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1

关键词:城市色彩美学: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TU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83-03

1 绪论

色彩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城市特色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对城市色彩这一课题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一状况与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以及政府目前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特别是在当今国际化影响下城市地域特色快速失去的形势之下。更应注重城市色彩这种经济手段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从而构建城市的特色化之路,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与和谐发展。

2 城市色彩美学客观性和主观性在城市特色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日益发展,城市处在人类空前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城市品质和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色彩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种语言,是提升城市形象十分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许多城市以色彩美学的标准来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色彩美学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十分广泛的。通常与当地的气候、地利条件、城市文化、心理学、材料与工艺等因素联系紧密,并且能为城市特色的建设作出建设性贡献。同时也是设计师通过客观存在的环境作出的一种主观意识的表达。

2.1 城市色彩美学的客观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城市色彩美学的客观性是以揭示其本质为中心,认为色彩美学的本源在客体,在于色彩感性物质的属性,或者是凌驾于色彩之上的外在因素,如心理学、历史文化、地域性等。同时,它也是在尊重客观存在的城市自然与人工环境前提下,科学合理运用色彩美学原理为城市色彩设计提供“软件”服务。

例如北美的墨西哥,由于所处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日照十分强烈,天空色成为墨西哥主要的环境色彩。这样使整个地区的色调比较单一,人们根据环境客观性,结合色彩美学原理,把建筑物的墙面、门窗设计成鲜艳的色彩,从而丰富了墨西哥的城市色彩环境(图1)。而地中海国家意大利的城市,从西西里岛的切法卢小镇到享誉世界的威尼斯,当时的建设者把当地盛产的天然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了以红棕、橙黄为主的丰富细腻的色彩环境(图2),从而形成了意大利城镇各自令人惊叹的景观特色。

因此,城市色彩美学的客观性,一方面是强调色彩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强调以客观存在的场所为基础,并认为色彩之美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

2.2 城市色彩美学的主观性

由于每座城市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内涵等,在城市色彩选择上通常根据这些不同因素,作出一种科学合理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样,城市作为客体而存在,当与色彩美学发生关联时,则是主体决定的。往往表现为设计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下,利用色彩美学理念指导城市色彩设计,使每座城市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征,并符合一定的美学标准。

城市色彩是不依赖人而存在,但城市色彩的美却依赖于人。一方面城市色彩是人思维意识的一种主观表达,另一方面人是城市色彩的审美主体,城市美与不美取决于人们如何利用色彩。

当前,人们的审美取向日新月异,对美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品质化。为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人们通过对城市色彩的设计来美化城市。例如改造后的长沙太平街,为了再现长沙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历史风貌和保持其特有历史文化内涵。整个街区运用以白墙、灰瓦、棕桐色的窗、门、柱、栏杆等为主色调(图3),使这条古老而朴素的老街既体现了地域的文化又更具深度和内涵,从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缓解视觉疲劳、休闲放松、净化心灵的场所。

一切事物总是在运动与矛盾中发展的。在经济利益面前,目前太平街有些小酒吧等功能空间开始运营,它们在外立面上以大胆、醒目的色彩进行装饰设计。(图4)可想而知,当其超过一定的度时,必然破坏整个街区特有的风貌和整体色调。这种主观行为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关注。

3 城市色彩的规划与管理的实践及其在城市特色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对城市色彩的研究起步较晚,并缺乏相应的城市个性化与特色构建的色彩技术规范和理论。随着城市品质的提高,城市色彩的运用逐步在我国部分城市得到重视,意义深远。

3.1 武汉市城市色彩规划

建筑色彩作为城市色彩的主体结构,在城市色彩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武汉市在城市建筑色彩规划上,根据该市所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时代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点(城市空间节点)、线(城市路径)、面(城市空间界面)的控制城市建筑色彩的基本骨架。(图5)

3.1.1 点

点一大型城市景观节点(即火车站广场、武展广场、光谷广场等),点具有视觉领域中心的特性。因此,该区域的建筑色彩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具有一定的标志性。第二,主色调与辅色调必须协调一致。第三,色彩必须真实反映建筑性格特征。第四,严格控制建筑屋顶、附属物的色彩。

3.1.2 线

线一武汉城市路径特别是城市色彩界面控制带(“两江四岸”地带、金融街等),线具有连续性体验、联系、连接、装饰、抽象的控制等特性。该区内是体现城市总体形象和色彩表现的重要廊道。因此,在该区内我们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建筑色调以坚持“多样统一”的原则。其次,对该区内相对固定设施的色彩进行控制(如栏杆、公交车站、人行天桥、指示牌等)。最后,该区内的铺装色彩应选择反射系数低的材质和低明度色彩。

