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刻工艺的工艺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刻工艺的工艺流程范文1
曹平自1980年涉足工艺美术领域,初期专攻象牙细刻,并对各种牙骨、角、石、有机玻璃等材料的微型雕刻都有涉猎。早期的玉作大多被港、澳,台、美的客商所购藏。至涉足玉雕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曹平和父亲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属私营性质的上海白玉艺雕社,以后又改为上海白玉工艺品公司,巧合的是公司地址就在上海的白玉路上,以至于当时的许多客户误以为白玉路是整个一条街都是买卖玉器的。1994年曹平去美国并在纽约成立了白玉公司且出任董事长在美国做起了玉器的雕刻加工经营业务。2002年后回国,并在2006年在上海正式成立了蓝田工艺品有限公司。
在美国的几年里曹平大师看到了不少堪称国宝级的中国古代玉器,尤其对清代的乾隆期间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更是引起了他极大兴趣。
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亲自考订,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为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中国玉器中常见的礼玉和佩玉。这些玉器的装饰很有当地文化特点,有些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用异色宝石镶嵌动物眼睛等。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
目前我们所见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系宫内工匠仿制,称“西番作”。 清乾隆时,内务府设立了专门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苏州的专诸坊也有仿制。这些“西番作”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近现代玉器炉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装饰纹样是西式的,犹如中西结合的民国家具,正说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响力。
曹平大师在痕都斯坦的玉器的研究和探索上,在实践中吸取了乾隆时期痕都斯坦玉器多以餐具为主,纹饰华美、雕琢晶莹薄透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创新。例如他琢制的树叶形和田玉饰品等,他所琢制的带有痕都斯坦玉器受到了海外和国内收藏家的追捧。
人们很难想象像曹平这样的人怎么能琢磨成这样有创意又有工艺的精美的工艺品的。看曹平先生的生平也很简单,他的简历非常简单朴实,既没有上过什么专门的大学也没有在什么地方培训过,完全是跟师傅或自学成才。他为人谦逊和蔼,不张扬、不虚狂。
在玉雕的基础上结合了金银雕刻、珠宝镶嵌的技术。俗称“金镶玉”也算是中国传统工艺。即将传统玉雕工艺与金银雕刻、珠宝镶嵌工艺相有结合,运用不同材质的色泽、软硬对比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制作镶嵌,使金,玉,珠宝和谐统一,产生高贵典雅的皇家气概,使其成为一件高档工艺美术作品。其代表作品金玉组合玉雕《岳飞》,就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设计思路,运用不同材质的有机结合,使作品中的人物和威武的白马形成对比,格外柔美耐看、英武大气,各道工艺完全由自己一个人完成,是一件难得的玉雕精品力作。2001年12月金玉合壁《岳飞》获第三届、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太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4年又被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2005年10月:作品《西厢记》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也越来越炉火纯青,为同行所瞩目。
雕刻工艺的工艺流程范文2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无论你是否关注动物、关注环保,相信都无数次听到过这句广告语。在刚刚到来的2017年,中国将告别“世界上最大的合法和违法象牙市场”这一并不光荣的称号。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全世界的大象们献上了一份关乎生命的新年礼物。
据了解,2017年,中国将分期分批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通知》要求:“2017年3月31日前先行停止一批象牙定点加工单位和定点销售场所的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
