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放线测量 PDA;GZCORS

Abstract: using GZCORS technology, PDA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EPS2008 pay-off workstation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complete dongfeng town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pay-off measurement engineering data acquisition, moulding survey results, output, and formed a set of new measuring unreeling mod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easuring unreeling PDA; GZCOR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状概况与分析

1.1 地理位置

东凤镇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珠江口西端,东经113°14′27″,北纬22°41′23″。全镇三面临河,北临鸡鸦水道,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及中山市的南头镇相望,西临容桂水道与顺德区杏坛镇海凌对接,南临小榄水道与中山市小榄镇比邻,东与中山市阜沙镇接壤。和穗片区规划用地位于东凤镇东南端。现状有一条六十米宽的道路―东阜公路南北向穿越用地的中部,为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

1.2 自然条件

本规划用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日照充足,太阳辐射能丰富。冬春多干旱,夏季较炎热,多雷暴雨,有台风。历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日照达1797小时,最长为2392.6小时;年降雨量相当丰富,全年降雨量集中在4-9月,年平均降雨量164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全年无霜期352天;

1.3 规划范围

本规划用地范围东北面为鸡鸦水道,西南面到东和路,总用地面积为324.03公顷。

1.4 现状用地概况

该地块地势开阔平整,除去在建与已出售的工业用地外,其余多为鱼塘、田地,生态环境良好。其中水域面积为110.39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34.06%。河涌边为村民居住用地,建筑质量普遍较差。

2东凤镇城乡规划建设工程项目放线测量技术基础

东凤镇城乡规划建设工程项目放线测量,包含单体报建筑物规划放线测量,以中山市连续运行卫星综合服务系统(简称GZCORS)技术为首选,以基于PDA与GZCORS技术集成应用技术为基础,实现以PDA为记录器的放线测量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编绘输出,结合EPSW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技术,完成放线测量成果的数据利用和地理信息动态更新,实现建设工程放线测量的技术转型,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东凤镇城乡规划建设工程项目放线测量实施

3.1 GZCORS控制测量技术

本项目充分利用“基于PDA的GZCORS与城市测量集成技术”,利用中山市连续运行卫星综合服务系统(GZCORS)8个连续运行基准站,进行作业区域的总体控制测量。

对PDA的连接RTK仪器和全站仪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一机化”定制数据格式和自动化数据处理,采用实时转换的三维坐标,建立控制点成果文件,解决了数据统一机制和交互共享问题。使后续工序的开展能够通过标准化数据格式转换和处理。

图1为PDA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图

利用EPS2008数据处理模块对放线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成果资料输出,然后进行内业成图,按要求编辑生成文本文件及图形文件。

EPSW2008工作站技术对PDA数据与图形的规模化处理,实现规划审批信息和GIS数据交互的公共信息共享,放线测量数据通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为城市建设热点动态信息库添加要素属性,实现测绘服务的多元化。

内业成图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形图的动态更新, 将输出的基础地形图的数据文件按照数据整理方案进行数据整理、编绘,并进行数据检查、修改;进行入库检查和冲突检查之后,提交上传更新入库,完成一次动态更新流程。

3.2 项目过程管理机制及组织架构

针对“东凤镇城乡规划建设工程项目放线测量”项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组和作业执行小组进行垂直管理。组织构架如图3-1。

图2组织构架图

3.3 产品质量水平

东凤镇城乡规划建设工程项目放线测量项目是基于PDA的GZCORS技术集成的大规模应用,通过EPSW2008技术优化各工序和成果整理的高度自动化。本项目从控制测量、放线测量、现状地形图及动态更新全部采用新技术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分析,通过事前控制,依托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指导、实施监督,过程控制和精度指标落实,测量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实现成果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83宗单体项目工程严格按中山市规划审批标准实施绘制,项目总体评价优,符合中山市地理信息入库要求,满足规划审批需要。

4 结束语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地标建筑、空间趣味、新颖创意、流动性

1.引言

地标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建筑主角,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设计时,如何处理好建筑外部环境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如何最大限度体现出建筑内部宜人的空间,成为广大建筑师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2.项目概况

