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1
理论缺失,放弃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特性,是新闻的生命,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说话,理应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不但要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都必须真实可靠,而且要求新闻事实从整体与个别的联系上(包括环境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等)都必须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虚假新闻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特性,使新闻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网络新闻是新闻的品种之一,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新闻有很大的区别,但在新闻的特性和基本原则方面却是完全一致的。而这些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基本原则,却在部分网络编辑中渐渐地淡忘,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谣言什么是事实,假作真来真亦假,丧失了起码的辩别真伪的能力。这恐怕是如今网上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首要原因。
把关不严,让虚假新闻有机可乘
“把关”是指在新闻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由“把关人”(新闻编辑)对进入传播渠道的新闻所作的选择和取舍。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表,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新闻稿件所反映的事实进行一丝不苟的核实和订正。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中信息流动的“大门”已不复存在。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在于对网络传播方式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忽视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网络“媒介”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区别。网络“媒介”是指以互联网为介质的传播手段或工具,是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只鼠标就能上网接受和信息。从这种意义讲,网络已成为个人化的传播工具,“把关人”作用的淡化已成为必然。而网络“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介质而构筑的传播平台来报道新近发生的足以吸引大多数人共同兴趣的新闻的传播机构,具有所有大众传媒具有的社会属性和功能,担负着为公众“把关”的社会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讲,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作用不但不能缺失,反而应加强。“把关人”的缺位正是造成网上虚假新闻盛行的重要原因。
同质化严重,加剧假新闻繁衍
如今在网上看到的新闻很少有属于网络媒体自己的原创性新闻,而大多数的新闻网站主要依靠从传统媒体上“剪贴”和“拷贝”。作为新闻报道的“二道贩子”,网络编辑倒是可省不少的心,但由此而引起的以假贩假、以讹传讹成了多数网络媒体易犯的通病。假新闻一但出笼后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会不胫而走,很快出现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上。某些虚假新闻由于在网上被反复的“复制”,还会产生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形成一边倒的“雪崩现象”,即所谓的“沉默的螺旋”。如“高露洁牙膏致癌”事件,原本是一家国外报纸关于含三氯生的商品调查,国际其他主流媒体均跟进报道,而国内的一些网站想当然地杜撰和加工后,便出现了多个与事实大相径庭的版本,尽管有关方面再三出面澄清事实,但影响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不仅给许多民众造成恐慌,还给无辜的厂商带来无端的伤害和危机。
一味猎奇,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提高点击率,争夺更多的“眼球”,是每个网络媒体都孜孜不倦的追求。问题是靠什么来提高点击率?一些网络媒体不是在挖掘新闻本身的内在价值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追求新、奇、怪、异,以达到哗众取宠或耸人听闻的效果,而这正好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于是“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一男子因好色两肾被偷”等等匪夷所思的虚假新闻纷纷借网络媒体出笼,并在网上广为流传。新闻的“新”在于反映事物的变动和发展,但必须在完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允许有任何主观臆想和推测的成份,更不允许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如果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势必会坠入制假贩假的泥坑,最终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丧失殆尽。
打造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特别是新闻网站应大力建设公信力,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坚持正确的办网宗旨和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科学的精神中逐步形成的。
网络媒体要在广大网民中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首先要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新闻的规律,坚持真实性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给公众以误导,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严重侵害,而且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损失和影响,它与在网上传播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一样,都是网络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在这方面网络媒体要向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学习,正是它们大多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使它们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和公信力。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媒介素养。他们大多数观念新、懂技术,但缺少系统的新闻基础理论和新闻业务知识的学习,对新闻真实性的特性和原则缺乏应有的认识。要通过培训给他们补上这一课,让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学会如何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世界;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学会充分运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功能,去查证事实、识别真伪的方法和技巧。总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点一滴的去累积。每个工作人员都应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网站的公信力。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选题;时代感
近几年,我国电视新闻在专题选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许多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选题时过于注重美观性、高人气以及吸睛点,导致新闻内容缺乏时代意义,人们在观看这些电视新闻时常常产生诸多困惑,无法确定电视新闻中的事件发生于何时,也无法明确电视新闻播放历史事件的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失去观看电视新闻的耐心和兴趣。同时,电视新闻不同于网络新闻,电视新闻的播放具有较高实时性,在常规的电视设备中,一旦电视新闻播放完毕,电视设备就不具备重复观看的条件,而且在观看过程中也不具备慢放、退放以及快放等条件,这就使民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不具备自由性,若是电视新闻无法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当电视新闻失去社会意义时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此外,许多新闻从业者在新闻选题中存在严重的主流心理,也就是跟随新闻动态盲目进行新闻专题选题,导致多个电视栏目的新闻内容存在一致性,也不具备较高的时代感,这不仅无法满足于我国人民的多元文化需求,更严重阻碍着我国电视新闻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视新闻专题的时代感,使新闻内容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实际需求。
1电视新闻专题选题的基本原则