3.1.3 面

面一建筑围合的空间界面,不同建筑色彩控制区(风貌协调区、整体控制区、开发引导区、总体引导区、景观控制区)。面是线的集合体,它强调局部和整体、整体和整体的关系,该区内的建筑色彩选择上具有复杂性、整体性、特殊性等特征,更强调城市景观界面的宏观协调与微观层面的结合。

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运用模式,主体上把握了“整体和谐、多样统一”的原则,对其他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3.2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

杭州作为我国江南悠久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为杭州市色彩规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杭州市自2006年以来,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及理论方法,开始逐步进行城市色彩的实践,形成了如下基本框架。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体现了科学化、制度化的规划管理思想。强调城市主色调以反映杭州特有的文化为背景,突显杭州“浓妆淡抹总

相宜”的城市色彩之美。

4 城市色彩的规划管理在城市特色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城市色彩的规划与实践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在实践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遵守以下制度与措施。

4.1 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规体系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状况下,城市色彩设计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色彩的管理制度和法规体系,为城市色彩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研究与完善相应的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体系是对相应的城市提出的城市色彩规划框架,在此框架下对各层次色彩规划导则和设计导则的探讨是初步的,仍有待在规划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一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体系,它是从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认识城市色彩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层次主要包括城市色彩总体规划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导则一场所色彩设计一色彩管理与评价。(图8)

4.3 建立相应城市色彩评价体制

城市色彩评价体制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目前城市色彩的状况,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判。一般主要看城市色彩是否与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人的审美取向等相和谐。这样有利促进和保障城市色彩设计的质量。

4.4 制定相应的城市引导和鼓励性措施

城市色彩设计是一项复杂、科学的工程。实践中不能盲目从事,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引导。同时,我们也不应完全按照套路或强制性措施办事,要菩于灵活运用,更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及积极采纳市民的建议。

4.5 加强对城市色彩宣传与教育

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完成。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与色彩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艺术修养、环境意识等。

4.6 加强地理环境色彩、地域文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与讨论

由于我国对城市色彩领域起步较晚,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较少。然而,城市色彩涉及到城市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要想使每座城市构建别具一格的、颇具自己特色的城市色彩风貌,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每座城市的文化、地理特性,加强相关城市个性化色彩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的城市化之路上营造、构建出各自的城市特色。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2

关键词:乡土建筑;自主建造;新乡村建设;自主选择;控制导则

中图分类号:TU-0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45-03

1 前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一个高度成长期,其巨大的先导优势冲击着传统的乡村社会。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中,当下乡村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裂变,“迁村并点、旧村改造”等一系列新乡村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然而,当下的乡村建设大多是被城市同化的过程――传统的村落风貌不复存在,淳朴的乡村文化日渐淡薄,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经过人工规划后秩序俨然的肌理与格局。在此,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回顾一下传统聚落乡土建筑的成长与衰退,反思一下当下乡村建设模式所带来的利与弊。对比乡土建筑建造与当下的乡村建设,相信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

2 乡土建筑及其自主营建

2.1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是在乡村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建筑。“乡”为乡俗,“土”指土地、地域。乡土建筑,是基于某地域的气候、环境、文化风俗等要素不断演化而成的人类文明的结晶,能够良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2.2 乡土建筑的自建模式以及基于自建系统上的风貌特征

乡土建筑的使用者与建造者通常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他们彼此认识,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及需求,有时,建造者往往就是使用者本人。因此,乡土建筑采用的是一种自发式的建造模式。

基于这种自建模式,由于使用者的需求存在个体差异,乡土建筑呈现出一种多样有机的风貌与自发、自由的演变方式。然而由于在建造过程中,同一区域内的使用者对空间、形式及色彩材料等的需求通常会趋向一致,因此乡土建筑在多样化的同时往往又存在着一定的同质性。所以,乡土建筑的风貌是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特征的(图1)。

3 对当下乡村建设的反思及乡土建筑自建模式启示

目前的乡村建设大多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统一建设模式――由当地建设部门及村镇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及建造。这种建造模式,能够营造出整体统一的空间格局,使当下新乡村大多呈现出整齐划一的风貌与肌理;但与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脱节,使乡村缺乏丰富多样的风貌特征(图2)。

而传统乡土建筑呈现的是“自下而上”的自建模式,使用者可根据个体需求建造相应的空间格局,也可在日后不断地对建筑进行调整改造,以满足不断变更的空间需求、协调邻里之间的空间关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建造模式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乡村风貌。

所以,乡土建筑自建模式就像一把标尺,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衡量出了当今建造模式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为了满足当下乡村多样化风貌的营造与多样化的需求,推广村民自主参与设计及建造是必要的,但考虑到公平性原则与整体风貌的把控,村民自主参与也不可过于自由,应把控好整体控制与个体参与的平衡,做到在保持整体统一性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造。

