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1
贝聿铭有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因为景观规划处于一个交叉领域,它与地区旅游发展的各个部分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接,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忽视,通过景观规划,可以将各部分合理、有机、系统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性的整体,只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让地区旅游发展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景观规划的特点
景观规划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它要求把环境设计与人的精神相结合,规划出更加符合本地区地方人文特色的旅游景点。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视觉设计,它的设计涵盖面非常广,大到整个城市甚至跨城市规划,小到一个垃圾桶的设计,这都是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部分。它要求在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时,达到物与人、物与景、人与景的和谐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满足人及自然的需要,是一门以空间技术为核心的工程技术。
旅游规划是以城市本身的自然、人文、地方特色为依托,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对本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统筹和设计。
二、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综合效益原则
整体布局的效果好,才能实现经济效益、自然环境保护的双重统一,所以,整体布局规划前,要考虑好景观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尽管有些不良的影响可以弥补,但有些无法逆转的恶性规划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这就要求规划者在做整体布局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的平衡,要结合自然,合理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规划体现出自然本来的生态美、城市人文景观的和谐美和融洽美。
(二)整体优化原则
如果要达到理想中的综合效益,就一定得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就是把整个规划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每个区域所能承载的游客数量都是不同的,都会有自己的承载限度,所以对于景观的规划设计,一定要严格地控制旅游区的游客数量和游客设施,要设计合理的游客容纳量,合理错开游客高峰期,从整体的高度上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景观规划的作用
对旅游区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有诸多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推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发展旅游项目,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推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此外,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旅游环境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合理的景观设计会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通过绿化植物的种植,可以净化城市的空气、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如果规划者能够把城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的景观规划中,将会对宣传城市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并成为城市的形象标志。
(二)有利于景区品质的提升
景观设计在对旅游地的植被、地形、原生建筑物等各项要素进行分析后,能够总结出有别于其他景区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将这种魅力大力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地方特色,提高游客辨识度,,激发游客兴趣,从而提升景区的品质,为景区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口碑,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提升景区景物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居民的幸福度以及生活满意指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总体环保意识,督促人民保护好旅游景区的景观设置
(三)有利于生B系统的完善
合理的景区规划设计可以充分地考虑到景区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完善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的绿化道路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一套可连续性、可循环的生态系统,提高旅游景区自身生态循环的功能,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后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四)有利于环保意识的树立
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在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景观规划纳入到旅游规划的体系中,可以促进旅游区资源的循环发展,减少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案例
位于四川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的阿蜀达花舞人间景区,是一个集阳光休闲、生态观光、山地游憩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阿蜀达地区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背靠苍翠官山,拥抱天寿湖,环境十分优美秀丽。阿蜀达在景观规划中花费了很多心思,一方面,设计师在规划的时候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色,种植了大片树木,构成一片森林氧吧,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了不同的鲜花、水果,使得阿蜀达花舞人间风景区几乎月月有鲜花,季季有鲜果,构成一大旅游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另一方面,阿蜀达地区多彝族,彝族的文化保存良好,设计师把这种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景观设计中,开辟了很多彝家壁画,吸引了很多热衷于此的游客。总体来说,阿蜀达花舞人间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旅游设计中确实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五、结语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2
