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1
一、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新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并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等等。
三、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
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 中学生 健康心理 老师 优秀人格 因材施教
有一天和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交谈,讲到现在的幼儿生活很苦很累,小小年纪就得学习各种知识,还得学习各种技能,学习的压力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更长。
谈到学习,我不由的立刻想到了我曾经带过的那些中学生,我的那些可爱又让人怜惜的孩子们,每当我读着他们的周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夜晚,在这一个个夜晚又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长路,路两边都是些闪着微弱的、昏暗的灯光的小屋,打开每扇门你都会看到一颗颗受着煎熬的、不快乐的心灵。他们的痛苦大都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一想到我的学生正是人生时光中最灿烂的年龄,内心却天天处在黑暗的夜里,受着各种压力的折磨,我的内心就一刻不能平静。我无数次地想,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可是我们需要学习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什么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而作为一名曾经经过学生阶段又进入社会工作有一点人生经验的个人,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具有一种健康心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各种学习的基础。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为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知识是要围绕生命的,它是应围绕生命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的。我国这些年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和庄子所说的一样,教学知识要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因为对知识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弃对于学生本身的教育。因此,在中学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做到以人为本,是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对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及时研究,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学生走过了少儿时期,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在感性的、行象化的阶段,他们缺少个体的主动性,身心接受的社会化影响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较狭小的范围,这个时期就是一个人的初次社会化的时期。
中学生完成自然生理过程以后,由于思维和知识的发展,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发展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的记忆也更多的采用理解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发展也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辨证思维。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同时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强化。这里说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感觉或自我评估等,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行为效果。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就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的产生和逐渐增强。由于中学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较广泛接受社会经验时期,他们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
正是对中学生这种心理状况的分析,使教师肩上的使命就特别重大,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将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甚至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中学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有了健康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学习知识才能积极主动,教授知识也才有意义
我们在上面论述了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处在一个自我角色认同的基础时期,正是这个基础才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建筑上的一个简单道理,要盖高楼必须打好基础,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像盖高楼一样需得有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健康心理。我国早在古代唐宋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所讲的传道,我认为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优秀人格的培养,它是首要的,是基础,其次才是受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健康心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现代科学家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只有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我国在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施教方式是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当然每个学生是乐意接受的,那么他的心理是愉悦的,学习是主动的,施教者教的才有实际的意义。现在人们都在说的快乐学习其实就是指在一种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授的知识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使学习知识的效率更高,对自身、家庭、社会有更好的作用,这就是必须要在一种健康心理的状态下来完成,这种健康心理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就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工作中,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始终培养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即积极乐观宽容自信以及助人为乐向上等良好心理,从而为学生学习知识以及优秀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3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挫折心理的归因分析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在主观因素的各个方面,初中生仍出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对学习物理可能遇到的挫折没有全面的认识,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像枷锁一般束缚着学生的发展,给心智尚未成熟学生“增负”每个学生,无论大小,都有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当这些目标动机与现实要求和社会价值观相悖时,“挫折心理”便油然而生
2物理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
物理学科侧重于实验前设计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实验中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后交流能力总结能力的提高初中生接触物理之前,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实验过程,实验意识的缺失,实验能力的缺乏,导致学习物理缺少“感觉”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取自于自然,物理规律一直存在,只是科学家妙手偶得,学生学习之前也有“预习”,他们有的是丰富的感性材料,如何在感性的表象材料与理性的物理知识之间架起一座通道?这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同时也可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挫折点
二、挫折心理的预防和调试
面对挫折,处于不同心理水平的群体表现大相径庭,处于同一心理层面的不同个体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及可塑性,对于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或已经产生的挫折,教师适时的进行预防及调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史为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歌德认为,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这是一种积极看待挫折的名人名言,老师们常常引经据典来引导学生认识挫折,这样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物理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物理学史是一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历史,它不仅囊括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蕴含了“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初中阶段的学生意志不坚定、可塑性强,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承的同时也要注意物理学史的渗透,在学习学科知识时利用与其相关的科学小故事带领学生全面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实际意义
2以趣为友,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此阶段存在的片面性与不稳定性要求教师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物理是一成不变、枯燥无味的,对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在学习中处处碰壁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兴趣,这样即便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学生自己也会有克服困难的动力和欲望,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保证下顺利摘到果实,增强了自信,减轻了挫折带来的压力