4 当下乡村村民自主参与建设的模式构想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想,引入村民自主参与乡村建设应由两个层面展开进行。首先,先确定整体统一的单体建筑基本格局,以满足大多数人群的统一需求及整体风貌的把控。然后再在基本格局上进行自主建造,包括“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等多方面的自主选择”、“空间格局样式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自由建造的弹性预留空间”等多种参与式建造的方式。

4.1 整体统一的单体基本格局的设定

单体基本格局的设定应基于对当地村民历代居住的建筑格局的研究与提炼,和对当地各要素的实地调查研究与统计。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所以相应的建筑格局也必然是不同的。这种基本格局被当地大多数使用者所熟悉并接受,并为乡村风貌的统一性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如笔者曾经参与的“杭州双桥区华联村规划设计”项目,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提炼出当地村民接受度最高的住宅基本格局是“三开间的平面格局、三层高度加阁楼层、南向院子等”(见表2中的图3)。

4.2 自主参与建造的模式构想

设定好了基本格局之后,村民即可在导则建议范围内对建筑风格、色彩材质进行自主选择,并可在合理空间范围内进行自主建造。

4.2.1 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的自主选择及控制导则

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的选择不应一刀切地采用清一色的统一样式,而应遵循村民自身的审美与选择,但自主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控制导则,以免造成过于繁杂的风貌,控制导则的设定应基于当地自然环境、传统建筑及现有建筑的风格、色彩及材质的提取,如明度范围、彩度范围、推荐材质、推荐风格等等。依旧以笔者曾经参与的“杭州双桥区华联村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设定的风格、色彩及材质的导则建议如表1。

4.2.2 空间格局样式的自主选择及控制导则

在3.1设定的单体基本格局的基础上,笔者设想为基本格局设定一系列可选的建造样式,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在控制导则的指导下进行局部空间格局样式的选择。

以下仍旧以“杭州双桥区华联村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在之前设定的单体基本格局基础上设定空间格局样式的控制导则(表2)。

表2设定的菜单选取了五个位置进行空间布局的样式选择,这是基于对当地村民的充分调研得出的主要选项,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情况,菜单选项也应相应调整。

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在基本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空间的样式选择后,将选择结果汇总到设计部门,再结合风格及色彩材质的选择,设计人员便可为每户用户量身定做出一套针对用户个体需求的方案。最后将这些方案汇总、进行总体布局规划。

4.2.3 提供可自由建造的弹性预留空间

按照最终汇总方案进行建造之后,乡村多样化的丰富风貌初具雏形,但这只是某个时间节点呈现出来的风貌。笔者认为,在今后村民居住生活的过程中,应给村民提供一定的弹性空间,让村民可在规定空间范围内进行自主改建或搭建,如露台、院子等,甚至可将公共绿化也作为自主调配的一部分,当然需要在一定的控制指导下进行。这样,乡村风貌的多样性就不仅仅呈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场景风貌。

5 结语

我国乡村建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整体统一建设的基础上尊重个体的需求与选择,在建造体制层面,应为乡村建设提供更加自主化的、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建造平台。正如传统聚落乡土建筑自发建造的模式,只有重新强调这种自发性与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延续乡村空间的丰富多样性,才能让乡村建设在城市化浪潮中保留属于乡村自身应有的风貌特征。

参考文献:

[1][美]C・亚历山大等.住宅制造.高灵英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美]拉普卜特A.宅形与文化.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奥地利]鲁道夫斯基B.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林宪德译.台北:大佳出版社,1987.

[4]王浩,唐晓岚,孙新旺,王婧.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李凯生.乡村空间的清正.时代建筑,2007(4):10-14.

[6]王冬.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时代建筑,2007(4):16-21.

[7]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思考.新建筑,2008(4):12-19.

[8]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学报,2009(2):49-54.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3

色彩被称为城市的“第一视觉”,也是构成城市文化个性的基本条件。城市的色彩关系一个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品位。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看看城市的色彩,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内涵是:因为每一种色彩都可以代表一个丰富的含意,而城市的色彩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审美智慧、艺术和技术水平。

城市色彩•概念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因而,城市色彩选撷的原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所生成的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是人工色。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是以城市的建筑、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重要组成部分为载体,根据城市的发展理念、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的视觉需求,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科学、合理的色彩规划与设计,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的流动色。对城市进行色彩规划,就是要确定城市色彩的基调、主旋律,约定一种主色调,通过色彩规划重置,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的个性魅力。

