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常识

心理学常识范文1

职场工作礼仪常识

 

 

1大方介绍。

 

当你刚进入一个办公室或是有新的同事加入你的工作环境时,大方得体地做出自我介绍,将是你职场生涯里面第一张重要的职业标签。

 

 

2.同事相处的礼仪

 

真诚合作。接待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团队精神,真诚合作,相互尽可能提供方便,共同做好接待客人的工作。

 

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对同事要宽容友善,不要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要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

 

公平竞争。不在竞争中玩小聪明,公平、公开竞争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应凭真本领取得竞争胜利。

 

主动打招呼。每天进出办公室要与同事打招呼;不要叫对方小名、绰号,也不要称兄道弟或以肉麻的话称呼别人。

 

诚实守信。对同事交办的事要认真办妥,遵守诚信。如自己办不到应诚恳讲清楚。

 

3与上级相处的礼仪

 

尊重上级。树立领导的权威,确保有令必行。不能因个人恩怨,而泄私愤、图报复,有意同上级唱反调,有意损害其威信。

 

支持上级。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接待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支持上级,配合上级开展工作。

 

理解上级。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地替上级着想,为领导分忧。

 

不管自己同上级的私人关系有多好,在工作中都要公私分明。

 

不要有意对上级“套近乎”、溜须拍马;也不要走另一个极端,不把上级放在眼里。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自己作下属时,应当安分守己。

 

4.汇报和听取汇报的礼仪

 

遵守时间。汇报工作时要遵守时间,不提早,也不推迟。

 

注意礼貌。先敲门经允许后才进门汇报。汇报时要注意仪表、姿态,做到文雅大方、彬彬有礼。

 

语言精炼。汇报时口音清晰,声音适当,语言精炼,条理清楚。

 

汇报结束后应等到上级示意后才可告辞。告辞时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用过的茶具、座椅。当上级送别时,要主动说“谢谢”或“请留步”。

 

听取下级汇报时,也应遵行以下礼仪:

 

守时。如果已约定时间,应准时等候,如有可能可稍提前一点时间,并作好记载要点的准备以及其他准备。

 

及时招呼汇报者进门入座。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善于倾听。当下级汇报时,可与之目光交流,配之以点头等表示自己认真倾听的体态动作。对汇报中不甚清楚的问题及时提出来,要求汇报者重复、解释,也可以适当提问,但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不至于打消对方汇报的兴致。

 

不要随意批评、拍板,要先思而后言。听取汇报时不要频繁看表或打呵欠、做其他事情等不礼貌的行为。

 

要求下级结束汇报时可以通过合适的体态语或用委婉的语气告诉对方,不能粗暴打断。

 

当下级告辞时,应站起来相送。如果联系不多的下级来汇报时,还应送至门口,并亲切道别。

 

大学生须知的职场礼仪基本常识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规范行为,从而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如微笑、握手、鼓掌、鞠躬等,是无声语。礼貌语言如敬语、谦语等是有声语。

 

礼节——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是礼貌的具体体现方式,包括待人的方式,招呼和致意的形式,公共场合的举止和衣着等。

 

礼仪——表示礼貌的仪式,是对社节与礼貌的统称。礼仪是有形的,如庆典活动、奠基仪式等,既受到礼的基本约束,又受到物质水准、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的影响。

 

尊敬原则。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对人尊敬和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人与人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生活中有一些看似不引人注目的小事,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比如拜访别人不联系预约,不礼貌地搞突然袭击;探听别人隐私并四处传播小道消息等。

 

遵守原则。一是守法循礼,二是守约重诺。

 

自律原则。遵守礼仪要自我克制,自律的过程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过程。礼貌修养好的人都能以礼待人,行动上不出格,仪态上不失态,言语上不失礼。

 

适度原则。距离即是美,掌握好交往时的感情尺度,往往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宽容原则。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用宽广的胸怀去容人,学会换位思考。

 

仪表礼仪

 

仪表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服饰和风度等,是构成交际的第一印象的基本因素。仪表美包括了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三层含义。一个人良好的礼仪和形象,就像一本精彩的书的封面,让人感觉到你的背景、你的价值观是值得信赖的。从而产生“魅力效应”,有利于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成功。

 

(一)仪容风度

 

美国心理学家奥博特·麦拉比安认为人的印象形成是这样的比例:55%取决于外表、形象,包括服装、个人面貌、动作、姿态等无声语言;45%取决于语气、语调、言辞的内容等有声语言。作为职业人士,形象最重要的是:沟通交流、流利的口才、出色的文笔;出色的外表形象包括穿衣、修饰、个人卫生、发式、指甲、体型、礼仪等。

 

头发的修饰。应注意勤于梳洗、发型得体、长短适度。“好运从头开始”!

