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1
前言
我国山地城市较多,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60-70。如何做好山地城市的开发工作,是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重点。在山地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修建城市,如何做好山地城市规划和山地城市整体设计,是当代规划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整体设计两部分进行分析,揭示在山地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目的。
1 山地城市规划
1.1 城市规划相关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1.2 山地城市规划特点分析
山地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其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在规划过程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同于平原城市,相关规划人员要注意规划过程的合理性。另外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地形限制,可能导致城市不集中的情况出现。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用地规划也是山地城市规划的重点难点。下面本文将介绍山地城市规划要点中的用地布局要点进行你个分析。
1.3 山地城市规划的要点
(一)合理的用地布局。自然条件是城市规划的母体,城市规划要基于自然条件。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基于山体的地形地貌多变特点,城市的用地面积将受到限制。相关规划人员要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保证对土地利用、资源利用、地形地势利用等利用效率。
(二)合理的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布局。出行已经是人们当前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步骤。对山地城市来说,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导致了城市交通设施布置和城市间公路布置等收到巨大限制。往往山地城市的公路长度会远远大于城市公路长度。所以在进行相关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适应交通需求的原则进行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布置。例如在山城重庆的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如果利用平原城市的中心放射性规划,施工量会很大,另外也不适应城市的交通流需要。所以在重庆的道路规划过程中多半采用自由式网络规划。依托地形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有效的减少了施工难度和施工工程量,是山地城市交通规划的合理布局。
(三)合理的城市用地分配。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山地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是保证城市规划顺畅完整的前提。山地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往往比平原型城市表现更为显著。在居住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行政设施用地等方面,规划人员应该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例如,部分山地城市都存在着绿化用地受限制、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往往是在对城市用地分配上做的不够尽善尽美导致的。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引山用水的技巧进行绿化、景观布置。
总之,在山地城市规划中,相关规划人员要做到既重视又合理规避“人-地矛盾”,通过相关规划技巧的使用、布局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的平稳有序布置等来避免人地矛盾的放大化。
2 山地城市设计
2.1 城市设计相关概念
城市设计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2.2 山地城市设计不同点
山地城市设计不同于平原城市设计,在山地城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山体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而合理规避。同时在当今的城市设计中,往往存在着无序设计的现象,导致城市被分成几部分,无法形成统一合理的利用效果。山区城市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支柱产业、矿产资源等一系列经济因素,对山区城市的设计方案进行符合经济要求的改变。
2.3 山地城市设计的思路
山地城市设计在整体上应该把握以人为本、地尽其用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思路上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山地城市脉络设计。道路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尤其在山地城市这种天然交通较为困难的地区。设计优秀的道路,是改变山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结构紧凑的城市设计。在山地城市设计过程中,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决定了设计方案的成败。在相应山地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集中城市各区域,进行居住密集化、商业密集化、工业密集化处理,达到土地的高效利用。例如,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市多山,在本溪工业区设计时,设计人员创新性采用复合工业区设计,实现相关产业的复合化、密集化。据相关数据表明,密集型工业园区的布置,为本溪市提供了2.2万平方米的剩余土地。所以相对结构紧凑的城市设计,能给城市土地带来更高效的利用空间。