(一)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大多数高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培养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学生,则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
(二)实践教学相对较弱,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大多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四大部分组成,但课程实践时间和认知实习时间较少,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距现代园林发展要求较远现代园林专业涉及的工作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同的层面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不同,对规划要求也不同。宏观层面的工作内容是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包括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的调查分析,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学科。中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场地规划,是对建筑、设施、地形、给水、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相互协调联系的过程。城市设计是中观园林的重要内容。中观层面的规划成果包括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门审批所需的文件资料,其规划设计的内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项目的详细设计。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花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小品等具体详细的内容。
二、园林专业教学体系分析
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偏重于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同时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教学,主要培养风景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设计、施工、管理、栽培养护、植物繁育等方面。
(一)契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园林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所包含的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囊括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因此,无论哪个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方面的知识学好学精,成为一个适应园林行业各部门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园林植物方向: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强基础、强实践、突出方向、提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教学符合教育规律。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教育、园林构成要素认知开始,到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复杂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的传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在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方向,为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构架了一个园林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保证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遵照学生意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持续发展的规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择业与自主创业的能力。
4、运用学院相关专业优势,依据知识群体组织课程模块,进行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科领域,重视学科交叉培养,突出学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课程大纲设置中采取专业方向“模块化”与拓展课程“巧于因借”的手法。专业知识模块化:一是园林规划设计模块,课程包括景观评价、公共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园林表现技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乡土景观、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景观安全、风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二是园林工程模块,课程包括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设管理与法规、园林工程概预算;三是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盆景与插花艺术、造园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园林苗圃;四是艺术设计模块,课程包括3大构成即Photoshop平面设计、3Dmax与动画设计;五是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课程包括环境规划学、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环境安全、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估、恢复生态学等;六是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风景区文化历史、风景旅游区规划、风景旅游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始终
1、教学实习和专业认知实习全面展开。丰富的游历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增强其对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认知和感悟。
2、专业劳动和专业调查作为培养专业精神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教学同时进行。通过专业劳动,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生产性劳动实践,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当代社会园林行业迅速发展,在园林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园林专业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改善学院园林专业学生教学状况不断努力。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旅游地产;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050-02
