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

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文1

[关键词]“新零售”概念;营销人才;优化策略

一、“新零售”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什么是“新零售”

关于“新零售”,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零售”概念是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一种新型零售业态。“新零售”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得益于电子商务特别是商业领域线上销售模式的开发与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电商线上线下联动的不断饱和,纯电商发展的时代显得越发无力,而且电商问题逐步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推动零售业转型相关政策的带动下,以重视用户体验为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以及多方跨界联动的发展模式备受业界重视和关注。它不是简单的O2O即线上线下联动和物流的简单配合,而是在注重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营销理念的变革,一种渠道壁垒的打破和渠道瓶颈的突破。

(二)““新零售”模式

对应到“新零售”模式上,业界一致认同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线上线下+物流。在原有零售业线上线下渠道开辟的过程中,增强线上线下两者的联动性,实现资源互补,从而达到线上线下合作共赢的目的。同时由于物流在当今人们消费生活别是零售产品等资源配置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业内很多人士不是积极构建自己的专业物流体系,就是积极与物流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因为在信息社会,速度就是利润,效率体现在速度上。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在物流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物流配送高峰期就近配送,实现同款同价,到店就近取货,使线上线下成为销售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关系。其二,构建零售行业内部营销平台。从现代营销理念出发,产品的销售效果在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关注用户需求,同时还在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平台的打造。在这个平台上,数以万计的制造商、营销商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都能够实现更深度更密切的合作。其三,利用科技打造范围更广更优质的体验式消费服务。顾客就是上帝,从消费场景化构建出发,为的就是更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有效影响用户的购物心理,增强顾客与商品之间的黏和度,提升客户忠诚度,最终树立品牌形象。

二、“新零售”在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新零售”的理论基础根植于现代市场营销学

并为其延续发展提供方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学大师杰罗姆麦卡锡在其著作《基础营销》一书中提出了营销4Ps理论,并在随后的市场营销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些年,随着O2O、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业融合发展新态势的出现,市场营销理论亟待得到进一步探索发展,“新零售”概念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前沿。“新零售”理论的发展为现代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及“新零售”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2016年,马云在杭州云溪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认为单纯的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将是线上线下与物流结合的新时代,阿里更是将2017年定为“新零售”元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在2016年“双十一”当天下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号召实体零售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实例,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营销人才的现实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是“新零售”电商平台网络营销模式的兴起和高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点变化的客观现实。

(三)高校营销人才高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强烈

作为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市场营销专业,担负着培养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重任。“新零售”理论是现代市场营销的最新发展成果,“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使得社会对现代营销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够培养出更合适的社会人才。加强对“新零售”教学的研究,调整我国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是高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必然出路。由此可见,重视营销专业,提高现代营销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学术界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对比中找到优劣势,从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从“新零售”概念的变化中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加大对行业营销人才教育上的物质和文化投入,促进高校营销专业的高品质发展。

三、当前高校营销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培养目标不明晰不明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实用性不强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基数大,但是为社会输送的合用的营销人才却存在着极大的缺口。这既是现代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营销领域用人的基本情况,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两难”局面。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使得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上极度缺乏,有的高校甚至还在沿用传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营销学本身很强调实践性。因此,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营销专业人才在符合岗位要求、适应岗位环境以及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此外,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新零售”要求营销人才不仅需要精通营销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信息素养、网络技术、心理学知识、职业素养等相关行业知识技能。

(二)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不合理现象

当前,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其二,各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缺乏必要的规范。其三,营销专业选修课没有从企业的具体需要出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就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照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完善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高校教师资源有限高校教师资源有限,影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效果

任何学科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档次、质量和教学效果。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提升。当下高校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师资专业素养保守传统,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结构配置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课程由于没有师资而不能开设、新的教育培训内容无法更新等现象的出现。

(四)实践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当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有所发展,不少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其一,校企合作的内容如何与专业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校企合作中学生如何才能切实深入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中,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作。其三,校企合作如何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校内实践活动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

四、“新零售”概念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特和办学特色,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要竭力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导,根据“新零售”业态下营销人才的岗位用人标准,科学制定未来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真正突出营销的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形成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牢牢抓住校企合作不动摇。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振兴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零售业无处不在,“新零售”作为各类零售的必选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把握行业需求,真正提升营销毕业生的实用性。

