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

优秀的音乐艺术创造了优美的生活,音乐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更感染人们的心灵,是人类理想的追求的体现。人们在悦耳的音乐欣赏中,感觉它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气息。

心理素质的好坏,制约着声乐演唱及教学,人们往往注重技能技巧,而忽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心理因素”。我们都知道,演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组合起来的。所有这些都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将它们协调起来的。而这种整体的配合,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其歌唱训练和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教师要懂得音乐心理学知识

音乐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其中,有关心理学原理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学习是最基本的。因为教要以学为基础。教的理论依赖于学的需要。因而,懂得音乐学习的规律。掌握音乐学习的理论,是成功进行音乐教学的必要条件。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心理学家提出来了许多理论。例如顿悟、发现学习、强化学习理论等等,因此,懂得当代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将之与音乐教学实际相连,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的音乐教学才一能为教学对象所接受,教学的效果才更为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每个教学对象的音乐水平,根据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以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提高,进而充分发挥。

(一)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

1.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等过程。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流动中展开的,因此,记忆对于音乐活动来说显行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听觉记忆音乐就没有节奏、旋律、重复、对比,不是有这些因素,就失去了音乐的形式。

2.注意。是感知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人脑对于某些输入的刺激的反映得到加强。这样心理活动就集中到一定的对象上使得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保证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注意可以是不随意的,也可以是随意的。除了主观因素外,刺激物,如音乐声响的强度,对比度以及新异程度都影响到注意,刺激物是符合人的需要,以及个人的经验、兴趣等对注意也有很大的影响。

3.表象或称意象。人在感受客观事物的时候,刺激物就在头脑里留下了印象。当刺激物消失后,头脑里再现出客观李物的形象,着就是表象。表象是来自感知,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表象有着多种类型,人们头脑里出现的听觉表象,也就是音响的表象。有着良好听觉表象能力的人,它们听过的音乐随时随意地出现在身边,并且以此进行音乐的评价和鉴赏。因此,个人参与音乐活动的水平与音乐表象能力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

4.想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进行探索和表现的心理过程。既可凭借语言作为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又可以通过表象来加工改造为新的形象,前者称为思维,后者就是想象,听觉想象和听觉表象一样,是重要的音乐心理过程。

5.情感。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体验,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特肯定的态度,产生喜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反之则相反,灵感也是一种情感,他是对人们对事物的美的态度,是对事物评价时产生的体验,是审美需要等到满足的情感。人对于音乐刺激的情感反应,一方面取决于人对音乐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与心理调节稳定性有关,此外,个人的表现态度也会影响对音乐的情感反应。

6.意志。意志是实现预定目的活动的心理过程。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根据需要确定目的,并在行动中不断调节心理状态来达到预期的目标。意志活动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优兴奋性。它使人具有清醒的意识,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坚定不移地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人们对音乐学习中,交总要明确音乐学习的日标,必须不断克难,这增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培养意志过程别要注意提高对学生刘音乐的兴趣,加强学习动机和诱导,帮助学生去掉妨碍音乐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不畏困难;让他们多参加一些表演活动以鼓励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和毅力。

(二)音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1.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李物的某种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兴趣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音乐兴趣的发展,每个人的情况并不一致。培养音乐兴趣,需要的是创造一个有力的音乐环境,以及提供良好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教材要有趣多变,力一式要活拨灵活。另外,还应该注意尽量多用鼓励的办法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2.气质。气质是人固有的心理特征。它决定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气质反映在人的各种不同活动中,其心理过程的稳定性,速率,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都有同样的表现。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的人敏感性低,情绪性和反应性高;胆汁质的人与多血质的特征相似,但反映性占优势;翁液质的人敏感性,反映性和情绪性都低。从事音乐活动既需要反应灵敏,又要求精确细致,因而对于各种气质类型的人来说,都要发押自己有利的心理特征,克服不利的心理特征的影响。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教学对象的气质特征,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都能学好音乐,对于多血质的人,要严格要求并培养思考能力,对于胆汁质的人,在加强灵活性训练的同时还要在培养冷静稳重方面下功夫;对于乳液质的人要多加关心体贴并鼓励他们投入集体及大自然怀抱。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2

