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1

摘 要:介绍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SPOC资源建设、翻转课堂实施方案、即时通讯工具配合课堂教学、碎片化与知识结构导图、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通过对比成绩说明实施效果,对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评价与总结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混合教学;翻转课堂;SPOC

0 引 言

大学计算机教育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现有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只能停留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上,而后续专业课却要求学生使用C语言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如何跨越从基础知识到专业应用的鸿沟,如何在知识和思维之间搭起桥梁,如何夯实基本功,培养和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这些是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力破解,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寻求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并能拓展应用能力的关键知识点;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验证是否可以利用MOOC+SPOC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破解这样的矛盾[1]。

1 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放模式,有着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能将学习过程、进度、参与讨论等情况保存下来,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现教学过程化的电子管理,但MOOC也有缺陷,如居高不下的退课率、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习题甚至是考试都无法确保是否学生本人完成。如何充分利用MOOC优质共享资源并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融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范围私有在线课程,是MOOC的一个分支,规模一般为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MOOC+SPOC是指各学校基于同一门MOOC课程建设的专有的特色化在线开放课程。SPOC分同步SPOC和异步SPOC,同步SPOC是指SPOC和MOOC同时进行,学生不但可以得到MOOC团队的在线辅导,而且可申请到结业证书;而异步SPOC是由本校教师独立MOOC资源,根据学校定位、专业以及入学基础的差异,教师可以对MOOC资源如短视频、教学课件、测试题、期末考试题及讨论话题进行增加或删除,建设高于或低于MOOC标杆性课程内容,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SPOC课程资源。

基于MOOC+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本校或MOOC教师)“线上”提供教学视频、话题讨论、测试题等教学资源,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根据线上数据的反馈从而决定线下课堂内容,实现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把传统课堂的教与学翻转成为线上的教与学,线下则以讨论和答疑为主,从而提高W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2.1 进行SPOC资源建设

2016年春,我们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SPOC课程,该课程同步李凤霞教授C语言程序设计上的MOOC课程。由于李凤霞教授实验用到的编译环境是Dec C++,而我们要求的编译环境是Visual C++6.0,因此教学团队建设了私有SPOC资源,包括录制Visual C++6.0环境中程序的运行、出错类型和程序调试方法的视频,建设延展思维、拓展应用、单元测试等富文本配套资源并上传至中国大学MOOC的SPOC平台,如图1所示。

2.2 实施翻转课堂方案

改革C语言程序设计的第二章C语言基础知识和第三章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合线上MOOC学习,而实验内容适合线下以任务、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按照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活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主题为“计算环境与程序的编写及运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见表1。

要想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可和自主输出,从而支撑与教师的互动;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排。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法不适合整门课程使用,仅适合对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且仅适合作为课堂局部教学使用。

2.3 充分利用即时通讯工具QQ的群功能

由于QQ普遍使用,可利用QQ群功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用于教学通知、布置作业和问题答疑。渐进式信息可刺激学生递进阶梯式思考,为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有效途径。

(1)课前:将单元测试内容到课程QQ群,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测试题目,将答案直接写在纸上;教师在课程QQ群公布答案,并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评阅试卷。

(2)课中:教师可根据实验难易程度和学生课上反应程度,每隔一段时间在课程QQ群里实验题目、实验要求、问题描述、问题分析、算法设计、提示代码和程序代码;学生将问题或答案第一时间上传到群里,教师答疑和点评,学生分享互相学习,见表2。

(3)课后:学生将上机未完成的作业,包括编译未通过的源程序代码上传至课程QQ群,学生及师生间可协助共同调试,通过加分、红包、点赞、表情包、书面评语等方式进行鼓励。

2.4 利用碎片化与知识结构导图

碎片化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反复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充分和有力的补充。每段3~8min的视频讲述一个完整知识点,学生可将视频资源下载到手机,随时随地对较难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使学习变得随心所欲。碎片化也有不足,如零散知识点和分散知识块不利于学生知识整体框架的搭建,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弥补这一缺陷,每章设计的知识结构导图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可依据知识结构导图进行知识梳理和系统化引导,学生则可依据知识结构导图巩固复习,使零散的知识点得以重组及系统化。某章的知识结构导图设计如图3所示。

2.5 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学习程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融合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其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员可通过分析问题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完成数值和函数的学习后,给出问题:编程实现通讯录,要求能按照不同方式录入、查询和修改联系人信息,并能对联系人分组和按姓名进行排序。首先,讲解如何将已知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形式,即问题的表示;其次,分析求解问题的方法和输出的结果;最后,引入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算法,编写代码并调试执行。

通过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锻炼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视频,从问题描述、模块化划分、数据类型定义和程序关键代码注释这几方面解决本领域某一专业问题。从学习知识时的思考和实践到讲解知识时的分析和领悟,角色的互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有落脚点。

3 实施效果及评价

3.1 线上线下成绩对比

我们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随机挑选3个班120名学生组成实验班,采用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同一专业的其他普通班级采用传统模式。

线上MOOC成绩是单元测试、作业、讨论和期末测试成绩的加权,最终取得MOOC有效成绩的人数为91人,其中优秀32人,合格51人,不合格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5.2%、56.0%和8.8%。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MOOC学人数是8 103人,其中2 927人优秀,2 552人合格,2 624人不合格,分别占选修课程的36.1%、31.5%和32.4%。较高的退课率是MOOC的常见现象,但太原科技大学学生的优秀率和MOOC整体持平,合格率远高于MOOC整体水平,说明学生整体水平高于MOOC课程教学要求。

线下成绩比对的数据来自于某教师同时授课的普通班和实验班。我们分别从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平均成绩3方面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实验班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平均成绩均高于普通班,说明混合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和优秀率。

