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

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文1

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个体能力差异较大

因学生存在着生活环境、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人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有的同学从小就玩电脑,从硬件到网络游戏都有所了解,操作实践能力超强;而有些学生,因家长的限制,平时很少用电脑,连鼠标键盘使用都不熟练,完成信息技术作业较为困难。因此课堂上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做得快的学生无所事事;做得慢的学生则让老师跟复读机似的重复操作讲解。

2.自主探究不易落实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常规的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讲、演、练”的模式,即先讲清任务需求,分解知识点,再演示操作,最后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练,形成了“前半节讲得细,后半节凭回忆”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并没能真正地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若干个微型学习环节组成的,如果能将其中的某些环节用微课来处理,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微课也比较适合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可以少讲精讲,提升?n堂效率。

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是教师结合自己所讲的内容精心录制而成。在现阶段,微课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现在主流还是电脑,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教师在微课的制作方面具有优势

信息技术教师无论是使用屏录软件录制,还是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上手,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制作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障碍。

2.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微课的实施

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支持,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随时暂停,自行操作。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决定了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积累以及使用,在微课开发与制作的环节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常用微课的不同类型,再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开发。

1.常用的微课类型

按照微课的传递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微课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

(2)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强调细节。这是信息技术课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类型。

(3)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指导探究方法。

(4)解题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以初中《信息技术(闽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在信息技术课较为常用的四种类型的微课,可以看到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每一章节都能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如下表所示)。

2.实施策略

微课是微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教学资源,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作为课堂外学习的延伸。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与频率远远超过课后。

(1)微课可以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讲flash“创建补间动画”中,可以制作三档不同的微课。C档的微课,以再现老师上课的例子为主,即演示一个小球如果从左边移到右边的制作方法,强调的是小球的绘制、转化为图形元件、插入关键帧、创建补间动画以及预览的方法;B档的微课是在C档的基础上,让小球从右边高处落下,反弹后再次下落;而A档则是小球从高处进行的平抛运动,这里重点展示如何创建引导层,绘制路径曲线。三个级别不同的微课像三个老师,同时指导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有效解决了分层学习的问题。

(2)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构自我。有了微课,我们建议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不妨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例如在多分支语句的教学上,由于分支的嵌套看起来很复杂,部分学生能模仿完成程序结构的编写,但是对于其实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含义还是不够清晰。老师在制作的微课中,不仅有讲解分析推理,更重要的是在微课中也可以提问,并提示学生暂停并进行思考与尝试。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学着调试程序,边操作边思考每个数据改动对于程序的意义与作用。学生不再仅仅是模仿老师的编程过程。老师把尝试与调试程序的机会充分给了学生,又通过微课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四、对微课的反思

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差异组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每次布置了任务,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开始时都比较认真,几分钟后,这种局面就开始改变了:一部分完成了任务的学生偷偷摸摸地玩起了游戏、或上网、或聊天;一部分仍然在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还有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甚至束手无策,到下课时也常常无法完成任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手无事可做,低手手忙脚乱”现象呢?根源就是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性。信息技术课堂来说学生有哪些差异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差异。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他们能迅速接受新知识,这一点和他们的以前学

习经历是不无关系的。这些学生因为有基础,能够触类旁通,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且知识保持得很长久,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他们表现为学习很快,对技术的提升很快理解,而且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技术。而有些学生则没有基础,便表现为不自信,导致接受速度非常慢。

二是技能差异。与其它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的技能性较强,操作环节多,因此学生的差异性直接表现为技能差异。如讲解《因特网资源的查找》时,平日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不需要讲解就已经掌握了很多,只需要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而大部分从未上过网的学生,凭空的理论讲解对于他们来说难于理解和接受。当然这也跟学生自身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三是兴趣差异。因兴趣的不同,学习动机和方式就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就会认真听,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很随便,老师讲课时他们心不在焉。

