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资源教师 随班就读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资源教室方案被认为是回归主流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也必将大力发展资源教室方案。①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资源教室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资源教室多元化功能中,资源教师是随班就读普通教育系统中协调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特殊儿童家庭关系的关键,资源教师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对于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和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意愿都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在针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的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现阶段研究中,资源教师家校合作的内容仅被作为其本身多元化职责中的一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未专门就其对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角色意义做过探索。

1 资源教室、资源教师对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意义

1.1 资源教室方案的发展是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随班就读儿童家庭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就其合作内容而言,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服务,寻求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目标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的课题。

资源教室是随班就读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专业化资源,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过程不仅需要资源教室,而且需要各方面教育力量包括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他们可以为资源教师提供鉴定、康复管理、教学、器材等各方面的帮助。②因此,家长参与资源教室的构建,为资源教室工作付出努力,是促进随班就读质量提高的必要做法,也正是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实现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资源教室方案的发展对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具有反作用力,资源教室不断完善,资源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能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更多服务资源。资源教室与资源教师参与家校合作,有利于更有效地构建和利用融合教育环境。

1.2 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有效的合作资源

许多学者都认为资源教室方案是使特殊儿童真正融入到主流教育环境中的第一步。③从功能上看,资源教室可以定位于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支持的场所,④并且,资源教室多功能服务的需要使其拥有着充分的教育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其一,资源教室具备的教育资源包括传统教具、视听媒体、适合于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和活动的场地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资源教师这一特殊教育专业资源人士。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普通教育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开展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活动的需要。资源教室的教育资源恰恰补充了普通教育环境的不足,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了适合特殊需要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设备。其二,资源教室整合的人力资源包括社会义工、社区机构、相关技术人员等,有利于打破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合作的场地与形式的限制,不仅让家校合作能在学校环境中顺利进行,也让特殊儿童家庭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下,积极活动和成长。由此可见,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建立了多方面的社会联系,集合了社会力量,共同服务于特殊学生,推进全纳教育环境的完善。⑤

2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的角色意识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自身主导性,忽略家校合作平等性

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双方地位不平衡,表现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教师指挥为中心,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往往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⑥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更易占据主体地位,忽略合作的平等性。原因有二,一是资源教师作为普通教育中的专业人员更具备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对于其他非专业人士的介入,资源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协调多方关系,这使得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常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二是家长参与态度不积极。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缺乏经验,无法很好地与教师配合,显得信心不足。加之日常事务繁忙,家长无法全身心投入与学校的合作中,这使得资源教师被迫成为家校合作中的主导。

2.2 家校合作途径少,沟通内容单一

从合作途径来看,资源教师主要通过电话、家长会和接送学生时间进行交流,而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本、家长学校、家访等相对使用频率较低。⑦由此可见,资源教师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存在局限性,这给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的进行造成了阻滞。

合作内容上,资源教师主要为家长安排常规教学活动,例如:参与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评估儿童发展水平与听课等,而其他非教学范围的内容涉及少,资源教师参与的家校合作集中关注于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其他需要例如品德、健康等关注度不足。教师在“主动联系家长”、“认真考虑家长意见”、 “指导教育家长”等方面行动力强,很少征求家长关于班级活动或学校发展(如政策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的意见。⑧可见,资源教师在与家长合作过程中,重在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对于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缺乏合作意识。

2.3 基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忽略了普通家庭的参与

随班就读是以普通学校环境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针对随读的特殊儿童进行的家校合作,也应当将普通教育资源纳入在内。因此,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关系中,除了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这两个主体外,普通家庭,包括普通儿童及其家长的参与也是可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实践中,接纳普通家庭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旨在从全纳社会的视角为特殊儿童家庭创设融合环境。资源教师在合作中往往注重于让特殊儿童与融入普通学校环境,关注如何与特殊儿童家庭建立合作关系,而未充分利用普通家庭这一有利资源。

3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的角色

3.1 资源教师是特殊儿童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关于随读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分为普通课堂教学、资源教室辅助教学两种情境。资源教师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的桥梁,是为特殊学生家庭与普通学校建立和谐关系提供有效渠道的最优人员。其桥梁作用在实践中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沟通教育信息。资源教师作为咨询者,向特殊儿童家长汇报特殊学生在校表现,提供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学校为特殊儿童制定的相关教育制度等信息。资源教师作为信息反馈者,整理和分析特殊儿童校外生活、学习表现情况,为学校制定特殊儿童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收集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反馈信息,作为学校制定和改进工作及校方制度的参考意见。

二是改进和完善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渠道。这主要体现在,资源教师运用自身技能,在总结教学经验,综合分析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双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家校双方提供合作建议,寻求最有利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3.2 资源教师是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资源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资源教师是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组织者。资源教师有获取可利用资源并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计划制定的责任。强调资源教师引导者而非主导者的角色,既是要求资源教师应当应用本身专业技能辅助家长理解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过程,也是平衡教师与家长合作地位的体现。最后,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阶段,资源教师与特殊儿童家庭以及其他可利用资源(包括普通儿童家庭、社区、机构等)共同作为参与者。资源教师与家长作为平等的实施者,在不同情境下负责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相应活动的开展。评估与总结阶段,资源教师也应与家长平等交流,互通信息,共同参与信息整理讨论过程。基于资源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化,在此阶段,资源教师也承担着向家长解释评估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的任务。