城市色彩•意义

国家工程设计师、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张家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比较注重建筑形体,对色彩的要求没有标准。由于缺乏相关的控制,许多建筑物都存在着色彩乱用的现象。钢筋水泥、瓷砖火柴盒式的建筑屡见不鲜。如今,在城市的街道上色彩已不再是一种城市景观,而形成了新的视觉污染。城市的个性在衰退,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开始减弱,这些对于城市的形象建设、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凝聚力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系统化、秩序化、高效率是必由之路,城市的色彩设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还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色彩规划能够美化城市景观。城市色彩被称为人类环境的第二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城市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绪、渲染环境气氛,为城市景观增添魅力。改变某些可以改变的城市色彩,规范新建筑的色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补因城市规划失控而破坏的城市风貌,营造宜居的城市景观环境。

城市色彩规划能够凸显城市特色。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色彩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地方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等,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个性名片。加强对城市色彩的规划与管理,可以创造易于识别的、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城市色彩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系统化管理。在视觉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78%,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2%,城市色彩在城市整体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由于城市功能的细化,城市管理也日益复杂化,为提高管理效率,使用色彩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手段。

城市色彩•实施

记者采访中发现,专家们有一个共同认识:一般来说,对城市进行色彩定位,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给城市进行颜色定位,恰恰就是在给其城市规划带来新的科学的思路。准确把握城市色彩影响因素。城市主色调不只是视觉感,它与城市文化、历史、习俗等密切相关。城市色彩具有地域性、民俗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在确定城市主辅色调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脉、功能空间氛围以及人工环境现状等诸多因素,并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城市色彩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过往和未来,在城市建设趋同的今天,城市色彩能够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有名片。

立法推进城市色彩建设。早在1981年日本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规定色彩专项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得到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批准,整个规划和设计才能生效。2000年,北京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通过条例形式规范建筑物色彩。石家庄在出台的《城市主色调规划方案》中,对主色调控制标准及实施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层数6层以上;建筑用地在2000平方米以上,高度在10米以上;70户以上的集合住宅进行建筑色彩的严格控制。”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均包含于控制范围内。此类工程项目业主需向市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建筑透视图和建筑立面的色彩方案图,获得批准方可实施,建设完工后,要向规划部门提供建筑的色彩照片,进行备案。在城市色彩实施过程中,通过控制和引导城市建筑色彩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推进城市色彩建设进程。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总体规划层次,从总体层面上确定城市基调色。首先,确定主辅色。稳定、整体的城市色彩环境对主辅色等有一定的比例要求,主色调在城市色彩中占有75%的比例才能起到主导色的作用,辅色调可占20%,点缀色只占5%。在确定城市主色调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与主色相搭配的辅色及点缀色。二是详细规划层次,在相当独立的功能区域范围内,对城市色彩进行具体的分区控制引导。首先,制定区位色彩指引导则。色彩在大旋律大基调中,有各自的取向自由度,不同街区、不同的城市区位,可以制定出相对于各自特点区位的色彩指引导则。

比如中学的颜色体现清新、安静、严肃,大学的色彩冷静、沉稳、平和;行政办公类建筑外部色彩以体现敦实、庄重、严谨的低彩度的灰色或对比高的中性色调;金融商务类建筑风格严谨,体现理智、冷静、高效率的形象,选用稳重大气的中性灰色调;工业类建筑体现现代化的高科技色彩景观,以简洁、明快的浅色低明度为主;交通枢纽类建筑选用明显标志性的高明度纯调,以展示城市的风格、文化气质,在行人视线集中的地方增加适当的色彩变化建筑。其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色彩控制引导。着重对城市大面积公共空间的固定环境色彩(如铺地、公共设施等)进行控制引导。公共设施包括在公共露天场所为大众提供免费服务的各种设施,如座椅、电话亭、垃圾箱、雕塑小品等。街道分为交通与生活街道两类,它们有不同的场所特征,在道路铺装色彩上会有所不同。

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高级建筑师布正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清除城市色彩的视觉污染的措施:面对城市色彩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现代环境艺术理论方面去提高,而且,更应当强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务实精神。首先,从视觉心理卫生的高度,下决心去抵制甚至最终禁止那些色泽恶劣的屋顶琉璃瓦、室内外瓷砖、幕墙玻璃、广场铺装等材料的使用和生产。其二,大张旗鼓地整顿杂乱无章的大小广告、字标和大型电子幕墙,还城市建筑原形、原色以清白。再者,不能让烟灰、沙尘夺去城市的色彩。

以上三条,都可以通过各个城市自己立法实施监控。如果在重点市区、重点街道和重点建筑的日常管理中照章贯彻,那么不少城市的色彩面貌就自然会从怪艳、拼杂的阴影中显露出来,我们就会更有信心系统而深入地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场所意义以及个性表现