一、有很强的好奇心――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生好奇心强,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利用,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的前提,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使物理实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由于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吸引学生的兴趣,兴趣自然带动钻研劲头,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就燃烧起来。学生有了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好奇心,物理学习也就有了学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一次教学时,我演示了如下的实验:找两根粗细均匀,但长短不同(差别应大些)的饮料吸管,将牙签放入吸管中,用嘴对准管口吹气,牙签将从吸管另一端飞出。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在短吸管中的牙签飞得较远。事实上,在相同条件下,吸管越长则牙签飞得越远。这引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验事实的冲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新精神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这些变化表明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人云亦云,喜欢自己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提出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因素”的实验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猜想单摆的周期可能跟振幅、摆球质量、摆长等因素有关,并让学生对每一个猜测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用合理的实验器材进行验证。单摆的周期公式是单摆模型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最终得出单摆的周期公式。

三、有强烈自我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态度。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出特色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对认识和评价自我有了浓厚兴趣,希望能在生活中、课堂上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认识、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主动地挖掘潜能,促进自身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并认为学生有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如在“位移和时间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一位移时间图像,让两位学生来模拟物体的运动,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图像并非轨迹。这样做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有丰富情感――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中学生情感丰富但多变,极易因一些偶然刺激而影响情绪。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甚至影响教学的进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调控。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一些笑话或讲风趣的故事或说一些歇后语,从而使学生心情愉悦舒畅,注意力集中,又保证了课堂气氛活跃。如我在讲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时,用成语“同生共死”来描述;“机械波”的特点可用“介质中各个质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来表达;“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可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类比。前苏联教学家斯准特洛夫说过:“教育家首先是个幽默高手。” 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幽默和风趣,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有旺盛的活动力――巧设课外活动,培养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活动欲望。单纯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那旺盛的活动欲望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巧设课外活动。如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和课外小实验比赛;开展物理知识竞赛;开展近代物理知识讲座;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实际,可以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如自行车尾灯的效果是光的反射原理;海上救援中各种打捞工具是浮力的作用;照相机是光折射原理的应用……学生明白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后,学习物理的热情就大大加强了。课外活动没有过多的约束因素,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有利于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质生活优越致使变化。在过去由于物质匮乏,小学生很容易得到满足,若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只需要奖励一颗糖,也会非常开心,并且非常注重外界对于自身的看法,尤其是老是以及家长的重视、表扬等。但是目前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物质奖励已经无法刺激到孩子,由于家长的宠爱,孩子需要的物品有求必应,因而造成了小学生已经不在乎表扬以及物质奖励。

2.祖父母看孩子对孩子的影响。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家长都忙于工作,奔波于生活,很多小学生都由祖父母进行照看,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机会较少。而祖父母大多疼爱孙子孙女,在生活上对其照料周到,但是在感情交流以及心理教育上往往都较为缺乏,并且由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疼爱,很多小学生的能力都被限制,人际交往以及挫折耐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亲家庭”“问题家庭”日渐增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显。

3.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较差。由于从小缺少玩伴,独生子女在集体中往往都不具有协作精神,并且很多家庭都是独门独户,小学生大多都是独处,以电脑或者电视作为陪伴,而缺乏时间同别人交流。由于缺少社交活动,因而很多小朋友并没有集体意识,不懂得相互帮助。

4.家庭期望过高。由于现代社会压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的优秀,因而对孩子的期望非常大,孩子考试的分数成了孩子家长对孩子认同的标准。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中有近70%的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学生的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再加上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表现欲强。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提升,因而受到父母的影响,现在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相对有所提高,但是有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认可,因而在上课时具有积极的态度,若是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提问到他,那么他就会在心里认定老师不喜欢他,从而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捣乱,其实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6.教学中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当前的教学中,我国教学制度以及方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一点不可否认。教师的教育方式大多偏向于关注知识点,而没有重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因而在小学时期,大多数的学生就形成了分数是最重要的心态。教师是小学生的理想以及目标的代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自己老师的关心、关注,若是教师在态度上存在问题,那么极易影响小学生,不当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小学生心理上的落差以及失望,就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小学生对于同他人的交往也会出现抵触,最终影响到知识学习,影响其成长。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届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如果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大,超出最佳水平,学生就会感到身心疲劳,产生信息回避行为;反之,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太小,没有新鲜感,学生则不会产生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问题的设置进行预先的考虑,通过问题的设置,调动起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欲望,问题不但要同学生的认识水平相互适应,同时还要配合其课堂知识基础,通过心理上的引导,产生一种想让其去探索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的智力活跃度。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拟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使之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必需是坚持事实求是、客观公证的原则,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重视内在学习动机的强化;多用奖励,慎用惩罚。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与惩罚,男生易受批评的影响,女生易受表扬的影响。对学生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

