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1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05

当今科学哲学领域既没有形成重大的方法论观点,也没有出现在影响和声誉上能与孔德、波普尔和库恩同日而语的人物。科技哲学式微,甚至有走向终结之忧。何以解忧?唯有实现科学哲学的转向。无独有偶,西方心理学正日益卷入“康德式难题”:标榜科学,但总遭致怀疑;屡遭怀疑,却总被寄予厚望。纷乱中,西方心理学也在寻求转向。

所谓“转向”,就是改变原有主题和观念, 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方法的变换。心理学脱离哲学,但不能够回避哲学,尤其无法回避对科学作哲学反思的科学哲学。叶浩生先生主编的《心理学通史》中,言及流派历史,则必讨论科学哲学背景。因此,科学哲学的转向势必影响到心理学对研究主题、研究线索和路径的选择。

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主要转向: 社会-历史转向、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本文循着科学哲学转向和西方心理学史的脉络,试图逐一解析科学哲学转向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及心理学的反响。需要强调的是,包括科学哲学在内的很多学科,尽管各种纷争激烈,但都一定程度走向了兼容并蓄的整合进程。因此,科学哲学的三大转向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历时性和共时性并存。

一、社会-历史转向与心理学人文社科化

就现代科学哲学而言,从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是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第一次转向。实证主义摒弃了一切理论成见和形而上学,认为直接观察的事实才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建立了静态的关于科学证明的现代逻辑方法论。西方心理学在其引导下,在追求科学身份上走出了关键一步。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心理学却走了极端:铁钦纳将高层次心理活动排在研究之外;华生使心理学失去了意识。尽管,第二代和第三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借鉴了稍微温和的逻辑实证主义。但是,西方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科学划界标准是绝对的实证标准。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在此标准下被置于非主流。这一标准至今还深入人心。

事实上,科学哲学不是研究科学家应该如何做,而是描述他们实际怎么做。于是,历史主义将科学因素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反对超历史的方法论原则和标准,反对静态分析与机械“积累观”,从而推动了科学哲学与人文解释学、科学社会学以及认识心理学等一大批学科的相互渗透。在历史主义影响下,弗洛伊德在其生命后期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学有着不同于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性质;第二代和第三代精神分析学派认识普通人的动机、情绪和人格, 用以理解人性及社会文化生活。这也直接影响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流派时期,心理学对社会-历史转向所做的回应还不够充分。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了学科危机的大讨论,并反思实证主义自然科学思维模式,认识到心理和意识的社会历史特征。Gergen就指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缺乏一般物质所具有的不随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因此,因果关系模式不适合心理学。Sampson甚至直接提出要从自然主义模式向社会文化模式转变,以实现一场“范式”的革命。

如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转向社会文化模式的心理科学观,承认心理学的文化历史特性,承认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观点必然反映特定的历史文化内容。在研究方法和线路上,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各流派的研究方法,还大胆地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历史转向惠及心理学的各个学科,使心理学的说明力和解释力更强,为心理学争取到更多的合法地位。

历史主义转向强调科学的时代性和历史性,该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历史分析法、历史观察法和发生学法等历史方法在本质上是辨证的,比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逻辑”要合法得多。然而,过分强调科学的价值性,轻视真理性,可能为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趁机而入打开方便之门。要警惕西方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但是也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二、文化转向和心理学文化主义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在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历史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是由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共同汇成的一股洪流。历史主义转向将科学主题注入历史社会维度,为科学理性加入多样的价值理性;文化主义转向则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意义来解析。换言之,科学哲学开始走出单纯的社会历史局限,预示着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带有浓厚的文化哲学色彩。曹天予认为,科学哲学中,分析哲学的逻辑语言要淡出,历史、社会和文化方法要兴起。

自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以来,一直以科学主义的逻辑语言为标榜,预言要以物理学语言统一心理学,追求实验方法的精致。这种对人自然品性的追求使心理学陷入了难以摆脱的窘境。在何去何从的路口,文化转向无疑为拯救心理学开出了一剂良方。

通过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文化转向为心理学开疆辟土,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视域。同时,文化转向也为当代心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类行为的新方法论。因此,Pedersen指出, 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

