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基础问题

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1

关键词: 高中“学困生” 学习心理 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转型,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其中面临高考升学压力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引人关注,尤以“学困生”为甚。基于长期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践,我对其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如何应对等问题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学困生”类型与个案分析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成绩差,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即“后进生”或“潜能生”。包括两类,一是思想型,思想认识模糊,学习无动力,缺乏上进心,学不进且不愿学,严重的逃学、厌学,对学习非常抵触,甚至经常给学校和老师惹出麻烦。二是智力型,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常被老师视为蠢的学生。不同类的“学困生”必须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即“因人制宜”。因智力型“学困生”一般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只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故本文所讨论的“学困生”特指第一类。

为便于论述和理解,本文采取个案分析法。小史,男,18岁,高二学生。他以较高的中考成绩考入本校,初中时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是“三好生”专业户。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不断退步;自我评价低,夸大缺点,自卑、内疚;觉得生活无意义,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与他人过多交往,社交时缺乏自信;高一下学期期末名次退入倒数,上课常常分心,学习兴趣缺乏,高二上学期更因作弊被学校处分;对老师、父母的教育、管束能够接受,对自己的行为也深感懊悔,但无法自拔。

上述案例中的小史属于典型的思想型“学困生”,思想的转化至关重要。当然,首先必须明确成绩倒退原因。小史是独生子,父母经商,家庭富裕。父母忙于工作,家中经常无人,因小史之前成绩不错,所以家长对其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很少过问,平时对他也有求必应。母亲望子成龙心切,但只关心学习成绩,对思想道德方面很少关心。在初中,小史深受老师喜爱,在同学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因家境富裕,优越感强,表现欲强。但高中成绩开始下滑,原优越感和表现欲逐渐丧失,对学习毫无兴趣和信心。因其人缘和家境较好,故仍有攀比心理。他既想重树在班级中的地位,获得承认和尊重,但违纪后,遭到班集体的拒绝使之无法实现,又想满足父母的虚荣心,找到归属感,但自己的行为表现使这些愿望无法实现。这一心理矛盾使他内心产生剧烈冲突,并因此焦虑不安。在攀比心理得不到满足后,就变得缺乏理智而易冲动,喜欢顶撞老师、讽刺同学、争强逞能,习惯采取顶撞方式发泄心中愤恨以满足非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困生”成因分析(小史)

经深度访谈,我了解了其家庭背景、既往表现、个体心理、同学关系对其心理变化的影响,而学习心理的变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过去的成绩使其自我认知较高,进入高中后面对激烈竞争,成绩下滑,学习心理剧变,逐渐失去信心,陷入畏学、厌学、不学的恶性循环。

二、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由上可知,准确把握“学困生”学习心理的变化是开展转化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正所谓“对症下药”。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

1.焦虑心理。焦虑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高中“学困生”的焦虑心理主要体现在对考试成绩过分看重,说到底也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高中“学困生”生活在集体中,受氛围的影响,不自觉地将分数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唯一指标,以至将获取高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部分“学困生”因之前成绩不太好而担忧,离考试越来越近,心里发虚,于是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但效率低下,又缺少睡眠,以致第二天头脑昏沉,进而处于过分焦虑状态。过分焦虑,精力分散,精神过度紧张,必然影响思维,有些状况严重的还会引发烦闷、恐惧、抑郁等连锁反应。

2.厌学心理。“学困生”无论是由小学初中时的“优等生”变化而来,还是从小学以来一直都是“学困生”,经过长时间的落后,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受到打击,感到努力或不努力都一样没有希望,一般都会出现厌学心理,不再考虑学习对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他们会认为学习太苦、太难、枯燥乏味、单调沉闷,学习、考试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对学习会厌倦、反感,否定学习意义,意志力受挫或放弃努力,进而表现为心烦意乱,情绪波动大,时而冷漠,时而易怒,极易与老师和家长对着干,逆反心理较强。考试时,他们往往飞快、胡乱地答题,答完后便趴在桌上睡觉,直至考试结束。这些均是由厌学、厌考造成的。

3.侥幸心理。主要有下列表现。一是投机取巧。他们总企图走捷径,希望老师考前透风押题,甚至期望考试时正好邻座是个出色的同学,能给他们透露答案,这是潜在的作弊欲。二是无所谓的态度。近几年部分学生是降分后录取的,知识基础比较差,他们抱着混文凭的念头走进校门,求知欲不强,因而不把学习当回事,松懈懒散,考试成绩很差。但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经常幻想一夜暴富,易走上邪路。抱有侥幸心理的“学困生”往往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易受不良事物迷惑。如有的同学明知作弊不对,但为获得“好成绩”而弄虚作假。这些“症状”在小史身上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

