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新相关知识

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麻醉知识;需求;干预

目前,麻醉学已进入一个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经典理论与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快速发展阶段。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手术科室的发展,并为广大病人解除了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人们对麻醉的认识仍有偏颇,这与麻醉的发展程度并不相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患者对手术时操作程序,麻醉方式的了解和需求不容忽视[1]。宣传麻醉相关知识,收集人群关于麻醉知识的需求及个人意愿并反馈给临床麻醉工作者,有利于提高人群对麻醉的认知程度并帮助医务人员尽可能满足患者意愿选择最有效的麻醉方式以降低病人对麻醉的恐惧和围手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既往文献大多是对择期手术的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麻醉相关知识和需求的调查,鲜有对普通市民进行麻醉知识调查和干预的报道。鉴于此,我们特进行了此次调查,并进行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调查方法,对381名重庆市永川区市民进行麻醉相关问题的认知和需求调查,其中女性225例(59.1%)、男性156例(40.9%),年龄18岁以下有111例(29.1%)、18-40岁有213例(55.9%)、40岁以上有57例(14.9%),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有147例(38.5%)、高中124例(32.5%)、大学及以上110例(28.9%)。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人员调查人员为我校麻醉学系学生,均对麻醉学知识和临床麻醉风险有一定认知和理解,调查前所有人员均参加了川北医学院附院麻醉科教师对问卷调查相关细节和注意事项、干预方法和调查研究特点的专题培训会。

1.2.2干预方法首先让调查者凭借自己对麻醉知识的了解程度填写问卷A,然后在阅读宣传知识单和听取调查员的讲解后再填写问卷B。问卷分为三个部分:①基本信息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和手术与否等;②对麻醉工作和麻醉医师的认知和了解程度;③对麻醉知识的需求和麻醉医师的期望。宣传主要内容包括麻醉方式、麻醉前注意事项、镇痛泵以及麻醉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

1.3统计方法干预前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干预后收回问卷381份(回收率95.3%)。回收资料由专人收集整理分析,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进一步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对麻醉医师的了解程度

2.1.1对麻醉医师职能的认识干预前大部分市民认为术前访视和术后镇痛的医务人员分别为手术医师和护士,40岁以上市民中的认为比例分别为70.2%和59.6%;干预后市民对麻醉医师的职能有了较大的改变,大部分市民在术前访视和术后镇痛的医务人员中选择了麻醉医师,特别是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的人群,其比例分别为82.7%和76.4%,而在年龄小于18岁和学历在初中以下的人群中,认知程度没有明显的改变。

2.2对麻醉知识的需求和麻醉医师的期望见表1、表2。

2.2.3对镇痛泵的认识干预前对镇痛泵了解的人群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35.7%,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3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31.7%。干预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镇痛泵的了解均有增加,但高中文化程度和18-4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长了11.3%和15.7%)(见表2)。

2.2.4麻醉医师应受的教育程度干预前女性、18-40岁年龄阶段、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均认为麻醉医生应接受的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45.2%,49.8%,56.1%。以上同样的要求,没做过手术者占46.4%,做过手术者占40.6%;曾经做过手术的人较未做过手术者更希望麻醉医生有经验(分别为46.8%,39.3%)。干预后这两类人选择麻醉医师的学历为大学及大学以上的比例分别增加为53.0%,64.0%。

3讨论

由于历史、宣传媒体等各种因素,患者对麻醉医生的工作存在误解[1]。同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手术、不同的生活环境及客观经济条件都会影响人们对麻醉相关知识及需求的判断,也会影响干预效果[4]。因此,普及麻醉知识,提高市民对麻醉工作和麻醉风险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相关麻醉知识的需求中,男性市民、各年龄阶段、高中及以上学历、没有做过手术的人群希望了解术前注意事项;而女性、18岁以下、高中及以下学历、做过手术的人群则更关注术后注意事项,从未接受手术的人群普遍希望了解各种麻醉相关知识。相关知识获取的途径中,各人群希望通过手术前麻醉医生的讲解获得麻醉相关知识的比例最大(31.5%-38.8%),干预后有所改变但不大。对镇痛泵的认识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对镇痛泵的了解程度最高(35.7%),初中及以下了解程度较低(31.7%)。而对麻醉医师应受的教育程度中,各人群大多(50%左右)认可的麻醉医师的学历水平为大学及以上水平,但在做过手术的人更倾向于选择有经验的麻醉医师。