3.3 资源教师是面向家长的特殊教育工作的宣传者和指导者

资源教师本身即为随班就读学校中的特殊教育资源,在家校合作中,肩负着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指导特殊教育实践的任务。其职责包括:为普通教师、家长和(或)自愿者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咨询;给普通教师、家长等介绍或提供特殊教育有关法规、书籍和其它信息。⑨资源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的时间普及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也可在家长活动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学生作品展、特殊教育影片展、残疾人士名人事迹展等等;还可针对本校随班就读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特殊教育知识讲座、交流会等。

4 提高资源教师角色意识水平,实现资源教师的角色功能

4.1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资源教师角色意识水平与角色功能的实现

要提高资源教师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水平,促进资源教师角色功能的实现。资源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提高资源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是促进资源教师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角色意识并充分实现其角色功能的内在动力。⑩

第一,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发展。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技能是实现角色功能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上,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和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或者是某类特殊儿童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积累等。实践技能发展主要是其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以及根据资源对象的差异采取灵活的教育干预手段和内容。

第二,提高创建家校合作渠道的能力。资源教师在扩宽合作渠道的探索与实践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 首先,需要综合分析家校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合作方式。其次,应当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新的合作方式,如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定期规范的交流活动;丰富合作场地,进行校外活动等。当代社会,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这是从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基点,以意识水平的发展和角色功能的实现为目标而应采取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本质上而非形式上促进资源教师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水平的途径。

4.2 构建良好家校合作环境,促进资源教师角色功能的实现

首先,随班就读普通学校要更新观念,营造氛围。意识指导行动,学校氛围容易影响资源教师对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态度,构建积极接纳的学校环境,能让资源教师对自身的角色有更鲜明的认识,从而提高资源教师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主动性。

其次,学校应提供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过程中所需的资源。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有些活动的开展需要特别提供活动器材,活动场地等。学校提供所需资源设备,为资源教师实现多元化角色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保障资源教师顺利组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活动有现实意义。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资源教师才能不断提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进而充分发挥自身角色功能。

此外,学校要为资源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学校应当把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能力作为专项技能进行培养。培养方式可以为:设立专门培训班,安排培训课程;开展家校合作讲座、交流会;观摩其他学校家校合作活动;提供学习资料等。

最后,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需要健全相关体制,加强沟通协调。学校行政管理者应负责构建包括学校人员和社会人员在内的服务网络,加强人员间的互相协作。并且,需要协调各方面资源共同商定家校合作协议。将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保证资源教师的家校合作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为家校合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依据。为资源教师的成长打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注释

①②⑤孟晓.资源教师的角色浅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

③ 徐美贞,杨希洁.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④ 王梅.资源教室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8.12.

⑥ 王青.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2006(Z1).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2

关键词:亲职教育;联合教育

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又称为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是指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使父母了解儿童教育的现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从而成功胜任父母角色要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1]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家庭教育所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父母科学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方法的欠缺和不足,因此,在日益强调教育者专业化职业化的今天,父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者,主动接受亲职教育,成功获得教育素质,显得非常必要。

目前,亲职教育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中国,虽有着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但亲职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极不完善,亟需吸取有益的国际经验。本文试通过阐释英国家校联合教育的状况和特点,为我国的亲职教育的开展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一、英国家校联合教育状况及特点

家校联合教育(Combined education)是指通过建立家庭与学校教育机构的密切联系,加强两者之间交流、互动,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使两者之间有效配合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的教育合作方式。英国的家校联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且成效良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强调家校双方的义务意识,从法律上确立家长的教育责任

英国政府从20世纪中期即开始针对家长教育采取政策措施。在1988年颁布的教育法令中从法律上确认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权利,并规定地方教育机构要为父母提供教育培训课程,以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从1996年起,政府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幼儿园的家长,都要与幼儿园签订合同 ,承诺将与幼儿园合作教育子女,幼儿园和家长双方都要承担各自的义务。2000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家长教育令,规定不良青少年的家长必须参加教育课程。2003年同时又引入家长教育合同,赋予学校申请使用这两种方式对某些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教育的权利。[2]由以上政策中,不难看出英国政府一步步确立了家长在家校联合教育中的教育责任,通过法律的手段,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对亲职教育的支持。

2、学校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开放的家庭社会服务

英国的公立小学大都设有家庭中心,为孩子们和家长们组织活动。[3]在每周特定的时间,家庭中心会向家长和儿童开放,孩子们可以参加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父母们则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和讲座,如父母论坛、健康保健、安全急救、家庭美食等课程。中心还会定期为一些全职母亲做职业辅导,并允许附近的孩子和在校学生一样使用学校的各种设施。总之,学校用这种对附近社区家长们提供开放性的服务的交流互动方式,对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关系非常有益,这种开放式的服务对学校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3、学校由具有行业资格认定的专业人员承担亲职教育工作