(三)适当的空间填充。在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山地城市区域间隙,可以通过良好的设计加入城市景观、城市绿化、城市公共设施等一系列的设施。从而柔化区域间的过度感,并且为城市的风景、文化等都有良好的体现。例如,贵州某城市,在工业区域和住宅区域中间增加了以公交公司和绿化设施相辅相成的过渡带,从而有效的避免的工业区产生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给居住人民带来危害。同时由于工业区到居住区人员流动大,合理的公交系统布置,为该城市的高速高效、节能环保方面带来了帮助。
3 总体规划如何和城市设计相对应
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不同。城市规划从大战略出发,城市设计则以人为本。另外山地城市规划侧重于数据表现城市特点,城市设计更倾向于图像表现城市特点。
山地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而山地城市设计更倾向于土地使用效率的高效性。山地城市规划更倾向于宏观的城市表现形式,而山地城市设计则是从细部微观来表现城市。
4 总结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行,西部多山城市的开发已经成为城市开发的主旋律。长久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重点都多半集中在平原型城市。针对山区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较少,相关范例较为缺乏。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山大国来说,这样不失为一种设计缺失。通过相关山地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应该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山地城市规划和设计准则。
充分结合山地地形地貌的自然条件,应用科学有效的规划手段和设计方法对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了当代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手段。通过本文对山地城市规划的剖析和对山地城市设计的剖析,通过借鉴、解决等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通过对用地效率的良好提升,能够使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效结合,打造优秀山地城市。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2
关键词:规划展览馆;设计;施工;云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缩城市尺寸之间,展前景宏图灿烂”。规划展览馆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核心,是承载着城市演变历史的物质容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1个城市(4个直辖市,65个省会和大中型城市,2个特区城市),已建成规划展览馆50多个,另外各地陆续掀起建设[1]。
作为新兴事物的规划展览馆,目前各地呈现“百花齐放”格局。云阳县规划展览馆(以下简称云阳馆)自开工建成以来,深受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本文以云阳馆建设为例,就展馆设计定位原则和施工环节注意事项,抽取各展馆工程建设共性部分,供业内同仁探讨参考。
二、流程及原则
规划展览馆作为项目所在地的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一般经过选址、可研报告撰写、发改委立项、布展设计、方案评审、招投标、施工、验收、培训和运行维护等阶段。工程时间跨度较大,并且涉及相关单位繁多,一般来说可分为业主、财政审计、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五类,另外招投标过程有可能涉及招投标中心,招投标等。在布展设计阶段,规划展览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定位原则
展示窗口。全面、集中地介绍城市发展历史,反映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历程,宣传规划建设成果和未来发展构想,展示城市形象[2]。
交流平台。招商引资平台,招待来宾客厅,旅游观光的“景点”、县情教育的“基地”。
参与渠道。市民参与规划决策和规划新成果征询意见场所。
(二)内容原则
内容选择。以时间序为经,主要包括历史、现在、未来三部分,其中以现在为主,兼顾过去和未来;以空间序为纬,主要对应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以主题及特色为支点,突出各展馆共性和特色。
内容排列。以线性序列为主,非线性序列为辅进行排列,线性序列包括时间、因果、层级等因素,而非线性序列不具备严格逻辑关系,以并行关系存在各分块布局之中。
内容展示。以亲民、互动为目的,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参与性,体现沉浸感等。
三、设计布局
(一)项目概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三峡库区腹心,“一脉青山汇两江”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两江广场位置独特,是整个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之上的“点睛之笔”。云阳馆位于云阳县两江广场文体中心二楼,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展馆以云阳城市建设发展变迁为主线,反映云阳过去的城市变迁、现在的建设成就和未来的规划愿景,展现“江上风清,天下云阳”的城市风采与发展空间,集“知识性、科技性、专业性、互动性”为一体[3]。
(二)总体布局
云阳馆依照展示主题分为城市序厅、历史厅、主体模型互动区、总体规划厅、重点规划厅、乡镇规划厅、建设成就厅、环幕影院、临展公示区和办公区(如图1)。
整个展馆的展示分区按展示主题演变顺序依次排列,城市序厅、主模型互动区与环幕影院是整个展馆布展节奏的关键节点。城市序厅为参观者带来对城市的第一感受,主模型互动区全面展示云阳城市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的雄心与魄力,环幕影院以高科技的数字化虚拟手段展现城市未来的风貌与发展空间,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影视效果把参观者带到一个观展的。