1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概念
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是指,为旅游度假者提供各种休闲度假的建筑和相关联的场所,直接用于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又被称作“第二居所”。这类地产主要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或已有旅游景区,通过利用这些较好的资源,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再加上一些休闲度假设施的建设,为购房者作度假或投资用。将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划分为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以地产开发为核心,地产的发展分别为休闲度假和旅游提供经营客群,而休闲度假和旅游又作为地产的配套工程。
2规划设计在旅游地产中的作用
有特色的规划设计已成为房地产业差异性竞争中的重要筹码,注重规划设计已成为开发商的基本思路,它在旅游地产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在整个地产开发活动中贯穿始终,是全局的指挥者,在规划设计统领下,其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二是规划设计可作为旅游地产营销宣传中的重要内容,实现地域文化展现的途径,成为旅游地产项目核心技术竞争力;三是优秀的规划设计可为旅游地产项目创立一个品牌,可根据其建筑风格造型、特色景观、环境氛围等判别出所在区域,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气。
3规划模式分析
3.1综合型模式――旅游先行
这类地产主要指依托景点,在旅游区内或旅游区旁边建造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餐饮商购、风景房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房地产社区。打破了传统单一性景区概念,组合了休闲、度假、居住等不同功能,它们相辅相成、组成一个配套完善、个性鲜明的旅居结合模式。综合型模式开发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吸引周边要素积聚,辐射带动周边人气和土地升值。典型的综合型社区模式为华侨城,让旅游先行主题引发地产开发,用旅游结合地产模式在异地进行扩张。
3.2景区住宅模式――地产先行
此类地产开发不依附现有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为本地置业者提供居所或出租为主要目的,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往往先投入巨资,专注于搞大型旅游项目开发,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区,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靠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房地产开发。这类模式的代表就是芙蓉城,以地产先行,融合民居建筑风格,以地域文化为项目内涵,极富传统特色。
3.3主题街区模式――保护遗存+开发利用
这种主题街区往往是传统轴线式的商业模式,利用历史积淀较为悠久的城市街区,通过对文化遗存区的整修、修复,保护现存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形成具有浓郁文化韵味和具有一定主题模式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按照商业街、特色主题街、特色文化街的形式,结合综合功能地展现出来,采用点轴结合模式,形成一系列的购物、餐饮、住宿等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该模式成功案例为上海新天地。
4规划设计探讨
4.1场所特征营造
从经验看,但凡成功的项目,均具有地域性、独特特征的场所。通过规划设计对场所进行营造,体现其独特个性、历史积累、多元文化交融,影响区域的文化和环境,创造属于自身的场所和生命力。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利用多元文化,把握具有较高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要素,形成特色环境,成为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的生命和魅力所在。上海新天地就是合理利用了历史要素,而深圳华侨城利用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各大主题兼容并举,富有特色。
4.2功能用地规划
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的功能应是多元化、复合性的,是集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社区,所开发的度假游憩区、商业配套设施、住宅生活区等多功能区域,可考虑作为一个超大街区来规划。公共活动用地可吸引人们活动,集聚人气,但如果缺乏居住用地,晚间将变成空城,会造成土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浪费。因此,规划区系统内部功能与功能,用地与用地之间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保证功能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各功能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4.3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区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应结合地形进行布置。外部交通应具有可达性、便捷性,注重休闲、度假、居住等功能地块的可达性,增强这些毗邻城市、较远地带的开发区域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从而吸引人流。内部交通建议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模式,不仅保证了步行者安全和舒适性,还增强了商业和旅游的活力。在旅游休闲区内,可采用形成环岛式的步行系统,保证内部空间的完整性,提供纵深开发。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滨海公路 景观设计 空间结构 生态种植 文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98-02
1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况
本项目是辽宁省滨海公路锦州市西海口至前三角段全长16.040公里中K10+660-K18+540段,本次道路景观规划路段是7.88公里,是“五点一线”辽宁省滨海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80公里/小时时,路基宽20.0米―23.0米,景观概念规划宽度为120米,绿化设计宽度为63米。其与陆续建成的滨海公路相接后将促进锦州市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及临港工业建设、推动临港经济快速发展。本项目是滨海公路锦州段起始段,项目沿线分布有锦州港、笔架山风景区,海滨浴场,以及工业项目及旅游度假休闲设施,本项目的建成必将加快沿线工业及旅游业发展,加快锦州市城市现代化进程。
2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
