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1
同网络教育相关的名词很多,这些概念分别是:网络教学、基于Web的教学(WBI)、基于Web的学习(WBL)、基于Web的训练(WBT)、e-Learning、现代远程教育。
1.WBI、WBL、WBT和网络教学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称之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antInstruction),或者是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BasedInstruction)。如果是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称之为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涉及面很广,诸如局域网在教学中的应用、各种Internet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其中Web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一些人士称之为“基于Web的教学”(WebBasedInstruction)。还有一些人喜欢使用诸如Learning、Training、Education,甚至是用e-Learning来代替Instruction这一名词。这样出现了WBL(WebBasedLearning)、WBT(WebBasedTraining)、WBE(WebBasedEducation)、WebBasede-Learning等名称。虽然有这些名称上的不同,含义却是基本相同的,归根到底都是使用Web来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Web为人们所钟爱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至少在现阶段来看,Web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为核心的一项技术,因此,现阶段网络教学指的就是基于Web的教学。之所以这样界定网络教学概念,也是兼顾到存在教育和教学这两个概念区别。在我国,教育这一概念比教学这一概念范围更广泛,Web技术单纯应用于教学活动称之为网络教学,而更为广泛的教育应用则称之为网络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为:网络教学是从属于网络教育这一概念的子概念,网络教育涵盖了网络教学。理解了网络教学这一概念,也就理解了网络教育这一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网络教学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外一些学者以及国内学者给出的一些定义。
定义一:基于Web的教学是一种利用超媒体教学程序来创造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使学习得到促进和支持。这种超媒体程序能够利用WWW的各种特性和资源(Khan,1997)。[1]
定义二:基于Web的教学是在合作学习环境中,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认知教学策略全部内容的应用,以便能利用WWW的各种特性和资源(Relan和Gillani,1997)。[2]
定义三:WBT是一种使用Web浏览器,在公共或私人的计算机网络上来实现的个别化教学活动。基于Web的训练并非源于基于计算机的训练,但是25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存储在服务器中的训练内容。基于Web的训练内容可以获得更快的更新速度,同时访问该方面的资源可以由训练的提供者进行灵活的控制(Clark,1996)。[3]
定义四: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4]这是我国学者柳栋在2002年给出的网络教学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教学有这样一些特点:(1)网络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教学特性。(2)网络教学要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3)网络教学的过程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4)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更突出地体现了协作学习的重要性。(5)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控制所提供的教学内容。
2.e-Learning
e-Learning是近几年来国外使用非常普遍的一个名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在各种名词前面添加一个字母e,已成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标志。就像在名词Mail前面添加了一个字母e,使人们对邮件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样,在Learning前面添加上字母e,也使人们改变了对学习的理解。从纯粹的英文单词来看,字母e表示Electronic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电子的意思。但把e-Learn-ing翻译成“电子学习”就不太妥当,这一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学物理的人士可能将其理解成基本粒子中的“电子”,从事电子技术的人士可能将其理解成是利用了模拟、数字等电子技术来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从事教育技术的人士则可能理解成“电化学习”/“电化教学”/“电化教育”,似乎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研究e-Learning课题了。即使是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开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不宜称之为e-Learning,毕竟那个时候使用的是速度很慢的单色显示计算机。所以不能从字面去理解e-Learning。首先来看看国外一些学者对e-Learning所作的定义。在互联网的一个网站上,我们找到了一个由VaughanWaller和JimWilson给出的定义[5]:e-Learning是一个将数字化传递的内容同(学习)支持和服务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学习过程。他们对此定义作解释时,特别强调了三个要求:一是有效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利用网络的时候可以分为有效学习和无效学习两种情况。比如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浏览商业网站和各种娱乐新闻方面,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无效的。二是结合。强调的是内容和学习支持服务两个方面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在开展各种e-Learning教育活动的时候,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要求以外,还要注意必须通过适当的技术来提供学习者学习上的支持和各种服务,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三是数字化传递的内容。就是说,e-Learning是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来传递各种内容。这又区别于幻灯投影、模拟电声电视技术。近年来e-Learning概念对我国的影响在逐渐加大,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其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在2002年给e-Learning所作的定义是这样的: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除了以上两个定义内涵比较丰富以外,在网络上还可以找到更多的e-Learning定义,通过比较不同的定义,可以加深我们对e-Learning概念的认识。
(1)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一些人认为:所谓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各种电子媒体传递内容。这些电子媒体包括:因特网、Intranet、Extranets、卫星广播电视、音视频磁带、交互式电视和CD-ROM等。(2)从面向学习的观点来看,一些人给出的定义是:所谓e-Learning指的是使用网络技术来设计、传递、选择、管理和延伸学习。(3)有些定义则采用公式的形式:e-Learning=基于各种技术的学习。(4)一些喜欢咬文嚼字的人士则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e-Learning是使用了网络的强大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促进学习。(5)还有一些描述性的定义则是这样来表述的:e-Learning可以称之为电子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将基于Web的教学材料通过网络来进行传递,可以使用音频和视频流、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Web上各种资源的超链接、动画、电子书籍以及各种Web程序等技术。(6)另一些简单的定义则是这样表述的:所谓e-Learning就是学习和Internet的结合。(7)有些定义则是将类似的名词作了一个比较,比如,所谓e-Learning是相对于传统的训练而言的,就像电子商务(e-Business)相对于传统商务一样。定义的不同,反映出人们对e-Learning看法的不同,同时也说明现在e-Learning应用的广泛性,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士都参与到其中,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3.现代远程教育