(二)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高校营销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育人为本,德能并修首先,针对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的问题,根据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科学设定培养目标,并依据目标优化自然学科教学内容,合理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从实用角度入手,精简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营销专业内容的时间,大力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有效拓展。其次,规范和完善营销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教材要及时进行更新,选用知识全面、观点客观正确的教材。此外,要提高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的规范性,加强校际间营销专业教学交流,缩小在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差异。最后,结合“新零售”业态的需求,细化区域行业的真实需求,设置针对性、应用性、实操性更强的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新零售”业态及岗位工作能力的无缝对接。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包含营销理念、沟通技巧、产品推广策略、客户心理等内容,也要包含线上客服、软文写作、网图处理、网页美工等,结合线上、线下工作要求综合开展营销实训。

(三)内外结合内外结合,合理分工,统筹安排改善师资

首先,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要尽快转变营销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但又不要完全依赖教育技术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环节。另一方面,紧跟市场形势变化,“新零售”需要的营销人才是线上线下市场均能驾驭的人才,需要加强学生以体验营销为主的软营销能力培养,所以教学内容要随之调整。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诸如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的仿真程度和增加实践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市场的变化和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后,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转型空间。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有为教师转型保驾护航的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

(四)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在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改善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局面,建议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来开展深度合作。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改变观念,明确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办法等,使企业也成为培养高校营销人才参与者、管理者和考核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完善政府相关政策,规范高校相关制度,企业与高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文2

关键词:PAD;SPOC;混合教学;教育史

伴随着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MOOC、OBE、SPOC以及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和对分课堂分别作为线上线下教学的代表而备受关注。对分课堂,即教学过程由传授、吸收和讨论三环节组成,简称PAD[1]。对分课堂整合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大理念形成的中国本土化课堂教学,自2014年张学新教授创设至今,其教学成效已获得普遍认可。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即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2013年由加州大学ArmandoFox教授提出,旨在将MOOC资源与课堂面授相结合,Small和Private对应MOOC的Massive和Open,需要设置人数和课程准入条件,很适合高校教学。为突破高校理论课灌输色彩浓厚的讲授法,积极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在PAD教学过程中嵌入SPOC,无论线上学习还是线下教学都将师生职责对分,使线上线下师生活动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双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史课程中的构建

教育史是师范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培养师范生树立辨证的唯物史观,增进自身人文素养以及养成以史鉴今的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培养方案,中外教育史两门课程分别在大二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16周,每周4课时。改革之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沉闷枯燥。为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结合该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五个步骤。

(一)线上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在课程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依托超星平台,建设教育史“校本化”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专题并碎片化为94个微视频,包括《中国教育史》11个专题41个视频,《外国教育史》12个专题53个视频,每个视频5~30min。录课视频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PPT、讨论题、章节作业以及相关的音像视频、学术论文等一同在平台。

(二)线上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点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学习结束后,完成章节作业并提交,形成对学习内容初步的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笔记,对不理解地方要在笔记中标注,然后将学习笔记拍照上传,为教师线下讲授提供依据。

(三)线下教师讲授

线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根据课程学习要求和学生自学笔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具体讲授。既要照顾到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作用,通过穿插提问、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前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以巩固内化学习内容。

(四)线下讨论交流

线下课堂教师还有两个教学任务:一是针对学生线上自学和线下听讲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汇报分享成果,并据此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是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其学术视野。线下互动学习结束后,在线上给学生布置有深度的问题,学生根据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思进行回帖。(五)线上线下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将学习过程中的线上SPOC学习任务完成度、章节作业、论坛活跃度、单元测试成绩和线下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完成度,期末考试成绩等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其中,平时成绩合计占比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力求从多维度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二、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以L学院教育学专业2017、2018、2019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年龄、学业成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进行后续分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

(二)教学实施

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选取2018级、201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将实施传统讲授法的2017级教育学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以王炳照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和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作为授课教材,授课教师、授课学期、学时均一致。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进行学业成绩评价,题型、题量和难易度相当;同时,分别向两组学生发放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比较两组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来验证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教学结果

1.学业成绩将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换算成综合成绩,与对照组学生进行比较,见图1所示。图1 《教育史》期末综合成绩由数据可知,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其中,中国教育史:采用混合教学法的2019级与对照组总评成绩差异显著(t=-2.594,P<0.05);外国教育史:实施混合教学法的2018级(t=-8.4048,P<0.001)、2019级(t=-5.963,P<0.001)学生的总评成绩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2.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程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1)学习效果在学习效果总体方面,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5.272,p<0.001),实验组学习效果得分(M=4.08)高于对照组(M=3.58)。在各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教学满意度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总体得分(M=4.36)中等偏上,说明学生对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满意度总体感知水平较高,其下属六个维度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教师素养在实验组(M=4.54)和对照组(M=4.11)得分相差最少且改革前后均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反映学生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认可度较高。学生关于学习平台满意度分值相差最大,说明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后,学习平台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其他维度相比得分最低,说明在学习平台的设计、维护运行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基于PAD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总结与思考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成效