在中国,象牙雕刻是传统工艺的重要项目,位列非遗名录,因而禁售象牙制品不仅涉及象牙生产和经营单位,还涉及到象牙雕刻、象牙收藏以及和古代象牙工艺品相关的交易等行为。这些在《通知》中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其中规:“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后,文化部门要引导象牙雕刻技艺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转型。对象牙雕刻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留下其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等详细资料;对象牙雕刻技艺名师,鼓励其到博物馆等机构从事相关艺术品修复工作;对象牙雕刻技艺传承人,引导其用替代材料发展其他牙雕、骨雕等技艺。非营利性社会文化团体、行业协会可整合现有资源组建象牙雕刻工作室,从事象牙雕刻技艺研究及传承工作,但不得开展相关商业性活动。”
至于合法的象牙收藏,《通知》在确定“禁止在市霭诼艋蛲ü网络等渠道交易象牙及制品”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对来源合法的象牙及制品,可依法加载专用标识后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销售性场所开展陈列、展览等活动,也可依法运输、赠与或继承;对来源合法、经专业鉴定机构确认的象牙文物,依法定程序获得行政许可后,可在严格监管下拍卖,发挥其文化价值。”
一纸通知,涵盖了当代象牙生产经营、象牙收藏品展览交易以及象牙雕刻传承等经济、环保、收藏、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细则,赢得了各行各业的普遍掌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欢迎中国政府宣布将在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禁止国内象牙贸易,这标志着世界上一大合法象牙市场的终结,同时成为加速国际社会共同遏制非洲大象盗猎危机进程中的重大利好举措。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说:“关闭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合法象牙交易市场,将有助于遏制中国及中国以外地区的象牙购买行为,并阻断非法象牙的贩运和供应。”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亚洲区总代表葛芮表示:“这是给地球上仅存的40多万头大象最好的新年礼物!作为对大象保护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国态度坚决地关闭国内象牙市场,为大象保护创造了新的历史。”
在此之前,中国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于1990年宣布禁止象牙及其制品国际贸易。根据媒体报道,1990年中国的象牙登记库存为80吨,到2005年前后基本消耗殆尽,大部分中国象牙企业面临倒闭。但在2006年,象牙雕刻及时地入选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开始寻求象牙进口的途径,并最终于2009年以“传承象牙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发展象牙产业”为由说服了《公约》委员会,同意中国购买南部非洲三个国家出售的60吨存量象牙。
然而,“合法”的象牙进口并不能阻止象牙走私和盗猎,相反还会刺激和加剧象牙走私和盗猎。在“合法”的前提下,中国政府批准的合法象牙加工厂数量从2004年的9家增加到了2013年37家,合法象牙零售店的数量从2004年的31家上升到了2013年145家。而根据国际爱护动物协会(IFAW)2011年的中国象牙市场报告,当时非法企业的数量是合法企业的2倍,非法贸易(走私)是合法贸易的近6倍。
近几年,象牙盗猎愈发猖獗,目前非法象牙贸易已成为继、贩卖人口和武器走私后的“第四大非法产业”。2013年,在曼谷召开的CITES大会首次提出“国家象牙行动计划”,中国与其他18个亚洲和非洲国家参与制定和实施此计划,应对全球盗猎危机;2015年9月,中美两国达成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的共识,其中包括中美承诺在各自国家颁布禁令几乎完全停止象牙进口和出口;2016年10月,CITES 大会通过加强“国家象牙行动计划”,增强国际努力来终结盗猎和象牙非法交易。
雕刻工艺的工艺流程范文3
笔的收藏颇为不易。自古以来,由于所谓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基本上属于以实用为主的生活消费品。在落后的历史条件下,笔毫极易为虫所蛀,故而长久保存难度较大。另外由于儒家思想一直奉行与古希腊哲学迥异的“述而不作”风气的影响,文房四宝一方面被视为儒家士大夫寄托其道德思想的象征,另一方面其制造业却一直摆脱不了遭到文人鄙视的“雕虫小技”地位。故而造成了当代“文房”类文物研究中的尴尬局面:古代制笔手工业历史文献资料的匮乏;古笔不易保存,日常消耗严重;民间流传的多是家族手工业作坊式制笔的工艺流程,即便是在传统的制笔家庭中也难以见到祖传的真正实物;国内各级博物馆的收藏也相对薄弱,造成目前古代毛笔研究的不足与遗憾。
庆幸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明代毛笔文物数十件,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宫廷毛笔精良华丽的代表,代表了当时毛笔制造业的最高工艺水平。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仅存的稀世之作从中窥其一斑。
