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心理学方向

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1

案例(2008年宁波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6题):如图1,把一张标准纸一次又一次对开,得到“2开”纸、“4开”

纸、“8开”纸、“16开”纸……已知标准纸的短边长为a,

①标准纸、“2开”纸、“4开”纸、“8开”纸、“16开”纸……都是矩形;

②本题中所求边长或面积都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1)如图2,把这张标准纸对开得到的“16开”纸按如下步骤折叠:

第一步,将矩形的短边AB与长边AD对齐折叠,点B落在AD上的点B′处,铺平后得折痕AE;

第二步,将长边AD与折痕AE对齐折叠,点D正好与点E重合,铺平后得折痕AF,则AD∶AB的值是,AD、AB的长分别是、。

(2)“2开”纸、“4开”纸、“8开”纸的长与宽之比是否都相等?若相等,直接写出这个比值;若不相等,请分别计算它们的比值。

(3)如图3,由8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构成“L”型图案,它的四个顶点E、F、G、H分别在“16开”纸的边AB、BC、CD、DA上,求DG的长。

(4)已知梯形MNPQ中,MN∥PQ,∠M=90°,MN=MQ=2PQ,且四个顶点M、N、P、Q都在“4开”纸的边上,请直接写出2个符合条件且大小不同的直角梯形的面积。

案例解析:(1)由题意知,∠B=90°,∠BAE=45°。

AD与AE重合,

AD=AE,

于是:

标准纸的短边长a=4m,

(3)∠B=∠C=∠D=∠EFG=∠FGH=90°,

∠BEF+∠BFE=∠GFC+∠BFE=∠GFC+∠CGF=∠CGF+∠DGH=90°,

又EF=FG,

BEF≌CFG,CFG∽DGH。

BF=CG,DG∶CF=HG∶GF=2∶4=1∶2。

设DG=x,则FC=2x。

(4)按图2取线段AB′的中点P,则四边形ABEP就是符合条件的一个直角梯形,利用(1)中已得的“4开”纸的边利用图3知四边形EFGH就是符合条件的第二个直角梯形,用(3)中的结果及勾股定理先求得线段FG的长,即可得从上面的解析过程可以看出,这道中考压轴题涵盖了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判断与性质、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梯形面积计算等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比例变形能力、图形操作设计能力及方程思想等。题目阅读量较大,环环紧扣,但并不是很难,读懂题应该就会做。题中标准纸概念在浙教版九年级一个空是好填的。由于试题载体的选取贴近于学生的学习现实和生活现实,题目的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既着眼于熟悉的背景和在此基础上的演变,又着眼于情景的创新,而且注意根据考查目标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稳定发挥其真实的数学水平。试题设计的四个递进式的探究问题,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命题原则,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试题整体具有恰当的区分性,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这是一道由课本中已提到的问题为背景而改编的创新题,无疑是一道中考好题。

通览宁波市2008年中考数学试卷,我们不难发现:

(一)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落实和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我们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为根本,狠抓数学基础知识和动手做数学能力的落实巩固,摒弃题海战术。

(二)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是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且是解释国家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有力工具。平时的教学工作要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释国家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

(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数学教学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读懂题才能正确地解对题。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惧怕或厌烦阅读量较大的数学题,培养学生的耐心品格和数学应用意识。

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2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46-03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

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3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

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

评估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

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5]。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

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7]。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

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前瞻性”

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4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目标预置;过程性评价

应用心理学专业以鲜明的应用性为特点,对本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总体发展来看,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过度偏重理论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成为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形成理论、实践相互依托的一体化专业实践模式便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包头师范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经过多年对专业课程目标与专业实践目标内部逻辑关系的梳理和研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渐构建了“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为解决这一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内涵

“目标设置”这一概念最早在组织管理心理学中获得应用和发展[1]。与仅强调设置目标对工作效果的引导作用不同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改革更注重目标设置的时机———预先性,即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各层次目标分别提前设置于课堂教学、校内外见习及实习活动中,依托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逐层目标的实现与评估,最终达成实践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见下图)。这种教学模式,既能避免专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及理论与实践活动间的脱节,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从而弥补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缺陷。