第一,联通式学习和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和谐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以超星平台为线上外部支持,深度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方式进行连通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学习任务、布置作业更加便捷,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使整个教与学能够和谐地展开[2],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由于该教学模式更侧重过程性评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机,改变了过去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现象,综合成绩显著提高。第二,师生双边活动推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教学满意度。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用理性和温和的方式将在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学习。研究表明,该教学较好地融合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的优点,既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安排线上学习,又保障了学生线下互动式参与的机会,进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满意度。第三,教、导、学、思共同助力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增强学习效果。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讲”“导”和学生的“学”“思”相联系,改变了理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式教学结构,形成“教师带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难点点拨,学生思考领悟”的教学过程,既缓解了单一自主学习导致的学生负担过重,也避免了纯粹课堂教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由于有了线上自学的基础,学生在线下学习时,参与课堂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实践证实,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性听讲、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通过分组任务、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应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既有利于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也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3]。

(二)不足与努力方向

尽管这一混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缺乏线上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完成SPOC任务,影响了线下教学效果;线上教学资源相对贫乏,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教师平台操作不够熟练,许多功能尚未被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建设适于大学生在线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等都将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体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检验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不断探索,积极总结教学规律,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理论课进行逐渐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月.“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系统思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7-8.

[2]张丹丹.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37-138.

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文3

关键词:云平台;平面设计;混合教学;教学结构;线上线下

引言

0.1云平台释义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1.1课前准备

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

1.2课中教学

(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

1.3任务拓展

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1.4过程考核

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

1.5大数据分析

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

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

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

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

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

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文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思政课 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堂思政课,以青年人的话语方式和时尚现代的呈现手段,把线上线下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是一场思想交锋的精神大餐。听后深受感染、深受启发”。这是4月2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聆听了清华大学学院副教授冯务中老师的一堂以“‘质疑改革开放’思潮之辨析”为主题的思政课之后的点评。这样一堂“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思政课能给我们的思政课,尤其是高职思政课带来哪些启示呢?

借助网络平台,高科技的优势,该课程很好地将学生自主观看网络平台的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小班讨论和学生课下作业四个环节有效的结合,将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同时发挥,为高校思政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精彩的范例,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那么什么是“混合式教学”思政课又该如何更好的实施“混合式教学”呢?

一、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康奈尔大学教学促进中心对混合式教学的解释是“将面对面学习和网上学习的精华结合在一起,“获取两个世界最好的部分”。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改进学习的形式,课堂时间因而相应缩短,从而用于更好地加强面对面的互动。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该如何更好的应用“混合式教学”

如何才能让思政课真正使学生终生受益是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清华大学冯务中老师的课程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在智能信息化的时代,更好的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联动,信息互通,形式多样”。

1、优势互补

“混合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结合,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必须反对并纠正两种错误。即(1)在互联网时代,固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对网络表现出极度推崇甚至膜拜,全盘否定传统和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时效性。要知道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网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需要努力探究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将两种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为实效服务。

2、教学联动

教与学,永远是教学的主旋律。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混合式教学”的重点。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教师要学的不是少了,是多了,教师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和准备。加强集体备课、兄弟院校交流互访、自身知识扩展与学习、随时关注学生的关注等手段和方法都是必须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思政教师有足够的视野和业精神,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思政专业和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是思政教师永远的信仰和不竭的动力。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为此,要积极摸索“混合式教学”的四个环节的联动,精心设计,真正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做到教学相长。

3、信息互通

借助高科技,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实现信息互通,知己知彼,有效沟通。这应该是混合式教学的一个亮点和优势。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的在线课程,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在线课程形式,以其完备的教学环节与结构设计、独特的资源呈现与功能设计、即时的学习反馈和生生互评系统、教育数据的捕捉和采集优势为混合式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MOOC应用于混合式教学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推教育公平。

冯务中老师的课程就是建立在MOOC基础之上,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无缝对接。再通过小班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将知识与能力升华。激烈的思想交锋,热烈活跃的讨论,打破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由教师单一讲授、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场面,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成为一种新常态。学生的思政学习,实现了从被动听讲到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华丽转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感和认同度得到极大提升。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信息的互通。

4、形式多样

教无定法,“混合式教学”绝对不存在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各个地区,本科高职,千差万别。比如:清华大学“基于慕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国人民大学“一体两翼”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上海市教委组织推出《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不仅牢牢抓住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还积极探索在通识课程渗入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实现同向同行。复旦已连续六年举办“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先后邀请50位市委书记、市长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各地改革开放进程,把最前沿的实践、最鲜活的案例、最接地气的故事带入课堂,加深学生对国情和改革开放的认识。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而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改革无止境,育人无小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艰巨,道路漫长。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必须坚守阵地,改革创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雯姝.“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挑战与创新[R].“2017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研讨会”报告.2017-6-10.