明代宫廷毛笔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明代制笔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是与当时历史大背景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明朝皇帝的个人喜好、政治观点使得当时宫廷器物的生产制造具有不可回避的时代特征。
朱元璋认为元亡的最根本原因是“夷狄”的落后所至,故治国之道,在于“先立纪纲”,而最根本的是首先要复兴人们的儒家文化水平。他认为“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朱元璋的调子奠定了整个明政府文化政策的基础。可以说,明朝的建立与明朝儒家思想的发展乃至文房用具制作水平的空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儒家思想和汉族民族主义对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大趋势到来之后的强烈反攻和全面复辟。因此明初皇帝洪武、永乐、宣德在儒家文化建设上有着相当的作为。此时,明廷与北元的战争旷日持久。
历史大背景体现在宫廷器物上,乃至于毛笔上,也呈现出一种流传自元代乃至北方草原的豪迈气魄和行伍风气。此时毛笔具有笔管极其粗硕而笔头相对纤细的特征。这既是南北文化的互动,又是文治与武功的结合。这种毛笔特征在明初被固定了下来,成为有明一代宫廷毛笔的范例。尽管我们现在看不到宫廷中关于毛笔制作格式的相关记载,但是在《明实录》中记载有朱元璋关于朝廷用纸规格的政府法令。按照一般逻辑,这种规定不仅只是对于纸张规格的,关于毛笔的规定似乎也应该存在。历史文献还记载,年仅十岁的万历帝已经能写出比较不错的毛笔大字,首辅大臣张居正却说:“陛下的书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不用再学习书法了。自古圣明皇帝以德行治理天下,艺术的精湛,对苍生并无裨益。”因而张居正不再严格要求小皇帝的书法习作。由此也可以了解到明代诸皇子的文化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并且具有制度保障。只不过这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伴随着当时的政局与皇帝的个人性格而有变化。综上所述,明代宫廷文房用品的大量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明中期的正德皇帝热衷于狩猎、战争,嘉靖皇帝鉴于前者的“弊政”,在登基伊始便决意恢复所谓“礼法”制国。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文化建设当作一件首要的事情来做,试图制造一个在他统治下“礼乐”繁兴局面。在文房用具的制造上,特别是在毛笔的制作风格上,一方面继承了宣德年间以来毛笔的制式特征,一方面随着当时文人气质的增多,武功的废弛,毛笔出现了精细典雅的特征,艺术观赏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有了大大提高。
隆庆年间,明廷与北元签订和平条约,放弃对于北元长达二百多年的经济制裁和战争。万历年间,宫廷制笔业进入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此时的中国全境基本上处于风调雨顺、战事消平的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宫廷毛笔一方面依然继承了嘉靖年间以来的儒雅特征,一方面在艺术观赏性也发展到了明代的最高峰。
明代宫廷毛笔笔头(毫)的特点
现存明代宫廷毛笔多为嘉靖年间到明末所制,还有一部分是明早期宣德年间的遗存,虽然数量不多,加上资料的欠缺,现在无法断定这些藏品到底是宫廷的御用品,或宫廷的御制品,还是由宫廷内定型,民间制作完成的贡品。但是依然能够为研究整个明代的宫廷制笔工艺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实物资料。基本反映了明代宫廷毛笔制造业发展的几个特征。其表现如下:
笔头的选材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曾是中原地区文房用品制作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就当时所留下的文献来看,用来制作笔头的材料并不是很多,基本上为狸猫毛、猩猩毛、羊毛等。例如赵孟坚有诗云:“兰台上狸毛,山谷爱鸡距。”刘克庄有诗云:“五钱买得羊毛笔,自写年劳送可司。”苏辙也在《次韵黄庭坚学士猩毛笔》中赞道:“不悟身边一斗红,圣贤随世亦时中。何人知有中书巧,缚送能书陈孟公。”由此可以看出,宋人将羊毫当作一般的制笔材料,猩猩毛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因而引得苏辙对于黄庭坚所得毛笔的十分赞颂。
到了明代,笔头所采用的原料,囊括了现在已经知道的几乎所有可以做笔头的材料。但主要还是以下几大类,即羊毫、兔(紫)毫、狼毫、貂毫、猪鬃等。
羊毫是以羊之须或尾毫制成。其最初使用的历史已经无考,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秦代蒙恬的改良毛笔即用此种材料。羊毫柔且无锋,特别适宜文人们所要求的含蓄性格。而且廉价易得,故而一直是制造笔头的主要原料。
貂毫为紫貂之毫。因其尾端毛质较好且毫长,适宜作为毛笔的制作原料。古代制笔工匠认为这种毛毫所制的毛笔最具有圆润丰满的优点。
紫毫笔乃取兔子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其值昂贵。南北方之兔毫硬度并不同,故而笔质亦有差异。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唐人白居易曾在《紫毫笔》中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
