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监督职能特征

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文1

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责比较多,因为很多职责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结合现代财务会计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流动资金核算

流动资金是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在财务会计活动当中必须对流动资金进行正确的核算。为此,财务管理部门要制定流动资金管理和核算的详细实施办法,参与核定流动资金的定额,在流动资金管理上实行管用结合与资金归口的分级管理模式。在流动资金管理上,应该编著详细的流动资金计划,并根据企业的负债情况,制定银行借、还款计划,根据计划和组织的发展需要进行流动资金调度,组织流动资金供应,以满足组织的发展要求。在核算过程中,要详细考核流动资金的使用效果,调整流动资金速度,实现流动资金利用的最大化。

(二)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经营性的组织,主要指的是企业,也就是核算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在成本核算当中,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办法,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工作程序,根据核算工作的需要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在成本费用计划当中要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范围、费用开支的范围,对费用开支情况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每一项成本费用开支情况都要登记成本费用明细账,按照规定编制成本报表上报。在成本费用考核当中,主要检查费用实际产生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寻找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并在今后的核算管理工作当中加以改正。

(三)利润核算及分配

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文2

关键词:会计学 统计学 相互关系

会计学与统计学都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一门科学,都具有典型的计量特征。会计学与统计学都起源于原始的计量行为,它们联系紧密,又有明显区别。本文通过如下几个方面阐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区别与联系,使得人们对会计学与统计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其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1、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起源

复式记帐法发源于12至13世纪意大利的北方城市,最早反映意大利复式记帐法的萌芽状态的帐簿是公元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的两套会计帐簿。这份记录是最早使用借贷用语进行复式记录的史料。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uca Paciolo)在《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全面系统的介绍复式记账法,并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也标志着会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的内容、方法、技术以及会计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变化。同会计学相比,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则迟了几百年。统计史学界公认,1672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著作《政治算术》的问世,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统计”最早作为学名使用是在1749年,当时德国哥根丁大学政治学教授G.achenwall将课程“国势学”定为“Statistik”(统计),对其起源有个认识,更好地了解它们地发展历程。

2、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反映其发展过程及规律性。

3、会计学与统计学的涵义

会计的专业定义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该定义可得出两层含义,一方面企业的预测决策是基于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会计是掌握了对经济信息进行数据化的专业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就是为企业管理提供专业数据化的经济信息。实际上会计还指上述工作所需的知识,这时我们将它称为会计学。会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质量与时效性,直接决定企业预测决策管理,在企业管理与会计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广义来说,会计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即会计报表分析)。但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都需以会计核算为前提和基础,所以说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统计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及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统计”一词广泛的运用使得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涵义,归纳起来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3.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指关于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统计设计,即根据统计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规划;统计搜集,即对统计资料的调查;统计整理,即对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统计分析和预测,即计算相应指标以及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

3.2、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反映客观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具体表现为各种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统计资料能反映客观现象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以及有关情况。统计把有关数据经过一定得方法整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

3.3、统计科学即统计学的理论,是指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科学所包含的一系列搜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有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同时也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为统计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职能

4.1、所谓职能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所应用的领域相对较为宽广些,它应用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会计信息基本上是价值形式,因而显得抽象和笼统;统计信息基本上是实物形式,因而显得具体和朴素。因此,会计学和统计学的职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4.2、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这是会计职能的科学概括。以马克思的上述概括为依据,会计有两个职能:一是反映,二是监督。近年来,会计职能已有所发展,除反映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

4.2.1、反映职能。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谓反映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4.2.2、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检查监督。

4.3、统计的信息职能是指根据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信息。信息职能是统计的基本功能。统计部门是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职能部门,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4.4、统计的咨询职能是指利用已经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在对统计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分析研究,开发利用,就能发挥统计咨询职能。统计信息咨询可以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作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并且是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的资料来源。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机构,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国外的用户开展统计咨询服务,使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发挥多方面的社会化功能。

4.5、统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运行状况,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如果说统计是观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状况的仪表,那么统计监督就是根据该仪表的显示来监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运行状况是否正常,并对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还可以起到对该仪表本身运行是否正常进行检测的作用。因此,通过统计监督既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还可以保障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有效运转。

4.6、统计的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收集和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统计的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准确、丰富、系统、灵敏的统计信息,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使统计信息能对科学决策、管理和人们的实践发挥作用。统计监督职能是在统计信息、咨询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它可以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研究来评价和检验决策、计划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及时对决策、计划执行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对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必然会对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优化。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三者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形成合力,提高三者的整体水平,才能够使统计在现代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联系

