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实操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实操制度范文1
【关键词】职业院校 机电一体化 职业资格证书IHK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3-02
一、我国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核方式
我国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考试就是维修电工考证。在我国相关电工证有三大类: 1.特种作业操作证:作业种类:电工(俗称 操作证、上岗证),分为: 高压操作、低压操作。 2.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可以在国家电网内作业,分为低压、高压、特种三个类别。 3.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等级证,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1]
无论是中级证、高级证还是技师证,考核方式均包括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其中理论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目前各个省市地区根据各地情况,部分等级考试采用笔试,部分地区采用上机考试[1]。例如广东省东莞市,维修电工中级证和高级证的理论考试题型均是客观题,已于近两年采用了上机考试的方式,考场要求与题库联网,随机抽取考题。而技师证的理论考试由于相当一部分是主观题,因此还是采用纸质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在题型方面也主要是以电工电子、电机拖动、可编程序控制器以及自动控制等相关内容为主,有少部分机械内容。实操考试方面,近两年题库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例如中级考试增加了PLC调试,高级考试增加了步进电机、变频器装调,技师方面增加了生产过程控制等等。但是实操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电工电子方面的操作规范、完成度以及工艺水平等。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均是百分制,只有两次考试均达到60分以上才算通过[2]。
二、德国IHK机电师证书考核方式
德国机电师(对应我国的机电一体化)IHK证书分两次考核,第一次考核为第二学年上学期考试,占总成绩的40%。内容包括了理论考试占50%,23道选择题,抽选20道,8道非选择题。实操考试占50%,包括在展示阶段的口试。在理论考试方面,机械部分内容有将近50%,在实操考试方面,考核的任务一般都是针对一个完整的电气控制系统,包括有配电柜、PLC、各种气动执行机构和各类传感器,能实现一个简单的控制。在第一次考试中,将这个控制系统中的部分电气部分拆除,要求考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接线以及会使用各种测试工具,对设备进行安全性的测试。在第一次考试中,电气部分的实操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机械部分,要求考生能根据图纸以及控制对象,通过手工切削的方式加工一个非标部件,以达到该控制系统能完整的实现控制功能。由于在实操过程 中,要求考生主要通过手工切削方式进行加工,因此大大增加考试的难度。[3] [4]
第二次考试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占总成绩的60%。第二次考试也有包括有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其中理论考试有四场包括加工计划Ⅰ(客观题)、加工计划Ⅱ(主观题)、功能分析Ⅰ(客观题)、功能分析Ⅱ(主观题)。在德国,第二次考试中的实操考试考题的来源有多种多样,有来自企业的课题,有来自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课题,甚至是学生自创的课题等。课题的要求,一般都是要求学生从无到有的,完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以及交货。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或者是培训师都是扮演指导的角色,而不直接参与,要求学员独立完成。由于课题来源的多样化,因此每个考生的课题也是不一样的。考生最后还需要通过答辩考试。[3] [4]
三、中德考核方式对比
我国维修电工等级考试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仅有理论和实操,在实操考试中一般关注的都是最后的结果,对考试的过程不够重视。而德国IHK考试,不但有理论考试,在实操过程中穿插有由考官随机的口试题目,在第二次考试中还有答辩环节;同时德国IHK考试在学生评价考核方面更多注重的是过程评价(尤其是系统可靠性方面的评价),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评价。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更为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样的学生将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我国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目前的资格考试也是套用维修电工考核,因此在理论考试中只有极少部分的机械方面的知识点,而在实操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一点的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学生也有部分机械方面的课程与实训课,但是一般不要求考取相关的等级证,更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机电一体化的考证,机是机,电是电。机电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两者融合起来,而不是分割开来。而德国机电IHK考试,无论是第一次考试,还是第二次考试,机械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都占用相当大的比重,机和电近乎各占50%。在第二次考试中,要求学生通过掌握的机械和电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
我国维修电工等级考试考核课题来源过于单一,与企业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考题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虽然近几年实操考试也采取了题库的模式,但是题库量有限,同时也要考虑考场是否能提供种类如此之多的硬件设备。德国机电IHK考试课题基本上每年都不一样,每个学生之间的课题也是千差万别,而且很多课题是来自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的,学生完成后直接可以应用在企业,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整个课题从无到有都是学生独立完成,也免去了学校或是考场的大量的备料与资料浪费。老师或培训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协助与指导。
