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
1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
1.1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既可发挥教师组织、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随时、随地进行自由、自主地学习。
1.2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一种朴素的教育理念,孕育、萌芽、形成于中外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之中。国内外学者围绕有效教学开展的研究很多,但对有效教学的内涵如何界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见解。根据相关文献,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客观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适当的教学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自我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和结果双方面的有效作用,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1.3混合式教学对课堂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它所依靠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念和技术支撑,特别是对以数字化教学形态呈现的高职课堂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结合网络化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依靠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老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校兴趣,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
2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责任感
混合式教学首先要求授课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要及时更新知识,根据行业发展、就业趋势、岗位需求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其次,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要求授课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无论是线上教学资源的制作,还是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都要求高职教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将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将学习形式多样化。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要求授课教师对混合式教学保持积极性和责任感,保持对学生的重视,对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视,对教学的不断反思和改进,使教学真正有效。
2.2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情感要素,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和完成线上线下学习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促使教师更精心的准备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此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3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
混合式教学离不开线上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资源既要保证一定的数量又要有质量,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能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要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对关键的知识点,抽象的、复杂的、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技能,要采用形象、直观、可视等方法展现出来,让学生看的懂,易于理解和掌握
2.4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线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效果,也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线下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与线上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应根据线上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线上学习的重复照搬,而应该是深层化、具体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可以采取小组学习、展示汇报等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3.1目标性原则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要有目标,不仅每个教学单元要有目标,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要有目标,而且要把单元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顺利有效地进行。
3.2评价性原则
要想落实教学目标,就必须根据学生表现、状态和学习情况,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这就是评价性原则问题。混合式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依靠教师做好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可、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3情感性原则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方式多样化,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微信等多种交流工具开展教学交流,避免了学生因面对面害羞而不敢与老师交流的情况。师生通过论坛、话题讨论等板块活动增进来感情,活跃了气氛。作为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学习、理解,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会去接受、信任、接纳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宽容与理解学生;学生也更加信任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4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基础课的有效教学实践
4.1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目标设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岗位技术要求,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3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7的基本操作,掌握word图文混排的操作;会使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了解网络基本知识,学会使用浏览器和internet工具。(2)能力目标。具备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岗位中的问题,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生活、工作的习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
(1)案例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学生边实践、边做、边学,老师针对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做相应的引导和咨询,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2)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任务分解、教—学—做和经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教师布置任务一小组制定方案完成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工作岗位任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探索与学习,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门的求知欲望。(3)综合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化解重点和难点,进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综合运用“优慕课”APP、微课、视频、教学动画、教学资源库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4.3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有效实施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自学、讨论、作业和测验等环节,教师通过“优慕课”APP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步骤和要求完成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观看,完成自学测验或作业。教师及时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完成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线上学习学习任务,同时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情况,对测验或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错点,做好线下课堂教学准备。(2)课上学习。线下课堂教学是线上教学的巩固和提升,解决学生线上学习遇到的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课上学习分为线上学习反馈,课堂任务创设、任务实施和评价提升四个部分。教师根据线上学习中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带领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汇总提炼,确定课堂实施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巡查和答疑。实施完成后各小组进行作品的展示和汇报,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点评和和总结。(3)课后拓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外,更要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相结合,因此课后的能力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优慕课”APP布置课后任务,通过任务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师生通过微信、QQ、网络教学平台等工具进行实施方案的探讨,学生完成拓展任务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分享,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4.4课程有效教学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知识点都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课程理论知识由网络教学平台自动评分,学生的实践作品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综合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的评价学生出勤、课前预习、线上学习活跃度、测验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有效的帮助教师了解和反馈学情,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优化教学流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便捷和高效。