会计学和统计学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如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职能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统计学方法运用到了会计当中去,同样也有很多会计方法运用到了统计的计算中去。

5.1、会计学中的统计学

会计很多专门方法在统计中所提及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统计方法都参与其中,比如,相关回归分析就是将混合成本分解运用其中,标准差系数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概率决策运用于短期经营决策,趋势预测模型运用于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区间估计、概率预算以及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等。中级会计教材中可以看到。从财务会计方面看,竟然能够看出会计和统计的起点竟几乎是同一点:六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静态资产负债表中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统计上的时点指标就是这点;动态利润表中的三个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它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而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同样是反映这一点。而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恰好是统计核算的起点。企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确定方法中的加权平均法与统计上的平均数如出一辙。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财务管理上的筹资、投资风险预期和资本结构评价,这些都和统计方法有着相当的联系。没有统计方法的支持,就不会存在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在结合了统计方法的抽样调查法,有效市场假说获得了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资料和信息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法描述了二者的相关程度;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自身就相当于一个统计回归方程。而实证会计研究过程本身,无论是样本选择还是模型方法设计、无论是模型选择还是假设检验,均离不开抽样调查和回归分析。

5.2、统计学中的会计学

很容易发现,统计里面引入了很多会计的方法,比如说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等。宏观上看,统计核算是国民经济的核算主体。从核算的方法上讲,根据会计账户之间的总体平衡、相互对应的原理,循环账户体系成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核算原理上看,复式记账法已然加入到了国民经济核算中,正所谓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从核算原则讲,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也被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

综上所述会计学与统计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渗透,不应偏废或以其中一项代替另一项的职能。要达到二者优势互补,互相借鉴,相互协调运用,为企业经营决策发挥更好的作用。研究这两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区别,也很有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很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应用的作用,也会发挥很大效益,当然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成玮.会计与统计比较研究[J].现代会计,2007,(2).

[2]刘亚彬.会计与统计的协调统一问题探究[J].现代会计,2007,(2).

[3]杨昆元,王力宾.略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关系[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5,(4).

[4]黄杰.论会计与统计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1,(20).

[5]李文侠.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相互关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文3

【关键词】审计,会计,区别,联系

正确认识“关系”的性质,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审计与会计这两种社会活动,有着其各自不同的职责、职能,但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

一、关于审计。

(一)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进行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特征: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

(三)审计的主体:审计的主体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机构或专职的人员,是独立的第三者,如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

(四)审计的对象: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

(五)审计的工作方式: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

(六)审计的主要目标:审计的主要目标:1、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七)审计的类型:1、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2、内部审计。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查和评价的活动。3、社会审计。是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公证、评价的服务活动。

(八)审计的职能:1、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是指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审计要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监督必须是权力机关实施的;二是要有严格的客观标准和明确的是非界限。2、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通审计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和方案等是否先进,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是滞切实可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按计划,预算和有关规定执行,各项资金的使用不是否合理,有效,经济效益是否较优,会计资料是滞真实,正确。在评价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往往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促使被审计单位克服缺点,改正错误。3、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是指通过鉴别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有关的资料的性质,然后作出相应的出面证明。

(九)审计的任务:1,审核检查是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披露打击经济领域中犯罪活动,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2,监督财政预算和财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和协调发展。3,审核检查会计和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为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提供有用的信息。4,审核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5,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6,鉴证经济活动和有关资料,为改革和开放服务。

(十)审计的作用:

1、审计的制约作用。2、审计的促进作用。3、审计的证明作用。

二、关于会计。

(一)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地位:由于会计部门和其他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是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

(三)会计的作用:1、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2、满足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3、满足有关各方了解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

(四)会计原则:1、真实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4、可比性原则。5、一致性原则。6、及时性原则。7、明晰性原则。8、重要性原则。9、权责发生制原则。10、配比原则。11、谨慎原则。12、实际成本原则。1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五)会计的职能: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2、会计的监督职能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控制,使之达到预期限的目标的功能。现代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并在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3、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能指利用责任会计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化管理的事中控制职能,通过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考核企业,单位的经营业绩的评价职能等等。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有人认为审计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

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历史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均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2、目标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在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3、作用上的联系,①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各种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②维护财经法纪;保证财政、财务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③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4、体现各自职能方法运用时存在的联系,审计和会计在进行相应的审查监督上都必须借助会计方法和会计技巧。因而会计方法,同时是审计和会计的工具。5、体现在审计与会计工作对象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工作对象都是相关的会计资料。6、工作范围同样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7、同样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文4

