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范文1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目标。协同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系统围绕共同目标展开工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机制首先要构建协同治理目标。这个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种。总体目标就是:繁荣和振兴民族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性传承与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目的,任何活动都要围绕这个开展。但同时由于各方参与活动的动机不同,都还有其具体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界、媒体、传承人、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例如企业对利润的需求,学界对文化研究的需求以及社会公众对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个人文化生活的需求等等。这些局部目标需要各方力量围绕具体工作达成共识。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法规。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主,建立协同治理法规制度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治理工作机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有公私双重属性,法规制定要同时考虑维护公众利益和权利主体的私权利益。首先,要明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执法者和监管者责任,突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明确对传承人、学界、媒体、企业、社会团体协同治理主体的行为限制,特别是对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保护单位的“不作为”,过度商业化、过度产业化等问题,要有明确的行为限制。再其次,要细化上述协同治理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只有在立法层面上明确了多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才能真正实现各主体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合法地位,确保协同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激励。要注重发挥激励的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传承人、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或其工作人员,进行精神、物质或政策方面的奖励,激发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二、协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
1.规范现有传承人管理。进一步规范传承人管理制度,严格传承人认定及退出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公民个人申请、公民推荐、相关保护单位推荐等多种推荐渠道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开展传承人的监督及考核,对传承人进行常态化的考核和跟踪式的监督,对工作落实不到位,能力素质退化的传承人经过相应评审考核后及时执行退出程序。落实传承人的保障及支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医疗保障,积极改善传承人生活条件,长期稳定地为传承人提供补贴,保障传承人生活条件。
2.注重潜在传承人培养。坚持民族文化培养“从娃娃抓起”,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意识。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编写民族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以幼儿、小W、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的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积极在青少年中培养民族文化素养,培养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拓宽传承人培养渠道。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孵化器”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给他们提供资金、政策、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帮助。积极构建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将社会传承人聘用至院校担任教员,在博物馆建立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院校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具体工作实践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传承对象,同时还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更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达到“1+1+1>3”的目的。
三、协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投入
1.增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部门,要认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资金投入,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优化资金投入和分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效用。
2.吸引民间资本。要大力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以及个人投资或者赞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政策引导、优惠等措施,鼓励民间组织、企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或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柒牌集团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手,成立的“柒牌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共支持非遗研究项目累计60项,研究项目遍布全国35个地区,柒牌更将中国非遗艺术元素呈现于服装、服饰设计之中,铸建了行业内民族文化弘扬的领航标杆,让沉睡多年的中国瑰丽艺术焕发青春。
3.争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和个体的帮扶力度,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可参照大学生创业优惠待遇,对微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给予低息或无息贷款、在税收方面给以优惠等,促进微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不断发展。
四、协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
1.强化社会公众认知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子在群众,其传承、发展都离不开广大老百姓的参与,要从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意识入手,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传承保护的主动性。一方面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培养,促使公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学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别、名录体系建设、保护措施等诸多方面,可以使公众进一步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的保护、传承中去。
2.科学整体筹划宣传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的整体科学筹划,样式上参照开封清明上河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公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竞技、杂技、手艺等整合在一起,整体宣传,提高宣传效益。时间上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构建贯穿全年的宣传主线。
3.大胆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非实体性,许多精湛技艺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紧靠传承人口口相传,在当前传承人较少的情况下,部分非文化遗产面临灭绝。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图像、照片等多种方式将其记录下来,确保文化的延续性。另一方面注意发挥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的优点,进一步丰富电视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产品,在互联网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网站,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建立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通过图片、音像、文字、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宣传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宣传质量效果。
五、协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
1.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沃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必须深入贯彻中华文化精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保持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防止发生变形走样。
2.不失本质搞好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要想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人为地创新创造,防止“将淮南的橘,种到淮北的土”,而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去发现规律,利用这些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固有规律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试图通过臆造出来的某些“规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与做法,到头来只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致命伤害。
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范文2
Abstract:Strengthens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campus cultur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inherits the university spirit the important mission, is the support independent institute healthy development spiritual prop, is practices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carrier.