5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课堂讲授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发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很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线上—线下—线上、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过程的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提高师生教学满意度,这对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实效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范文2
作者简介:宫婷,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杨海能,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愈发明显。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课为主,互动交流较少,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体现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又能发挥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效结合了线上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是新时期推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路径。
一、现状窥视: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授课效果不理想
行政法学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行政法学涉及多个领域,理论知识较多,在课程安排上一般是将其安排在民法、刑法等基础学科之后。传统行政法学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课前阶段,主要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学生预习;二是课中阶段,是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基于课件内容进行行政法学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知识;三是课后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布置和批改作业,学习完成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师生之间联系较少,课堂互动不足,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不够,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热情,这也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教学情况见表1:
表1:传统行政法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工作情况
总的来说,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主导,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思想
传统的行政法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授过程的中心。课堂中教师以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系统的讲述行政法学课程知识重点,而学生只需要对讲授内容进行记录和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课堂中心,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1]
(二)学生实践基础薄弱,学习效果一般
行政法相较于民法和刑法而言,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而行政法学的相关知识涉及内容较为复杂,加上学生很少参与行政法的具体案件的处理过程,对行政法不能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也很难真正理解案件,这就导致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一知半解。[2]因此,教师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用高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法律人才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被动,缺乏学习自主性
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向相对单一,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够了解。而部分学生没有提前预习,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听课中理解不深,长时间之后便会对这门课程有了抵触、畏难情绪。
(四)教学模式固化,缺乏积极创新
传统的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是在固定的时间,以课堂为场景,基于课件进行课堂教授,[3]教授的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电脑课件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另外,很多教师的对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仅为考取较高的书面成绩,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创新、应用等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4]
二、原因检视: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一)教学观念滞后,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在传统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理念理念中,“教”是中心指导思想,教师通过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析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的方式被动接受,整个授课过程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最后学生通过背笔记的方式应对期末考试。[5]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但他们对行政法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缺乏探索意识,实践运用能力不强。
(二)师生缺乏有效互动,授课过程乏味
传统行政法学教学模式中,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多表现为课堂提问,学生对课程讲解以及案例分析很少参与,师生之间联系较少,课堂生机不足。
此外,传统的线下课堂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的了解,教师讲授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模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主要是老师以PPT展示的形式对课程知识进行讲解,由原来的口动式灌输转变为多媒体式灌輸。讲授内容上主要是对概念、原理以及法律特征和实施条件、实施程序进行分析和讲解,虽然加入了案例分析,但受实践因素的限制,学生对具体案例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再加上许多教师讲课内容按部就班,缺乏新颖性,很少结合视频网络手段,学生的听课兴趣不高。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激励措施不足
传统的行政法学教学评价中,课程完成情况是衡量教师教学情况的主要标准,而对课程设计、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效果等内容重视不够,容易产生教师敷衍、期末划重点应付考试等不好的现象。而对于学生,考试成绩是评价其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期末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了这门课程,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解程度、实践运用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三、解决路径:构建行政法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行政法学和民法、刑法等基础学科一样,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是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案例事实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模拟实践、角色重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行政法学案例之中。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工、资料收集、交流分享、情境模拟式等形式,实现学生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而不仅是被动接收者。