[2]艾四林.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文5

关键词:农林高校;应用型;混合式方法;教学改革

测量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农林高校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林学、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园艺、城乡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测量基本原理、仪器操作以及测量方法,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技术手段介绍,课程内容较多,且实践性较强[1]。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在结合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教学团队本着培养具备“测、算、绘”综合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智慧树在线开放教育平台,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团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连续2年学生评教满意度在95%以上,同行评议被评为教学效果优秀,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线上资源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视频、教学文本等。教学视频时间为5~10min,内容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辅助教学文档进行学习。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辅以视频演示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本课程2019年立项以来,使用对象为园林专业2018级和2019级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或知到APP,随时进行学习、讨论和测试,增强直观、形象教学。课程应用中,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设置签到、抢答、在线答疑、随机点名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还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了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互动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评价和监测,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具体实施

2.1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①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园林测量学的基础知识。②实践能力:主要内容为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操作使用方法。③项目应用:以实际项目“信阳农林学院教学区1︰800地形图测绘”为驱动,掌握园林测量学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能力和放样基本方法。据该课程特点,主要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为如图2。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本位”,采用参与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2.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①线上过程:采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师通过线上学习任务、在线指导、后台监控去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组间互评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启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②线下过程:结合工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根据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特点,设计工程案例,将知识点应用在案例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充分体现出“测、算、绘”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突出项目实践过程中严谨专注的职业道德。③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教学信息化,打造开放、共享的课堂。设置签到、抢答、投屏、选人、投票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获取到全程参与的教学创新模式。

2.3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过程化考核一部分是利用课程在线平台,学生参与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进行量化得分。另一部分是线下项目实践,注重学生的仪器操作、数据观测和数据处理,根据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得分。课程最终考核为期末50%、线上20%、实践30%。2.2.1体现“学生本位”。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2.2.2增设“第二课堂”,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兴趣小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应用型农林高校“测量学”课程突出线下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3.1凸显林学、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特色

根据林学、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量学”课程培养目标划分。例如林学专业在“测量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分论里面还要加强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普查、小班样地划分、林业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讲解和实践技能操作;例如园林专业应该注重园林小品、道路、广场的规划和施工放样、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放样的实践技能操作[2];例如数字化测图知识的侧重,林学专业学生倾向于CASS软件的掌握运用,园林专业学生倾向于AutoCAD的功能运用,由于我国的数字测图软件基本都在AutoCAD上二次开发而来的,没有深厚的AutoCAD基础是很难掌握数字测图软件精髓的。所以,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要凸显出不同特色[3]。

3.2由传统授课模式向注重实践技能量化考核转变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北京林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4所国内林业高校发现,这些高校在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实习周的安排上各不相同。任课教师也普遍反映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课时是有限的,“测量学”的理论课时被一再压缩,教学实际中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践操作更感兴趣。所以,任课教师也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改为讲解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并对实践操作进行技能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有些高校还安排了实习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3.3以赛促教,协同提升师生教学相长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主办[4]。迄今已经举办四届,邀请31所高校组织在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比赛。但是目前尚未有组织举办全国农林高校非测绘专业学生参与的类似这种高标准、高规格赛事活动。农林高校学习“测量学”课程的大学生们也希望有机会交流提高、切磋实践技术。高等农林院校的“测量学”课程大部分属于非测绘类专业,隶属于普通测量学范畴[5],与测绘类专业相比,精度方面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对于技能掌握方面却是同等重要。因为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掌握测绘技能,对于林业资源的调查、林场的规划、林地界线的划分,园林工程的施工、测设、放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所有施工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外业踏查、测量、数据采集,进而才能进行内业的规划设计。所以,“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乎在农林院校的很多专业中都有开设。例如:涵盖林学、园林、园艺、城乡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及未来努力方向

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近两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成绩都在95分以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课程被评为优质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一方面,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近两年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性项目人数明显增多,提升了科研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表教改文章多篇;在豫南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教学相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调动,教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力争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风格和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做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进一步探索适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注重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制。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课程的改革方向为建成“秉持学生为中心、过程可回溯,持续改进积极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一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实践增加创新型、设计型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坤,李秋实,武百超,等.基于OBE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8(10):223-224.

[2]赵玉玲,张兆江,张安兵,等.“互联网+测绘”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测绘通报,2018(11):148-150.

[3]李黎,连达军,陈国栋.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测绘通报,2018(12):148-152.

