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范文1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思想观念及教学观念所限,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总是作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少直接和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很少表达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教师在实际接触学生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思维和行为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现在的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接受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笔者在教学开始前和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交流等教学方法,或问卷调查,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理论疑难;或通过主题谈话,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进行各种思想的交流;或课后利用网络论坛、邮件和QQ等形式,师生双向讨论交流,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摸清学生所思所想。通过了解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有以下特点:一方面,他们思想积极敏锐、健康向上、崇尚奋斗、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有较强的自学和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喜欢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碰到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均有一定思考,能够试着去分析和理解;只要理论具有说服力,他们愿意去学习和接受,也就是说不存在与之间的天然隔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法制、纪律、诚信观念不强;价值目标取向错位,趋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不少大学生对基本原理课有厌学和抵触情绪。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在摸清学生所思所想基础上,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小老师”讲堂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课程辩论赛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与思维参与的空间,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在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小老师”讲堂教学法
此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在三尺讲台上分享见解和感悟的平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讲堂开始之前,笔者从教材中挑出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并对主讲人进行了培训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进行大量阅读,查找资料,完成知识重构,提前准备好讲稿内容和多媒体制作,在保证其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订正错误的知识点,增加准确度和趣味性,保证内容的可接受性,体现学生的中心作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例及所学专业出发,运用适量典型的影视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多媒体的展示时机一般是在突破难点、阐释重点的时候,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和思维抑制的时候。在“讲堂”中,主讲人不是纯粹地讲授,他需要结合其它教学方法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辩论,相互学习,杂取百家,互为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小老师”讲堂因主讲人是学生,所讲内容大多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很爱听,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探索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专题讨论教学法
笔者在运用此教学法教学时,首先把基本原理某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按照内在逻辑组成一个专题。然后提前一周把上课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围绕专题阅读文献、准备资料、写好发言提纲或讲稿,制作好PPT。选举一名代表到台上进行8分钟左右演讲,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补充,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或是能够讲得头头是道都是回答正确。对于抽象性和概括性强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引导同学们通过案例,让学生听得懂,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可让小组外的同学为本小组同学打分,同学代表和教师分别点评。每个小组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尽可能创造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程辩论赛教学法
课程辩论赛与通常意义上的辩论赛不同,它主要体现了课程和教学特点,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所以我们将课程辩论赛简化为三个环节:立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每位辩手需遵守“重在辩”的精神,赛前做好充分准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位辩手均发言,发言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尽量脱稿。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课程辩论赛正式队伍由六人组成,可以有两名替补队员,报名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教师鼓励班级其他同学为自己所在“方”收集相关资料,依据提供资料的价值大小为学生打平时分,这样可以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将整场课程辩论赛的组织服务工作交给班级学生自己承担,由教师在班上指定一名班干部负责,其他同学协助,主要负责比赛计时计分统分以及比赛的影像资料留存、宣传报道等工作。如果条件允许,教研室各位老师所带班级之间也可以进行课程辩论比赛,成为全校学生参与的活动。实践证明,课程辩论赛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团队配合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同时,锻炼了大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4.实践教学法
此教学法是通过读书小组、社会调查或与学生党团活动结合等形式完成的。在教师指导下组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读书小组,给学生列一些相关的参考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或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或社会调查,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参观活动、服务活动,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难点问题调查等活动;或把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学生党团活动的主题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结束后,可让学生写论文或实践报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原理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增加说服力和吸引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同时,可促进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但不能少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原理”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保障条件在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一是教师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应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新教材的课程内容经过了高度整合,其理论容量之庞大、任务之艰巨都是空前的,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而系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研究能力,一专多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尽量脱稿讲授,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述深奥的基本原理,熟练地把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相比承载着更加重大的育人使命,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关爱、体贴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情理交融的学习氛围。“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就可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组织、协调工作做得好,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感觉很自信,就乐于参加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做好学期的整体准备和每节课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如人格激励、分数激励等,或把高年级较好的做法展示给他们,用好班干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善于总结,在每次课上完后总结,针对课堂讲授后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现场感受,找出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予以改正;一个学期结束后也要总结,对反响好的部分继续保留,对教师讲授时“底气不足”、学生反馈平平的部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教学方法和内容,重新修订与完善。
“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是既定的,但其教学法的研究却是无穷的、动态的。不断拓展、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国炎,等.中国化与大众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冯刚.高校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陈占安.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2004,(11):7-9.
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范文3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
一、课程采用“纵―横”的教学体系
纵,即先介绍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横,即介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主要论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
二、广纳各方资源,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源,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坚持课前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课程特点,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课,二是年龄特征与教育课。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主要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流派。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游戏理论的发展等都属于基本理论课。针对这种类型的课,我们采用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年龄特征与教育课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与教育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广、数量多,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教师做理论讲授,然后举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实践活动环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观看录像,利用实习机会,到幼儿园一线进行现场观察,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改变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共同讨论的气氛。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评价结构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还大胆改革了考核的评价结构,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80%,包括平时成绩(占10%)和考试成绩(占9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包括独立作业、实验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前演讲)两部分构成,各占5%。实践成绩占20%,由教育见习和教育观察(完成幼儿观察报告)构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论考试内容
一般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比较呆板,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纯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的短时记忆来完成考试,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更加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而,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上力争题型多样,即选择题、概念题、知识题、理论题和应用题等五种以上,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以往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形式,而老师最终只是了解了评价的结果,这样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在改革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进而及时调整。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为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科学以及早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丽珠,邹晓燕,刘文.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学.
