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1
一、进行自主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遇事多和学生商量,保护和激励他们自尊自爱,创造条件让学生当家作主,甚至有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从编剧本、找服装道具到编排,我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只是对他们的剧本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由大家讨论、修改。结果,学生们在表演时,把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入吐蕃并受到热烈欢迎以及文成公主促进藏汉友好的历史情景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师生的好评。这样做,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了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二、进行志向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研究认为,青少年不可以没有正确的志向。志向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从目前来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如用“名人效应”来激励学生: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我介绍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最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仪器的张衡;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向学生介绍不盲从古训、勇于创新、刻苦专研,经过27个春秋写出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使学生能以他们为榜样,坚信“有志者事竟成,难得苦登攀”。还可以介绍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为治理洪水,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应表现为关系融洽、和谐、反应适度,因此具有和谐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1.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热情,教态亲切,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2.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如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我刚说出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有的学生就在座位上说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更有的学生背起了他们的诗。虽然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并没有生气,而是趁机说:“咱们比比谁背的唐诗多。”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这种融洽、和谐的双边关系,不但使他们感受到了文史不分家,而且对历史课的学习更有了兴趣。 转贴于
3.多表扬、多鼓励,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抓住一切机会使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周围同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在小组讨论时,我对那些性格过于内向、事事总是“心中有数”的学生,对于那些唯恐说错让人耻笑的学生,甚至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总是耐心地鼓励、帮助,使他们认识到发言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优等生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终于使那些学生加入了小组讨论的行列。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浅显的、具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一方面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给他们提供了感受成功的机会。我在总结时说:“你们今天讨论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通力合作、团结互助的结果,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自信、互相尊重、民主和谐、互相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不能总是处于压力之下,但又必须有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日后激烈的竞争。这对在赞誉声中成长的优等生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2
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柔性管理是指以“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感情需求与个性自由,激发学生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采用非强制方式、艺术性地开展学生管理,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进取的集体氛围。它强调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能弥补教育管理中长期以来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忽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柔性管理”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校,“从严治校、高压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模式下的管理,强调领导的意志、制度的刚性,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的服从,强调考核的量化、处罚的严厉。面对日趋复杂的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讲究的是“柔性管理”的艺术。
“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康有为《大同书》)。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工作更显其重要性和艰巨性。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家长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以“中低”为主)或特殊家庭(离异、单亲甚至孤儿),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甚至恶劣;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不如人,在同学中受到歧视;三是普遍存在问题行为,经常处于被动受批评的境地;四是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有过“走下坡路”的经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卑心理严重,对前途缺乏信心;五是在现实社会中,中职生常常不被人们甚至家长重视,承受着来自各方面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因此,他们思想上多呈现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的规划模糊不清等特点,行为上多表现为个性比较偏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等。这样一个群体,对过严的刚性管理有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的管理就需要更多的从“柔性”角度去理解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年龄、情感、价值观、人性弱点、认知水平和群体特征,着力实施“尊重的教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二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柔性管理”的实施途径
1.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是实施“柔性”教育管理的前提
“柔性管理”的核心是尊重和信任。实施“尊重的教育”,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化的爱心、耐心、恒心、宽容之心,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讲究教育语言的艺术。正如《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成为有魅力的象征性管理者,就要从守旧型向学习型转变,从权威型向对话型转变,从限制型向发展型转变;要时刻以良好的人格品质、娴熟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乐观的情绪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从作为成熟的成年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角度,审视中职学生作为需要更多帮助与关爱的青少年,换位思考,理解宽容学生,尊重其个性差异,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教师都能艺术化地实施高效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类学生问题;学生都能在个体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作用下,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建立一套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2.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实施“柔性”教育管理
(1)中职学校应基于人都是自我肯定、追求进取的设想,顺应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围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宗旨,构建行之有效、灵活适度、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德育管理制度,必要时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建设,以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突出以“柔性”为特点,增强制度的全面性、广泛性、合理性、权威性,使之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愿意为之努力。
(2)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机制。学校行政部门和教师德育队伍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学生的自我管理效能也不可小觑。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其他形式的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通过他们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及时的检查、督导、反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生活动态。第二,还可以任命优秀学生干部做新生班级的辅导员或副班主任,以老带新,让新生从入校开始就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有益的指导。第三,学校还可以在学期、学年评优评先的基础上,实施德育“月评”奖励制度,评选月度学习之星、宣传之星、劳动之星、守纪之星、品德之星、技能之星、体锻之星、进步之星、服务之星等等,及时有效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鼓励每一个同学朝着可能实现的目标迈进,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让适当的奖励发挥出巨大的正强化教育作用。