等不同层次和层面上去探索未来城市的色彩创造了。

城市色彩•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使城市差异化发展,有更加鲜明的独特个性,许多城市开始探讨城市色彩规划。

北京的城市主色调是以灰色为主的复合色。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气派。北京于2002年为城市建筑定下了“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这实际上是一种延续。在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已经形成了和地域及气候特点适宜的灰色调。走进北京你会感觉到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因为灰的基础色而显得高贵、稳重、大气、素雅、和谐,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

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2007年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草案)。专家对广州的城市色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通过多轮的比较、论证、筛选后最终将黄灰色定为广州城市色彩的主色调。随后在建设亚运村时充分体现了“广州颜色”。由于广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文化内涵以及人工环境现状,决定了广州城市色彩的复合与多元,也决定了广州主色调不适宜高纯度、低明度的色彩。黄灰色具有悦目宜人、令人放松愉悦的色彩性格,谦逊、平和、不夸张;更重要的是,黄灰色作为主要建筑色彩,既适合老城区的低层建筑,也适宜新城区的高层建筑。西安市于2009年把城市建筑主色调定为土黄色、灰色、赭石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周秦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是人类早期文明中使用矿、植物颜料装饰美化自己的经典;周代时就已出现砖、瓦,并规定在建筑上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秦兵俑身上的彩绘则表现张扬了秦人气吞河山、横扫六合的英雄气概;唐代的大小雁塔、明清的碑林、大清真寺、钟鼓楼等,建筑色彩绚丽灿烂,几千年来,延绵不绝,形成西安独特的建筑色彩传统。西安城市色彩中最变幻无穷的是中间色彩,即灰色系列,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中庸思想。而西安市地处中华黄河文明的中心,皇天厚土,养育了西安人尊崇黄色的习惯,至今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

苏州的城市主色调是黑、白、灰。自古以来,无论是普通民宅还是富家园林,苏州的城市一直保持着“黑、白、灰”的色调,即黛黑瓦、白粉墙、青石桥以及碧水、绿树的色彩风格。为了活跃色彩,一些建筑、园林还习惯采用暗淡的绛红色等来装饰门窗、廊柱、楼梯等,为素雅淡朴、小巧玲珑的环境增添了一种浓郁而喜庆的色彩情趣与韵味。整座姑苏城看上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充满着诗情画意。

青岛的城市主色调是红色和黄色。

青岛素以“红瓦、黄墙、绿树、碧海、白云、蓝天”闻名国内外。在老青岛的色彩格局中,除“红瓦黄墙”是人工色外,其余城市色彩构成因素都是借助当地特定的自然色彩特性,如海水的碧绿、天空的蔚蓝、树木的翠绿、沙滩的米黄等来展现城市色彩魅力的。目前青岛新建的一些小区,也是继续沿用了“红瓦黄墙”的传统风格,并充分利用自然色彩条件进行城市色彩建设。

哈尔滨的城市主色调是米黄、黄白。哈尔滨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城市的历史建筑色彩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该城市色彩规划传承了历史文脉,城市总体色调以暖色系为主基调,米黄和黄白为城市建筑代表色(严格控制在历史保护街区、城区和历史商贸区当中),在此基础上,调整色彩、明度、饱和度,让哈尔滨形成色彩丰富、统一和谐的城市建筑色调。

大连市在10多年里,有步骤地开展了彩色房屋工程,彩色路面工程,彩色屋面工程,彩色照明工程,彩色公交车和彩色树工程等,如标志性建筑以白兰结晶的色彩为标志色,其余建筑色彩为丰富稳定的砂石色的主色调,流行色点缀其中,使大连犹如嵌在环渤海岸边的璀璨明珠,散发着海岸城市特有的风采。“海浪、沙滩、彩色树”为城市色彩主题的今日大连让世界瞩目。

石家庄(上图)的城市主色调主打微红和米黄。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中,石家庄注重城市色彩规划,于2009年5月推出城市主色调,即米黄、微红为主色调,浅咖啡灰、砖红为拓展色。从城市自然环境来看,石家庄夏季干热、冬天寒冷,属于典型北方城市气候特征,而米黄、微红等浅暖色既可以避免夏季过于热烈的色彩所带来的燥热感,也可以缓解冬日的寒冷感。同时属于红黄等暖色系的米黄与微红色彩可以同天空,以及城市中绿色的自然植被形成良好的补色对比构成关系,从而使建筑形象更为鲜明、突出。而对于建筑之间的协调控制,主色调色彩以及拓展色彩之间均具有良好的调和关系。红黄两色彰显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利于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形象。

秦皇岛市2011年12月出台了《秦皇岛城市色彩规划》总谱,3个城市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定位――暖白色、绿色、青灰色。

