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1
关键词: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前教育工作重点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体育管理工作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具体来说,素质教育时期的体育管理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不断探索新的体育课教学方法
要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大纲,搞好体育课教学。要遵循青少年、儿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灵活多样的体育课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特长。要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开展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体育、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成立具有特色的运动队,开展业余体育训练。积极参加体育比赛,取得成绩的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奖励,特别突出的体育教师可聘为体育教练。搞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要正确处理打基础与出成绩的关系。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特别是中小学业余体育训练,应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训练为主,防止早期专业化训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教育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保证。为了使体育师资队伍能够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我乡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积极参加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培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培训等相关培训,主动接受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把教师引导到比业务、比技能的正确导向上来。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明显提高。通过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体育教师队伍,为深化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标准,引进传统的、民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的兴趣奠定了基础。
四、健全学校体育投入保障机制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三级业余训练管理网系 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源泉 培养跨世纪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步骤 培育跨世纪优秀体育人才的系统工程
建立“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三级业余训练网系,能及时地发现体育苗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训练管理,走学校体育之路,有助于人才的成长。
一、 “三级业余训练管理网系”的建立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源泉
三级业余训练网系是一种科学分段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其少年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精心设计,科学管理与训练,使好苗子及时发现,及时成才。提高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首先应有一大批体育后备力量。因此,建立业余体育训练网系,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打好基础,科学而又系统训练,及时输送高一级学校,准时成才。若不建立业余体育训练管理网系,将会造成体育人才不必浪费与流失,优秀体育后备力量无用武之地,使之体育人才输送产生断层的现象。我国部分较强的体育传统项目,目前已发生体育后备人才严重滑坡现象,必然导致竞技体育水平下降,因而尽快建立业余训练管理网系是解决体育后备人才断层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研究证明,各种身体素质都有一个“敏感发展期”(即某项素质在这个时期发展快),这些敏感发展期基本上都在青少年时期。例如速度素质在十一、十二岁,爆发力(如弹跳力)十二—十三岁,力量素质十三—十七岁,耐力素质十岁,十三岁、十六岁;跳跃耐力增长期;女孩九—十岁,男孩八—十一岁。因此,依据青少年儿童不同的发育时期表现出的特长,有针对性选拔苗子,进行业余训练,科学的管理,积蓄我国体育后备力量,把发现的这些“璞玉”,精雕细刻,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欣赏品,成为培养世界体育冠军的摇篮。
二、“三级业余训练管理网系”是着眼培养跨世纪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步骤
我国面对当前体育强国之多,要跨入世界体育强国之林,不是轻而一举的事情,必须科学地建立训练管理网系,有针对性重点培训,稳妥地进行,才能使我国体育事业兴旺昌盛。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独生子女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优越,使他们成为现代的“小皇帝”,缺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不让其子女从事体育运动,而且优秀体育人才必须从他们中挖掘。若不及时科学的建立“三级训练管理网系”,那么我国想列入体育强国行列,谈何容易。然而独生子女有他们优秀之处,争强好胜。若能把他们吸引到体育运动中来,发展他们的运动才能,合理的科学训练,积极提高,才能“百花齐放”,“争气斗艳”,民族的竞技体育才能得到振兴,跨入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因此“三级业余训练管理网系”是一项培育跨世纪优秀体育人才的系统工程。
三、“三级业余训练管理网系”可以巩固发展体育传统项目