辽宁五点一线滨海路是集旅游观光路、产业经济路、港口运输路、科技示范路于一体的综合性公路,所以该景观设计定位于公路景观的生态廊道形成、交通运输安全、市容环境质量综合提高,具有示范功能的海滨景观路;锦州市西海口至前三角段滨海路7.88公里路段位于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特定的区位条件使该景观项目具有一级公路景观和市政道路景观的双重属性,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特质尤显突出,公路景观和市政道路景观的特色并含,公路景观和市政道路景观的功能并重。7.88公里滨海路道路景观段环绕锦州湾临近海湾浴场,西南连接开发区城区,东北延至低山丘陵自然地貌,沿途有龙王庙、老龙头公园等人文景观斑块,所以景观设计强化旅游观光,突出自然风貌、地域文化、乡土风俗,强化海洋景观特质,强化景观休憩功能、道路景观应与周围环境景观融为一体。
3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体现于于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系统,项目规划设计应充分思考服务于开发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系统性体现于滨海旅游区系统,项目规划设计应充分思考提升旅游服务职能,加强区域内的景观特质体现,全面提高视觉景观质量和地域文化景观质量;系统性体现于五点一线道路系统,项目规划设计应充分思考道路系统的整体性,完整设计起点及终点与整体道路的链接关系。
3.2 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安全要求:司机的安全要求――改善行车的视觉环境,减少司机疲劳,增强夜行的导视性。游客及行人安全要求――完善道路安全设施,解决混合交通的行车安全矛盾。景观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对环境的生理、行为、心理要求,设计可观、可嗅、可听、可用的,便利、舒适、宜人的滨海景观道路环境。
3.3 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化种植群落化、种植树种乡土化、城市生态景观有效恢复。景观效能利于旅游景观持续利用,景观效能利于生态补偿量的持续增长,景观效能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3.4 地域特色鲜明及景观实现可操作原则
景观突出海洋景观特质,突出地域文化景观特质。因地制宜,客观改变,经济、适用、美观,
4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此景观项目是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景观的延展,是风景优美的城市景观大道,是实现风景旅游城市的重要环节;此景观项目是自然景观的恢复,是飘扬在锦州湾的绿色彩带;此景观项目是地域文化景观与海洋文化景观相互融合的交响曲;此景观项目是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旅游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是连接锦州港、笔架山、海滨浴场的宏观轴线,是“五点一线”滨海路的亮点。
5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5.1 景观的空间结构规划
5.1.1 景观纵向空间总体采用“双轴相合、五区相接、多节点分布”的布局方式。(图1)
双轴,以滨海路及两侧20米绿化为生态轴,以沿路旅游文化景观规划分布为文化轴。五区,依据7.88公里两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点分为五区,分别是耸翠干寻、游岸听涛、碧浪浣沙、祥龙探海、鹰舞渔歌五区。多节点,以道路交叉的现实问题为设计依据,设计多个景观节点,解决交叉口的美观与安全问题。整体上形成连接自然的道路绿化生态轴同连接城市的风景旅游文化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系统完整的景观效应。(图2)
5.1.2 景观横向空间总体采用“层次鲜明,因借自然,三级递进,近、中、远相结合”的景观布局方式。(图3)
5.1.3 景观竖向空间总体采用“层次丰富,主景突出”的景观布局方式。
5.2 景观的生态种植结构规划
5.21.着力解决水平生态问题
以滨海路的植物绿化为人工生态廊道,与前三角山及后三角山的自然生态斑块相连接,楔入城市本底,形成整体的生态链接,使城市人工绿色廊道同自然生态斑块的有效结合,提高风景旅游城市的绿色生态效能。
5.2.2 因地制宜建立层次丰富的垂直生态系统。
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垂直分布林带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油松、侧柏林,主要优势度类型是油松、栎木林,侧柏林。在山海关――医巫山地区油松、栎木林可以出现在很低的海拔高度(100米以下),依据本地的植被立地条件和群落的生境,华北植物区系的油松、侧柏、栎类以及械树科、杨柳科、桦树科、榆科、次生灌丛等都适合该地区的地带性种植。以本地优势群落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建立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相结合的垂直生态分布,是本项目设计在绿化种植方面的指导性思想。(图4)
5.2.3 设计整体美观的沿路绿带。
设计负于节奏韵律的林冠线和林缘线,追求自然舒展的曲线之美;设计针叶阔叶搭配,常绿落叶搭配追求负于变化的形态之美,四季常青之美;设计追求花期,果期的分期搭配,追求长效的植物色彩变化;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间配种植,利于沿路绿色景观的(图5,图6)
5.3 景观的文化结构规划
依靠开发区大风景旅游区的建设,构建本区段景观设计的旅游文化景观轴线,融合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丰富旅游区的文化景观要素。
辽西地区文化历史悠久,发源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红山文化是锦州地区重要的文化现象,是较典型的中华龙文化的代表,此外红山文化还有彩陶、石器、石雕等生产、生活用具及艺术品,文化元素丰富。适用于老龙头公园区段的文化景观建设,提示出入文之龙的理念定位和形象设计。(图7)
辽西地区是古生物化石分布较广的地区,西起葫芦岛建昌,横跨锦州、朝阳,东到阜新不断地有古生物化石发现,包括恐龙、鸟、鱼、两栖、爬行、昆虫、植物等共二十几个门类。尤其在辽宁西部北票、朝阳、锦州义县等地,发现了保存相当完好的丰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群。将古生物化石物质特征设计运用于旅游景观路的建设,能够充分展现本地域生物历史文化特征。
锦州港的历史悠久,在本路段的设计中充分展现航海文明也是本地域的文化特征,沿线布置“中国古代航海船舶”,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景观。
6 景观的持续发展与影响预测
6.1 对动植物群落自然过程的影响预测
近期影响(1年-3年),1年-3年是植物种植维护、保育阶段,经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植物群落格局基本形成,为五点一线的绿化增量奠定基础;远期影响(3年以后),3年以后区域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活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的提高环境因子的质量,对地域微气候质量有效改善。随着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生长增量,昆虫、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和迁徙通道得到有效的改善,昆虫、鸟类会逐渐出现,种类会不断的增加。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5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重庆
[摘要]本文在充分调查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滨水城市建设经验,对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规划对策措施建议。