我国维修电工等级考试实操考核内容过于简单,目前我国维修电工等级实操考试一般都是在一个现有的系统上进行,该考核系统都是完整的只是进行一些编程和调试考核,有部分考核系统最多也是需要考生进行一些接线操作。由于,系统基本上是完整的,考核的内容就相对简单了,只是进行编程和调试。设备的选型、设备的配置、设备布局与安装、设备的应用场所等等一些非常重要和贴近生产实际,贴近企业需求的技能和知识都无法考核,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会脱离实际。而德国IHK考试,尤其是第二次考试要求的是考生通过半年的时候,独立计划、独立设计、独立采购、独立加工、独立安装、独立调试等,独立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考生需要面对很多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例如PLC选型包括厂家、型号、I/O点数等以及对系统上一些非标件的机械加工等等。考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考核,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优秀学生。
考试与考核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最后一个环节,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不断的提升与改进,另一方面是整个教学质量的检验与把关,学生通过一个综合的考核方式,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会得到一个升华。
四、推进职业资格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待遇的提高、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等,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以前那种一条长长的流水线上两边坐满“打工仔”、“打工妹”长时间的进行重复简单劳动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从低端的、低附加值的制造,逐步走向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企业单单依靠普通工人的工艺水平,很难达到生产出高端产品的能力。
我国制造业必将从“泰勒式”的生产方式向“精益式”生产方式转变,能否转变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企业需要大量投入设备改造,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第二,企业需要大量能操作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工人、需要大量能维护和保养这些设备的技术工人、更加需要能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现有自动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的技术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储备尤为重要,很多企业和工厂,不是不舍得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往往是苦于没有相应的人才来实施和支撑。导致很多企业要么“外逃”到其他劳动力更为便宜的国家,继续那种“泰勒式”生产;要么回到拥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技术工人的国家中去进行“精益式”的生产。
因此,拥有一个成熟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品质的考核方式对我国培养大量、高质量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2.
[2]维修电工高级[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7.
[3]德国IHK机电师框架教学计划[E].德国,2013.
[4]德国IHK机电师培训规则[E].德国,2010.
电工实操制度范文2
电工电子专业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坚定“产教结合,突出技能,强化实践,资源共享”的办学定位,为电子加工制造业培养有道德、有技能的一线优秀操作人。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为主线,为满足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的教学,建立理实一体化电工电子实验室,为行业的科研、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社会技术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对社会承担培训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并为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场所,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研究的背景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以及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大纲为依据,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根据专业建设需求,以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技能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
三、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1.具体目标
以电子专业建设为主线,建设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在满足电工、电子专业实训需求同时,为行业的科研、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引企入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1)建设电子产品生产技能实训室,主要包括电子专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岗前培训实训室。
(2)建设电气技能实训室,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继电器控制系统及变频器控制等项目的实训。
(3)扩建单片机应用实训室,主要任务是满足学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并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为生产、科研提供条件。
(4)在原有电工技能实训室和电子装配实训室中增加计算机及大屏幕等设备以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实现功能
(1)专业课程实训。能够完成电子专业文化知识普及、常规课程所需的专业实践教学。
(2)专业技能实训。能够完成毕业前电子、电气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实训,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提升专业能力。学生能够完成电子、电气专业实训项目,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毕业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四、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
