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基础效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范文1
关键词:技校学生; 心理特点;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17-001
1.前言
技校学生是企业新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影响企业的未来。由于我国技工学校具有特殊性,学生的来源多是中考、高考受挫者,在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中,这些学生普遍不受老师重视,在同学中的评价也不高,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独立意识不强,使学生自身也认可了社会对自己的看法。错误的定位和认识,使学生经常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建立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健康顺利地成长为企业合格的接班人,是社会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2.技校学生心理特点
2.1自信心不强
由于社会对技校生的偏见和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感到没有考取理想学校,就读技工学校成为未来的技术工人低人一等。或是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寻得一份工作,被动地服从了父母的安排,难免对所学的专业缺乏责任感,不容易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据一项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回答“对于顺利完成技校阶段学业并成为目前所学专业的行家里手”这一问题时,选择“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的学生达80%,在回答“凭着自己实力顺利就业”的仅有15%[1]。另一方面,由于大多学生学习基础差,在应试教育模式中,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得不到教师的关注,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冷眼多,得到的表扬少。长期的环境使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能力差,低人一等,为自己贴上了消极标签,对生活信心不足。
2.2逆反心理重
青春期发育带来的成人感、独立倾向,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闭锁行为和逆反举动,学生遇事喜欢自己做主,或做一些事情时不说原因和理由,这让家长和老师无法及时沟通。面对长辈的劝导,他们常常回避甚至背离。尤其一贯是大家眼里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从而产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逆反心理[2]。
2.3人际关系不协调
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个性形成最富特色的时期,又是心理发展方面的“暴风雨时期”和“危险时期”。表现为以激情为主,易冲动,易爆发。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进入技校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同学相处,人际关系的内容增加且琐碎,加之班级里男生占多数,有的班甚至没有女生,男生在这个时期情绪容易激动,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打架的情况。据一项调查显示,技工学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能力较弱,强迫、人际敏感、敌意和偏执是技校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3]。
3.应对措施
3.1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技校生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课业负担不重且自主时间相对较多,闲暇时间也明显增多。据调查显示,技校生对课余闲暇生活的总体评价认为“一般”的占62.8%,“无聊”的占19.8%[4]。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与人交往,学校应结合技工学校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爱冒险等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展现自我,获得成就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
3.2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技校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可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活动,如挫折教育、恋爱观教育等。组织心理教育专职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学生解决问题。以班为单位,建立心理咨询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建立心理咨询信箱,采取书信形式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避免学生因各种顾虑而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3家校构成联合体系
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发现他们的问题时,应积极和学校沟通,共同采取必要的方式进行矫正,切忌过度溺爱或一味打骂孩子。在给予子女更多关爱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家校构成联合体系,形成共同教育的网络,将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加强教师心理培训工作
无论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都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靠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各科教师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然后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之中,做到全员参与。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形式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学校可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4.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提高技校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为重要。技校生大多处在青年初期,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全面不透彻,遇事易冲动,做事叛逆,因此,应对他们多鼓励,多指导,少施压,少责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黄西宁.技校生自卑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广西教育.2002,9:30-31
[2]李浩.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微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6:47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范文2
关键词:教材与课程资源;知识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教学法;语法教学
Abstract: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schools. There still exist, however, a few problems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 We need to deal carefully with several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book,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guided approa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 and optimizing grammar teaching.