我国有些体育传统项目不可丢失,因为这些体育传统项目是几代人努力的心血,如今是体坛上的一面旗子。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分布在不同地区。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在世界体坛具有一定的优势,若能科学地选材,有计划地分项训练管理,把适合该专项运动的体育尖子人才,依据运动员的生理发育特点以及该专项特点,拟定出三级不同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专项分类训练管理,优秀体育后备力量将会不断地涌出,进一步巩固传统项目优势,使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体坛上更加发展,攀登体育新高峰。三级业余体育训练管理网系,对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能持久地保持优先发展,产生互补优势,使我国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四、“三级业余训练管理网系”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使青少年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3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使命,同时它又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石,是国民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注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着用。武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相对落后。武隆县公有中心小学40多所。其中农村中小学所占的比例为80%以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进行调查与分析。武隆县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重视不足、经费不足、师资不足、体育器材装备不足等。武隆县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重视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2.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场地
农村小学体育场地状况体育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教师完成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是保障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武隆县140所农村小学学校体育场地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有400m田径场的学校占21%;有200m―300m田径场的学校占32%;43%的学校有体育锻炼场地,但场地不是很规则;仍然有13%的学校没有体育场地,这些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对体育活动不够重视,并且很多学校不愿意拿出经费对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和修缮;另一方面原因是学校受到天然条件限制,部分山区的小学只有教室,根本没有活动场地。
2.2体育器材
嘘声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体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但通过相关的调查,武隆县一些小学体育器材设施情况不是很理想。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跳马和跳箱的学校占23%,有排球、篮球、足球这些体育设施的学校仅占35%;有20个以上体操垫子和铅球的学校只占11%有1到2套单、双杠的学校占仅34%。从中可以看出:武隆县农村小学的体育场严重不足,体育器材设施不匮乏,场地和体育设施都不能满足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学生的体育活动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学校不愿意拿出经费来建设这些体育场地和设施。学校的体育经费很大一部分都被挪用于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就会造成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严重匮乏,有的学校的体育器材破烂不堪,根本不能使用,这都影响了学校的体育教育,有些学校的领导只重视文理成绩,对体育教育不重视,这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们的身体将会变弱。这种领导的体育意识薄弱,思想保持传统观念。“唯读书至上”、“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根除。
2.3师资情况
良好的师资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但武隆县的农村小学师资情况不理想,98%体育教师以大专学历和中专学历为主。并且许多小学体育老师都不是体育专业,都是兼职体育老师,很多体育课老师都是班主任。还有的体育老师是课比较少的老师,他们为了弥补课时临时充当体育教育工作。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1)20世纪90年代有很多中等师范院校和体育运动学校毕业后进入学校当老师,造成中专学历的教师为目前学校体育教师的主体; (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师范院校的教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求,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根本无法找到专科学历以上的体育教师; (3) 因为当地的教学质量部理想,在每年高考时能顺利考上大学、去都大学的学生比较少,毕业后返回家乡任教的学生更少,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 (4) 部分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他们有较低的学历。
2.4体育课的开课率
体育课时每一位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必修的科目,这个科目被长期沿用下来,而且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人们的广泛重视与拓展,这是社会发展所总结出的经验。目前,武隆县的农村小学在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7%都不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在校生全部正常开设体育课。部分年级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占45%,全部不开设体育课的占5%。在对全校不开设体育课和个别不开设体育课的年级原因的调查中,发现个别学校不上体育课的都是离毕业期限较远年级的学生,而临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体育现在要要求考试,多数学校都会为了应付考试正对学生进行短期的体育训练,靠突击来应付考试的。全校不开设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有:无教师位居第三位,无场地、器材缺乏居第二位,占33%,占10%无经费位居第一位,占46%。