天河软件园项目项目位于广州天河区天河软件园范围内,云溪路与高唐路交界处,地块东临高唐路,西至凌塘村,北临规划路(已修通),南临云溪路,为一类高层综合楼,主体建筑高度为40米,共10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为119856.0。

3.规划目标

项目定位:集创意办公、商业休闲、和精品公寓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综合体――商业金融用地,位于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核心位置内,通过产品创意、特色场所感创造和多业态组合,将该项目打造成区域地标建筑,及广州市场中的办公产品标杆模板。

4.规划设计

4.1.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平面采用两个大小不等的长六边形相扣而成,而两个六边形分别形成各自的中心庭园,大庭园中间设一下沉广场,丰富庭园空间感,建筑底部根据人流特点分别在东南、东北,西北和南面都设人流入口,入口的宽度与高度都较大,增加内外人流的视线交流,以削弱建筑内部的封闭感,庭园内部仅设一环形消防车道,其它基本为景观绿地。

4.2 交通组织

4.2.1 项目用地设有三处车行出入口,分别位于地块南侧、东北角和西北角的规划路上。车辆从东北角入口进入后,可于A栋大堂落客或进入地下车库。车辆从西北角入口进入后进入地下车库。车辆从南面出入口进入基地,到达南面B栋公共大堂落客后,进入内院环形消防车道,从北面出入口驶出基地。

4.2.2 项目设有三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位于北面和西面。北面两个为小汽车出入口,宽7m,西面为货车出入口,宽7m。

4.2.3 人行交通

本项目共设三个人行出入口,分别位于东北角,东南角与西南角。东北角人流进入基地后可沿着建筑进入首层的商业步行街,也可顺着道路进入内庭园,东南角入口因地势有一定高差而通过台阶来解决高差问题,经台阶后可通过建筑底部开口进入内庭园,也可沿建筑边进入环形商来街,西北角为主要人流入口,因此给予较大的室外空间,进入基地后为了景观水池沿着建筑边沿可分别到达大小两个庭园内部。整个内外部环形商业街道宽均为4m。

4.2.4 消防车道通过架空连廊或架空广场进入内庭院,在庭院内侧形成4米消防内环道。同时利用周边临近市政道路形成消防外环车道,因而形成内外两环消防车道。

5.建筑设计

5.1 设计构思

本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完整的、整体的地标建筑,外立面简洁干净纯粹,内在空间丰富多元有趣,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印象,区别于城市中心的商办建筑形象,具有独特的、张扬的建筑语言和个性。

项目的建筑形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具有时代感的大型雕塑,强调的是一个整体,营造出一个超级城市生活体;设计采用庭园和退台的形式,将整个建筑通过屋顶平台相连接转化为一个整体造型,在几个界面都形成了较好的衔接关系。从西面起通过大台阶直接群房屋顶,再通过群房屋顶,与高层屋顶较低位置相连,形成一个十分有趣的屋顶平台,平面错落但紧凑而有序,既利于采光通风,又充分利用了周围的景观视线,以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建筑通过大小两个相扣的六边形布局方式,形成的主入口外面进小庭园和中央庭园,另外起落的屋顶造型连接成环,布有各种园林,休闲和体育锻炼施放,创造人性化商务办公的新模式。

整个建筑通过屋顶的台阶与底部超伏的退台,形成动感的城市边线,有如音乐中高低起伏的旋律,增加建筑的立面变化使建筑具有了音乐般的流动性。

5.2 建筑造型与布局

建筑原始造型为两个大小不等的六边形相扣而成,通过减法把建筑切开四个不同的功能区,通过抽离的手法在建筑底部切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建筑出入口,与空中花园,增加内部庭园与外部环境的空间交流,屋顶切出1.5 m高的台阶形成高低起伏的屋顶,底部同样切出与屋顶台阶平行的的退台,形成1.6m宽的骑楼,重要的交通空间与空中花园采用倾斜的造型,一方面可作为受力构件支撑上部的荷载,另一方面可形成有趣的室外空间,让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都可得到不同的建筑效果。最后四栋建筑通过屋顶连板连为一个整体,完美地把几个功能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既满足规划条件与城市规范,也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建筑造型。