在国内,另一个同网络教育相关的名词是现代远程教育。1999年11月,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指南》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2002年,教育部在其的教技[2002]1号文件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7]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前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指的就是计算机网络以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从本文下面给出的网络教育定义中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强调了网络教和学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可以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包括了资源共享、开放教育、协作学习等功能。网络技术本身所包含的含义也很广,既包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包括了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两者都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因此,现代远程教育通常指的就是网络教育,而从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远程教育源自早期的远程教育或者是远距离教育,而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开放大学和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网络教育这一阶段。
二、网络教育的定义
同网络教学相比,网络教育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所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网络教育这一个概念又包含了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概念有更深入的发展。一个事实就是所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方法都可以应用到网络教学过程中,因此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又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更广泛。从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来看,计算机辅助教育又是一个比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广泛的概念,计算机辅助教育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网络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一样,网络教育这一概念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是开放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教育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从概念的覆盖范围来看,开放教育包含了网络教育。
因此,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至于另一个名称e-Learning,是同网络教育比较接近的一个概念,或者说e-Learning是国外对应网络教育的名称。要理解国内的网络教育概念,e-Learn-ing的概念是有启发性的。那么,什么是网络教育?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南国农教授2001年给出的一个定义[8],该定义这样表述:“网络教育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这一定义说明了网络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另外,我国学者张杰也对网络教育给出了他的定义:“网络教育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9]再综合前面网络教学以及e-Learning的定义,我们这里给出的网络教育定义是这样的: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本文给出的这一定义强调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强调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时,离开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网络教育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也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网络教育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第二,网络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不能简单地在网络上呈现教学提纲。网络教育方法是灵活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发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各种教育资源都可以高效率地被教师和学生所获取。第三,强调了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应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的提供者。教师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的时候,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上面,以促进学习者内部的知识建构。第四,定义强调了网络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的状态,这反映出了网络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三、网络教育的功能
有了网络教育的定义,就可探讨网络教育的功能,以便对网络教育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网络教育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共享功能从个人计算机到局域网,然后发展到互联网,资源的共享能力越来越强。这意味着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不再重复;对于学生来说,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功能可以高效率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同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他人分享。
2.虚拟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功能可以在网上实现所谓的“网上学校”。在这样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自己家里、在业余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真正实现终身教育。同时,也给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3.交互功能计算机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利用计算机网络则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信息传播。在这种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中,学习也变得更有启发性和具有更高的效率。
4.协作功能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单机教学,这样能够实现个别化学习。但是个别化学习只能解决部分学习问题,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更多的问题是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计算机网络提供了这种协作的环境,从而使网络教育也具备了这样的协作功能,可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开展各种协作学习活动。
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网络课程 设计 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以其无可比拟的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等优势走进传统教学,而设计和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可以更好地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作为面向基础教育中在职教师、高师院校,以及综合大学中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主要使学习者了解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促进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和开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网络课程,对于教学者有重要的意义。