(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在行政法学教学方法上,应从单一走向多元共存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对线下课堂教学的“技术赋能”,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共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利用慕课、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同时通过交流平台与学生建立联系。[6]在线下教学中,教授要将线上与线上的课程知识进行串联,建立与线上课题的有效衔接,通过建立小组、分配任务、交流分享等形式推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7]
(三)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为提高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生效率,必须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课程内容设计。[8]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行政法学课程结构,以及线上和线上课题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线上课堂内容与线下教授内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结合行政法知识章节,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组分配,由小组成员自主分配任务、收集材料、制作课件,然后通过派代表进行内容讲解,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分享,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行政法学课程知识构建的参与程度,也能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课堂监管,健全线上管理监督机制
线上学习不同于线下的面对面授课,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实际听课情况,这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拖延、应付甚至是章节测试抄袭等情形。因此,这就需要完善教师作业和截止时间的提醒、课堂签到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监督功能,以此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线上课程作业。此外,可以考虑给行政法学任课教师配备一名助理教师,协助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以及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能分担教师的线上线下教学监督管理工作。[9]
(五)实施动态考核,创新激励与考核评价体系
1.多元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建立和健全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而言,应当侧重对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共同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之内,通过对教师线上工作量的大小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教师和学生依托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10]
2.动态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根据行政法学课程的特点,应建立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学习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是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考核。线上平台的成绩应综合考虑课程视频的完成情况、签到学习情况、线上讨论的参与程度以及线上测试等。线下的考核应根据学生课堂中的综合表现,如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着重考察学生的分享交流能力,以及对案件的分析合知识的应用能力。[1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混合式整合
G642.4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一、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整合,推动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1.传统课堂“变身”2.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学习,光靠课堂上老师"喂养式"的教学远远不够。科学研究表明,带有主动意识的探求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和获取知识的效果。”这种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又被称作是“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 学习时空不受限
通过加入信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使传统教学课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同步递进的大班教学,使很多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因赶不上老师进度,而逐步产生厌学思想,甚至于放弃学习,而“混合式教学”,通过互联网环境,使学生多了课前预习及课后补习的渠道,知识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三、解决由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交互渠道,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中面对面教学的不足有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混合式教学? 特别是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上,我们一致认为,线上离不开网络资源,线下离不开文本资源,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是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的。
课前:
1.充分利用媒介推送预习资源:通过平板电脑、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多种方式将任务单、微视频推送给学生预习使用。
2.监控预习效果:比如在布置听课本单词、对话录音作业,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结合进行:1)学生根据文本,听音跟读,家长签字2)使用一起作业网的“主观作业”功能,让学生录音并提交,这样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的听力和朗读效果。
3.课前调研,提前了解学情。1)课前问卷调查。2)在一起作业网上,查看学生作业情况,根据学生“在线检测”的情况,对于出错率较高的单词或句子,在新课开始前在全班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下。
课中:
1.资源包有效呈现文本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动画,结合传统课堂的任务导学,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的同时,保持学习的好奇和兴趣。
2.利用微视频攻克重难点:在课堂上展示微视频,并提出相应的任务,这样即有利于学生的课上学习,也有利于部分学生课下的巩固和复习。我们微视频的主要来源有:自己用手机录制;肥城市小学同步学习网、泰安教育云平台,乐教乐学网、一起作业网等网络平台来下载。
3.检测巩固:
(1)利用一起作业网中的“智慧课堂”进行检测或拓展。
(2)利用自己制作的听力材料进行听力检测。
(3)使用“乐教乐学”网或“学习任务单”设计检测内容。
(4)在对话学习后,我们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n后:
1.布置当天作业和复习任务。
2.推送新的预习任务单。
总之,混合式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混合式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J], 2004(3).
[2]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
[3]余胜泉.混合式教学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D].2000-6/2005-7-9.
[4]路秋丽,余胜泉. 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慕课环境;《国际贸易实务》;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慕课的发展背景下,为传统教学带来了改革契机,呈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实务》属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首先,课程专业性强,教学内容多,从交易磋商开始,一直到履行合同,每一个细节与环节中都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学习起来内容多,进程慢,学习的难度偏大,记忆性与理解性较高。其次,课程实践性强,实训任务大。如果基础性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与诠释,那么就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实践效果。接下来,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仅仅使用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的学习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最后,传统视角下,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训次数有限,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鉴于此,使用何种方式利用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慕课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如何设计,就成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二、慕课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在实施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外贸行业人才的发展需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外贸操作核心业务能力,还需要学生满足多元化的建设需要。一般的情况下,外贸进出口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很强的技能性,需要在真实的案例中,按照国际贸易的程序进行学习,那么才可以达到工学结合的主要境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的内容部分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点:第一,交易准备课程内容部分;第二,价格核算课程内容部分;第三,交易磋商课程内容部分;第四,签署合同课程内容部分;第五,出口合同履行课程内容部分;第六,进口合同履行课程内容部分。在慕课的背景下,构建混合式的模式设计,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对进出口具体任务进行有效细化。