Key words: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knowledge and ability, learnercentere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ethod, grammar teaching.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听说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过深,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改革步履维艰;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为了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课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课本”(textbook)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用书”,“课本”就是一课之本,是教材的核心,它担负着完成英语教学的基本使命。教材(teaching materials)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它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和听力材料、教学挂图、教学卡片、教学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必要材料。而“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教学材料以外,还包括语言教学设施、文字音像材料、网络信息,以及英语环境等。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本就是例子”。也就是说,再好的课本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它仅仅为教学提供例子而已。目前一些教师总是抱怨教材内容太多,教不完,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不敢进行取舍,被动地使用教材。教材上有一就教一,有二就教二,一味地照搬教材。实际上教材编写是有弹性的,给教师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持这样的态度:凡是课本上写的,我都要教;凡是我要教的,学生都要记住;凡是要求学生记住的,我都要考。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对英语课本的认识和使用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本不是“圣经”。课堂教学应当基于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本既不是“圣经”,也不是普通的教学资源,它应当是资源性的“圣经”,“圣经”性的资源。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课本去教”(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而不是仅仅去“教课本”(teach the textbook)。从英语教学理念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层次的变革。教师“用教材去教”,必须走出“课本就是圣经”的误区。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删减。删减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不合适的练习,以及那些不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等。
补充。补充相关话题的词汇、结构、语篇、文化背景知识等。
替换。替换那些过难或过偏的文章、对话或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相近的内容来替换。
改编。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或内容,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
拓展。教材当中的活动或练习的难度会有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对于难度过大的活动,教师可为学生增加铺垫,以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过低的活动,可以拓展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要求。
调整。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调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顺序,或提前或推后教学。
整合。单元中不同的教学模块是开放的、灵活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移动重组,比如语音和对话、语法和课文、阅读和写作等。
二、语言知识教学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实际上,任何人学习语言都有一个从“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承认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作用,把英语作为知识来教学,而不是作为能力来教学,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功能。在语言学上,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2]陈述性知识就是有关语法规则的知识,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得,而且这种知识通常是“被记忆了的知识”(memorized knowledge)。比如什么是现在进行时,学生可以把它记住并且可以复述出来,甚至可以在练习中做得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运用现在进行时。而程序性知识是指运用语法规则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internalized knowledge),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能力(competence),但还不是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从陈述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自动化(automation)”,二是“重构(restructuring)”。首先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需要“自动化”。让学生做各种形式的语言知识练习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实现“自动化”的必要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然后从“程序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重构”。自动化过程只是把陈述性知识变成了简单的能力,而将这些简单能力组合成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重构”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学生需要进行更加复杂而真实的交际活动,比如综合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任务型活动等。任务就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它具有真实性、目的性和交际性。完成任务就是“用语言去做事情”(use the language to do things)。
由此可见,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转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语言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语言情景的创设者等。教师不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上,应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参与语言实践和体验语言运用,让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语言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指导的关系
当代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应当是多元的、变化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咨询者、评价者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由此看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在日常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创造语言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指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等。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坚持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当今英语课程改革的又一个重点。在课堂上,该学生去做的一定放手让他们去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去参与语言实践,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教师不能包办或代替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更不能剥夺他们参与语言实践的自由和机会。教师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教师也需要适当解放自己,实现“无为而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四、综合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的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1]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1]此标准一出,“任务型教学”的风潮似乎一下子席卷了全国的基础英语教学,一夜间成了我国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和模式,甚至作为唯一的方法备加推崇。许多人把“任务型教学”看成是拯救我国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灵丹妙药,其实连自己都还没有弄明白究竟什么是“任务”。难道“任务型教学”就真的那么有效吗?经过几年的试验之后,不少英语教师又陷入了迷茫。一些英语教师曾经反映:“我教了十几年英语了,突然发现我今天不会教英语了。”这种反映代表了不少英语教师的真实想法。一套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应当在继承的基础去改进和发展,逐步适应我国的英语教学特点。如果丢掉了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一味地追求创新,甚至求异,结果是丢掉了旧的,新的又没有学好,岂不是很可惜吗?新课标下的英语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体验参与”,而“任务型教学”只是体现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之一。诚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突出语言的意义,重视语言实践,突出习得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强调“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等。但是,“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恐怕一时间还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是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和教学能力不够高,二是我国的特殊英语教学条件和环境,比如班大人多、课时较少、考试导向、教学评价滞后等。三是外语学习环境不同于变速器学习环境。另外强调学生直接“在用中学”,容易忽视语言基础,以语言运用(production)为起点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在语料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去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难度就会更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挫折。