3.2 调查与评价

我们对MOOC+SPOC平台、资源使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无纸化考试等多众多内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结果显示,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

4 工作展望

教改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名校的MOOC资源并不完全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学需求,如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课程的编译环境是Dev C++,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小红课程的编译环境是Code:Blocks,而大部分地方院校采用的是Visual C++6.0,教学过程中运行环境的来回切换、程序调试方法的差异等都给初学者带来困扰,因此建设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类MOOC资源势在必行。太原科技大学联合忻州师范学院和吕梁学院实现协同创新[2]共建共享,联合建设MOOC资源,实现定制化SPOC和个性化SPOC,并按照32学时、48学时和64学时打包成不同类的课程,从实际项目开发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入手,师生联合录制适合不同学科门类体现计算思维的典型案例,从而满足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需求。

5 结 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将担负起培养作为科学思维三大支柱之一的计算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将为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做好必要的知R和应用能力铺垫,将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熟悉计算机应用的信息社会公民[3]。

MOOC的兴起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不仅对于促进大学高水平课堂建设具有明显作用,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借助MOOC开展“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实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助MOOC平台开设高水平、体现改革方向的课程,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使其成为惠及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有效途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建设”(1-3);山西省重点教改项目“基于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2016069);校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课程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与改革实践”(201520)。

第一作者简介:胡静,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图像识别、智能计算和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战德臣, 聂兰顺, 张丽杰, 等. 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8): 29-3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2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金课;混合式教学

一、背景

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了“金课”的概念,目的是既要增加大学生的学业难度和深度,又要扩大课程的选择性,适当对大学生“增负”,真正把内容陈旧、考试走形式、学分高的“水课”转变成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金课”,因此,“金课”的标准就是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金课”是追求高等教育质量必经的路径,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三大核心课,也是一门经济理论、数学理论、统计学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晦涩难懂的学科。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形式上不属于“金课”。根据“金课”的含义,精心构思课程设计,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是打造金课的基础。对照“金课”评价标准,基于课程特点、学生能力和前期教学改革的认知,我们提出线上线下混合的计量经济学“金课”建设路径。

二、理解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及60年代的大扩张,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经验表明,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的结合体,对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非常有必要。但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是:(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实验室资源匮乏;(2)教学和考核中重结论轻讨论,而忽略了思维过程交流;(3)教学评价的反馈滞后,不利于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

地方院校经管专业的学生文理兼收,高中基础知识不牢固,自主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计量经济学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春季、夏季高考生)、课程难、学业负担重,导致本科生学习压力大,并逐渐产生焦虑情绪。但在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运用为“金课”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以“金课”为标准的计量经济学建设研究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是建设“金课”的重要基础

必须以“金课”标准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要把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案例与应用有机结合,运用微课、慕课等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鉴于地方院校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部分定理、命题的证明比较烦琐,难度较大,通过重新编排应该去掉定理的证明,通过习题、案例的方式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另外,目前教材的编排顺序,先介绍经典单方程模型,再讲解现代计量模型,缺少微观计量的介绍和研究。因此,课程编排应以提高难度和深度为准绳,重新梳理学习重点、难点,探寻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把计量经济学的最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了解经济前沿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运用计量工具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平台教学是建设“金课”的核心环节

教学平台的使用是建设“金课”的重要基础。如何使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是建设“金课”的难点。建设“金课”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准确界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课后反馈和教学评价。“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以“雨课堂”平台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课前线上预习。老师可以将讲义、视频、PPT制作成自己的教学方案,课前线上讲义发送后,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在上课前可以收到阅读课件学生的提醒。

(2)课中。授课前老师把本课程的二维码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扫描微信进班。老师可以把PPT发送到学生端APP,学生可以及时保存课件及课程回放;另外,老师可以收到PPT每页上“不懂”学生数据的反馈,老师收集课程中不懂的知识点,从而改变课程速度及重点知识讲解。其次,老师通过设置弹幕功能,可以随时看到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及意见。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发当堂测试题,并设置试题的答题时间,随时可以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做题情况。

(3)课后。老师收集到学生的答题数据,准确了解学生掌握课堂的学习状况,对课堂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时强化并准时推送课后复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的知识点。课前+课中+课后的雨课堂,实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数据收集工作,从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作业等方面,使教师能准确分析课程数据,精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开展课堂教学。

(三)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是建设“金课”的重要支撑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主体,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书育人是良心活,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不要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阅读教材,要把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严禁期末考试划范围,严禁教师对期末考试有应付的心态,杜绝题型简单且肤浅的问题,杜绝学生只要背背就及格的状况。

(2)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微课、慕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性、趣味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现今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基本上对着课件阅读就是上课的常态,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教师教育技术應用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是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重要支撑。

(3)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计量教师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概率论基础,而且必须清楚课程的价值所在,要明确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详细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研究计量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然后根据“金课”的标准重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变换考核方式等。另外,学校应大力发展教学教研型教师,鼓励教师提升教研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结果用以改进教学。

(4)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效能。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灌溉的课堂,不应该是模拟场景下知识简单应用的课堂,也不应该是低阶陈旧知识反复操练的课堂。人才的竞争在于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较量。教学必须深化课堂改革,“去水增金”,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以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目标,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是建设“金课”的重要环节

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地方院校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甚至有的学生上实验课玩电脑游戏,而如今的实验课是教师把实验原理、实验环节以及实验可能的突发问题告诉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操作即可,这样的局面使学生失去了处理突发问题的好时机,也失去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学生所做的就是验证实验结论。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建立二元线性模型在实验课中,教师首先给出学生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做出散点图,根據散点图做出方程,然后解释模型,再分析模型的经济含义,最后再进行预测。在现实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然后在线实验案例,学生要设计相应的计量模型方案,并提交计量模型方案。在线下实验课中,教师将评述各种实验方案,最终,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选出最优的模型方案。