一方面需要将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现出来,另外一方面需要展现“线上线下、学训合一”的教学理念,为下一步的内容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首先,课前,需要学生使用在线平台,领取需要预习的任务,在浏览的过程中为下一步的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用在线测试的方式,根据使用的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反馈过来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引入案例,强化对应的知识点。在实训任务得到有效的建设之后,就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加大点评的力度。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协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团队的责任心。在课后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的需求,合理的布置任务,以线上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在不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基础上,加大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在慕课的基础上,以“线上+线上”的混合方式,灵活的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对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契合度,达到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主要境界。例如:在学习“CIF贸易术语”相关内容的时候,第一,属于自学引导部分。在开始的时候,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的需要,明确线上和线下的学习任务,分析其中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控制好时间与进度,达到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之后,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在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下,清晰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视频或者是动画、新闻链接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信息的全面向与整体性。学生在观看了这些线上的资源以后,就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并将预习的成绩反馈到平台当中。测试的次数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通过结果的查询认识到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哪些属于需要解决的重点。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进行思考,如果还不能解决,就可以将问题留到课堂当中,听取教师当面传授。教师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在平台上设置了“学问堂”模块,不管是预习的内容,还是课堂上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探究,并实时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属于课堂深化部分。首先,在自学完成以后,学生由于个体性的差异,预习得到的成果是不尽相同的。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的情况,分析其中的难点与重点,使用问题导向的方式,保持内容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线下的授课中,获得不同层次的进步。其次,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需要先对预习中存在最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公布出回答正确的同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性的细致讲解。接下来,难点的部分,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点的真实需求,对内容进行细致的化解,保持有效的吸收性。最后,综合性实训与操作部分。教师主要是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缩小教学知识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另外,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还融入了丰富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利用性。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流程模拟的方式和角色演示的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以此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三,知识的巩固部分,需要结合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强化实际的操作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课程考核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学习行为与期末综合考核等几种方式。在平时的学结过程中,可以使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保持评价的全程性与动态性。其中,成绩配比安排上,线上成绩60%+线下期末考核40%=总评成绩。线上计分标准:视频在线学习占据了20%的比例,作业考核占据了10%的比例,在线测试占据了20%的比例,在线登录签到占据了5%的比例,在线讨论和学习占据了5%的比例,线上成绩共计成绩的60%,线下考核占据40%的比例。在不一样的模块中,不同的模块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知识的综合化性应用情况,涵盖的面积较为广泛,评价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的命名可以与不同的国家挂钩。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慕课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课听不懂,下课记不住,作业抄袭,考试前磨枪等问题。在效果中,混合式的教学的模式呈现以后,不管是学生的互动力度,还是学生的参与度,都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并且平均学习进度达到了94.57%的比例,如图一所示。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优秀率达到了47.36%的比例,及格率达到了94.21%的比例,如图二所示。在多维度的评价下,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小组之间的相互监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性的跟踪。不仅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指导的针对性,并且还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展现了模块化的功能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慕课的视野下,混合式课程改革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不仅解决了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解决了实训任务量较大等问题。将慕课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重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延伸,缓解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个体矛盾,强化实践实训能力,满足评价需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雷宏淼.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探讨———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0(12).
[2]李旋.基于翻转课堂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8).
[3]刘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150-152.
[4]金楠,阮志鹏,林琦.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7).
[5]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陈雪峰.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建;混合式教学
《应用密码学》是信息安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后续安全技术的基础[1]。另外,国家也提出了高校课堂教学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性变革的需求[2]。因此,必须要研究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对《应用密码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1现状分析
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比如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时新、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过程不重视及教学评价不多样等,这些导致了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与“学”相脱离。究其原因,本质就是没有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当前,我国正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资源逐渐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形态[3]。而且,国家正在大力推动MOOC、SPOC和微课等新型课程形态建设[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可以实现人才质量培养质的飞跃。因此,《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依托“线上MOOC视频”和“课程录制视频”的平台和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并在知识点中融入思政元素,采用重难点知识剖析和讲授、学生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师生协同构建课堂、重在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信息化技术跟踪学生课下、课上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终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教学设计