狼毫为黄鼠狼尾尖之毫。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硬)毫笔。
制笔“四德”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明代屠隆在《考余事》中提出:“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这种理论的形成,应该是千百年来毛笔制造工匠们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儒家士大夫为代表的文人对于毛笔的要求。这对于后来毛笔的制造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工匠们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相互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的要求。既保持锋颖尖锐,浑圆爆满,又可以提笔自然收拢,成锋修削整齐,且弹性适度劲健有力。此时出现了名目繁多、种类不一的毛笔,如提笔、抓笔等就是这一时期的新品种。特别是“兼毫”笔的大量出现是制笔“四德”理论的实践产物之一。“兼毫”,顾名思义,即利用各种毫的不同性质,将笔毫互相搭配,制成中性的毫,进而产生了新的毛性,将明代书画的艺术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体看来,此种兼毫笔的制作原则是为了使得毛笔在书写时的软硬程度按照需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例如偏硬的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软的则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传说蒙恬改良之笔,便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如果此为属实,则属于最早的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在宫廷毛笔的竹笋式、葫芦式笔头中,亦有多层者,一般以紫(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羊毫较短之紫毫,如此反复,共有三至六层。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美观挺拔,精工巧制,这种兼毫笔应该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也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笔头样式极其巧妙
明清时期,毛笔中的“御用笔”主导了毛笔的制造业。明代工匠在“御用笔”的笔头制作过程之中,除了选毫极精之外,还巧妙地运用了专用胶水的可塑性,采用刀、剪、钳、刷、线等专门工具,将笔头样式捆扎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材料和毛色进行装饰。例如古人常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除此以外,明代毛笔的笔管与清代毛笔相比,粗细程度相差很大。例如明代葫芦式毛笔笔管粗大,但是笔锋呈尖锥状,笔管与笔头相比,给人一种似乎很不协调的感觉。这种笔头蓄墨较多,特别便于书写。
在现存明代宫廷毛笔中,古代工匠还有意将笔头设计为色彩绚烂的艺术品。在笔毫根部的捆扎部位,利用红线捆扎笔毫,副毫部位为用白色羊毫染成的蓝色笔毫,加上兼毫笔特有的白紫相间,从而使得整个笔头呈现紫、白、蓝、黑、红五色,层次感极强,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兼毫毛笔的分层数目甚至达到了四层之多。“万历款彩漆龙凤管笔”葫芦式笔头,笔心为紫毫,外包一周白毫。副毫则又为两层,内紫外白,其中白毫较紫毫为多。笔心与副毫相结合,一共有四层。因其笔头与副毫的毛色不同而呈现出层层各异的颜色变化,颇为美观。
大型毛笔的出现与宫廷用笔的多样化趋势
根据当时书法和绘画的要求,人们似乎已经创新出来诸如楂(抓)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姑且存疑。目前虽然还没有真正的明代楂笔发现,但是从故宫所藏清代楂笔来看,其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没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是无法形成此种制作工艺的,因此我们可以就清代楂笔进行推断楂笔的最初制作应该不会晚于明代。
明代宫廷毛笔的笔管特点
笔头的多种变化,是与笔管制作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秉钧曾在《文房肆考图说・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如果此说为实,早在汉代,毛笔就已经向艺术品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书写工具了,这就开创了后世用笔奢靡的先河。由于笔头不易保存,因而古代毛笔上所隐藏的历史信息与技术工艺更多记录于装饰意味浓厚的笔管之上。即便笔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保存,只要笔管还在,我们就可以通过毛笔的笔管用料和笔管的装璜来研究当时宫廷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从而不失收藏古代毛笔的重点。明代宫廷用笔精致华丽,工匠们在笔管之上或镂或雕,或描或刻,或镶嵌,或髹漆,将用途单一的书写工具变化为精美的工艺品。从明代宫廷毛笔笔管制作工艺上说,分为雕刻、描绘两种。从其雕刻材料上来说,可以分为木雕、漆雕、竹雕等等,另外还有用诸如玳瑁、陶瓷、犀角等稀有材料成为制笔的工具。
