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4-02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问题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它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为宗旨,是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衡量高校专业教育质量高低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大学生由高校理论学习阶段转向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阶段的过渡。然而,传统的高校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现有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以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路。盐城工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践案例说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能够使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得到有效保证,学生通过协同解决企业的生产实践案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力,增强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毕业设计环节大都在校内进行,选题脱离生产实际,实用价值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此外,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还受到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以及毕业设计和考研就业相冲突等的制约。
1.毕业设计的选题偏重理论。毕业设计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合理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选题问题,一个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学习兴趣以及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高低。一个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要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即: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原则;与实践生产活动或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相吻合并进行适度拓展的原则。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都安排在校园内进行,而且大多数的毕业设计题目都偏重于理论分析,与实际生产活动或科研活动的相关性不强,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此外,如果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和专业方向偏差较大,会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现象,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
2.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难以保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就业主要是双向选择的方式,通常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正是各类企业、研究所或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高峰时期,因此,精心准备个人求职简历,准备求职面试和笔试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很多学生忙于各地奔波,对毕业设计课题的前期调研投入就会明显不足。有的用人单位还会要求签约学生能去用人单位以顶岗见习的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具体工作要求,还有些单位甚至要求学生放弃毕业设计直接顶岗上班,部分学生为了获取签约机会不得不答应用人单位的这些额外要求,结果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严重下滑,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3.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的制约。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国外的大众教育模式进行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全国各个高校的师生比也在不断地增大,“1998年以前,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8多一点,现在的比例超过1:18,有些学校甚至高于1:20”[2]。为了更高的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各个高校又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再加上晋升职称的需要,多数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之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极其有限。而且,多数教师都是博士或硕士一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工作,他们在硕博士期间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研究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差异较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二、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社会尤其是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各个高等院校通常都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把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宽的交叉学科知识面、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因此,改变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校企合作有助于科学选题。以往高校教师单独选题时,选题过于重视理论推导和逻辑分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吻合度较差,选题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些设计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兴趣也不高,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表现为工作以后难以适应单位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毕业设计达不到岗前锻炼的要求。针对这种与企业客观实际需求不协调的现状,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并且管理较为科学规范的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品类型、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地了解,以确保企业专业技术方面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吻合,设计内容是解决企业的某一具体技术难题。另外,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选题和具体的设计要求,避免大而空或难度过高或内容过多的题目。
2.校企合作有效缓解师资不足。近年来,随着高考入学率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大众教育的方向转变,各个高等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数目不菲的经费来引进高学历人才以补充教师资源的不足,然而在校学生的数量增长更加迅猛,师生比扩大的趋势并没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数量一直不能适应毕业设计教学的要求。因此,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较为突出、工程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可以有效缓解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一旦有高校教师无法解决的工程实践问题或具体的生产技术问题,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丰富的工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经验给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采用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后,学生可以直接到自己有意向的行业或者用人单位开展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内容能和将来的工作岗位密切相关,以后也有很大的机会留在该单位进行工作,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就业对毕业设计的不利影响,学生可以全力以赴地进行毕业设计,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再者,校企结合后,毕业设计选题通常来源于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或者具体产品的研发需求,题目更具有实用价值,实践性和专业性都更为符合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因此,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帮助协同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毕业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协调的问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预先适应了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提高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工作精神。
三、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盐城工学院
自2008年开始,盐城工学院针对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部分学生探索实施“预就业”实践模式,即企业挑选部分大三年级的学生,大四一年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高校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各一名作为指导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企业按月支付实习生实习津贴。这一校企合作形式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每年3月份就陆续有知名企业来校选拔学生,“预就业”单位也从最初的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一家,拓展到现在的十几家单位,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机械类企业或者大型跨国公司。“预就业”深化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以及学生的多方共赢。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与企业一线脱节的矛盾。经过在企业一年的真刀真枪的实践,参加“预就业”实践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相比校内学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场经验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由于这种模式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以及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因此,毕业时基本都能实现优质就业。从该学院毕业生信息统计来看,每年参加“预就业”实践的学生中有超过1/4的人最终被企业留用,其他未留用学生也成为该行业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就业单位的层次和起薪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当前高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步贯彻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基于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是现阶段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等院校或者地方院校而言,这种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尤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2
我是新闻系06级学生某某某,现申请继续担任系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一职。
我认为宣传部对于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以及思想导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宣传部作为系学生会最大的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学生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本着服务学校和同学的宗旨,在学校和学校、商家、媒体、同学之间起着一种桥梁纽带的作用。它是一块儿平台,给全院师生有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它是一块儿阵地,让整个社会感知我们的心声。因此我决定仍然留在这个光荣的团体。
关于我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的一些优势:我深知,一名合格的宣传人员应该具备“活泼性”、“亲和力”、“个人品牌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庆幸,我本人的特质与这些宣传人员的基本要求相当契合。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以对生活的热情和一点点幽默感感染着我身边的人,我团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分享我的喜悦和生活的感悟。
当然,我不仅仅是拥有一腔热血的青年。我知道理智的重要性,因此在做事情时常常要求自己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我想,这可以让我在应付纷繁复杂的宣传工作时,能够做到有条不紊。
请系学生会接纳我,我将展现给大家一个合格宣传人员的风采!