[关键词]两江四岸旅游发展 规划研究
1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资源现状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是指重庆主城区范围内约120公里长江河道两岸(西彭-五宝),以及约60公里嘉陵江河道两岸(北碚-朝天门)。
从本质上来看,旅游资源的特色,是由其发育环境决定的。两江四岸滨水秀丽,胜迹众多,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滨水风光蕴含着无数大自然的杰作。粗犷豪放、充满神奇色彩的滨水特色,独特纯真、景致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滨水文化和独居特色的巴蜀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长廊。
两江四岸的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向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借鉴和观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开发经验和管理方法,通过合理规划、认真开发、精心打造和跨越式发展,达到高起点、高水平和后来居上的目的。
2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现状问题
目前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 旅游产品比较丰富,但“拳头”产品不多,开发不够精致,雷同性较普遍;(2)旅游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关联性较差,旅游线路设计不完善;(3)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可达性较差;(4)生态环境质量较差;(5)旅游发展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度较低;(6)旅游主题、景观形象不够清晰;(7)管理刚性不够,控制力度较弱;(8)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价值取向不合理,规划定位不科学,“短视”现象突出,未对生态-交通-旅游-景观-文化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2)规划建设系统性不强,缺少整体统筹考虑和发展大旅游的观念。
3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定位
将两江四岸建设成为集“滨江休闲,亲水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滨水旅游目的地,成为重庆一张“金色”名片。并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各旅游功能分区的功能组合状况设计新建一些主题明确的旅游产品,为将两江四岸的旅游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档次打下新的基础。
塑造“激情山城,动感两江,缤纷四岸”的旅游主题形象,坚持景观功能、旅游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四位一体的规划原则。
4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4.1空间布局
根据两江四岸的山水空间格局及旅游景点的分布特征,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空间结构体系。将两江四岸沿线的公园、广场、度假村、桥梁、历史遗址、历史街区、风景区、消落带以及滨江路整体考虑,采用“长藤结瓜,点轴结合,以线带面”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空间开敞,开合有致,山水转折,起伏变化的有机开放型空间网络。“长藤”就是线形的空间轴,主要以长江、嘉陵江、滨江路及沿江的绿化带为主轴,“瓜”就是依附于“长藤”与“枝蔓”上的众多的旅游景点。“点轴结合,以线带面”就是通过两江四岸这条主线,带动整个重庆主城区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形成两江四岸脉络清晰,分合有致的,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旅游空间体系。
4.2功能分区
滨江地带不同的区段其特点和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地段人文景观多一些,有的地段自然风光多一些,有的地段某种旅游资源优势比较突出,有的地段则综合性较强。在风格上,长江的豪放风格与嘉陵江俊秀的风格也不一样。因此,应根据不同区段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本研究划分了七大旅游功能区:(1)北碚峡谷温泉滨水旅游区;(2)水土-悦来观光农业滨水旅游区;(3)磁器口-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4)西彭-鱼洞岛屿滩涂生态滨水旅游区;(5)鱼洞-李家沱工矿码头滨水旅游区;(6)李家沱-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7)朝天门-五宝岛屿峡谷生态滨水旅游区。
5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线路组织
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具体表现,是对外销售旅游产品的具体形式。1)水上线路:包括朝天门-李家沱-鱼洞-西彭-朝天门,城市风貌、岛屿峡谷、历史文化、工矿码头旅游线路;朝天门-铜锣峡-广阳坝-桃花岛-朝天门,温泉、峡谷、岛屿生态旅游线路;朝天门-北碚-嘉陵江小三峡-朝天门,温泉、峡谷、观光农业、历史文化、城镇建设旅游线路。2)陆上线路:包括朝天门-菜园坝大桥-南滨路-朝天门,城市风光旅游线路;朝天门-鹅岭公园-珊瑚公园-朝天门,环渝中半岛城市风光旅游线路。3)水陆综合旅游线路:包括朝天门-洪崖洞-红岩村-磁器口-朝天门,水陆环线旅游线路;朝天门重庆大剧院-石门公园-朝天门,商务会议、休闲观光旅游线路;朝天门-鹅公岩大桥-南滨路-朝天门,滨水旅游线路。4)空中旅游线路:乘直升机鸟瞰两江旅游线路、轻轨、嘉陵江及长江索道旅游线路。
6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景观设计要素
针对两江四岸的特点,重点打造如下旅游景观设计要素:1)亲水露台。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退台式”设计,按照水位的涨落情况,一般可设计三层:冬季亲水露台、春秋季亲水露台和夏季亲水露台;2)绿色通廊。通过绿色通廊把现在的城与水连接起来,使他们能够相互交融,为到达亲水露台提供路径,既方便市民通行,本身也是景观;3)活力水岸。活力水岸意在通过对滨江地带的交通和空间改造,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开敞观江平台和亲水空间;4)滨江步道。辅助解决车行、船行交通上下不便的现状,在一些主要地段形成结构完整的滨江步行系统;5)旅游景点。根据每个旅游景点的特色,进行合理打造和包装,以塑造滨水空间的旅游形象,特别是要规划建设1-2个大型的主题公园;6)旅游码头。旅游码头的设计建设,除要考虑实用性外,还应更多的考虑码头的景观性,将文化元素与码头设计相揉合,与周边景区环境相协调。
7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规划对策建议
7.1高起点,大手笔地进行规划建设
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科学规范、适度超前”的原则,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丰富的“外脑”资源,多方吸纳国内外滨水旅游规划经验,按高起点、大手笔和高标准制定重庆“两江四岸”旅游规划的方案。
7.2生态-旅游-景观-文化-交通等功能的有机整合
