌、植物、动物等要素构成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防洪、污水净化和气候调节等特定功能的一种水陆生态系统。[11-12]湿地斑块对城市的建设贡献主要在于连接了城市(人工斑块)与水域(自然斑块),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中间过渡地带,是重要的城市水陆枢纽与弹性缓冲空间,是城市与自然间的天然屏障,具有以下的生态学意义:

2.2.1 疏导水流,涵养水源

对于城市,湿地斑块无疑是良好的水流“储藏器”,随着城市无序扩张,河渠硬化,防浪堤高筑屡见不鲜。城市给、排水不畅,下雨时地表径流增大,形成快速排水模式,水资源难以保存。[13]城市污水处理不当,水体受到污染,湿地斑块支离破碎,蓄水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城市土地河流的水源安全问题。

2.2.2 净化水体,形成良性水网

湿地的植物,在长期自然演替过程中,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着一定的过滤、吸附和降解作用。“以绿养水”的生态支持模式[14],在其自身生态承载力允许条件下,会促进水循环,形成良性水网络。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许多湿地斑块以及绿地斑块被河流廊道等联系成绿网,对城市水流起到层层净化的作用,形成天然依水而生的缓冲空间。

2.2.3 可持续发展,形成城市综合“海绵体”

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经济,首要就是对环境的低影响开发,低成本维护,低干扰管理,让城市可以自由的呼吸,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是城市中水的资源化,从而进行景观的弹性组织与资源循环利用。[15]水流的循环利用带来的是能流的循环持续,既促进了城市的物质、能量循环,又可以调节城市的自然环境。[16]

将湿地的弹性修复融入城市建设中,恢复景观斑块在应对城市问题中的稳定作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海绵城市理论,发挥城市绿河流湿地等水陆交界面对雨水的吸纳、缓解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斑块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缓解的能力,采用融、滞、消、散等措施,建设具有自然缓解、自然容纳、自然重构的城市综合“海绵体”(如图2)。[17]

总体来说,湿地的弹性修复设计,需要城市在防御自然灾难时做到以下4方面内容:

①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形成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屏障和缓冲空间;②调节城市旱涝的基础上,加强绿地应对灾害的能力;③以城市绿色空间涵养水源,从而调节城市生态,减少自然灾害;④形成绿色弹性景观斑块,化对抗为共生,使城市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提升。

3 城市的弹性景观――湿地斑块修复设计

3.1 研究区概况

云南滇池是城市发展中与湖争地,导致城市生态破坏的例子。1950年-1970年随着“围湖造田”运动,滇池先后萎缩近30km2水域。1990年“防浪堤”建造工程的启动,阻断水陆能量交流,沿湖湿地斑块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系统失稳,蓄水、净水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昆明城市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研究区位于滇池湖岸东侧水陆交接处,北纬24°53′11″-24°53′34″,东经102°46′4″-102°46′30″,面积约24hm2,是斗南片区城市空间与滇池水域空间最后的生态屏障。研究区全年平均降雨789.6mm,有旱、雨季之分,降雨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随着斗南片区发展,城市生活生产废水肆意排放,导致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的弹性景观――湿地斑块,在“造田”运动中消失殆尽,植被减少,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研究区主要面临以下城市问题(如图3):

①湿地退化,蓄水困难,内涝严重,交通受限。研究区较为平坦,在雨季后存在内涝问题,主要道路被雨水淹没,严重影响区域交通。湿地斑块退化,场地无法储存雨水,造成二次污染。

②水体富营养,水陆交接面硬化,生态失稳。作为水陆媒介的驳岸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研究区均为水泥驳岸,阻隔水陆物质能量传递,造成湿地景观斑块弹性缺失,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③水体分离,排水困难,湿地斑块缺乏弹性。研究区水体分离,水网不联通,不能引导排水,造成雨季水体倒灌,植被受损,动物生境破坏,湿地斑块弹性不足,应对措施不够,无法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稳定。

3.2 弹性修复设计与措施

弹性修复,即在分析场地存在的主要城市问题基础上,运用生态设计、柔性恢复等方式进行场地各个景观斑块的修复和重建设计,以较低影响,增强其景观与生态系统应对生态扰动、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时自我修复与重回稳定的能力。

通过对景观斑块的研究比较,依据研究区独特的水文、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韧性修复,形成城市中良好的弹性景观斑块。尊重场地原有景观记忆,延续场地景观斑块的演变脉络,减少对场地的破坏。通过水体网络的重构组织场地绿地斑块的修复与更新引导场地产业的转型达到湿地景观斑块的韧性修复,做到低成本修复、少管理维护和弱生态破坏,营造良性、有序的城市景观过渡带。柔化城市边界,促进水陆生态系统物、能循环,形成依托于滇池周边城市的弹性湿地景观斑块。(如图4)基于对水陆交接带湿地斑块修复设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3.2.1 整合地形,构建湿地骨架,通过水网联通形成弹性蓄水空间

在原有肌理基础上,根据场地降水、污染物种类等影响因素,利用研究区原有鱼塘,缓和边形成曲线水陆界面,增加水岸边长,创造供湿地鸟类等生物生存的小环境。增加观赏度的同时活化了水岸,使水、陆之间的物质、能量传递界面增长。

梳理地形,将研究区低洼内涝地块整理开发形成“湿地泡”,设置长淹没区、半淹没区域、偶尔淹没区域,与边界原有鱼塘链接形成净化网络,恢复湿地斑块的生态功能,创造动植物的生活生境,形成应对雨水的弹性空间。

3.2.2 软化驳岸,路网修复,形成多级式水体净化模式

进行水循环交流,将防浪堤岸进行适度开口,形成沿堤内流湿地泡,在防浪堤外增加立体绿化,形成水陆生态廊道,解决水泥堤岸高筑的生态隔离问题,同时也阻止雨水倒灌造成的堤顶路塌方,路网断裂。运用厂区拆卸废料加工形成空中景观高架系统,为湿地恢复提供空间,借鉴海绵城市理论形成水网净化系统,通过过滤池、氧化池、潜流湿地净化泡、表流湿地净化泡、末端强化池等多级式水体净化池,形成弹性可淹没区,收纳雨水,在必要时业区转型后的花卉大棚浇灌使用。