五、构造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建设“金课”的重要保障

现有的课堂教学反馈是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进行的,等到教师看到学生课堂教学反馈的时候本学期的课程基本结束了,滞后的教学反馈导致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反馈方式。当堂课反馈是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反馈相对滞后问题的关键,以“雨课堂”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提前推送教案、视频、PPT让学生提前预习,关于每节课所涉及的经济理论、数学应用和概率知识都及时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网上给出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教师随时改变推送内容;在线上,教师根据推送的PPT,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可以在每页PPT上反馈“懂”或“不懂”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改变教学方法和重点强化课堂的重点难点;另外,在线上,可以设置弹幕功能,教师讲每个知识点和每道题时学生可以在弹幕上随时反馈。此时,建立网上课堂随机反馈体系,以监督在线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分发当堂作业,设置完成时间,在课上及时讲解,完成课堂反馈。

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对培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课程成绩有由期末考试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和考勤、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等组成,期末考试占比不超过70%。同时,加大案例类、创新类的试题建设力度,对学生的考试、考查更加具有灵活性。

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金课”的标准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认识度不够、课堂设计不详细、线上线下融合不合理等问题。在“金课”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两性一度”的标准完成课程重整、课程设计、课程考核和课程反馈。因此,做好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并不容易,创建优质的教师团队,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和采用合理的教学平台是建设“金课”关键因素,另外,“金课”的建设还需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人员支持。即使这样,线上线下“金课”作为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2]毛景焕.为思维而教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金课”[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3. 

[3]乐珅,俞婷婷,刘晨.线上线下混合的医学遗传学“金课”建设路径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9,11. 

[4]余惠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10.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长足发展,智慧教学模式也方兴未艾,然而对于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改革,尚存在较多问题,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现状仍然存在[2]。据此本文将基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践,详细论证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智慧型教学的有机结合方案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步骤,以促进大学英语听力课程高效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 大学英语听力智慧教学总体设计

根据大学英语听力学习能效较低的教学困境设计出便利语言交互的大学英语听力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通过有机结合多种语言学习理论,如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3],体现智慧教学模式改革的多元智能学习理论和交互教学理论[4],本研究设计将课前预习、课后?固、课外训练和教学反馈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自主学习三方面语言学习技能,通过移动终端、移动媒体和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让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形成一个循环的迭代学习过程,老师的角色得以充分体现,学生也能根据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具体模块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英语听力智慧教学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 大学英语听力智慧教学模式的建设流程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模块的设定应当与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目标高度匹配,通过移动媒体和学习理论的结合,把常用的核心模块放在平台前面,也可隐藏暂时用不到的模块,如在线测试,问卷调查等。学生也有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学习风格定制网络平台的风格,包括各功能模块的呈现顺序和方式等,通过师生之间模块交互的方式实现线上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基于此内容模块的网络教学平台改革了传统教学平台注重形式轻视内容的缺点,利用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智慧设计方案实现教师、学生以及网络平台三方的高效教学互动,通过丰富多元的网络平台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学能。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制定

因为听力教学的复杂性,可以将大学英语听力整个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组织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模块之间具有耦合性,各模块串联起来便构成完整系统。

教师应该基于交互教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切分知识集的方式细化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内容,综合技能涵盖语言教学所需的文化、经济等背景,贯穿教学的始终,浸入在语言学习的大环境中,主要形式有表演、韵文、注音、讨论和评议等,以实现迭代式的教学闭环,智慧型教学化整为零,整合交互的理念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焦虑程度,提高听力英语学习的效能。

(三)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

在英语听力课堂,并不是选择了教学材料就能够构建成功的智慧课堂,对教材过分依赖的“无设计”和完全抛开教材的“自由设计”都不是成功的智慧设计。丰富且个性的课程资源是移动技术视阈下开展混合式智慧教学的重要建设基础。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制作教学PPT、教学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收集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网络资源,将资源于在线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和自主学习。在课程资源搜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相辅,根据学生的学能水平针对性的选择和整理资源,以实现个性化的智慧教学方案设计。

(四)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

听力教学活动是为了教学的深入展开而设计的一些具体方案,如语音互评、探究性问题解决、小组协作问题解决、分组交流讨论、常见问题解答、在线智能答疑、自测方案、作业方案和作业评判、个性化指导等。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听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尤为重要。

三 大学英语听力智慧教学的实施步骤

首先根据大学英语听力各个版块的课程教学计划选定教学班级,进行混合式智慧教学。在混合式智慧教学的实施阶段,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而线上线下教学交互作用,多层次巩固授课和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完备的测评体系及时查漏补缺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其次,注重网络教学平台和课堂的媒介作用,以更好的连接学生和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接受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教师则通过操控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任务和在线答疑,而对于线下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作业、提出疑问同时与同学交流讨论,而教师则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解答、测评以及反馈,这样线上线下的交互方能实现学生的主动高效英语听力学习之路。

最后,在听力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现有的大学英语听力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试点,优化和增添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提供更多课外学习资料和视频资源。充分实现新世纪的完人培育理念,致力于学以致用,实现师生、生生、教学与移动技术等多层级的智慧型迭代交互大学英语听力学习闭环。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4