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Engel提出至今已25年,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证明,麻醉对手术病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应激源.主要原因是对麻醉的不了解[3]。对比本次干预前后的数据可知,人群对于麻醉相关的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度都有了大幅提高,且对麻醉相关的需求也有一定的改变和提升。其中以女性、无手术经历者、18-4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改变最大。由于本调查仅收集了381份问卷,又局限在重庆市永川区,加之调查中上述几个方面的人口基数大,因此需扩大。但总的来说,干预的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群众对于麻醉工作和麻醉医师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手术患者术前对麻醉知识了解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4).

[2]MartinD.Preoperative visits to reduce patient anxiety:a study.Nurstand,1996,10:33-38.

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学科特色;综合素养;辩证思维;合作探究

201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文化生活总分是14分,除2011年没有选择题外,2012和2013年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分别各一道,主观性试题材料新颖、思辨性强、知识跨度大,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效把握试题命题特点,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必将提升高考复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文化生活》试题命制特点

1、材料紧紧围绕“文化发展”这一主题。

新课标全国卷2011年以“妈祖文化”为背景考查“妈祖文化”在“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2012年试题以“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考查“科技进步”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2013年的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三年来选用材料的主题切近现实,切近生活,都是围绕“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一主旨,充分体现了政治的学科价值和特色。

2、设问具有开放性,答案具有不唯一性。

2010年和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39题第一问设问均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2013年39试题第一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试题给学生更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容易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设问从具体的材料出发,具体作答,强调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形成。启示我们的教学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勇于践行“合作探究”,真正把话语权、思维权交给学生

3、知识覆盖面宽,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文综学科三科同一试卷的特点决定了文综试题“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宽。如:2011年新课标文化39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本题用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作用、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作用”等相关知识点,如果思维张力不够,知识整合不够,很难把答案要点考虑全面。2013年39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只是阐明理由”。用到“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包容性、传统文化特点、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等相关知识。

4、突出思辨性,学科特色明显。

政治学科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是辩证思想,就是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纵观文化生活全国卷和地方卷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思辨性”,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批判性、辩证性、深刻性”的思维特点。试题旨在引导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想象能够辩证的的看问题,也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应对策略

1、树立整体意识,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知识放在一定的体系中去理解和思考,不仅要看知识点本身,挖掘知识的深度,又要看和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展知识的广度。从微观、中观、宏观上整合知识,形成一个一个知识链,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文化生活》教材“形散神聚,杂而不乱”,教材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第一单元讲“文化是什么”,第二单元讲“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第三单元讲“怎么看待中华文化”,第四单元讲“怎进行文化建设”。例如可以把教材提到“文化的作用”的地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对人作用――传统文化作用――中华文化作用――先进文化作用”的知识链。新课标2011年39题“妈祖文化”在凝聚华侨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妈祖文化”的现实意义,妈祖文化是文化、是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从这些角度思考答案就呼之即出。

2、拓展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高考试题构成是提供背景材料,依据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考查学生根据背景材料“提取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对背景材料是否熟悉往往会对学生答题有一定影响。如2011年新课标39题提到的“妈祖文化”,许多学生比较陌生或者一知半解,无形中给学生形成一种陌生感,给答题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其它如“中医药文化”、“包容性增长”等,不熟悉背景材料无形中增加了一定难度。因而通过不同途径开阔知识视野,增加知识的宽度和厚度,积累文化底蕴才是应试的根本。