英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如幼儿中心、托幼中心、开放性大学和继续教育大学等都提供亲职教育培训课程。[4]在这些教育机构中,负责指导培训家长的学校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行业资格认定的专业人士构成。这些从业者不仅具备如心理医生、社工、青少年服务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还必须达到英国家长教育服务从业标准,这个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教育服务的具体要求设计,涵盖从较低要求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要求,总体上包括能与家长、同事和社区建立并长期维持积极有效的关系。

4、重视家长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家长的需求和评价反馈

英国在家校联合的亲职教育中,非常重视家长的主体性。2007年政府在每一位家长都很重要的报告中就强调,政府在家长培训活动中的工作重点,就是为家长自信参与儿童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一立场是在充分尊重家长的权利、自主性和自由选择基础上的。所以英国学校对家长的亲职教育工作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指导过程,教师和家长也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家校联合教育中指导的前提条件是对家长能力的充分信任和自由选择充分的尊重,让培训去适合家长而不是让家长来适应培训。亲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家长更加自信自然地胜任现代父母角色。[5]

二、我国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对子女期望高,对亲职教育的意识不足

我国传统上重视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大多数父母观念中都存在,但对自己是否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指导却不以为然。有关调查显示,有44.9%的学前儿童父母表示从未参加过亲职教育,[6]而更多数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当家长之前,有必要去学习如何当父母的职前培训,而只是当教育子女中出现问题时,才去寻求解决方法。当前我国还有不少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角色有推脱或回避的倾向,把教师当成是教育孩子的主要依赖者,忽视自己的教育责任和能力。

2、亲职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内容零散

我国亲职教育的层次不清,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如对父母的职前培训组织少,对不同家庭结构环境、不同家庭类型需要、不同文化观念需要的区别培训少,分类指导不足。亲职教育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地方家长学校和学校机构合作组织,把父母集中在某个会场或教室里聆听专家讲座,缺乏针对性的辅导和具体方法技术的训练,教育效果不大。在内容上,我国的亲职教育尚未形成规范系统的内容体系,学校亲职教育讲座主题大多是关于儿童教养的普遍性问题,[7]偏重知识传递,忽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其他途径的亲职教育也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整理规划和有机联系。

3、家庭、学校、社会在亲职教育方面缺乏协调合作

现代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但对儿童发展规律、科学育儿方面了解并不多,往往到出问题才看书或咨询求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较多。学校机构尚未承担其亲职教育的主要责任,对亲职教育认识不足,开展有限,要求家长配合适应的多,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少,实施的途径少。社会层面一方面,政府未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资金支持,成立的家长学校与学校教育机构联系不足,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亲职教育指导机构,对家长实际需求和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统一规划,对市场上一些家长教育市场缺乏规范管理。

三、英国家校联合教育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启示

1、加强立法,强化责任,提高认识

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新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纷纷加强亲职教育方面的立法。我国可以学习借鉴英国政府的做法,把亲职教育提高到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明确亲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快对家庭教育及亲职教育的立法进程。建议出台相关法令,明确家庭与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分工,规定父母必须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包括接受亲职教育、参与学校活动、为学校提供服务等内容;学校机构也必须依法组织各种亲职教育活动,提供亲职教育的课程,加强家校联合中的亲职教育。[8]立法中还应该有保障亲职教育顺利实施的有关配套机制,例如如何建设培训管理队伍,资金筹备与投入、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等。

2、开拓家校联合教育的渠道,积极推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

必须认识到学校在实施亲职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及社区在亲职教育方面的有力条件。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家校联合教育为亲职教育的主要渠道,让学校成为亲职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为亲职教育提供一定活动场所,组织丰富多彩的亲职教育活动,定期召开亲职教育研讨会座谈会,并联合社区举办父母指导交流会,向当地家长提供开放性的亲职教育指导。社区管理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在城市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区域范围较小,各项功能相对齐全的条件,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等有效地做好公众的思想认识动员,并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创设社区父母学习小组、教育咨询中心等方式,积极为亲职教育服务。

3、重视家长的主体性地位,注意评价反馈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英国联合教育的做法,前期政府委派专门的评估机构设计科学的调查方案,对父母教育需求做深入调研发掘,以此作为学校、社区和专门机构确定亲职教育内容、形式的基础,然后根据分类教育和分层教育的指导原则,根据家长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指导方式。如在内容上,可以鼓励学校及高校科研机构根据七部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9]开发亲职教育的系列教材、指导手册,完善教育指导理论;在方式上除常见的家长教育讲座、家长交流会等形式,还可以组建父母互助小组,完善个案咨询与辅导服务团队等。

4、提高亲职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程度是制约亲职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学习借鉴英国的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成立国家级或省级育儿辅导学院等专业机构,结合地区实际水平,综合负责地方亲职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培养专业人员;二是继续推行我国在2006年就已开设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职业,[10]对直接从事亲职教育的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类人员、学校教育工作者等进行培训考证;三是规范市场,提出严格的从业标准,保障亲职教育指导者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邱书璇,林秀慧等.亲职教育[M].台湾启英文化事业有限公式出版,1998.