3.2.3 更新地块产业,借鉴海绵城市等理论,形成水循环系统及景观修复机制

海绵城市是关于水循环的智慧,城市湿地作为弹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绿地斑块的缓冲空间,为城市的生态健康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研究区中依据不同条件,设置雨水的储存装置利用自然集水槽与大棚集水设施,从源头留住雨水。

通过产业更新,在温室大棚区通过立体绿化、无土栽培等技术栽植花卉、中草药等植物。防止浇灌废料中氮、磷等物质流入场地水系统,抬高厂区地平面在其底部形成1m的水槽用于收集雨水与浇灌用水,应用生态、物理等水处理方法,由湿地泡净化后排入研究区水网系统,既能够保证水体的自然循环,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湿地、湖泊的水体安全。在湿地内部形成完整水循环系统,从而完成湿地斑块的景观修复,达到城市水陆交界带的柔性回归。

3.3 小结

对滇池斗南片区湿地斑块的修复研究,通过梳理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找到湿地斑块恢复的切入点,重构湿地斑块水网,以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入手,形成水循环系统网络,组织湿地斑块的柔性恢复,为动植物生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将研究区融入城市环境,尊重场地记忆,促使产业转型,把斗南片区的经济支柱产业――花卉贸易与地块产业衔接,形成特色鲜明集聚科研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弹性斑块,达到水陆交接面湿地与城市发展的和谐,使城市中的景观斑块得到弹性修复,韧性重构及景观更新。

4 结语

城市发展对自然的掠夺造成绿地斑块支离破碎,水生态恶化、生物生境缺失,城市失去弹性和应对灾害的韧性。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建设带来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为僵硬的城市加入地下和地上水系统的互动[18]。城市中的弹性景观空间、绿地斑块等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扮演着城市保卫者的角色。湿地作为城市景观斑块的一员,人们更应该意识到保护城市弹性空间与水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城市弹性空间的景观修复研究中应该站在建设广义的“城市海绵体”水循环的角度上,对绿地斑块进行组织与重构,尊重场地精神,保证场地内部与外部生态循环的自我稳定。

湿地斑块是城市水岸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提供城市中动物生存的必要环境。对城市湿地景观斑块的修复研究,既能对城市景观斑块的弹性进行重构,也能对城市的水安全、水循环和水环境进行恢复,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稳定与长久发展。湿地景观是海绵城市组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斑块间的连接性十分重要。单一的湿地仅仅是城市众多弹性景观斑块中的一员,对水循环、水网络的影响有限,需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考虑绿色生态斑块、蓝色水体斑块与灰色基础设施斑块的连通性,通过韧性修复与设计形成统一的综合网络,才能使弹性斑块在城市的资源循环及应对自然灾害中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托尼黄,王健斌.生态型景观,水敏型城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J].中国园林,2014(04):20-24.

[2]Grimm,N.B., Faeth,S.H., Golubiewski, N.E., et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 756-760.

[3]俞孔坚,张媛,刘云千.生态基础设施先行:武汉五里界生态城设计案例探析[J].规划师,2012(10):26-29.

[4]刘颂,章亭亭.西方国家可持续雨水系统设计的技术进展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0(08):44-48.

[5]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6]沃夫冈・F・盖格,陈立欣,张保利,等.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J].景观设学,2015(02):10-21.

[7]Lloyd ,S. 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R]. CRC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1.

[8]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05):67-71.

[9]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1-18.

[10]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J].水土保持研究,2005(01):145-148.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04):555-560.

[12]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05):5-8.

[13]刘滨谊,张德顺,刘晖,戴睿.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03):6-10.

[14]洪菊华,宋文静.辽河生态恢复规划与实践研究――以沈阳市辽河干流生态恢复规划为例[J].价值工程,2016(07):24-27.

[15]王春晓,林广思.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 以美国费城为例[J].风景园林,2015(05):25-30.

[16]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03):9-12.

海绵城市设计概念范文3

【关键词】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绿色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1.005

自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河流、湖泊、绿地等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受损,如地面不透水硬化面积增加,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水文特征。城市开发建设后,原本可以大量渗入地下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径流,经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快速排放,往往造成排水系统不堪重负而发生内涝,大量雨水不能入渗和有效利用。在传统的雨水“快排”模式中,除蒸发和少量的下渗外,径流的排放量超过80%,造成了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和城市内涝,带来了城市洪涝和缺水的双重问题。我国的城市普遍存在内涝、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流失、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雨水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途径,首先是保护和恢复城乡重要海绵体,如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域;保护水源涵养地、林地、草地等具有较高雨水调蓄能力的绿地要素,维持城市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是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实现城市雨水的可持续管理。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韧性城市等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营造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绿色基础设施(GI)和低影响开发(LID)德国的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DS),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欧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