图1展厅总体布局图 图2 展厅分区图
(三)专项设计
云阳馆从功能分区上遵循“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空间布局重点侧重于城市序厅、主模型、环幕影院,观展动线打破“昨天、今天、明天”的常规时序,兼顾遍历参观与重点参观的需求。
展馆以城市发展进程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城市序厅、城市历史、城市规划、重点规划、乡镇规划、建设成就、环幕影院等区域,发现和领悟云阳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
步入展馆,宽敞明亮的序厅以“全景画卷”展示了一个城市包容万相的博怀,诠释着城市的内涵与魅力。
历史厅中的古朴卷轴造型设计尽显云阳的历史底蕴,多媒体互动视频、电子书等新颖的展示手法配合墙面图片渐进地展示城市变迁之路,浓缩回顾云阳建城23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凸显“古巴渝之城”、“古盐城”厚重的文化底蕴。
穿过历史厅,位于展馆中心的大屏幕城市模型互动中心映入眼帘,模型面积约为144平方米,以云阳“一城四区”的长江片区、小江片区、人和片区、盘石片区为基础,重点刻画交通干道、城市广场、张飞庙旅游风景区、人和工业园区等内容,长江和彭溪河流域采用动感水工艺精心制作。
模型整体采用下沉式设计,周边围栏成曲线马道,以保证人流畅通和模型最大化原则布置。顶部特效灯光配合模型组团的介绍进行变化,背景墙面设置的高清大屏幕演示系统同步播放该组团的相关视频,与环绕立体音响达到声光电的完美融合,为观者带来高度的沉浸感与强烈的视听冲击。
进入云阳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厅,高清电视屏播放的云阳城市规划宣传片,墙面一幅幅规划图片,为参观者全面展示了云阳在工业、农业、旅游业、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在重点规划厅,云阳新区发展的未来美景通过静态的图文、互动模型完整地展现出来。
建设成就厅中的高清电视屏以多媒体手段与传统展示手法相结合,亦静亦动地展现了云阳在宜居城市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将三峡移民为城市造就的高速发展呈现在来宾面前。
270度环幕数字影院为展馆的点睛之笔,精心制作的城市未来数字影片,以极具震撼的视听效果引领观众步入未来的魅力云阳。使参观者带着对一座城的感悟与美好未来的憧憬结束云阳馆之旅。
智能化弱电部分包括中央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展馆各区域信息化项目设备进行集中控制、达到整个系统自动运行,按照编制程序自动进行,实现一键开馆、一键闭馆;集中监视,结合内部对讲系统,遥相呼应、统一调动,提高管理质量及管理效益。
四、施工事项
(一)专业分组
展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程序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要确保工艺严肃性、技术可靠性、造价合理性,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并对每个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管理要求。首先从施工分组上来讲,按专业分组,可分为装修实施、平面布展、多媒体信息、智能化弱电、其它专业分包等(如图3),并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紧密配合,协调一致。
图3 施工班组分配
(二)施工过程
为保障展馆施工有序进行,并为后期验收结算奠定过程文档,应该制定工作流程,并制定现场管理规范,主要包括如下[4]:
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勘查现场、召开项目启动会,内部技术交底、分项深化设计、施工计划编制、施工作业面布置等,另外需篆刻项目施工章,办理开工报告和施工许可证,安排现场食宿等工作。
施工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材料计划,进度安排,工序衔接、变更签证、隐蔽工程现场验收、设备调试、材料交付,及施工配合制度,如项目例会制度、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项目日志周报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变更及材料手续管理、重大事项会议纪要制度、进度款申报制度等。
施工结束,主要包括项目试运行、系统培训、竣工资料编制和存档、项目审计结算等。
(三)注意事项
针对各个展馆分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部分引起重视,以更好地保障最终产品与设计效果一致。
1、“空高”限制。由于展馆内部分多媒体设备必须采用吊装方式,如空高受限则不能实现或效果无法保障。本文所指空高为净空高度,即排除消防和空调安装所造成的影响。
2、施工入场前提。工程施工进场,必须保证“四通”,即(1)水通:现场供水要满足生活、施工及消防需要;(2)电通:现场供电的电压及功率要满足现场生活及施工需要,并要了解当地供电正常情况,必要时须准备发电机组;(3)路通:现场道路力争能使运输材料汽车直接到达门口;(4)高层垂直运输通:高层建筑装修要有运输材料通道,尽量争取能使用电梯。(5)其它,尽量完成场馆土建(含消防、暖通)工作,否则后期易引起交叉施工,一方面造成施工双方互相推诿,另一方面会造成工期延误。
3、沙盘模型、多媒体硬件设备、灯光设计。沙盘模型表达主题为地形特征和突出城市建筑,因此一般需做局部变形艺术处理,而且高度比例尺一般大于基本地形比例尺,另外,观光马道的支架和栏杆焊接应提前完成,否则极易引发火灾;多媒体硬件应根据程序需求进行规划,尤其是显卡配置和硬件CPU,保证流畅性和体验感;灯光设计中包括电脑摇头灯、激光灯、LOGO灯等,要根据设计需求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尽量精简使用,避免出现浪费,同时增加后期维护费用。
图4 展厅实景1 图4 展厅实景2
五、结语
展馆建设过程中“设计是灵魂,施工管理控制是基础,人员管理和材料工艺是保障”。展馆建设完成后,仍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维护更新机制,充分考虑水、电、物业管理,内容更新和设备维修更换,接待宣传等工作,动态优化和组织临展内容讨论,搭建实时有效展示交流平台,共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国梁.市规划展览馆展示艺术设计探析——以岳阳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实践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09.10.01.