3、掌握解题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解答主观性试题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和材料两张皮,答题的针对性、灵活性、生成力不够。解答试题关键是要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你要读懂材料,在读题的过程中边读边勾画出关键词,依据关键词和设问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不能简单重复教材知识,要学会能动地对知识进行比较和筛选。例如:2012年39试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现代科技”转换成“科学技术”,“光大中医药文化”转化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应“科学技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知识点。“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电视、网络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依据这些信息点对应“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等知识点。如:2013年39题第一问,首先,汉语属于中华文化,西文字母属于外来文化,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次,汉语是民族文化,西文字母是外来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知识点呼之即出。

4、倡导合作探究,培养辩证思维。

社会实践的丰富多彩要求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复杂的文化现象,因而教学必须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思辨点,运用高考试题中的辨析点,以及精选一些人们对社会热点的不同观点,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近几年高考试题出现的思辨题,(1)、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2)、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倡导合作探究,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发表不同见解,这将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5、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文3

摘 要:高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作为高中教学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获得系统的化学知识,为其以后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奠定基础。但是当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导致其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高中生正处于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相比小学、初中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强。高中阶段作为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其内容对高中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师大多都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教学观念较为落后。高中化学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对知识的讲解上,强调学生要通过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来掌握相关的化W知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成了做题的工具,对化学反应背后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是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使得化学教师不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而言,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只是单纯地对知识进行讲授,不注重课堂上的互动,也不注重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3.不注重实验性教学

化学知识往往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化学实验也都是围绕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的。因此,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能够更加直白地了解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但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对相关知识的教授只是单纯地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看到相关的化学实验,从而增加了其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的难度。

二、解决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中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学校及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的师范院校进修学习,从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相关的科技手段和教学器材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添加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讨论来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3.重视教学实验环节

实验对学习化学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实验环节,通过大量的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对实验器材的资金投入,根据教学需要购买相关的配套实验器材,从而保证教学实验的有效进行。

一直以来,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高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前的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化学对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学好化学将有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相关知识。但是就当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很多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特别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且不重视实践环节,导致教学水平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注重教学实验的开展,从而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洋.: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

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探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结果不难发现,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僵化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导致多数学生认为高中历史学习是枯燥且无趣的,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不利于历史学习的。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创新优化。因此,本文从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问题入手,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索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有了更大的可能。这是因为原本传统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可以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生动且具有“生命”,而这也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方面之一。

比如说,在讲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时,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对相关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在纪录片中相关历史知识配以音乐、解说和生动的画面,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来自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的刺激,从而在脑海中对这些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当然,这种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明显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讲解这个知识点,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将其中的知识点用简单的文字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甚至部分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还会选择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出知识点。这种传统、僵硬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上课跟着老师将知识点画出,再加上死记硬背,那么就可以学好历史,而实际上根据长时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所转变,老师在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点的同时获得更大的乐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场景,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对当代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的一大障碍就是自身经历与历史的脱节。根据长时间的研究不难发现,相比于历史学习,高中学生往往对生物、物理或是化学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物理以及化学学科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相关知识点,而当学生能够切实地触摸到相关知识之后,学生就能够对相关科目的学习拥有更大的兴趣,并对相关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这些学科中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老师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现也不能进行“实验”的,所以想在历史课上实施体验式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其实不然,历史虽然是不可改变也不可再现的,但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历史场景,带领学生回到那个年代、那段时光,让学生也扮演一回“历史人物”,而这也是历史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创新。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选择某一节课,将教室简单装扮成某一个历史场景,然后让学生去扮演场景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去体会如果自己在那个年代,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而自己的抉择可能会给历史进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历史中的人物会做出那样的抉择。只有当学生处于那个环境之下,并且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可能会对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的观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过程中也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让许多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历史课堂缺乏“生机”,历史课上老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历史课堂成为老师的“主场”,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老师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当然,互动式辩论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辩论,还可以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这是因为,在历史学习之中,必定会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抱有困惑,而互动式辩论教学模式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空间与自由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只要他们能够大胆地说出来,那就说明在他们的脑海中必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思考,而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可以使知识点在讨论中获得更好的记忆,从而也就能够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学习本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章爱兰,董仲文.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4).