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重视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染控制的研究,以改善水质环境。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最佳管理措施”即雨水管理技术体系,首次被引用在1972年通过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 Amendment)中,并在1987年的《清洁水法修正案》(the amendment to the Clean Water Act, CWA)中制定了促进全美范围内关于非典源污染控制的条款,自1970年代以后成为欧美地区城市开发、暴雨管理、排水减灾等相关措施的主要依据原则。美国环保局(EPA)将BMPs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用于控制雨水径流量并改善雨水径流水质的技术、措施和工程设施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①1997年,美国国会颁布新的《清洁水法修正案》,为管理水污染物确立了基本框架,包括设计暴雨的洪峰流量控制和水质控制。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将“可持续的城市水资源系统”定义为“其设计和管理可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可以维持他们生态、环境和水文循环的完整性”。同时,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中也规定了和暴雨管理规划相关的标准。例如,当地表不透水面积小于50%时,必须实施暴雨管理规划,以保证开发后的洪峰流量和水量不超过开发前的标准(1~2年一遇24小时);而不透水面积大于50%时,开发后的洪水径流总量比开发前的总量少25%(2年一遇24小时)。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目的即为促进和监督BMPs的实施和应用②。BMPs既是暴雨暴雨径流控制、沉积物控制、土壤侵蚀控制技术,也是防止和减少非典源污染的管理决策。其目标除了抑制暴雨地表径流洪峰流量之外,还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利用并且改善暴雨期间水质污染。减少洪水损害、最小化径流、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持地下水补给、减少面源污染、保证生物多样性和河道的完整性,减少污染径流,提高水体的服务功能,保障公共安全。BMPs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加雨径流的控制来缓解城市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此目标,美国对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通用的计算方法(SCS方法、合理化公式、改善的合理化公式)。在区域和城市尺度,新泽西雨水管理手册提出了RSWMP规划流程和导则(Regional Stormwater Management Plans, RSWMP),包括规划委员会的建立、水资源和环境规划部门的组织与协调、规划的制定与评估等步骤。

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atural Drainage System, NDS)。20世纪80年代,德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雨洪利用的行业标准与管理条例。1989年,德国出台《雨水利用设施标准》,标志着雨水利用技术的初步成熟。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atural Drainage System, NDS)作为一种设计策略,其目标是针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问题,降低雨水径流的量,联通雨水设施廊道,削减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首先,NDS对于径流流量的控制所采用的常用方法是径流的暂时性滞留,以推迟洪峰径流,并使排放到雨水管网的径流流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与开发前的径流速率相当)。其次,为保护河流等水系廊道的完整性,保护区域及缓冲区域的范围、长度及保护的等级需要明确。最后,考虑到降雨量、水质和环境舒适度等环境因素,德国规划管理部门针对不同用地类型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环保政策、依据和保障及设计标准。例如,对于商业区,德国联邦及各州法律规定受污染的降雨径流经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而新建成区域则需要考虑雨水的回收与利用问题,减少雨水排放量,以减免雨水排放的费用。NDS系统在德国的城市社区尺度实践案例众多,例如位于汉诺威的康斯伯格社区(Kronsberg, Hannover)即为雨洪管理工程措施和风景园林设计相互结合的典型实践案例。该社区在雨水收集上采用了过滤式沉淀槽、渗透型地面、植被渗透浅沟、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多种方式收集和调蓄雨水。建成后的康斯伯格社区的径流量(19mm/年)接近未开发前的自然状态(14mm/年),仅仅为传统社区径流量(165mm/年)的1/9。

可持续城市水资源系统(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 SUDS)。上世纪末,英国牛津的罗伯特・布雷(Robert Brey)开启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 SUDS)的研究、设计和应用,代表了英国针对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提出的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关键性技术包括源头控制设施、渗透性铺装、雨水滞留池、雨水渗透沟渠和绿地屋顶、过滤植被带、地下储水设施等③,其目标是:1)保护和改善水质,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心由“利用”转为“控制”;2)协调社区的居民需求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3)利用城市水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4)鼓励地下水的自然性回灌等。SUDS的设计目的是促进雨水渗入地下,或者在源头控制雨水进入雨水设施,以模仿自然式的排水方式。近十年已在英国及欧洲多个城市应用。2004年,英国规划与环境部门合作发行了SUDS建设指南,并在2009年进行了更新,该建设指南中的地方标准包括康沃尔郡、临界流域、地区、高速公路等多个尺度中SUDS设施。康沃尔郡SUDS建设指南则将所有可达的公共开放空间和城乡绿地均纳入到可持续排水系统之内④。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1999年8月,美国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和农业部林务局(The USDA Forest Service)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即绿色基础设施是国家自然生命保障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这些要素包括:1)水系、湿地、林地、野生生物栖息地及自然区;2)绿色通道、公园及自然环境保护区;3)农场、牧场和森林;3)荒野和其他支持本土物种生存的空间;它们共同维护自然生态进程,长期保持清洁的空气和水资源,并有助于社区和人群提高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⑤绿色基础设施理念认为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土地开发和保护战略对生态系统乃至社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强调从产生实际问题的源头开始实施管理,并应用一系列的生态技术以消减问题的严重性。

2008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USEPA)在《2008绿色基础设施行动策略》中将GI定义为“利用和模仿自然的进程来渗透、通过植物或蒸腾作用重新让水返回环境或者是在暴雨、地表径流等产生的地方重新利用它们”。至此,GI将作为“基础设施”的本意解释,即一系列结合自然系统和工程系统的产品、技术和措施,突出模仿自然水系统过程,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公共设施服务的目的,它应该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一样,能够引导城市发展⑥。塞巴斯蒂安・莫法特(Sebastian Moffatt)编写了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A Guide to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Canadian Municipalities);沃姆斯利(Walmsley)结合美国新泽西州的案例,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的5个设计标准。

2011年,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总体规划(NYC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YC and NYCDEP 2011)在城市雨水径流方面提出了新的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并提出了传统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之间关系及如何有效衔接。其初衷是由于现代城市扩张迅速,大量土地由林地、农地等自然、半自然类型转变为建设开发用地,自然空间的大面积消失和破碎化,绿地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使原本以郊野和自然区域为基质、以城市为斑块的格局出现了关系反转。而应对这一转变的途径是将破碎的绿地斑块通过廊道连接成为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