作者简介:卓进,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蔡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内江/641000)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年“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JDJY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综合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两者优势,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将由传统的讲课型教师为主,转型为科研探究型教师、网络讲课型教师、辅导型教师三种形态。教师角色将再次转变,从资源提供者到资源选择者和资源组织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问题解决者,从集体化教育者到个别化教育者。同时,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体系也将面临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MOOC;网络教育;混合教育;教师转型;教师教育

当传统学校教育大规模吸纳网络教育资源,构建成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时,教师和学生都将逐步走出学校的“信息孤岛”状态,而进入一个全国甚至世界范围之内的自主提供教学资源与选择教学资源的新阶段。随着这种状态的推进,将有希望构建一个“教育的智慧世界”,一个由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连接起来的学校教育网络。在这个教育网络中,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成为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优化,都将丰富和提升整个教育网络的智慧。在教育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自由自主发展过程,这个“教育的智慧世界”将有助于国家创新力量的大规模涌现。同时,在这个蚕化为蝶的过程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将面临着一场史所未有的考验与转型。

在这场教育变革过程中,摆脱了传统课堂重复低水平讲授的教师,将致力于一个个小节点的优化,而不再走传统教师大而全的教师发展模式,千千万万个小节点的优化,将导致整体教育资源的大幅度优化。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雷同化、低水平复制的局面,有助于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数级层次提升,以至于发生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革命。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的内涵与趋势

1.混合教育的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是指线上教育(网络教育)与线下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整合式教育模式,通过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达到教育模式的改造,并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下面简称为“混合教育”)。教育技术学界早就提出了混合学习的概念,在国内何克抗于 2003 年就正式提出并倡导。[1]两者不同在于,混合学习是从学习的视角提出,混合教育是从教育的视角提出。混合教育的典型学习情景,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或组织在教室学习)、参与教学网络平台的讨论、通过在线测试;然后教师根据在线测试情况,通过生生互动(学会的同学帮助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学生辅导)来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拓展学习的成果。其中,线上视频学习部分主要解决信息与知识的获得,而线下课堂讨论交流部分主要是进一步补充答疑,激发学生的灵感,加深学习体会与思考,达到信息与知识的内化,进一步达到转识成智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线自学+班级研讨+教师辅导”组合将成为典型的混合教育型态。这种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相结合的模式,既能避免单纯网络教育中的学习监督、情感支持的缺失难题;又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师主要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信息与知识的呈现环节,而不是真正的师生、生生的交互与提升环节上,真正实现两者优势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线上教育可以承担课程知识点讲授、在线练习与检测、虚拟实验与技能练习以及部分网络交流与讨论等教育教学功能;而线下主要承担课程讨论与交流、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个体化辅导、学生生涯辅导、思想品德教育、心理辅导、学生活动指导等教育教学功能。两者的无缝对接是混合教育成果实施的关键。

2.混合教育的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势

事实上,在考察混合教育的具体混合方式时,会发现两者的混合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一直在进行之中。线上教育一直在向线下教育渗透,只是过去长期是由线下教育主导这种渗透,而不易为人觉察。也即是说从传统教学教育、混合教育到纯网络教育存在着一个阶段性演化的过程。

阶段1:传统的黑板、粉笔为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承担从教学素材准备到课程实施、作业检查、课后辅导的全部教学流程。这是典型的传统教育教学。

阶段2:网络提供教学基本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PPT及各种网络文本,教师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来准备教学课件与材料,组织实施教学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减轻教学素材的获得、课件的准备等教学准备工作,但仍然是教学实施的主体。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

阶段3:开发出各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视频短片,教师可以选择这些教学短片,并在课堂播放各种教学短片,来替代传统教师讲解部分,教学演示、互动、作业布置与检查全都由教师组织完成。教师已经能够减少课堂讲授的环节,但整个课程仍然由教师主导。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开发出这类混合教学模式。

阶段4:成套成熟的网络教学视频得到开发,并能提供在线作业测试与及时反馈,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终端上完成所有课程的大部分学习,但还需要教师组织课堂互动,针对个别学生实施辅导。同时,实验性教学,也能通过网络实验教学示范视频的播放,替代传统的教师讲解与演示,但仍需要教师提供个别指导;而实践性课程则仍然无法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不再主导课程,但互动性环节仍然需要教师组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也可以逐步开发出这类混合教学模式。

阶段5:除了上述取得的进步外,远程互动与辅导技术完全成熟普及,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实现网络互动与个体辅导,同时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这种互动与交流的学习体验与传统真实互动没有差异。同样,由于虚拟技术与实验软件的开发,常规性的实验教学与技能培训课程都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实现。这一步已有技术发展端倪,在未来的时间,将极可能成为现实。

阶段6:线上教育成为教育主流,替代掉大部分传统学校教育功能;但线下的传统学校教育发展出一些网络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这是未来可能的教育发展趋势。

在上述六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自普及以来一直在向传统课堂教育渗透。而我们目前大部分课堂教育都处在阶段2的状态,现在正面临着向阶段3、阶段4迈进的过程之中。由技术条件与教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混合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网络教育或者传统课堂教育,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教育主流形态。