[4]蔡剑红,霍亮,朱凌.新工科理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测绘通报,2019(02):147-152.

[5]张正勇,刘琳.高校《测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87-88.

线上线下教学如何有效结合范文6

关键词: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慕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01-02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很强调混合式教学,尤其是一些新建学校,似乎如果不谈混合式教学,如果不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落伍跟不上形势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先进教学方式的代表。传统教学真的过时了吗?传统教学没有用武之地了吗?那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是什么?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目前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作者,是一位从事普通高等院校工科教学工作近30年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一些心得,欲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愿与各位同仁商榷,望给予赐教。

一、混合式教学简述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目前,混合式教学所含的类型包括:教师讲评+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慕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讲评:在线下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结果进行讲评、内容分析、学生疑问解答和总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有效互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微课”教学模式: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慕课教学模式: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崇者认为,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MOOC课程能充分利用学堂的教学在线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有效、弹性学习方式,结合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特点,提升学习效果。目前MOOC的形式已经被广泛接受,而翻转式课堂翻转的是整套教学理念,而非形式。翻转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前自学,课堂答疑,这就是翻转式课堂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辅导。MOOC仅仅是翻转式课堂运用的一个手段,其他还有语音跟读、任务式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等。

而真正利用到互联网的高效的翻转式课堂,是依赖于一整套的由多种模块组成的学习系统。再看混合式教学,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无论是利用MOOC,还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甚至只是老师带着学生在网上进行案例讨论,只要是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想象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混合的。翻转式课堂是目前混合式教学的主流形式。

毫无疑问,高校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危机与挑战,第一批吃螃蟹的先驱们在尝试开启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MOOC、翻转式课堂等开启的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MOOC能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向千家万户,推进教育公平,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将所学知识的时间省下来,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完善人格情感。如何将其“混搭”,成为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的挑战。

三、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

通过对上述混合式教学特点和优势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翻转式教学是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真正把握翻转式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自学、对课程疑难问题感兴趣并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是翻转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MOOC教学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好知识点碎片化、兴趣化工作,绝不能让MOOC教学流于形式,实则变成过去的电大教学!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无论是翻转式教学,还是MOOC教学或微课,它们都考验教师的责任、智慧,考验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师生的参与度、融合度及默契度。

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蕴含混合教学的含义,同样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现场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总结,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只是缺少了MOOC、翻转式教学环节。如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MOOC、翻转式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高校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但是高校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呢?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们深思。

1.弄清哪些课程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其实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当前谈混合式教学必须考虑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必须在线上线下都能较好地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课程才便于学生进行自学。对于一些受众面大、基础好、学生兴趣大、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的专业基础平台类课程较为适合。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网络资源少甚至无的专业类课程暂不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

2.混合式教学每学期以多少门最为合适。每位学生的精力都有个度,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才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绝不能安排每个学期的所有课程都进行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课余的学习时间不能无限被自学所安排。如果每门课程都要花1~2个小时进行自学,其一学生没有这么多的课余时间,其二长此以往学生会厌学,多数学生无法坚持下去。因此建议每学期安排1~2门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较为适宜。

3.哪些学生适合开展混合式教学。要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选择。只有那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愿意尝试、有一定毅力、愿意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较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对于那些懒散、不求进步、混日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有老师讲授都不愿意学,更何谈让他们线上自学、上课讲解、与教师和同学讨论。通过我多年的高校教学,总结出:对于普通高校一个班的学生:爱学习者、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不爱学习者大约各占三分之一。混合式教学只能在爱学习者、部分有教师带着能跟着学习者中开展。

4.开展翻转式教学合适的组数和人数。根据翻转式教学的特点,必须进行分组进行。通过教师采用翻转式教学的尝试,总结出:最好是一个班的学生分组不要超过10组,每组学生人数以5~6人为佳。每组学生尽量做到成绩好差搭配,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前自学、勇于思考,都有讲解或解答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每位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5.哪些教师适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对授课教师有所选择。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现在,尽管许多刚入职的老师学历高,但是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是不可能搞好混合式教学的。所以要保证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必须首先在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喜爱的教师中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我们不能跟风,为改而改,为混合式教学而混合式教学,教学管理者们必须让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发扬光大,真正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真正让混合式教学惠及学生。

四、对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评价

现在似乎有一种趋向:混合式教学必须取代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代表先进的教学,传统教学已经过时;如果在教学中不谈混合式教学就感觉落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不放、应该接受新事物,但必须做到两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传统教学可以认为是经典教学,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今天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认为是传统教学+互联网技术。如果没有传统教学手段为基础不可能形成优秀的混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