文化转向除却为心理学带来全新的主题和研究线路外,还为心理学注入了一种“文化反思精神”。通过心理学文化反思,对每一种心理学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现实和土壤予以全面的理解。从文化学的视角, 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使用概念、心理学者的生存方式、心理学常识性、心理学民族性和心理学理论等元素置于文化框架下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文化学分析和探讨后, 揭示出心理学各个元素的逻辑、理性和理智层面的自然科学品性遮蔽下若干重要的文化特征, 将被遮蔽的文化品性彰显出来, 还原心理学本来的真实面目。

因此,心理学文化转向一方面在尝试去回答“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向何处去”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心理学自我批判和挑战现代心理学的重大体现。实际情况也证明这种转向的合理性和进步性。虽然文化转向为心理学向广度和深度迈进开创了局面,但是能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归宿和终极目标,目前还不便枉下结论。

三、后现代主义转向和心理学多元化

科学哲学的前两次转向是从框架内部修补过度追求科学理性造成的缺陷, 试图继续捍卫科学的理性与进步。后现代转向则直接告别理性,否认科学经验,消解基础主义和实在论。

实现科学哲学后现代转向有不同方案:修辞语言学转向、认知转向、女性主义转向、价值论转向、社会建构主义转向和信息哲学转向等。同样,后现代心理学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建构论或社会建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解构心理学、多元文化论思潮、后现代女性心理学等。

现代科学哲学是一种对待科学的信任态度。后现代科学哲学则拒斥科学,是一种不要科学的科学哲学;同样,现代心理学建立在实在论基础上,认为心理具有客观规律。后现代心理学反对实在论,消解了客观规律。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为应对科学的现代性危机提供了方向;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则为分析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女性视角、弱势群体视角和建构主义视角等。

在评价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时,哲学界一直对之莫衷一是。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科学主义的同时,也颠覆了整个科学哲学。在分析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时,关于其存在前提、理论构想、观念转换和未来发展等问题, 学界也是议论纷纷:一是持科学主义的反对态度,认为心理学的后现代倾向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危险倾向。二是以人文主义立场肯定后现代心理学的合法性和价值,认为其正在并终将发生显著和深远的影响。三是折衷主义, 既肯定进步与合理的成分,又持观望态度。

就该问题的评价,赫根汉认为心理学应该积极接纳多样性和包容差异性;如此这般,心理学将继续是一门令人激动的学科。因为,所有正确的观点,不管是经验的还是非经验的都得到聆听,并被接受为可行的解决方法。后现论将对心理学理论差异的宽容推向极致,人们可以在概念与逻辑、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应用与实践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理论展开评价。

四、结语

通过对科学哲学转向和西方心理学演变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科学主义的浪潮使科学哲学走向兴盛,也使西方心理学走上历史的舞台。同时,科学主义也使科学哲学陷入困境,同时也让西方心理学面临合法性危机。

其二,“科学的逻辑”无法解决历史问题和文化问题,历史主义转向和文化转向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有其逻辑必然性。人性既有物性,也有历史性和文化性。强调人的自然性,不能排斥人的社会性和人文性。

其三,后现代主义不是科学哲学的最终归宿;后现代心理学也不是西方心理学的最终出路。只不过,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来整合性地看待哲学和看待人性。这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其四,科学哲学的三次转向以及心理学随后的回应都是主题的转换:转向理解历史性、人文性和非实在性。这三个主题虽然相互联系, 但并不能相互替代。

心理学在科学哲学的指导下既取得了成果,也吞噬了恶果。但是,科学哲学在20世纪进行的几次重大转向,无疑是学科内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三次重要的转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步骤。紧随其后,西方心理学作出的转向选择在研究对象的扩展、方法的深入和线路的选择上体现出巨大的进步。这也为更好地认识人性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创新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84-02

当今社会正处于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和先导而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求得和谐发展,就必须站稳自己的脚跟。有人已提出“创新则存,不创新则亡”。[1]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经过不断探究形成的全新的能力。身处在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必须具备创新的学习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如何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由“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且紧迫的难题。

创新学习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决定了个人创造性能力的高低。本科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养成这一教育培养目标。本文尝试对本科教育的教学提出一些改革方法,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内在创新潜力,使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学会创新的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在学习中得到新的领悟和形成新的观点,培养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高层次有用人才。