两江四岸滨江空间通常具有生态、旅游、景观、文化、交通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规划建设中不能偏向某一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要把这五种功能有机地整合起来,通盘考虑,形成一个既能体现旅游空间特色,又能为社会功能起到作用的综合发展区域,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
7.3注重旅游开发与城市设计的一体化
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旅游开发的要求,把旅游作为城市的一项职能,把旅游开发融入到整个城市设计中去。在城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体现旅游开发的原则和风格,塑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
7.4强调历史与现实,人工与自然的整合
对滨江空间中的历史沉淀与现实需求加以整合,在保护滨江空间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整合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场所的完善与记忆的沉淀;历史记忆与当代需求的整合;视觉景观形象的整合等。
7.5强调资源-产品-形象-市场,满足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需求的有机整合
在具体的规划发展过程中,以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情况,围绕统一的旅游形象,开发设计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强调资源、产品、形象、市场四者的有机整合,只有把这四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实现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7.6加强旅游资源保护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避免盲目性,体现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市场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开发思路;实行“绿色开发”,在两江四岸滨江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防止“建设性破坏”,大力提倡文明旅游、卫生旅游,在各个方面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各相关部门(交通、商业、城建、环保、文物、规划、林业、)之间的广泛合作,建立协调、反馈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专门的服务小组,能够对反馈信息及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众参与保护资源的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导游,积极主动地规范和引导游人的行为;加大政府的投入与管理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政策,并多渠道地筹措资金,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和经济保障;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采用“修旧如故”的原则,对重点文物古迹采取传统手段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坚持保护旅游资源本身与保护其周围环境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7.7加强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1)对优秀的传统建筑,要保持原状,体现原真性,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复,要做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而对于有些后来加上的会对原物的安全产生威胁或使原物的价值无法显现的历史印记,应予以拆除。
(2)基本保留原有传统建筑物,房屋内部允许进行改造,但建筑物外立面应严格维持原有风格。在结构或形式上被后来修缮时篡改了,就应当去除其不合理的部分,恢复最初的形式。对于传统建筑风貌区中的一般建筑和建筑质量差的建筑,应另行设计新建,使之与传统风貌协调。扩建部分也要很好的和历史融合在一起,以消除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奇异感。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 森林旅游 休闲度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90(2009)000-0076-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贫困”的加剧,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节奏,还有“短假制度”和“强制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种种因素使休闲度假方式日渐成为当今旅游的主题,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因此,以“绿色、健康、休闲、时尚”为主题的森林旅游,拥有优越的度假旅游资源,必将成为今后休闲度假旅游的主体,如何将森林旅游与休闲度假融为一体,发展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重要课题。
一、休闲度假的时代特征
从旧式的观光型旅游到体验型旅游,再到休闲型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决定。当今我国社会经济正处速发展的阶段,三个旅游发展阶段在我国依然共存,但随着经济发展,休闲度假正逐步成为一些发达地区旅游的主体,呈现出四个时代特征:
1、自然性和养生性。随着城市“生态贫困”日益加剧,工作生活的压力剧增,使得远离城市喧嚣,寻求更好的休息和放松方式,以增进身心健康,释放压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因此,回归自然、休闲养生就成了城市人群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正是城市周边温泉疗养、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度假地发展的内因。
2、短期性和高频性。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让休闲度假越来越成为生活的必需;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宽裕了,为休闲度假提供了更多的富余资金;国家休假制度的良性调整,为休闲度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时间;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度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些因素决定了当今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短期性和高频性的特征。
3、舒适性和个体性。进入休闲型旅游阶段,游客对舒适性的需求更高,个体旅游服务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旅游服务方式从“大众化”、“低档次”和“经济型”为主的快捷团队旅游服务逐步转向以“个性化”、“高层次”和“舒适型”为主的松散型旅游服务。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舒适的旅途、温馨的旅馆、爽口的菜肴、清新的景点、优质的特产、舒心的娱乐就成了休闲型旅游的服务规范。