根据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宗旨来看,我们以前的问题是机械性练习过多,真实运用太少,而现在的问题是一切为了运用,为“任务型”而“任务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任务型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效很低,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语言知识都不教了。忽视基础性的练习,弱化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危险的。我们应当抱着开放的心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兼容并蓄,采取综合的办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如,我们以前曾经使用过3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Presentation是“呈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呈现新知识,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语言项目的意思。Practice是“练习”,在呈现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练习,包括机械性的(mechanical)和有意义的(meaningful)练习,为真实的语言运用作一个铺垫。Production是“运用”,强调语言的模仿运用和真实运用。我们应当有效地继承Presentation和Practice的做法,关键要在Production环节多做些发展和创新,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为他们设计一些真实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比如任务,让他们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互动,来逐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我们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的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评)。 [3]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新编英语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 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复习、预测、讨论、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
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但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运用语言。这一步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语言活动通常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要求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 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五、淡化语法教学与优化语法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以来,关于语法教学出现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重视听说教学,需要淡化语法教学,或者不教语法”。于是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帮助学生做各种交际活动,但不注重语法教学,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结果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提高了,但学生一下笔就错,连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都写不出来。实际上“淡化语法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的确,我们以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语法教学,这是一个通病。但是《英语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法教学,也不主张“淡化语法教学”。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的问题不是教不教语法的问题,也不是淡化或强化语法教学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化语法教学的问题。实际上,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学习语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因为语法是语言构成的内在规律,是学习语言的“捷径”。英文词典上把grammar解释为“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很显然,学习英语需要掌握英语语言构成的规律。根据传统语法教学经验来看,语法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进行大量的讲解、分析、引申、例句、翻译。学生的行为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语法教学的问题是过于深究、过于系统、过于庞杂。语法教学太知识化,太学术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传统语法教学的特点是“先理性,后感性”。这种语法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语法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思考,不利于他们的知识建构。当代语言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更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involvement)和自觉思维,语法教学最好不要采用“给予式”,最好采用“发现式”(discovery method)。让学生参与语法知识学习的发现与探究,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智力发展。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Tell me, I’ll forget. Show me,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ll learn.我想这句话更适合于语法教学。根据当今的语法教学理论,语法教学应当建立在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语用(use)三个维度上。语法教学的模式应当让学生“先感性,后理性”,即感受—观察—发现—讨论—讲解—运用。让学生先感受对话或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并试图去理解,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发现的例子或语境,让学生先自己总结规律,然后教师点拨,最后通过运用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现在进行时动词后面加ing的形式,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你能发现下列动词的变化规律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写出其余动词的ing形式。
go—going
write—writing
get—getting
ask—asking
move—moving
run—running
sleep—sleeping
take—taking
nod—nodding
read—
make—
sit—
speak—
close—
put—
教师通过检查答案,让学生说出他们所总结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说得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给予补充或纠正,然后再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促使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过程,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发现总结得来的东西往往是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长久。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否则,英语教学改革很难前进,也很难获得成功。广大英语教师应当以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切忌随意抛弃优秀的传统的东西,而盲目追求新奇的东西,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平衡把握各种英语教学的关系,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创设物理情境及实验情境、实现现实生活与物理知识学习的对接、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优势互补来优化课堂教学等,都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研究方面,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研究的国家,早在1989 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就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巨大的发展前景,并由此提出了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的“2061”计划,旨在提升美国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其别提出要将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进行充分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发展研究大致可分为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阶段。前者指的是计算机辅助下的各类教学活动,是一种通过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进程的安排、并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综合应用超文本、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片面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实现了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后者指的信息技术不再仅局限于计算机技术本身,还包括了网络、远程教育、虚拟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也从之前的辅助关系转变为整合关系,关注的范围从单一的课程教学扩展到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我国,尽管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的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国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上世纪 90年代末,国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相关专家首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提议,并成立相关的研究组织。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即新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探索和观察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为探究教学过程中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创设各种必要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于初中物理课程实践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1.利用信息技术引入和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概念指的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惯性,是物理事实的抽象概括。物理概念不仅是基础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和创设物理概念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讲授“电流的形成”时,因为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仅靠想象难以在脑中建立电流这一概念的思维模型及形成的过程。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使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同时将“短暂电流的形成过程”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将“持续电流的形成过程”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变抽象概念为直观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逼真模拟的功能,能够通过二维、三维动画将一些不易观察清楚的、难于操作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直接呈现的实验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带来的不良结果。