1.网络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1.1网络课程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很多,下面给出比较有影响的四种定义。第一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第二种定义: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第三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第四种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
以上四种定义都有其各自的依据,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何克抗教授在上述四种定义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综合,得到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1]
1.2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主要用于网络教学,体现了网络教育的优势。我们通过总结目前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开发设计的网络课程,可以发现网络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2.1.基于Web的特征
目前,许多教育机构都在网上开设了很多网络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Web的。用户学习这些网络课程时,只需用WWW浏览器来访问远端的WWW服务器即可。
1.2.2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和对所有学习者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表现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可以跳跃或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而且教师或系统资源管理人员,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或充实教学内容。
1.2.3交互性
网络课程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具有交互性,这种交互性主要表现在不仅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身处各地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答疑,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
2.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的前台模块
该课程的前台模块包括登陆模块、教学管理模块、网上答疑模块等子模块。
2.1.1登陆模块
通过注册,系统获得学习者或教师的相关资料并存入数据库;通过登陆,并对身份进行选择,可以进入学生主界面和教师主界面。
2.1.2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是对课程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用于公布该课程的课程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该模块了解到课程的学习要求、知识重难点,以及学习阶段、步骤,教学信息安排;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2.1.4讨论答疑模块
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讨论答疑模块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学生交流的各种问题以便恰当的进行指导,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协作学习。
2.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的后台功能
2.2.1学生模块
①个人基本信息:用户名、密码等的修改。
②个人消息:用户可以收到最新的教师通知、教务通知,以及其他学习者发送的消息,也可以发送消息给教师或其他学习者。
③协同学习(短消息):这个环节是模拟传统教学中的协同学习设计的,每个成员都连接上发送短消息的超级链接方便小组成员间的沟通和了解。
④网络资源平台:网络资源平台用于学员临时收集一些小的应用程序、图片、Word文档等资料,直接从网络资源平台下载使用可以避免使用互联网进行重新搜索。
2.2.2教师模块
①教师基本信息管理:教师姓名、密码等的修改。
②通知公告:给学习者关于教学和课程的各种通知信息。
③教学内容:登陆后教师可以添加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断进行更新,遇到新的教学情况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④学生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之间互动的内容,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调整课程,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⑤资源管理: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时用到的程序或图片等上传到这个平台供学生进行下载使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共享。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的开发
3.1开发技术
本网络课程可在单机、局域网,以及Internet环境下使用,在技术上主要是运用Dreamweave和Asp数据库等来实现。
3.1.1Dreamweaver是目前网页制作比较流行的工具,深受广大使用者的欢迎。为增强教材的交互性,利用Dreamweaver编写HTML语言,将多媒体要素嵌入完成本网络课程。
3.1.2动态服务器页面ASP(Active Server Pages)支持基于IIS上的服务器端脚本,并且完全支持VBScript和JavaScript,具有程序和外观分离、浏览器独立、易操作性特点。可创建功能强大的、可塑性强的Web程序。本网络课程正是使用了ASP支持数据库连接的技术,增强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3.2技术实现
3.2.1用户注册
第一次登陆的新用户都要首先注册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选择自己的身份,由于是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最好可以用实名注册,以便师生相互了解,促进学习。登录模块主要是对学习者和教师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
3.2.2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筛选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各种文本、动画、视频等媒体素材,媒体的整合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且要注重超链接的科学合理。
3.2.3在线讨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的学习者,通过在线交互,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向教师和其它学生进行提问,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4.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网络教学的优势解决传统教学中问题,并对网络课程的前台模块和后台功能进行系统设计。
4.1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可以运用网络的超链接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的叙述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2在该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中,思考练习模块没有充分考虑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及时的评价反馈能够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点需要在后期的开发中进行完善。
4.3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网络课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网络课程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经常对网络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其不断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6-21.