4、短途性和小型性。短期性和高频性决定了休闲度假旅游的短途性,城市周边的旅游度假地成为首选;舒适性和个体性影响了旅游出行方式,特别是私家车的日益增多和普及,传统的团队旅游所呈现的“赶场式”的紧张日程、统一的服务标准、程序化的活动安排都与休闲主题不相称,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小型团队、城市郊区短程旅游成为休闲度假的必然选择。
二、森林旅游是休闲度假的主体
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旅游资源,开展森林观光、森林养生、森林度假、科普考察、生态教育等项目的旅游方式。森林旅游以独特的森林景观、优越的生态环境、清新的自然空气、优良的气候条件,成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重要方式。随着休闲型旅游阶段的到来,森林旅游必当更具优势,必然成为休闲度假的主体。
1、森林旅游具有独特的感观性。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丰富,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林相景观,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奇观、四川九寨沟的林水一色、福建牛姆林的过渡型生态景观、吉林长白山的寒带森林景观、北京香山红叶等等,都具有独特的观赏性;森林还具有空气清新、泉水清洌、气候宜人、静谧幽深等度假型特性,如江西庐山的避暑、湖南衡山的幽静等等,都成为了休闲度假的胜地。
2、森林旅游具有优越的养生性。森林陆地生态结构的主体,是生态圈完成新陈代谢的转换机,也是生物的基因库和氧气的贮存库。森林中所含的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清洁器”,是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离子标准浓度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不应低于1000-1500个。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多少不仅预示着空气质量的好坏,同时高负离子浓度的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能够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增加食欲,还有降低血压、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等作用。因此,在国外有很多依托森林而设立的项目,比如美国的“森林医院”、日本森林氧气销售站
等,日本每年约有9亿人次到森林中进行森林浴。森林旅游成为最好的廉价养生度假地。
三、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的经营管理对策
我国的森林旅游才刚刚起步,三个阶段并存的旅游发展阶段,让森林旅游还处于观光型旅游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定位不明确、休闲服务还没形成、项目开发缺乏新意、宣传工作不到位、开发建设资金匮乏等与休闲度假旅游不相称的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的经营管理对策。
1、明确定位,做好规划
先进行森林旅游资源普查,从森林景观、森林养生、森林气候、水质环境等角度进行考察,再从周边客源市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一般离中心城市不超过3小时半径范围,然后才进行休闲度假方向定位,规划建设森林旅游度假区。森林休闲度假旅游规划要突出森林景观特色,结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需求,进行全面规划和空间布局,对功能区划分、旅游环境容量、休闲度假项目、森林景观游览线路、度假体验项目、服务设施、服务规范、品牌形象塑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并综合具体的经济实力,制定分步实施规划,逐步完善和美化森林旅游度假地的品牌。初步总结森林休闲度假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1科学规划定位原则。这是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规划定位的准确与否,决定着景区的生存空间和时间。要确立发展森林休闲度假应回答几个问题:从资源的角度,通过对景区的景观、气候、空气质量、水质等方面科学评估来解答是否适合开发森林度假旅游区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周边市场需求、客源结构等方面调查来解答开发森林度假旅游区的发展潜力问题;从产品的角度,通过对周边相似资源、度假产品的优劣来解答如何开发独具特色的森林度假旅游区的问题。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建设。
1.2项目差异化原则。通过对资源和市场的评估,围绕资源特色和发展定位,整合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塑造独特品牌形象,比如最好的“森林医院”、最佳森林养生地、“生命之源”等,围绕这些主题,进行主题项目规划设计,从而避免“跟风”现象,要求森林度假项目建设至少在一定区域内(至少设区市以上)具有“唯一性”或“独创性”。
1.3突出重点原则。规划建设要围绕“森林、度假”两大卖点进行整体塑造,主题突出,包括规划布局、细节雕饰等。从空间布局上可分为森林景观观赏区、森林沐浴区、森林康体保健区、森林度假区等等,以森林为主题,以度假为内涵,规划布局建设一批森林与度假相得益彰的品牌项目。
1.4与环境相协调原则。规划建设森林度假旅游区要与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相协调,相生相长,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彰显特色,多元融合
森林度假旅游区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旅游项目,要根据森林旅游的不同特色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开发具有森林野趣的体验型项目,如森林标本制作、珍贵树种认养、种植同心树、科普教育、野外生存训练等项目;将自身特色与不同文化相结合,开发多元文化的旅游项目,比如与体育文化结合,开发攀岩、狩猎、滑雪、丛林野营、探险、漂流、划船等项目;比如与康体文化结合,开发自然氧吧疗养室,引入自然的新鲜氧气,让游客除了到大自然中沐浴外,在房间里依然可以呼吸到天然氧气;中草药理疗中心,利用森林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与中医理疗相结合,开发中草药浴、中草药香熏、刮痧、按摩等,真正地把森林疗养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比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设多媒体三维立体的森林科普教育影院,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大自然进化过程、神秘的动物世界、多彩的百花世界,弥补游客们在浏览过程中所带来的缺憾,同时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科普教育。总之,森林度假旅游区是一项融合各种元素的综合性旅游项目,要注重彰显特色、多元融合和自主创新,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3、精细管理,超值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旅游散客化越来越明显,游客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旅游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森林度假旅游区更是如此,因此旅游景区应推行“精细管理”和“超值服务”。