有一种乐观观点认为网络教育可以取代学校教育,但事实上,网络教育并不能简单替代学校教育。一是网络教育还无法像学校教育一样提供一套教育教学的完整解决方案。学校教育包括知识教学、技能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大量的学生辅导等多个教育模块,而且每一个大教育模块本身还包括若干教育教学环节。目前,线上教育能够较好提供的教育服务是知识型教学模块,其中像课堂互动、作业布置与检测等都还无法给出好的解决方案。其他技能型教学也只能提供示范性教学视频,无法提供这类实践教学的场地,以及具体的学生辅导与检查。二是现在主流的xMOOC课程模式“接近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侧重于知识传播和复制”[2],这种在线课程适合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设计,但自主学习则需要学生足够的学习计划与执行能力。如果没有学校师生的互动与整体教育环境的作用,单程xMOOC教育还会存在大量的教育遗留问题,而且不利于教育的进一步革新。三是网络学习中的情感参与问题,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参与过程,单程网络教学导致“隐性知识的传输渠道被剪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参与缺乏载体”的现象。[3]四是相关研究表明,视频对于婴幼儿阶段儿童的认知存在着负面影响,对于动作观察,镜像神经元在视频条件下会不参与或有限参与。[4]基于教育的不可逆特性,必须慎重考虑在低段年龄儿童的视频教学适当性。五是传统教育体制本身有着巨大的规模,受到财政资金的大量补助,制度以及历史悠久的教育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惯性力量。因此,混合教育将会成为各种力量博弈下的选择。

在MOOCs出现前,可汗学院及相关“翻转课堂”是混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典型案例。2004年,萨尔曼・可汗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向求助的亲戚解答了数学问题。后来他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教学视频每个长度在10分钟左右,讲解浅显易懂,很快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他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可汗学院的免费视频课程,内容涉及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3000段,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可汗一人讲解录制,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美国现在已经有学校尝试使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学生在家自学视频并在线自测学习效果,老师不再进行知识讲解,他们通过在线课程系统可以查看学生自学及测验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答疑解惑,辅导学生们完成功课,结果教学成效显著。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翻转课堂”或“反转教学”正是混合教育的一种主流形态,“反转教学中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运用技术资源将常规课堂讲授制作为学生家庭作业自己观看和学习的教学视频, 常规课堂教学反转为师生互动、开展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场所”[5]。

在技术条件、供给条件、需求条件都趋向成熟的前提下,学校教育大规模引入网络公开课程资源还将得到政策推动。考虑到我国比较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且由此引发的择校热、应试教育低龄化、教育不公平、教育创新难等严重弊端,混合教育将能够较快较好解决这些教育难题,同时大幅度提高全国范围教育水平的整体质量提升。因此,混合教育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

二、混合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分流

随着在线学习向传统学校教育渗透,庞大的教师群体将会出现分流,优质教师教学资源将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甚至全球教育市场;大部分教师将不再从事传统意义上的讲课工作,而是从事于个体辅导、课堂讨论与交流、实验教学,引领学生从事于探究性学习等等教辅性活动,因材施教的理想将会实现。从教师的具体分流来说,优质的教师资源可以集中精力于优质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的录制与更新工作,而大部分教师则变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课堂交流的组织者、个别学生的辅导者、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角色,而基本不再承担传统课堂讲授活动。这样在全国学校教育教师将形成一个大的分流,少部分的教学型教师、部分的科研型教师以及广大的辅导型教师。

1.网络授课教师(明星教师)

传统课堂模式下,再优秀的教师资源也只能局限在一个特定时空内传播,而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优质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这将意味着会出现一大批让大家趋之若鹜的明星老师,同时教师的教学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而是在全国甚至全球教育市场竞争。由于互联网经济的赢家通吃特性,教师要想走向全国市场,只有两条途径,一是课程教学水平达到国内甚至世界前列,二是开发不同授课风格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个性的学习者需求,成为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少部分优质教师群体将在这一场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教师资源。

当然,在混合教育下,网络授课并不是明星教师的专利,更大多数的网络授课教师,来自于千千万万所学校,他们将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任何一门课程受制于课时的限制、教师研究重点的不同,都可以被讲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同时,一门课程往往有着庞大的体系,普通教师完全可以专注于案例的制作或某些知识点专题的拓展课程,这些微型课程将成为一门大型课程的有机补充部分,甚至可能形成大型教师团队合作讲授一门课程的形式。形成一种明星教师领头,同时背后有着大型教学团队支撑的机制,这种合作可以是计划的,也完全可能是非计划的自愿产生。这种发展将会带来同一门课程体系的教师群体协同创新教学机制,这种机制将使得教育教学领域中无数的“小舢板”协同创新构建出一座座教育领域的“航空母舰”,这样课程授课教学、课程作业和测验体系、课程拓展与补充体系都会在这个协同创新的机制中得到重新的分工合作,从而极大幅度地提升课程教学规模与质量。

2.科研探究型教师

科研型教师在这里主要指从事于科学研究的教师群体(高等教育阶段),而探究型教师主要指从事于教育教学探究的教师群体(中小学教育阶段)。擅长于科学研究的教师,不一定同时擅长教学,反之亦然。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往往是多重的,既要做好研究工作,也要做好教学工作。事实上,从事于研究工作的教师,也是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但让其更多讲授自己研究的相关课题,以专题的形式来授课,不以课程体系的形式来授课,可能更符合多数研究型教师的情况。这样的做法,既能够让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研究工作中去,也能提供更加精致的专题讲座。

事实上,教学优秀的教师本身往往同时也是优秀的研究人员,这两个身份发生重合的情况是常见的。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容易导致科研与教学均衡用力的局面,而在混合型教学模式下,则可以给予这类教师更多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更多地从事于教学授课或者科学研究。

3.辅导型教师

辅导型教师有着宽广的外延,包括了从事于个体辅导、课堂讨论与交流、实验教学、引领学生从事于探究性学习等教辅性活动的教师。在教师分流中,大多数教师将从传统的授课型教师向辅导型教师转化。这并不是教师重要性和地位的改变,而是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事实上迫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往往更多沉陷在重复性的教学任务之中,而没有将更多精力放在“育人”环节。辅导型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就是要将教学精力放在一个个鲜活的学生身上,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个体学生的辅导与交往之上,成为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同时,辅导型教师的具体辅导形式,同样会部分互联网化,需要辅导的学生与辅导教师将在网络平台上展开交流,完成辅导工作。