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和把握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做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平和的、宽容的,是善于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兴趣和勇气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要以平等友好的心态、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具有亲和力,能及时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难。平时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悟性高,敢于尝试,大胆提问,求知欲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怕做错,不敢做,即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为举手提问的学生做出解答,善于发现有问题而不敢举手的学生,还要帮助那些不知问题出在何处的学生,营造让“优生”敢于质疑,“差生”敢于提问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学有所获,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二、应用伙伴教学,加强课堂内教学的互助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伙伴教学”的形式可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在平时上课时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操作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技术过硬,就可以挑选这些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同时,将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差、兴趣淡泊的学生作为被帮助的“伙伴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让一位“伙伴教师”带2-3名“伙伴学生”,并在上机座位安排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或讲授后,在自己的伙伴在学习内容跟不上、有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有时可能是一些微小的错误,如在复制文本时没有选中对象,在IE地址栏里输入网址,但是却不知道按回车键就可以登录网站,程序代码中错了一个字符,但自己又发现不了,如果没有人指点,就会困扰学生很长时间,使其丧失学习积极性。这时“伙伴教师”的出现就能节省很多宝贵的上机时间,提高课堂上机效率。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能大大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不在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在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同一探究任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探究,确定不同层次的探究任务。教师要善于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把适合的问题和机会留给他们,同时给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可以将任务设计为不同层次:

1.基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

2.进阶任务(面向大部分学生)。

3.挑战任务(面向少数学生)。

例如笔者在设计“Excel数据处理”这课时,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设计任务进行了分层:基本任务――数据的输入;进阶任务――数据修改、保存及行高与列宽设置;挑战任务――修饰工作表,如设置表格边框,背景等。这样就解决了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完成不同的任务,提高操作技能。

四、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应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应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方面。具体说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好的不好的都要点评。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对于使用较好方法和简便操作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生应当众讲解纠正;对于完成任务慢的、甚至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应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常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让操作较快、较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他们演示一下。到了最后作品评价时,可以先让学生互评、自评,小组推荐,教师再通过总结性评价,树立榜样,对优秀的网页制作作品在本班和其它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对象是一群处在生长发展特殊阶段的,需要成人关心、引导的青少年。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的影响和他们自身的因素,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起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或者排斥各种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甚至要把这种差异当作一种资源,从这些差异中寻找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和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成,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文3

一、初中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诸多瓶颈问题。首先,丰富教学内容。《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我们把学习的触角切入互联网,那么就会将全世界的资源化为自己的资源。”语文教学可以依托强大的互联网优势,收集各类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如,图片、照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突破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困境,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其次,优化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黑板加粉笔加讲解的教学模式,以语言的传递为主要教学方式,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时间的利用率,而且很难将文字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讲清讲透。教师往往感叹教学时间有限,手段有限,而无法将文字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多样与灵活。再次,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大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大大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将文字中无形的情感、意境等寓于直观事物中,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2、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多媒体所带来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机,而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探究只有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才能取得成功。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图片、视频、音频、画面这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加富有吸引力,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强化生活体验。语文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学不是简单地还原生活,而是唤醒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生动地再现文本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学生将作者的世界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件本身质量不高。许多教师注重课件的运用,但忽视课件的制作。许多教师在制作中求新求快,往往是各种素材的简单堆砌,条理不清,主题不突出,片面追求表面的华丽。精美的外表确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能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顺利转移,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对内容本身的注意力与精力。还有的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这使得课件本身质量不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与学生实际学情不符,并没有真正发挥课件强大的功用。

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的中心理念。课堂教学改革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学手段的改革,而是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到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但是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改革。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依旧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仍旧被排斥于课堂教学之外,是教学的附属,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这样的教学是穿新鞋走旧路,换汤不换药,并不是真正的现代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是多媒体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语文失去学科特色。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在于辅助语文教学,优化教学,实现高效教学。其中语文教学是核心,是本质,而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成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具有浓郁的语文味。而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过于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学科特色,将语文课上成了观赏课。教师操作,学生欣赏,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语文特征不明显,这样的语文课已经不能称为语文课。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1、实用性。课件本身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因此要加强课件的制作,提高课件本身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与形式。多媒体是一种服务手段,其外在表现形式不能只求新奇趣,而是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这样所设计出来的课件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二是投入与效益。教学所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要在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的产出间找准平衡。许多教师往往将精力过多地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这也是不科学的。不仅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学习与借鉴,吸取他人的成功之处,为我所用,更要在学习、总结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2、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点不可动摇。在运用多媒体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而不是教师藏于幕后,只是操作电脑,学生只是欣赏。要为学生的思考、交流与讨论预留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思维。以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成为真正的科学探究者和知识的构建者。