1.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1)有用。实训基地设备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教学的实际,确保建成后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切实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
(2)实用。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相一致,确保建成后实训基地的实用性。
(3)够用。实训基地建设在保证先进性的基础上不盲目追高、追新,以满足专业教学、服务社会、服务教师为原则,避免资金过度浪费。
(4)应用。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据电子企业的生产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
2.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要求
(1)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建设电子实训基地与相关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师资、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共享。
(2)实训基地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信息化程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适应,充分考虑教学仿真系统与实训设备的衔接。
(3)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教学、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相结合。建设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既能够面向学生开展技能训练、职业资格培训,又能面向电子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同时面向社会提供电子专业技术服务和培训场所。
(4)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相合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不能只满足单一专业的需要,就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建设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一专多能,满足学生学习通用专业技能的需求,拓宽了就业渠道。
(5)实训基地建设与师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使大多数电子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明显得到提高。
(6)实训基地建设与教研相结合。通过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从参加企业实践、调研、论证,到制定建设方案、确定模块,提高电子专业教师的研发能力。
(7)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与岗位相结合。能够承担电子、电气的从业资格培训及考试鉴定工作,将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与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相结合。
3.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方案
(1)建设规划。电子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电子等相关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电子实训基地应满足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变化的需要。
(2)建设项目。为了便于学生了解电子企业的生产流程,熟悉电子企业的生产环境,建设一条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流水线采用电子企业常见的结构型式,全面模拟电子企业的生产流程,使学生在校就能掌握电子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生产流程,从而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4.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
(1)运行模式与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管理和维护好各实训室的实训设备,维护好实训环境,保证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进行,并降低设备维护费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教师资源,实行实训室全天开放,满足实训教学、培训、教学研究等需要。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对外技术服务领域和社会知名度,使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制定并严格执行《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维护责任制》《实训课课堂质量监控制度》《实训基地学生管理要求》,细化到每个项目、设备,信息化、制度、评价体系,依托基地项目教学等。
(2)校内外培训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特别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应用服务,利用实训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
(3)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在实训基地建设得基础上,充分发挥关系单位的资源优势,与关系单位就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
电工实操制度范文3
关键词:演示教学法;电工上岗操作;技能训练;触电急救
作者简介:李建南(1955-),男,江西赣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电气工程师;周渝明(1971-),男,广东韶关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5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95-02
一、电工上岗操作技能训练的内容
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双证书制(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电工上岗操作证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考职业技能证书。要获取电工上岗操作证必须经过由省安监局或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组织的理论和实操两部分考核鉴定合格后才能获得。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我们按照国家电工上岗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及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刻苦的技能训练。电工上岗实操内容有六大部分。