此致
敬礼!
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3
1.开展跟踪帮扶工作
为了推动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联系校做了大量的跟踪帮扶工作。首先,我们与教师一起探讨校本教研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模式。其次,我们跟踪、参与联系校一个阶段内的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梳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帮助他们把问题变成研究专题,并提出研究思路和要求,设计研究活动的环节,包括确立研究专题、引导教师反思、交流讨论策略、课堂教学验证、形成初步结论、整理研究成果等。
2.加强活动的序列性
我们在翻阅联系校教研活动的初步计划时发现,学校教研目标意识不强,活动安排有随意性的倾向。于是,2007年3月,我们将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作为研究重点。教研员与学校相关人员一起重新讨论学期的研究重点及活动方案,并反复修改。这使教研组长等认识到制定校本教研计划的重要性。
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每一次研究活动都要有始有终。这是我们对联系校教研组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定期翻阅联系校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督促联系校做好校本教研档案的建设工作。我们从档案记录中发现,各学科校本教研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都增强了,活动过程的记载也比较到位,但是研究结论并未得到强化。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不但要重视活动过程本身,更要对研究结论反复实验、探讨,真正找到一些有实效的教学行动策略。 所以我们建议联系校在档案中将每次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结论的思辨、验证过程呈现出来。
在教研员与教师的合作中,校本教研一步步走向科学化的轨道。巴镇六小科研主任说,这种“发现问题、确立目标――反思学习、寻找策略――课堂验证、得出结论――形成成果、实践完善”的序列式模式,促使教师学习、思辨、研究、总结,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3.引领教师参与全过程的课题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以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为切入点,带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
从课题酝酿阶段开始,我们就以合作的方式,让参加实验的联系校教师成为课题实验实实在在的设计者、研究者,参与每个环节的工作,在尝试、探索中体验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开题后,大家精心策划了第一次课例研讨会,巴镇地区5所学校的实验教师全部参加了观摩研讨活动。课后,十余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解以及实践经验,针对“先学后教”、“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一些研究专题。例如:“怎样调控学生的自学?如何让所有学生都产生自学的愿望,使自学落到实处?”“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培养”等。问题在讨论中逐渐明晰,研究方向也更加明确。
为了增强“实验教师即研究伙伴”的协作意识,教研员带领实验教师赴乡镇学校举办研讨活动,城乡两校课题组的教师进行对话式探讨。
目前,该课题研究正按照实验方案顺利推进。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可视为教研员对教师进行的一次周期较长的体验式培训。
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体育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78
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明确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在实行新课改之前,体育的学习一直得不到中小学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学校。在这些学校看来,学生上体育课就是一些基础理论性的知识或者单一的运动练习,比如跑步,甚至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是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体育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体育课的设置不光要求学生锻炼好身体,还要有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使学生爱上体育,把上体育课当成是一件非常高兴愉快的事情,提高学生的兴趣,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习惯,尽量达到体育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需要时间的磨炼。一个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勤奋上进,这个不光会给他带来很好的学习成绩,甚至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这就是要求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在教师讲解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时,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教师在讲解食物与健康这一课题时,教师就可以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提出几个趣味性的小问题,比如什么食物可以清理肠道?厨房里什么东西能够预防甲状腺肿大?什么东西可以使小朋友的个子长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这种合作式的教学在体育的活动课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上体育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织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各小组成员就形成了一个小团队,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都不希望自己给团队拖后腿,所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运用民主化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富有创意性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手段。而学校每年举办的运动会更是体现一个班级的团队合作,运动会的举办更能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因为共同的奋斗目标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想为班级争光。更能使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主动权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起到合作的作用,而不是局限于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向了合作关系,尤其是小学时期更是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敏感时期,融洽的同学关系,共同的目标容易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三、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才会学好这门学科。要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前设计时要认真研究课本,吃透教材,努力钻研教学教法,抓好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体育课的教材性质,场地设施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进行教学时要懂得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尤其是小学生会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在他们看来,上体育课有苦又累,生活条件的优越,使他们从小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不会那么浓烈。而教师要做的不仅要激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体育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设置多种游戏项目,一定要体现出趣味性,因为趣味性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强。
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合作;早教机构;组织管理;创新
1前言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教育,而国民教育首先应发展它的基础――幼儿教育。以北京市早期教育经营机构为例,除公办早教机构之外,民办早教机构已成为北京早教事业的一大主体。要提高当前民办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民办早教机构教师组织管理的提升,促进民办早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对民办早教教师团队的管理及创新就被提上议程,成为各民办早教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1]。
2团队合作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2.1 团队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
早教机构的团队合作离不开教师,学校的团队合作必须依靠老师之间的相互配合。教师间的合作有利于把握全面早教发展的新趋势,及时转换自身的角色[2]。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早教的作用,不仅从生理及生活上给幼儿很好的养护,而且还可以从情绪情感、健康人格、个性品质以及社会等方面给以积极的呵护与关注;懂得团队合作的教师是连接幼儿以及社会的中介者,可以很好地引导幼儿对社会的认知、掌握社会要求及规范,从而更好的使幼儿开阔视界。