[2]张丽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3):140-142.
[3]蒋家傅.网路环境下的《教育技术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6):56-59.
[4]戴仁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78-82.
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 离散数学 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 实验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25
Experiment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Research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LI Huayu, ZHANG Qia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Abstract Discrete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course in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often pared with present situation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from teaching mode, effect evaluation and case teaching aspects, methods of impro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ar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Moreover,implementation scheme is also give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discrete mathemat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case teaching; experimental contents
0 引言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处理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还可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将来参与创新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①
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定义之上的逻辑推理学科,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核心。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数理逻辑、集合与关系、代数系统和图论四部分,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践所需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每一部分概念、定理繁多,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抽象性,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既涉及具体内容,又包含思维方法。目前,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环节,绝大部分课时用于课堂教学,讲授抽象的定义描述和定理证明,不注意整理分散的知识点,导致部分学生认为离散数学是枯燥、如同散沙一般的课程。同时,针对离散数学的教学研究,也只侧重于教学内容探讨和理论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实践教学讨论不多。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离散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需要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实验课时安排、上机操作和实验案例,将课堂讲授的定义、定理、性质和各个上机实验结果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和直观的理解。
1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1.1 构建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平台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基于单机的应用模式。授课教师通过单机版实验程序进行课堂演示,或者由学生自行下载并安装实验程序,完成实验教学。在目前离散数学实验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单机版应用模式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有限的实验授课时才可以进行上机操作,限制了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的有效时间;此外,单纯的实验室上机环境也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Agent 网络教学 教学反馈 评价模型
一、引言
在大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期,而互联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当然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这个背景下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它也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系统的研发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软硬件设施的共同作用下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网络教学的深入发展让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并让多媒体资源利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就使得教育行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网络教学在部分环节上较传统教学而言依然表现出了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上出现了很大的短板。Agent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网络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对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进行细致化的探究可以让网络教学得到进一步地完善,从而提升网络教学水平,让网络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
二、Agent技术概述
目前对于Agent并不存在准确的概念定义,业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规范Agent,因此Agent也就存在不同的定义,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 则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定义。在该定义中将Agent描述为以实体态存在于环境当中,通过Agent可以让环境中获取事件发生存在的相关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反映出来,根据以上基础来执行相关的影响行动。在该定义范畴下Agent可以由软件承载,也可以由硬件所承担。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Agent的功能性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即对环境中的动态条件进行感知,对环境中的影响条件来进行动作执行以及通过推理来对相关的感知信息、推断产生以及问题求解等进行功能性解释。总之目前业界对Agent技术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理解,并且每种概念模型都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无论在哪种解释或者是定义中Agent技术都呈现出了其特点,具体如下:(1)自主性。Agent技术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即便是在外界未对其进行直接操控的情况下它也可以根据感知到的内部状态以及环境信息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与决定。(2)反应性。在Agent对所处环境存在的事件或发生的事件有所感知时就会立即做出对应的反应。(3)交互性。在Agent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事实上也体现了Agent的智能交互功能。在通信语言的协调下可以让Agent具备灵活多变的交互方式,并且不同的Agent之间能够产生协同作用,这样就让Agent的交互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4)主动性。Agent可以根据承诺来进行相关的主动行为并表现出面向目标的行为。