 

面容的修饰。男士面容要求:勤于修面剃胡须,修剪鼻毛,保持牙齿、口腔清洁。女士面容要求:美容化妆是最便利易行的方式。美容化妆是生活中的一门重要艺术,属于生活美学范畴。通过外科整形来改变自己属于医学美容范畴。

 

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化妆的浓淡及风格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和场合。通常日妆以自然为主,略施粉黛即可;上班妆也要清新淡雅,体现职业感;约会妆可以让自己显得甜美一些。总的说来工作和社交妆均以“雅”为格调。干净、清爽、自然,与年龄、身份和环境相协调,达到刻意修饰后的无意状态是化妆的最高境界。在正式场合,女士不化妆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二)仪态风度

 

仪态又称姿态、体姿。不同的姿态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用积极、优美的行为和举止来表现礼仪更让人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其作用不亚于有声语言。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外表,也反映一个人的品格、气质与修养。人的相貌是无法选择的,而仪态和风度是可以潜心培养和训练的。一个成功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和能力,通过一举一动,让你浑身都散发着一个职业人士的魅力。

 

人的形体姿态包括立、坐、行的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及相应的动作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人体姿势的要求。体态语的基本要求是:端庄、自然、大方、稳健,做到声、情、行协调一致。

 

挺拔站姿。站姿的基本要领是:抬头,颈挺直,双目向前平视,下颌微收,嘴微闭,面带笑容,动作平和自然。双肩舒展,气向下沉,身体有向上的感觉,自然呼吸;身躯挺直,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防止重心偏移,做到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收下颌;双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掌心向内轻触裤缝,或将右手握左手手指放在小腹前,肘部轻靠在髋部,双手在身后交叉也可以。脚掌分开呈“V”字形,或呈“丁”字步站。

 

站立太累时可以变换调整站姿:一腿支撑,另一腿微曲,腿部放松,身体重心偏移到支撑的腿上,但上身始终保持挺直。男子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微带“八”字,字放在腹前或背后都可以。

 

忌讳:缩颈、含胸、驼背、腆肚、撅臀。无精打彩、东倒西歪。手插在裤兜或交在胸前。

 

端庄坐姿。良好坐姿基本要领:面带微笑,双目平视,嘴角微闭,微收下颌;立腰、挺胸、上身自然直立,不要前贴桌后靠椅背;双肩平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也可以放在椅或沙发上;双膝并拢,两腿不要分开,也不可以交叉伸在前,或两腿一前一后放置。关、颌、颈保持站立时的样子不变。坐着谈话时,上体与两腿应同时转向对方,双目正视说话者。

 

女士穿裙子入座时,可用手背将裙子拢一下,以免裙底“走光”。就座后,双腿并拢,以斜放一侧为宜,掌心向下,将左手掌搭在腿上,右手掌再搭在左手掌上,这种坐姿比较娴雅。男子就座时,双脚可平踏于地,双膝分开一掌左右,双手分别放在左右膝盖上。在社交场合,不论坐椅子还是沙发,都不要坐满,坐在椅子的2/3处,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和尊重。

 

忌讳:弓腰曲背,抖动两腿。尤其是女士切忌双腿分开和高跷“二郎腿”。

 

潇洒走姿。基本要领:从容、平稳、直线。

 

无论男女,行走时切忌摇头、晃肩、扭臂、八字脚,不要低头看地、两脚拖地。身体扭动幅度越大,越显得轻浮。

 

优雅蹲姿。一般用在取低位物品时,有半蹲式、高低式、交叉式3种方式。不管是哪种蹲姿,都切忌撅起臀部,这是非常不雅观的动作。

 

(三)不良举止

 

不当使用手机

 

当众嚼口香糖

 

当众挖鼻孔或掏耳朵

 

在公共场合抖腿

 

大声清喉咙或吐痰

 

当众打哈欠

 

随手乱扔垃圾

 

别人面前脱鞋

心理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学;理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32-01

中学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总抓手,应十分重视理论与方法的结合,教学方法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创新教学理念