[2][4] 田丽丽.英国政府新近推动的家长教育培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卢浩.英国的家长――学校组织[J].中小学管理,2002.11.

[5] 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6] 田栋天. 我国学前儿童亲职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陈钟林. 谈发展我国的亲职教育[J].青年研究,2000.8.

[8] 冯丹.中美两国亲职教育实践的差异性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3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学校党总支的要求和安排,对标一流我述职如下。

一、履职情况

(一)创新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在“文化引路,育人为本,多管齐下,重在引导”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创新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以“文明”为抓手,建立了文明系列化教育体系;设计制作了集文明教育、励志教育、安全教育于一体的课间铃声系统;编印了帮助学生小升初顺利过渡的校本教材《迈好初中第一步》等等。

(二)扎实做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

面对20初一16个班10个新班主任,2018届初一15个班9个新班主任的困难,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做好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建立了青年班主任培训制度,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开展班主任师德师风教育,在关键节点印发诸如《初一新接班工作要点》等等。

(三)出色完成首次学校初中招生工作。

面对学区大,招生人数多,房户复杂,社会关注度高,各种矛盾突出,学校第一次组织毫无经验等诸多困难,在张晋平校长亲自指挥督导下,我带领招生工作组成员,坚持原则、严格自律、细化工作、大胆创新,从制定招生方案开始,到均衡分班、学籍注册,完成了近2300人报名审验和41000多个信息录入等13项工作,成功化解了诸多问题和矛盾,保证了招生工作平稳有序。

(四)细致做好安全工作。

本着讲实效、精细化的原则,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结合文明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扫黑除恶、拒绝欺凌教育;开展教职工安全责任专题培训;完善了门禁、巡查等安全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排查等。南校也因此赢得了市2019年平安校园称号。

二、工作差距及原因分析

在“大讨论”活动中,对标一流找差距,我的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

(一)破除僵化保守方面。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还长时间处于经验主义工作层面,完成任务性工作多,改革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时候少,尤其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上缺少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眼界,思路窄、方法旧,教育的效果难以长时间保持。

(二)破除因循守旧方面。南校长期处于只有初一学生,每年都是新生的状态,虽然也总结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但也滋生了懒惰不前的思想,比如考虑问题不能长远,没有站在学生三年发展的角度来教育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大胆创新,还是停留在注重硬件布置,缺乏软件提升上,存在吃老本,不能与时俱进现象。

(三)破除封闭狭隘方面。由于缺乏走出去与引进来,工作相对比较封闭,工作注重开放求进的时候少,尤其在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方面,还是大多依赖传统的家长会、讲座,没有能及时适应家庭教育需求的变化,对引入社会家庭教育资源,协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等新形式、新思想关注很不够,同教育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直辖城市相比,有非常明显的代差。

(四)破除资源依赖方面。安全工作长期依赖保安、德育处、以及学校领导和老师,缺乏对学生和家长积极性的激发,缺乏与交警、城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使得安全力量较为薄弱。教育学生工作大多依赖老师的说教和班会、广播等传统资源和形式,对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缺乏整合,使得教育效果还不够理想。

(五)破除随遇而安方面。因为重复性、事务性工作比较多,长期从事一种工作,工作热情逐渐削弱,产生了一定的随遇而安心理,比如安全工作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与工商、交警、城管、社区等协调管理的主动性不够,未能有效解决校门通拥堵和游商经营等顽症。

(六)破除慵懒散漫方面。作为部门领导,在工作中对自身和下属要求还不够高,与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的优秀干部还有一定差距,工作布置得多,扎实落实还有欠缺,出现工作问题时,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力度不够,使得部门工作有拖拉、应付现象,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对标一流的思路和举措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1-02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社会服务职能。近两年来,随着高考人数的大幅减少,生源逐年下降,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必须参与社会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自身的社会声誉,扩大影响力,切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功能,如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文化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等都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专业是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的桥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是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下面将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阐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和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真正实现社会服务价值。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高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都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考核。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中,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在“互联网+”新时期下,计算机类专业迎来了专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更要顺应这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之一,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通过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所需的专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榍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除了向区域和行业提供人才培养与培训外,还承担着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传承、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的功能。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计算机的需求日益迫切,计算机类专业服务社会愈发重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需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字是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和移动APP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使新专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找准社会服务定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否则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开展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在市场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时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主动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构建定期汇报沟通机制,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技术服务活动,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不应局限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上课、实训室做科研,应牢牢抓住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趋势,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走出“象牙塔”,发挥服务的主动性,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二)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