不同于科研型教师着眼于自然和社会来生产知识,教学型教师着眼于文化与学科体系来传承知识,辅导型教师是站在学生视角和立场,来帮助学生去选择、消化知识,培育德性,达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学校教育中将“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替代“教育”的倾向普遍存在,辅导型教师的工作重点除“教学”环节外,还要创造性地参与到学生整体成长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混合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型

1.从资源提供者到资源选择者和资源组织者

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教师分流同时,还将要完成教师角色的继续转型与升级。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要是一个教育教学资源提供者的角色。比如在古代教育中,图书资料匮乏,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最重要提供者,特定情况下还会成为学习信息的唯一来源;随着印刷术的发达,图书资料的普及,学者自修学习为主的书院开始出现;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变得随时随处可以获取,让传统教师资源提供者的角色重要性在互联网知识海洋中不断下降。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情景,教师从备课到课堂讲解,都是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出现,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资源提供环节上。

但随着混合教育的阶段发展,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重要性不断下降。在线教育教学资源,从网络提供的教学基本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PPT及各种网络文本,到各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视频短片,到成套成熟的网络教学视频引进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在线课程授课教师作为教学资源提供者,本身也是在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的精加工,并系统呈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线教育教学资源每前进一步,就预示着课堂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空间压缩一步。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开放,让教师与学生越来越共同面对着教育教学资源(教材、专业书籍、教学视频、模拟教学实验、在线考试题库),教师在教学资源上的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

在共同面对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前,教师的优势在于,深厚的专业知识、一般知识背景、深入的知识理解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掌握。这种优势将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恰当的资源,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再组织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将成为一位指路人,在互联网知识海洋中,指引着学生按照适合的路径去学习和探索。在混合教育中,线上授课教师是一阶指路人,线下教师是二阶指路人。线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路线供学生作出选择。

2.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问题的解决者

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传统教育教师职能的典范,在混合教育下,授业这个环节更多地被教材、书籍、在线课程等替代,作为普通教师需要重点把握的是传道和解惑两项职能。事实上,在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普遍将重点放在了授业环节,把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明白,让学生听懂成了教师的主要职能,为此甚至忽略了道德价值引领与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

由于在线课程引入,使得教师能够从重复性的授业环节解放出来,并能够让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学生的道德价值引领与学习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在履行这两项职能时,应该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辅助者与引导者,而不是简单作为一个场合的控制者。学生通过教材、专业书籍、在线教学视频、在线检测之后,会呈现出其学习的成效与难点所在,由于互联网学习在技术上可以抓取到学生学习状态的数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或教师给予指导。同时在课堂讨论环节,由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已经有较好的前期学习准备,可以组织学生重复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明晰学习目标和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深入。

除了课堂讨论与交流,通过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来引领学生从事于探究性学习,也是需要教师作出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恰当的指导。由于通过在线教学视频的学习,学生都能够掌握常规学习方法与要求,但在具体的实验与实践类学习情境中,还需要教师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出现。

3.从集体化教育者到个性化教育者

在混合型教育模式下,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面临着终结。班级授课制作为大工业生产时代的产物,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上课,这种做法顺应了大规模高效率培养相同规格人才的社会需求。但在这种模式下,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理想遇阻,培养创新人才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后工业时代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成为教育顺应的对象。在混合教育下,适合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将开始真正破题,并可能会演变成未来的主流模式。

古代教育中主要是一对一教学为主,其中教师主导,学生服从;班级授课制是一对多教学,其中教师主导,现代教育改革中强调学生主体;个性化教育是一对一指导为主,其中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在教育的这三种模式演进过程中,个性化教育虽然再次回到了古代教育的状态,但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助引导则又高于古代教育,这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演进路向。

因此,个性化教育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师的主要角色,这种模式如同导师制,师生可以在课堂中,或者互联网上通过教学平台实现双向选择,来具体指导学生发展,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设定适合的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和梳理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教师教育变革方向

MOOC时代的到来,会推动教师分流与角色转型,这个过程或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都将要真实发生。在这个背景与趋势下,传统教师教育体系将会面临着冲击与系统重构的外在压力,这种冲击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校不再大量需要传统教师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科讲课型教师,教师教育需要重新调整自身的培养目标,同质化的标准件式的教师培养目标将被放弃,转而致力于个性化的专业教师培养;二是职后教师教育模式,也将不再注重于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而是以教师的分流培训为主导,侧重于教师的研究探索能力提升、辅导学生水平提升为主的职后培训;三是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体系本身,将受到MOOC到来的重塑,教师教育的流程将面临重构。前两个问题是教师教育体系面临的独特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将面对的挑战。

1.教师教育培养目的的调整

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的主流模式,在职前阶段以学科门类为基础,通过公共课、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实践类课程共同构成的一套教学培养计划,来培养大量同质化的优秀教师为目标。在整个教师教育中,所有教学计划都围绕着“优秀讲课教师”这一中心环节展开。在MOOC的冲击下,不再需要大量同质化的讲课教师队伍,现有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出现危机。按照前面所述的教师分流与教师角色转型,可以看到教师培养目标同样将面临着分化、分流,其中最核心的思路是,放弃传统优质标准件式教师的培养思维,改为培养个性化的专业教师。