2.5体育训练情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男生各项身体机能指标快速增长的高峰,除速度机能50m跑在7到8岁出现以外,其他机能均在12到16岁期间出现;女生大部分机能高峰期出现在7到9岁。可见,在小学阶段针对学生情况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性训练,这将会对青少年终身体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然而,针对小学开展体育系统训练情况,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仅仅只有21%的小学能够坚持经常组织体育训练,其余79%的小学只是偶尔或曾经组织过训练,还有的学校从未组织过训练的,训练目的方面的调查是: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训练基本上不够完善,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当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头脑发达,四肢乏力的“体脑倒挂”现象,对这个现象进行调整及对青少年进行勇于拼搏,敢于竞争,吃苦耐劳,不懈进取等意志品质进行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性体育训练,它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2.6运动会举办
据有关调查显示,武隆县的农村小学,每年举办一次或一次以上各种运动会的学校只占被调查学校的36%,两年举办一次运动会的占8%,从不举办运动会的占56%。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有关体育的运动会在武隆县农村小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校内运动会规的大小不限定,在形式和内容也时非常灵活的,但仍然有一半被调查的学校从来没有举办过运动会,这从心里或者生理方面对小学整体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7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现状
现如今农村学校所追求的就是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学校的唯一追求,学校教师的教育质量和工作成绩才是学校重视的。农村学生从小就受到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在家庭方面也一致认为只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加外、校内校外,形成统一观念。尤其在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意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学生的体、音、美得不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此外,清水小学、关庙小学等这些完全小学校实行体育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些思想活跃并且对体育十分爱好的学生,他的体育包班教室有一定的体育基础,还可以给这些学生安排体育课,教他们进行体育训练,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成为奢侈品,这对于无数爱好体育、渴望运动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8课间操、早操、课余体育活动情况
大部分学校把课间操都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之后,课间操是一种积极性休息方式。课间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消除神经系统的疲劳。在课间操里,学校主要是教学生的广播体操,如第八套广播体操,当然也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一些其他轻松愉快的活动
早操是学生在清晨起床后上课前进行的体育活动。早操只是一天的开始,在早操之后学生会进行繁忙紧张的学习活动,所以体育老师应该对早操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安排。另外,早操的内容安排要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得到适当的活动,以保证全面的锻炼身体。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课外体育活动的良好开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通过走访武隆县的几所学校了解到,在初中有62.8%的学校可以天天早操,小学比初中要低。据了解这些学校为了节省师资大部分都是采取是集中办校的方法,也就是几个村合在一起办一个学校,因为有些家庭的孩子离学校比较远,再加上道路崎岖等原因,所以大部分学校都不上早操,他们上午的第一节课基本都是再九点钟之后开始的,中午不休息,下午四点就放学。但据访问了解到,鞋靴的课间操情况要比中学好。总体上有88.5%的学校能够坚持天天做课间操。在课外活动的内容方面,通过调查得知,小学和初中有60%左右都是按照自己的学校条件自行规定的,在组织方面基本上都是全校统一进行。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除了需要相应的硬件措施,如:场地、器材的保障,还需要有“软件”的积极支持,即学校领导的重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和场地、器材设施是制约各地体育活动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武隆县农村体育活动发展和完善的对策与方法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普遍想象是:缺少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开课率不高、两操一活动执行情况不理想与校内体育训练较差以及学校运动举办运动会次数不多或者根本不举办等。这些都是导致武隆县农村小学体育整体发展缓慢的原因。针对这些现象,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现状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差距比较大,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把农村小学这一大块遗忘了,应该作为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器材设施的配备、场地真正纳入学校教育评估的条件之中,同时,要确保落实农村小学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关于“器材、场地、设备和经费”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小学的体育工作,为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二)动员全社会、积极号召、家庭配合学校搞好针对青少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爱好、不同兴趣及不同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各具形式化的系统性、科学性体育技能训练。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应有方向、有计划地在全省范围内首先扶植一部分农村小学先行动起来,以此为样板,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开展师资继续教育工程。