许多高职教师转变观念,为服务社会做好了准备,但是不知道为谁服务,怎么服务。中小型信息技术类企业能找到所在领域的业务发展方向,但受限于企业自身的人力成本和技术实力。校企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校和企业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建立由政府、主管行业、合作企业、社区以及学校等合作方组成的“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和受益者,应发挥主动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有效的合作和对接机制,赢得政府主管部门的信赖,提请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政策的支持和经费的资助,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和工作正常化,使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校企双方人员互相聘用或兼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合作联盟”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体的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联盟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校企合作联盟”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并付诸实施。

(三)构建服务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要真正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相关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一是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将学院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定位服务领域,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实现社会服务的最大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服务社会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政策、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将参加社会服务的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工资福利、职务聘任、出国进修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教师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究、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作为评价和考核重要指标。

(四)组建“双师型”科研团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服务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仅是纯学者型,而是“双师型”,要“能文能武”。不仅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有类似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在企业中建立“驻企业工作站”,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与同行的技术专家、企业家沟通交流,联合承担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的项目开发。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工程实践,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物联网技术、手机App开发等课程,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类企业用人的职业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除基本的社会服务模式外,主要有职教集团模式、社区学院模式、创业教育服务模式等。高职院校应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从学校自身专业的特色出发,结合区域环境和产业转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成立工作室或组建校办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开展服务,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履行高职院校的职能。在“互联网+”的新时期,计算机类专业的师生应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制造业、交通、消费生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迫在眉睫,它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需要从内部、外部制度和机制建设着手,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特点,与地方政府、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四方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使计算机类专业与行业及社发展密切联系,以此来提高“双师型”科研团队素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S].教高[2000]2号.

[2]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77-80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5

项目管理对于公共卫生项目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文章以中美合作的一项慢性病队列研究项目为例,探讨在中外合作慢性病研究项目中的管理问题。首先对项目目的、实施内容、具体方法与特点进行概括介绍;然后分析总结了项目管理的5条成功经验:目标清晰合理、资源保障有力、实施单位执行力强、沟通良好有效、质控措施严格,并提出3条建议:稳定工作团队、完善合作机制、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项目管理;国际合作;队列研究

慢性病防控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得到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视,以中国人群为基础的中外慢性病研究合作项目日益增多。然而,目前研究项目人员大多由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学、职业卫生学等专业人员构成,研究人员往往只关注研究内容本身,而忽视了项目管理问题,容易造成项目沟通交流和合作等方面不顺畅,影响项目顺利实施。此外,国内外关于慢性病等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探讨的文章比较少见。因此,文章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外方合作开展的一项慢性病队列研究项目为例,探讨在中外合作慢性病研究项目中的管理经验,并提出保障项目成功的可行性建议。

1项目介绍

1.1项目目的中国儿童与家庭队列研究(theChi-neseChildrenandFamiliesCohortStudy,CFCS)项目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合作的中美合作慢性病队列研究科研项目。旨在通过对1993-1996年在中国3省21个县区开展的社区干预项目干预人群的队列[1]进行追踪和随访,探讨围孕期营养剂增补在子女及母亲中所产生的潜在健康效应和不良影响,评估先天体表出生缺陷、儿童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人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2009-2014年,项目处于总体设计和预试验研究阶段,预试验目的是在进行大规模调查之前,对该队列人群的随访调查程序和方法进行检验和评价,评估能否成功联系和定位队列家庭并访谈母亲、父亲和孩子,以及能否成功获准查询医疗记录等内容。

1.2具体实施内容预试验项目点分别设在在河北省乐亭县和江苏省太仓市。项目研究团队通过与两个项目点妇幼保健机构合作,在两个项目点共追踪500户在1993-1996年间参加了社区干预项目的家庭,根据历史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与之重新建立联系,第一阶段对每个家庭的母亲、父亲和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母亲和孩子进行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人口统计学信息、工作史、居住情况、吸烟与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药物史、生育史、家族史等。第二阶段抽取100对母亲及其子女,通过严格设计的、内容详实的连续多日调查,完成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紫外线暴露等调查,以及血液、唾液、趾甲等生物样本采集和相关指标检测,研究这些环境暴露和遗传因素对母亲和儿童慢性病患病的影响。项目预试验研究方案通过了中国疾控中心、美国疾控中心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三家合作单位的伦理审核委员会审核,并在获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下进行。

1.3项目特点CFCS项目具有三个主要特点:(1)属于队列研究科研项目,项目生命周期较长,且对研究假设、设计与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评估等过程的科学性与实施质量要求高。(2)国内外多家机构共同合作,在整体统筹管理和协调上要求较高,需投入的各方资源与成本也较多。(3)研究内容繁多、操作流程复杂,在具体实施及其质量控制上难度较大。