5.3 建筑平面功能与交通

建筑首层以及B栋东南面二层的主要功能为商业,其余楼层主要功能为办公。地下室共两层,负一层为各种辅助用房、设备用房、和车库。地下二层平时为停车库,设备用房。

屋顶为起伏的公共绿化平台。

建筑首层设有五个进入内庭园的入口,办公人流主要从东北角,东南角和南面的入口进入各自的办公大堂,而小单元办公区人流侧从北面与西面的入口进入庭园后再进入大堂。首层共有四个大堂进入不同的功能区,A栋办公区与B栋办公区的主大堂入口分别位于东北角与南面入口的架空层中,其余两个分别面向庭园,B栋办公区大堂交通盒可直达地下辅助公能空间,经公共大堂出地下广场,再分别进入其它辅助功能区,人流也可直接从首层内庭园经室外公共楼梯下到地下广场。

5.4立面设计理念及方案

5.4.1 底部的商业空间建筑对于主建筑体量做出了适合于城市街道感形成的退让,这种处理同时也是对岭南建筑语言的尊重与致敬。

5.4.2 立面并不是一个平滑的处理,底部区域的阶梯状处理打破了语言的单调性,而材料的变化也在这种处理当中为建筑所在城市空间及建筑自身带来新的升华。

5.4.3体量上的开洞(主入口两个副入口及两个空中花园)帮助城市景观面带来一种更加轻盈的立面效果,而不是一个巨大不间断的体量。

5.4.4 屋顶的许多台阶和高度变化非常的丰富,这种处理使得建筑自身与城市空间的呼应变得更加亲切,即使整个立面变得更长,这种怡然的感觉由建筑自身创造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立面被带给城市。

5.4.5 立面的4种材料的使用设计使得立面简约而不简单,同时也平衡了城市空间对建筑统一性与独特性的要求。

5.4.6 主立面与街道主方向切线保持平行关系,人绝不会看到垂直的完整立面,因此,其实整个立面在透视关系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融入城市节奏感与建筑自身韵律给城市带来的与周边地块价值提成的正影响的效果。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应对措施

1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项目也在快速发展,同样的,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也在一方面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对土地征迁的处理就是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它关系建设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对城市经济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对土地房屋的征迁若处理的好,可以推动城市建设项目的提速增效,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若是处理不好,会引起民事纠纷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进行规划,不仅体现在居民居住环境的改造,还在于对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等物质设施的建设。良好的城市建设项目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最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可以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城市建设具有过程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发展创造效益,属于经济工作的范畴。城市经过规划和建设后,可以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合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保障社会稳定。

3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征迁难题

城市建设项目中征迁问题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政治、文化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不符。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政府的管理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尤其是相关法律相对来说落后,而且老一代的思想文化与现在的时展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说明在城市建设中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就形成了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难题。

3.1对征迁工作的实施主体认识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迁工作的实施主体只能是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具体工作事宜主要由该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快,城市用地的需求量大,政府的工作量也会加大,为了减轻工作量,政府部门可能会把自己的工作交一部分给其他部门做,再加上,征迁工作对某些人来说有利可图,征迁工作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城市建设项目的质量。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3.2征迁政策不合理

在征迁过程中,征迁政策部分可能会出现问题,诸如征迁政策没有及时颁布、政策内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亦或是补偿安置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征迁政策可以很好的指导征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征迁政策没有及时颁布,征迁工作可能会处于混乱状态,征迁工作的混乱会影响城市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如果征迁政策里面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被征迁户得到的补偿不一致,可能会引发被征迁户之间的纠纷,不利于城市内部的社会稳定,而且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建设单位可能会进行暗箱操作,从中获利,不顾人们的利益,征迁纠纷的发生也会影响城市项目的建设。另外,正常来说,补偿费应该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如果征迁补偿标准太低,拆迁户就会闹事。在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过程中,有的征迁补偿费没有按期到位,有的征迁后所住的安置房存在质量问题。在拆迁中,大部分人是通过租房过渡,每个月的过渡费都是一大笔支出,如果不能按期拿到征迁补偿费,拆迁户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这会引发拆迁户的不满情绪,造成拆迁户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由于是安置房,部分人员想从中获利,安置房的质量本来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再加上,征迁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定期检修,房屋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拆迁户与政府的矛盾也会增加。