2011年,纽约市政府了2030年纽约城市的新规划(Greener Greater New York),对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进行了分类,其中2项目标与城市水资源的管理相关:其一是将用于休闲娱乐的景观水体比例由48%提升至90%;其二是提升城市社区、自然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和雨水管理设施,并实施灰色基础设施的升级(抵御10年一遇标准降雨的目标),如扩建管网或者修建控制合流溢流(CSO)污染的控制设施,以达到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的耦合⑦。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20世纪90年代,基于BMPs最佳管理措施的理论和技术,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Prince George's County)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Seattle)和波特兰(Portland)共同提出了新的雨水管理、控制和利用技术综合体系⑧,即低影响开发,一种以模拟自然排水方式为核心的雨洪管理技术⑨。2000年,美国国会修订了《清洁法案》,并对城市雨水污染的评价与监测、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技术体系,以及合流制排水系统和雨水处理技术等作了规定,其中就包括雨污分流系统、合流制储存设施和实施低影响开发技术,以减少暴雨径流流入排水系统等灰色基础设施的负荷。LID措施有效补充了BMPs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BMPs体系的缺陷。LID作为一种场地设计策略和城市土地保护及发展战略,是一种基于微观尺度控制措施发展而来的雨水管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分散性的、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基础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并通过渗透、过滤、存储、蒸发及径流截取等设计技术,实现对暴雨径流及污染的控制,缓解或修复开发所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水文扰动,最大程度地降低土地开发对城市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003年,美国西雅图市的高点社区(High Point,面积约53hm2)开始了为期6年的重建工程,引入了低影响开发LID的多项措施,以自然开放式的排水系统(ND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的设计手法使具有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居住空间在人居、休憩、环境改善、径流控制和雨水利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平衡,获得2007年美国城市土地学会ULI全球卓越奖。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20世纪末,澳大利亚政府及管理机构提出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的理念,并先后于2000年和2007年召开以“水敏性城市设计”为主题的城市发展会议。水敏感性城市设计是澳大利亚对传统城市开发措施的改进,其强调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综合分析来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并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旨在城市开发设计过程中控制和管理开发后的水体循环,以保护水环境的自然状态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将雨洪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城市防洪、雨水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利用、水环境生态保护、城市景观综合效益提升等。

WSUD体系将城市水循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图实现雨洪管理、饮用水供应和污水管理的一体化。该体系认为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和建筑形式应当与场地的自然特征相一致,并将自然降雨和城市污水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其关键性的原则包括:1)保护现有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环境;2)维持集水区的自然水文条件;3)保护地表和地下水水质;4)降低供水管网系统和雨水管网的负荷;5)减少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6)将雨水和污水的收集、净化、利用与风景园林相结合,以提升美学、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

WSUD反映了面对城市内涝等环境危机时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策略转变,使雨水及污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由传统的单一排放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循环和控制模式。WSUD水敏性城市设计在澳大利亚应用广泛,如应用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东南约35公里的林恩布鲁克房地产项目(Lynbrook Estate)。

欧盟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2000年底,欧盟开始实施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是欧洲国家第一份正式的系统性的关于城市水资源平衡及可持续利用的官方文件,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欧盟水框架指令为英国、德国等欧洲多个国家水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参考标准。近10年来较新的水管理策略还包括《渗透标准区域水法》(Regulation for Infiltration in regional water law)及2010年出台新的《暴雨管理方法》(Stormwater Act)等。

这些规章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改善河流、湖泊、地下水及沿海的水资源,在整个欧洲实施综合流域管理,以达到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并且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使自然水资源得以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其基本目标是:1)保护和增强水生生态环境系统;2)在有效的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3)为平衡、平等、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提供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4)为保护和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5)减少旱涝和水涝灾害;6)保护陆地和海域水体;7)建立保护区域和生物栖息地。

为确保国家内部及国际合作,成员国必须在行政安排、排放标准、环保技术、经济措施、管理机构等方面均做出适当的协调⑩。EUWFD规定,每个流域建立的措施和方案均必须保证地下水的供给平衡,并将水域保护和污染控制紧密结合,将河流和湖泊等水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测,而非根据行政范围实施。

2004年,法国将《欧盟水框架指令》转换为国内立法,并确立了水资源管理的4个基本目标,即恢复水体的良好生态状况、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排放、在保障政策制定和监督过程中引入公众的参与、考虑关于用水服务的成本补偿原则。为此,法国制定了详细的执行进展和时间计划,以明确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案。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管理经验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英、美、澳、德、日等国家针对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分别形成了效仿自然排水方式的城市雨洪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系,相应的措施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实践应用。其雨水管控方法、理论体系、法律法规和实践效果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

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雨水管理措施,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我国现有雨水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激励机制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及公众意识薄弱等现状,笔者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建立健全的雨水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融入规范性文件,确定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以雨洪管控、削减污染为主要目标,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应进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设计和建设,并增加降雨径流总量控制性目标的相关规定。新建区域应进行雨水综合调控规划和工程设计,且城乡绿地功能提升、低影响技术应用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在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中增加关于雨水管理的鼓励或惩罚性规定。在低影响开发技术推广初期,建议制定雨水管理激励机制,将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区域的面积按照相应比例换算为绿化面积,间接提升该区域的容积率;也可根据该区域对径流总量控制的效果对业主给予相应补贴,鼓励开发商的环境友好行为。在低影响开发技术推广后期,建议制定雨水排放违规收费办法,当该区域的径流总量控制率未达到相应的控制目标时,有关执法部门应结合其实际径流总量以及该区域面积等,收取相应的雨水排放费用。建立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导则的详细内容进行评分,并与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挂钩。

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雨水管控工作。城市雨水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水务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市容绿化部门及国土资源部门等相关部门。建议在进行雨水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时,确定组织和负责部门,并形成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生态专家、水文专家、风景园林师、建筑师等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协助相关部门开展雨水管理工作。

加强雨水管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针对各城市的区域气候特点和环境状况,从中心城区、城郊区域、卫星城及乡村地区的城乡梯度,老城区、新城区和新建区的时间梯度,商务区、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等功能类型,研究不同梯度和功能类型的场地特征、环境状况,研发上述类型中各类绿地适用的雨水低影响开发的技术体系和模式,包括雨洪管控的绿地空间规划设计技术体系,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下凹绿地等技术优化和集成,绿地中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空间耦合技术,绿地空间雨洪调控功能增效提能技术,等等。

强化公众的雨水管理和利用意识。当前,群众对于雨水管理、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等理论缺乏认知和重视度,应结合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创建海绵城市示范教育基地,加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绿色基础设施等理论和实践措施的宣传。科研单位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发表文章、项目展示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政府也可通过颁布雨水管理最佳试点等奖励方式,鼓励业主重视海绵城市建设;配合试点推广活动,编印相关的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等宣传品,免费向公众发放;通过电视台、网站和报纸等媒体,及时宣传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动态和成果。

注释

Edward,T.McMaho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Commissioners Journal, 2000(37): pp.32-45.