摘要: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为此本文提出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国家和社会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需要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致使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强化会计监督日益重要。

一、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约束机制的局限。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

(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必要的。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则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三)会计素质的局限。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因此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就变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并给予处罚;同时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并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的意义。除了健全《会计法》之外,还应修订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来配合《会计法》实施,真正树立起《会计法》在会计工作中的权威。

(二)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加强内部审计在工作中的作用,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

(三)明确政府监督职责,加强合理分工。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在监督的方式上,财政部门一方面对各单位会计报表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再监督,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向部分国有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通过会计负责人对国有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审计监督主要是实施对税务、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再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还应当与财政税务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避免重复。

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文5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不断整合,优化资源结构配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管理难度不断提高。如何提高集团企业的管控能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成为经营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资金运营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而激活会计职能充分发挥核算与监督作用,提高集团企业管控能力并不是无序可循。现根据会计工作性质分析会计职能作用如何得以实施,才能促进企业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词:会计职能;资金;经营;投资;决策

资金是企业运营中流淌的血液,是会计核算监督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经营创造利润最大化、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锅饭的资金使用被打破,企业走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企业必须重视资金管理,围绕资金的流转过程,挖掘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一切,则要求企业财务会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依据《会计法》给予的权力,充分发挥其核算和监督职能。

一、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实现资金运行效益最大化

会计按其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及适应的范围可分为企业会计,预算会计两大类。会计核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就无法进行监督,只有正确地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会计运用经济手段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并不断向经营者、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资料。掌握收支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单位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济运营管理水平做出努力。

企业要发展,不仅要生产适应市场及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而且要在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环环相扣,控制成本,节支降耗,要达到这些目的,会计必需参于生产过程中资金及物资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核算和监督。因为企业的经营情况是通过财务指标来衡量反映。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实际上就是反映企业单位经营情况的“气象表”,需要会计人员全心全力投入企业生产过程经营管理一线,及时掌握资料,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指标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贴切实际的解决方案。预算会计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实行统收统支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使有限资金高速循环,创造资金的最大使用价值。当然这些都是在会计工作核算和监督中进行的。核算监督实际上就是财务管理,而且是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面。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得力,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加强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只有这样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才能永立鳌头。

二、核算和监督是实现财务管理的基本途径,如何实现财务管理,什么是财务管理职能。

会计与管理不可分割,从会计工作的组织实施,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核算方法的确定,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会计法规的制定颁布,都烙下了管理的印记。由于会计机构的地位和职责不同于其他直接经营管理部门,因此会计工作既有其作为管理活动的共性,在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上还有着独立的个性。具体表现在:

(一)会计管理贯彻于整个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处理过程,是指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输出等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每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收集经济信息,要考虑其对策的相关性,并对其真实性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同时也包括了对信息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监督。会计通过信息处理反映问题,确定经营者经营成本,比较经济信息,鞭策和激活企业管理水平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会计信息输出,更反映者管理的需求,资产负债表之所以按照“资产=负债+权益”的会计方程式编报,就是为了反映企业投资者参与和监督企业管理的意愿,企业报表种类和报表指标设计应信息使用者需要而设定。可见,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管理职能的体现,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也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实施过程。

(二)会计是以信息为介质实施其管理职能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价值运动的预警系统,可以提供企业价值运动的历史信息、时点信息和未来信息,这种提供信息的活动明显具有支配决策行为和价值运动的功能。精明的经营、投资决策者能够根据会计信息采取相应的决策和控制对策,确保经营、投资目标实现;而失败的经营、投资决策者因为忽视或无视会计信息的预示和警报,无法获取经营投资回报直至资不抵债结束经营投资活动。

(三)会计工作以不断渗透决策领域

会计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现代企业的决策信息多数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总会计师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是企业决策机构不可缺席的一员。会计人员参与决策活动,既是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的需要,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及会计活动的特殊性,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行为规范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利益保护职能、行业管理职能等等。现浅析以上会计职能。

(一)行为规范职能——在会计仅仅用于记录剩余商品数量时,或是仅仅作为累计经营收支的工具时,还没有具备完善的行为规范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进步,需要通过会计核算与记录的业务数量越来越大,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会计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和学科。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监督会计人员行为道德和考核其工作效率高低的需求,会计模式对会计行为的规范职能应运而生。

(二)资源配置职能——会计模式的资源配制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由人们逐渐认识并逐步强化的。会计产生于对剩余产品的计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开始出现合伙与委托等多种形式的两权分离,并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形式,会计开始渗入各个行业,逐步演进成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的资源配置职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三)利益保护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的延伸。在发挥会计模式的资源配置职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也就是说,无论是通过会计制度制约会计人员,还是依据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都是借助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实现对某些利益主体的保护。