3.3拆迁户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征迁政策这方面,部分拆迁户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或者,征迁政策内的专业性内容太多,不能充分理解征迁政策。还有部分拆迁户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取赔偿,有去相关政府部门闹事的,也有少数成为“钉子户”的,若给这些“钉子户”单独额外的赔偿,就会出现不平等赔偿的情况,同样也有在征迁前抢种、抢建等情况,这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都是拆迁户的综合素质不高引起的问题。

3.4征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对于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政策,群众拥有知情权,尤其是拆迁户,征迁政策对于他们应该都是透明的。征迁政策中有一些专业性、理论性强的内容,没有那么通俗易懂,为减少这种由于内容出现误解的情况,征迁政策是需要加以宣传解释的。目前存在的情况是,征迁工作把重点放在了拆迁实务上,不重视甚至是轻视征迁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还有就是,人们没有专门的渠道了解征迁政策。这就导致人们对征迁政策的不理解或者是误解,从而影响征迁工作的进行,不利于城市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4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的应对措施

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的应对措施主要在于,政府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及社会法律和保障体系。下面将针对上文提到的难题,提出应对措施。

4.1发挥地方政府在征迁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征迁工作的实施主体只能是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一般可以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指挥部。所以,在征迁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政府用正确的思想安排好征迁工作,指导建设单位做好征迁工作。建设单位需要摆正工作的态度,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也要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交流意见,做到征迁工作更好的完成。

4.2完善城市建设项目的征迁政策

征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在征迁政策中进行完善,尽量把解决措施进行规范化。城市建设项目确定时,就需要提前制定合适的征迁政策,检验征迁政策,如果符合实际情况,及时颁布征迁政策,用来指导征迁工作的实际操作。完善征迁政策,需要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对土地的使用权给出明确的指示,另外还需要确认征迁政策的透明化、合法化。征迁政策中应该包含明确并且合理的补偿标准,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建设单位,亦或是普通群众,都需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有的拆迁户,减少或者是避免补偿不均的情况,明确的补偿标准也可以减少那些为了获得高的补偿费用而钻空子的情况。

4.3提高拆迁户的综合素质

拆迁户综合素质不高是拆迁纠纷的一个重大的原因。因此,政府和建设单位需要对拆迁户进行宣传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介绍征迁政策,做到让拆迁户了解征迁政策,支持征迁政策的实行。同时,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坚决打击投机倒把的人,坚持赔偿的原则,减少政府额外的赔偿支出。对法律的敬畏可以有利于对群众进行管理,推动征迁政策的科学实行,减少拆迁户方面的阻力,促进征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4.4加强征迁政策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征迁政策的宣传力度,并对征迁政策进行解释,减少群众对征迁政策的疑惑,征迁政策的公开有利于人们对政策内容的了解,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征迁工作不仅要重视拆迁实务,还要重视征迁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对征迁工作的实行进行跟踪,实时掌握征迁的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赔偿费的按期到款以及安置房的质量,维护群众的基本权益。同时,加大对政府征地拆迁权利的约束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府的权利过大,从而进行暗箱操作,从群众身上获取利益,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提高征迁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促进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5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项目征迁难题主要体现在政府主体和拆迁户各自的问题以及两者的矛盾,征迁政策的实施和宣传也是城市建设项目的难题。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拆迁户都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缓解政府与拆迁户之间的矛盾,遵守自己的责任,共同完善征迁政策,并对其进行宣传解释。从而促进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轩.潍坊:用法治思维破房屋征迁难题[N].中国建设报,2016,08(001).

[2]李宇超.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本报记者,陈运军,殷磊,张明蕾.围绕“共同缔造”破解征迁难题[N].厦门日报,2015,08(A02).

[4]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7~10.

[5]李风郏,恬甜.开化:15年征迁难题一朝解[N].浙江日报,2015,02(012).

