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教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基础教程

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1

[论文摘要]在多年的公路工程管理专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采用以研究型教学方法为本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既可解决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

1 引言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众所周知,所有建筑物都坐落在地基上,都通过基础把上部荷载传递给地基,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上部结构的稳定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房建、水利和道路桥梁等工程的兴建均离不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理论支持。该课程涉及的工程问题复杂多变,有时甚至出人意料,而且解决的手段和方法通常都不是唯一的,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研究型教学模式,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开展创新性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性。因此,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用教师精讲为主、学生自学为主等方式,寓启发式和工程实例教学于其中,各种方法相得益彰,取长补短,这样既可解决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又能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立足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需专业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2 教学方法

2.1 以研究型教学为核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点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教学;其它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程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例如“土压力”、“沉井基础”等,学生以前从未听过,单纯让学生自主学习,肯定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授课进度。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门课的最佳状态,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听了一清二楚,知道哪些是需重点掌握的,哪些是需一般了解的。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而且要讲解、启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重点突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计算主(被)动土压力的朗金土压力理论是基于土的强度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发展起来的,课前先安排学生复习土的极限平衡理论知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学生便易于接受朗金土压力理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设计等计算中都需计算土压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土压力计算的重要性。教师精讲的同时,不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创新打好基础。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产生和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也许很快就会被更新,要适应这种变化,人们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一辈子在学校学习,而是大部分要靠自己自主学习,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就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师确定适合于自学为主的内容,例如“地基处理”一章,浅显易懂,鼓励学生不仅阅读教材相关知识,而且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教学系统自主学习,在自学基础上写读书报告。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能充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自学能力。

2.2 在教学中贯穿工程实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研究型教学不仅注重思维认识事物的结果,更注重思维的过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思维方法。将实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运用于教学全过程,是研究型教学的需要。

实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例如在讲授“土坡稳定分析”时,紧扣所讲知识,恰当引用工程实例,如2006年2月15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发生滑坡、直接经济损失达626万元,学生听了以后,为滑坡造成这么大的经济损失而痛心,治理滑坡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土坡稳定分析的必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平时所能见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引导启发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介绍“土中附加应力计算”时,可以采用自学为主教学方式,因该节涉及具体情况较多,可提示学生从各情况的荷载分布、作用面积、坐标选取、计算公式几个方面列表学习,并画出示意图,这样不仅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学习和总结规律性。即使是精讲为主的内容,也不意味着教师从上课不停地讲到下课,满堂灌,不顾学生的反映与接受程度,而是要想办法给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导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主动接受所讲内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充分备课,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每个教学环节,对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

3 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和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其拥有人力资源优势的竞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多次强调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大学之良窳,几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否,而师资为尤要。是以吾人之图本校之发展,之图提高本校之学术地位也,亦以充实师资为第一义。”

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及时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教师在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强自身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工艺及时传授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走在本学科的前沿,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起点的学生,为学生的发挥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师考核标准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校教师忙于科研和生产服务,可能意味着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会减少。研究型教学却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教育事业全身心的付出,因此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关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重心的工作态度,为高等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

4 结论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采用一整套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启发式和工程实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积极性很高,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其在竞争激励的社会中,始终处于优势奠定了专业基础。为了保证好的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伟,杨尧志.论《土力学基础工程》教学与培养创新人才[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70-71.

[2] 汪劲松,彭方雁,汪蕙,等.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26-28.

[3] 王大鹏.研究型教学范式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8-120.