(四)行业管理职能——各国各行各业会计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职业及其组织通过法规、制度等对会计行业进行规范。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会计职业在该国家的工作范围和法律责任有所差别,制定规章条例的机构也会因国因行业而生。

会计监督职能特征范文6

关键词:监事会 会计信息质量 改进

一、引言

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经理人必须定期向股东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以此作为对经理人经营才能和经营努力的间接衡量。因此,财务报告的质量即会计信息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谢德仁(1997)曾基于交易成本分析指出,现代企业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范式是:由政府来行使通用会计规则制定权,由经理人来行使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经理人享有和行使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意味着财务报告是在经理人领导下编制,而经理人本身又处于在签约后的信息优势地位,存在一定的机会主义行为趋势,容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有一个独立于经理人的第三方,对经理人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对其提供的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并不行使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这个监督机构的人员应由股东直接选择,且能够反映和维护股东的意愿。监事会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必设机构。从监事会的性质来看,监事会是公司法人的监督机构,是对董事会及其成员和经理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构。从监事会的权力结构来看,监事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机构,是代出资者行使监督权的主体。从监事会的地位和特征来看,监事会是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的公司必设的集体监督机构。而监事会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审查来实施的。会计信息是委托人观察人的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判断人执行契约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监事会作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图1),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监事会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刘立国(2003)对公司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薛祖云(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的某些重要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后发现,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在监督公司财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提出监事会会议频率、监事的数量和比例、监事会规模等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相关,而名誉监事等却未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产生影响。彭云(2005)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发现,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缺位,董事会难以承担受托责任,监事会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监事会的确会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但研究主要是针对监事会的会议频率、规模来进行研究,对监事会特征描述不够全面。本文增加了监事会特征,主要通过对监督事会的人员构成、监事文化程度、监事持股等近期数据进行统计,指出目前监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如何加强监事会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监事会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分析

(一)监事会的设置方式导致其独立性受损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是设立在股东大会之下,与董事会平行,其人员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由于股东大会的股东,有的同时也是董事会董事,那么董事会实际上对监事会的人员选择具有决定权,一旦遇到监事与董事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就可能撤换监事。另一方面,由于监事会与董事会平行,监事一般情况下来自中层干部或工会工作人员,监事得到资料是通过列席董事会、阅读董事会报告及询问董事、管理层等间接方式获得信息,与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公司状况资料的董事与经理层相比,其直接获得信息来源的比例明显偏低。加之一些经理与部门负责人不愿与监事会配合,不主动接受财务检查,其得到的信息远远少于董事和经理层,不利于监事会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监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 从总体上看,监事会的规模平均为4.6人,高于公司法规定的最低人数3人。另外我国公司监事的产生除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之外,一般来源于企业内部并主要出自管理层意志。董事会成员及经理层与监事都来自一个单位,在原本存在的上下属关系前提下处于下属的监事很难对仍为其上属的公司决策者行使监督权,否则可能面临失去其监事资格以及在原单位的利益遭受损害。虽然依公司法规定监事由股东大会任命和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但实质上监事的提名和最终当选完全有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决定,股东大会只是履行选举程序而已。南开大学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3.4%的监事来自公司内部,且政工干部和工会代表两项合计占监事成员的60.82%,有的公司甚至将监事会变成分流富余人员和安置临退人员的渠道。有些企业的监事由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声望的学者或专家担任,但由于这些专家大多十分繁忙,并不完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的几乎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作用。这样,由于监事会成员的身份不能保持独立便无法担当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不利于企业内外部监督力量的均衡,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监事文化程度低、职权偏小且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从构成人员来看,董事、监事、经理层相比较,监事具有的文化水平最低(表1),其中本科生和大专生占监事会成员总人数的比例高达50.5%和20.1%,远超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另外从《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看,监事会并不拥有任命董事会成员的权利,监事会虽然有权监督公司董事和经理的行为,但监事会以什么方法、通过何种途径进行监督,以及监事会决议产生什么样的效力,都没有规定。且未规定监事会对公司财务人员的监督,这样便缺乏对公司财务检查的其体实施方式的规定,监事会就不能以公司名义委托会计师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审计。董事长作为公司唯一的法定代表人,除非得到其授权,监事会并没有对外代表公司的权利,难以保证监事会对董事会、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缺乏对监事的激励和惩戒措施公司监事会代表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出资者的利益就是监事的激励要素。然而大多数公司中,监事的报酬要远远低于经理层,股权激励也不针对监事,监事履行职能所需的经费又无相应保障。且监事的报酬和监督费用的申领控制权掌握在经理层手中。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监事的持股额比其他公司高层要低,因此其对公司业绩、经营情况以及未来发展就会不关心。在此利益格局下,监事缺乏工作积极性,即使发现管理层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可能视而不见,于是“监事不监事”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公司法》对监事缺乏激励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监事疏于监督,致使公司和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害时,监事个人应承担何种责任、受到何种处罚,也未详细规定,监事职能难以有效发挥,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监事会开展活动次数少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企业研究所教授科利等指出:“董事会会议是董事会工作的中心内容。”监事会会议自然也是监事会工作的中心内容。从(表3)可以看出,董事会平均召开会议的次数和平均每年开会次数都远远超过监事会。监事会会议的多少说明了其开展工作的情况,这反映出监事会职能有效发挥的程度比董事会差,不利于实施监督职能,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构多,且职能有所交叉。如目前上市公司除了设置监事会,还要求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在功能上的交叉或重叠见(表4),职能的重叠会导致责任不明、相互推诿、多人监督实为无人监督,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工作的失误。