[6]陈伟,吴群.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09):142~149.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文4

[关键词]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制度;规范化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的速度和强度日益加快加大,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确保城市建设与交通协调发展,我国各城市逐渐重视并陆续开展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全面分析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边未来交通系统的影响,并根据影响范围、程度和方式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达到既能使交通系统承受这种影响,又不妨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然而由于我国交通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积累较少,加之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和诚信制度尚不健全,使得这一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在实施中面临操作过程不够规范、评价成果与审查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削弱了交通影响评价对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作用。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探讨更加规范、科学的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制度,以期形成良好的交通影响评价管理机制,保障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有效实施。

1 乌鲁木齐市交通影响评价工作

1.1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发展现状

与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比,乌鲁木齐市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虽晚但起点较高。2010年4月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下发了《乌鲁木齐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规定》,对编制交通影响评价报告的咨询机构的资质、职能部门如何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规范:

(1)资质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规划资质且有交通规划业绩的机构或交通咨询类资质的机构编制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同一机构不得从事同一项目的规划设计和交通影响评价工作。

(2)监督管理: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发展和改革、规划、公安、交通、市政市容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工作。

(3)审查管理: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公安、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建设项目相关的其他部门,对交通影响评价报告进行专家论证或委托独立的咨询机构进行技术审查。

(4)审批管理: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等相关部门应当将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及其审查论证结论作为审查的主要内容。

1.2 交通影响评价管理既存问题

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与规划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规划管理程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乌鲁木齐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规定》虽然对交通影响评价的运行机制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实施过程仍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1)由于没有对编制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同时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使得一些不具备交通影响评价技术能力的单位在各种利益的推动下参与其中,从而无法保证交通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性。

(2)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交通影响评价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开展阶段,有可能导致交通影响评价结果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设计要点相冲突,难以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或者导致交通影响评价达不到应有的深度。

(3)由于没有对交通影响评价的时效性做出规定,对于周边建设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建设周期较长的部分项目,易造成投入使用后给交通系统带来无法弥补的压力等问题,难以促进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4)由于缺乏相应的交通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致使交通影响评价的合理性和改善措施的有效性无法得到检验,不利于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完善,同时难以对各参与者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因此,为确保交通影响评价的顺利实施,乌鲁木齐市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行政制度及规范,以保障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2 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制度

2.1 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内容

王元庆等[1]首次定义“交通影响管理”是指在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协调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各参与者,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并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交通影响评价程序,促进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对于一项确定需要开展交通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完整的评价过程应包括:开发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交通咨询机构编写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审核部门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相关职能部门监督开发商落实改善措施、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开展交通影响评价检验工作。由此可知,交通影响评价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交通咨询机构、审核部门和职能部门,且各参与者在交通影响评价过程中的职责和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影响评价过程及各参与者职责

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交通影响评价各参与者的积极配合、规范操作是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因此有必要明确交通影响评价各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职责,并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促进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2.2 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制度

根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内容以及交通影响评价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建设;成本;探讨

1 城市建设成本的界定

成本,作为一个广义的经济范畴,意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耗费的各种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支出。而建设成本,通常指建设某一工程项目而发生的所有耗费支出。从基本建设角度,或叫工程建设成本。但言及城市建设成本,虽然总括地可以说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可是因其建设的规模性、综合性、复杂性,又是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所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对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开支范围就要有相应明确的界定。

成本总是为满足一定的功能而发生的。所以界定城市建设成本应依据城市的功能而定。城市的功能首先是要考虑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功能,或称宜居的功能。在以往的地理知识描述中,常将某一城市定位于是一个重工业或轻工业城市,商业或旅游型城市等等。但这样一些特点总是从属于城市的宜居功能的。换言之,没有宜居功能,没有市民居住,这样的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大工厂、大商场、大公园,却不能称之为城市。而要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就要有良好的居住场所,顺畅的道路交通,齐备的公共设施,赏心悦目的景观,有绿树绿地形成的优良生态环境等等。当然还要有满足市民生活消费的商场、娱乐和文化教育场所以及完善的城市管理机构等。所以诸如此类的建设项目支出应是城市建设成本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而言,生产性建设项目支出不应包括在城市建设成本之内。

