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育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体育教育叙事

初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1

关键词:预防性储蓄 储蓄动机 计量模型 实证分析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51-03

一、问题的提出

储蓄,连接着消费与投资。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一方面与消费相联系,是对于目前消费的一种节约,是待实现的购买力, 其储蓄的本原中,就意味着预防性动机。 储蓄,影响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投资看,储蓄,又是投资的资本积累,是正在进行的购买力,决定着资本存量,进而影响投资与经济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呈现出以下问题: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的经济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在开放的经济生活中,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都在不断的增加,为此人们不断的增加预防性储蓄,来预防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居民储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预防性储蓄,不断的上升,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动机”(包括养老,医疗,失业或意外伤害等),选择人数一直居于首位,其次是教育和住房。近三年上述三类动机一直呈上升趋势。可以看出,由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我国居民的储蓄预防性动机明显提升。

2、国内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不足,其存在的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进而影响消费。

目前金融市场内为投资者所提供的理财工具十分有限,大体就只有股票,债券与基金等,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进而使得人们手中的储蓄大部分进入银行,而没有通过理财工具,进一步增殖。所以目前出现的股市热,与基金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居民的投资工具的不足,投机性心理,十分严重,这给有股市的正常发展与金融市场的正常发育,带来比较大的隐患。市场风险与预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3、由于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与加剧,使得不确定性增加。

第一、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影响到当代的年轻人,进而作为父母的中年人的心理预期,进而增加储蓄率来抵御不确定性。第二、国内企业的改制,造成下岗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加剧;第三、外国投资企业的进一步进驻中国市场,对于国内企业的冲击很大,进而影响到人们的预期收入;第四,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人们之间的收入层差很大,基尼系数己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人们选择谨慎性储蓄来抵御系统性风险。

此外,人口增长率从1999年开始,比起GDP增长率都要低,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率,更确切的说劳动力的增长率慢于GDP增长率,使得为了劳动力的发展,储蓄增加,另外,人口增长慢,死亡率低,使得中国目前的老龄化趋势加剧,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进一步提升储蓄率。

二、理论依据

1、预防性储蓄理论

预防性储蓄理论收了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中的理性消费者和效用最大化假说思想基础上, 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 考察消费者跨时优化选择行为。即储蓄不仅仅是将财富平均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防范将来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

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所至。较大的收入不确定性会提高预防性储蓄。在预防性, 面临较高的收入变动的个人将在年轻储蓄模型中时较少消费而在年老时较多消费, 在所有年龄他们都有一个较高的财富——收入比率。相对于预期的将来收入 (不确定的)拥有较低的当前财产(确定的) 的人, 其收入的暂时性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其他人; 具有相对风险厌恶的理性人对暂时收入过度敏感,储蓄过多, 并有较高的消费的预期增长率。。

预防性动机越来越强是转轨经济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一,职业或收入不稳定的预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就业风险加大,从而增加了职业或收入不稳定的预期;第二,收入会不断地减少的预期。原有的平均收入分配制度被逐渐打破,逐步建立起以按要素贡献分配体制,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第三,支出不断增加的预期。一些原来由国家负担的带有福利性项目逐渐采取市场化方式,由居民自己承担的货币性支出越来越多,居民支出不断增加的预期越来越强。第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消费信贷体系推进缓慢,人们存钱自保平安的心理预期越来越浓。对广大中低收入居民而言,这些储蓄存款都是他们的 防身保命钱 ,不可轻易使用,即便中央银行一再降低市场利率,增加储蓄存款所得税,引导银行储蓄存款转向消费市场,这些居民储蓄存款就是岿然不动 ,捂住自己的钱袋子 就成为广大居民在不确定条件下自然的理性选择。

2、行为金融理论中的谨慎性动机

初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问题;对策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人素质的提升无疑是关键所在,而提升国人素质的有效手段,教育是首当其冲的,惟其如此,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不止是教师提升自我、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还关乎着学生的前途、国家的未来。但在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时积极性不高

校本培训无疑是很好的提升自我的手段,每一位教师理应积极参加。但笔者发现,至今仍有一部分教师在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时,热情度不够,培训对他们来讲只是流于形式以应付学校领导,于是乎,迟到、早退、旷课、请假、打游戏、抄袭作业、说空话假话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它往往选在周末、假期进行,因此参加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简直成了某些教师的累赘。

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时的不良行为,与他们对培训的思想态度有关。很多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热情度不高,他们认为自己从教多年,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经验,教科书每年变化不大知识都快背下来了,学生跟往年状况差不多,即使不拿课本备课,空着两手都可以潇洒地走进课堂去上课,何必再去学习?也有的老师认为“唱的曲教不得”,每一科、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别人的经验所得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实践出真知,自己只要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就行了,没必要在跟别人学习。而崇尚民主自由的教师认为周末假期是属于私人的时间,学校不应占用私人时间在让教师进行工作,这种思想也使得部分教师进行培训时热情度不高。