New Construction Version 2-2 Reference Guide, Second Edition, September 2006, USGBC LEED.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Fact Sheet: Low Impact Development and Other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Washington, DC, 2006.

Sivertun, A.K. and Prange, L., "Non-point source critical area analysis in the Gisselo-watershed using GIS," Environment Model Software, 2003,18(10):pp.887-898.

Mark A Benedict, Edward T McMahon, "Green Infrastructure: 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th Century," US, Renewable Resources Journal, 2002(20):pp.12-17.

Liu Bin-Yi, "Leading the growth of the city based o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46th world IFLA Congress, Rio De Janeiro, Brazil: IFLA, Associacao Brasileira de Arquitetos Paisagistas, 2009.

张晓昕、郭祺忠、马洪涛:《美国城市雨水径流管理概况》,《给水排水》,2014年第40期。

Prince Goerge's Country, Maryland,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ow Impact Development Design Strategies, June, 1999.

Low-impact Development Center,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A Literature Review. Washington, 2000, EPA/841/B-00/005.

海绵城市设计概念范文4

关键词:园林景观;水景难点;解决措施;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7102

1 园林景观水景的简介与设计要点

1.1 园林水景

水被誉为园林景观的灵魂,因为有水的参与,才使园林景观不显得呆板,变得灵动有趣,让人的思绪随着水的流动跳跃起来,让人沉浸在缠绵流淌的园林美景中。古往今来,我国十分重视水体景观的营造。在整个园林景观中,潺潺流水的景观为生硬的山石布置注入生机,呈现出一种灵动、活泼的形体。以水为衬托,能让人感受到在水一方,远离尘世的优雅环境。以水为主体,辅以园林植物、构筑物或者动物为衬托装饰,能为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体验,今天,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在很多的公园、住宅小区内,涌现出了大量的人工造山流水,水景也自然而然从传统的园林景观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年来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更使水景景观渗透到我们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园林水景主要功能是为了让人们欣赏、游玩、并且能融入其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因而园林水景设计的初衷是如何展现景观的形式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引入,使其在兼顾美观的同时又赋予了其渗水、滞水、蓄水、净水、提供可利用水、排水等独特的功能,同时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1.2 园林水景设计要点

1.2.1 水景主要类型

(1)自然型水景。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挖池堆山仿照自然景观而建成。如人工湖、溪流,瀑布、叠水等,这些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较多应用。而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公园中的人工湖成为自然调蓄池,自然水塘成为了雨水花园,水景被赋予新的概念和使命。

(2)人工型水景。依靠喷泉设备造景。建成各种各样的喷泉如音乐喷泉、程序控制喷泉、旱地喷泉、雾化喷泉等。这类水景是近年来才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主要应该于大型广场、住宅区入口等。

1.2.2 园林水景设计手法

(1)形――静态水面划分。水的形态因水体的形状而定,风景园林中的静态湖面,多设置堤、岛、桥、洲等,目的是划分水面,增加水面的层次与景深,从而扩大空间感;或是为了增添园林的景致与趣味。城市中的大小园林多有划分水面的手法,且多运用自然式,只有在极小的园林中才采用规则几何式。

(2)声――水声再造。水本无声,但可随其构筑物及其周围的景物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产生丰富多姿的水景。王维的“声暄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是动与静的对比,也是石与林的交替而产生的一种水景。如音乐喷泉,不仅有音乐配合,还可以声控使水体翩翩起舞。

水景设计应与项目实际的基本特征结合起来,使水景景观不显得单一独立,其景观效果及功能性才能得到完美的统一。生态性、节约性、环保性的水景景观及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必然会成为现代人在园林水景设计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2 园林景观水景的施工要点

水景工程的基础工程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管道工程、电气工程三大部分。土建工程是在需要浇筑钢筋混凝土的池底和池壁进行的,在水景工程施工过程中,池底施工必须确保不能使水渗透,保证它的坚实平整,摆脱过湿过软。在进行浇筑时,必须检查钢筋是否绑扎牢靠、位置是否准确,确保浇筑成型后,没有缝隙。池壁的施工比池底施工要求更加严格,处理毛壁两边施工前必须使表面干净,还要保证它的湿润性。在完成浇筑后,有必要对池壁池底进行装扮,增加美感。管道工程是处理水的重要桥梁,关系着园林景观水景设施的正常运行。管道要放置在合理的位置,要确保在维护时能够方便处理。在电气工程中,灯具的可靠性、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在日光照射下还会加速老化速度,极易出现漏电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在施工时,要合理安排线路,对线路包装,安装漏电警报器,接地传导装置。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种情况,才能保证水景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

3 园林景观水景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3.1 管道材料的选择

以往热镀锌钢管多应用于园林水景工程,但是热镀锌钢管长时间使用后,表面一般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腐蚀,致使园林水景景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况且钢管使用的寿命也不长。然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采用不锈钢、铜管的造价又过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就水景工程中的管道问题,设计者应采用UPAC管材,尽管这种管材也存在自身的缺点,比如材质耐热性较低、在长时间照射下管道材质老化的速度会加快等,但是这种管道材质的优点是能明显的防止流水侵蚀。因此,在施工时可以用UPAC材质的管道放在水池的最下端,不锈钢或者铜管材质的管道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如此合理的统筹材料应用既能加强水景的美观又能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3.2 水泵形式的选择