武隆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与其他省份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来看很难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应对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和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完善其知识结构,进行创造力和开发创造思维的继续教育。省教育厅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开展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广泛的培训与提高。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武隆县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很好的了解到许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学校应该紧抓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2) 各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评价机制,为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当前黔江区开展的以争创特色项目学校为契机,在农村小学学校选择一到二个体育特色项目,以学生的运动基础和学校的基本情况自编校本教材,认真加以实施,迅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这对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方法武隆县可以借鉴。
总之,要想彻底改变现有农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落后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只要学校校长重视、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昊,曲宗湖.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7.3
[2]商林威.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2005.6
[3]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钟全宏.面向21世纪西北地区农村学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4
关键词:竞技体育;区域育才模式;体制创新
在整个体育事业发展中,竞技体育事业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竞技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形象。而竞技体育的保障,离不开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竞技体育的竞争日益加剧,对国家竞技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区域经济与文化差异较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不能沿用单一化模式,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区域育才模式比较
1.区域育才基本模式
江苏、山东在竞技体育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培训格局。其育才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是儿童业余体校依托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的“联办模式”。例如:江苏的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与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南通市城中小学等重点小学联办体育班,与虹桥第二小学联办击剑队等,运动员以“走训”形式完成运动训练。由于这些重点小学具有优质教育资源,明显缓解了招生难的问题,提高了业余训练的吸引力。
二是“市队校办模式”。例如:江苏的南通市体校与南通中学联办女子排球队,与南通市一中联办男子排球队,与南通市紫琅中学联办男子足球队等,不仅有效解决了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保证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而且有利于这些名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办学特色。
三是“学校办县队模式”,即校中校模式。市或县某个运动项目的运动队由学校承办,教练员由学校的体育教师担任,运动员完全由学校从学生中选拔,校队代表市或县参加各种比赛,体育局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例如:江苏的海门市、通州市业余体校都办在当地的重点中小学内,所有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由教育部门负责,文化课教师由教育部门选派,业余训练由体育部门承担,充分调动了教育局、体育局和重点中小学校的积极性,夯实了教体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育人才的道路,增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的活力。
四是体育俱乐部模式。近十年来,山东、江苏先后共创建了数百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中省会城市的校办俱乐部平均达26个以上,地市级城市的校办俱乐部平均达8个以上,开展的训练项目最少的达到3个,最多的达到20个。
2.取得的主要成绩
培训机构在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以及组队参加重大体育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和山东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的优异成绩,足以说明其育才的业绩。
江苏在十运会的主要成绩: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第3名、双人滑第3名、冰上舞蹈第1名,男子双人3米跳水第1名,赛艇项目男子双人双划轻量级第1名,帆板项目的女子米氏奥林匹克航线赛第1名,体操项目的男子全能第1名、男子团体第1名、男子吊环第1名、女子跳马第2名,射击项目的男子手枪60发第1名、男子10米气步枪60发第3名、女子50米步枪3*20第3名、女子25米手枪30*30第3名;,游泳项目的男子1500米自由泳第3名,蹦床项目的男子网上单人第1名和第2名,举重项目的男子105公斤级第1名、女子63公斤级第3名,女子公路计时赛第1名、女子山地越野赛前三名,田径项目的男子马拉松第1名、男子20公里竞走第1名、女子跳远第1名、女子铁饼和标枪各第2名,等等。