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为防止由于实验操作不当造成的各种危险和实验仪器的损失,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了诸多的限制;有时由于实验条件的制约,实验结果甚至和理论不一致,造成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困扰。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和演示物理实验操作,如分组实验操作模拟、实验错误操作模拟以及物理过程短状态、变化快的现象模拟等,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室的不足之处,还可以让物理实验更形象逼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物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更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让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参与到实验中去。从而使模糊的物理概念清晰化、抽象的物理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物理理论简单化,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通过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学生不但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能用手参与操作,这样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可以刺激学生获取更多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更有效。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意味着掌握大量的知识。
3.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更多地接受信息,实现使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网络模拟物理实验与实物物理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多媒体还有利于教师将采集的物理数据快速处理并将结果以图形或动态图画表示出来,节省实验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应用及意义,从而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也是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物理中的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从而降低了传统初中物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升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范文4
关键词:沉锚效应;心理效应;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54-02
Sinking-anchor effect theory’s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Xing Hui-li,Hu Xihou,Lei Guohua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3, China)
Abstract:Psycholog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to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d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in higher computer teaching. It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omputer teachers in higher college should utiliz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effect and avoid the negative. And it indicate the consistency of study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with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Keywords:sinking-anchor effect;psychological effect; psychology;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computer teaching
1沉锚效应
有两家粥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百十来元,天天如此。细心的人发现每有顾客进右边店时,服务小姐都微笑着迎上去,盛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总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有说加一个,也有不加的。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总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这是经商法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左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与“不加”,右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一个”或“两个”。显然第二种问法更有利于促销。这在思维定势心理学中称为“沉锚”效应。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
“沉锚”效应是指,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擅用第一信息的“沉锚”效应会达到极佳的效果。是人际交往、谈判与经商不可缺少的课程。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要求,这就是第一信息的“沉锚”妙用。
2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
2.1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学校里,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也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活动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与心理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效果[1]。
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层次,有着较强的独特性,但又未形成成熟的心理,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敏感时期。高校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必须考虑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沉锚”效应的第一信息妙用的特点正可以较好地配合完成这一教育目标。积极的第一信息“沉锚”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健康的心理活动趋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潜质。
高校计算机课程有其枯燥深奥的一面,会让初学者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大学生对计算机课既好奇又有畏难情绪,总觉得自己也许只能粗浅的掌握,让学生树立信心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是天职,让学生能学更是必须完成的职责。
2.2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沉锚”效应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同任何事物一样,“沉锚”效应也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应正确地了解、认识、掌握并利用“沉锚”效应,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第一信息“沉锚”的积极妙用。
善用其好的一面,禁止其不好的一面。
2.2.1擅用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灵活聪明地应用“沉锚”效应的积极作用,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定势,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右店老板套牢顾客的爱面子心理,让顾客只好选择掏钱。同样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必须有技巧地、慎重地发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比如第一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可以给学生举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例子,然后对学生提出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你的学习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仅作一个熟练的程序员,是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选择,而不是要不要好好学习的思维定势,我想大部分同学将下意识地选择小目标。
教师应通过多方激励学生,缩短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尊重理解学生,促进心灵沟通,为“沉锚”效应发挥作用创造肥沃的土壤。同时借助较高的人格素养魅力、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运用准确、鲜明和艺术的第一声音使“沉锚”效应获得成功。
2.2.2避免消极作用
在高校教育别要注意消极的第一信息的“沉锚”影响,这种“沉锚”对处于独立而又不成熟期的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有时会持续一生。
比如人在判断事物时总会常看表面现象,产生“沉锚”效应心理,而对表面现象做出第一反应,这样产生的结果往往都会错的,而事实上看到的并非是它原本。每件事物总是当你不完全了解时是形式决定内容,而当深入了解后就内容决定了形式。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避免这种表面“沉锚”效应,也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学会判断和抵制这种表面“沉锚”。
3高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学学习