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如果教师能够启发学生把自己的质疑大胆提出来,就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但是多年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教师的讲解作为教学中心,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否还能继续适应当前新形势、新环境下的需求,是当前高校教师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的内涵和任务要求,才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和拓展。

1.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观念认为,知识就是真理,知识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高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被人为的按照传统学科划分为不同的培养人才,学习过程就是对课本和教师的机械接受。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视野难以扩大,没有交替融合的思维方式。对此,福柯指出:“对知识的热情,如果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增加,而不是以这样那样方式或在可能的程度上使求知者偏离他的自我,那么它归根到底有什么价值可言?”[2]也就是说,如果学习只是按照教师规划的步骤进行简单地复制和模仿,不能启发学习者自身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思维,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因此,基于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

2.传统教育目标的制约。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传授已被证实的知识,认知目标的实现是最终目的。分数和考试及格率作为考查唯一手段,不注重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延伸至其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枯燥单一,不重视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复制、迁移和运用能力。学生获得的是教师灌输的间接知识,缺少对直接知识的直观体验,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性思维。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相符。

3.学生学习习惯的制约。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让他们始终认为教材是对的,教师讲的也是对的,缺少开拓性的思维和质疑的学习习惯,影响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成,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以主体的身份充分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才能在教师的课堂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探索研究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教法改革

研究证明:教育对创新性的发展具有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既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如何打破学生陈旧观念,不让自己只做学习中的被动听众和接收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和求知者,下面几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1.教育目标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先进的教育应当以培养聪明的学习者和创新家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承”的教育目标,训练学生掌握较成熟的知识技能,并能在实际中加以综合运用;通过对话式、讨论式和课题研究式等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哪些问题是前人没有解决过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的;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方向保持高度兴趣和敏感性,发现并协调好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深层研究,对一些概念性和定性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充分利用课堂和答疑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发言,采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和讨论的方法,既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时间,又开拓了学生视野,激活了思维灵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根据教学内容的背景和目标,对核心知识点进行重新整理,始终站在学生角度上提出问题,由需求牵引,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充分利用创新课题和开放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这一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立足点,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学习方法改革。(1)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创新教育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是对社会最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迷信,勤于思考,敢于怀疑一切;以问题引出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对研究课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要求其提炼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用学过的现有办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改进现有k法的不足,移植未使用过的方法,进而拓展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探究问题的本源和实质。教师反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习变成“教”与“学”之间的反转互动游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在学生困惑时给予其帮助和指导,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2)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环节的重要性,在复杂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中设置学习任务,采用由浅入深、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布置研究课题。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能力,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在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后,可以布置相对较难的综合性课题,引导学生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建构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学习隐藏在课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在组建课题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加大评价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应改变传统的一次考试成绩定性的评价手段,采用多元化的面向过程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跟踪考察,将这些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质量做出最终评价,督促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Y语

本文强调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将创新教育与掌握知识对立起来,否定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性。创新学习也并不是聪明学生和少部分学生才能完成的高级学习或新式学习。课堂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一事实不容改变,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将课堂教学与创新性学者有机结合,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本文虽然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初步设想,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迎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5):11-12.

[2]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2,(6):32-34.

[3]李静.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J].中国教育报,2006,(10):32-34.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of Developing Innovative Learning Ability

WANG Qi,LIU Xi,PENG Lai-xia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PLAUST, Nanjing,Jiangsu 210007,China)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3

1广告的心理功能

根据广告心理学研究,一则广告要获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然后使消费者对商品发生兴趣,认识和了解商品,在此基础上产生购买欲望,进而增强购买信心,最后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2心理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

怎样的广告才能激起消费者的欲望,促使消费者能持久地购买该广告宣传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呢?这就需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下面我们分析心理学原理在广告中的运用。

2.1注意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大多是从广告中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广告心理策略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产生效应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不随意注意是指既无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广告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引起消费者的不随意注意。

广告的新异性。人们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对生动形象的东西记忆深刻。 人们的好奇心总是促使人们做一些尝试。新颖的广告,可以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一下子注意到广告所宣传的内容,并留下深刻的映像。