电视新闻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社会事件的重要通道,更是通过事件向人们反映事物本质,使人们了解事件的起源、社会影响以及所反映的真理,这就使电视新闻专题选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在进行专题选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这也是彰显电视新闻时代感的重要因素[1]。
1.1宏观性原则
电视新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事件向人们反映事件,透过事件寻求其本质,使人们通过事件了解道理,这就需要在专题选题过程中以更高的眼光去看待民间故事和新闻事件,并确保选题具备较高的社会普遍性,确保新闻内容是群众所关心的话题,而不是小众话题[2]。同时,作为选题人还要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追寻本质提出具备客观性的思想观点,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的思想性。
1.2前瞻性原则
在电视新闻专题的选题中,应通过唯物辩证法判断新闻专题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期是短时间内的事情,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社会群众的关注焦点,从而使新闻专题能够顺应历史发展,使新闻专题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而这个前瞻性的预测时间也要合理设定,通常应设置在一年之内,以保证新闻专题具备良好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代性。
1.3启示性原则
在电视新闻专题的选题中,应通过事件的基本介绍和原因探索进行探讨和引导,针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应对方案做出有效建议。同时,电视新闻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记录过程和传播过程,这就必须针对选题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便能够通过客观的独到见解和预测使人们受到启发,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的启示性效益。
1.4贴近性原则
新闻事件是否具备贴近性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兴趣,人们对缺乏贴近性的新闻事件常常都会选择略过不看,这主要是因为新闻事件的反映情况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较大差距,新闻报道也过于程序化。就目前来看,电视新闻中缺乏贴近性的主要表现在于新闻报道程序化、新闻引导主观化、新闻语言书面化、政策宣传简单化以及批评报道一般化[3]。因此,在电视新闻专题选题的过程中应采用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与群众心理诉求相符的新闻话题,并通过合理的语言形式进行细评。
1.5互动性原则
电视新闻不仅是单方向的事件传播,更是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的文化互动和精神互动,所以,在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发展情况,并积极与群众沟通了解各方意见,以便能够确保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4]。若是在选题过程中发现新闻事件与实际状况存在偏差就必须进行二次论证,从而确保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向能够符合事实真理。
2电视新闻专题选题彰显时代感的应对策略
2.1通过思想入时彰显电视新闻专题选题的时代感
电视新闻的事件报道不仅是向我国人民传达事件的基本情况,更是起着思想传达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过程中应确保新闻事件中包含的思想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时展潮流,从而彰显电视新闻专题的时代感。例如,在有关“节能环保”的新闻专题中,选题人不仅要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行为传达节能节约的思想观念,更要通过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使人们了解到节能节约的时代性,使人们能够了解到节能节约体现于方方面面[5]。同时,选题人也要使节约节能的思想观念与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形成紧密关系,从而使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能够符合社会发展,使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感。此外,在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过程中,选题人也要充分认识到思想的两面性,不仅要积极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要使人们了解到负面的思想观念,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遵守公共秩序,为此就必须积极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作用,针对各种社会反面现象作出批评,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捍卫正义、捍卫道德和公平,不仅能够实现传递正能量,也能够使人们了解到社会时展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使电视新闻更具时代感。
2.2通过语言入时彰显电视新闻专题选题的时代感
当前,许多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语言过于模式化,常常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充斥着官话、假话以及大道理,使我国人民在观看电视新闻时常常产生一种模糊的错觉,那就是不同新闻报道却说着同样的话,虽然这种错觉主要是因为群众的主观感受,但作为面向社会传播信息的新闻媒体,在进行电视新闻专题选题时必须考虑到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感官需求,确保电视新闻专题具备良好的时代感[6]。因此,在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过程中,选题人应确保新闻报道的语言能够更加亲民,这就需要在选题过程中采用一些有利于话题开展的热点话题,促使新闻报道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使我国人民在观看电视新闻时能够有自身见解,能够针对新闻事件展开积极谈论,从而满足我国人民的心理需求。同时,选题人也要直面事实,详细分解新闻事件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也就是将固定存在和已存在的事件问题划分为一类,将未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件问题划分为一类,以便针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构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保新闻报道能够具备准确性、全面性和多面性,使我国人民在观看电视新闻时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新闻事件。
2.3关注网络热点、捕捉网民议题
许多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过程中,对观众的意见不予采纳,这充分体现了新闻制作对于观众的不透明性和隐秘性,但这种现象对电视新闻专题选题存在极大制约,严重忽视了观众对新闻收集、新闻整理以及新闻制作的主动性,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观众更是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平台,使众多优异的新闻题材散布于网络的各个角落[7]。同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许多新闻事件的最初传播点已经不再是电视新闻,由于大多是新闻事件的发生阶段都不具备隐秘性,在新闻事件发生时都会存在现场目击人,而作为第一事件发现人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就会将新闻事件传播到网络中,之后才会通过媒体人的发现和收集传达到电视新闻媒体。总之,网络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媒体的重要新闻源,通过网络能够捕捉到最新最热的社会事件。相反,若是在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过程中不重视网络的社会事件,那么电视新闻为人们传达新闻信息的意义也就相对空洞,不仅无法保证电视新闻的时代感,也使电视新闻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新闻媒体想展示的,而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因此,在电视新闻专题选题过程中,选题人应积极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积极关注各大新闻事件站和论坛,不仅能够保证新闻事件是我国人民所关注的热点事件,也能够有效保证电视新闻的时代感。
3结语
电视新闻专题选题的时代感体现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要遵守宏观性、前瞻性、启示性、贴近性及互动性等基本原则,更要通过思想入时、语言入时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的时代感,还要积极关注网络热点,通过网络捕捉网民的热点议题,从而使电视新闻具备时代感,使电视新闻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思想需求和文化需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新闻选题[J].西部广播电视,2016(4):118-123.