二、“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实施

(一)以往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作为师范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是本专业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培养方向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另外,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否能与中小学和社会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匹配,还存在哪些差距,是我们迫切想解决的问题。通过追踪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对实习和用人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仍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此,我们召开应、往届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课程和专业实践的需求。同时,我们深入研究了人才培养方案,解析了不同课程与学生专业能力形成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了以往专业实践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概念上认为专业实践与理论教学是相对的,将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定义为专业实践,割裂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忽视了二者一体化的特点。事实上,理论教学内容的体验和内化需要实践,专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二者不能人为地割裂。二是对课程的认知较为表面化,没有更深入地了解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特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某些课程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以往对课程的处理更偏向于理论性。同时,有些理论课程看似与实践能力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却在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是实践能力形成的潜变量。三是专业实践在内容、目标上缺乏连贯性,过程性评价不完善。这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在其它社会领域的就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培养学生形成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参与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胜任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依托课程训练、见习和实习等环节逐步训练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在每个环节设置明确、连贯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

(二)专业实践目标的分解

专业实践目标是对专业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规划,是专业实践开展的前提[2]。教育部和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规范,强调了专业实践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恰恰与其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辞海对能力的解释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形成具体的活动方式,缺乏完成活动必需的心理特征,如认知、思维方式等,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将应用心理专业的实践目标定为: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能够促进其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走向市场实现就业的关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该教学理念强调:为了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应将复杂的学习任务事先分解[4]。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目标被分解为三种实践能力目标,即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指专业学习、发展及服务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的最为基础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和综述、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的设计、心理测评及结果的分析等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将来在教育机构、企业、心理咨询机构、社区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等工作所需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及活动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撰写调查报告等的能力。其中,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设计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三种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顺序性。

(三)专业实践目标的预置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5],必然要经历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并提前将各层次实践能力目标置于课程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训练逐步达成专业实践目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主要是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相应的技能训练逐步形成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以往课堂教学仅局限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能力目标的设置。于是,我们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目标预置在相关课程中,与课堂理论知识目标相结合,教师将围绕知识和能力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打牢专业能力的基础。例如,心理测评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之一。“心理测量”作为必修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理论之外,还将“结合测量目标,选择和组合测量工具进行个体和团体的综合性施测,反馈测试结果,撰写测量报告”作为课程目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将课后的训练与指导及作业点评等环节作为有效补充,为后续实践能力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主要以课程和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途径。方向一致的课程组成课程群,如心理咨询方向课程群、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群等,为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初步的技能训练。但这些技能的整合和相应能力的形成则需要系统的见习训练。为此,我们将专业实践能力目标预置在专业见习活动中。围绕该目标的实现,我们将见习活动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见习按照已制定的“应用心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方案”,依据课程开设的情况,针对不同方向的专业实践能力,分学期有序地进行训练和考核,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方向课程群讲授完毕后,我们将专门针对学生心理咨询能力的形成进行强化训练和考核;三年级第二学期,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等人力方向课程群结课后,我们也将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形成进行训练和考核。在校内见习的基础上,学生们进入中小学、企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等校外见习基地开展见习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等工作进行观摩,进一步巩固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是在已掌握心理学整体知识框架,具备了基本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心理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捕捉其主要矛盾,富有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在具体工作中解决问题时形成的,因此,我们将这一能力目标预置在实习活动中。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们要进入中小学讲授心理健康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开展团体活动,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还要根据实习学校的要求独立地开展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到主题的选择、资料的查阅、课程及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们解决上述问题,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资料检索、心理测评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实践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四)专业实践的过程性评价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地验证和改进,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1.过程评价及路径。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是后一阶段能力目标达成的基础。因此只有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每一阶段实践能力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整个专业实践目标。过程性评价可以从两条路径入手。第一,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评价。组织同行教师和校外的一线专家进行教学交流和讨论,及时沟通,找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6]。第二,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堂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通过读书汇报、心理案例咨询、方案策划、活动视频等方式,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情况。2.评价过程中的反思。第一,能力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目标的设定是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具体教学的实施,才能发现当初对目标的分解和预置是否合理,一旦发现不妥之处,应及时调整优化。第二,校外见习和实习基地是否能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多渠道了解见习和实习基地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开展实践锻炼的平台,是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如不能,则需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或更换实践基地。