三、班主任干预策略

针对“学困生”存在的上述共性问题,作为班级的主要责任者,班主任应第一时间介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即在早期觉察诊断的基础上,及时给予有效的沟通、咨询和指导,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以免心理问题恶化成心理疾病。

班主任的早期干预主要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1.注满爱的谈心。“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先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双方才会理解、沟通。首先,要与小史“同感”,即“移情”或“神入”,也就是理解尊重他,“身临其境”地深入其内心世界,走进其心田。“设身处地”地站在其立场了解、认识其思想与行为。如果师生之间缺乏这种理解,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并不了解自己、关心自己,就会失望,不愿与老师交流。而如果老师不理解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谈心时就可能不着边际,无的放矢。我告诉小史:“在老师的眼中,你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都是老师的好学生,你们都是最棒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老师更相信你的能力,会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由此让他感到出现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是成长中的烦恼,具有普遍性,不足为奇,从而缓解、消除疑惧心理、焦虑心理及对立情绪,树立自信心。

2.家校一体,无限沟通。针对小史学习焦虑情绪背后的家庭因素,我及时与其父母联系,多次沟通,期间进行了两次家访,让他们认识到对子女有较高期望是正常的,是中国父母的共性特征,但期望过高,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并交代,孩子一次两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发挥失常很正常,不要太在意。否则,一考试就紧张,反而发挥不好,老师绝不会因其成绩好坏而对学生的态度有所差别,让他们放心。家校沟通,让家长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小孩的种种烦恼,如来自人际交往、学习压力、考试焦虑、社会和家庭琐事、不公平待遇及成熟过程中身心变化引起的紧张等,待其回家后,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更要紧的是,对于“90后”来说,最大的烦恼不是烦恼本身,而是无处倾诉、发泄造成的孤独无助感。另外,我从家访中得到小史成长过程中的大量信息,使以后对他的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各科配合,全员育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思想德育工作仅靠班主任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班级各科任教师的通力配合,全员育人,实现德育的日常学科渗透。班主任首先需向各科老师通报该“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家庭背景、秉性、优缺点、行为表现等,使他们“心中有数”,“因材施教”。“教师的德育素质是教师的一种业务素质,是教师对德育实体的相应观念和操作能力的总括”。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产生,都与教师的不当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诸如,个别教师不理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应该是“等待加工的产品”,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学困生”的漠视、歧视,会使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对立情绪;鼓励不足,惯于批评,使“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体验挫败,缺少成功的喜悦,以致因学习动力不足而厌学,等等。故而,要鼓励任课老师与“学困生”多交流,接纳和关注他们,班主任可采取导师制,制订并落实“培优转差”计划。即把“学困生”分组,为每小组配备固定的任课老师作为小组导师,而任课老师将组内成员认作“干儿子”、“干女儿”,进行分层教学,让其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体会到益友般的关怀,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缓解和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问题,增强求知欲。

4.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首先,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要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突出自主教育、自主评价、自主激励的作用,努力培养“学困生”的自主意识,让“学困生”由“他管”转变为“自管”,有利于形成一种“无管而无不管”的“人人自管”的佳境,达到“会学习、会做人、会合作”的目标要求。从做好清洁卫生、进行纪律教育开始培养“学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提高自习课的质量入手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习课堂是学生自主的空间,晚自习更是他们自由发挥的舞台。我们要注重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困生”自主管理、自主约束和自主复习的能力。以生为本,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可借鉴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的经验,减少消极评价,多鼓励、多激励,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步的乐趣,愉悦的心情是预防和克服心理问题的良剂。班级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面向全体,慈爱宽容,分层鼓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一个也不能少”。真正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切实解决思想问题,营造便于自主管理的良好班级氛围,以便“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目标”。

通过及时心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小史同学终于勇敢地抬起头,眼中不时闪耀着自信的光芒,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四、结语

“学困生”的存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事关学生未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努力提高心理认识水平,用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复萌”现象,我们需要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以“爱”为宗旨,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务求实效、持之以恒,做好他们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中的父母、成长中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2