[2]汤海孺、顾倩.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策划研究——以杭州为例[J].2009.25(05).10-16.
[3]重庆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云阳规划展览馆布展工程投标书(技术)[Z].2010.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3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 城市化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39-02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为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单位和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及其相关部门。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分析
基础设施也可以称之为基础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条件的部门和行业,主要包括邮电、交通、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设施。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按照功能可以将之分为主体设施和辅助设施;按照空间结构可以将之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设施。目前较为通行的理论是将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其内部组合分类,也即技术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通信系统、城市防灾系统以及环境系统等六个重要部分。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处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到许多生态、资源、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还用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用基础设施去配城市的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很可能就导致规划无法实施。
(一)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原始资料不足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原始资料不全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各种管线被架空设置,缺少有效地规划管理,一方面造成了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基础资料的有效管理。尽管支撑城市化建设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但是开发商和相关部门往往忽视城市建设的现状资料。基础资料不全面,就会阻碍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使规划成果失去可操作性。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同时,由于我国城市每年大约有2500万新增人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城镇市政公用行业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方法落后
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施的规模、走向和布局问题,对于基础设施规模的计算一般是通过人口数量与相关指标来直接预测的,这种依靠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也是导致设施规划走向按需供给的主要原因。
在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规划部门往往缺乏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模拟考核,不能够严格从市政设施系统本身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缺乏严格的论证;在相关指标的取值上,国家及地方规范为了适应更多的地区应用,一般取值较为宽泛,对个别城市来说,往往不能适用,如,人均用水量指标。因此,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理念落后
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的过程中,规划理念的落后有着重要的原因,对城市的整体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工程设计总采用以往的成熟系统,而对新技术不敢轻易尝试;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以满足城市的供需为主要目的的,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等理念没有落实到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在规划过程中,按需供应的思路往往会导致城市资源的耗费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报建手续
报建手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规划选址等相关手续。因为在任何状况下,城市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数量总是很多,而政府的财政又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政府根据这些项目的轻重缓急以及地区均衡等方面因素对所有项目进行筛选,进而确定该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并证明这样的投资建设对于实现设施所需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是必需的。而该项目的建设位置和范围也符合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完善报建手续可以从工程立项、审批、建设,竣工验收以及到最后的工程档案备案阶段等方面入手。工程备案以后尤其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管线工程布局的统一管理,城市规划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顺利运行。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资金投入力度
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首先,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政府应该利用监管手段代替传统对资产的实际拥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接经营造成的压力;再次,积极推进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确立企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项目实施的市场化。通过以上多种途径不断筹集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资金,努力扩大市政公用服务和产品的供应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
(三)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方法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优化规划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过程中,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城市规划方法,把各项约束性指标与发展目标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计算中,通过供给约束来更好地实现资源节约目的。以城市的供水系统为例,在规划过程中,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用水平,更好地控制总资源的供给量,引导全社会进行能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总量统筹核算,避免盲目发展,同时在研究和计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确立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统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持续有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进一步理清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积极统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敬瑜. 浅议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路桥与防洪,2006年第6期.