2项目管理经验

2.1目标清晰合理,职责分工明确由于慢性病队列研究项目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CFCS项目根据研究目的将项目目标分为长远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并围绕各期目标制定每年度、五年度活动计划,并根据近期活动制定具体预算。目标制定符合SMART原则[2],即目标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chievable)、可靠的(Reliable)和有时间界定的(Time-phased)。项目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大量科学文献及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并且中美研究团队曾多次亲赴现场考察,在兼顾科学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两方面因素后,经过多次细致研讨,最终确定项目目标,并在预试验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在明确项目目标后,由各合作方主要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团队,明确参与项目的各机构项目角色,各工作人员职责与分工,确定各机构协调专员,为今后项目中发挥各机构特长,做好机构之间协调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从而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2资源保障有力人力资源配备、后勤物资供给与资金的筹备是否充分对于项目执行力起到关键作用。首先,项目执行的核心是人力资源,中外合作项目研究团队通常来自各合作国专业研究机构,研究力量非常强大。CFCS研究团队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美国疾控中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及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近二十位国际或国内权威专家,研究领域涉及流行病、慢性病防控、肿瘤防控、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环境污染、紫外线暴露、实验室生化检测、基因检测等;现场工作团队包括中美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及乡镇卫生院中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医生。中国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负责中外专家和现场团队的协调联络工作。专业的研究团队和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对于成功达成项目目标缺一不可。项目物资包括计步器、握力计、紫外线照射剂量胶片、真空采血管、唾液采集盒等均由美方统一采购,中国疾控中心进行清点、分装并运送至两个项目现场,统一的设备采购与配备为现场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物资保障。项目预算不仅涵盖了会议、培训、交通、通讯等条目,还涵盖现场工作人员劳务补助、调查对象礼物等支出,全面及人性化的资金分配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与激励作用。

2.3实施单位执行力强在科学可行的研究设计基础上,选择何种机构作为现场实施单位至关重要。外方合作者对中国情况不甚了解,因此确定现场实施单位并与之接洽沟通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中方机构。首先,实施单位须是项目地区当地机构,这样能够遵守当地文化习俗,适应当地语言习惯,得到调查对象的认同与信任,从而提高调查成功率。其次,实施机构如果具备为调查对象提供额外服务或持续的能力,则非常有助于调查对象积极配合完成调查。在CFCS项目中,调查对象主要为母亲及其青少年子女,实施单位被确定为当地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所,妇保机构不仅熟悉项目历史,掌握调查对象特点,为调查对象所熟悉并信任,并且有能力为调查对象提供免费体检或持续性医疗保健服务,因此是本项目执行力最强的实施单位。实践证明,在CFCS项目现场实施过程中,当地妇保机构较为顺利地争取到了调查对象的配合并完成了非常复杂的调查内容。

2.4沟通良好有效作为国际合作项目,CFCS各合作方不仅存在着东西方文化差异,如语言、思维习惯和工作模式的不同,还涉及国内多部门协作,需要兼顾各方利益,考虑各方工作难度,因此基于不同模式下的良好有效沟通非常重要。沟通包括多层面多角度:中外机构(研究者)之间、国内各部门(各专业领域专家)之间、研究人员与现场人员之间等。不同的沟通模式具有各自的沟通特点和技巧。在沟通协作方面,中国疾控中心作为项目总体管理单位,还承担着与外方和项目现场人员沟通协调的任务。与国外合作方交流时,应注意弥合思维方式的差异,详细说明中方的学术见解、工作立场和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并充分解释中方在项目审批、伦理审核、合同签署、财务制度、样本出口等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有关规定及工作流程。与项目现场人员的沟通则不仅需要耐心地解释研究背景,讲解每项工作的目的和要求,还应特别注意充分尊重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应仔细询问和认真记录现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与现场人员的处理方式、解决办法及效果,这些第一手现场经验可为后续研究方法的完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此外,研究人员在与基层工作人员交流中还需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学术词汇。

2.5质量控制措施严格在CFCS项目中,美方在质控措施方面非常严格细致,很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在设计筹备阶段,针对母亲和孩子两种调查对象的生活起居特点,研究人员分别制定了现场工作流程,将内容细化到一个调查周期当中的每个工作日和周末日、每种场所(例如家里、学校、医院),详细规定每日每场所需要完成哪些调查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回收何种数据资料和生物样本等,并做好突况的应急预案(如采血过程中晕血的处理)。在现场实施阶段,由中、美、澳三方研究机构专家组成培训师资,亲赴每个项目点对现场人员进行培训,内容涉及调查的每一个细节,并对测量性的调查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证书,调查员持证上岗。项目组还统一将调查内容与流程、实验室操作规程等印制成彩色流程图,并做成防折防湿的塑封卡片后发给每个调查员和实验室操作员,以备随时查看,以防疏漏。问卷与表格回收时,均需进行人工审核,审核标准由研究方,保证原始问卷的填写质量。此外,在整个项目工作中,工作团队根据需要每周或每月召开定期电话会,通报各项工作进度,及时沟通问题,商讨解决办法,跟进质量控制,及时反馈并作详细记录。

3不足与建议

3.1加强工作团队稳定性慢性病队列研究工作周期长,工作团队保持相对稳定非常重要。人员相对固定不仅有利于项目不同阶段工作的前后衔接,也有利于项目团队建设,促进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自CFCS项目开展以来,中方和外方的项目专业团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但是仍存在部分工作人员因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项目,尽管在人员更替时进行了必要的工作交接,但新接管的工作人员仍需要额外花费很多时间熟悉项目工作,给整体进度带来不利影响。为保证工作团队的稳定性,首先需要项目单位针对项目工作制订有长期的工作计划,并配套常规的工作经费;需要项目严格执行计划进度并及时报告阶段性产出,以进一步争取更多资源投入;需要充分肯定和鼓励项目各层级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并为其创造能力提升与职业成长的机会与条件。