山东在十运会上的主要成绩:武术项目的女子自选刀术、棍术全能第1名,帆船项目的女子470级奥林匹克航线赛第1名、男子470级奥林匹克航线赛第3名、男子芬兰人级奥林匹克航线赛第2名和第3名,射击项目的男子10米气枪60发第1名、男子飞碟多向125靶第1名、女子飞碟多向75靶第1名和第3名,游泳项目的男子100米蝶泳第3名、女子400米自由泳第2名和第3名、女子800米自由泳第2名和第3名、女子100米仰泳和200米仰泳第1名、女子400米混合泳第2名和第3名,举重项目的女子75公斤级第1名、女子63公斤级第2名,自行车项目的男子公路个人赛第1名、女子场地积分赛第1名、女子小轮车个人赛第1名,田径项目的男子1500米第1名、男子5000米第1名、男子5000米障碍第1名和第2名、男子撑杆跳高第1名和第2名、男子铁饼第1名,等等。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育才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在现行竞技体育人才管理体制下,江苏、山东的的青少年竞技体育“优秀苗子”的选拔与输送,主要依靠各级体育训练学校。由于各地的体育训练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多年来没有变化,许多青少年的家长不愿意将其子女送到体校,主要担心他们的学业会被荒废。高校虽然学科体系齐全、训练场地与设备条件较高,但其主要职能是培养较高层次的通用体育人才,重点不是发展竞技体育。这在客观上削弱了江苏、山东地区发展课余训练的优势。
(2)教育经费缺口巨大。因为教育与奖励经费紧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知识得不到更新,很难有参加专业培训或外出学习和观摩比赛的机会。江苏、山东两省的偏远地区存在着训练场地差、训练器材不足现象,给高质量的训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资金投入单一,训练经费和购买学校体育用品的经费多数学校还是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行解决,社会资助不多,体育行政部门配套的较少,经费缺口很大。
另外,投入结构单一,项目设置不尽合理;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运动员出路狭窄;人才交流不畅,市场机制尚未形成;选才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后备人才培养效益等这些共性问题的存在,同样不可忽视。
二、启示与建议
1.必须创新育才体制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纵向延伸、多元开放,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要借鉴中外经验,整合区域实践模式精华,改革与创新现行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体制,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建立“以高校为龙头、以中小学为基础、以俱乐部为补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才体系。规范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育才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政策保障的激励性、训练竞赛的科学性、专业服务的全面性与及时性。打破区域封锁,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后备人才交流制度。江苏与山东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均收入较高,并且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完全可以率先探索市场化的后备人才培养道路。
2.必须强化后勤保障
应借鉴江苏省南通市和南京市的经验,坚持以服务育人为宗旨,具体从政府应加大对体校的投人、完善教学与训练配套设施、加强伙食改善、保证训练场地设施器材到位、不断加强后勤人员的技能水平与思想素质等方面落实后勤保障工作。要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办体育,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利用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项目或体育俱乐部。
3.必须完善人才交流机制
应充分利用江苏、山东区域经济较发达的资源优势,鼓励进行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即达成区域性合作协议,打破区域相关项目招生垄断,至少在两省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江苏和山东地区的体育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有关部门磋商,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户口、入学、训练与生活补贴等问题,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4.必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始进入市场,那么,作为培养者势必也应该进入市场,把自身利益和市场紧密结合,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让市场给予教练员的工作以公正评价与合理回报,以激励优者,鞭策后者。市场机制可促进教练员为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不断进取,提高理论水平和训练、管理能力及职业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一方面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教练员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7(2).
[2]彭玲群.山东省“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5
关键词:《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的意见》幼儿园设置规范;幼儿园设施完善;教师数量不足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42-01
幼儿教育在教育系统工程中,处于关键阶段,而学龄前儿童又是学龄期的前奏和准备人生的重要阶段。我区乡(镇)、街道、村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的意见》(吉教联字〔2014〕62号),科学确定我区学前教育三年发展目标任务及1989年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2013-2015年全区、乡(镇)、村、街道、社区五级建成幼儿教育网络,入园率已达到 85 %。
幼儿园五级网络建设形成,全区3-6岁16341人应入园儿童,已入园14029人,占适龄儿童 85 %,其中,公办园在园人数6207人,民办园人数7222人,是可喜可贺的。但是,此时又令人堪忧有三点:一、按幼儿园设置规范:单独设置园址,要有活动室,及户外场地,符合安全、卫生和教育的要求,备有供儿童进行室内外游戏和活动用的的小型及大型玩具,有必须的生活设施及用具。