1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经过长期的了解观察并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1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不仅白天紧张的听课,笔记,作业,。回答教师的提问,紧跟教师的思维,晚上还要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第二天早晨又要早早起床投入到新的紧张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心理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的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结果出现少数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下降的情况,这固然存在多方面因素,但不排除疲劳战术,神经衰弱思维局限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好多中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脾气暴躁,甚至出口伤人,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意识的引导,不再致力于努力奋斗,而是自暴自弃,无心学习,这类学生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极少数学生产生轻生的念头、离家出走等等。

1.2意志方面的优柔寡断、虎头蛇尾、易受暗示、自制力差。一般表现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凭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有诱因时,难以集中精力,容易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放弃学习,自甘堕落;当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对周围的同学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没有容忍和宽容心。(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易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对人唯唯诺诺。

1.4青春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表现为:(1)一些学生情绪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烦躁和不安,甚至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或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化钱没有计划,过分注意自己的外表现象,上课都有少部分在照镜子,男女生交往不能把握尺度,有青春期幻想和所谓的"早恋"问题日趋突出等等问题。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有的放失地加以正确引导,走进学生的心灵,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帮扶帮助、疏导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调整和纠正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四个主要成因,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把中学生培养成有“健康人格”、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2.1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中学生一般带有纯真与幻想,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渴望,但同时又有自觉性差,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特点,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一种爱心。因而与他们及时进行双边 双向及多向的沟通交流是了解认识他们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成绩、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等;群体关系:班级风气、舆论倾向、层次结构、同学关系、学生干部等;学生环境:家庭类型、生活条件及、家长职业、学生地位、家长态度等。

(2)了解学生的方法 :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如各类登记表、统计表、成果记录表等;对本人或知情人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了解如谈话、问卷、座谈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喜怒哀乐,正确调控他们的情绪,以相信人,发展人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2.2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的学生,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及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制定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和系列监督机制,在学生课桌的右上角和左上角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没有人比你更聪明,只有人比你更努力”。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坚强的毅力、自制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了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情绪的发展和学习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针对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心理特点的学生,我又先后开展了“班级岗位竞选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本班的故事”让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并让学生与兄弟班级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热爱集体具有责任心,是非观念明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能以身作则,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2.3笔谈,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谈话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学生而言)。本人在每学期开始之初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拼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的,学生敢说悄悄话了,内心话,真心话了,从而每次与他们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感觉的互动、情绪的转移。慢慢的多数学生养成老师我有话对你说的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关系相处非常融洽,我既是他们良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但性格过于内向且好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他谈到自己竞选学习委员落选后颇多微辞。针对他的这种偏激看法,我随即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衡量能力的标准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不去努力反而爱叹目前的失败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2.4充分挖掘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力

人的能力是多种的,有科研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达和欣赏能力等。但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全能。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擅长处。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为国家输送各种合格的人才。针对如何树立学生自信心。我给学生讲小兔和小鸭的故事。小兔和小鸭在一个班,一次举行运动会,小兔参加赛跑,拿到第一名。小鸭参加游泳比赛也拿得第一名。他们受到表扬,其他同学很羡慕。这时老师要求小兔训练他的弱项游泳,小兔尽管比较努力,不仅成绩差,差点落水生亡。小鸭训练跑步,他非常努力,还是跑在最后。他们不但没有取得好成绩,而且还让同学看不起,使他们失去自信心。所以教育学生应该发挥特长,不应该去过多给他们补短。

现阶段学校、社会的评价制度造就了学校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抓学习抓分数,高考更是一张试卷定前途,因此无论学生、学校、家长都十分关注分数、名次,是一种高度的应试教育。长期以往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患了考试恐惧症,每每年末考试前夕和中高考身体出现种种不适,导致发挥失常,结果功亏一篑。许多同学从此一蹶不振,悲观失望,遗憾终身。其实有许多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他方面却很有才气。就在我做中学班主任工作时我班上有位名叫王小东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除了美术课几乎对所有功课都不感兴趣,中学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没想到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创建了自己的装饰公司,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如今在美术上已有很深造诣。

3探索,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3.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内国际上的各种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重大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朝纵深发展,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随着父母离异的、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缺乏母爱或父爱,没有家庭温暖感。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3.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3

“老师,你说我从现在开始努力还来得及么?我可不想连个毕业证都混不到……”

“我就是要学坏点,谁让他们要闹离婚,成天不管我……”