2.2 团队合作是民办早教机构发展的质量保证
团队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利于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有了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就会自觉靠拢,不断改进,从而可以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师团体。如果一个民办园拥有自己的教师合作团体,那么在师资建设过程中就会很轻松,授课质量就能很好的保证。
2.3 团队合作建设对民办园教师队伍管理的基本要求
基于市场的需求,公办早教机构的巨大压力以及民办早教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团队合作建设也是民办早教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民办早教的建设中,教师队伍是其建设的关键,教师团队的合作也决定着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建设一支能够积极合作的教师队伍。
3加强教师团队合作的途径
3.1 加大培训力度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育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合作来说也是一项新的挑战,仅靠一次性的职前培训是很难有效果的。因此,为提高民办早教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体现政府对新时期教师管理的要求,各民办早教机构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合作力度[3]。将针对教师的合作培训计划列入规划之中,要有一定的培训资金,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参与县级以上的教研活动,从而将教师们置于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以及相互学习的环境之中,不断向前发展。
3.2 完善教师合作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早教教师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行为。在民办早教机构教师管理中,既要使教师感到工作环境的满意,又要满足于激励因素,使他们感受到工作本身的快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可发挥到80%~90%[4]。因此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能极大地调动早教教师的合作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合作潜能。
因此,首先要注重内部激励。内部激励是工作本身的激励,由行为的内在动机引起。满足早教教师的成就需要,可以提升工作兴趣,从而使教师对早教工作始终充满激情和热爱,更好地与其他老师合作。
4营造早教师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
民办早教机构在其团队合作进程中必须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营造有利于民办教师成长的物质环境。同时,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也必须加强,营造有利于民办园教师队伍合作的和谐环境。
4.1 营造有利于早教教师合作的物质环境
针对目前民办园教师工资普遍偏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各早教机构应首先解决这个问题,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从而激励他们更好的合作,促使他们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宗旨以及民办早教机构发展特点,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使民办早教机构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保障各民办机构有能力为其教师提供相应的工资及社会福利。
4.2 营造有利于早教教师队合作的人文环境
作为所有的教师群体中的成员,早教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低,社会声望更是不及中学、大学老师,但早教教师的实际工作量、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却是其他教师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社会职业群体中的成员,早教教师们生活很辛苦,他们也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怀。他们从事的同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民办早教师应得到我们社会更多的尊重。同时,在肯定早教教师的教育者角色的前提下,我们应想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她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作为普通人,教师也是一个需要继续社会化的成人,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完人”,同样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应过多地苛责教师、埋怨教师,而应更多地宽容、理解以及倾听教师的心声,关心教师的情感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5]。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民办园的团队合作建设征程中,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及创新是其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民办园在其教师队伍管理中由于管理理念滞后、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这导致教师队伍管理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办早教机构的团队合作进程。因此,各民办机构在其团队合作建设中应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效能,以科学管理模式为基础,以人本管理模式为主导,也要吸收借鉴经验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模式的优点,注重教师团队合作的培养,完善教师的考核以及激励制度。最后,营造有利于早教教师成长的环境,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王锭城,肖建彬.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
[2] 李淼.共享目标让团队向前看齐[J].人才资源开发,2009,(5)
[3] 龙君伟.校本从事开发与管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6
[关键词] “订单式”培养模式 矛盾和问题 有效机制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基础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总体上处在一种就业市场疲软的状况,几乎很少存在短线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因此,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订单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订单式”培养,其难度很大。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而且,连续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其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约束。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扩张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订单式”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愁没有岗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一种萎缩状况,按“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就成为问题。因为高职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需要3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企业出现了经营风险而导致对人员需求的下降,则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由于“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的,针对性较强,专业能力过窄,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第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其中,关于对毕业生的接收是协议的重点内容。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若经过3年的培养,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企业又不愿接受该生的就业,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将会处于两难境地。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和效果。对此,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第一,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第二,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单一从学校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具有适应性的学生,从而建立对学校、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根据调查,培养“订单”一经确立,往往存在个别学校、学生放松要求的现象,逆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