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文5

一、高职院校中数学科目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依旧采取我国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方法,使用的相关数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基本上是仿照本科院校理论化课本的课程内容,或者在本科院校教学用书课程内容安排的基础上做略微的简化改编。在此情况下,学生学而不知所用的现象屡见不鲜,现今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不能达到教学目标[1]。

二、学习迁移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学习迁移主要是指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或者正在学习的一项知识技能对即将或正在接受教学的另一项学习内容的影响,即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新接触和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之中,或者将自己所掌握的其他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至自己新接触的学习事物之中,从而促进自己在新事物学习上的学习效果,并最终促进知识的有效理解和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

1.适当迁移已学数学知识,加深记忆

在高职院校数学专业科目相关内容的教学上,数学相关专业知识环环紧扣,前后连接密切,知识由浅入深,学好前期知识成了后期更好开展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例如,在讲授一元函数微分四则运算法则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先帮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一元函数导数四则运算公式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W生因对以往学习知识记忆模糊而导致对一元函数微分四则运算法则记忆困难的现象发生。

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新知识之前,可以适当地加入之前学习过的相关数学专业知识的回顾讲解,让学生既可以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作适当的巩固学习,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

2.有效迁移物理化相关专业知识, 提高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目中,数学专业科目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个体,数学相关专业科目知识的学习是有效培养学生在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相关知识运算能力的重要方式。数学专业的授课内容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授课内容相关联。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抽象的导数定义图像相关部分的知识内容时,可以通过物理力学中有关加速度和匀速运动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的迁移讲解,使学生从物理学角度更好地掌握数学中有关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个物体的导数定义图像中所要体现的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怎样准确地计算瞬间时速度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效地迁移物理化相关知识内容来促进数学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物理化实验实践性较强的授课特点能够更好地补充数学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过于偏向理论教学的欠缺,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巨大的意义。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普及和发展是我国现今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交流方式都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学习迁移运用到高职院校数学专业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之中能够在及时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的学习知识,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专业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范文6

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简单地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懂得既创新又合理地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形成了一些认识,提出了以下三大原则。

一、知识成体系原则

“知识成体系”这一原则无论是在课改前还是在课改后,都是教师必须遵循且要使学生掌握的一项技能。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史体例,以尽可能地把联系紧密的历史事实放入同一专题、同一课中,这就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材整合省去了许多麻烦,只需对部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就可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最后一个子目“百官公卿”,这个子目下首先要学习的是“皇帝”的相关知识,在此我们对其可以略过,因为在该专题第二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第一个子目“法令出一”就是详细学习“皇帝制度”的,在这里对这个知识进行学习,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知识体系也更容易搭建,形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这部分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知识主次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指我们教师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学情把握教科书的重难点,处理教科书要详略得当。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专题三的第二课“”,在处理这一内容时,会遇到的相关知识,有些教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等相关知识也一并详细处理,而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一课中“”不是教学重难点,只是一个次要的知识。所以我们不能花过多时间在这个上面,否则便有喧宾夺主之意,在此对其一语带过即可,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本课的重难点部分。

三、合理规避原则

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是对前两者的有益补充。所谓的规避不是简单的回避,而是在坚持知识成体系原则和知识主次原则的前提下,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中“左宗棠”的知识传授时,就应当把“左宗棠”整个历史事件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取舍教材以时间为突破口来展开相关内容,剔除教材的冗杂部分。

以上三个原则是在教学实际中形成的,都是基于教科书呈现的内容之上,希望能首先使用好教材,用教材教好,在对教材本

身能进行自主合理的整合后,再去寻求突破教材以及跨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