在一个城市建设中,房屋及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和景观设施等构成城市实体的空间框架。所以这方面的建设支出也是城市建设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建设成本又可划分为这样一些具体的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或者说,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城市建设成本的计算或核算。

很明显,就整个城市建设成本而言,应该无法按照微观会计的要求确立一个独立具体的会计主体进行建设成本的核算。所以城市建设成本的核算应属于宏观会计的范畴。

2 城市建设成本控制

2.1 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分析判断。由于不同城市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城市之间的建设成本并没有可比性。因此判断一个城市的建设成本是否降低或节约,应基于其自身的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

2.1.1 城市建设的成本—功能分析。成本—功能分析方法本是微观会计中分析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即通过产品的成本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对比分析,寻求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功能通常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包括效用、可靠性、寿命、质量等。同一成本支出额,功能越高,意味着成本的相对降低;而在达到一定功能标准时,成本支出额越小,则意味着成本的绝对降低。此思路可用于城市建设成本的评价。比如按照规划的预算投资进行的某一城市建设项目,竣工完成交付使用后,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则说明这笔建设资金的使用是合理的。如果资金的耗费比预算节约了很多,即是城市建设成本的降低。如果明显提高了城市的功能,超过了设计能力要求,则也反映出城市建设成本的降低;反之,完成的项目不能发挥效能,或者达不到工程设计的使用标准,甚至建成之后无法投入正常使用,长期闲置到最后报废(这种情形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并不少见),则意味着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

2.1.2 城市建设的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的本意是指为保证质量而支出的成本费用。在这里取其外在名称而赋予内在的新涵义。即,城市建设的质量成本是指,一切城市建设项目都应以质量为前提,在质量保证前提下来看待建设成本支出的多与少。用一定的经济指标反映时,就是建设项目质量与成本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建设成本支出越少越好的误导。在目前的城市房地产开发中,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报导,说某些黑心的开发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总是以最低廉的成本去建造供人们长期居住使用的商品房屋,于是出现了许多质量低劣的建筑物,甚至出现了“楼脆脆”、“楼歪歪”这样不待使用便已倒塌的建筑垃圾。这表面的成本降低却是十分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以房屋建筑物为例,在成本一定的前提下,使用寿命越长,意味着建设成本越低。我国房屋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25年~30年,而在日本是50年,在美国是74年,在英国是132年。差距是如此之大。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建设成本畸高,造成的资源浪费极大。建筑质量要求还体现于外在和内在的两个方面。从外观上,不是粗制滥造,而是精雕细刻。赋予城市以美感,提升城市的形象。从内在上,质量优良,使用舒适,同时较少发生使用中的修复费用。

2.1.3 城市建设的同类成本分析。尽管不同城市的综合建设成本没有可比性,但构成城市实体的某些同类建设项目之间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比如城市道路和房屋建筑物的修建就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同样数量同样等级的道路建设支出,在不同城市之间做比较时,就可得出这一建设项目成本高或低的评价和结论。

2.2 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途径。具体包括:

2.2.1 做好城市建设规划是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关键所在。城市建设规划应有科学性、前瞻性、法律性。特别是关乎城市形象、城市历史的永久性标志性建筑,一定要慎之又慎。城市建设规划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不因领导的更替喜好而随意改变。缺乏合理长久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朝令夕改,建了拆,拆了又建,必然造成城市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同时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常使已经建好的工程屡遭破坏,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城市道路的“拉锁”现象。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才能使城市建设成本真正降下来。

2.2.2 编制城市建设预算是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有效方法。每年的城市建设预算可以分解为若干部分,即形成各个单项工程预算。有了科学的预算,城市建设成本才能得以控制和降低。消耗定额通常是编制工程预算的基础。由于城市建设的特殊性,常常缺乏系统完整的定额标准,这就需要多收集历史资料和对比材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筛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定额,从而编制出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建设预算。

2.2.3 房屋建筑物和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自然也是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重点。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和项目负责制,严格工程招投标程序,严格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查,都是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重要环节。

2.2.4 旧城改造目前是城市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所以旧城改造也是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说,旧城改造不能顺水推舟,所谓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总是翻来覆去,修修补补。而要结合新城的建设,制定出统一长远的规划,毕其功于一役,改造一次,翻旧如新,与城市的新建项目融为一体,彻底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这样做才能使城市建设成本降到最低。