(二)教育领导对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应付成分严重

在实际的继续教育教学培训中,笔者还发现,有的领导培训时间只是开个会,讲上几句空话,提出几项要求,拍上几张照片而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旗帜鲜明地指出,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应当“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并指出“在职培训的价值最终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来体现的。”而对于某些领导来讲,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了培训,其成效如何,他们不是去认真地调查了解,而是仅仅以交份学习心得,做份试卷就草草结束了事。

笔者认为,这与某些教育领导思想落后,对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重视度不够有关。他们并未意识到对小学教师适时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是把校本培训当做上级要求的、不得不做的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来应付。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这种应付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参训教师的应付功夫自然不言而喻。

(三)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模式单一落后

培训教师培训能力的高下,直接决定着被培训的小学教师的培训效果好坏。但在现实的校本培训中,培训教师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培训教师往往不是专门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专业教师,而是学科带头人、学校教学骨干或者信息教师等,由于忙于教学一线,他们常常是临时抱佛脚来为教师传授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在教学理论知识上缺乏应有的完整的系统性,而缺乏理论架构的知识是常常如散沙,难以给接受培训的教师以高屋建瓴的领会。

另外,很多培训教师往往沿袭之前“传、帮、带”的单一培训模式,认为领导让自己培训其他教师就表明自己是对的,自己直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一五一十地讲述给老师们就让他们照做就可以了,于是把培训变成了“个人事迹报告会”;也有的培训师让大家你说说你的经验,我说说我的经验,于是把培训变成了“经验交流会”。他们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校本培训规划与实施步骤,这也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四)培训设施不够完备

教学设施、培训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前进的顽症。学校培训设施不够完备使很多学校的教师因此不能够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现代化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体验高科技、现代化的教育成果。有的学校电子设备极为有限,备课不能用电脑,而是要在备课本上手写备课;有的学校虽有电脑但能上网的往往只是校长办公室的那台,查资料很不方便;要上节多媒体课需要排队申请;有的教师电脑知识匮乏,接受远程教育培训更是难上难。

众所周知,中小学是个清水衙门,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上级拨款,但由于上级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致使教育经费紧张,不能满足学校健康发展需求,教师的培训设施设备落后也就自然。

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小学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终身学习思想是每一位新时代公民的生存理念,学校不只是学生学习的摇篮,也是教师不断学习获得专业成长的场所。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思想,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学习的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珍惜每一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机会,通过继续教育孜孜不倦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二)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为校本培训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更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的重要意义,以校为本、因校制宜,为学校顺利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保驾护航。学校领导应下大力气充实进行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选拨教育精英出去学习深造,使其获取更多的培训教师的营养技能,并给予其更多的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提高教师加入培训的热情,可实施一些知识问答竞赛、发放津贴、团队展示等激励政策。为保证每位教师学有所成,学校领导要建立完备的教师培训考核系统,通过科学严格的考核,从教师的教育实施中,从学生的学习反馈中去寻找答案。

(三)完善设施建设,保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顺利进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要的培训设施是保障教师校本培训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各级领导要本着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尽力完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各项设施建设,彻底改善教学设施的落后面貌,使学校成为现代化的教育基地,是教师和学生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惟其如此,学校才谈得上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教育专家熊焰指出: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新的时代、新的契机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为高远的教育要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意味着教师若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溪潺潺流淌的活水。这要求每一位小学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校领导也要充分重视,为校本培训保驾护航;政府也应本着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完善设施建设,来保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顺利进行。教育兴则国兴,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李君玉.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平台[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06).

初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 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渗透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理念,提出几点见解。

一、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享受音乐之美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如在《行进中的歌》一节中,学生进教室的时候就听到我放的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感到很新鲜,这节是音乐课还是体育课,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踏上几步,再由我的组织下让学生整齐地跟着音乐踏步,用自己的行为来体验音乐,从中体会音乐的力量与美的熏陶。

三、运用“体态律动”,让音乐之美化为学生自身之美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领学生去感受、表现音乐美的最直接的手段。以往的歌唱教学的一般过程是纠正演唱姿势,正确运用气息,恰当的咬文吐字及用语言去启发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快乐教学要求歌唱中适当地加入身体语言,以一种歌表演的形式来演唱。例如: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配上具有行进感的动作;较抒情、缓慢的歌曲则可用舒展、优美且简单的舞蹈语汇;而歌唱轻松、活泼的歌曲时身体则可随音乐自由、欢快地摆动等。

如《大海啊,故乡》学得差不多时,我引领学生做体态律动,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很明显,我在学生周围做三拍子指挥图式,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教师划拍子,边划边歌唱来感受歌曲。另外,《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怀,“大海”是很形象生动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做海水荡漾的体态律动。学生在音乐节奏中用体态感受音乐之美,并自然而然地化之为自身之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借助环境之美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布置、音响设备、周边环境等。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碟、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价值。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设备主要体现的是音响美,所以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播放,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等。

因此,通过对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自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深刻感受生活无处不美。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之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从而真正体会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定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及《解读》

[2]《中学生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邵祖亮徐绪标主编

初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有效利用

物理学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新人教版物理教材是一套改革比较成功的范例。我总结了一些使用初中物理教材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注重分析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改变