《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所依托的静态教学文本,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引领性纲要。本节首先说明设计依据,然后介绍教案设计的内容,重点阐述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最后分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新颖之处。
2.1设计依据
《应用密码学》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重在讲授解决问题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依据如下:(1)课程内容繁多且设计思路复杂,采用混合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自学更多的知识和内容。(2)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合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3)课程设计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
2.2教案设计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每一学时、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提问题等相关信息,编写了《应用密码学》教案。教案的编写以章为单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教具准备、课前测验、课堂问题、课堂讨论、课后复习、参考资源等信息。
2.3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斟酌设计。(1)课前准备。首先,在每一堂课上课之前,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基于本堂课所授知识点必须完成以下两个任务:①观看“线上MOOC视频”,以及观看“课程录制视频”,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课堂知识点测试”,做摸底测试。然后,根据学生“线上MOOC视频”观看时长以及“知识点测试”结果,教师动态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2)课堂教学设计。在学生了解了本堂课教学相关信息以及教师掌握了学生本堂课的知识点学习状态之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即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构建如下,如下图所示:①教师对“线上课堂知识点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②教师对每一知识点的重难点部分做详细讲解;③学生讲解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④基于课程特点及团队分组情况,每一组学生协作讲解知识点中的设计思想及设计实现过程;⑤其他学生对讲解内容的学生团队打分评价,实现学生互评;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针对知识点的开放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简单汇报;⑦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随机测试,实现过程性评价;⑧教师总结。(3)课后测试和评价。针对每一知识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特别是密码学设计相关的实践性作业,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另外,教师根据每一知识点学生课前、课上及课后的综合表现,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记录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2.4创新之处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协同构建课堂,教师重在课堂组织设计、学生重在主动参与评价,具体创新之处如下:(1)师生协同共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灵活建教学内容,做到目标明确、有张有弛。(2)师生协同共筑课堂过程。课程教学设计注重过程化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做到身临其境,学而有获。(3)师生协同公设评价体系。课程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所有学生参与的“教”与“学”的过程都量化成绩,实现课程评价的多样化和客观性。
3教学设计实践
分组密码是一种对称密码体制,是《应用密码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是理解和学习后续课程其他密码体制的根本,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但是,分组密码是学生第一次面对的密码体制类型,所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其设计和实现更加关注思路和方法的设计,对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首先自学线上视频和课程视频资源,做到先入为主;然后以分组的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自我学习、自我讲解、团队合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布置实验作业,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如下:(1)教师首先对重难点及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得学生关注学习的侧重点。(2)基本概念一般比较简单,由学生进行讲解。(3)设计与实现部分较为复杂,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补充,查漏补缺,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4)最后,教师布置习题,实现课堂巩固。以上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强调师生共建“课堂”,协同重构教学内容、共同实现教学过程、融合评价教学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新颖之处如下:(1)教的特色:重在重构、设计和评价。设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修订教学内容(闭环)。(2)学的特色:重在参与、主动和实践。确立学习目标→实现主动学习→形成学习自评→提升学习目标(闭环)。(3)“教”与“学”之间的关联:师生之间从始至终的协同共建课程。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融合。
4结语
本文探讨了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在《应用密码学》课程具体章节上的实践。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AI技术对教师的“教”的过程和学生的“学”的过程进行记录并实现行为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光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62-63.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张宁,谭示崇,傅晓彤,杜小刚,李晖.基于SPOC和翻转课堂的现代密码学课程改革总结与分析[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9(6):89-9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范文6
摘 要: C程序设计是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该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教学,阐述了教学原则,以算法为中心,并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师生间互动,尝试MOOC、SPOC、微课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紧密结合,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C程序设计; 计算机; 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102-03
Research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C programming course
Xiao Xiao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Abstract: C programming is a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t's difficul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principle, i.e. take algorithm as the centre, and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uts forward tha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lassroom, and try the blended learning which combines th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such as MOOC, SPOC and micro courses etc., combine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 with the theoretical classes closely,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 programming;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 blended learning; teaching quality
0 引言
程序设计是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许多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都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开门课”。C语言程序设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建立良好的编程习惯,练好程序设计的基本功,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该课程影响面大,教改项目也层出不穷,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于该课程“听懂不容易,动手更不容易”,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如何提高C程序设计课堂理论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产生探索和钻研的动力,进而顺利地踏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是教改努力的目标。
1 理论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算法为中心”的问题求解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因此,C程序设计的教学要摒弃以语言语法规则为主的讲解,代之以“算法为中心”实现问题求解,注重算法分析,突出算法设计,建立计算思维,围绕算法展开程序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循序渐进,让思维螺旋上升。