2.2.5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城市常常提出建设园林型城市、花园型城市,其实这并不等同于生态型城市。而且建设园林城市并不是大树搬家进城,建设花园城市也不就是遍地花圃。一些违反科学的做法常常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生态型城市应该是通过最合理的布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的污水污物、生活垃圾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处理。绿地绿树点缀适度,空气得到净化而清新如洗。这才是理想中的宜居城市。建设生态优良的城市必然要加大城市建设成本,但如果能明显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成就城市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长远来看,却是建设资金的最佳使用和城市建设成本的相对降低。

2.2.6 城市建设要考虑和兼顾城市的日常运营成本。所谓城市的运营成本是指在城市的每年正常运行中,发生的城市维护费用最少,市民的出行和生活成本最低。一个城市日常运营成本的减少实际上间接体现出城市建设成本的降低与节约。

以上是本文对城市建设成本的尚不系统和成熟的阐述。其中的一个目的,是给城市建设者一个警醒和深入思考。真正树立成本意识,改变目前城市建设中不计成本,浪费资源,只求当前政绩,不为长远着想的违反科学发展观的现象。使城市建设成本力求最低,使城市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能。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范文6

关键词:城市功能;区域性整体开发;城市综合体;长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43-02

一、中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

2009年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GDP比重达48%以上,在日本、英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GDP中的比重也都高于65%。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规划建成11条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6 849公里,平均路网密度达到3.07公里/百平方公里,主要城市的城际铁路密度将达到东京、巴黎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在路网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城市功能综合体将出现,可以想象长三角地区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

在区域化城市建设中,城市功能综和体的设计、相关各方的合约评估难度大、建设投资期长、充满不确定风险。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公共服务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使得投资城市建设的资本市场较之一般的资本市场更为复杂。投资泡沫或投资不足是中国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经常交替出现的现象,资本投入不均衡已经成为长期制约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

1.建设项目融资渠道狭窄。建设项目融资渠道单一是目前中国城市建设各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银行信贷与财政拨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当市场不景气时,政府会加强对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来吸引私人资本加入,而当经济状况趋于好转时,通过融资创新,社会资本很可能出资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并从加强城市功能综合体带来的整体价值中获得利益。相对而言,利用政府信用担保的项目融资模式已不再适用,银行信贷融资、企业债券、股票上市融资、及信托融资等融资渠道需要在创新的城市建设商业运营模式下发挥积极作用。

2.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估难。在现行的投资运营模式下,政府与开发商在公共建设部分与商业建设部分中的角色界定不清,开发交易协议内容不够细化,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共与私有投资的风险都将较大。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自身市场化运营的角度出发,必然要求将贷款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之下,这就需要建设项目的业主有稳定持续运营的能力,才有可能偿付贷款,其中提供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是政府或社会资本获取稀缺的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然而,政府大规模举债并不利于城市建设项目的风险控制。

在项目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开发商、贷款提供方、施工方的投融资成本、风险分担与投资利益不能被清楚地体现出来,项目的风险评估存在困难。虽然普遍来看收益率很高,可是具体到某一特定企业或者项目,高投入并不一定意味着高产出,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相当大。而且由于城市建设项目各相关方的角色定位缺乏权威的标准和方法,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不够紧密,难以得到贷款银行的认同,除土地抵押外,政府和企业的其他资产中可以拿出来作为贷款抵押的屈指可数。

3.上市道路尚在摸索。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是建设项目低成本融资的捷径。随着万科、万达、中粮、中国建筑纷纷走向A股市场,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纷纷改制重组,积极筹备上市。可是目前城市建设项目直接上市融资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承担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建设项目的项目公司多由施工建筑企业成立,这些项目公司的经营思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项目公司运作也不甚规范,对于上市以后是否就意味着控制力的削弱,管理层也还存在不同认识,形成了观念上的障碍。另一方面,项目公司是一类相对特殊的公司,相应也有特殊的监管政策,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将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贸然推进项目公司上市融资,企业在付出高昂代价的同时未必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4.政府投入存在缺口。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载体的区域性整体开发模式在长三角城市建设发展中刚刚起步,政府的引导和培育具有决定性作用。虽然近年来中国中央及各级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投入力度,可是距离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长三角国际都市圈建设的环境要求还相差甚远,即使一些地区的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上的投入一再提高,可对于提升城市功能、集约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来说,显得有些步调不一、重复浪费。此外,目前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投入主要采用专项资金直接注入的形式进行,这类基金规模不大,且使用方向有一定限制,受到各地区政府的直接控制,并不能调动各投资方的积极性。