3.1精细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已经成为管理界的共识,而如今我国的旅游景区管理还处在“大一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景区建设和管理以满足观赏性需求为主,服务以标准规范化为主,服务对象以团队旅游为主,其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休闲型旅游时期的需求。现阶段的旅游逐步向舒适型、人性化、散客化方向转变,因此管理模式的变革理所当然。精细化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今日景区管理的主流,特别是以度假为主的森林旅游。首先,森林度假旅游区的建设上要求精耕细作,从粗放型向精品型方向转变,大到度假区的规划功能分区和布局,小到休息亭和旅游线路安排,都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在国外,游步道规划都要精确的测算和评估,通过多人次的测算后,再根据游客身体上、视觉上、精神上的疲劳期,确定哪里建造休息亭,哪里改变景观主题,哪里设置配套设施来缓解精神疲劳。在材料选择上要求“绿色、自然、谐调”为标准,从选材的环保性,到结构的感官性,再到颜色的谐调性,还有设计的实用性和愉悦性,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让游客感觉更舒适、更健康,让景区规划和建设为休闲度假服务。其次,森林度假旅游区的管理上要求统分结合。现代化的旅游管理要求既要精细分工,又要统一协调。从管理制度的层面上,度假区管理需要细化分工,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从旅游形象管理的层面上,度假区是一个整体,上到景区领导,下到普通员工,不分彼此,树立统一的服务意识和理念,提供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只有整体服务意识的提高,才能作好每一个细节。
3.2超值服务。“超值服务”就是提供超过游客所支付价值以外的有效服务,具有出乎游客意料之外的附加功效,往往能给游客以意外之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旧的服务体系要求标准化和规范化,这在游客心中已成为理所当然必须的服务规范;随着游客个性化需求更加多样化,特别是休闲度假型的游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做好“超值服务”,才能长久地吸引宾客的注意力和回头率。首先要以“游客至上”为第一理念,给游客以尊贵、温馨、人性化的服务,做到细致入微,一句暖人心的话语,一个关怀的动作,一点温馨的小提示,都要让游客觉得周到,感到温暖,做到“0缺陷管理”,达到服务过程的尽善尽美。其次,要注意服务经验的总结和服务理念变革,根据度假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服务对象的不断变化,适时地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迪斯尼公园进入中国后,就对中国游客的旅游观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对原有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内容进行了多项改革,造就了“中国化”的迪斯尼;第三要强化服务意识和技巧的培训。要强化度假区整体形象和服务意识的培训,让员工们对度假区充满感情和热爱,才能激发员工的服务激情,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尽地主之谊”,为游客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要强化服务操守和技能的培训,从服务技能、操作规范、游客心理学、度假区服务要领、沟通技巧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体会如何为游客服务、如何与游客沟通、如何体察游客需求、如何适时提供“超值服务”。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是宗旨,做好服务规范是前提,运用“超值服务”是提升,是度假地旅游服务的特色。
4、精心运作,塑造形象
森林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体系是一个整体,是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以增加度假型游客为主要目的,通过外部的市场运作和内部的产品整合,达到最优的系统工程。这个体系包括形象特征、市场定位、价格决策、形象营销。其中形象特征是核心,包括了森林度假旅游资源特性、度假项目内容、服务性质、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等内容,要通过度假产品规划和策划,整合所有资源,挖掘产品特色,形成本身独特的度假旅游个体特征;市场定位是依据,包括了产品定位、市场分析、客源分析、竞争力分析等内容,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找准市场,做出决策判断,才能制定行销对路的度假旅游目的地营销策划;价格决策是关键,这就涉及到产品特性分析、市场定位分析、容量管理分析等内容,森林度假旅游属于高端旅游产品,而非普通的观光型旅游,片面的追求游客量最大化是不符合度假型旅游的需求,其受到产品特性、接待容量等的限制,追求游客的回头率、效益的最大化才是最终目的,因此,高端旅游产品理应有较高的价格定位。形象营销是手段,是整个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包括外部营销和内部营销两大方面,外部营销是招徕游客,内部营销是服务游客,外部营销以内部营销为基础,同时也会影响和改变内部营销的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达到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树立好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整体形象。
4.1外部营销。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旅游市场营销手段,让游客产生旅游的愿望和需求。包括了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形象标识、旅游内容、旅游价格等。首先要找准市场,对整个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确定森林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分析,从其出游目的、选择内容、选择方法、出游方式等内容入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划。其次是分析客源地的营销方式,包括营销媒介、营销手法、活动载体等内容,制定出多形式的营销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力,产生度假愿望。第三是主题要突出,形式要多样。要大力宣扬森林旅游的绿色健康和休闲度假的时尚养生主题,善借城市健康需求之利、森林养生资源之势,成功策划绿色健康主题活动;利用新闻媒体之力,时代新媒体(如网络媒体、移动信息媒体)之效,形成立体轰炸式的宣传,迫使游客做出度假旅游目的地选择。
4.2内部营销。就是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提供最优服务,争取游客回头率和效益最大化的营销手段。这包括了度假区规划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服务营销等内容。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是核心内容,要营造优美的森林度假环境、温馨的硬件服务设施、高档的休闲服务项目等有别于都市生活的另类空间。旅游度假区精心设计的管理体系,让游客随心所欲,真正体验全身心的放松。比如私人会所式的管理、私密性管理、VIP式管理等等。旅游度假区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游客倍感温暖和关怀,比如情感营销、沟通营销等等,让游客对森林旅游休闲度假区产生情愫,形成深厚的归属感,产生强烈的“再次光临”愿望。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细心的管理服务、全心的形象塑造,才能造就独具特色的森林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参考文献]
[1]马建章,《森林旅游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董智勇等,《中国森林旅游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