关键词:校园文化 创新 建议
Key word: Campus culture innovation suggestion
作者简介:纪欣农,男,陕西富平人,1981年2月出生,现工作于温州医学院
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发展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高校是先进文化的聚集传播地,是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的制造地和辐射源。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原创、丰富“第二课堂”、提高人文素质、发挥人的最大潜能等功能,因为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传承的灵魂,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进步密切联系。“创新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1.思政政治教育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创新平台,将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落实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校园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结合高校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力践行创新教育。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凭空幻想,也不是简单的“移花接木”。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原动力主要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创新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创新教育”内在规律,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核心是教育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教育包括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教育。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真知的气氛,提供给学生及时运用已学知识和自主选择知识的条件和机会。熊彼德关于知识创新理论有这样一段论述:“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于教学上,我理解教学应当形成这样一种新模式:输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求、索取)输出(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或有新的发现)反馈即再次输入(关于验证创新知识或新发现正确性的信息,作为进一步主动探求、索取新知识的新的基础)这样一个正方向上数轴模式,输出输入的频率越高就标志着创新思维越活跃。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创造活动主要是指学生有所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实现教育创新。
2.鼓励学生在学术方面自主创新。学术空气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学术离不开原始创新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结构。大力培育“创新精神-一种勇于突破已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等。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2。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鼓励自主创新和注重创新人才教育,以解决科技难题和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为导向,做到宽松自由、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坚持攻关、协作创新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学术的研究热情,拓展智能结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科学研究培育高素质人。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创新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网络教育体系,管理模式基本成型,覆盖面广,信息资源丰富,服务功能健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很好的网络平台,使得校园文化创新面临新的环境。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的文化信息资源较多,传播速度较快,使用效率较高,互动空间较大,流动性较强,因此推动网络文化创新需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性和有效利用,通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来增强网络文化创新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鼓励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化创新,还要当好网络信息的“过滤器”,把网络文化教育作为新时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抓手,充分发挥网络的文化创新功能,大力弘扬中国特色文化资源,增加网络文化创新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4.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志向、兴趣、爱好、追求等因素自发组织成立并得到学校管理部门积极支持的学生群体组织,社团成立、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繁荣校园文化,因此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校园文化创新的积极推动者,社团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校园文化创新的水平。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社团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团的实践带动作用,主要任务在于规范社团运行机制,正确引导,发挥社团自身的优势,拓展社团发展空间,让社团在校园文化创新过程当中发挥先锋作用。
5.通过创新实践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文化创新需要仅仅围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拓宽文化创新活动领域,提高文化创新的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鼓励大学生积极攀登科学高峰,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增加动手实践能力和机会;追求新知,钻研科学前沿;举办电子设计大赛、多媒体作品设计、数学建模、电脑软件设计、文化品牌创意设计大赛等,通过学科竞赛来推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锻炼。
6.发展创新文化需要制度机制做保障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方式的推广;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育评价机制,保障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成果;打造顶尖的教师创新团队,加强国际学术前沿交流,为培育创新文化提供人才支撑;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R&D比例。
总之,发展校园创新文化必须从精神、制度、环境、行为、机制、发展先进文化、以生为本方面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范文3
下面我要谈的是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范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语也是一堂优质课堂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所有的感观活动起来。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是在于老师如何开启,如何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感受事物,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单刀直入的进入课程内容的讲解。这种旧的课前引导,只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情是导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份。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欲望,教师必须重视课改导入工作,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艺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使用各种的艺术导入技能,把同学们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铺设桥梁,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使同学们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选择何种艺术导入方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导入揭示本课堂的课题是什么,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大致了解今天课堂到底学些什么。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长期坚持艺术导入,就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判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久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艺术的导入,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是良好的,学生会在艺术熏陶中去欣赏,去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充满个性魅力和艺术情趣的激励性课堂导入,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的是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但它却根植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扎实的日常教学功底。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加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艺术导入,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美学的动人,且不断收到应有的人文熏陶,获得初步的语文鉴赏能力,这就是在教学中传承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所以说艺术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我先采用多媒体出示一把搪瓷茶杯,然后让学生写出至少五种用途;再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以多媒体出示星星,银河系图片,让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星座传说故事讲给同学听,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也很快活跃起来了,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有趣,又很好的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范文4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学术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学术性。高校有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丰富的图书资料、较强的科研水平、前沿的科技文化信息,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社会职能。
2、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独特的学术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历史的超前性。高校既要传承原有的知识和文化体系,又要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这就注定使得校园文化必然要指向未来,具有历史的超前性和探索性。
3、创新性:创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就在于要有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具有为国家提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源泉的特质。
4、时代性: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无论从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其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来看,高校都应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展的趋势,这就注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性。
5、开放性: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日益明显,网络技术使校园文化与外界的交流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开放性得以不断增强,从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而且校园文化要不断创新,这也注定其要有很强的开放性。