秦皇岛市依托“背山面海、丘陵起伏”的自然地貌特征,突出“山、海、关、城、港”为一体的滨海城市特色,彰显“长城雄关、现代港城、浪漫海岛”的城市品质。把城市色彩分区规划,海港区从“明朗、通透的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景观特色”出发,确定海港区主导色为低纯度、高明度的暖白色系,选择与白色相近的低纯度、高明度的浅灰色、赭石色作为辅助色,与主导色一起形成城市色彩基调。

北戴河是由大海、山体和城区绿化构成城区色彩的主体,因此,城区色彩为自然的绿色,建筑等人工设施的颜色在此基础上与之协调,红瓦坡屋顶暖黄墙身已经形成了北戴河一大特色,因此,红色、暖黄色系定为北戴河区辅助色调,其他颜色均可以成为北戴河城区的点缀色,形成“碧海、金沙、绿树、红瓦”的色彩特色。

山海关的城区色彩为长城和传统民居的青灰色,门窗是山海关区的第二主体,因此,辅助色为原木和深红色,其他颜色均可成为点缀色。“苍山、碧海、青砖灰瓦”将是山海关区的色彩特色。

红橙为长沙色;

高级灰为杭州色;

黄、灰色调为武汉色;

红、灰、墨绿为天津色;

乳白、浅黄是深圳色;

乳白、米黄是昆明色;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色彩规划;主色调;色彩控制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orderly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an make the city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harmonious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The first people remember, last, let a person forget is colour, the success of the urban color planning management often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overall image of a city and charm, and make it has huge intangible assets.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lor planning explorative, hope of the city by the study of color, the color management of the city by more specific,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galization, make the urban color t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ake the city more and more energetic.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currently summarized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try to explore and to form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dea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Color planning; Mass-tone attune; Colou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剖析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1国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在日本,政府都免费向建筑商提供《城市色彩规划指南》。日本于1981和1992年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2004年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2]。

(2)英国对建成区域的色彩控制主要是在历史保护层面,针对色彩等更为细节的规划由地方制定。其中,关于历史建筑的色彩粉刷大部分有着具体的限定政策,有时甚至限制一种色彩。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色彩控制条例,包括给出详细的关于色彩现状和色彩形成历史的资料,各种可用于粉刷的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粉刷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等[2]。

(3)瑞典的城市色彩问题也主要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领域,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联邦立法规划和建筑法令(PBA—the planningand building act),主要强调新建筑必须同整个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相协调,必须具有美学上的价值;第二是关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的地方法令。作为建筑和规划局(Building andPlanning Office)来说制定了一套图表,指出历史建筑的立面和色彩的典型特征[2]。

综合以上可知,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早已成为国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特色和个性。

1.2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相应地,新时代带给城市建设新的挑战。20世纪末,由北京的“清洗粉饰运动”开始,之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城市相继开始着手对城市色彩进行重视,但我国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多集中在建筑单体色彩的微观层次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相应地,各城市管理部门纷纷表示要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

2000年8月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2003年初,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均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法规的制定方面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2解读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缺失具体落实的程序,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色彩主基调色和辅助色的确定是城市色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但在之前的大部分实践中仅提出了城市色彩控制的大方向和原则,难以直接有效指导规划实施;

(2)色彩控制管理的技术规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色彩整治手段,但却往往缺乏实施主体而变成一纸空文;

(3)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从宏观的城市总体到中观的建筑环境的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方法,但缺乏法律地位,没有合适的实施途径。

3探索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思路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个综合的色彩控制过程,而规划与管理则要按照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引导,步步落实细化的原则进行。综合以上,下面将对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3.1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原则:

1)具体化

从国内外现状分析得出,城市色彩规划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基础性研究工作量巨大,需要色彩研究领域与规划专业领域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只有专业人才经过全面考察、系统分析、科学论证,而后提出极其具体细化的规划要求,才能使之后的管理切实可行。因此,要达到对城市色彩合理规划与管理的目标,首先必须细化城市色彩规划,搭建合理的色彩规划技术框架。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5

“蓝色屋面”是指与周边自然环境或建筑群不协调、影响市容市貌的彩色屋面及外立面,多以蓝色为代表。2016年,浙江省建设厅、省经信委、省“三改一拆”办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工业建筑和附属设施色彩整治与管理的通知》,明确此项工作的意义和要求。省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从目标、原则、内容、标准各方面为工作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浙江省由此拉开了“蓝色屋面”整治的序幕。

浙江省计划通过两年时间,基本完成省内民航机场起降航线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航道、城市主干道等重要干线两侧视线可及范围,与大地景观不协调的工业建筑和附属设施屋面色彩整治工作,消除不协调的蓝色等彩色屋面,形成工业建筑和附属设施色彩管理长效机制,现工业建筑和附属设施色彩与大地景观的协调融合。