[2]陈定贵,吕宪国. 长春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赵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优化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
[4]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from natural ec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two aspects to create a fully fusion technology and natural human activity, the optimal environment, induce the creative spirit and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vide high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level.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ty planning overall lay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green system constructio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也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城市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O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2.1 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施。
2.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宜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
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2.3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声,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
3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作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4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温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5
关键词: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67
宜居城市的概念早期在西方一个国家提出,是指人们生存的环境在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任务文化环境比较优越,当然目前人们更向往的是生态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捷等。
1 宜居城市的特性
1.1 整体性
宜居城市注重生态、经济、文化3要素的协调共生,注重复合型系统的融合性。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人要生存,既要适应它,又得改变它,追求全方位整体实现城市的宜居性。
1.2 地域性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决定了宜居城市的地域特征。不同的社会文化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握住城市文化脉络。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的物质基础,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建立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1.3 相对性
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的人对城市是否宜居的判定标准和感受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宜居城市具有相对性。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进行有差异性和区域性的规划建设。
1.4 动态性
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要体现持续发展内涵,从城市发展的历程看,一般都经历了自然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变迁。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人们的需求不同,对宜居城市建设侧重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某个时期,人们觉得城市经济条件好、社会稳定、有秩序就是宜居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只有经济条件还不够,自然生态环境也是评价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2 构成宜居城市的要素
2.1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美、宜人是宜居城市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标志。宜居城市必须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同时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在确保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平衡不受影响,充分发挥自然要素对宜居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2.2 文化要素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内在体现,能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在尊重原有文化沉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建筑风格等,这些都起到了增强认同感、凝聚力,提高人们文化品位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城市中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性文化场所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3 经济要素
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便捷的交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认可度。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增长也是宜居城市构建的重要原则。
2.4 社会状况要素
低生活成本(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前提;治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宜居城市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政治环境。政局稳定、社区亲和、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完善等。
3 园林规划设计对建设宜居城市的作用
3.1 宏观方面的作用
园林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城市无序蔓延、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控制污染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和城市是一个矛盾体,需借用园林规划、城市规划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协调。
3.2 中观方面的作用
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和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居住舒适性的根本性需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的循环平衡,达到降低灰尘、噪声污染、净化空气、调温调湿的目的。通过园林造景,丰富城市景色,增加城市的空间层次。此外,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还可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面貌。
3.3 微观方面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和景观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就背离了宜居内涵。通过微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可使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得到最大发挥。
3.4 在宜居城市构成要素方面的作用
园林作为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形式,在营建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要依托城市文化脉络,从而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可通过园林营建表现,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归宿;城市经济与园林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资建设,好的园林设计效果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持,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可营造宜居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此落户经商,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园林的建设可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这对陶冶市民情操、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4.1 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从宏观层面来讲,宜居城市环境的系统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2个方面。人工环境是指人工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需要而参与营建的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原生态的水体、植物、大气等有机系统,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规划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1 建造跨区域,相联性的绿地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使得城市之间的发展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便利,因此,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构建跨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城市间的空地来营建绿化带;保护好城郊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破坏,城市景观设计与郊区景观设计相协调、衔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风景林地、河流水域引入到城市的绿化营造中,实现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城市的宜居建设提供多的生态空间;保护好城郊地带的绿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如建立水源保护区、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大型观赏绿地,以城郊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4.1.2 做好城郊和城市的绿地规划
将市区和郊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规划,从整体上来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绿地的整体规划要从符合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出发,在进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城市生态的保护、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城市安全便利方面。
4.1.3 构建依托于城市自然条件的绿色框架
建设宜居城市要从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合理安排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配置不同的绿地功能。城市的自然条件一般有河流湖泊、山地丘陵,基于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建设成绿色走廊,大块草坪,将城市的大型观赏性公园、林荫大道等绿色空间和城郊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衔接自然、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绿色框架。
4.2 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4.2.1 宜居城市的营造