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2

关键词:通识教育;基础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9-02

基础力学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从知识结构方面看,力学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后最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课程属性方面看,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强调建模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和构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科学与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以知识传承为中心,即单一知识结构、单纯知识传承、单调的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不适应新时期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个性、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师生间不仅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而且还传递和领会教学大纲未规定的态度、意愿、情感等个性和心理方面等看不见的内容。教学不再呈现一维、单向、静态的教学结构形态,而是一个多维、动态、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基础力学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有着很好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与工程背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力学文化。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将现代教育理论、科技发展史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入力学的课程教学之中,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地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情趣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人文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而专业教育则依托特定的背景,重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打造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构建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由多个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学Ⅰ主要为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力学兴趣和人文素养,由通识课和研讨课两种形式。目前已开设9门,涉及科学与技术、方法与技巧、哲学与思维、科学与人文等不同领域,如《无处不在的力学》、《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工程科学与力学文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技术》、《变形与破坏》、《生物力学浅谈》等,具有名师挂帅、小班上课、师生互动、考核灵活的特点。通识教学Ⅱ主要面向高年级有一定力学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旨在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如《力学与实践》、《微纳米力学》、《流动控制与飞行器的前沿探讨》、《固体力学实验技术》等,采用研讨课、实践课、专家讲座、工程训练等多种形式。另外,在教学计划中还专门设立了通识教学模块Ⅲ,即对每一门课程都规定了相应的自学和研讨学分要求,实行单独计算、单独考核,以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自学,并淡化专业概念、扩大专业内涵,将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和良好互动。

三、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打造个性化教学平台,为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力图提供最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个性化教学平台由四个部分构成。(1)专业分流。根据学校大类招生的安排,新生入学一年后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施专业分流;原数理综合班学生在入学两年后按照个人意愿在院内再选择专业。(2)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工程力学》开设的常规班和外语班;《材料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试点班;《结构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创新班等,开展因材施教。目前已实3届,普遍反映良好。(3)模块教学。按照课程要求、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组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如《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实验结构力学、程序计算、工程测试训练等多模块课程模式,其中基础理论为必选模块,其余的模块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在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组成不同形式的模块,以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对象,如多学时、少学时模块;独立、非独立设课模块;创新实验、课外设计等模块可多达12~14个。(4)情趣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进行自主式学习和研究,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品尝再发现的喜悦。如《材料力学》中的创新实验自主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生活观察,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论证、设计、搭建和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因而每个实验都各具特色。《结构力学》中的实验实践、工程训练和小论文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弹性力学》中的学生调研—立题—研究—小论文—答辩—评价等探究式学习程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2010年的统计,新体系实施后,表面上各基础力学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优秀率分别提高2.0%、2.7%和10.8%。数理综合班约有5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导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几年来,共建设各类基础力学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12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初步完成了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有17人在“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奖;并获上海市大学生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二等奖。

四、以社会长期效应为尺度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逐步采用学术和社会贡献度的评价标准以及同行评价的方式代替目前的论文、项目和工作量统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从整体上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以及对科学与社会的贡献,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规范教授上课考核制度,倡导名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把教学质量与就业率和考研率脱钩,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随访和反馈制度,让社会评价成为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参考文献:

[1]王芳亮,杨必武,张广杰.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0,(23):37-38.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3]朱怀亮.基础力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析[J].高等理工教育(专辑),2010,(12):95-97.

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是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最为重要的场所,直接关系到老师是否能顺利有效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笔者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多年,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有自己的研究,笔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总结出了面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应该采取的对策。那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初中地理进行教学呢?笔者想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中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好坏及其成效的大小不仅跟自身因素的高低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跟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关,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

1.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很多初级中学来说,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初中来说,眼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缺少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也缺少必备的现代多媒体信息设备用于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这些学校来说,语文、数学、英语等正科尚且没有足够的条件保证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地理的教学只能依靠地理老师的嘴巴进行口头传授以及双手的粉笔描写了。即使是具备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学校,在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也会出于认为地理是不重要的学科这样的观点,而并不使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地理老师来讲,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要么是死记硬背地理老师教授的概念和理论,要么是大量练习地理老师给出的试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们更加地感到地理学习的恐惧,更无从谈起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观念陈旧落后,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地理课程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而言,在地位上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加之初中的地理课程又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学习的内容要点既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又包括人文社会现象,并且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那些习惯运用逻辑思维的男学生来言,地理的学习无疑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的时候他们难以提起兴趣认真听讲,下课后也不能顺利完成家庭作业。

二、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1.科学地使用教材

初中地理教材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只是依据教材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开展教学,老师可以在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历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老师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是不够完善的,老师们也应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来对书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加以完善,老师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按照书本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老师们可以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教材中的一些图片,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时区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单纯地靠老师灌输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总结传授给学生。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并不容易,想要很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老师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是很大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讲课,让学生成为小讲师,学生根据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来讲述知识;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中国地图和中国铁路干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中国地图,学生自己去动手画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经到来,初中学生们大多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老师,老师可以查询到的知识他们可以查询到,老师查询不到的知识他们也可以查询到。因而,初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一自然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时候,地理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的模拟画面和动态图画展示给学生们,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地球自转规律的理解,地球自转的动态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4.对老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对老师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只是依据学生的成绩,学校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组织这些专业人员去听老师讲课,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三、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老师们没有深入钻研课本、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反思