2016年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共排查出各类“蓝色屋面”266932处、15479.3万平方米。全省共完成整治237089处、12003.6万平方米,其中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降航线区域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

今年浙江省将继续深入开展“蓝色屋面”专项整治行动,并将于年底前完成全省范围内的整治,省“三改一拆”办将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整治情况的考评和验收。各地将根据城市色彩专项规划等有关规划要求,综合考虑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色彩背景等因素,合理选择工业建筑和附属设施的建筑色彩。最终实现以拆“治景”、以改“优景”、以建“美景”,创造美丽环境。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6

关键词:橡胶坝建筑;功能:形式;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093-02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域市水系的生态治理已成为实现宜居之域,生态之城,森林之城的首要任务。作为城市水系的一部分,橡胶坝不仅可以抗旱排涝,改善区域气候,降低噪声,更以其流动性、观赏性以及可游性用来塑造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利用橡胶坝保持的水位,可以开展划船、游泳等水上娱乐项目,每年都可创造良好的经济收益,可见橡胶坝在实用性和景观性上都具备巨大的发掘潜力。也正因如此,近年来橡胶坝建筑宛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橡胶坝建筑是用于维护橡胶坝坝体的设备用房及管理用房,建筑功能包括设备室、泵房、办公室、食堂等,橡胶坝建筑多为内部管理人员使用,属于小型公共建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橡胶坝及橡胶坝建筑成为集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挡潮及城市园林美化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景观。近年来,尽管橡胶坝建筑的发展态势迅猛,但在总体发展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橡胶坝建筑仍在很多方面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 现有橡胶坝建筑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橡胶坝建筑设计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综述如下:

1)一些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造型较为突出不考虑周围环境,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很难协调。破坏了周围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2)忽视城市历史沿革、文脉的传承,无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空间缺乏与“水环境”的协调性、统一性

4)功能单一,仅设有设备用房加管理用房,未能考虑空间多样性的使用,缺乏兴奋点和活力:

5)个别建筑主色调显得较突兀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滨水沿线的色彩连续性

6)未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橡胶坝建筑所在位置通常都是城市河流的重要节点,也是展示一座城市建筑风貌的重要地段。因此,如何在橡胶坝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应对此类问题,亟待引起建筑师的思考,并应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3 应对策略及解决办法

对位于城市滨水地段的橡胶坝建筑规划设计应顺应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道路网、建筑群、开敞空间、公共绿地等不同的城市空间元素必须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有机的城市整体;在城市发展战略框架中深入研究基地的历史、地形等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搜索地段的潜在特色,分析、提炼并保留组成地段的所有特色元素,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首先要与大的城市环境相结合,从城市最长久的因素――公共空间系统出发,把规划地段的公共空间与未来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和布局系统,然后进行规划地段的城市设计,在城市环境中控制建筑体量,最后再考虑建筑单体的详细设计。

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时,应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使其结合城市规划具有某种远见…。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橡胶坝建筑外部物质环境更应该成为建筑师所关心的一部分,使外部物质环境成为新建筑的一个部分而非单纯的衬托。在建筑前设置水池、草坪、建筑小品,停车场等,这样既加大了建筑的整体空间形象,又在周围高大建筑的环境中,做到以小见大取得均衡的效果。

例如,小埠东拦河橡胶坝位于山东临沂市沂河城区段的滨河景区,拦蓄1.6万亩景观水面形成沂蒙湖。曾入选第四届吉尼斯世界纪录十五个项目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橡胶坝。橡胶坝建筑与橡胶坝在发挥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时,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临沂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2001年9月,这里被水利部评为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小埠东橡胶坝建筑的整体造型采用对称布局,建筑结构为钢结构,建筑外墙采用铝塑板和艺术造型玻璃饰面;桥头堡、机架桥顶部改造为观景平台,内部设置观光电梯,从底层可以直达顶部。在小埠东橡胶坝建筑两岸各新建15m的景观绿化带,并通过亮化、硬化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为居民、游客提高良好的亲水活动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绿色环境,创造感悟临沂城历史文化和名人气节的环境氛围,同时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设风筝广场、人造漫水沙滩、临水木栈道、小型野营地等景点,便于游人开展郊游活动(见图1)。

2)重视城市文脉的发展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文脉,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割断了历史文脉,建筑个性将无从谈起。橡胶坝建筑应体现城市的文脉,把握城市独特的景观特征和文脉信息,使人们在各种建筑场所内都能找到自己熟知或依恋的文化环境。如在设计中采用暗喻、隐喻的手法来传达文化意向,这样的视觉环境与文化环境所构筑的景观环境气氛,无疑会给人们一种场所感、归属感、安全感,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要求,这样的空间也会使使用者倍感轻盈、愉快、温馨。