三、“目标预置”专业实践的保障

(一)打造合格教师队伍,确保目标预置教学模式的可持续性

应用心理学以理论为基础,侧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求教师能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7]。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缺乏实践锻炼,能够胜任理论课的教学,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指导却难以胜任。为了保证专业实践质量,一方面我们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作为课程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和校外见习、实习导师,与心理系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提升心理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心理系教师进入中小学挂职,或进入社区、机构兼职,以加强实践锻炼。同时,也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获取资格认证。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专业实践的开展保驾护航

目标预置专业实践模式的实施,主要依托课堂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训练[8]。课堂立足于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形成专业的基础能力;校内见习是对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形成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实践能力;校外见习和实习是对校内学习、训练的拓展和延伸,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方面层层递进,协同作用。为此,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室、心理测评室、沙盘游戏室等技能训练场所;在校外与中小学、企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等签订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为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J].心理科学新进展,1999(2):35.

[2]张素玲.关于高校专业实践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53.

[3]魏明,郝理想.专业实践能力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2010(5):65.

[4]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0.

[5]宋立本.准确把握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关系[J].甘肃教育,1994(2):73.

[6]何华敏,等.微嵌入课程: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专业实践的有效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9):147.

[7]庞爱莲,孟维杰.专业实践: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2008(7、8):83.

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5

关键词:跨专业;专业认同;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张,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专业化程度增高,且更关乎日后的职业方向。现有的一个趋势是研究生中跨专业学生的比例在逐渐增大,该群体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有利有弊,以心理学专业为例,跨专业研究生虽可以丰富心理学领域,但若想从事相关职业,则需要在研究生期间首先补充学科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认同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究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试图得到提高专业认同的切入点,为高校如何培养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参考材料。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某高校2010级和2011级的3名跨专业心理学研究生,其中2010级1名,2011级2名,男性1名,女性2名。

2.研究工具及过程。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采用半结构式会谈,在征得被试同意后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提纲共6个问题,均有关专业认同。访谈后将录音整理为逐字稿,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访谈结果分析。本次访谈内容包括被访谈者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跨考原因、入学前预期以及入学后收获、导师的指导情况、就业方向、自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专业认同影响因素。通过对访谈逐字稿的处理与分析,笔者大致判断其中两名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较高(为方便行文,分别命名为学生甲和学生乙),一名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学生丙),具体结果如下。

(1)对专业的认识

学生甲和学生乙在入学前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在入学后的学习中,对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心理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专业”,“能够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更容易帮助自己,虽然看起来一直在协助别人”。学生丙,在入学前对专业了解甚少,认为“不那么科学,比较唯心”,学习之后,“感觉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样”,“心理学也挺科学的”,不过“对基础心理学这方向不太感兴趣”,“很难找工作”。

(2)跨考原因

三位学生的跨考原因中都包含了对专业的兴趣,“纯感兴趣”,“热爱”,“满足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好奇心”,“觉得挺有意思的”。不同的是,甲乙两位同学都提到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需求,“可以对事情看得更清楚,了解得更透彻”,“知道能够帮助自己”,“为心理咨询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丙同学则提到了“不考数学”,“心理学比较好考,背背就能考上”,“就是为了拿个研究生证”,“不想找工作,所以选了个好考的专业再上几年学”。