增加刺激物的运动与变化。大量的心理实验与生活经验表明,动的或变化着的物体远比静止的、不变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街道上很多电子灯牌都把字设置成闪烁的形式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

2.2感知觉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2.2.1联觉在广告中的运用

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雪碧广告中大量使用蓝、绿等冷色调,并且由人物喝完雪碧后仿佛投入水中的畅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广告词“透心凉,心飞扬”所要传递的雪碧特色。

2.2.2知觉的整体性在广告中运用

知觉的整体性即知觉的对象是有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到它时却能依据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1)晕轮效应在广告中的应用

晕轮效用,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根据对别人已有的了解对别人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就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2)形状知觉中的眼动研究对广告设计的启示

在形状知觉中,眼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眼动分析可以比较深入地考察人们在观看广告时时的心理活动。

2.3记忆理论对广告的指导

对于广告信息的记忆,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必不可少的条件。

2.3.1利用形象记忆优势

产品的广告词应尽量简单明快,朗朗上口,这样可以减轻消费者的记忆负担,就容易记住。如雪碧的“晶晶亮,透心凉”,娃哈哈的“爱的就是你”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短小精悍,简明扼要,让人们很容易记住产品,为下一步购买做好了铺垫。

2.3.2鲜活性效应

鲜活性是指当人们在面临解决问题或者作决策时,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的情景有关的信息,因此,越是容易获取的事情,越是会被人们利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而信息或事情的鲜活性就是强烈影响信息获得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很多产品的广告(特别是一些药品广告)都是请用过产品的人现身说法,单单一个人的实力就可以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观点。

2.3.3避免遗忘

在广告学习中,干扰是指消费者在广告学习和回忆的这段时间内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影响。广告制作要简洁明了,减少广告材料的识记数量;广告信息要适当重复,便于消费者巩固并加强记忆;设置鲜明特征,完善广告内容等等。

3结论

在商品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广告已经成为商家吸引顾客,销售商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广告的制作以及传播应以正确认识人的感知特点、注意特点、记忆特点以及态度结构为基础,才能发挥其引起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兴趣与关注,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并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卖出商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柏林,广告策划与策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2] 甘露.试论名人广告的心理效应[J].新闻界,2010(5).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血管并发症;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15-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透析为肾脏病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血液透析时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到体外的透析器中,通过透析器中完成物质交换、清除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但是,血液透析不能完全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和完全清除毒性物质,因此,血液透析会有一系列的令人苦恼的并发症,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并发症在血液透析中发生几率的逐渐减少,但心血管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仍然较高。心血管并发症是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占据血液透析死亡率的一半以上,在高龄HD患者中,心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更高。所以,心血管并发症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文章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心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能够降低血液透析心血管并发症,延长患者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高血压

在一般患者中,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增加了心脏的后负荷,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诱因。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血液透析前血压≥140/80mmHg的患者的生存率比血压正常一两年的患者低。理想的血压应该是透析前小于140/80mmHg,透析后小于130/80mmHg。同时,高血压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的关系曲线呈“U”型,透析前后血压高的死亡率也高。一般情况下,通过两种或三种以上降压药治疗后,血压仍然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之内,临床上称为难治性高血压。透析患者的血压如果控制不住,随着脉压的增加,死亡率也相应的增加,因此,血液透析中高血压的控制非常重要。

引起高血压的病因有:水钠潴留;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顺应性降低;硬水综合症;药物因素,降压药物被透出等等。

高血压的主要防治措施:根据具体病况,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减少患者思想压力,纠正水负荷过多,嘱咐好患者透析期间控制体重,维持理想的干体重,限制水、钠的摄入,对于充分超滤后血压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者,可以使用降压药。其中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最主要的是水钠潴留,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是容量依赖性的,因此,维持水、钠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控制血压,透析必须充分,只有充分的透析,才能清除体内尿毒素物质,纠正体液失衡,提高透析效果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尽量保证充分的透析。

2 低血压

患者透析前发生低血压的情况比较少,但在透析中,低血压的出现几率较大。患者透析中出现低血压的临床表现为:频繁哈欠,头昏乏力,恶心,烦躁,甚至胸闷或心绞痛。低血压发病机制的原因有:刚透析,不能适应透析循环机制;预充量不足,或者放血过快,导致血容量突然减少;负压过大,超滤脱水过多;低蛋白血症,特别是在合并大量腹水导致有效循环量不足;在透析前服用了降压药等等。