彩漆、黑漆描金笔管的装饰图案上基本沿袭明初定制,龙凤为主的皇家色彩一直是此类明代宫廷毛笔的特色
明管的装饰技术已经达完美精工的程度,装饰题材也极为丰富。例如明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图案。当时漆笔管较为流行,以木为胎,上饰彩漆,其色泽雅致,装饰极为讲究。纵观有明一代,漆管笔的装潢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前期以宣德年制款为例,基本以宫廷特有的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龙戏凤、云龙、云凤等为主,到了后期以嘉靖、万历年制款为主,则有了人物山水、古钱纹、蝙蝠、八仙等纹饰。相对于皇权色彩浓重的前期作品来说,后期作品的装饰题材较前期有所广泛。图案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和文人色彩。
明代漆管笔基本分为雕漆管与彩漆、黑漆描金管两种。技术也最为精湛,所谓描金笔是在木胎上以红漆或者黑漆为底色,并在其上绘制彩色图案的方法。以彩漆、黑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等毛笔为例,明代宫廷一直流传着一种制式基本相同,内容基本相似的规制形用笔。体现的内容以龙、凤为主。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然后用彩漆描绘其上,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波涛狂击山石,惊起无数浪花。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天空之中,巨龙凌空飞舞,在祥云中穿梭游动,嬉戏追逐龙珠或者彩凤,显示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皇家气概。加之笔管上的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更是增添了几许富贵华丽之感。雕镂精致,色彩鲜艳。(图一、图二)
雕漆则是在木胎上将漆层层相加,每次上完漆后再剔出深浅花纹。据说在当时漆器制造业中,最精致的雕漆工艺髹漆可达百层,堪称最为精湛的手工艺品。明代雕笔管的漆层虽仅1毫米左右,但漆髹仍在20至30道之间。这种雕漆笔管的出现,按照现有的宫廷藏品来归纳,似乎出现于明代早期,但是大量流行于嘉靖年间。此时的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完备的阶段,并且题材也摆脱了龙凤图案的限制,因而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图三)
总之,笔管的装饰图案上基本沿袭明初定制,龙凤为主的皇家色彩一直是明代宫廷毛笔的特色。无论是宣德年间制笔还是万历年制笔,这种图案固定、布局不变的皇家专用特色几乎没有大的更替,所谓改变,也基本上只是年款的小小变化。新的装饰题材出现并不多。
笔管的制作选料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留青”式竹雕得到广泛应用,木雕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代宫廷毛笔在笔管的制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精巧的工艺,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总体来说,明代人对于笔管的选料仍然以竹管为主,因为竹管不仅呈现其天然纹理,而且具有管直挺拔、不易弯曲的特点,另外由于其生长适应性较强、取材较为便捷、轻便实用、物美价廉的优点,再加上用竹做笔管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文雅的生活方式,因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随着当时竹刻艺术的蓬勃发展,竹刻毛笔也成为了竹刻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领域。在竹管的圆周外壁上雕刻山水、花卉、人物等,能够充分体现竹刻艺术大家的才能。不过由于竹干必裂,故保存颇有难度,而墓葬出土之物又极易腐烂,故年代久远、保存良好的竹管笔罕见。明代宫廷竹刻笔甚为华丽,其中雕刻工艺的高超起了绝对的作用。特别是“留青”技术在其中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留青为竹雕的一种手段,是匠人利用竹子表面的光滑表面(青筠)雕刻出花纹与图案,然后再把无用的外皮剔出,谓之“去地”,使得竹子表皮最终成为匠人和设计师所构想出来的浅浮雕图案。如明万历年间的竹雕云龙纹毛笔,管上雕有二龙戏珠纹饰,纹饰留青与笔管形成色泽上的反差,雕工精湛,纹饰清晰。特别是管顶长方格内阴文填蓝楷书“万历年制”款识,尤为难得,使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宫廷竹管笔的风格特征。(图四)
以木为笔管大约始于毛笔的起源,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记载:“秦笔……以柘木为管”。秦汉以后,历代毛笔皆有木管出现,材质有乌木、楠木、檀香木、沉香木、花梨木、红木等等。木管多以深沉的色调及纤细浮动、变化无穷的纹理取胜,稍有雕琢便显得大方稳重。例如雕漆紫檀木管貂毫提笔就有这样的特点。其笔管及笔帽均刻有卷草、钱币纹饰,刻工细腻流畅,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图五)