3以生为本,增加基础性实验的达成度
由于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偶然生成”,学生实验技能的缺乏及其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实验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克服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把握课堂节奏,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开发潜力?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完成实验前的预习初中生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群体,但在没有一定铺垫时,大部分学生拿到实验器材无从下手,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功课,通过预习,在脑中形成本次实验的流程图,明确注意事项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其次,做好实验中的指导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只是提供器材以及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低效或是无效的以“电流表的使用”为例,电流表如何接入电路,正负极怎样连,量程该怎么选,有人认为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完成以上教学内容殊不知,物理实验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仪器的错误使用会导致不良结果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正确的操作指导尤为重要,使用仪器前,阅读说明,这是使用仪器的基本流程,同时也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提升实验的有效性
4以错易错,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
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句就写道:“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后的内容中多次提出要求:“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提出了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方面的要求。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搜集摘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较多呈现为无序的、杂乱的,甚至是虚假的、错误的信息,给有效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撇开运用的积累将毫无价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有效积累和运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教学生以“炊”,更授学生以“米”。这是很重要而又必要的。
一、注重阅读,读中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重课内外阅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正是当前新课标所强调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渠道地搜集相关的信息,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这样不仅能开阔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而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累,要让学生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了解课文历史背景及相关的人物、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首先,采用奖励法,对每次能在学习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在他们课本的扉页上盖上一个奖章。每学期末,学生都为自己得到奖章而自豪。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那些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时的肯定表扬,并适时展示这些学生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这就为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发了大多数学生自觉收集资料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有位学生收集到了自己的父亲到九寨沟旅游时拍到的有关五彩池的照片,就让她展示介绍给全班同学。清晰美丽的照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五彩池的美丽景象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同时,一种羡慕之感油然而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只要课文内容涉及他们旅游过的地方,都要千方百计地找出各种各样的资料(相片、光碟、门票、旅游徽章等)来补充学习。这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迁移运用,实践创新
获取信息不是终极目标,信息资源应当成为学生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论认为,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个环节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
学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温故而知新。为此,在学生学会积累后,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并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阅读积累、迁移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查阅图书、电话咨询、交谈、实验研究、上网、调查采访等方式搜集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搜集的原始信息往往存在着繁杂、无序、分类不清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指导他们在信息加工时要抓紧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加工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能。经过加工的信息还要通俗易懂,使别人看了同样能明白其中的内容。
三、加强指导,形成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限时搜集信息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浏览、速读、泛读、精读;读写结合,积累运用。注重摘抄型训练,重在语言积累;边读边思,产生共鸣。建立自主学习阅读卡,让学生写阅读笔记,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性思考、理解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教师可利用课前一分钟演讲、一周一次故事会、阅读竞赛、笔记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构建交流平台,感受成功。
一次应用的结束,并不是信息检索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在此领域自由涉猎、广泛吸取,做到以点带面。还要让学生通过继续检索信息、撰写小论文、编手抄报等多种活动,强化运用信息、整理信息的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四、在运用中积累语言
教师着重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的能力。通过摸索,总结出预习“六步法”,即“读、画、查、找、思、问”。其中的“找”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有关的信息。一开始让学生收集信息时,学生总觉得很麻烦,但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学生尝到了收集信息的“甜头”。收集信息虽然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但学生正好利用收集信息完成了课外阅读任务,而且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了。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同学共享,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增长了不少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组织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评比,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平台。在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118.
[2]朱晏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敖洁.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索[N].广西电大学报,2002(04).
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被批准为2014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为
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5
一、激发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充分发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主动性,首先可采取激励法,即对能在学习课文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进行精神奖励,如在他们的课本扉页上盖上一枚奖章或贴上一张小贴画,并经常进行一些阶段性奖励。其次,采取循序渐进法。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家庭情况的不同,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各不相同。为了照顾全面,我先让学生试着收集一些简单的资料,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收集作者的简介及时代背景等。因大多数学生都能收集到相关信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随之让学生尝试收集与语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由简到难,无形中增加了收集资料的信心,提高了这方面的兴趣。如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李清照的身世之后,无不对她的才华表示赞叹,同时也对这位女才人的遭遇感到怜悯。学了本首词后,学生意犹未尽,竟主动把收集来的她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背诵了起来。这与以前教师直接把作者简介传授给学生,效果大不一样,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收集、处理信息,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印象深刻,感悟真挚,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指导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掌握好的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因能力和心理差异,刚开始我让他们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时,仅部分同学较积极,千方百计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则坐享其成,依赖别人收集的成果。少数能力较差或贪玩的学生,根本没有或不花时间找资料。对此,我给予了学生收集方法和途径的指导,如查阅书刊法、倾听寻访法、网上搜索法、观察事物法、调查采访法等。当然,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远不止这些,我常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以掌握更丰富的所需资料。