做为中学物理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从做法上科学实施。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工作者,唯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合格的优秀的教师。随着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那些陈旧的教学理念必须革新,那些过时的教学方法必须丢弃,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好教改。由抽象变为形象,由空洞变为丰富,由单一变为多元。把培养兴趣做为教学的前提条件,把课堂教学做为教改的阵地。陈旧的教学理念制约着教学的效果,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有着良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很紧密,但教师只是片面地停留在以讲解为主,不注意学生的反映和学生展开互动,本来很有趣的知识也会变得乏味,应该发挥学生的智慧,从浅出着手从生活实践着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带着好奇去学习去观察去动手,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必须紧跟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式,必学适应教育改革的呼声,借鉴和创新是教育质量提高的翅膀,以最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影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在物理课教学中不可缺少,具体的例子形象的演示是最佳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应很好地把握好对教材的熟悉,对难点重点的掌握,对互动的问题设计的科学合理,及时鼓励互动的学生,在创新教学理念下一步步地完成本节课本章节的每一个教学目标与任务。

2.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课程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有趣味,但是某些章节的内容却非常的抽象,单靠课上空洞的照本宣科,学生会听的厌烦学起来较难,解决枯燥无味的教学局面,只有改变目前的现状,那如何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理解并熟练掌握难点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不断地倾听学生的反映,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听懂学会为目的的想法,边教学边尝试了很多教学新方法,其中巧妙运用比喻、类比的创新教法,效果比较好,学生较满意,此举的不间断的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这一知识点时,我便巧妙地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两人的对话来进行诠释:甲:“看吗?”乙:“你不看我,怎知道我看你”?当我请学生用“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解释这句话时,学生们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像沉默中的爆发,瞬间兴致高涨,体会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意义与乐趣。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一节时,对于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大小随物距大小的变化情况,我引用了采用过的战略战术之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来形象地贴切地比喻两者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概括、形象记忆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减小而增大的情况,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串并联电路》一节时,我从赵本山小品中得到启发与灵感。他用一根线把几个乒乓球串联起来,拿在手里演示的过程和幽默讽刺的话语,也被我用在了教学上。穿成一串的乒乓球就像一串糖葫芦帮助学生理解了串联的定义,并用两个乒乓球并列连在一起来理解并联的定义,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生同乐互动升华了师生情感,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讲解并联电路电流的流动情况时,我用“分道扬镳”来比喻电流从干路到支路的流动,用“齐头并进”来比喻电流在两条支路中前进,用“殊途同归”来比喻电流从支路到干路的汇合。用学生地理课江河水系的形成中干流和支流中水量多少的联系(排除渗漏和蒸发)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并同时由可理解、想象的江河水系支流多“少”了,干流的水量必会增多(减少)来帮助理解当电路中支路增加(减少)时干路电流也会增加(减少)的道理。

心理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兴趣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对抽象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推理水平要求较高的高中物理课程在很多学生心里似乎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甚至是谈物理而色变,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试想,没有兴趣这个内在动机的推动,又何谈学好物理呢?因此,要改变高中物理难学的困境,教师就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斗志加入到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奥妙,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进而爱上物理课。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兴趣教学”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有益的看法和做法。

一、密切联系生活,趣解现实中的物理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有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背后隐含的物理规律等等,因而生活素材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将实际生活中变幻莫测、形形的现象或实例引入物理课堂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以生活为契合点的物理教学是开展“兴趣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高效而高质的物理课堂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典型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个难点问题,如:快速使劲蹬几圈时间自行车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仍将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冰壶比赛中,球员击打冰壶后,其仍将朝着目标点前进;射出枪膛的子弹会飞行较远的距离,最终射中目标等等。这样,学生就被引导到其熟知而真实的物理环境中,不自觉地对研究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来了,其接下来的学习也就不再枯燥和无趣,教师的教学也必将更加顺利而且富有成效。

二、有效创设情境,化解理解上的难点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大闪光点,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为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情境的引入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制胜“武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与其相适应的物理情境,既可以是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情境,也可以是吸引眼球的实验情境,还可以是充满活力的游戏情境,只要情境设计的合理、有效,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极高的兴致进入到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学习中来,从而帮助学生巧妙地将物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例如,在教学《曲线运动》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具象化的情境,通过播放投掷标枪、高台跳雪、篮球投射等的视频,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深刻总结这些运动项目的轨迹特点,从而从感性上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认识,进而为接下来系统研究曲线运动的性质及其速度方向等问题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在多媒体情境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善于运用实验,促进知识点的内化

物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特点随手做一些相对简单,现象明显的小实验不但能将抽象的理论以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思考行为与实践操作的相互作用中加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形式多样、生动趣味的实验还能将学生的眼球紧紧勾住,使他们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最终和教师一起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将教学推向,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超重与失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个实验活动:将事前准备好的两瓶装满水的塑料饮料瓶靠近底部的地方分别开一个小孔,然后让一个瓶子自由落体,让另外一个向空中上抛,待实验进行时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会不会溢出来。通过这样自制的简单实验不仅让教师摆脱了枯燥文字的讲述,也让学生在生动的实验中加深了对失重和超重的形象认知,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物理学习的魅力。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物理这门科目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兴趣教学”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时e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物理课以更加新奇、趣味而又富有内涵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收获知识,增长能力。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在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兴趣教学”无疑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诚诚.关于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06).

