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1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很多中学乃至大学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很多理工科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 而小学数学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人在学习生涯中对数学认知概念的起点,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仅是家长关注的重心,也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
小学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接受小学教育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幼儿园阶段接受过一定基础的数学学习,但基本以简单的数字教学和加减法等. 所以刚进入小学时,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基本内容觉得较为简单,学习难度不大,兴趣也比较大,成绩之间的差距也较小. 但是到中高年级后,数学课程难度会不断加大,课本深度也会加强,很多知识都是学生从未遇见到的,这就导致学生兴趣在不断缩减,成绩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开. 所以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些情况,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改变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传统教学方法简介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最常见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里死板的听讲. 但是根据心理学分析,人的注意力是有一定时限的. 而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小学生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心智还不成熟,所以注意力坚定的时限就更低,这就导致上课思想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上频发. 尤其是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增加,需要运用到逻辑思维、抽象思考的地方越来越多,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会越来越不集中.
除此之外,传统常见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具较少,一般都是直接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结合书本让学生做好相应记录. 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应用现代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效果更加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界不断推广.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式教育理念的冲击下,弊端不断出现,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各种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面对日益革新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成长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极大影响的,需要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四点,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二是课堂教学气氛死板;三是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过于重视成绩;四是作业布置的不合理.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是小学生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那么无论对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十分有利的.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教育的四十分钟是最重要的,“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上精彩了,才会使课堂发挥出整体的教学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因子,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 ”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后文所举例子均来自此书,不再多做说明)中第一课乘法为例说明,如果教师直接开始乘法教学,势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将一栋楼内的住户分布等用卡通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引入乘法中竖式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教学气氛死板
因为从目前教学方式看,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采用教师讲述学生听讲的方式,这就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不活跃.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第二课“升和毫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从家中带来水杯、茶壶等便于携带可以装水的杯子,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每组学生发一个有刻度的烧杯,以测量不同容器的容量有多少,并做好记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走动,来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记录方法等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指正.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基本知识概念再一次重复,并且将活动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汇总讲解,以此达到授课的目标要求.
(三)过于注重成绩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包括家长和学生自己在内,过于关注具体的考试成绩,而因此忽略了学习的本质. 小学阶段是孩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内数学的学习往往成为很多孩子的软肋. 学习数学的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基本的逻辑思维,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是为了让孩童学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成绩差的孩子不要过于严厉批评,应当帮助学生找出自身不足,和家长一起关心、鼓励孩童,从心理上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四)作业布置不合理
过去,很多教师担心小学生放学后过于贪玩,所以布置很多练习题. 但是随着减负观念的不断推行,这种题海战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布置一些可以结合生活的习题,也可以让学生寻求家长的帮助,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作业.
小学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小学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协作学习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纪,现代的中小学生为了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就必须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协作学习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基础。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打破自我学习的封闭状态,通过小组的合作分工、相互沟通、讨论辩护等形式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并能够多方面学习吸收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改进自己个性上和知识上的不足。因此协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
1.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通过小组中学生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自主性较大,创意性较强的学习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而开展的教学组织活动。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老师指导为辅助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利用各种条件因素,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4个,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①协作小组。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小组的划分要做到均衡平等,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一般要采用互补的分组形式。小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5―6人为宜。②小组成员。小组成员也就是学习者,这是进行写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元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③在协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要职责由主讲者转换到了辅导者,但是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并非可有可无的,教师是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效果的保证者及协作学习的促进者。协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还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④协作学习环境。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协作学习的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即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空间环境,即协作学习的场所,以及各种外界环境,如社会家庭,等等。
协作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小组当成组织或机构让其独立运行,教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组织最后的评定工作。其基本模式主要有7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①竞争。竞争是指多个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并对最后的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与奖励。②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由教师或组织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或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③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协作者之间要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并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合作。④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辩论等,要综合运用。⑤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⑥设计。它是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注重过程的协作学习模式,主要由教师给定设计主题,该主题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⑦角色扮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交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实际开展协作学习的教学中,这些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地运用,很多时候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综合的运用。
2.课堂教学与协作学习
2.1课堂教学的特点
课堂教学在开发人的认知潜能,帮助人们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以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传统课堂已显示出了它的不足与局限性。
其中最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考试给学生进行上课和讲授知识的,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个性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完成升学;学生不能获得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各种知识的堆积,以致对生活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过于注重学生对概念、判断、推理等知识的掌握,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树立。所以很多走出学校的学生感到迷茫,没有方向感,有的甚至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最后,课堂教学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发展,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以至于“在未来的社会中,他们可能不会认识,不会做事,不会交往,甚至于不会有很好的生存能力”。
2.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协作学习
2.2.1对学生分组。这是协作学习中关键的一环,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小组内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个性品质(包括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纪律表现、学习习惯、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自控能力、管理能力)、家庭经济、社会背景的差异等各方面因素。协作小组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或完成不同的任务目标时就要将组员动态编排一次。动态编排使学生不断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学生关系和氛围,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协作小组的人数究竟为几人,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的强弱,又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在开展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或承担一定的任务,如组长、记录者、发言人、激励检查者等,并且各种角色要轮流替换,以实现小组成员的互相依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2.2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在开展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确定两类课程目标:一类是知识性目标。这主要是针对学习内容讲的,要与国家制定的各类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水平相符。另一类是社会性目标。要求确定课堂上需要加强哪些人际交往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培训。学习目标要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针对协作学习的两类学习目标,要求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设计周密的、有针对性的活动计划,以保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协作学习不偏离课程目标所要求的轨道。同时,计划中的学习活动也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为协作学习中很多学习目标是通过活动来完成的。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和学习目标相一致。保证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足够的协作空间;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既要紧扣课程目标,又要符合协作学习的要求;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有可选性。
2.2.3课前准备。协作学习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专家到工具,从主导者到辅导者。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统治地位发生了改变,面临很多的问题,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另外,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化到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要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对一时的转变,学生可能难以接受,并且不知道该怎么开始,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与引导,使学生尽快习惯这种学习方式。
2.2.4安排教学活动进程并实施监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与监控是非常重要的,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协作学习中要做好指引者,发挥好督导和介入的作用。教师对协作学习小组的介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打破课时的限制,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另外,教师在监控、跟踪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当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没办法解决时,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组员中出现问题或矛盾时要及时了解与解决;共同奖励与惩罚,每次小组完成一个任务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得到相同的奖励,而且这种奖励与惩罚应是经常性的。
2.2.5评价学习结果。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协作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协作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协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协作学习中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如学生和其他成员是否协作愉快、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情况: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等等。协作学习的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因此评价准确有效地实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对整个协作的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
3.结语
协作学习下的课堂教学,是结合课堂教学与协作学习方式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对老师和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要从以前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是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还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OL].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2]高科.“自主――协作学习”:创造性教学的理性支点――兼谈创造性教学的途径[J/OL].中国小学教学资源网.
[3]王静,余胜泉,董兴岩.协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C/OL].网程网/teacher/news/216/342/343/154093.shtml.
[4]郑永柏,刘革平,何克抗.协作化CAI的概念、理论和方法[C/OL].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2期).多媒体与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