更多的是通过园林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的。对城市内部和城郊的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合力、完善的城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宜居城市的中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涉及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特别是作为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绿地系统,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占重要地位。
4.2.2 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巨系统的自然生产力主体
为城市自然特征的塑造创造了可行性,是实现各种宜居城市构成要素的载体,集体承担着各项城市功能,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城市开放空间要对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平衡城市规模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4.2.3 城市开放空间指的是除了实体建筑之外的空间
如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等。城市绿地作为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比较大,分布面也比较广,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是各种类型和规模绿化用地所组成的整体,具有反馈调节机制、优化城市环境、保障系统整体稳定性作用。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对绿地这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
4.3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是相关细节的规划设计,其设计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宜居城市的成败,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营建,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微观层面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要在中观层面城市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设计规划时,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最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满足城市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要使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浓郁。
5 基于宜居城市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和绿地规划
5.1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5.1.1 以“营造自然”为核心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以“营造自然”为核心进行设计,城市所在自然环境的特征体现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不断蚕食着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建设宜居城市,是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体现。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恢复原有自然风貌特征,营造园林城市,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树立“营造自然”的核心理念,以城市自然特征为基础,结合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保护、恢复、重建和利用城市自然特征为主的开放空间系统,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5.1.2 宜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系统化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各要素之间相联系的复杂整体,在建设时要充分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开放空间的功能和效应,从系统上下、内外、分层、分级来建设;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理念,结合城市内外部的结构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规划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结构,使城市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立足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要以保护和恢复城市自然特征为目标,不但要考虑城市建设经济效益,还需将自然环境、文化要素等与宜居城市的构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5.2 绿地规划
宜居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合型巨系统,具有多元特征和动态特征,决定了宜居城市的结构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绿地规划作为园林规划的重要方面,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绿地规划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各类绿地的规模、位置、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宜居建设。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城市环境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集园林生态、观赏、经济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城市,使人感受城市的舒适、便捷。
参考文献
[1]郑宝成.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2(04):06.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6
关键词:慢行交通、城市肌理、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transportation systems rely heavily on motor vehicles, bring convenience to the city and caused a lot of contradictions, such as pollu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ities dropped significantly problems. China's vast four-tier cities still low economic level, urban development if they can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slow transport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layout of the city, both in line with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requirements, and in tur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raising the city's vitality ;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abric, and the image of the city to avoid the emergence of large-scale neighborhoods with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ea, will positively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the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o some extent on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pace and context play an active space role.Keywords: Slow traffic, urban fabr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从现代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在中国仅仅有15年左右的时间,期间经历了迅速发展的井喷过程,近年来国内外专业人士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工程实践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全球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切实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与居住。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奠基人、“气候经济学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在英国政府及首相布莱尔的邀请下,曾于2006年经过一年调研主持完成并著名的《斯特恩报告》。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和2010年12月刚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让人们看到了全球范围内改善环境的希望,其举步维艰的谈判过程也让世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任重而道远。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国家正在积极筹划转变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控制土地使用和资源环境,这也为城市规划领域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通过合理规划而减少排放和能源消耗,开始逐渐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在努力探讨“低碳城市”的发展。
社旗县产业集聚区中心区城市设计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既考虑到城市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也力图在提高城市内涵以及降低排放方面做积极的探索,本文将着重介绍该项目在此方面的一些特殊思考和实践。
项目情况
1、城市背景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的东北部边缘,明、清时期是一座驰名全国的商业巨镇,是贯通南北的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现为河南省社旗县政府所在地。
社旗发展历史悠久,其城市建设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开始,社旗县古称赊旗店,因东汉刘秀在此赊酒幌为帅旗而得名。赊店镇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古镇,是“茶叶之路”的重要中转站,至今许多建筑仍然保持着清代风貌。古镇之内仍完整存留着传统的72条街的格局。文物建筑尤其以山陕会馆最为著名,该建筑是一座具有中国宫廷建筑风格的清代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旗县于2007年5月3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颁布成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河南省政府提出产业集聚区的思想,颁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各类规划衔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方积极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社旗县产业积聚区是首批175个积聚区之一。
2、场地介绍
规划区位于社旗县中心城区南部的产业集聚区的中间位置。北临南外环路、南临纬三路、西临北京路、东临兴隆路。总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用地情况以空地为主,地势平坦,适宜建设。
二、焦点问题思考
在本项目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项目组着重分析到以下一些矛盾和问题:
1、交通污染vs社会发展
目前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汽车的普及,中小城市开始出现。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0年12月19日资料指出,中国已挤下蝉联逾100年的美国,跃居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据IEA统计,中国去年消耗22.52亿吨石油当量,比美国的21.7亿吨多出4%。未来中国有可能出现能源危机并影响社会持续发展,能源和污染问题即将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目前小城市也即将进入汽车化时代,社旗县作为待发展地区
2、城市形象vs城市效率
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的核心之一是策划城市“城市意向”,即城市的形象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城市“标志性”,这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