(3)实施德育学分制,体现“柔性”管理。当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实行了学分制,但在学分制的设计和实施细则上各不相同、各显特色。在我校的综合学分制中,体现了选择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设置了课程学分、德育学分和奖励学分三个模块,课程学分中包含必修课程学分、选修课程学分、校园实训课程学分等,德育学分中又包含操行学分、军训学分、礼仪学分等,通过细化课程学习过程评价和平时德育表现评价,让学生稍作努力就能获得多数学分,实现顺利毕业。对少数暂时因学分不够的学生,实行延缓毕业,给予两到三年的校外学分补修期,直至其达到毕业学分,体现了人本性和“柔性”管理。
3.创新德育途径和模式,实施“柔性”教育管理
(1)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提升德育实效。面对“90后”的中职学生,脱离他们思想生活实际或不尊重他们个性选择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很难奏效。德育必须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德育比较生硬的面孔,密切结合当今社会和中职生实际,从内容上求新求活,形式上求直观、生动、多样,体现“柔性”教育。比如入学、安全、纪律、感恩、早恋、成才、入职等主题教育,开展《我为什么读中专》《安全,生命之本》《自由,你我都需要》《我们为什么总觉得不幸福》《爱,你准备好了吗》《成人与成才――我的未来不是梦》《入职,我如何面对》等系列德育讲座,由教育专家、骨干教师、老校友、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甚至学生中的佼佼者组成学生德育讲师团主讲,通过生动的说理,鲜活的案例,实现潜移默化的有效“教化和引导”;围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开展寓教于乐的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通过可感的形象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合格的未来职业人等。
(2)创设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情境,在体验中自我成长。第一,通过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文艺活动、技能展示大会,让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通过礼仪教育、评选校园礼仪之星、轮岗礼仪督导,让学生接受礼仪文化的熏陶;通过讲感恩一故事、写感恩一封信、做感恩一件事、抒感恩一心得等系列活动,实施感恩主题教育;通过进一个贫困家庭、体验一回农村生活、当一次体力劳动者、参加一次挫折训练,实施吃苦耐挫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幸福,珍惜幸福,等等。通过体验参与、切身体会,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德育情境中得到品德的历练、心灵的洗礼。第二,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页、校刊、简报、广播站,每一个宣传橱窗、每一条廊道、每一面墙壁,以各种形式,提供给每个班集体和个人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平台,让德育资源“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营造无时不在的校园德育情境,让有限的校园空间发挥无限的德育熏陶感染作用。
4.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实现“柔性”教育管理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无时不刻不在包围着学生的教育软环境,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又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征。
实施“柔性”德育,必须努力构建温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如果学生能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学习、成长、发展,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和谐的人,并代代相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应注意从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对校园文化的构建起关键作用,因此只有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体现“柔性”,才能让教师把这一种“柔性”自然地艺术化地传递给学生,并影响感化学生。这时,学校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二,教育是细节的艺术,环境育人无小事。大到校园建筑的形式、景观的营造,小到门牌的布置、温馨提示语的设计,都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实现与整体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这时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从校园大环境,到班级小环境,让学生合理地参与景观和环境的设计布置,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珍惜校园、追求上进的主动性。第三,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从生活礼仪到谈话语言,从衣着打扮到举手投足,都成为学生的楷模,形成一种无声的柔性渗透教育的力量。第四,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搭建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
综上所述,“柔性管理”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并期待我们更多地去探索和实践。当刚性管理遭遇“有心栽花花不成”的尴尬的时候,采用柔性管理往往能收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当然,强调“柔性”管理,并不是摒弃“刚性”管理,它同样需要必要的“刚性”制度。因为“柔”与“刚”,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同方法,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只有刚柔相济,张弛有度,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生”俱进,讲究教育的艺术,提升教育的智慧,我们才能在职教的天地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胡文臻.以人为本与柔性管理.学术交流,2008(12).
[2]华勇.以柔性管理思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江苏教育研究,2008(16).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3
论文摘要: 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弹性 心理控制源 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心理控制源是个体对强化物或后果是由自己控制的还是由外部力量所控制的一种泛化的预期,内控者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则把行为结果归因于机遇、运气、事件本身或其他人等外在因素。应对方式主要是指在应激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应对活动,是个体在应对过程中习惯采用的一套认知和行为努力的手段、方法的概括。在生活中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常采取合宜方式解决问题,实现积极适应。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心理控制源与应对方式对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以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为心理与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个体身心健康的维持与保障提供指导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保定某职业学院344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40人,女生204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266人;城市104人,农村240人。
1.2工具
(1)心理弹性量表(ER89):由国外 Block 和 Kreman(1996)编制。共有14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2)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 (IPC):有三个维度,共24个项目,以6分制评定。(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有2个维度,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
2结果
2.1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与内控性和积极应对呈正相关,同有势力的他人、机遇、消极应对相关不显著(结果见表1)。
表1: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r)
注:*表示P
2.2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内控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5%。
表2: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N=344)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与内控性维度和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即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对行为后果的内控性归因倾向也越强,遇到挫折困难时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心理弹性低的学生在逆境中更倾向于采取自责、幻想、回避的消极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后发现,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维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个体在面对外界的刺激时,能够持有一种可控性和主动性态度,并越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遇事就能够很快恢复过来,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可见,积极应对方式和内控性都有助于心理弹性的发展,并能够有效维护和保持个体的精神健康水平。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提高个体的内控性水平,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更多地应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
[2] 王登峰.罗特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试用常模修订[J].心理学报,1991(3).