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极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信息技术教材中明确指出今后的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将知识与思维过程有效结合,在学生自主获取新知中有效地开展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潜能是切实可行的。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引诱学生学习动机,创造学习热情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特别充满好奇心和热情,但在传统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常常用枯燥的示范演示开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低谷中,甚至带来厌烦的情绪。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疑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用“疑”生奇,引诱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课程中,几种程序之间本身存在着一些雷同现象,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出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情境,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去思考、探索和尝试,以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新出自试,试源于疑。只有让学生产生疑惑,才能让他们愿意并且敢于去尝试、去解疑,学生去尝试、解疑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不觉地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

在学习Photoshop的第一节时,首先跟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工具箱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同学们仿照以前学过的“画图”程序自己画创意画,可围绕老师提出的主题,也可自由发挥,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工具,以达到同学们熟练掌握工具的目的,最后再进行小组比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养。

2.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乐于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满堂灌”和“一言堂”的陈旧教法,实行教学民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讲自己的见解,评他人的作品。就是掌握一个基本程序的操作,我也时常让学生讲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怎样做的,而且最好是说出自己和其他同学不同的方法,就这样在说中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思维结果,同时及时帮助他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说、讲、评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思维。并且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不光是描述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语言通畅、流利。学生能说清楚、讲明白了,也就表明他的思维是清晰的。这样使思维得到了训练。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阐述的,教师绝不替代。通过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上的一半以上的时间应该是操作,这是学生学习电脑关键的实践活动,尤其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要使学生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帮助了解其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些教学软件,它们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的趣味性;还可以介绍自学软件的网站,如洪恩在线等网站,让学生在闲暇之余补充或扩充已有的知识。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上机操作时,更要给学生提供机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因为很多学生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可以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并不断地思考,以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思维。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兴趣学习;基本特征;学生特点;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7

前言

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物理学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物理学具有神秘感和未知感,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但是,为什么教学中还是会出现学生倦怠学习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学没有充分的了解,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对物理学习充满足够的信心。因此,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有效途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从思想和心理上克服学习物理的畏难心理,使学习物理成为真正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科目,提升物理学习效果。

一、 物理教学与兴趣学习的关系

物理学具有探究性和理论性。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等。物理学习需要运用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学科。物理学的理论一般都是采用数学的形式进行表达,物理定律都是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初中物理科目的知识结构都是简单的物理学知识,是物理知识的普及性教育。物理与兴趣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兴趣是人不受任何因素控制的感觉,兴趣是自发性的和随机性的。在物理教学中引用兴趣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改革。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中重要的科目,物理学科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兴趣学习就是从反方向作用于物理学教学,从正面和反面强化学习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阶段学生的基本特点

1、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从稚嫩的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从简单的科目学习到多种科目学习,很多学生都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足够的好奇,他们渴求知识,又害怕知识。因为,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持续的时间长久,会严重阻碍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好奇是需要引导和鼓励的。把握心理特点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行为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好玩,喜欢竞争,喜欢动手动脑。物理学的实验性能够符合学生的这些行为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喜欢进行物理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发现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作用。学生乐于观察,通过观察了解事物之间的秘密,从而产生疑问。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探讨问题,在讨论时往往争执不休。这种探求式的行为方式,与物理学的探究性恰恰符合。掌握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产生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知识创造。

3、学习特点。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科目明显增多,这些科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突然接受这么多科目的学习,会出现压力和紧张。有很多学生分不清科目的主次,无法及时掌握学习方法。物理学的特殊性和抽象性,更加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那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就尤为重要。初中生的学习要在必要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纯粹的放任自流,不能推卸教学活动的责任意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进行物理学教育理念更新的重要依据。