“老师,你们把他开除吧,这年头我自己都顾不过来,把他开除我给你们学校挂块匾,谢谢你们了……”

“老师,我怕来学校啊,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儿子就经常被请家长,一到学校我就和儿子一起被老师训,现在上了初中就更没面子……”

以上语句出自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口中,多少反映了他们的心态和近乎扭曲的思维。把它引在开头,旨在探讨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的课改核心理念,它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教育能否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在全面提高升学率和分数的同时,不放松对或品德上暂时存在问题的学生(以下简称问题学生)的转化。我校的生源质量暂不理想,问题学生在我校相对较多,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差生转化,是个需要我们教师的课题。我做班主任以来,在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上做了大量的尝试,有许多切身的体会,这里我把我的一些经验教训写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什么是“问题学生”呢?问题学生也叫后进生,《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其定义为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问题学生的品行障碍发生的频率高,性质比较严重,矫正和转化的难度较大。因为这类行为的表现行为比较单一,如能及时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使问题学生向良性轨道转化,则有益于教学管理和学校的稳定。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管理的关键人员,他们的教育思想,工作管理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新时期的班主任,尤其是生源暂不理想,问题学生相对较多的学校的班主任的格外重视。

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4

Abstract: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is a widespread attention social ques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also receiv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get employed the situation unoptimistic influence, but simultaneously this kind of psychology will affect them to get employed smoothly. This article the first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gets employed from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barks, then the analysis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finally discusse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own two aspects allevia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get employed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心理

key word: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Employment psychology

作者简介:黄群瑛(1964-),女,广西北流人,副教授,广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柳州师专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持续增长,按照GDP增长的百分比来算,毕业生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加之各种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其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亟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伴随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时,往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积聚,所以等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仍在持续上升。

二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区域就业不平衡,相对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西部的就业岗位则相对较少[2];其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很大。

三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被动。多数大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犹豫不决或者草率决定,当然这也与就业单位的强势地位有一定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形成弱势心理。

二是焦虑心理。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以及对目标不能实现感到沮丧,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担心和忧虑。

三是攀比心理。由于每个大学生最后选择的职业不同,致使在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导致心理失衡。

四是挫折心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导致情绪波动比较大,产生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规范、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4];

2、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

3、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建立完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说发挥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作用[5]。

(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1、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专业水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

3、培育个人品德。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

4、锻炼沟通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行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

5、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择业前积极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当发现不良情绪很难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2、自我宣泄。当挫折带来焦虑和紧张时,最简单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莫过于“宣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一定要适度。

3、自我反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摆脱干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如果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不良心理反应,可在有关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

5、理性情绪。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消除不正确的想法,毕业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有效加以纠正,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

参考文献:

[1] 申倩倩.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3] 金怡,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持续增长,按照GDP增长的百分比来算,毕业生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加之各种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其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亟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伴随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时,往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积聚,所以等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仍在持续上升。

二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区域就业不平衡,相对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西部的就业岗位则相对较少[2];其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很大。

三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被动。多数大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犹豫不决或者草率决定,当然这也与就业单位的强势地位有一定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形成弱势心理。

二是焦虑心理。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以及对目标不能实现感到沮丧,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担心和忧虑。

三是攀比心理。由于每个大学生最后选择的职业不同,致使在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导致心理失衡。

四是挫折心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导致情绪波动比较大,产生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规范、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4];2、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3、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建立完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说发挥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作用[5]。

(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1、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专业水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

转贴于

3、培育个人品德。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

4、锻炼沟通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行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

5、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择业前积极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当发现不良情绪很难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2、自我宣泄。当挫折带来焦虑和紧张时,最简单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莫过于“宣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一定要适度。

3、自我反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摆脱干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如果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不良心理反应,可在有关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

5、理性情绪。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消除不正确的想法,毕业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有效加以纠正,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

参考文献:

[1]申倩倩。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3]金怡,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6

关键词:探究活动;存在问题;教学处理

陕西省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课程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从结构来看,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部分,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的一大困惑。

1 “课堂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能解释和丰富语文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新课标中的“活动”,注重引导并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操作等)、动脑(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等)、动口(讨论问题、辩论等),突出了“活动”教学的开放性;新课标中的“活动”,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突出了语文分析、综合、运用等思维能力要求;新课标中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体验、探究的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活动”以课程标准重点内容为载体,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新课程和教学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深入研究和落实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因此,处理好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活动”内容教学,是正确把握新课标,实施好新课标的关键。