[3] 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人格特质、主观应激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1).
[4] 万育辰,杨海,苗丹民.军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1).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职业学校 班级管理 人性化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技巧。传统的普通班级管理尚且如此,新时期新职业技术学校的班级管理更会给班主任工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经几轮筛选后落选的90后优生优育的行为表现差、学习成绩差、心理素质差、社会反映差的“四差”学生,且依赖性强,逆反心理较大。迟到、旷课是她们的家常便饭,不爱护寝室卫生、夜不归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班主任如果没有相应的班级管理技巧,是难以管理好学生的。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要讲究管理艺术,除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操和自食其力的技术技能的正常人的管理。为此,我认为“人性化”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的“爱”
爱是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要对他们予以无微不至关爱。要真情付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呵护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怀他们,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们,用爱的行动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悟爱,理解爱,觉得班主任是知心人,可以依赖的人。但爱学生,不等于要我们去做“保姆式”的班主任,而是要用“心”去关照他们,理解他们,使他们敢于在我们面前讲真话,道真情。有些老师认为关爱学生就是只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能讨得学生的喜欢。于是,在学生的举止行为方面往往采取无原则的纵容、认同态度。我认为关爱学生,就需要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去营造爱的氛围,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如我班吴某某,二年级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她忽然对我说要退学。我找她谈了几次话,又与其家长进行电话家访,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她之所以要求退学,是因为家庭贫困,母亲又卧病在床,父亲年老体弱,尚有一个弟弟正在念初中的缘故。掌握了这一情况后,我向学校分管理领导反映,一边在校内开展献爱心活动,一边在网上发帖。几周过后,她不仅拿到本校师生的爱心资助金,还得到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在对口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一所高职院校。
二、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要求的“严”
爱与严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谈不上对学生的真爱。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以此类推,学校要有校规校纪,班级也得有自己的班规。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关心、爱护、了解、体贴学生。一个班级中无论是男是女,不管是优还是劣,班主任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方面去关注他们,平时多走近他们,多与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贫困学生要多给予一些帮助,差生更是如此,要给予一些鼓励。另一方面,又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制度应该对全班都具约束力,班主任也不能例外。班主任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首先做到。比如在班级的一些大型活动中,班主任要热情投入其中,想方设法努力去与同学一道共创佳绩。班级受损,班主任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相反还应鼓励或正确引导。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优生犯了错误,性质严重的毫不手软,坚决处理。但处理要留有余地,切忌 “一棍子把人打死”,还必须留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处理只是一种手段,只能治标。启发教育才是这种手段的本意,才能治本。犯小错误的,班主任要暗示,或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其知道错误就行了,不宜揪着不放或将小事弄大。而对差生来说,由于差生心理脆弱,本身又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在处理过程中,切忌伤他们自尊,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要有耐心去正确引导他们。如果大小错误都一顿严厉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对班级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要更加严格要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得法。
三、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智慧的“赏识”
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能言语、会思维、有感情、善交际的活生生的人来进行管理。人际间的交往,最基本的条件是互相尊重。作为班主任绝对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任意地挖苦讽刺、谩骂亵渎。要尊重学生人格,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人,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承认学生个性的特殊性,个性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开展学习。从这些方面来看,班主任更要认识到学生具有不可侵犯、不可伤害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等等。不要强迫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应把学生置于同自己平等的地位。同时,班主任还要学会对学生智慧的赏识。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特别是赏识他们的小发明,以及在学习上所取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赏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等。
四、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对待
一个个性相当特殊的群体,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管理好的,而是靠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分子的共同努力。在管理中要尽可能地调动每分子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形成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快的集体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优生,淡漠差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后进生更要平等对待,让他们觉得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自己做主的体验中强化自我教育。
五、人性化班级管理体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6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73-02
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体比例的69.3%。2011年微博使用率上升了24.9个百分点,手机微博作为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
一、微博的定义
微博创始于美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它于2006年7月向公众开放,许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个人都在Twitter上进行互动。2009年8月,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浪网开始进行新浪微博的内部测试,至此,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以其迅猛之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二、微博的特性
微博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而言具有快捷的传播渠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和碎片化的传播内容。
1.“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