橡胶坝建筑设计要重点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脉络,注重与地方传统建筑相协调,使设计出来的橡胶坝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参与性,提高地区威望,形成“来此必游”的经济效益,创造出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滨水文化环境。

3)延续水的文化

橡胶坝建筑也离不开中国水文化的影响,但只凭单纯的水体,并不能产生水文化,只有当自然资源与人的心理相互作用,通过水事活动和水事思维,散发出文化的气息,方能展示出水的内蕴,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风景。可以说,水文化很大程度上基于人对于水的联想。橡胶坝建筑,应该反映“水”的主题,烘托水的氛围,使橡胶坝建筑具备明显的感知特征。在橡胶坝建筑周围创造开阔的观水视角:设置水面观景台,台下设亲水河滩,设置游船码头,沿水岸形成步行景观带,在其间布置雕塑、小品展示传统滨水文化,结合橡胶坝建筑设置集观光旅游、民俗活动、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等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

4)创造功能多样化的建筑空间

建筑作为人类物质与精神的载体,其活力来源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所进行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的活动是以功能的多样化为基础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来提供多项活动的支持。在空间划分上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形成大小尺度不同、封闭或开敞的空间,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领域,从而使建筑的空间层次丰富,创造富有潜力的弹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建筑空间。

在橡胶坝建筑设计中,需要顺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植入新的功能,增加不同阶层的人群与不同功能的混合性,再造地段活力。注重增加地段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现代城市不断面临的新的功能需求,进而优化建筑功能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从功能多元化的角度综合考虑与娱乐功能相结合设立活动中心、与商业功能相结合设置小卖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设置公共厕所等等,做到一房多用,为使用空间创造多样化的服务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共享公共空间。因此,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建筑里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创造出功能多样化的建筑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市民的多样化需要。

武烈河橡胶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近年来,承德市政府斥巨资先后在在武裂河市区段修建12道橡胶坝,建成300万m2、15km长的水景长廊,是中国最大的橡胶坝组群,将承德打造成东方的“威尼斯”,缔造出“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塞外美景。武烈河橡胶坝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建筑功能的多元化思想,橡胶坝建筑集休闲、度假、餐饮于―体。而湖面叠水与临河绿化、雕塑等,将构成一幅极具现代特色的生态景观;在第三道橡胶坝的音乐喷泉,水幕电影业已投入使用。而不久,12道橡胶坝梯级相连的12km水面将实现通航,基本恢复了“康乾盛世”的原貌,市民及游客可乘船观山色、赏园林、游览两岸迷人城市风光(见图2)。

5)注重建筑色彩的协调统一

色彩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建筑色彩的选择,从宏观上看可以影响到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的景观环境。有序的建筑色彩搭配,不仅能带给人们一种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且也使得城市更富有独具的个性和魅力;而杂乱无章的建筑色彩带来的只能是色彩污染,给城市的形象造成损害。

橡胶坝建筑色彩的选择要与周围的色彩环境协调统一,重视建筑色彩的延续性,考虑其周围建筑的色调,通过调整自身的色彩与之协调。同时橡胶坝建筑也应注重夜晚景观的色彩设计,可以将色彩、广告、灯光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橡胶坝建筑色彩要与周围的建筑色彩相和谐,但不是绝对的服从。橡胶坝建筑色彩与周围建筑的色彩应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以实现橡胶坝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共生融合”,使橡胶坝建筑不但在白天甚至在夜晚也同样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协调统一,成为城市大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完美结合的休闲地带。

浦口区域南河橡胶坝工程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用于枯水季节充坝蓄水,形成人工景观水面,汛期放坝泄洪,保证城市防洪安全。周边民居多为红瓦坡顶建筑。新建的浦口区域南河橡胶坝建筑汲取了地方民居的建筑色彩,采用了浅黄色墙面、白色装饰线条、红瓦坡屋面,使建筑与当地民居在材料、虚实、色彩上相一致。最大限度地融入了地域建筑文化(见图3)”。

61因地制宜,注重生态设计

在橡胶坝建筑设计中,应当重视建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多地从技术策略、生态环保的角度人手,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效地呼应起来。目前归纳在建筑技术方面主要采用的设计方法有:a)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尽量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b)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较新技术(这两种方法具有经济节约,易于普及的明显优势,目前推广与应用较为广泛。);c)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所有设计手法的核心都应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涵的生态智慧,采用低成本,低造价或适当造价的技术与材料。并注重选用材料的耐久性、实用性,既做到节能减排,又减少了日后不必要的维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