三、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具体分析
在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其任务量负荷较大,同时也涉及了多个对象,另外它还需要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涉猎,在这种要求下就必须要保证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具备全面的功能性,要让Agent实体发挥特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在Agent单体功能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还要让Agent之间形成相互匹配的工作机制,让多Agent系统可以在单独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进行处理。要让以上情形得以实现就需要建立多个功能化模块,以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评价方法模块
若要让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发挥实质性作用首先就应该设定相关的评价方法,此时就需要匹配评价方法模块。事实上该模块主体上还是以数据库为主。在进行网络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先应该将相关标准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评级对象再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判断。在上述过程中评价方法贯穿首尾,利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便能够对Agent行为进行有利的指导,对于Agent本身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其主要流程如下表所示:
(见后文表1)
(二)教学评价模块。教学模块是Agent 系统中的重要基础,将单独的Agent 与其他的Agent 进行关联,从而将整个评价模块当中的子模块进行衔接,在共同协同的作用下让决策以及评价判断功能得到整合。通过教学模块的应用可以让评价目标与相关的环境达成匹配并产生积极的响应。教学评价模块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块工作流程图
从以上结构不难看出教学模块实际上是分为了三个功能层即职能层、控制层以及决策资源层,各层次模块间都能够进行协同作用,但彼此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其中决策资源层的核心功能是对整个系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相关的决策,并对其他的Agent模块进行管理以及维护;控制层则需要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其主要体现了系统对信息的收集以及反馈;职能层实现了对既定评价目标和多维学习情境变化的响应,并为教评价决策性提供了规则,让整个教学评价过程更趋于平衡。
(三)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模块是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进行衡量工作的基础性模块之一。利用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可以让学习者与教学系统的匹配程度更为完善化,从而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整个教学系统水平得到提升。评价指标模块的设定事实上也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互动,其中将学生、老师、教学环境以及师生协作和师生沟通来作为评价对象,并以此为承载基础得到相关的评价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具有差异性的评价标准构建出来,通过权重分配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具体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象。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需要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主动精神来进行判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熟练程度进行判定,同时还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另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进行评价。最后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认知取向进行综合性的鉴定。(2)老师对象。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专业领域技能进行评价;对新事物的接受能管理以及心理承受力进行评价;对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生监管能力进行评价;对教学策略制定以及教学方法构建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活动组织成效性进行评价;对学生思维培养能力进行评价。(3)教学环境。对教学环境以及学习需求的有效结合程度进行评价;对教学环境的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以及灵活性进行评价。(4)协作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了协作参与方式以及沟通交流方式;参与协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协作环境的层次、有效程度、以及相关范围。(5)沟通。对沟通对话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范围及频率进行评价以及对沟通过程中语言对学习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四)工作界面。工作界面事实上就是教学评价模型与用户之间的直接对话窗口,是实现人机互动的关键性部分。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的使用信息、登录信息包括注册信息进行细致化的记录,然后将这些记录进行组织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数据导向其他的功能模块,这样就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充分利用,并可以将相关信息保存在信息库中。
四、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的充斥下,网络教学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以往的网络教学过程来看,在教学评价方面依然存在着缺失。如今随着Agent技术的不断成熟,给网络教学评价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上文中提到的基于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了四个模块即评价方法模块、评价指标模块、教学评价模块和人机互动工作界面。利用多Agent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可以让整个网络教学评价工作更为规范、合理,让教学评价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岳成庆、张宇、滕至阳.基于多Agent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研究[J].微机发展.2010(02):121-122.
[2]张艳莉、徐英卓、李洪涛.基于多Agent的远程教学系统模型的研究[J].微机发展. 2011(10):61-63
[3]肖基毅、陈坚祯、朱常春.基于Agent的协同远程教学模型[J].微机发展.2010(02):141-142.
[4]曲霖洁、刘培玉.基于Agent的网上教学系统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01):312-313.
[5]郑明秀、张小真、周竹荣.一个网络教学多Agent系统数据模型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57-159.
[6]肖正、吴承荣、张世永.多Agent系统合作与协调机制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10(05):132-133.
[7]丁士拥、常天庆、高波.多Agent系统规划协作过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09):117-118.