日前,许多水景工程建设为了能降低工程造价或者建筑面积,都采用了不需要泵房的潜水泵作为水利提升设备。其危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景经常会出现局部的缺陷,影响了水景观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如若水泵的绝缘设备出现了损坏,将会导致水体带电,可能诱发触电等危险而存在安全隐患。但是如果采用离心泵,就会使管道的长度变大,而必须设置泵房,不仅增加水景的建设成本,还影响了水景的美观。然而综合权衡各个因素,安全性必须置于首位,因此离心泵是水景水利提升设备的首选。

3.3 灯光照明的选择和电气施工

在喷泉水景中必然少不了水下照明,照射灯和彩灯自然成为水景灯具的重点。就我国而言,较多的是使用具有塑料支架的飞利浦水下照明灯具,但这种灯具存在很多不稳定的现象。它的结构易于弯曲或者折断,在水波动很强时或遭到其他外力作用时易于损坏,并且在阳光照射下,会加速塑料的老化,从而易使这种照明灯漏电,使水景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一般采用水下LED灯,这种灯不仅颜色种类丰富,而且使用寿命也长。能为水景景观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3.4 水景基底背景的应用

水景基底背景更多的时候能起到衬托水中景观的作用,水面还可以作为水岸或者水中景物的衬托映照,能引起水面倒影,起到开阔视野,满足视觉效果。在平静的水面,无论水景景观是否规则,是否经过开凿,都可以起到装饰园林的作用,同时平静的水面还可以完全展示出天空,建筑,树木的景物倒影。流动的水面则会加强反射效果,使整个景观看起来栩栩如生。在水体景观方面,要时刻保持水面的清洁,注意水体卫生,让水景为整个园林景观带来别样景色。

3.5 砌石类驳岸施工

施工单位在拿到设计图时要先确定设计图中水位线对驳岸的具体施工位置,用大概22 cm的距离设置水位防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选择人工施工或者机械施工来进行对土方的开挖,土方开挖时一定要注意到驳岸放坡时的坡度,土方开槽后要立即打好基础,确定开槽厚的形状,加固土层,并且要在块石混凝土分隔处进行灌注。在墙体岸边的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水岸墙的平整和形式美,要严格对待每一个步骤,还要确保填充物具有防水性,防止水的泄露问题。在进行填充的时候,填充位置一定要比砌石墙面稍微低点,分隔缝要用水泥或者砂浆填满。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水的理解和审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水体的应用有了质的飞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水体的特性,不仅能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愉悦感,还能赋予园区灵气,因此,水常常被称之为“园之灵魂”。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中,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的说法,使用水景能提升景观的审美趣味,为园林景观加上点睛之笔。水景建设要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同时要利用好水体的特征,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把水体和环境景观有机相结合,由此才能满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要,调节人的思想情操,使水景设计最终能服务于人。

参考文献:

[1]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8~62.

[2]张卫东.园林景观水景工程施工技术分析[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7):85~89.

[3]汪 蕾,胡慧珂.水景的营造设计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4(27).

海绵城市设计概念范文5

县长张书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以市六项重大攻坚为统揽,持续深化三区建设、八项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三个基地两个名城建设,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保态势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县域经济稳健发展。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2.4倍、1.8倍和2倍,年均增长10.2%、19%、12.8%和14.6%。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亿元,是2011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6元,分别比2011年增加7419元和3916元,年均增长9.5%和13.8%;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10.8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6%。

——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坚定不移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三次产业比例由20∶65∶15调整到15.6∶54.2∶30.2。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由5.3平方公里扩大到9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盐及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亿元;医药化工园区入驻企业8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市长质量奖企业2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比2011年提高10个百分点;河南金山集团投资72亿元新上的5个项目陆续开工,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环保工艺一流、绿色循环发展,生产规模国内同行业第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幸福时代广场商超部分投入运营,碧富浙江商城、东润商贸综合体、盛世年华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功能品位显著提升;华鑫漯阜物流公司新三板成功上市,填补了全市服务业企业上市的空白;电子商务新业态快速增长,成为全省第四个农村淘宝项目县,县电商产业园被认定为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中原银行舞阳支行、玉川村镇银行入驻运营;2016年,全县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2%,比2011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持续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新建高标准粮田2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畜牧业发展全省领先,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7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家,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生态农业示范区2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开放发展彰显新活力。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突出招大引强,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实效;五年累计签约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75个,投资总额58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出口企业由5家增加到16家,完成出口创汇3亿美元,年均增长126.6%;争取到位政策性资金68.8亿元;2016年获得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县区第一名。强化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先后实施省市重点项目92个,完成投资176.9亿元,重点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全市领先;中盐制盐、中农复合肥、威森生物医药、宏福鞋业、贾湖酒业等企业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成功申报PPP项目3个,投资总额40.1亿元,其中2个入选财政部示范项目,为民中心暨众创空间项目开工建设。