新的历史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通过教材设计多样的教学导入、学习探究、学习评价、动手实践、主题活动等板块,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历史教师,纵观人类历史,对社会的认识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课堂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毕竟是基础教育的阶段,应该严格按照 课程标准来授课。本人按照新课标、川教版新教材实际探索教学多年来,感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新课标,新教材,有新的思考与困惑,在此,个人将从教学与评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谈谈面临的困惑和思考。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带给我们的思考

目前达州市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是由龚奇柱主编的川教版教材,该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最大的亮点就是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给出了这样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历史意义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从此描述来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很高的。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相关的哲学知识,他们难以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正因为特别强调能力,反而忽略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知识,轻能力的观点固然不对;但是一味地为了培养能力而忽略知识储备是否可取呢?值得商榷。历史作为一门文字科目,学生要想具有各种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恐怕前提就是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行。虽然新课标不要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至少一个粗略的脉络我觉得还是应该要让学生知道,而且现在的高中新课改后,对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如果初中不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高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初中教学既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毕竟知识是根基。没有根基的能力培养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带给我们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一般原则。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教师往往有收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老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这样我们既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但是又不敢过于放开。开放式的课堂很好,但是这样我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毕竟我们还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现在历史课程内容很多,不管是课内知识的掌握,还是课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大量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新课改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新课改也就变成了新瓶装旧酒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带给我们的思考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1]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价值观教育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

虽然在教材中有很多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的。比如八年级下册的《艰苦创业的民族的脊梁》,这样的课文是很能感染学生的灵魂的。但在教学评价时,我们并不会考虑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么变成政治教育,要么就成为新课改的一种噱头,没有任何意义。

四、教学与评价带给我们的思考

历史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从评价功能到评价对象和方法,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评价标准的确很有特色。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不过在中考的制约下,家长、学校、教师都面临升学的压力,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也都涉及到升学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学校、教师极有可能回到原有教学方式。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最主要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

不过,可喜的是,历史新课程已经在顺利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改变。虽然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课为主,但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的学习行为融在其中,这些教学模式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和掌握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

我们将用爱迪生的话来勉励自己:“失败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在于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会成功的证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参考文献:

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5

一、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1. 内在原因。

有些人学习压力大,自尊心较强,产生厌学。这部分人总想在各方面特别是学习上名列前茅,平时学习也很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成绩总是不理想,多次尝试多次受挫,使之产生畏难情绪,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厌学。没有理想,缺乏学习动力也产生厌学。这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在他们看来,学好了不一定将来能干好,索性就放弃了学习。把心思放到别处,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 外在原因。

(1) 家庭的原因。

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形式简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学生加压过大,目标定得太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唠叨,甚至打骂,总想用暴风雨式的“快餐教育法”取得成效,结果恰恰相反,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索性放弃了学习。

(2) 社会的原因。

部分学生受就业难的影响产生厌学,认为现在大学生毕业时国家不包分配,到时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找个机会去打工赚钱。也有些学生步入网吧,迷恋游戏,搞早恋,在吃穿用方面搞攀比等,把精力进行了转移,产生厌学。

(3) 学校的原因。

教师教育方法欠妥,多数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对那些在学习中总是掉队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用冷言冷语去挖苦学生,挫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搞满堂灌,不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加课,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从而出现厌学的心理。

二、 矫治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策略

1. 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水平设置不同的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其自我学习效能。另外,教师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显示才能。教师也可采用个别奖励与集体奖励相结合,针对某个学生某方面的成绩作一对一的奖励,或者以小组为着眼点,只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并达到目标,就能获得奖励。这样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小组或班级中的位置。从而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时常向学生介绍心理保健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有了健康的心理,学生就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就可排除厌学情绪。作为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心育心,帮助学生转化厌学心理。

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信息课程 教学策略 分析

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

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2]王贤文,谭梅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突围[j].中小学电教,2008. 

[3]姚永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