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5
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及特征的界定,分析了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形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高高校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创新性数字化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网络文化;高校教师;教学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产生于网络环境中,有别于传统社会文化的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日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中,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性质,从技术和理念两个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如何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教学新变化,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应对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在我国,较早的对网络文化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包括对网络文化的概念给出界定的是图书情报学界学者匡文波先生,随后出现了几十种不同的定义界定。本文要借鉴的定义来源于魏宏森、刘长洪老师1997年在《信息高速公路产生的社会影响》一文中指出的“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溶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1]。相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来讲,关于网络文化特征的说法则比较一致,可归纳为: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高实效性文化、具有开发性、交互性和虚拟性。
二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形态的变化
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并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进行考察,我们认为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意识的变化——从信息对称到信息反不对称
网络文化开放性、高时效性等特点,使面对网络的每一位学习者处在一种知识地位的平等,他们无需受年龄、性别、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等客观因素影响,只要在适当掌握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后,就可以无限搜获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随着网络知识的普及,高校中出现了与传统教育相背的现象:从原来师生间信息不对称(教师拥有比学生多的知识信息),发展到信息对称(师生获取信息量相当),再到当下所存在的信息反不对称(学生在某些方面拥有的知识量超过教师)。由于个人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常常会增强其地位感,那么上述现象的出现,就使得高校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权威”地位严重动摇,学生也逐渐摆脱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二)教师角色的变化——从单一定位到多元定位
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高校教师从“严师”地位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也由原来对书本知识讲授的“重教”过程转变成借助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利用多种学习情景的“重学”过程,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网络文化还为师生间的沟通提供了方便有利的条件,使教师从“严师”逐渐过度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另外,网络带给我们丰富的资源信息,使教师有条件从原来照搬书本的知识“复制者”、“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对教学实施过程给予技术评价修正,这种角色的变化有利于教学更为灵活的进行。
(三)教学内容组织的变化——从简单呈现到重构创造
网络文化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高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组织上从以往的严格以教材为纲的简单呈现发展成了带有鲜明创造性的重构加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特别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教学,将动态讲义代替固定教材,随时更新和补充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进一步强化对实际技能的训练和巩固。
(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化——从呆板单一到灵活多变
网络文化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那种学生只能通过学校、教师、课本、图书馆、实验室等相对局限的途径获取知识的状况,从网络课堂的应用到泛在学习技术的推广,教学的模式更为开放、多元化,这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进行更为平等的交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网络文化下的教学方法比之从前更为多样,网络文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决定了承载多元文化的可能,网络传播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优于传统“言传笔授”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灵活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对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校教师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消除“知识权威”意识
由于网络文化使高校教师由一种信息优势下降到信息劣势地位,高校教师已无法保持永远的知识权威者形象。面对与学生更多的平等交流的机会,高校教师应摆正观念,与网络文化相谐相融,利用网络接触、包容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激发思想的火花,使自己的学术视野得以扩充。
(二)善用资源——避免信息迷航
丰富的资源是网络文化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理想的学习环境只有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才能使学习者有充足的空间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丰富的资源往往容易造成学习者“信息迷航”,特别是对刚接触某一学习环境不久的自主学习者来说,庞大的信息量可能会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高校教师要善用资源,对资源设计要讲求针对性,即所提供的资源与问题之间要有明确的关联,或是可以对学习者提供问题解决上的引导和帮助,或是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表征。还要对资源进行精确的组织,将全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律、类型组织起来,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资源和信息。此外,还应注意使资源具有引导性,而不仅仅是资料、素材的简单堆砌,提供资源的同时,及时指出资源的最佳呈现和使用方式。
(三)培训技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网络发展进程和特点,应对网络中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网络中教育信息的获得、加工、传播所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及时了解,通过集体培训、个别学习,培养较为过硬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播能力,避免增大信息反不对称给教师带来的被动影响。
(四)扩充教法——应变教学新环境
面对网络文化使学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发生的迅速转变,为了适应教学新环境,高校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模式,或是“开大会、听报告、读报纸”的单一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设计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成功的应变教学新环境。
(五)虚拟实践——利用网络平台优势
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性、仿真性等优势营造虚拟实践案例加强对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新技能的训练。通过设置问题案例、情境使学习者好似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活动之中,运用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这是一次教学预演的过程,根据解决的结果,使学习者对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识有所认识,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虚拟实践的设置不仅可以安排在阶段学习之后,也可以安排在学习开始之前。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开始之前,通过对前导知识的测试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再配合学前虚拟实践对自身具体的欠缺和不足有更明确的认识,这将有助于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网络文化给高校教师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我们应从中看到它为我们提供的机遇和便捷。目前,各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总的说来,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教学的新变化,利用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影响的有利部分,优化对学生的教育,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为深入的思考。
作者:柴璐璐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16.