支持长三角地区功能升级,增加长三角地区的路网建设、环境整治及潜在升级为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资金投入是未来的国策。

5.机构投资者进入渠道狭窄。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提出保险资金允许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实施细则也即将出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项目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他们。其实,长期投资者的投资压力不小,在追求适度投资收益的同时又要满足资产负债匹配与抗通胀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一投资目标需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投资标的具备稳定的未来收益,如收费类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园区公建项目等等;另一个前提则是经济溢出效应,轨道交通旁边的城市组合体项目必然形成优于单个项目的经济溢出效应,从而有效放大股权资本的杠杆作用,为长期投资者获得理想的回报。

人民币股权基金已经成为国内股权基金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但由于国内掌握大量投资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受到种种投资约束,使得国内股权基金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二、国外城市建设投资情况简介

1.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澳大利亚的区域化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通过发展股权基金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性,通过私募设立基金,可以是更多的资本参与投资城建项目,而且运营一定年限后可以上市转为公募,这激起各种类型投资者的极大兴趣。目前澳大利亚投资基金总量已经超过10400亿澳元(大约1 733亿美元),近十五年来的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11%,其中上市基金总量达到2 000亿澳元。

2.融资方式的多样性。英国对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实行“政府配比利润”,即如果建筑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公建类项目,政府将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返税及利润补贴,为这项投资的质量和顺利建成打上“双保险”。而且政府则对企业投资规模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给予更多利润回馈。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明显地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建设事业。

3.投资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日本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健全,通过金融法律法规对社会资本、股权投资的投资做出了明细规定,通过国土综合开发法,将城市的综合发展(长期)规划与都市圈发展相统一,使得城市建设投资在法治的环境下有序地发展。

三、中国城市建设的近期发展趋势

1.城市建设投融资运行模式不断优化,与资本市场开始全面接轨。2010年将因长三角城市建设与资本市场的全面接轨而在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记下醒目的一笔。早在2007年末出台的《产业投资基金指导意见》,就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对社会资金的鼓励和引导,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政府鼓励项目”,依靠资本市场来确保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界的共识。与此同时,中国长三角地区建设的升级及变化趋势(多点并重、多层次经济圈、制造业基地等),也拓展了原有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为城市建设发展基金的设立和运行准备好了条件。

2009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与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西安开元城市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当地规划的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重点项目。这是全国首个城市发展基金,是对城市发展融资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受到了各界高度关注。基金规模为首期30亿元人民币,投资范围主要为以曲江新区扩区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等与城市发展相关的项目。

2010年2月,南昌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下属的国开金融公司签订了《南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合作投资框架协议书》,标志着中国首个低碳与城市发展基金落户南昌。基金的设立,将重点加大对南昌市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的投资,着力推动南昌市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将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股权交易市场的逐步畅通,不仅为已具备相当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开发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参与城市建设项目投资的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从而为低收益、长周期的城建项目获得更多的股权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带动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与建筑业整体走向良性循环。

2.城市建设项目的融合稳步推进,新内容新模式不断涌现。近年来,尽管房地产类项目建设飞速发展,但长三角城市功能升级始终指向“城市综合体”的方向。虽然城市建设中的房地产项目和基础设施类项目由于投资收益差距大的原因,长时间来未能使资本市场与城建项目整体运营顺利融合,但城市运营商模式在建筑企业的运行,已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大趋势。

BT、BOT、资产证券化等各种新投融资模式的出现,政府、开发商、企业和投资者通过积极创新各种融资渠道,不断挖掘热点地区优质项目的商业价值,使此类项目成为外部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