三、激发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1、明确物理学的内涵,确定学科的基本特点。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前,首先要进行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物理的内涵。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就要利用一段有效的时间,让学生接近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思维中。例如教师可以根本生活中的现象,如声音、光、电、磁场、力等实际存在的事物,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哪种力量控制的。学生就会根据例子找出身边与之相似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学习物理是原动力,就是要贴近物理,学生只有在思维上贴近物理才能从内心消除学习的抵触情绪。教师在明确物理内涵的课程时段,可以适当延长,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的丰富内容和环境资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有实际用途的学科,能够指挥生活中的多种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引发物理学习动机,激发潜在能力。学习是一种能力。物理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特点决定,物理学习必然会存在主动性。学习动机可以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热爱,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种自发的求知欲望是学习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而外在动机是学习的环境给予人的认定和鼓励。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超,学习氛围的融合温馨,都会给学习提供和平的学习环境。而潜在能力的激发就是靠学习动机的驱动。

3、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以现实教学激发兴趣的增值。物理学的实验是学生们都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物理学实验可以通过现实的手段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物理知识认知。实验室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满探求知识奥秘的目标。实验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思想的渗透和教学过程的细化,同时,注意实验室教学的安全性,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注重学习结果的反馈,保证兴趣的持久性。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对知识学习无法坚持长久的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效果不只是体现在考试成绩中,更体现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上。新课程改革后,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对教学结果的分析,就是从根本上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兴趣教育的长久性。

结语:在初中阶段设置物理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活动的需要。物理教学进行多年来,教学方法始终有待提升和改变。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一项重要的教学尝试,是教学新思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徐辉,在新课改下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范文6

生存”作为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共识。这种共识带来了学习内涵的全面更新,使得“学会学习”在教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也即“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知识、使个体的存量知识得到累积,更重要的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策略,知道应当如何学习,形成知识的自我生成能力,掌握知识的自我管理技能,使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全部才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交往能力、体力、审美观、领导者的气质等)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相应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准备,更加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创造出一种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并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新的教学模式。显然,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时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情境,努力使自己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做到恰到好处。而做到这些的基本前提是对教和学的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全面了解和把握。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是极其重要的。

一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等四个时期。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景中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研究如何改进教和学。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中小学教师因为具备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实践基础。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在国外,教育心理学的许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纪前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学要使学生的头(心智)、心(情意)、手(行动)三者均衡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讲究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个程序等教育心理学思想;捷克的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原则,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等。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1913~1914年又扩充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书中提出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以及个性差异观点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渐趋集中,教学与发展、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德育心理、教学策略、教学评估、教师心理等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确,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延续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学家还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学校和课堂看成为社会情景,对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而且这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渐趋完善,在如下四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动性,即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从内部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研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研究元认知、学习的自我监控机制等;(3)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即“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学情景的设置,以使“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能够共享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学习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等等;(4)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构活动,研究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近来,由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背景,由于各民族均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植根于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传统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来理解、解释和干预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今后教育心理学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学家们也都提出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以普通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在学校情景中进行有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个别差异、教学评价和测量等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认清学生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在一个有效促进认知和情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应当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以下我们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习心理概述

只有了解了学生“学”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把握“教”的规律。为此,广大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和研究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迁移、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等问题。这些也是学习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什么叫学习?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个定义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既可以来自外部刺激,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但无论从那种途径,都必须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反复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其次,由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既可以表现为直接的外在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内部心理结构的改变,当然,这种变化必须是比较持久的。

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外,还包括行为准则、态度等的学习。实际上,就现代社会生活而言,日常工作、生活都包含着学习。学习是一个经验的获得和累积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一般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性。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特点是接受—建构式学习。也许有人认为,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谓接受学习是指这种学习本身是占有人类社会已有经验、把别人发现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并使其成为自己辨别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的过程。由于经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反映客体时所产生的主观产物,因此,经验的接受和占有不能像物的接受那样,在既不改变性质也不改变存在形式的状态下进行。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构建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的学习,从结果看是“接受”了已有经验,而从过程看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经验建构过程。顺便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人片面强调创造学习(或发现学习),否定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已经造成一定的教学思想混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特点。首先,由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客观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在学习动机、过程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其次,学生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再次,由于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因此这种学习不一定是从学生的直接需要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建构已有经验开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建构过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维。当前,有人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在主动状态下的,只能以学生的直接需要为教学的出发点,这是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曲解,不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实际上,正因为学生学习有强制性、被动性一面,才需要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古今中外,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派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