3.2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在多方合作项目中,各机构在项目中的角色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如果要使项目整体工作能否顺利运转起来,就需要在立项初期就建立起一套中枢管理体系及规范化的工作运转机制[3],这一系统的建立应是由各利益相关方在明确了自身角色、工作职责以及对项目预期收益的分配达成共识后,商讨并制订出的一个共同认可的管理运作框架,可确保大家在合作中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就CFCS项目而言,试点开始之前即签署了项目的中方和外方的合作协议、和项目点的工作协议,明确的各自分工及权利义务,促进了项目的顺利高效实施。虽然CFCS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尚缺少明确规范的操作规程,这不仅给工作的协调运转增加了成本与难度,也更容易在多方合作中产生疏漏。CFCS项目管理团队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针对后期工作拟定了数据管理协议,协议明确了各合作方、各级工作人员权责及数据共享与规程,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使数据利用更加公平、合理与高效。

3.3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roject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PMIS)[4]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共享的一个集合体。PMIS可实现项目管理数据的集中存储,有利于项目管理数据的检索和查询,提高项目管理数据处理的效率,确保项目管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PMIS目前较多地应用于商业和工程领域,国内卫生研究领域应用较少。PMIS对于CFCS这样的慢性病队列研究项目同样适用,它将有利于长期保存与规范化地存档队列研究资料;有利于各合作方及时共享与便捷查阅工作数据信息;有利于准确记录与回顾工作痕迹,从而大幅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开发PMIS需要一定前期投入,但一旦运行将对项目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中国多数卫生项目没有应用PMIS,项目信息的保存和传递形式还较为原始,PMIS的广泛应用将对提升卫生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rryRJ,LiZ,EricksonJD,etal.PreventionofneuraltubedefectswithfolicacidinChina.China-U.S.CollaborativeProjectforNeuralTubeDefectPrevention.NEnglJMed1999;341:1485-90.

[2]李字庆.SMART原则及其与绩效管理关系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7:148-149.

[3]崔娟.中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规范化管理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6):65.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范文6

关键词 科学之友;战略转型;媒体融合;传播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37-02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由初级阶段逐渐向深化阶段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或重组,传统媒体进行组织融合和机构创新;对用户深耕垂直细分,跨界与服务成为热门;采用公众号、电商、App等模式_拓多元经营途径;通过上市挂牌与收购,进行多途径资本融合,由此可见,媒体的融合发展方兴未艾。根据《科学之友》近几年的融媒体探索路径来看,我认为,期刊与新媒体不是单向选择,而是复合型协同发展。下面详细论述《科学之友》的具体做法。

1 融合,找准自己的定位

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机构,读者对政策科技、信息、知识需要全方位了解。细分内容与受众贴得越近,才越能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期刊若要办得成功,首先要要找准定位。我们知道,互联网是无边界的,但服务是有边界的,为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提供服务才能形成影响力,进而凸现品牌价值。所以说融合之径,也必须明确定位。若想一做就圈住所有受众,几无可能;或者想什么地方都占个地盘,过去传统媒体做不到,现在,即使功能强大的新兴媒体,同样做不到。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强调科协2015年的重点工作:一是以“互联网思维”抓好科普信息化实施方案落实,在资源共享协作中推动科普工作;二是以《公民科学素质读本》精准推送为抓手,加快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水平;三是精心组织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科普日等各项活动。

《科学之友》半月刊内容编撰,以中科协重点工作为办刊指导方针,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等不同人群需求,开展《科学之友》半月刊内容采写和编辑工作。

上半月刊科普版,编辑理念是:让精读科普成为习惯!以大众视点看科技,从普及角度讲科学;领略非遗魅力,传承非遗文化;还原创新过程,传递创新能量;设有绿色养吧、舌尖食话……科学是永恒的阳光,撒播你脚下的每一寸热土,让生活从此与众不同。下半月刊青少年版,编辑理念是:选择一本优秀的科普杂志,就是选择一位优秀的朋友。有青少年朋友关注的科技事件、科学话题;有最别具一格的文字、最个性鲜明的表达;有自然传奇、有天文异象,还有生命密码;有同龄人的科学实验,也有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科学小常识。在未知领域,我们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我们重新发现。为青少年打开一扇科普知识的窗口,打下热爱科学和钻研科学的坚实基础。

2 融合,打造自己的特色

2.1 跨界合作,实行资源共享共赢

2015年1月7日,全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全面落实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和创新的速度。