2 “课堂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要求学生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倡导问题意识,所以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课内“活动”。而且把“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之中对于“活动”的处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影响课程进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剖析这些在处理教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活动”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使学生的探究方向错误。如某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相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在那里想当然,这样的话学生就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没有任何的收获。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方向,要及时各地给学生进行纠正,点拨以免发生偏差,导致无效教学。

2.2 “活动”的难易程度不能灵活调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课本上的活动时都是按照课本的活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是一个比较抽象或者复杂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影响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解决问题就相对轻松,会使他们感觉问题太过简单,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劲使不出;而对于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有些麻烦,教师如果不能灵活调整难易程度,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畏惧感,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适当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因为学生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属于同一年龄段,具有某些共性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并能根据这一差异性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

2.3 活动情景组织缺乏创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组织与“活动”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把课本上原本枯燥的“活动”趣味化,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完成“活动”内容,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活动”的处理往往表现在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点评;或者教师直接把活动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视为无效教学,第一种方法还能体现点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但是这种合作探究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学生根本就不能参与到活动当中,仍然是机械的从课本找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探究问题的兴趣。第二种方法就是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地给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吃现成的,记忆教师已经提炼好的知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兴趣,学生就不可能有学习劲头,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就不会触类旁通,其知识面就会变得非常窄。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大大折扣。

2.4 部分“活动”内容被忽视

大部分教师针对课堂活动的处理,一般都是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这一办法只是对那些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而对调查,演讲,绘画,论文,辩论等内容的活动往往就忽略了。而这些内容反而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锻炼和他人协作,交流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联系教学、教材、学生实际,事实求是,并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切实达到“活动”的目的,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3 “课堂活动”内容教学处理

3.1 把“活动”题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理性的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感受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新的浓厚兴趣。

(1)运用类比,启发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正确认读多音多意字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通过类比辨疑音是一种可行的学习方法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中“数”,学生对比“又数刀毙之”(《狼》应读为shù,意为几)。“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应读为shǔ,意为查点)。“原来杨修数犯操之忌”(《杨修之死》应读为shuò,意为屡次)三处用法,可发现其应解为“屡次”正确读音为shuò。运用类比辨疑音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使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新的内容。

(2)出示资料,启发学生打破束缚,多角度猜想,训练发散思维

3.2 以语文“活动”题为载体,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带着一双“语文眼”去解释周围的语文事物与现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机会,选择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在巩固课堂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运用语文原理和方法解释语文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具体如下

(1)辩论研讨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设置辩题“羚羊木雕事件中到底是谁错了?”正方认为:父母错了,因为他们不应该“逼”孩子去做为难的事,孩子心里对友情的看重父母没有理解,没有考虑。反方认为:“我”错了,因为我没跟父母商量就将贵重东西送给了别人,“我”太不懂事了,有错。在辩论时,教师只有让学生站在父母、“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在辩论中适时地加以鼓励肯定,学生才会在碰撞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另教师恰当的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辩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我们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但父母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应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理解父母。在生活中,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这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得到了落实。

(2)社会调查型。如语文活动:“如果组织一次调查社会上常见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假定你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个调查小组的负责人,你准备怎样带领你的小组开展调查活动?写出两种方法。这类型一般是让学生课后进行的活动。可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做社会调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完成这类题目。同时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锻炼他们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

(3)举例说明型。如“举例说明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心与心的交流的途径和表现。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语文水平提高的行动?”这种活动既可以联系课文又能够联系当地的实际,灵活性较大。经过教师指导,能使学生灵活地应用课文知识和联系当地的实际举一些例子,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以此来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4)探究论文型。如收集资料,撰写小短文,根据学习完《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展开课外拓展活动―――聆听大自然的脉动,描摹心中的自然之音。“人与自然”写作专题训练。此类型的活动,其内容不拘泥于课文,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查找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对于这一类活动,教师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只是简单扼要说明一下小论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从哪几方面来写这篇小论文,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

(5)动手操作型。《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后,可以开展课内活动―――荔枝科谱小知识手绘图册。此类型的活动,教师应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活动题的问题提出活动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步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活动”必须的知识、技能传授一下,要设置积极、适当的情境为活动做好铺垫,然后发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当然,在进行“活动”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考虑到活动程序的连贯性、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以及活动目标的充分体现等问题。除以上之外还有材料分析型,看图分析型,教学辅助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