全日制或半日制幼儿园要提供合乎幼儿发育营养餐,供午睡的床铺。评价全区128所幼儿园:民办园97所,占97%;全区省级示范园3所、市级示范园11所、中心幼儿园5所,其中只有1所民办园达标,民办达标园率仅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千分之八;将近 98%的民办幼儿园设施不完善,没有达到标准。这就需要举办单位进行投入,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只有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开辟宽敞的户外场地,明亮的活动教室,设备齐全,绿化美化好的环境,才能让孩子身心愉悦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儿童健康发展。
幼儿园设施完善,幼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全区127所幼儿园,现拥有教师1112人,具有幼儿教师资质的教师只有423人,占幼儿教师 38 %;幼师学校毕业生,只有125人,占 11 %。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40岁以上教师占55%,30―40岁占45%。几年来,只招聘了幼儿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幼师学校的毕业生,有的教师工作不到半年,就离职了,其原因是教师待遇低,责任大,工作累,从早忙到晚。
幼儿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园施以自觉教育的过程;为此,教育的针对性、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教育的超前性、诱导性是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及其特点,是要展示幼儿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现有基础和发展的需求。可想而知,一个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心理学》没有系统性学习的教师,怎能更好地施教,实现幼儿园保育与教育任务,完成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无可奈何,只有工作目标一般化、以看护为主,教学小学化以传授知识为主,无法体现实施儿童特点的体、智、德、美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从全区幼儿园目前考核调查发现,全区128所幼儿园,1112位幼儿教师及其幼儿园管理者,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实施体、智、德、美各育教育的片面性,只有 30 %教师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教育。体育教育中重保健,轻锻炼,不重体育训练,忽视体育兴趣培养,重保护,轻儿童体质的增强;智育中,重知识教育,重用脑活动,轻操作活动或重操作又放松了应用,口语的培养与发展;在德育中,重视道德认知,轻道德情感的培养及行为能力的养成;美育中强调艺术活动技能,技巧训练和掌握、忽视幼儿表现力的培养与发展。鉴于各育教育目标的片面性,教育无序性,要招聘一批具有幼儿资质的教师充实幼儿园师资。幼儿园教育是千秋大业,时不可待!
忧之三:由于具有幼儿园教育资格的教师数量不足,在幼儿园目标教育中,很难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目标的连续性。幼儿园3岁、4岁、5岁儿童有各年龄段的保教目标。3岁幼儿班在教育中,要与3岁前家庭儿童保育教育,托儿所教育教学相适应、相连接;5岁幼儿班,保教目标与小学教育目标相连接,是个现实、普遍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是小学的预备阶段,而不是小学的提前阶段,应为小学教育做准备;在幼儿园教育不能小学化,又不能失其准备阶段的目标。所以在幼儿园教育目标实现之时,不能顾此失彼,在反片面性小学化教育又要照顾与小学衔接性的教育,尤其是幼儿心理人格的教育,开发智力潜能的教育,塑造儿童的人格价值。
我区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规范有序,农村幼儿园办园全覆盖。学前教育向优质发展,师资队伍日趋专业化。
三年内,全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改建、扩建4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总投资1400万元,校园校舍改建总面积为11351平方米;全员培训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90 %。每位园长和教师每年接受培训不少于216学时,对非幼教专业教师实行100%培训,切实提高我区幼儿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计划送培幼儿园骨干园长9人,骨干教师12人;组织国家级教师培训210人。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6
摘 要 通过排球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的描述,提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与其成长过程相适应科学训练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为提高青少年排球整体训练的质量及青少年排球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排球 运动 青少年 长期发展 培养模式
一、前言
在没有完善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理论指导下,过去的排球训练体系、组织体系出现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应急式训练作法,让青少年运动员过早地进行成人化专项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施加成绩压力,训练偏离青少年成长正常轨道,竞赛成绩出现异常高水平的状态,而到成人时期运动水平很难大幅度提升,并由于伤病或其他原因运动员不得不在黄金年龄段离开运动场,运动员不能在最好的时期发挥其应有的运动才能。如何延长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和提高运动水平,本文将根据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提供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新的思路。
二、需要重新认识如何培养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
(一)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
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是由加拿大著名体育运动学者伊斯特・巴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先提出的。运动员长期的培养模式(LTAD)是一个科学的周期性的运动训练和发展模式,特别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情感成熟的不同的成长阶段,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于运动员长期发展的模式,在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和成绩的同时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奠定青少年终生体育的基础,世界上体育强国将这套理论广泛应用于本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上。同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培养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有着指导及借鉴作用。