学生有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不够。有的学生对搜集的信息不加整理,往往在用到资料时,拿来照本宣章地读起来,甚至一字不差、一段不漏地读,顿顿卡卡,语句不流畅,有时还会出现不认识字当堂问老师或同学的现象。交流的同学不顺畅,倾听的同学自然索然无味,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对此,我建议同学们必须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另外规定准备交流的资料必须提前读通顺、读流利,别人交流的资料不许再重复交流,别人交流的时候一定做到认真倾听等,这些都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上习作指导课――《我的家乡》时,我让学生首先通过倾听交谈法向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未来;接着又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刊物等查找家乡的名胜古迹、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等相关资料。众人拾柴火焰高,交流信息中,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的同学把自己参加过的四节两会(即山东平度的地方四季节庆:春季的樱桃节、夏季的西瓜节、秋季的葡萄节、冬季的芹菜节和仁禾生姜交易会、旧店苹果展销会)的照片带来,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地向同学们介绍家乡的特产;还有的带来了旅游景点门票、录像带等,和同学欣赏起游览胜地,回味无穷。学生们思绪如潮,个个跃跃欲试,似乎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大部分学生写出了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的赞美家乡的文章。学生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综合、分类、整理,获得了具体形象的整合信息,不仅拓宽了写作思路、丰富了写作内容,还提高了写作兴趣和质量。
三、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
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6
一、逆反心理的理论背景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要素构成的。认知要素对逆反心理起着准备和导向作用,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因为人们在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时,心理上都事先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着人们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是拥护、支持、顺从的态度,或者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要素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者反感。情感在逆反心理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理解了某一信息或观念,就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反之就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大学生面对新观念、新信息会产生新的情绪感受,然后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地克服和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产生去抵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这些意向累积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行为意向要素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从理论上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寻找解决对策,有效地预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指的是大学生对施教者的印象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诸种心理效应。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直接影响到对目标对象及其相关事物的态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育者产生的不良社会认知,往往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体表现是,第一,大学生可能对教育者产生了不良的第一印象,受第一印象效应的影响,进而怀疑和反感其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些不良的第一印象如同一副有色眼镜,使大学生对该教师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低劣的价值评价,引发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最终形成冷漠甚至对抗的心理。第二,大学生会给教育者罩上一圈不良的“晕轮”,因晕轮效应的影响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当大学生对某个教育者的某种不良或不当的行为特征形成突出的印象后,就容易以这个印象掩盖掉对教育者其他行为特征的认知,造成以点代面的消极结果,从而动摇了教育者的可信度,形成对教育者的偏见。这种偏见表现为轻视甚至蔑视的成分,或者远离、不愿意接近、不友好的成分。连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本身产生偏见和抵触。
(二)情感因素的缺乏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情感性。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采用统一的考试制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分数来判断大学生的政治及道德水准。这种教学体制具有外在的强制力和束缚力,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顺利地拿到学分。造成对教育者表现出来种情感上的不接受,情绪上的排斥和反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重视、反感甚至厌恶,他们得过且过,以六十分为荣,对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抱着被动、消极、或拒绝参加的态度。其次,施教者不重视情感因素。教师在课堂享有高度的权威,大学生被看作是有待塑造的对象,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张力失衡,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大学生处于的自我意识快速提升阶段,他们渴望得到认可、理解和尊重,当他们的自由和价值观受到外力的强压和干扰时,难免会极力抵制,对原本愿意接受的理论和愿意去做的事,也可能故意与教师唱反调,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大学生不重视对教师教风学风的评价,教师也就懒得去研究教材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的教学也会产生或轻或重的消极排斥心理。
(三)大学生的行为意向和实际需求被忽视
思想政治学科的设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性的行为取向。对共性的追求方面,在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问题下,难免会与学生个人的学习目的产生矛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乏味带有强制性,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正视和重视,也应有信心用正常的手段将其扭转过来。为此思想政治课程本身除了具有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严肃的政策性和稳定性之外,还要求教材在内容上做到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一件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造成了教育内容与学生学习要求之间缺乏契合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被严重忽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宏观目标讲得太多,具体要求讲得太少,要求太多但指导太少,不能有效回答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也就当然地敬而远之,产生冷漠感和厌恶感,转化为对思想政治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热情。
三、大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改观,但是持有逆反心理的部分大学生仍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对自己所反感的东西,不论是否正确,都是一概否定和排斥。这样产生的后果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形成一种与外界隔离的疏离感,而且使教者无法准确捕捉与其沟通情感的切人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举步维艰。有些心理逆反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口才,拥有很大的蛊惑力,很容易使其他学生甚至某些教职工与之发生共鸣,从而形成较强的离心力,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四、探索有效的策略,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列的基础理论教育。学生逆反心理消除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基础理论学习时,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对各种形形错误思潮进行抵制,结合他们的实际,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作为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因素
要采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欲较强,强烈的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同。用单向输入的教育方式来灌输观点,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还有可能加剧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情感先行的原则,放下架子,以顾问和朋友的身份出现,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有效控制和引导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德育网站、微博、微信等新的工作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