各种材制的笔管不断出现,丰富了既有笔业的选材
明代宫廷中另有以玳瑁为管的毛笔。玳瑁为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以玳瑁为装饰物可远溯汉代,例如《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宫人簪x瑁,垂珠玑”。而以玳瑁为笔管则不多见。(图六)
明代也出现了瓷管笔,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宣德时器物,传世品中以万历较为常见。
除此之外,明代宫廷中另有玉管(青白玉、碧玉)、象牙管、珐琅管等多种质料。在此不一一列举。
笔管的年款题字
明代宫廷用笔年款题识的特点
明代宫廷用笔除做工精湛外,多有年号款识,这为现代人判断明代毛笔的时代特征提供了难得的标准器型。现存故宫明代毛笔基本分为三个时期:宣德、嘉靖、万历。所见明确题款分别为“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三种。这些题款大都为楷书黑字,竖行,位于在每支笔管的最醒目位置。其是双重长方形金色框,外框略粗于内框,给人一种使用印章的感觉。故而可就此推断明代毛笔的题款制式基本相同,即:“大明××年制”。
明代宫廷用笔年款题识的特例
在嘉靖时期出现了一种样式别致的紫檀提笔“雕漆紫檀木管貂毫提笔”。制笔工匠试图将年款隐藏在不为人所注意之处,一改过去的题款风气。此笔的笔管为不规则的圆柱形,与其他同时代的毛笔相比,更加符合人体学生理学的原理,即在握笔处有着粗细不均的凸凹,做串联圆球状。其年款亦为“大明嘉靖年制”,但是所处位置在笔管与笔斗的连接处,为阳文楷书,六个字环绕笔管一周。只有人将笔尖对于自己的面部仔细观察,才可以发现此题款的奥妙。这种环状年款题识还出现在“万历款文林便用雕云竹管笔”、“檀香木雕龙凤管花毫笔”的笔顶之上,为阴文填蓝楷书。这些都是万历年间宫廷毛笔款识题字的特色之处。(图七)
当前,关于明代宫廷用笔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还需要广大学者和社会各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以便在未来将这项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地步。
图片说明:
图一、彩漆描金双龙纹管花毫笔管长16.7厘米,管径1.7厘米,帽长9.8厘米。笔头为葫芦式花毫。通体彩漆描金双龙戏珠纹。笔管上端长方形金漆地黑漆楷书款“大明嘉靖年制”。笔帽镶鎏金铜环扣。此笔彩漆描金装饰,色彩丰富,金色灿烂,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嘉靖年款殊为少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二、黑漆描金云龙纹管兼毫笔管长16.9厘米,管径1.8厘米,帽长9.8厘米。通体黑漆底描金双龙戏珠纹。笔管上端双线框内描金楷书“大明宣德年制”。笔头为竹笋式兼毫,毫体饱满如出土之笋。兼毫是指以两种以上兽毛制成,多以一种毫为心柱,他种为覆被,具有刚柔适中之特点。明屠隆《考余事》中称,“笋尖”式笔毫为明代毛笔的标准造型之一。此笔漆工精致,毫笔润泽,束撷有力。为明代宫廷御用笔,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三、红雕漆牡丹纹管兼毫笔管长18.9厘米,管径1.6厘米,帽长9厘米。笔头为竹笋式紫白兼毫。通体红雕漆牡丹花纹,笔管、笔帽插口处各饰回纹一周。此笔管,笔帽均采用雕漆工艺,刀法娴熟,花朵饱满,磨制圆润,具有显著的明代早期特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四、万历款“文林便用”雕云竹管笔竹制笔管,有帽。笔帽直径为1.8厘米,管直径1.6厘米,笔头长4厘米,竹管长9.1厘米,帽长6.3厘米,笔头为葫芦式貂毫。阳纹双龙相对共戏一珠,火焰纹及灵芝云纹作为双龙的陪衬。一龙头在上,一龙头在下。笔管中间偏上有一方框,中间雕刻竖行阳文隶书“文林便用”四字。笔顶镶嵌螺钿口环,上面有环状填蓝楷书“万历年制”四字。此笔箍已经失去,笔帽为顶,可以拆卸。笔管通体雕竹留青双龙戏珠纹。螺钿即用螺壳或贝壳镶嵌在笔管上,形成有天然彩色光泽的花纹、图形。此笔反映了明代后期竹雕工艺的水平,为宫廷御用毛笔的珍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五、雕漆紫檀木管貂毫提笔亦称斗笔。笔管长25厘米。斗长2.5厘米, 管径1.6厘米,斗径2.9厘米。此品嵌紫檀木笔斗,直管无帽。笔头为花苞式貂毫,长6.2厘米,色泽光润,体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底部缠绕白色丝线。笔管握笔处由七个凸起球状节纹装饰,笔管上端红雕漆龙纹,下端酱色雕漆锦纹。笔管以紫檀木、雕漆三拼而成,管尾处以红色水波纹为底,浅浮雕雕漆螭龙纹。口沿部雕刻阳文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明代毛笔已经不多见,此件保存完好。管斗握笔处另有灵芝纹、水波纹。此笔反映了嘉靖年间雕漆的风格和水平,为当时宫廷毛笔的代表作之一,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提笔因笔头形如斗,又称斗笔,这类笔是用于书写匾额、楹联、碑刻题词等大型字体,因为其字形较大,多需要执笔人悬腕悬肘提笔书写,故名。貂毫,是以紫貂毛制成的笔毫,硬度与狼毫同。在管笔的末端加以覆斗状的笔槽,以增大笔毫的容量。此笔制作精湛,形制新颖,为传世的嘉靖年款提笔孤品。2006年9月,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文房四宝”邮票,其中即有此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