把常见的通用算法逐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理解到简单的模仿,最后能融会贯通自主创新。C程序设计课程毕竟不是算法课,在算法的选择上需要斟酌,难度要适当,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最好能提高学生钻研的兴趣,不仅能够在本门课程中起到作用,还能为后续的课程做好铺垫,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后续的算法类课程。
1.2 教学过程要时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基本上处于零起点,无程序设计基础,如果教师只是一厢情愿的照本宣科,会让学生丢失学习兴趣,不仅这一门课学不好,更会让学生无法热爱编程,甚至无法胜任本专业的工作。相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课堂传授的知识原本就是有限的,唯有依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让学生踏入计算机科学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不间断地终身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感受编程之美。要讲究设置悬念,而不是平铺直叙。通过大量的例题,让学生先理解再模仿。精选的例题务必引人入胜,让人饶有兴致。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一定要积极并及时地处理,不留死角。有统计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持续的重要原因,不是简单的惰性,而是遇到困难[1]。如果教师解惑做得好,学生一定能学得更好。实验教学和课后作业可以使用在线测评系统平台,学生提交代码系统就能判断正误从而提升学生的编程兴趣。
2 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替代单一讲述
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理论课堂主要靠教师单纯讲解,再加上大屏幕上多媒体幻灯片辅助。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因为教学方式单一而产生疲惫,可能开小差错过知识点,连锁效应又会恶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
⑴ 案例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点隐含在案例里,设计趣味性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引入、分析、讲解,明确该案例涉及哪些知识点,以及如何求解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模仿,从而改进和创新。案例的选择可以源于生活,难度要适中,同时简化背景[2]。将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 任务驱动教学法。编程累计行数和单个程序行数是衡量编程的两个重要指标。以解题为主的编程训练能提高编程累计行数,但却会止步于单个程序行数。小规模、数学型问题成百上千行代码,却很难让人体会到“开发的感觉”。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弱,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在学期中或期末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把重要的知识点融入到相关项目的模块中,让学生带着需求学习。
⑶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设置相关悬念,提出恰当的问题[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之前学习的程序设计、数学、英语等,也包括生活经验和常识。通过启发和拓展,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采用互动讨论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
从软件工程人才职业素质[4]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演讲与表达能力是软件工程人才必备的非技术性素质,这也成为企业单位招聘时决定是否聘用的要素之一。然而,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在四年大学生涯潜移默化的渗透。
比如在C程序设计的理论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适时安排一些案例,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然后按小组发言,教师对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归纳。对于较大的任务,每一组的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问,让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互联网+教育的风潮下,互动讨论又多了一种新模式,就是“翻转课堂”。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看新课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完成作业。这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逆序创新,把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颠倒[5]。翻转课给学生更多学习自由,便于师生沟通,其一时风靡全球,受到很多老师的推崇,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的课堂最后无法继续翻转,让我们看到,“一刀切”地实施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在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中找到符合各个学校情况的最佳结合方法。
2.3 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
在新时期的网络背景下,各种网络信息平台涌入,MOOC、SPOC、微课几个概念接踵而来。MOOC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课程资源和资料都是免费公开,面向公众,没有准入条件。微课以精彩简短的视频呈现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SPOC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有一定的人数和条件限制。这些新的教学资源无一不是强调学生的自助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自学空间,增强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实践证明,没有任何资源能取代师生面对面的授课,因而随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层出不穷。
国内MOOC平台上推出了名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就有7个[6],基于MOOC的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基础视频,完成部分知识测试,带着疑问和思考来到课堂。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先巩固知识点,即强化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再进入程序训练部分,即案例分析,案例改写等。SPOC面向某校某班的学生,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1]。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课后可以反复观看,网上的作业可以巩固刚学的知识,遇到问题可以求助于论坛和名师。对于教师而言,不需要花费精力录制视频、设计作业,从原来的面面俱到地讲解过渡到对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微课可以将知识颗粒化,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行录制,手机终端把课堂搬到任意地方。无论哪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开展的时候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新型混合式教学增强了面对面课堂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2.4 以实践教学效果的反作用促进理论教学
有人说,编程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示范、指导、纠错固然重要,但过眼千行不如手敲一行。理论教学中,受教师讲述、学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接受到,只有将这些知识点放入具体的题目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巩固。用程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最终落实到语言实现,其中要经历编辑、运行、链接、执行一系列的过程,当结果出错时再重新编辑调试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遇到没有掌握的知识,再寻求解答,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同样的问题会再次出现时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加深印象。
3 结束语
C语言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概念多,逻辑强,语法繁多,规范极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务必做到因材施教。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充分利用、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扩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可能。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些方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苏小红,赵玲玲,叶麟,张彦航.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5.7:60-65
[2] 常梅,李迎秋.“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
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2:82-84
[3] 苏畅.提高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教学质量方法的研究[J].吉
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4):90-92
[4] 安俊秀,李超等.软件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8:17-19
[5] 陈维维.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概念辨析与应用反
思[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11(6):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