心理学常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64-02

摘要:人类步入新世纪,新的基础教育--体育教育也步入了一个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从对创新能力认识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几点尝试性做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自主活动;合作交流

近二十年来,体育教育体制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很大变革,然而面对新的世纪,目前的体育教学仍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点肤浅的认识,望能与同行商榷。

一、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提高对体育新课堂的认识

步入新世纪,对合格公民的要求更高,过去原有的体育教学行为己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要认真领会,并掌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养成。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这一理念说明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以达到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不可的目的。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才能提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而应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学习环境的营造者,成为学生探索体育知识的领路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与学生一起分享体育发现的快乐,一起欣赏体育的美,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能力

1.创新、创造及能力的理解。

能力是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的可能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其含义是学生能完成各项活动的才能。创新能力是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智能最高层次,它不仅要求学生完成“模仿性”的操作,而且还要在练习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想法,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创新与创造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创造,重点在于设计和研制一种过去没有的新的体育项目、方法、动作等。创新,则既熔入了创造的主要特点,又包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引伸发展,重新排列等,设计创新出一种与原有的内容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内容或事物。可见,创新、创造、能力三者是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依据。

人的创新能力与认识风格密切相关。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则称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知觉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以及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的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提供和科学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教法要创新。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力的核心。任何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可能不采用一定的方法,只是由于学识、经验、风格不同,往往拘囿于某种特定方法罢了。教师一旦陷入某种缺少变化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去,就会严重束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优选教法时,应首先研究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投入在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屏弃传统教学观念,勇于革新。

2.加强左侧肢体练习。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用左脚支撑的各种跳跃动作、摆动、踢腿、左手运球、投篮、打乒乓球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是右脑的开发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面思考、探索、追求多样性的开放式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墨守陈规,对某些知识、概念、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像,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对事物内部本质属性的比较,思维的光点在各事物多角度的本质上游弋,就能增强识别能力,达到“从这一点想开去”,从而产生思维的顿悟和灵感,迈向创造性思维的境地。为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

四、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主动发展上,引导学生建构主动学方式。要打破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进行单纯的“听--看―记―练”的方式,要形成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做到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脑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从而发现总结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动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要针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加以引导,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体育课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心理”因素,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

1.激励动机,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老教师所讲的。以语言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例如在高中一年级的跳远的教学中,由于女生胆小,所以我常用这样语法,“勇敢一点,你一定跳的比别人远”、“你们谁最勇敢的人,哪一个敢第一个出来做!”“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谁愿意来给大家做个示范,表演一个你的本领!”等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由成功的喜悦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通过鼓励学生的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本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达目标的快乐,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2.引导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程度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学习维持性长短的重要内容因素,是学生对学习产生高层次需要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常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兴趣。如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至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练,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又如在弯道跑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设下问题,身体保持什么姿势最省力?然后再让学生去实践,让他们充分体验弯道跑的身体感觉,领悟技术要点,提高实践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立性,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发展学生运动素质与掌握技术、技能入手,全面发展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和锻炼时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自定锻炼计划,自造锻炼内容与方法,自定运动负荷与练习难度,从而加强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在完成必修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组织好选修教材或选项课的教学,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养成锻炼习惯。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独立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总之,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体育的乐趣。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教学情景,诱发学生创新“灵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自身活动中的自主性来进行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学活动对少儿的心理因素发生作用,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才会寻找自我发展的途径。体育教学既有其它学科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它是通过自身的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相互渗透的一种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要在教学中正确应用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置身“景”中,“情”不自禁,从而产生“灵感”,进行创新。其过程是“设置创造情景――好奇感、新鲜感――诱发创造灵感――激起创造力”。在课堂上,可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天性,有意识地利用故事中的情境、语言的描绘、色彩的刺激,赛场的安排等多种形式,去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运用创造性游戏,提高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对一个人的创造性活动有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是人们根据周围条件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依靠游戏者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充分体现参与者的自主性。因游戏具有娱乐性、竞争性等特点,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用“X人造型”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一次锻炼。