“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提”[2]。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1]。
现代的高校教师在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应更适应今天大学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心理学特别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形成心理分析的专业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格和社会性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计划,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提高评价/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当大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导师,帮助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在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将各种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应用“沉锚”效应时,可以与大学生的学习迁移相结合。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本领多了不压人,每一种本领或技艺的学习有时看不出对将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所有的学习之间都是相互迁移的,不是对未来有没有影响的问题,而是影响大与小的问题,这就是“沉锚”效应。
高校教师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将“沉锚”效应融入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第一信息影响作用,可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现代教育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页.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范文5
【关键词】高校;社会心理学;公选课
我国近些年每年在校的大学生都高达2千多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透露,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第一大国。我国拥有如此庞大数目的大学生,是社会中重要的一个群体。如何提高这样一个承载着家庭与民族希望的群体的素质,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2004年的马加爵案,2012年上海某高校室友投毒案等等发生在高校里的惨剧,可以说基本上所有这些事件都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期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规律作出解释。[2]
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我、态度、决策、价值观、人际关系、群际关系、团体动力等基本心理过程与规律。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研究成果在公众舆论、幸福与尊严、群际冲突与和解、反腐败与社会公正、社会预警以及广告与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科学问题研究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两者得到了有机的整合。[3]
在国外欧美一流大学心理学院系中,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核心学科。非心理学院很多也开设社会心理学选修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多,做为大学生在校园里提前了学会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问题,不但会对他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帮助,而且对其进入社会更好的了解适应社会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三大领域: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以及群体与群体过程。我们分别从这三大领域中选择一部分内容来分析大学生哪些问题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或可借鉴的内容。
(一)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及自我展示。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些看法,将影响个人以后的行为和生活,也影响个人与别人的关系,这种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是自我概念。进入大学校园的一些学生他们虽然在一个班级,或一个专业学习,但他们却可能来自经济与文化差别很大的地区,可能一个来自广州开放城市,一个来自山西偏远的山区小村庄,他们在录取时的高考分数也差加很大说明他们的学习基础也有差距。进入大学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的高涨,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一旦想法及行为受挫、不能被现实接受,就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自卑,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在同学交往中退缩,不愿与同学交往,有的同学隐瞒自己的家庭状况,新闻经常报有的学生在学校不认自己的的亲生母亲,对同学说是自己家的保姆,有的同学嫌自己母亲土不让到学校看自己,甚至有的学生对因思念来看望自己的母亲说“给我滚,别在这丢人”。试想这样一些对自己都不接纳,对自己的家庭都不接纳的学生将来又怎么会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呢?所以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在其他同学众多的差异中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高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展示自己。而不要因为自己家庭贫困,自己来自农村,甚至不喜欢自己的外貌等等原因而产生自卑,不接纳自己,是大学生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2、归因及其偏差与社会判断。归因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归因理论家海德的观点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究其原因是不外乎内因与外因,韦纳归因理论将原因归为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大学生在校园里常常要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如果考试成绩差就认为自己能力差这样内在稳定的原因就会失去信心,导致逃课发生,成绩更加糟糕;相反如果归因成自己努力不够等非稳定的因素或出题难等外在因素,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复习,考得好成绩。研究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在取得好的成绩或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条件下,即在成功或者失败的条件下,二者的归因倾向有所不同。再比如说一个男生向一个心仪的女生表白后遭拒绝,如果归因是自己不好,或是看不起自己,那么这个男生会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会对女孩子进行报复行为。可见大学生了解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归因理论对生活有多么重要。
(二)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彼此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1、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每一个大学生来到学校都渴望获得其他同学的接纳,希望建立友谊,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发展爱情的亲密关系,如何区分喜欢与爱情,这些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都有论述。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人际吸引的规则如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相似规则,个人特征,互补规则等以此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2、群体偏见与歧视,怎样才能消除偏见与歧视?社会心理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要多接触多交流,认识到我们人有很多认知偏差。不同国家、民族、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地区的同学,不同经济水平的同学都要多交流,多接触有助于消除偏见,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
(三)群体与群体过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从众、依从和服从逆反心理与行为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了解到群体如何激发个体行为并削弱个体的责任,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的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2011年发生在广东佛山著名的“小悦悦事件”。了解了从众理论可以更好的规划大学生涯,而不是盲目加入到网游族、打工族、考研族、考证族,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理的内容。掌握一些依从理论中登门槛效应、低球技术、留面子效应等,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有效的提出自己的要求。社会助长是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共同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懂得这点,会让同学们会更重视团体的作用,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和积极的同学在一起以提高自己的效率。
三、“社会心理学”作为公选课开设的必要性
“社会心理学”作为公选课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由于作为公选课学时有限,而“社会心理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所以在课程内容上,公选课“社会心理学” 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发点,选取最基本与应用相关的内容,如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认知、认知偏差、归因等。社会关系理论中友态度、友谊、爱情等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容。群体心理中的群体压力、从众、社会助长等。
学习了社会心理学之后,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对自己,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的看待自我,提高自尊。学会正确的归因,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增强自己的成就动机。对他人,学生可以综合评价一个人,避免认知偏差,形成正确的态度作用。在社会方面,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亲社会行为,避免旁观者效应,避免侵犯行为。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设“社会心理学”公选课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对于选修的学生来说,将是意义十分深远的一门学习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东.“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2).