[2]赵喜清,刘建军,王志辉.网络文化对教师的影响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06,(15):27.
网络教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微课;手机网络技术;案例;案例分析;总结展望
随着教学模式的实践,对于微课程的研究,由浅入深,现今已深入师心。微课的作用是巨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在为微课如何与学科的课堂教育完美融合绞尽脑汁。在互联网的发展中,电脑网络技术不再处于统治地位,手机网络技术占有半壁江山。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如何在手机网络的背景下挖掘创造发扬微课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微课的课堂时长精短(5~8分钟),内容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学生自主选择性强,互动量大,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微课已成为初中数学的重点教学方式之一。
二、微课在手机网络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用案例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初中数学中最典型的知识点,尝试将微课这一教学理念应用到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下文即对八年级函数开展的微课教学案例进行介绍、分析。
(一)案例介绍
班级设置:初二(2)班(普通班),学生42人。
学生状况:
学生整体能力较为一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强烈,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简单易懂的知识可以掌握,但对于较难的知识点,虽然能够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听讲,仍然理解困难,学习速度较慢。
课程主题:函数。
实施情况:
班级建有集体QQ群,每人都有手机,可以观看视频。笔者借助网上已有的洋葱数学软件,下载《函数》第一课时视频,上传到指定QQ群内,供大家观看。
视频内容:
视频一:函数的数学史
以生动有趣的海尔兄弟的歌曲:“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引发深思,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在探索世界奥秘规律中,我们发现它们的源头,在数学的世界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函数。
接着纵览函数概念发展的2000年历史。从古希腊,人们就从运动的认识中产生了函数与变量的萌芽,到笛卡儿引入变量,欧拉给出了函数的定义,狄利克雷指出了函数概念的本等。
视频二:变量与常量
以生活为源头,通过实例洋葱生长的时间和大小找到变量;通过出租车司机里程与车费找出常量,深化变量。通过圆的面积公式S=πr2准确地找到常量与变量。在理解常量和变量的基础上,给出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x每取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x就是自变量,y就是x的函数。随后结合实例详细地解释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唯一确定,什么是函数。视频中有不同的生活中的例子,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提供相关的练习。
通过观看视频,教师提出问题:
1.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生活中你还有其他的举例吗?
2.函数是一种数吗?如果不是,函数是什么?
3.“对于每取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你是怎么理解的?在已有的知识下,你能举出反例吗?(x每取一个值,y不是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
(二)案例分析
之所以选用函数第一课时,作为函数学习的起始章节,地位十分重要。变量、常量、函数等概念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定义,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定义,那么无疑对后面具体的初等函数学习难上加难,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笔者尝试自己设计、制作微课,但是发现洋葱数学更加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所以,选取网上已有的视频直接教学。
微课视频上传后,学生晚上回家用手机观看,看完后认真回答问题,用图片的形式将问题的答案反馈到教师手机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与效率都很高,就连平时最差的学生都有信息回馈,可见微课的动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部分学生还提到,以前从来不知道数学还有这么多故事,函数的历史原来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从来没听过欧拉、莱布尼茨、狄利克雷这些人,原来他们都是大数学家啊……笔者意识到日常教学中数学史的缺失让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美,更谈不上对数学感兴趣,以后在这一方面要多关注,多一些介绍。
学生:老师,视频看了3遍,终于理解了变量、常量、函数。下面是我的答案:……
教师在通过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时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变量与常量的定义,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认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效果好很多。对于问题3的回答也给笔者惊喜,竟有一半的学生可以举出y2=x,|y|=x等答案。通过此次微课的尝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反复观看,对所学知识的预习与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微课在当下已形成热潮,但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参与,制作优秀的作品。在手机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已有的硬件条件,合理高效地利用生活的零碎时间,将微课的作用发扬光大,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辅助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