纸媒有语言丰富、图片多彩、直观展示以及长久保存的特点,用其来体现“非遗”文化整体形象,努力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展示山西最全、最多、最异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大餐,使受众对山西“非遗”文化的直观感受和深刻体会,这是守护和传承“非遗”较为恰当的一种手段,进而提升山西的文化形象和影响力。《科学之友》作为一本科普杂志,首要责任是普及科普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在我国面临着严峻形势,特别是一些以口口相传为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无人承传的局面,所以正在迅速损毁、消逝和流失。通过实地调查一些项目,山西省也是如此,因此,大力宣传非遗项目也是我们科普杂志义无返顾的责任,我们有宣传平台和编辑力量,而山西省文化厅非遗处掌握非遗的传承项目和传承人详况,因此我们采取跨界合作方式,以《科学之友》为纸媒平台,以“两微一端”为网络辐射,结合非遗项目的特点,策划了“守护遗产传承文明”的宣传合作方案。

2.2 尽力宣传,守护遗产传承文明

《科学之友》倾力打造的特色阅读内容为“传承”板块。关注非遗,助力传承。本板块每期精选一个“非遗”项目,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传,展示“非遗”魅力,领略“非遗”技艺,分享非遗文化,使华夏文明永续流传。2014年经过与山西省文化厅非遗促进会多次联系、沟通,达成了共同保护非遗、传承文明的战略合作协议,并将《科学之友》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刊。目的是为各非遗单位及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宣传及销售平台,并让更多的人走近和了解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个板块是《科学之友》的突出亮点和特色,截至目前已经采访宣传了省内外50多个非遗项目。

3 融合,探索科技传播新路径

3.1 强化编辑能力,精编公民科学素质读本

《科学之友》要依照“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针对中小学生、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需求,开展编辑工作。一要坚持和强化自己的办刊特色,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成深入浅出的故事讲给读者,使公众面对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能科学理性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件。二要注重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杂志要使不同的人群开卷有益,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三要重视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经营和管理手段创新,促进纸媒和数字媒体的结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强化精准推送能力,提高读本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3.2 重视数字化转型,抢占移动新阵地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科学之友》依据数字化转型考核标准,即战略与组织、资源与实力、标志性产品、市场表现四大条块中一条条细分的内容,来制定《科学之友》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一项项落实到位,一条条责任到人,具体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切切实实把数字化、电子出版、数据库存等工作基础夯实,打造出标志性数字产品,有效把纸媒和新兴媒体融合起来,抢占移动新阵地。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开展2014年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的通知 》精神,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为进一步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升级转型步伐,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的评比工作。采用业务考核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在全省近200家期刊社中评选出了4家刊社为首批数字转型示范单位,科学之友杂志社脱颖而出,位列其中。

3.3 以纸媒为依托,充分发挥“两微一端”作用

随着融媒体发展,新旧媒体的融合涉及5个领域: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前3个为业务要素,后2个为机制和架构要素。具体到《科学之友》,要按照上述5个要素来重新布局和经营。经营和管理组织机构设好后,必须把以“内容为王、发行为主”的旧思路转向以“品牌为导向、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我们要精心研究和探索如何把内容和渠道延伸到数字平台上,更加明确刊物的鲜明特色,以纸媒为基础,打造了一批“科普+服务微信”的公众平台矩阵,具体有:“传承文明”“科学之友品质生活”“科学之友发现世界”“科学之友悦读”“最创意也是醉了”等微平台,通过不断摸索,逐步经营好并扩大其影响。打造好《科学之友》App这个平台,通过增加杂志的附加功能(比如通过读刊扫二维码,可免费参观科技馆、展览馆或生态农业庄园),来达到开拓新的用户渠道和吸引新的读者群体的目的。推选多媒体、多终端融合,线上、线下互动,通过一系列“多媒体矩阵+流量+产品”摸索出一条媒体融合之路,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以科普日为活动契机,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创意、阅读大赛

《科学之友》下半月刊是一本面向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生的科普读物,宗旨是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杂志内容全都围绕科学的内核,始终保持科普的底色。联手山西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开设专版积极宣传报道“第30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15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山西赛区)联赛”等活动。青少年是科技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有无限的创意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开展开放性、包容性的大赛活动,调动他们的创新激情,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使各种创新的思想火花竞相迸发,使大赛成为把创新理想变为未来现实的舞台。倡议在全省选择100所重点学校建立青少年科技实践辅导站,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借科普日契机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大赛等活动。

4 融合,有机遇也有挑战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后,如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健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也成了制约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项目落实是机制建设的重要抓手。要推动媒体融合,要有创新项目来支撑。若没有项目没有创新,所谓的融合就是“空中楼阁”。要精心组织实施具有广泛传播力的新媒体项目。其次,用人机制要着力转变,建立起人才管理体系,优化人才结构,要加大经I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等。现有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采编管理以及收入分配体系,要花大力气改革。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办法,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创新采编流程,通过采编、传播流程改造,建立全天候、全流程、一体化的新媒体采编体系,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通道的灵活多样,把及时、参与、互动等可以体验的媒介产品提供给受众。

参考文献

[1]尚勇.抓住机遇主动谋划推动科协工作创新转型[J].科协论坛,2015(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