具体来说,标准件式的专业教师培养目标,是以中小学需求巨大数量的优秀讲课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在现行教师教育中,通过师范教育相似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来培养。但MOOC的到来,让同质化的优秀讲课变得不再必要。网络化信息共享的特性决定了重复他人是无意义的,重复自己也是无意义的。许多优秀的中小学讲课教师虽然也是各具特色,但这种教学个性与特色来自于教师各自的禀赋差异、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从教后的长期磨砺经历,而并不是现行教师教育体系的专业化培养的结果。因此,需要考虑从教师教育体系设计的角度,以培养个性化的专业教师为目标,重新调整培养方案。对于网络讲课型教师的要求是大幅度提高了,“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讲授者之前必须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去攀登科学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汇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与学生发生精神性的而非物理性的结合”[6]。这对教师教育培养授课型教师构成重要挑战。

除了讲课教师需要从标准件向个性化转变,教师教育体系还需要将培养目标由讲课型教师向辅导型教师转变。长期以来,辅导型教师在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受重视,但在MOOC时代,大量的讲课型教师已经不再成为需要,学校教育中教师更多地从事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学生专业辅导、学生个体辅导等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同样需要专业化,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意识、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由于要应对学生千变万化的答疑解惑需求,并具备辅导学生个体的交往能力,辅导型教师要掌握两项至关重要的能力:一是信息知识线索提供能力,二是教育实践智慧能力。这两项能力对应于教师辅导中,教师要具备信息线索提供能力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而要养成教育实践智慧,除了专业理论的教育外,要师范生通过“理论―实践―经验”循环培养实现。因此,辅导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专业化要求很高的工作。

职后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将发生调整,现有的职后教师培养主要思路还是以提升教师的讲课能力为主。在网络教学时代,将由大量教师的学科讲课能力培训,转为少部分优秀教师的网络授课能力培训。同时,在教师分流的趋势下,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同样将从课堂讲课环节分流下来,从事于辅导型或探索研究型的教师岗位,这就需要有一套恰当的新职后教师培训体系来适配。

2.教师教育培养方式的调整

适应于网络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体系无论职前还是职后,同样将面临着MOOCs的冲击。比如,传统的教育类课程中的公共课,应该是最早被MOOCs替代的课程,规模越大,选课学生越多的课程,被MOOCs取代的速度越快。其他专业基础类的课程也将面临着网络课程替代的趋势。

在实践教学领域,传统的大学―中小学合作的实习、见习模式将会在网络教学的冲击下,进一步重构与优化。以前,师范生必须到中小学课堂中去观摩,才能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当中小学教育参与网络教育的进程后,大量的中小学教师讲课视频将会通过网络而免费获得,大学教师将能够与师范生一起来观摩、讨论这些鲜活的讲学案例。这对于提升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成效,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将有质的飞跃。

职后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培训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这种跨域时空的培训方式,将使得受惠的教师层面大幅度扩展,而不再是传统教师培训中的部分骨干教师才能得到培训机会。同时,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大量现场教学案例也将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传播,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观摩其他教师的授课,还能通过教师交往网站来相互分享教育教学心得,这种同行之间的交往观摩壁垒的破除,将非常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

[2]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发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

[3] 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8.

[4] 陈菊咏.视频的出现对国民素质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3(15-16):78.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5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线上线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后续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的前期基础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理论课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不仅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微生物的计数及测量、微生物的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及菌落观察与鉴别等训练环节,也是培养环境专业类学生观察能力、鉴别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运用能力等的重要途径[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2]。本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与设计实验,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1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16学时),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32学时)在第二学期同时开设,主要实验项目为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计数及测量、培养基的制备、革兰氏染色、纯种分离与菌落观察,均为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达到了巩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目的。由于学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组(2人/组)授课,课前,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实验步骤的预习;课上,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教师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准确或错误的操作,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课后,学生进行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预习(20%)、实验操作(40%)及实验报告(40%)三项进行综合评定。由于微生物学实验耗时都比较长,因此,实验所需器皿、材料和细菌悬液等都由实验员准备。教师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仅在较短的时间,被动地照着做,实验课只是完成了一个验证性的环节,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验操作中的应用[3]。此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实践操作性和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无菌操作、纯种分离、菌落观察与鉴别等很多实验操作,学生很难一次性熟练掌握。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只有一次实操机会,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1实验内容整合与优化

根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细节多、操作性强、耗时长,需要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特点,实验项目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模块,为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计数与测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纯种分离3个实验,共计8学时。这3个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原则、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玻璃器皿的包扎、平板划线等纯种分离技术及无菌操作理念的建立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操作基础。模块二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模块,为水样中大肠菌群的检验与菌落观察与鉴别,共计8学时。实验涵盖了3个基础性实验的全部实验操作,同时增加了新的实验内容,如微生物的染色、细菌悬液的梯度稀释、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检验及菌落鉴别,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包括水样的自由选取),大肠杆菌的菌落观察及鉴别等。

2.2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学时有限,实验内容较多的问题,教师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用于实验教学中。

2.2.1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模块课前,教师将3个基础性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目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录制成微课或小视频,将3个基础性实验所涉及到的实验基本操作以真人实况录像的方式进行演示,并上传至慕课资源平台。学生根据实验任务点和任务目标,在线上观看微课、视频和录像进行预习,完成预习报告,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在慕课平台上进行线上交流,教师会及时整理实验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及操作问题,记录共性问题。课上,教师会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重点讲解共性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操作示范外,课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全部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教师在课上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指正实验操作不规范或操作错误、回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会根据情境拓展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问题的关联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反复观看实验操作录像等线上资源。课下,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和归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同样,可以在慕课平台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疑难问题,教师会及时解答。