6、高品质性: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审美水平高,大学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研理念,很多学科和科研都走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即传承有创新传统文化,同时还吸收和融汇各国文化精华,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高和升华,反映其优质、多功能的高品位。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高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相应地就会产生符合该校特色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势必会对师生产生一定的熏陶。一旦师生的行为及心理与其相悖,那么校园文化会发挥其导向功能来引导师生,使其行为及心理符合学校的既定标准。
2、规范功能
高校文化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无形的,是对师生心理及行为及其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简单的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约束。而制度文化则把这种约束转化为强有力的有形的约束。一旦道德失去对个别背离价值观的行为的约束力,那么制度文化将发挥其功能,对这种行为进行强制规范。
3、激励功能
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感染下,高校人员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学校的进步共同努力和奋斗,不仅增加了学校前进的动力,也增加了个体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4、教育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使学生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5、辐射功能
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文化延续和发展为部分社会文化,其先进科学的文化将会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高校文化又要源源不断地从社会文化这片土壤中汲取养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还是在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科学研究,生产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制度及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仅是自身的完善,更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利的交流平台都为学生传承文化,学习先进的文化并创新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为高校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时刻准备着。
(三)发挥对全社会的道德示范和导向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是校园文化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一个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知识丰富先进,思想端正,道德高尚,学习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民族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度和理解读较高,他们在进入社会后,都会辐射和影响社会,从而带来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
(四)传承文化薪火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必须在牢固掌握已有文化的基础上。而高校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实现传承文化而且能够提升文化理念和品格。
(五)创新文化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而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高校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型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校园创新精神的提升也是社会文化建设进步的一大表现,同时也会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六)高校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的作用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构建重要的发展平台。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高校充分运用人才、校园网络、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条件等多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七)为软实力提升提供专业支持。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种新的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的层出不穷,大学就要跟上时代步伐,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开设新兴专业,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的专业人才,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结语
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范文5
一、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
体育课程起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而不是文化主体。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是以学生对文化“占有”与掌握的高效率为目标,竞技运动要回到为人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学生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人格得到完善,体质得到增强。所有这些不仅表现了人的发展,也表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意识的空前提高。
笫一是体育课程的实质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办学宗旨等规定的。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受国家意志的制约,体育课程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对未来人才身心健康要求的意志。因为,优良的身心素质包括较强的免疫力、抗病力,科学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体能,顽强的意志,鲜明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稳定的应变能力,以及刚强的承受挫折和失败能力等等。
笫二是体育课程是人类科技文化知识和人类经验的积累,它反映了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成果。当今社会,高新科技的发展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急速转变,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体育课程的影响也十分严峻。此外,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同志在十六大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体系。”因此,体育课程也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素质为使命,它应该是一门最富有人文关怀的科学。体育课程的目的再不能局限于身体活动的物化层面上,而是为了使学生把健康作为最大的追求。
笫三是由于体育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产生于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和人们受教育的客观要求,相应地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志。体育课程本身的发展水平虽然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以及教师行为、教学质量、学生的需要、学校资源条件、学校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从体育课程本身的发展水平可以看出社会和人们受教育的发展水平及国民体质健康素质的发展水平。
笫四是体育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不仅应反映社会的要求,而且更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由于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可以说,体育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狭义上讲,体育课程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化借课程得以传播。因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体育课程的观念、内容、师资质量和课程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体育课程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处在人类文化的不断变化之中,每一次文化的变迁都对体育课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探索教法,而且要发现符合个体特点的学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要优化教学环境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创新教育方法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自主、自动的活动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林用,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得更生动、更扎实、更轻松。
三、体育课注重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培养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要注意男女性的差异教学,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同一体育项目,男生与女生在要求上应有不同要求,就是同性别,由于生理的差异,也有其不同需求的差异,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同一性别都有不同要求。例如篮球项目男女生都喜欢,但由于高矮、体型的胖瘦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生理的差异性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理需要去渴求自己喜欢而受益的体育项目,要一律苛求。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和胆量。田径项目在教学时,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成绩所不同,同一个距离,男女生很大差异,女生中心理素质、胆量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成绩,跳高哪怕高一公分,往往许多女生提高了一点就怯场了,望而止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四、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教师 美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60-02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是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理论运用于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方式,是新知识、新成果与新理念的完美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教学体系中,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适应并很好地完成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教学任务。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美学素养则是“为师授业”的基础和前提。
一 师德的品藻——为人师表
每每提及教育、教师,人们总会联想起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后人称其为“圣贤”。圣,往往被人们理解为德行的崇高与神圣,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为人师表最朴素的表达,这是每一位教师所要坚持的基本准则与规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言行,是师德最直接的表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授他们为人的道理。以自己的完美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丰富情感去感染听课者,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塑造完美品格。这样的言行是崇高的体现,它是美的,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因为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了奋进,更影响了他们的日常行为。