1.导线连接与配线
熟练掌握单股铜绝缘导线的平接和T接及接头的绝缘包扎;安装控制一只螺口吊灯的照明线路;安装控制一支日光灯管的照明线路;三相三线制线路上低压补偿电容器放电负载(六个灯泡)的安装。
2.动力保护装置
熟练掌握用按钮及交流接触器控制三相电动机的启动、运转及点动;用磁力起动器控制三相电动机正反向运转;用自耦变压器作三相电动机降压起动;三相电动机的星—三角形降压起动;按控制线路图装接熔断器、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开关和仪表;正确安装带有电度表、控制开关、漏电开关的单相配电板;正确安装带有电度表、控制开关、漏电开关的三相配电板。
3.电气仪表的安全使用
熟练掌握钳形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和测量;摇表的使用和测量;万用表的使用和测量;接地电阻测量仪的使用和测量。
4.防火防爆装置
熟练掌握正确安装带有AH系列防爆接线盒的安全型防爆白炽灯;正确安装带有AH系列防焊接线盒的安全型防爆日光灯;正确选择和使用灭火器材及扑灭方法;正确安装阀型避雷器;掌握电气装置的防火要求。
5.电气安全及工具使用
熟练掌握梯子的正确使用;绝缘手套、绝缘靴、拉杆的保管检验及使用;安全带、登高板、脚扣的检查和使用;喷灯的正确使用;带电更换熔断器;正确操作跌落式熔断器;高低压验电器的使用;保证停电工作安全的技术措施。
6.触电急救
熟练掌握使低压触电的触电者正确脱离电源的方法;使高压触电的触电者正确脱离电源的方法;人工呼吸法的正确操作方法;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的正确操作方法;触电者呼吸与心跳均停止时的急救正确操作方法。
电工上岗操作技能训练的内容多,技术含量并不高,也并不复杂,但它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安全性、正确性要求非常严格,错一不可。因此,教学示范操作的正确性、规范化显得非常重要。
二、演示教学法在电工上岗技能训练中的具体运用过程
演示教学法是由教师通过操作电气设备、仪器、仪表及电路,把教学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学生观看操作流程后,再独立操作一遍到两遍,逐项进行,使学生掌握电工上岗操作技能训练的各项目内容。
演示教学法运用实例:触电急救。其在电工上岗操作证技能鉴定中是要求每个学生必考的项目。
实训器材:人体模型一具,木板一块,电工钳一把,干木棒一条,带开关导线一条,纸巾一盒。
教学过程如下:
1.断开触电事故电源
当触电者被触电后(漏电的导线一般都在触电者的身体或手上),应立即到触电地点附近拉开关断电源,没有电源开关可用电工钳或干木棒拉开(挑开)触电者身上或手上的漏电导线。
2.触电者脱离电源后的抢救
触电者脱离电源后,把触电者扶到较硬地板或木板上仰卧,检查电击轻重情况以决定抢救方法,同时通知医院前来抢救。检查鼻孔是否有呼吸,检查心脏是否有跳动,检查眼睛瞳孔是否放大。如果瞳孔无放大,是假死,要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抢救。
3.人工呼吸正确操作方法
当检查出触电者心脏有跳动,呼吸停止时,则首先解开触电者衣领,张开嘴巴,取出口腔异物,蹲在触电者左边,救护人的左手托在触电者的颈后,使其头部充分后仰,鼻孔朝上。救护人的右手捻住触电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紧贴触电者的嘴,向内吹气,为时2秒钟。吹气完毕,立刻离开触电者的嘴,并松开鼻孔,让他自行呼气,为时3秒钟。按12次/分反复进行。
4.心脏挤压正确的操作方法
当检查出触电者有呼吸,但心脏停止跳动时,则首先解开触电者上衣,救护人蹲在触电者左边或右边,在触电者心窝上方两指半处,找到心脏位置,用右手掌根在下,左手在上,两手相叠,用适当的力垂直向下挤压,压出心脏里面的血液。挤压后掌根迅速放松,让触电者自动复原,血液充满心脏,按60次/分反复进行。
5.触电者呼吸与心脏均停止的急救方法
电工实操制度范文4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农电工 劳动关系
农电服务公司(以下简称农服公司)作为农电业务支撑机构管理,按年度与属地供电公司签订业务委托合同,开展包括业扩报装受理、低压供电方案制定、抄表催费收费、配电设施故障抢修、客户服务等业务。农服公司管理千余名农电员工,员工年龄老化、素质偏低,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任务、薪酬分配、教育培训等问题前,摸清家底、盘活现有人力资源,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营造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1.农服公司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员工素质偏低,老龄化情况严重
目前农服公司员工老龄化问题突出。农电入口关闭前几年招收的大中专学历的农电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走上各农服公司和农村电力服务所管理和技术岗位,一线技能人员少有补充,逐年减少。电力服务所一线配电运维、抢修和抄核收员工因为退休、离职减员等因素,数量连续多年负增长。经统计,农服公司45岁以上的农电工人数占总人数的42%,学历中专及以下学历占64.2%,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35.8%,且水分较大、素质较低。受文化素质和农村环境的影响,部分农电工思想保守,安全意识匮乏,是各项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
1.2历史政策遗留问题难以解决
人员机构复杂,管理困难。目前,农服公司农村电力服务所的核心力量仍然是1990年前后招收的农电工,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所限,招聘对文化水平、业务技能没有特殊要求,相当一部分为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文化水平员工,业务技能是在干中学,更谈不上熟练。加上当时部分供电企业有子女顶班或者亲朋关系直接安排,致使员工素质整体低下。再有就是当时各供电企业管理粗放,员工在工作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工作习惯,给现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障碍,“眼里有活、手里没货”、“眼高手低”人员众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安全风险持续增高。
缺少外部养老政策支持。由于历史政策原因,电管站时期工作的人员和村电工工龄(即视为缴费年限的工龄)不被社保局认可,农电员工退休后待遇较低,有不少农电工到了退休年龄却不愿意办理退休手续,他们在等社保能够解决工龄问题,也希望企业能提供部分生活补助。这部分员工群体已经成为影响农服公司和谐稳定的隐患。
1.3农电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一人多岗情况普遍,业务提升力不从心。目前农村电力服务所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生产人员一人多岗,既做配网检修,又做抄核收工作;要负责台区线损,有负责安全生产;配网施工、故障排查、抢修,农村电力服务所80%以上的员工从事过两个以上工种。近年来,由于农电安装环境日益复杂,加上各种利益纠葛,农电员工的特殊身份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打交道中,是老乡、亲朋,关系错综复杂,给协调工作凭空增加大量难度;同时,部分农电员工从中尝到甜头,不安心工作,提高技能,工作重心没有放在提高业务能力上,人浮于事,电力服务所整体环境成恶化状态。