2.2.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块由于大肠菌群是生活饮用水、再生水回用及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水的必检项目,是一个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知识性的实验项目。课前,教师将实验项目有关的辅助与拓展资料、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再生水回用水质标准等相关资料,分组情况(包括组员和组长)、任务点及任务目标等上传至慕课资源平台。学生根据实验题目,阅读文献、查阅实验方法和相关水质标准,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上传至慕课资源平台,教师要对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学生小组多次修改,实验方案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器皿及药品。课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认真参与到实验中来,要集体讨论与标准实验方法中描述的实验现象不一致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教师仅充当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记录每组同学的表现,包括无菌操作理念的执行情况、器皿的灭菌情况、细菌的纯种分离、革兰氏染色、细菌悬液梯度稀释、菌落培养与观察等实操细节,对操作不规范或错误的学生及时引导和纠正。同时也需要关注文献阅读能力、实验参与度、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体现。课下,每个小组成员认真整理实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与理论问题做出详细回答,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综合实验报告论文。

2.3实验考核方法改革与评价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每个实验要经过线上-线下-线上的混合式的学习,才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因此,实验教学的评价也要关注线上线下整个过程,实验考核包括过程评价考核和结果评价考核两部分,而且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评价所占权重也不一样,具体考核指标见表1。这种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线上线下的表现情况知道自己的综合得分,使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明确知道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实验成绩综合评价优良率达到80%以上,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6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院校;英语教师;角色转换

一、“互联网+”时代下旅游口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现状

高校旅游专业口语实训中,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混合式学习和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口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的结合,改变以往传统口语授课方式,在线上线下多元环境中进行口语教学,合理、科学化地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形态教学资源,提高口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和适应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互联网+”为我国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环境改革提供了途径和思路,不仅建立了新的教育形态,还实现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多种信息技术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势必会引起教学环境的变化,突破传统教育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必定对教师角色和教学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口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为提高口语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在多元化引进真实语料和先进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积极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依据开展研究性和实践性口语教学的过程,确定教师角色,探究教师角色转换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师角色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探究英语教师的角色,其实是从生态课堂的创建和课堂元素,对具有生态状态的课堂、师生生态主体和教学环境的创建要求,确定教师在旅游口语实训教学模式中的地位。生态课堂秉承创建生态教育观和人本主义,以人本思想展开教学,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看重学生成长和潜能的挖掘,师生在生态课堂系统中,主要是受英语讲授方式的影响,通过与英语生态教学环境的配合,创建有机课堂生态整体。师生在生态课堂系统中,会接触更多关于知识和相关信息等内容,因为生态课堂主要是将英语学习方法和评价等多个环节结合,创建教学生态系统,所以教师在生态课堂主要是承担起设计者、创建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引路者等多个角色,教师在课堂中并不局限于某一角色,而是依据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的改变,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在动态课程系统中不断地转变角色,引导学生学习和展开课堂教学。(一)设计者。教师在旅游口语实训和课堂教学中,是整个生态教学过程的设计人员,选定生态教学的主题、教学范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对目标进行全面分析,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确定每个教学环节应该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时间等。因此,教师既要在确保生态课堂的精度和深度下,设计好教学过程,还要调用生态元素进行课堂教学。(二)组织管理者。人本思想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口语教学,故而教师就承担起组织管理者的身份。在创建生态课堂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管理,课前要积极搜集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任务型、项目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教学期间依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推动教学课程,但也要维持教学秩序,确保教学中收放自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三)协调者。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是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口语实训的三个组成部分,教师是口语授课的主导者,也是三者和谐关系的协调者,教师引导学生,并且是教学环境的创建者和课堂秩序的维持者,不同以往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话语权,生态课堂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教师将话语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想法去表达观点,按照学生学习动态切换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在学生口语实训中实现生态平衡。(四)引路者。这是对教学形式转变的教师角色定位,旅游口语授课在互联网环境中,不再是以往局限于课堂的教育形式,而是同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教育形式转变后,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了支持,教学环境从课堂搬到了社会,面向社会培养人才自然要在社会环境中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依据不同的实践环境锻炼自身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除却第一课堂以外,教师还可以在第二课堂展开口语教学活动,例如演讲、旅游胜地讲解等,在具有真实感的教育情景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基于交际和表达能力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五)综合评价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教学的评价者,新时代中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实训表现的评价必须要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按照评价改进和提升自我。教师评价中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和优点,提出改正意见的同时,将评价过程与结果和教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评价与学生考核联系,基于学生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对学生能力和发展进行生成性评价。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高校教师角色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重性,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就要按照角色一一实现教师思想、能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改变,满足生态课堂和口语实训的教学要求,使得教师就有创建生态教学环境的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能创建生态教学系统。以下是笔者结合“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应用型旅游口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提出的角色转变策略。(一)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高校英语教师角色转换,要让教师意识自身角色的改变,让教师以现代教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口语实训进行思考和教学改革。我国传统教育中,英语教学都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科为需求,寻求改革创新的道路。旅游专业口语教学中,主要是面向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口语实训模式,要积极开展语法和词汇等专业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化,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英语教师应该面向时展,不断了解和学习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从新的教学视域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依据学生今后发展制定教学计划,将教学延伸至课堂外,向专业英语方向靠拢,进而参与到课堂体系建设中,以探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创建教学生态环境,推动旅游口语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二)创新教学模式和引入新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在教学前认真做好学情研究,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利用好多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格局,用新媒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我认知和实际需求,传授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训中,可以按照O2O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利用微信、互联网等平台在网上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中进行实践锻炼,按照理实一体化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促使师生互动和相互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三)整合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是教师在新时期教育生态视域下掌握的新技巧,旅游口语实训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中具有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整合资源,为学生推荐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将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按照学生学习以及能力提升的要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和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建愉快且轻松的氛围,减缓学生英语学习的紧张感,进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