3.开展竞赛活动,创设成功

小学生对新奇的各种竞赛活动很感兴趣。以往教师都开展“比一比”的活动,确实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存在弊端。由于要求比较高,对差距大的学生来说,是怎么努力也赶不上的。所以,我改变形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立“进步竞技台”,不论学生是哪一层次,只要稍稍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低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无论其形式如何,老师都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坚强、勇敢的心理品质,在英语课中教给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其实,有些老师早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发地进行了心理教育,如果将它上升为自觉的行动,挖掘它的深度,丰富它的内涵,其教育意义将更为深远。现代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单单重视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全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必须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找最佳的教育办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 学生心理 声乐教师

一、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1.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2.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3.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4.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

5.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的理解和把握。

二、改进声乐教师教学之策略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是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与良好的户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与主导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在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加之有些声乐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使学生产生畏惧,紧张情绪,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声乐教学。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声乐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的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情感交融。在教学中声乐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的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参与到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声乐教师要指导学生练习唱歌要用心,这个“心”字是要在平时养成的。练习时内心充满自信、愉快、坦然,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要相信技术方法不那么神秘,这样就能克服紧张的心理。平时练习时避免去想技术方法,养成声情并茂的歌唱心理。

3.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以免影响、干扰正常的声乐教学情绪状态。

声乐教师面带笑容,并非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准备学习和练习。教师还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强化声乐教学的情绪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4、加强舞台实践。使学生适应环境转换。首先让学生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都加强舞台实践,多参加音乐会及各项有关的活动。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要把听众当朋友,要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的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想吻合。作为演唱者,他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作品,同时也包含了自我情感的表达,这种心理素质不仅对声乐演唱艺术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起着支配作用。

5.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情感,避免纯技术偏见。很多声乐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唱高音时,就会想到高音了,就会拼命去想方法,本来可以轻松唱过去,一紧张,导致身体也跟着紧张,使得声音难听。声乐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抱有纯技术的观点,只注重技术,就会“吃力不讨好”。因此,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通过美好的声音形象和语言,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歌唱的欲望。

三、结束语

要想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声乐状态,必须通过多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心理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只有通过训练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使歌唱技术,技能以及音乐表现达到良好的状态。实践证明,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音乐学概论》俞人豪

[2]《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5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课程的确定性比较明显,从课程的内容、教材、标准到考试都是统一的,全国各地没有多大差别。而新课程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它不但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而且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龄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为教师留有很大的余地;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正是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了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课堂教学才焕发出了光彩,才更可能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这种复杂多变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尤其强调教师要具有对教学起实质性作用的“实践智慧”。

由于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可以说,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能力发展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有学者指出,教师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教师的能力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新课程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教师的能力发展。我认为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教学人员,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仍然是知识的输出者和重要的源泉。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自主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角色应适时地进行转换。教师实际上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同时,教师应扮演“学生的导航者”的角色,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等。

(二)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信息社会里,教育的一个最主要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要顺利完成这个角色转换,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并且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三)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被大大地拓展了。终身教育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作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学生只有拥有了终身学习的方法,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意识,做到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作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使学生成为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的人。

(四)教师是因材施教者

当今社会,个性化教育取代整齐划一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原来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来安排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五)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这不仅是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教师的专业学习应该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和生命过程。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究竟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我认为教师在终身学习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努力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六)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客观因素的存在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 需要,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加对抗性项目,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开展协调、技巧性项目,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项目,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或 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这些客观因素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体育学习和测试。

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运动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4.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了解有限,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一旦出现问题又不能加以科学、合理的解释时,就会产生恐惧感。

5.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 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 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6.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神经系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就容易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 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 性强、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的学生,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极度紧张。

此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不当,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和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保护多余,以及因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等引发的外界环境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行为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表现为:生理上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声音和面色改变;行为上动作生 硬,不协调,没有节奏感,在完成连续动作时经常中途停下或回避练习。一些学生常常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差,对游戏性和集体比赛项 目表现冷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影响其正常学习,而且也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造成创伤而产生防御性反射,形成心理障碍。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 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间的情绪互相感染,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某种集体心理气氛。在日常体育教学 中,教师要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教学态度诚恳、亲切、耐心,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产生温暖的感觉,从心理上愿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改变教法,注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新动作前,教师要讲授学习意义,引导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来对待学习,从而战 胜困难,克服恐惧。此外,教师还要关怀和鼓励学生,营造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环 境中,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加强学生身体基本技能的训练。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 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 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师还要合理安排课的难度, 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要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 生。在技能训练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