低血压的主要防治措施:针对以上原因,有些可以提前预防,比如通知患者透析前不要服用降压药,避免透析中进餐,缓慢增加血流量,避免放血过快导致血容量不足等等,避免透析早期低血压的发生。对于透析后的低血压的救治措施:暂时减少血流量,关闭负压,输注生理盐水,尽量短时间内让血压回升;补充血浆蛋白,改善营养不良、贫血者营养,纠正贫血;将腹水输入动脉侧血路,通过透析器,起到浓缩回收。通过预防措施,避免低血压的发生,但如果有较严重的低血压情况,应终止透析。

3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也是血液透析患者致死的主要并发症,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青灰,伴有恐惧感和窒息感,严重者会咳大量泡沫痰或为血性。血液透析前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为:大多合并症致使心脏负荷过重,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肌功能,心肌损害,心脏扩大,心包炎,贫血。透析后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心脏器质损坏严重,动脉血流分流增加心脏的负荷,长期透析造成心肌营养不良。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纠酸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短时间内建立临时血路做透析,超滤脱水可使大多数透析前心力衰竭者转危为安。对于透析后心力衰竭,调整负压,增加透析频率,补充血浆,加强透析,充分透析。

4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各种早搏,短阵室上速,室速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心脏器质性病发生持久引起的心律紊乱;透析前高血钾,透析后血钾溶度下降速度过快或者低钾造成的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紊乱;长期透析使用肝素抗凝导致游离脂肪酸增加,从而引起心律失常;钙磷代谢紊乱引起心肌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改善心肌营养状况;调整血液酸碱度,选用适当的含钾溶度的透析液,高血钾时选用含钾溶度1.3mmol/L的透析液,低血钾时选用含钾溶度3.5mmol/L的透析液;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要根据心律失常的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比如,伴有心衰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可以选用西地兰、地戈新等,但是症状缓解后,要立即停用。

5心绞痛

心绞痛的发病原因:透析开始时,在短时间内有效循环下降,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醋酸盐的抑制心脏促进冠状动脉硬化的作用引起心绞痛;尿毒症本身存在的脂质代谢紊乱、甘油三酯增高等促发冠心病的因素。

心绞痛的防治措施:服用心血管扩张剂、吸氧;若心绞痛时没有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可以含服预防低血压的发生;若心绞痛与低血压有关,需提高血压,当血压恢复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使用促红素治疗,纠正贫血;对药物不能控制心绞痛的透析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或血管成形术,可以控制心绞痛,改善预后。由于严重心脏疾病的透析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可达20%,故对左室功能严重损害者不宜手术。

6 心包炎

心包炎的早期主要症状有:胸痛,心接扩大,心包填塞等。心包炎的发病原因:透析不充分;感染;出血倾向;继发甲旁亢等。心包炎的主要防治措施:不要错过最佳透析时机;选用较好的透析器或心血透析滤过,以防透析不充分;选用适合的抗炎或抗涝药;维持钙磷代谢正平衡,控制含磷实物的摄入。

7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不全的防治措施:控制血压,维持液体平衡,注意低盐饮食,控制体重;积极纠正贫血,目前已明确贫血会导致透析患者左心肥厚和心衰。透析患者血压控制良好、贫血纠正(血红蛋白在10g/dl 以上) 以后,可以使左室重量和容量降低,X线胸片中心胸比例缩小。提高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可逆转左室肥厚,减少心衰死亡率,降低住院率。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措施:调节血脂、抗凝、软化血管,去除危险因素;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控制高热量实物,限制食盐,保持正常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适量运动,忌烟忌酒,保持愉快的心情;具有降脂肪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又可作食疗的中药有人参、苍术、当归、何首乌、灵芝、枸杞子、芝麻、杜仲、冬虫夏草、桑寄生、丹参、三七、山楂、海藻、银杏、槐花、葛根、绞股蓝、决明子、泽泻等中药;西医调节血脂药物以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为代表的他汀类药物以其疗效确切、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而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保健食品调脂一类是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γ-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另一类是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

8 结语

总之,对于透析患者,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护理措施,及时的病情观察,精心的护理,不仅要维持患者的生命,还要尽量改善其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并发症,提高对并发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我国血液透析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努力和贡献,提高我国血液透析技术水平,发展和完善血液透析技术,做好透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为透析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李亦瑾.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年第12期.