心理学的基础效应范文6
钟毅平教授长年致力于社会认知研究,成果显著。《社会认知心理学》是他继《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理论与实践社会行为》(1999)和《听障学生社会认知及其发展研究》(2007)两部著作后的又一部有关社会认知的力作。该书旨在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社会性知识如何在人们的大脑中进行构建,人们怎样理解他人,对社会信息如何进行推论并形成判断,如何预测他人的行为以及我们该如何反应。在本书的前三章,作者从整体上阐述了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相关,并着重解析社会认知、社会认同、社会表征和话语心理学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介绍了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以及自动与控制加工、内部聚焦于外部聚焦加工。本书的后七章,作者对社会认知的中心议题,即社会知觉、态度、归因及归因理论、自我和社会认知、偏见、社会判断、情绪和社会认知,进行了详尽论述。纵览全书,钟毅平教授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有着如下的特点和特色。
1 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心理学既古老又年轻。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从西方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起步和发展比西方要晚、要慢,因此,很多心理学书籍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心理学内容,或对西方心理学著作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国内一些心理学著作有着严重的翻译痕迹,常让读者如同嚼蜡;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著作,概念和条条框框过多,没有将内容阐述详尽,让读者深陷云里雾里。然而,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做到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譬如,作者在解释什么是“社会脑假说”时,毫无深奥难懂之言语,寥寥几句便表述清晰:“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人会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作者在阐述“自我”的概念时,超越了抽象和晦涩,而使得“自我”的概念通俗易懂。在阐述图式及其对信息加工的作用、自我及自我表征、社会认知中的判断启发式、记忆中情绪的认知表征等章节中,无一不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平实的表述和流畅的行文,从而更近一步走近并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
2 旁博引证,结合自我
对于每个研究主题,作者介绍了大量经典的研究和实验。譬如,在论及“对应偏差”时,作者通过多个详实生动的实验例子来阐述三种对应偏差的经典研究范式,即琼斯和哈里斯的态度归因范式、罗斯等人的智力问答游戏实验以及行为者——观察者效应。当论及“刻板印象”时,作者引证了更多的实验范式,如泰勒的刻板印象激活扩散实验、泰弗尔的刻板印象经典实验等。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大量新近的理论和研究。作者在旁博引证的同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他人观点和相关研究,而是在理解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譬如,在阐述矛盾态度时,作者结合了自己“对乙肝患者群体认知的矛盾态度”的研究,提出个体对乙肝患者存在矛盾态度,即个体对某一客体同时持有的积极和消极态度,矛盾态度的加工是个体根据背景对预存性评价予以修正的过程。在阐述单纯接触效应时,结合了自己有关“刺激呈现次数和位置对纯粹接触效应的影响研究”,提出纯粹接触效应的获得是一个内隐学习的过程,被试在进行偏好选择时通常都是依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的选择。在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这章中,作者在引证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心理学在对两对加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自己的总结。
1903年,George Gissing就说过,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也就是说,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近年来,自我与社会认知已成为当前社会认知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之一,也是我国众多知名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在这期间,钟毅平教授关注于自我正面偏见、自我参照加工、自我的程度效应等方向,成果斐然,在国内外知名刊物《Neuroscience Letters》、《心理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与当代大多数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一致,作者认为自我具有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内隐的自我与外显的自我等多重形式,即自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概念,而是一个多重的概念。随后,作者就自我的结构和在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方式,对多种相关网络模型、自我库模型、多重个样本模型、平行分配加工该模型等认知模型进行了细致阐述。娓娓道来之中,作者结合自己对自我研究的经验和理解,向读者呈现了自我研究的发展历程图和研究方向。
3 与时俱进,关注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