(3)预期及收获

在了解读研前的预期以及是否实现时,学生甲提到:“通过心理学,一是帮助自己,认识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在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有所实现”。学生乙在读研前的想法是“学心理学后基本上能够保持一个相对情绪稳定的状态”,现在是“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学生丙在谈到预期时,明显有一丝低落,“开始高估了自己”,“很多东西驾驭不了”,“感到对自己的选择有些失望”。三位学生均认为在读研期间有个人素质的提升,自我的成长。“个人的生活状态更加积极向上,看东西的角度更加丰富”,“做人的道理”,“收获是生活上,精神上,心灵上的”。

三位学生都主动提到了导师对于专业认同的影响。学生甲和学生乙表示,“教师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打开了新的视角”,“大开眼界”,“导师不固定我的研究兴趣,给了我很不错的环境”,“导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很认真,对我触动很大”。学生丙表示,“从导师那学到的东西挺有限的”,“导师行政任务挺多的,比较忙”,“不过跟导师关系很好”,在提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该被访谈者有一些遗憾的情绪。

(4)就业方向

在就业方面,三位被访谈者表现出了差异,而且在考虑专业倾向性的同时,也在考虑现实因素。“倾向于做跟心理相关的工作”,“想继续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想找一份保障相对稳定的工作”,“想考到监狱里”,认为“这是二者结合的比较好的工作”。学生丙在谈及就业时略显迷茫,“不会找相关的”,“我觉得我专业上不太有优势”。

(5)自评专业认同水平及影响因素

三位被访谈者对自己专业认同水平的评价与笔者根据整体的访谈判断较为一致。他们提到一些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因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设置;②课外实践活动;③讲座培训;④学生活动场所;⑤个人兴趣;⑥导师督促。“应用方面的课程,还应该再丰富一些,广一些”,“更贴近自己的需要”,“从外校请著名教师搞一些讲座培训”,“多做一些社会活动”,“同行同门之间多加强交流”,“多些自己喜欢的课应该会好一些”,“多参加团辅和个体咨询活动”,“兴趣和知识功底的影响”,“导师督促”等。

总体来讲,跨专业的心理学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中等偏上,对此专业从认识上了解,从情感上感兴趣并喜欢,只是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以及指向未来就业时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高跨考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四、建议

1.对跨考研究生的建议。一方面,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建议跨考学生提前对心理学进行了解,比如,亲自上一些心理学基础课程,或阅读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另一方面,学习动机很重要,要想明白自己学心理学是为了什么。最后,也需要认清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明白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有较为明晰的职业规划。

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6

1.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拓宽。从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综合发展以及结合,从而走出的一条创新路。教育心理学是在当今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整合经验与实践,帮助教学管理,深化教学过程。从未来发展状况来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将不再局限于学生、老师以及教学空间与环境,还包括教授教育的人员与教学之间的心理状态。通过对教学内容、对象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推动教学活动更加深入、具体的开展。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特殊领域,让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每个高职院校教育者以及上级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未来高职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为了让教育心理学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健全的结构,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教育心理学和高职院校教学相互影响、贯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着手,在拓宽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结构与制度。

2.实践与理论整合,深化教育过程。

2.1实训课程得到深化。在高职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与培养,让学生成为专业性强的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教学活动以及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育心理学不断进行改善。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心理学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开展对应的教学活动,同时它还能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另外,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必须突出学生的方向性与专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按照正确的比例安排,这样就能让理论巩固专业基础,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或者完善相关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实训中,必须将教学重点以及学习中心始终放在推动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上,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将老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这也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程的过程。

2.2理论指导实践。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在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对培养富有特色的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将课程作为实践的基础与保障,从而推动教学过程顺利发展。在课程实训中,通过将心理教育加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领略课程实践以及知识应用的意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更有兴趣,更好的接受知识。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主动思索与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将专业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3理论与德育相互渗透。从现代教学来看,德育是每个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也有重要地位。因此,将德育渗透到教育心理学中具有极大的意义,它不仅能保障学生素养,还能迎合时展要求。将德育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协调师生关系,还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它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渗透德育以及心理教育,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