3.自制小器材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在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工艺简单、灵活多变、美观耐用的小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动作。这样,教师设计“小器材”的创新,必然带动学生设计动作的创新,而学生在创造性练习中又能给教师创造小器材提供“灵感”。笔者曾利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制作了“瓶弹”、“瓶圈”教学小器材,一次课中,笔者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目的是熟练掌握“瓶弹”转动方法,并能自由创造性练习。在讲解几种不同姿势的转动动作后,有的学生继续巩固动作,有的三三两两在一起商量,设计集体练习动作。这时,对学生创造出的动作具有“新”、“美”等特点的予以表扬,并让他们示范,在这些同学的带动下,练习场上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通过学生对小器材的练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4.通过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思维空间。

因信息技术具有声像性、重现性、多样性等特点,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前十五分钟放一段教学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理解动作要领,然后展开联想:如何经济、实效地完成这一动作。这样学生思维的空间被开拓,为练习中掌握正确动作并创造性地完成动作打下思想基础。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育理论发展动态,研究自身,研究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5期.

心理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97-01

引言: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要注重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活动开展满足学生素质教育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就是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1.灵活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传统的语言、教参的设计中彻底释放出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内容,再以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比较能力及组织解答能力等。初中历史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引导学生做一些没有价值的探讨。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多元化需求。以《》为例,教师在以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需要围绕的重要性以及的历史意义。而不是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对土地条款进行分析。教学情境确定后,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进行考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这样的进行提问:关于同学们指导多少?为什么会进行?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与自己的亲人和长辈进行交谈,去熟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教学内容随着学生调查会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就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多媒体走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为初中老师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增加新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库,找寻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且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教师在讲述《》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的视频影像。教师在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爱国思想融入其中,带有情感的进行教学内容讲述。这样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学习的激情也被激发出来,对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1]。

2.对史实进行诠释

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总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史实。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夯实史实已经成为历史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因为,这一内容不仅体现了新课标教学降低历史教学难度性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了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需求。虽然,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还存在一定差距。史实作为历史的基础,是标示历史进行的动态化系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基础史实进行陈述,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过程,明白历史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科学的吸取历史知识。学生对史实有所了解后就会根据史实独立的进行思考和判断,从历史发展规律等角度对看到历史问题。初中和历史教师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理清课本教材历史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从中挑选出较为典型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阐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3.合作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充分尊重,让学生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在学习中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学习兴趣等等,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教师在讲述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暴力事件发生原因,使得学生从"第三方"转变成为"当事人",在讲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况。这样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学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受到新课程理念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使得历史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呈现出来,并且立足于史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探索初中历史教学规律,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为初中历史教育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重组学习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主要是按照主题编排的,文章的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就某个主题进行学习探索,文体交叉,兴趣盎然,便于师生就某个话题深入了解。但是,这种编排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文体不清,对于作家作品的学习过于分散,对于习题的创造性训练较少,无序训练较多而科学训练较少……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要求我们创造性地教学,而创造性教学的第一要义是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只有如此,创造性教学才有坚实的基础,才有良好的凭借。

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尝试性地进行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做法如下:

一、将同一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学习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又接着学习了他的《五柳先生传》(八下),还学习了他的两首诗歌《归园田居》和《饮酒》(八上和八下)。通过集中学习陶渊明的作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更了解了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创作的动机及缘由,也更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创作出千古流传的名篇《桃花源记》。结合他的《五柳先生传》我还让学生查阅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较为全面地了解他人生的主要历程,深刻认识其为人秉性,并分析他的生平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后,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陶渊明其人和作品的认识写200字左右的文学评价,学生因为有了大量的学习积累,自拟题目写出了许多较为深刻的作品。

二、将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

现行教材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往往是零散的、不够突出。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我采用专题写作、凝合资源块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学习资源。

三、跨越学科,整合教学资源

在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我们看到有一个单元是文学艺术类,有《社戏》《竹影》《观舞记》等作品。在学习中,我和学生一起认真欣赏了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通过赏析这些美术作品,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结合《竹影》中的介绍,于赏析中更深刻地了解了我们祖国的艺术瑰宝——国画的魅力,增强了学生对国画的兴趣与热爱。在学习《观舞记》时,我们一起观看了印度舞的视频,我建议学生观看印度电影,熟悉舞蹈这种艺术样式,了解印度舞的独特之处,鼓励他们对于不同的艺术样式都有所认识与了解,增强每一个人的艺术欣赏水平,热爱艺术,热爱美。再例如,在学习八年级说明文《生物入侵者》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生物课程的学习,向大家介绍除了文中列举的生物入侵者之外,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在什么情况下给我们的生物圈带来了怎样的不可弥补的破坏……这种跨越学科整合教学资源的学习,使学生的认识是统一而又完整的,深刻而又有趣的,也使得学生知道了各门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树立大语文观的观念。

上一篇商业化规划

下一篇逻辑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