——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编制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排水等专项规划;由清华大学高标准编制的生态水系概念性规划已经完成。县城建成区从13.9平方公里扩展到22.1平方公里,新建道路14条、整修28条,改造背街小巷56公里,新装路灯2000余盏,铺设供气、供排水管网420公里;2014年以来,通过争取上级项目、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开创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成效最明显的城市建设新局面;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投用,居民饮用水质量全面改善,城区实现全天候不间断供水。扎实推进“三城同创”,启动城区“两改”项目18个,治理“双违”50多万平方米,实施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城区面貌显著改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入围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第一批实施县。加快小城镇建设,九街乡撤乡建镇,舞泉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北舞渡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文峰乡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莲花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新修县乡公路221.6公里,改造危房9050户,新增饮水安全人口20.5万人,发展户用沼气3.5万座,造林7万亩;投入电力建设资金2.8亿元,新建改造变电站6座、线路4220公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省级达标村160个、示范村82个,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奖励。强力推进环保攻坚,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市污水净化中心提标升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污染围城进行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实施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全面治理燃煤锅炉和环保违法建设,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和主城区烟花爆竹禁燃,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脱贫攻坚实现新突破。紧扣“六个精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县贫困村由114个减少到47个,贫困人口由5.3万人减少到1.62万人。坚持精准识别,对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一户一档、规范管理。强化驻村帮扶,2600多名干部与9045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突出产业扶贫,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脱贫,2万余名贫困群众走上产业致富道路;建立扶贫就业基地16个,转移就业贫困群众5036人。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154万元,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85个,电力、文化、饮水等配套设施得到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制定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办法,2016年整合有关资金1.3亿元,引导发放扶贫贷款2.2亿元,集中用于扶贫项目建设。落实保障政策,发放教育救助金785万元、大病二次报销救助金847万元,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等问题有效缓解。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坚持每年承诺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欠发的干部职工工资、国有集体关停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比例提高到全额工资的8%。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8亿元,帮助9781人实现创业梦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医保、新农保和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所,辛安镇敬老院被民政部评为全市唯一的“三星级”敬老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新建改造校舍14万平方米,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4所,整合教育资源组建成立新二高,创办一高初中部,引进社会资本建成育才实验学校,舞阳中专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我县被认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高标准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验收。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县医院门诊综合大楼、120急救中心、县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成投用,改造乡镇卫生院1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73个,辛安镇、北舞渡镇、吴城镇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贾湖遗址成功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首次载入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顺利推进,贾湖文化系列节目多次在央视专题播出。舞阳农民画入选“讲文明树新风”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创建省级示范文化大院4个、市级文化示范村46个,荣获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全面完成。县人防信息指挥中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成投用。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加强社会治安治理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天网工程”城乡全覆盖和一村一警,2016年我县群众安全感指数居全市第一、全省第36位。“六五”普法深入开展,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10个。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所有行政村配备了安全生产监管员。及时化解问题,依法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妥善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全县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预决算全部网上公示,行政权力规范运行,行政效能持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13件、政协提案1137件,办理群众来信2867件、热线件4779件。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15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职能得到整合强化,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创业活力,全县新增市场主体1.1万家,注册资本52亿元。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启动实施。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从严整治“”问题,着力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工作督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更加浓厚。

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县等省部级以上荣誉160多项,承办全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场会、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现场会等省市工作现场会30多场次,2015年获得全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全市县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一等奖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第一名,2016年稳增长、保态势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理解信任、建言献策的结果,更凝聚着全县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各位委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参与、关心、支持舞阳发展的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过去五年的工作,很多是在打基础、补短板,舞阳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收入低的基本县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稳增长压力较大;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足,环境、土地、资金等制约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涉及民生的问题解决不够到位,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舞阳提速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立足新的起点,全面分析了今后五年的发展形势,明确了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描绘了舞阳发展的宏伟蓝图。落实党代会工作部署是政府的政治责任,我们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将蓝图变为现实,谱写舞阳发展的新篇章。

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确保稳定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奋斗目标,必须全力攻坚,如期实现。二是建设三个基地两个名城,这是切合舞阳发展实际的总体战略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三是持续推进提速发展转型升级,这是全县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也是实现奋斗目标、落实战略定位的重要推动力,必须牢牢抓住,不断深化。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经济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质量、生态文明效应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主要任务是:一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坚持精准识别,突出产业带动,强化精准帮扶,狠抓转移就业,完善基础设施,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高质量脱贫。二是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破解难题,抓住关键,补齐城市发展的欠账和短板,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吸纳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让舞阳旧貌换新颜,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盐及化工300亿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影响力。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环保攻坚,推动清洁生产、低碳发展,实现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建设一批文化与生态相融合、富有舞阳特色的公园绿地、河流湿地,让舞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五是提升社会和谐水平。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标准只升不降,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群众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质量。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舞阳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我们要按照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把握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扭住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突出决胜脱贫攻坚这一重点任务,抓住百城提质这一重大机遇,着力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促转型、抓城乡促统筹、惠民生促和谐、转作风强保障,持续推进经济社会提速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三个基地两个名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优势打牢基础。