旧版物理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声、光、热、电、力的基本顺序,而电学是八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知识体系和智力因素的制约,出现了“电学老大难”的问题。新版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的顺序,电学和力学两部分知识互换了位置,学生在循序渐进地接受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改善了“电学老大难”的问题。

教材的名称是《探索物理》,从生活入手,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关运动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数学知识中的速度问题给学生介绍物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声学、热学(物态变化)和光学知识。通过对这三部分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物理的热情,形成“物理是有趣且有用”的观念。从实用性问题入手,顺利进入“物质”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力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宇宙本质,探索宇宙奥秘。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力学知识,能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思想和实验能力,为九年级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教材知识板块的变化外,每一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也有所加强。例如电学部分,教材体现了两条主线,即电荷―电流―电路和电流―电压―电阻。把两条主线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关于欧姆定律、电功率的知识块。所以,要想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电路并利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解决电学问题,在电学知识学习初期,这两条主线就必须学得扎实,理解得透彻。新教材在课节安排上也符合这种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灵活运用教材导入语

在新教材中,每一节知识点前面都编排了一小段导入语。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中,导入语为:鸟鸣青翠如玉,琴声宛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在“力”一节中,导入语为: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的力量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磁场”一节中,导入语为:罗盘的发明对我国早期航海领域的影响及司南的简介。这些导入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举出的事例非常生活化,便于学生想象和理解;第二,情景设计比较有趣,便于引起学生注意;第三,提出的问题有神秘感,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第四,与本课知识点联系紧密,与课标要求贴近;第五,充分体现了“物理是有用的”这一观点,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自然科学。

教师往往在导入环节都以其各自的经验或实际情况举出相应例子。这样做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可操作性,但教材中的导入部分依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例如,在“两种电荷”一节中,导入语是几个摩擦起电现象。教师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往往通过几个摩擦起电现象的演示实验来引出带电现象这一概念。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引入的意义,那就是兴趣。这一节内容既多又杂,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把一整节课坚持下来。所以,如果把这部分引入变成学生动手操作的三个小实验,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推理中亲身体验电荷的存在,整节课就更加顺畅了。

教材中每节导入语的设计已经很完善了,但在语言设计上还比较含蓄,重在叙事,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平淡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讲解“动能和势能”一节内容时,直接从水推动水车,弹弓射出弹丸这两句话中引出本节内容。学生会觉得比较突兀,能量定义也比较书面化,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以举例子的形式呈现,教学效果则会有所不同:钱以多种方式存在,你把它存入银行,它就成了存款,有被花掉的可能,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你的能量”。不论你是从自动提款机上提取现金,还是把钱存入银行,都没有改变你的所有资金数目,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这种方式既解释了能量的意义,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适当例子的引入、风趣的语言和对导入的适当改进,可以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枯燥。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重在学以致用

新教材中用“动手动脑学物理”代替了“课后练习”这部分内容,这是物理教材对课后习题的本质改进。避开了以练习知识点为主的模式,从生活出发,从社会出发,在体现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物理是有用的”,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着社会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因为“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无法满足教学的练习量,所以教师很容易忽视课后这些题目,而把精力直接放在辅助练习册上。其实,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实质上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没有贯彻学以致用的物理学习理念,是没有意义的教学,也不是长远的教学。当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产生抵触心理时,其教学结果就是失败的。对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应用性题目的理解和活用才是正途。例如,在“磁生电”一节内容中,课后有一道关于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的题目。因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给学生灌输了一种思维定式,一谈到电磁感应就想到发电机,而其他的应用就被忽视了。学生通过这道题能够更多地了解电磁感应应用的其他成果,进而知道物理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明白生活中常见的复杂电器是如何工作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前人在探索和利用自然科学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科学世界”与“STS”不仅是扩展知识,更是培养物理“求学精神”的手段

在新教材第一部分“致同学们”中是这样介绍“科学世界”和“STS”的:两者都属于扩展性内容,前者是介绍物理知识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扩大了学生视野;后者是介绍和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问题。那么扩展内容只有表面这些吗?答案是否定的。

教材“科学之旅”中的“如何学习物理”这部分内容告诉学生: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从实际生活中了解科技成果的应用,进而探索其原理,更加合理地使用科技成果。“科学世界”与“STS”中介绍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重要的物理学发展历程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老一辈物理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的信念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现在中学生缺少这种做学问的“求学精神”,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主动思考、不主动研究,就更谈不上主动实践了。作为实验学科的物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已渐渐失去了它的光彩。所以,扩展内容不只是扩展知识,更是形成做学问这一习惯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中,“科学世界”介绍了凸面镜和凹面镜这两种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光学仪器。汽车后视镜和太阳灶烧水的例子,能让学生了解这两种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物理兴趣小组的课后作业中设计了一个小课题――用镜子让生活更好,其内容涉及安全防范问题、节约能源问题等。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又让物理真实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在发明创造中体验着科学的乐趣。扩展性内容活动可以放在课后进行,虽然操作起来有些繁杂,但却是学好物理的有力助推器。

物理教材与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标准起指导作用,告诉我们“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而教材除了承载知识外,更让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有什么用”,它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如能使之用活,就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了。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只有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成就学生的物理梦想。

参考文献:

[1]邢.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考,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