[2] 常秀芳,王丽娟.老年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诱导期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6年22期.

[3] 姚峥,贾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5年02期.

[4] 冯建贞,吴艳蓉.血透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34期.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5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教学是一个基础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应该及时对小学管理方法进行调整,让其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与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联系,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来进行改革,不仅能够满足学校管理要求,也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建立监控体系

小学教学管理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建立监控体系,是为了监督和控制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按照正确、可行的方向来进行教学,让教师能够朝着学校所规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学管理方法中,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更能保证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更多教学经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管理方法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管理条例的实施度,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监控,这样才能达到建立完善监控体系的目的。

二、利用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教学的管理方法应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进行管理,将学生的教育工作作为管理重点,并且利用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就能有效地体现出小学教学管理方法的意义。但就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管理方法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我国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采用完全统一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行的,只有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教学情况来制定教学管理方法,要实事求是地对教学大纲进行设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双向管理

小学教学管理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学校还应将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进行适当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更能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状况,间接性地帮助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得学生无法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联系家长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尤其是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构建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小学教学评价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评价标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第二,以往的教师评价机制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机制十分不符合实际,也无法展现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构建新的教师评价机制需要根据学生、家长、教师自身的评价来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第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学校需要对各方面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管理开放性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今的社会已经成为十分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渐现代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需要不断改革小学管理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开展相应的小学管理教学活动,例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或者家长参与小学教学管理活动,最大化开放小学教学管理限度,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活动中来,共同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

六、结语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方法 探讨与分析

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高,始终认为比较枯燥与复杂。高中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改善以上现象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识以及教学的有效性。

1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状况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学目的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特别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传统的物理课堂中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以书本案例和强制灌输为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教师重视对学生成绩波动却不在意学生自身对物理的兴趣与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物理的排斥心理以及积极性和参与性、创造性;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新设备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主要是教师自身思想意识上还未曾接受新课标的指示,比较安于现状,对教案的编排与教学素材的积累工作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依然由于准备工作的不充足造成教学方法的单一;最后是教师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对课堂氛围的打造,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建立,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不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课堂氛围始终无法轻松、愉悦,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几乎为零,教学效率不高。

2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2.1教学意识的转变

高中物理是高中基础的一门必修学科,教师想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结合以及对教学质量的创新就应当对教学意识作出转变,摒弃传统中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学生为根本教学目的,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受应试主义思想干扰严重的教学方法,不应该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主;其次是重视对教案的设计以及教学元素的积累,避免在课堂中只能根据课本内容以及案例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枯燥认识,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元素进行教学,真正的以学生的情感认知出发,符合高中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设计工作;最后是充分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建设,使得一切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想法与认知进行。

2.2生活化教学方法

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实施情感策略,不仅响应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生活化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与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就是将抽象以及复杂的物理知识以形象和具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运用能力,真正的让学生散发性思维得到引导。例如是在讲物体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生鸡蛋,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将鸡蛋握在手中,看是否能够被攥碎。学生在用尽力量也无法攥碎鸡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受力面积大的同时,压强就相应的更小,如果只是握在手中用手掌攥,鸡蛋不容易被攥碎,若是用手指攥碎就很容易,这也是因为受力面积小,而压强增大的原因。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学生不仅很容易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受压力大小的影响以及与受力面积有关,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在后期中的运用能力和对物理的兴趣。

2.3合作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以人为本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对课堂氛围的打造。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多提问以及多陈述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与渴望被表扬的心态,例如是在教学“物体的形变”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形变是肉眼可以观察,哪些是无法进行观察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交流,并适当的引出如何对微小的形变进行观察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思维散发性的解放。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课堂氛围也变得民主与和谐,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物理学习。

3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教师对教学意识进行转变,真正的在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下对教案与教材元素进行积累与设计才可以很好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另外通过生活化教学与情景氛围的打造来实施合作教学非方式,让学生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以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宫恩荣. 关于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 学周刊,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