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位次前移,节能降耗等指标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脱贫攻坚,务必决战决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力争达到“六个全覆盖”,确保全县贫困发生率低于2%,实现精彩脱贫,光荣摘帽。一是精准识别全覆盖。按照“应进则进、应出尽出”的原则,把好关口,精准识别,不错一人,确保脱贫攻坚数据的准确、真实、有效,为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奠定坚实基础,坚决杜绝被脱贫、假脱贫、数字脱贫现象,让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二是产业发展全覆盖。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围绕培育一批带动主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创新一批帮扶模式、做强一批产业基地、建成一批产业扶贫示范村“五个一”的目标,因地制宜,选准路子,着力构建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强化利益联结,打造一批精准扶贫产业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开展龙头带富、企业助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模式,突出产业带动,体现精准帮扶,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三是硬件建设全覆盖。对现有贫困村全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对照省定退出标准,同步完善道路、饮水、文化、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已经退出的贫困村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在坚持全面帮扶的基础上,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门工作队,脱离原岗位工作,专职驻村帮扶,坚守扶贫一线,强化过程管理,不脱贫、不脱钩,确保帮扶精准有效。充分发挥工商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凝聚强大攻坚合力。五是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将现有贫困村全部纳入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开展“温馨家园”行动,为特困群众添置生活必需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六是涉农资金整合全覆盖。力争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5亿元以上,集中投入,精准发力,严格监管,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格局,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二)着力城乡统筹,建设宜居家园。借助百城提质机遇,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围绕两个名城的建设目标,坚持多规合一,高标准完成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和总体城市设计、重要区段城市设计,完成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医疗卫生等17个专项规划,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农民画一条街等发展规划,构建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严格规划执行管控,坚决治理“双违”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实施五大工程。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优化融资平台,积极开展市场化融资,将更多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以大融资保障大建设;新建整修道路25条,其中建成人民路东段、创业路南段等12条道路,打通三环路刘扶岗段、海南路南段、重庆路东段等断头路、卡脖子路,铺设管网80公里以上,力争实现县城建成区所有道路全部畅通、所有地下管网有效对接、所有道路绿化美化亮化、所有背街小巷完成改造提升。实施生态水系连通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修复水生态,做足水文章,打造水景观,力争通过3-5年时间,实现“四河相连、五湖相通、碧水围城”,建设充满灵气、富有魅力、宜居宜业的水韵之城。加快龙泉水源工程、抗旱应急工程和三里河治理项目建设,引澧河、干江河水入城;启动生态水系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澧河水系湿地公园、滨河广场、文化长廊等,打造自然休闲乡旅风光带。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重点推进北关棚户区、大邢二期、双庙二期、专业市场改造等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稳步实施旧城区成片开发和拆迁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和群众生活品质。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完成许泌路升国道改造工程,稳妥推进高速连接线拓宽工程,开工建设西部通道,建成东部通道,配合做好漯舞快速通道、沙河复航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舞阳交通优势。实施城市便民工程。抓好人行道改造、弱电入地、交通标识规范提升、环卫保洁设施完善,建成投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完成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扩大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和机械化清扫范围,开工建设10个城区游园,高标准改造提升北入市口和西城森林公园、贾湖文化广场,建设千亩植物园、市政公园;实施城区绿化市场化运作,提升绿化层次,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三是统筹镇村建设。完成章化乡撤乡建镇,高标准规划并稳妥推进北舞渡历史文化名镇、孟寨生态盐浴旅游小镇、莲花航空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三城同创”向乡镇农村延伸。逐步解决新型农村社区遗留问题。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四是深化环保攻坚。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六个百分之百”、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烟花爆竹禁燃,扎实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全面淘汰黄标车、老旧车,确保PM2.5、PM10浓度明显下降。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确保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净化中心稳定运行,启动县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北舞渡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项目,逐步实现城区地下管网雨污分流。严格执法监管,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环境是最现实的民生,只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定能够让舞阳蓝天常在、碧水长流。

(三)强力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动能。坚定不移上项目、扩投资,持续掀起大招商、大建设热潮。一是突出招大引强。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大会战,紧盯产业转移重点区域,调整优化招商基地,大员上阵,精准对接,围绕主导产业选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途径,积极开展依商招商、园区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全面提升招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严格项目准入,把好评审关,算好效益账,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以优质项目优化存量、提升总量,力争新签约超亿元项目25个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限上服务业企业3家以上。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上级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主动加强对接,积极组织申报,力争引进政策性资金20亿元以上。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坚持重点项目“三个一”推进机制,落实综合预审、联审联批、全程、联席会议等制度,强化专项督导,实施跟踪问效,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突出抓好总投资111.6亿元的2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8.5亿元以上,确保金山集团20万吨食品级小苏打、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和中盐20万吨智能化精包装、豫博生物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金山集团80万吨真空制盐、45万吨合成氨、60万吨联碱等项目加快推进。深入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复垦土地1500亩以上,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整治发展环境。全面开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年”活动,对恶意阻工、堵门堵路、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和违法建设、漫天要价、无理取闹等不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对部门不作为、慢作为、干部乱作为等不良现象进行集中治理,坚决打击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影响发展环境的不正之风,净化社会风气,保护干事创业,提升发展软实力,塑造舞阳新形象。

(四)聚力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建设盐化工产业基地。引导金大地、永银、中盐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规模、释放产能,推动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产业链终端发展,力争盐及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亿元。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医药化工园区建设,新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医药及关联项目3个以上,着力打造盐化工产业升级版。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自主创新,实现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逐步打造创新型企业群体,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以上。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推进产业集聚区区镇套合,实行封闭管理;深入开展“逐企行”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帮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多渠道破解融资难题。二是加快建设商贸物流基地。突出抓好特色商业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投用幸福时代广场和碧富浙江商城,开工建设坤都国际商贸中心,加快推进东润商贸综合体和中盛财富广场建设。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五金建材、汽贸汽配等专业市场,加快推进盛通汽车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招引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健康养老、信息科技、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控制土地供应,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健全推动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16万亩项目区提升工程和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田间工程,新建高标准粮田10万亩,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扩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等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食用菌、烟叶、林果花卉等经济作物,鼓励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争创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和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集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泥河洼滞洪区安建工程、平原洼地治理、灰河治理等项目,积极实施生态储备林项目,推进水电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五)致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强化社会保障。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4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发放小额创业贷款5000万元以上。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改革,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健全社会救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发展慈善和公益事业,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二是发展社会事业。科学编制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调整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改薄”和城镇学校扩容改造工程,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计划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6所、城区和乡镇中心幼儿园10所、农村薄弱学校6所,规划建设多馆合一的文体场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投用县疾控中心实验大楼,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县。组建投运国药控股舞阳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千年古县”申报工作;开工建设贾湖遗址博物馆,举办第一届贾湖文化节;完成农民画院升级改造和城隍庙、开元寺整修,争创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做好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和国防教育活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气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对台侨务等工作。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立完善定期排查、分析研判、多元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解决一批积案。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优化提升天网工程,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定、群众安宁,不断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任务呼唤新作为。面对发展的重任、群众的期盼,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引领发展、服务民生的神圣职责。

(一)建设担当型政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履职尽责,担当有为。始终做到干字当头,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矛盾敢于动真碰硬,面对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咬定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切实把精力放在谋发展、抓落实上,把能力体现到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上。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落实“放管服”各项措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以服务引导投资、促进建设、推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服务向民生覆盖,资金向民生倾斜,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出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努力做到感情上与群众心连心,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办事上与群众实打实。

(三)建设法治型政府。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让行政权力始终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建立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团制度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确保办事有据、公开透明、运转高效。

(四)建设廉洁型政府。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认真执行《准则》《条例》,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自觉遵守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切实把财力更多地用在发展和民生上。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强化正风肃纪,严格问责追究,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