农村电力服务所工作繁多、负担较重。农电生产方面,农电配网运维任务繁重,抢修人员不足,加之超业务范围工作,生产用车配置不足且老化严重,疲于应付;安全管理方面,由于线路设备老化,安全运行风险大,越来越多的生产设备致使电力设施保护任务繁重;营销管理方面,资料信息记录繁复,窗口服务人员紧缺,智能电表故障率高;综合管理方面,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繁多,操作流程复杂,各类会议繁多,陪会情况突出,同时管理标准不统一,多头重复安排工作以及临时性重点工作任务繁重等,农村电力服务所大多数时间拆东补西,疲于应付,难以将工作做好做细。
1.4教育培训缺乏长远规划,内容流于形式
农电培训项目未能充分考虑农电生产特点尤其是对固定的抄表收费时间、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保电等工作安排考虑不周,致使部分农服公司和电力服务所长对送培工作积极性不高。农电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更新慢、不系统,与业务调整不吻合等问题;农电员工培训不分年龄、文化、意识,同样的一套培训体系,“通吃”的做法完全达不到“通吃”的效果。致使农电培训形式大于内容,重过程、轻质量,培训效果差。
1.5考核激励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绩效指标与实际考核不一致,考核主要和农村电力服务所效益、员工岗位等因素有关,对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难于量化因素考虑较少,造成只要是岗位、岗级相同,收入差别很小。由于激励方式主要是薪酬激励,短期效果明显,表面矛盾化解很快,但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农电工对薪酬调整的期望周期和期望值。“奖少罚多”的粗放管理模式下,农电员工对增加工资收入,改善分配机制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2.新模式下农电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1建立健全依法治理管理机制
制度既要适合集体企业,同时也要兼顾农服公司的性质。推动依法治企工作向纵深开展,提高各级人员风险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是建立法治企业的核心。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是依法治企的根本所在;同时作为受托属地供电公司农电业务使用“农网运行维护费”的集体企业,建立健全适合农电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与属地供电公司各种关系是企业合法开展业务的重中之重,必须将业务委托工作做实,严格区分甲乙双方的责权利。
2.2完善规章制度,做到管人管事有章可循
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农电工合法权益、促进农电用工和谐稳定两方面的积极作用,规范农服公司的管理行为。农服公司内部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再延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对农电工行为规范以文件形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告知农电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底线,对农电工的闯红线行为进行程序规范的认定,同时必须将法定流程完善,以规范的形式出台。
3.有关农电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3.1积极有效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积极向政府部门争取支持。积极向劳动保障部门争取政策,按照农电工实际从事工作年限,对员工视为缴费年限工龄予以认可;企业若能在系统内部出台相应办法,增加农电退休人员收入补贴,建立农电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以解决农电员工的后顾之忧。
探索实施劳务分包,减轻用工压力和安全风险。在有条件的农服公司探索工程施工、线路迁改、运行维护、客户服务等领域实行劳务分包,减轻用工压力和安全风险。积极研究相关的法律条款,学习外部成熟经验,明确可以分包的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农电工积极主动性。推行工作积分制绩效考评。以岗位工作标准为依据,制定涵盖重点、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周期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依据确定岗位工资、绩效奖金的标准和调整系数,也作为员工职位调整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出工不出力、混日子同样不少拿钱的恶性循环。绩效兑现的方式方案要有差异性,在做到及时、有效的基础上,使员工真正认同农服公司的发展目标,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全身心投入农村电力服务所的各项工作。
3.2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电力服务所减负
进一步归并农村电力服务所,盘活现有人员。尝试以“人员最精化、效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为目标,在有条件的农服公司开展“大所制”改革,将有效解决人员老龄化和结构性缺员等问题。将农村电力服务所营销电工中具备技术条件人员编入农村电力服务所抢修值班表,参与抢修值班,缓解抢修人员紧张的情况;针对营业大厅业务人员紧缺情况,建议根据农村电力服务所实际业务工作量,灵活配置适当人员或实行早九晚五工作制。
清理精简报表,做到科学填报。针对农村电力服务所资料信息记录繁多的情况,进一步规范各项资料、报表的报送层级和范围。依托现有各类信息系统,对现有农村电力服务所各类报表进行清理,凡各专业系统能提供的数据,不要再安排农村电力服务所收集上报。同时针对农村电力服务所农电员工信息系统操作能力普遍较低情况,建议结合农村电力服务所实际工作需要应用各类信息系统,简化、整合系统应用流程。
3.3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建立动态机制,提升业务技能。有针对性地编制农电工培训大纲,开展岗位动态培训,因势利导对农电工的技能缺陷进行培训;尝试建立农电年度标准化考核机制,考试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考试(核)内容可设置为基础知识、实操技能、安全风险意识防范等三个方面,按照考试的结果及年度积分,最终确定员工绩效工资系数,以此激发农电工学习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的积极主动性。
差异化开展培训工作。素质类培训要向年龄偏大的人倾斜,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要持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年轻员工要更加注重技能水平的提高,他们要在更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各基层农服公司的中坚力量,不仅基础技能要扎实,还要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为农电的再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锋.劳动关系管理[S].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程延园.劳动关系(第3版)[S].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秦中忠,闫晓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八件事[S].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电工实操制度范文5