伊斯特・巴依认为人类一生参与体育运动共有七个运动阶段:
1.运动的开始阶段
人们一出生就开始从这个阶段学习走、跑、跳运动。
2.运动的初步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是运动基本动作形成时期,通常男孩在6-8岁;女孩在6-9岁。
3.运动的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在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阶段,通常男孩在9-12岁;女孩在8-11岁。
以上三个阶段是体育运动素养形成阶段,使儿童形成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并打下了人的一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4.专项运动训练阶段
这个时期是青少年专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最快的阶段,通常青少年男子在12-16岁;女子在11-15岁。
5.专项运动训练及正式比赛阶段
这个阶段是青少年作为运动员通过专门的训练,参与专项体育竞赛时期,通过体育比赛大大提升运动竞赛技能。这个阶段通常青少年男子在16-23岁左右;女子在15-21岁左右。
6.专项训练赢得比赛阶段
这个阶段通过青少年运动员参与专项体育比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少年自身的运动天赋及才华,并有能力和机会站在领奖台上。此阶段通常青少年男子在19岁左右;女子在18岁左右
7.终生体育阶段
经过以上各个阶段,人们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长寿身体运动。
根据伊斯特・巴依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排球运动员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约需要10000小时的训练和比赛的时间,使一位运动员能够表现出体育运动才华。也说是说,对于正式参与体育训练的青少年,需要每天二至三小时的训练时间,这相当经历大约10年的培养时间。
2.特别注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及社会年龄等不同年龄期的活动特点,在适当时机有意识地让青少年进行专项运动的培养。选择的专项运动的培养时机过早,青少年由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的不成熟,影响到今后青少年对运动的专注及爱好,限制青少年在此项运动更进一步地发展和成功。选择的专项运动的培养时机过晚,运动员可能会错过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3.青少年排球专项培养时机年龄选择在12至15岁之间。在此年龄之前,应让他们广泛参与各项运动,以确保他们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形成较高的体育素养。
4.在12至19岁之间,青少年成长和发育成熟过程变化速率是非常快的,它包括青少年身体、心理、情感和智力等各个方面。体育运动训练和培养活动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快速变化的成长和发育阶段,全面考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各方面因素,更加细致地、针对性地设置训练,比赛和恢复方案。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内,恰当地、细致地、分阶段地制定综合性地训练计划、比赛和恢复计划不失为一个比较明智的解决方案。
5.在青少年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将出现对其训练和培养影响最大的时期。这一“敏感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会,将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运动技能和体能重要阶段,通过此阶段的训练和培养,将会大幅度地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水平,其中包括体能(耐力)、爆发力、速度、运动技能、柔韧性及灵活性。
6.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是青少年排球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和智能(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是引起各方面足够的关注。运动技能的培养并不是青少年排球运动训练唯一的考虑因素。
7.在青少年专项排球训练阶段,安排青少年参加比赛来提高运动成绩,通过训练和比赛相互结合方式,大幅度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技能、体能的同时,防止运动损伤和疲劳的现象发生。
8.制定的青少年训练计划应在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持续改进是为了更加适合于青少年排球训练要求,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技能。
三、结束语
我国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青少年排球训练理论体系,适应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形式,并广泛指导大、中、小学为主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青少年整体训练的质量,完善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为我国输送优秀的排球人才,提高排球竞技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沈阳等.中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许益芳.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5(第25卷)第1期:20-25.
[3] 栗燕梅.青少年排球运动业余训练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第22卷第5期):68-73.
[4] 张静静.关于我国青少年排球主要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9):26-28.
[5] 林耀辉.我国少年男排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6(第25卷第3期):11-13.
[6] 白海波.中日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0(第25卷第5期):104-106.
[7] 李毅钧,柏森康雄,郭荣.中日排球训练竞赛及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5.9(第25卷第5期):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