客观世界有真、善、美三个方面,主观世界有知、情、意三个层次。可以说智育是通过科学来传授知识,开发智能,以把握真;德育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品德,以把握善;而美育则通过美学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学生真正感受美。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是美的最高层次表达,更是师德的崇高体现。其实高尚的师德、严谨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不仅是德育的影响,更是美育的体现。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爱与牵挂。
为师者的道德品行不仅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敬业与奉献的真切表达。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人,还要立己。作为教师必须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知识、教书与做人“三结合”。这就更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再多一分关心与爱护,用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使他们不仅陶醉于知识的海洋,更要让高尚的品行陪伴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 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展现世界的精彩
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不仅仅是启功先生对北师大学子提出的殷殷期望,更是每一位为师者终生遵循的准则。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信息化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学习已不再是学生的“天职”,更成为每一名教师所要坚持的“工作”。每一天都有新科技的进步,每一刻都有新成果诞生,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充满我们生活的空间,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成果很快便会迅速传播。年轻的学生往往对新事物和新科技充满了好奇,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他们更关注全新的领域,甚至有可能比教师更早地接触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这就督促为师者要加强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甚至有时可以放下“师道的尊严”,向更熟悉某一方面知识的学生学习,“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向更新、更高的学业领域攀登。同时,教师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自己的工作与教学水平,做到了“教学相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关注媒体、网络的信息传递,多层次、多角度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关注并尽量把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态势,使自己的思想与认知紧跟科技和知识的发展。这又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知识与信息,更要熟悉新媒体的应用与操作,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弥补不足。儒家思想中的“崇礼乐,赞化育”,演绎到今天,便是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和领悟。可以说自身的不断学习,是审美主体社会化的健全与完善,这使我们拥有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欣赏音乐的耳朵”。
但同时也要看到,年轻学生阅历浅,文化知识层面尚有一定缺陷。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学习并掌握最新科技知识和成果后,要及时帮助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学习中的美,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既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又要有所思考、有所探求。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在已知中探索,在未知中发现”,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三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着美
知识的传承不仅要通过讲授,更要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
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的魅力,展示那份美。在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一些比较抽象、概念性较强的知识讲授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影视、广播和投影等现代化设备,将像、光、色、声完美结合,使学生自己便可以通过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减小学习难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融入美。在美学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美的范畴》一章涉及喜剧和悲剧,学生往往将其与戏剧概念中的喜剧和悲剧相混淆,理解较为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们放映了卓别林的经典喜剧电影《摩登时代》,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影片放映后的讲解,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集中了学习精力,又直观地理解了美学中喜剧的相关内涵与意义,自然而然地与戏剧中的概念相区别,更容易地领悟了喜剧性、悲剧性与喜剧、悲剧的异同,可谓事半功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更要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美的魅力。教学中,我们在课件设计与应用时,要注意启发式引导,不妨预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导入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前,便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而最后的结论或重要原理、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总结,甚至让学生来做课件,由他们自己讲、自己学,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点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领悟了学习中美的真谛。
四 把握教学规律,让知识的传授更美
在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在知识传授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讲授,都不仅是文明的传承,更是为师者向其学生展示现代精神与理念的真实表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更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内在固有的尺度”:
一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自身条件各不相同,对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辅导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规律,也要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指导基础好的学生“广学博蓄”,积极接收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而对基础稍差的学生,除了多帮助、多鼓励以外,还要发掘他们自身的学习特质,“因人制宜”,从而真正做到“吃得下”“吃得了”。并且,最好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这种自由、自主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多的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空间和信息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是信息化、实践化的把握,又是让广大学生走近信息、掌握资源,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学习实践中美的创造与延伸。
二是知识自身蕴涵的科学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是以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基础的。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科内容与体系的变化,在教学中体现出知识的进步与发展。而整个知识体系的形成,必然是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成熟的过程。教学的顺序自然也要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又要有所创新。既要立足现实,稳固基础,又要具备高瞻远瞩的前瞻性,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既要不断从丰富的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又要充分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和最新科研成果。让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不断发展的学科体系,让美的教学充分展现美的风采。
学校教育以文明的传承和人才的教育为己任,教师的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要注意本学科知识的积淀与进步,并要将二者协调统一,使之相互促进,不断发展。这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科学精神不断求正、求真,不断前进、发展的完美体现。
五 加强教化与引导,让美和自由成为学生飞翔的翅膀
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是薪火的传承,是美的创造与分享;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慧的收获,是美的欣赏与感悟。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我的完善与提高,更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一种自觉的、自由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实践,去学习知识,去欣赏美、感悟美。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创造,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充分感受学习的趣味与快乐,使学习的全过程成为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活动。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知识的拓展空间无限放大,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使所需内容全面化、系统化、条理化。同时还要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参与实践,并要有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美的欣赏过程,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活动。
信息化的发展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便利,这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创造,使他们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新知识和新能力中,充分感受自身学习活动的美,让学生无意识地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但又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一切都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既是新科技的运用与把握,又是美的创造与完善。
六 结束语
信息化的发展与腾飞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与行动;美的创造与欣赏令人陶醉,是心灵的期待与满足。
当信息化与教学完美结合时,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更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都是现代化信息教学中可喜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教师,此时的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要将最新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自然地运用于教学,并不断学习与进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与修养,使自己的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学习的快乐,让先进的手段与理念共同演绎美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洪纪.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DB/ OL].http:///20051019/31563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