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范文5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取向人文性;文化契合性;范式多样性
所谓本土心理学,从广义上讲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从狭义的讲是指“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当地人共同接受的)对某些心理学有关题目的看法、理论、猜臆、分类、假设和类比。同时,也包括内隐于当地社会制度的一些有关心理学的想法及看法。”
一、本土心理学的起源
一般认为,本土心理学的正式产生是以1981年希勒斯和洛克的《本土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的。随后,1993年,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尤科(Uichol Kim)和佰瑞(John W.Berry)出版了《本土心理学: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和经验》一书。在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心理学者维基里欧(Vigilio G.Enriquez)等人编辑出版了《东南亚一本土心理学:论文选集》。在中国,以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于1980年宣读的“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一文为标志,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其他学者也陆陆续续的进行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研究。
本土心理学的产生是为了对抗心理学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本土心理学的核心是将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多元化,打破文化的单极化。因此它有着广泛的思想、文化、社会和学科背景。具体来说,是因为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
首先,西方科学心理学从建立开始,就积极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这一取向虽然带来了科学心理学的繁荣,但也导致了主流心理学中严重的客观主义倾向。心理学家对客观主义盲目崇拜,他们认为,只有采用客观的科学方法,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本土心理学反对主流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人文性。它认为,应该用质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地描述和解释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
其次,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的做法,导致了其“去文化性”的这一特质的产生,而实际上,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受其所处环境影响的。而西方科学心理学则忽略了这种影响。尽管西方主流心理学刻意模仿自然科学,去除心理学的文化性,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并不符合本地的实际,因此,他们需要发展一个针对本土文化的心理学,于是本土心理学应运而生。
二、本土心理学的特征
本土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取向人文性。本土心理学聚焦于人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外显行为和认知等可观察分析的“客观事实”。即倾向于意向实在主义。把增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幸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某一文化语境中人的深层意向和需求,使人们在理性层次上审视自我的人格、行为特质,达到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表现出对人存在的终极关怀,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
2、文化契合性。西方心理学也是一种植根于欧美文化中的本土性的心理学,但由于其文化的局限和方法的严格性,往往不能适用于其它文化和社会的本原现实中,对存在于其中的民众的心理和行为极易产生误读和曲解。因此,文化契合性就成了本土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契合性在应用方面表现为面向实际生活,例如,中国心理学家对人情、面子、关系、孝道、缘分等概念的研究;日本对对依靠的需要的研究;印度对分离、领导者的养育任务的研究等等。
3、范式多样性。首先是研究主题多样性。本土心理学不将研究对象限于一般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而是发掘出多样性的课题。本土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多样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做本土性的解释,使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就有了不同的涵义。本土心理学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本土心理学主张现象学和质化的方法论及方法。认为采用的研究工具应是背景化和情景性的,要关注被研究者用来解释心理和行为的术语、系统性的概念。但需加以说明的是,本土心理学虽然推崇现象学的方法,但也运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因此,本土心理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三、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心理学家就开始推动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但由于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及自身发展的不足,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
1、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概念的混淆。
有些研究者认为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二者没有区别,是可以划等号的。杨中芳教授在《如何研究中国人》中指出:“本土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由“非本土”的状态走向“本土”状态的过程。所以“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指将心理学由“非本土”的状态转换成“本土”状态的过程。而“本土”状态的心理学就是“本土心理学”。它是心理学本土化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和状态。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就犯了概念不清的错误。心理学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
2、研究策略与方法难以实现本土化。
杨国枢教授曾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移植过来,不管其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都拿来研究中国民众。而且,本土心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内容,基于本地区文化特色基础上的本地区、本民族人们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特点等。我们将西方量表进行简单的修订后测中国人的心理。而这些量表是在西方文化传统、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基础上制订的,用这样的量表来研究与西方人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人,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大都受过比较系统的西方心理学教育,而且,西方心理学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我国研究者很难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
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范文6
摘要:法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整合学科,本文从法律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意义、研究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对法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不足方面及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法律心理学;法律心理;司法心理学
我国对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以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成因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以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为突破,建构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科的雏形。虽然当代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我国法律心理学仍被界定为介于法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学科价值均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一、法律心理学概念与意义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称法制心理学。它是介于法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人们在实施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时心理上所表现出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法律心理根据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其对犯罪的教育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法律心理学还包括警察心理学,包括警察的选拔,警察的培训,心理援助等内容。
通过法律心理学的运用和研究,一方面从理论意义而言,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而言,作为边缘法学的一个分支,它有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改革与完善,在现行法律执行过程中,它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对犯罪的改造工作中,它有助于提高改造犯罪的效益。笔者认为,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完善了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化中,研究法律心理学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心理学家们也正在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贡献。
二、法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的价值与独立性,依据科学性要求,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具备变量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界,对学科研究对象仍然缺少共识,而是存在三种假设:假设一,法律心理学以法律现象中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广义层面,该假设不存在问题,属于心理学介入任何学科都可使用的基础性判断,但明显外延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假设二,研究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此判断虽然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但没有指出研究对象的具体状态,只是以分支学科替代学科研究对象,而且对心理现象一词的使用无法体现研究对象的可操作性。假设三,研究某类主体在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该判断虽然指出了研究主体和主体行为的范围但并未明确那一种心理现象属于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犯罪现象、法律社会化与立法、执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学说,它隶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宠范畴。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起初只限于对法庭证据、审讯技术以受案件侦查等几个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法律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迅速扩大.目前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法律的制定与社会化过程的心理依据;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审判过程中影响对被告作出正确判断的心理因素;影响证人证据准确性的心理因素;预防犯罪与改造罪犯的心理因素。
三、法律心理学研究方法
法律心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雇性。因此,研究法律心理学,要求既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又有鲜明的人格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