四、基于监事会视角的会计信息质量管理

(一)改变监事会机构设置,适度扩大监事会权力规模 纵观目前世界上的监事会模式,德国与我国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我国可多借鉴德国的模式。德国监事会机构设置模式是以“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公司经营管理层”为基本权利路线的内部治理关系框架。在这种制度下,公司设立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三个领导机构,分别代表所有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监事会和董事会人员不能交叉兼职。这种三权均衡配置相互制约的领导机构,在组织形式上和人员构成上,都实现了监督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状态,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并在公司利益需要时召集股东会议。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最大特点是监事会和董事会有上下级之别,监事会为上位机关_董事会为下位机关,董事会对监事会负责,而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监事会享有最强的独立性,能够更好地执行监督职能,因此我国可考虑采用这种模式。同时,应该扩大监事会的权力规模。首先是业务监督权,应将业务监督权和财务监督权明确归为监事会权力。其次是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是召集股东大会的权力仍然在董事手中,为了避免因董事阻扰而无法召开股东大会情况的发生,应赋予监事会这项权力。再次是赋予监事单独行使职权的权力,特别是对于职工代表监事,这项规定可以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行使监事权力。最后是赋予监事会特定条件下的公司法人代表权,《公司法》规定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监事会无权代表公司,但如果公司与董事长作交易时或者董事和经理侵害了公司利益,需要以公司名义提讼时董事长拒绝诉讼的情况可能发生,因此应赋予监事会特定条件下的公司法人代表权。

(二)完善监事会人员构成比率,保障职工监事行使监督权在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原则下,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董事会作为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完全受控于股东会。虽然监事会是出于维护股东权利而建立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需要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样需要得到保障,因此在监事会的组成上,应由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中小股东代表、职工代表)组成,这样可以避免一股独大的问题,这需要在法律、法规条文中予以明确规定。事实上,监事由董事、经理等以外的其他人担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独立性。同时,为了使职工监事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就一定要消除一切不利于其行使职权的因素。职工监事行使监督职权的障碍主要来自于相对董事和经理层的从属关系。虽然改变这种关系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保障职工监事行使监督权不受董事和经理层的威胁。首先,职工监事离任之后三年内没有经过职工民主机构的同意不能被解聘或更换工作岗位。其次,没有经过职工民主机构的同意,职工监事在任期间和离任之后三年内不能晋升职务。最后,职工监事在任期间,没有经过选举产生职工监事的职工民主机构同意,不能被开除或更换工作岗位。以上几条可以防止董事和经理层的报复行为,消除职工监事行使监督权的后顾之忧,同时也防止职工监事因被腐蚀而放弃监督职责。这样,职工监事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就能积极行使监督权、维护职工利益。

(三)增强监事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权范围根据公司法,监事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并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具有财务、会计、审计或者宏观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忠于职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文字撰写能力,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等。因此,股东大会在选派监事时一定要考虑监事的胜任能力,同时应加强监事的后续教育,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监事的胜任能力和后续教育作出明确的规定。另外,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监事会以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监督公司董事、经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以及监事会决议产生什么样的效力。

(四)鼓励监事会成员持股,完善对监事的激励制度由于对监事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监事履行监督职责的积极性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健全公司的激励机制,给予监事一定的股票期权激励,将监事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起来,使其有足够的积极性从事监督工作。此外,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能所必须的费用,公司必须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避免受到经理层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