关键词:实训设备;利用率;瓶颈现象
我系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专业,实训室有电工电子实训室(16套实训设备)、电工实训室(约40个工位)、钳工实训室(60个工位)、焊工实训室(9个工位)、汽车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2台数车,4台普车,1台数铣,1台普铣,1台线切割,1台带锯,1台立钻,2台砂轮机)、CAD/CAM实训室(60套电脑),除汽车实训室外,其他实训室基本为多个专业共用,在实训室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教师个人及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原因,造成实训设备利用率低,使得实训实操技能训练出现瓶颈现象,为此对如何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和解决实训瓶颈现象做如下分析:
一、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现象:学校教学计划常规是在第1~2学期安排公共基础课,第2~3学期安排专业基础课,第3~4学期安排专业课的顺序进行教学,这势必导致同一级或同一届多个专业的公共课或专业基础课在同一学期教学,对于同一个系而言其不同专业间的公共课或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这样,不同专业间公用的实训设备都集中在同一个学期使用或不用,公用实训设备在某一个学期爆满,而在其他学期闲置。同时每个任课教师制定的实训计划是单独进行,实训室没有足够的实训设备来满足多个专业同时进行相同的实训,进而导致多个班级同时使用实训设备,在这一段时间爆满;而在其他时间虽然有实训设备,但又没有班级计划实训,从而导致闲置。
对策:打破传统教学计划顺序,调整不同专业公用实训设备的课程教学时间,将不同专业公用实训设备课程排在不同学期进行。同学期公用实训设备的课程安排以实训不冲突为主线安排课时,以实训课程表为参照对象安排课程上课时间,教师以实训室实训课表为参照制定实训教学计划。
二、实训项目数量不足,质量不够
现象:因教师个人能力的差异性,教师通常安排的实训项目以教材为参考,选择自己会做,现有实训设备能做的项目,这必然导致教材部分项目没有做,实训设备能做的项目没有开,没有充分开设实训设备能做的项目,导致学生实训项目数量减少,实训项目难度降低,没有充分挖掘实训设备的潜力,开足实训设备所能做的项目以及实训设备所能完成的任务。
对策:将实训设备能做的项目编制成册,根据专业课程要求将实训项目分成必做项目与选作项目,教师从实训项目中选取,充分使用设备,从而保证实训项目数量与质量达到教学要求。
三、实训材料重复
现象:实训材料与耗材是每位任课老师单独开设清单上报,这样会导致部分材料重复提交,有的材料可以反复利用,这会造成实训成本增加、资源浪费。
对策:由实训管理人员将实训设备所能做的项目及所需材料编制成册,任课教师选实训项目,由实训室管理人员负责汇总上报采购清单,对于可以反复利用或分期利用的材料,实训室管理人员可以编制库存清单,根据每个学期汇总表来增加需要的材料或耗材,减少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四、实训设备与教材不一致
现象:因教材作者实训条件与我院实训条件有差异,任课教师无法按教材提供实训项目实训或需额外购置器件才能完成实训,一方面购置器材需要额外增加费用,另一方面造成实训设备实训项目闲置,实训设备利用率降低。
对策:按专业需要编制符合我院实训条件的实训项目,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增设实训设备,按增设的实训设备增设实训项目,确保实训设备的高利用率以及实训项目的连续递增,充分发挥实训设备的功用。
五、实训指导手册不完善
现象:现阶段任课教师主要依据个人能力、教材或实训设备手册为参考指导学生实训,教师能力个体差异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完成实训项目或需要花大量时间摸索实训设备才能完成实训项目,这不利于教师实训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实训技能的掌握。
对策:由资深实训教师编制符合我院实训条件,符合各专业要求、根据专业需求设置的实训项目指导手册,以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手册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操技能。
六、实训教师熟练程度不够
现象:我院极大部分教师来自于教学一线,而非生产一线,教师在理论教学上的时间远远大于实训时间,实操不可能象生产一线人员一样熟练或精湛,这在实训指导过程中无疑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对教师本人也会增加心理压力。
对策:同系的不同专业的基础实训项目大致相同,可以设置专职实训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可以充分通过大量的时间练习达到熟练和精湛,既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教师技能大赛做准备。
七、实训项目脱离实际运用
现象: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学历教育晚,职业教育教材不完善,极大多数实训项目还是沿用学历教育的模式,主要是验证性实训(实验)或模型式实训(实验),这些实训项目来自于理论研究而非实际运用背景,对学生真正掌握实际环境下的技能和感知真实情景偏差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对策:与企业或公司合作,将产品或服务纳入实训项目,根据我院实训条件将产品或服务中的一部(下转6页)(上接7页)分或全部分解于实训项目,从“验证性”或“模型”性质的实训到“产品”或“服务“实训的转变。
八、实训设备任务单一
电工实操制度范文6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教师;学生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快速培养技能人才。
1 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场地、教材、教师一体化。它包含四方面的含义,即理论、实践、学校、企业,将四者融为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通俗的理解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以能力本位,实现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转变以实训为中心。
2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会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呢?
2.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很多原有的课程设置、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重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和一体化教学要求,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六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训导模块、专业拓展模块、顶岗实习模块。将专业模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目标和技能要求分成不同的项目。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企业岗位标准的一体化教学。