不同于博客面对面式的信息交互,不同于QQ空间的“留下脚印”,微博是以“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方式,即当你了一条微博,然而不知浏览过你的微博的“潜伏者”,反之亦然,当你默默关注他人时,会时刻刷新他的微博,就像一个名人拥有千千万万的粉丝,他不清楚“潜伏者”浏览了自己的微博,甚至不知关注他的粉丝为何人。移动终端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用户对微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2.信息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现象的一个形象说法。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变成了诸多的碎片。用在传播学上,指原来一类媒体垄断信息的格局已被多类媒体“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取代[2]。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简洁的话语、随时随地,你只需动动手,一条微博便已发表,信息的合当今大多数人猎取或者传送信息的方式。
3.裂变式传播
在微博平台上,所关注的关注者更新的微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首页”上,即关注为转发和评论这两大功能提供了保证,微博的转发功能为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微博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无限扩大,呈现即时裂变的扩散模式。微博用户不仅仅是创造者,也成为信息传递的传递着,他们可以把所有的消息聚集在一起,又能把汇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就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4.互动性强
信息的碎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微博的互动性增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别人关注。因此用户能够随时接受“关注”的人发的微博,并且及时转发和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感想,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解析
目前,随着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微博网站的开通,注册微博的用户呈现日渐激涨的状态。手机和网络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通讯工具,为大学生使用微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学生作为追赶时尚的群体,固然成为了微博的主力军,微博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诉求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舆论空间。
1.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属于一种人的心理活动,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心理。简而言之,猎奇心理就是:对别人不让你去做的事想要去做,要看个究竟,并且好奇心特大[3]。在现实中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好奇想要去猎取其他人的信息,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人。大学生作为一个对新鲜事物和敏感事物好奇的群体,必然会加入到微博的热潮中来,当其了解到所喜爱的明星入驻了微博,就会对这位明星的微博“加关注”。
2.自我诉求
现如今,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孤独感,而微博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沟通平台,在微博这个畅所欲言的沟通平台,大学生比较容易倾诉自己的情感,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集中到关注自我的层面,但是形成于青年初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明确,因而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往,并且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学生在微博上可以结交朋友,诉说心声,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3.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处理日常事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学习、生活的压力让大学生不得不通过网络活动中的社交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微博这个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创造了人际交往的环境,在这个舆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受,缓解紧张的心理,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微博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人际圈,通过人际传播的“圈效应”以实现扩大自身交际范围的需求[4]。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5]。微博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高雅品位的需求,当三五成群的好友对一件新兴事物想谈甚欢时,不了解此新兴事物的学生就会对此新兴事物提升兴趣,进而关注此新兴事物,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传帮带,大学生在猎取专业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各种新兴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接近它、学习它。
四、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相结合,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现在各个大学都开设了微博,在微博上各个大学会就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建议,大学生们在微博上不仅可以关注到学校的动态,还能体会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不仅如此,许多社会名流、政府官员、草根都开设了微博,使得微博成为了汇聚各路社会信息和媒体信息于一体的交流平台,信息资源极具特色。当大学生拥有专属于自己的微博,就能快速关注热点、了解民意、获取资讯,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了丰富。
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微博作为当下大学生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6]。微博的信息传递方式克服了传统网络媒介“注重历时传递,忽视共时传递;注重单向传递,忽视交互传递;注重垂直传递,忽视互相传递;注重直接传递,忽视间接传递”[7]的不足。随着140字的“信息碎片化”的到来,为大学生的自我诉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息碎片化与自我诉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这个互动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与随时互动,因此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与引导作用,进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3.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微博是大学生表达自我情感与宣泄不平情绪的重要平台,微博强大的展示平台更激发了当今追求个性、喜欢展现自我的大学生们表现的欲望,他们利用这一平台,搭建了一条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交流渠道,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当一位大学生博主发出一条感情挫折的微博时,其同学进行转发,并以此种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传播开,思想政治教育者则更易发现问题,及时与此博主进行思想沟通,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结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4.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微博在大学生中的蓬勃发展源于其互动性强与其从众的心理,微博以简洁的文字、张扬的个性、方便的方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改变了传统的“强灌硬输”教育方式,更多地采取示范、启发等疏导的方式,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以情感人、以理服人[8]。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信息,并且能够随时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建立微博群,在群里提一些热点话题,对正面的新闻进行积极倡导,对负面的新闻进行深刻说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大家对热点的敏锐观察度。
参考文献:
[1]微博[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
9.htm.
[2]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现代传播,2010,(4).
[3]猎奇心理[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7
83885.htm.
[4]于阳.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J].新闻世界,2011,(5).
[5]从众心理[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9
3366.htm.
[6]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