2.2 编写一体化教材
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首先,应依据国家技能鉴定标准和合作企业技术需求;再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如在编写《维修电工》一体化教材时,我们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PLC电气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及应用》、《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等课程进行了合理取舍,并参考了有关的电气杂志、期刊,新添加自动空气断路器一些新知识、新技术。
2.3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
一体化教学由于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渗透了职业情景教育,使用了许多教学设备,所以一体化教学管理比常规的课堂管理要困难得多。比较明显的是多了设备的管理和安全操作,应在场地的明显位置挂置“一体化教室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等规章制度,并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之前进行适当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概念,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要借助学生来管理学生,每组指定一个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师要指导组长在上课前检查教学工量具、设备、材料,上课中注意组内学生操作的安全,下课后组织学生做好整理、维护、清扫工作。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个别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要耐心教导,引导其步入正规。每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填写一份实训报告,教师利用报告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以便教学相长。
2.4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没有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教师,那么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此,学校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利用寒暑假进企业实践锻炼;组织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学历提升以提高其理论水平;例如在实训课中配一个理论老师、一个实习老师,理论老师讲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实习老师随班听课;实习老师在动手能力上有优势,让他们进行实操示范,理论教师随班训练,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并从职业学院、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或兼职等形式,逐步形成了能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5 创新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考核,二是结业考核。在平时考核又包括“知”和“行”,知是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及运用效果;行是指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的学习习惯、态度、行为表现、6S执行情况等。每完成一个项目都要进行这两项考核,主要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来完成平时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是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考完就忘记。结业考核是从课程的若干训练项目中学生随意抽取考核内容,包涵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通过学校专业考评小组(包括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教务处)来完成,从而全面检验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一个好的考核方法对于学习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2.6 建设一体化实训室
一体化实训室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硬件保障条件,它既要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又要具备实操教学的条件。一体化实训室的布置要体现职业教育情境、营造企业车间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他们跃跃欲试全身心地投入于一体化教学当中,当然还有课程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等张贴于墙上。一体化实训室的管理要实施“7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逐步使学生形成企业员工的良好习惯。一体化实训室的辅助设施如黑板、多媒体设备、音响、展板、展柜、可查资料的电脑等。如我校电气控制实训车间。在实训车间旁设置电工电子仿真室,该仿真室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教学的场所,理论讲解完后紧接着学生进行仿真模拟(下转第119页)(上接第53页)制作,然后再到实训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整个过程由两位教师实施教学,因此理实一体化室为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
3 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日新月异。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己任,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我们职教人将披荆斩棘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
[2]王佳满.浅析一体化教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
[3]贺应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4]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