[2]高德伟.新闻选题紧扣时代脉搏——新闻专题《最美学警李博亚》创作谈[J].视听,2013(6):49-50.
[3]吴杰.论电视新闻专题选题的五性原则——以福建公共频道近年获奖作品为例[J].东南传播,2011(10):145-146.
[4]叶瑞杰.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选题与叙事技巧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3(23):10,14.
[5]张朝晓.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选题与叙事技巧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4(1):17.
[6]孙冰钦,林歌.试论新闻时代感——以美学及媒介形态发展为考察维度[J].新闻世界,2014(3):206-207.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3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更关注“有趣”的新闻。一张凤姐的图片可以在网上疯狂转载,一个“我爸是李刚”的段子可以肆意传播,这不仅缘于网络的神奇力量,事件的重要、新奇也是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我们是应该强调新闻有趣、有吸引力、刺激人的感情,还是应该坚持只报道最重要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还是满足他们的本能欲求?信息对故事,需要对欲求――这种提出问题的角度本身就很荒谬。现实中的新闻实践不是这样的。这本书提供的很多证据说明,大多数人两样都要:既阅读体育版也看商业版,既看《纽约客》也看卡通漫画,既看书评也做填字游戏。
讲故事和提供信息,这两者并不矛盾。有效的新闻写作必须既做到清晰明了地提供公民必需的新闻,同时要文字优美,这也是对记者叙事技巧的基本要求。
新闻的六大基本要素是:何人、何事、何情(How)、何时、何地、为何。如果我们把何人看成角色,何事看成情节,何地看成环境,何情、何时和为何看成叙事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信息和故事融为一体。记者拿到一个任务时,首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这则新闻讲的究竟是什么?2.这则新闻的受众是哪些人?他们对这个主题会做出怎样的判断?3.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信息?4.叙述这则新闻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知道,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把重要的问题变得有趣”,才能给受众提供既重要又好看的新闻。即使故事很好,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才能发挥这则故事应有的效应。如何讲好新闻这个故事,对每位记者都是考验。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电视节目 新闻报道 三贴近
现如今,许多地方电视台开办的新闻节目群众并不爱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报道的内容和所反映的情况离群众的日常生活太遥远,讲的道理太空洞,报道的形式太死板。群众不爱看,宣传报道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桥梁纽带、耳目喉舌的作用也自然不能够充分发挥。
这种被动局面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创新,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提出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想要做到鲜、活、新必不可少的致胜法宝。作品如果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人们见之不闻不问、不为所动又怎能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笔者认为“三贴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指导我们现实工作的基本原则。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重要思想同样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媒体上。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宣传报道的源泉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党的宣传报道的服务对象也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做好新闻工作心中必须时时刻刻装着人民群众,切实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三贴近”原则一直是我党新闻宣传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央三代领导核心都曾对这一基本原则进行过深入广泛地阐述。中央提出新闻宣传“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广大人民群众有什么愿望、要求、困难、疑惑、苦恼和欢乐都是我们新闻报道所应该重点关注的,真正使我们的新闻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道群众之所难,帮群众之所需”,以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价我们节目的标准。
二、处理好群众满意与领导满意之间的关系
现在基层新闻单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群众满意的,领导不一定满意;领导满意的,群众不一定满意。其实,群众满意和领导满意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善于在群众满意和领导满意之间寻找契合点。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群众所想要看到的是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不同需要的新闻节目;领导所要想看到的是如何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地方党委、政府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的新闻节目。处理好群众满意和领导满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做活会议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工作联系起来,把握好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三贴近”的过程中,坚定着我们的信念,磨炼着我们的意志,增强着我们的能力,提升着我们的境界。坚持“三贴近”,才能与人民同心,让党满意。像医疗改革、国企改革、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既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我们要善于从群众的意愿出发,找到最好的宣传方式,找到最贴近的结合点,运用群众性的语言进行报道,加深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理解,引起双方共鸣。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多动脑筋,妥善处理好群众满意和领导满意之间的关系,交出群众和领导都满意的答卷。
三、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要的肯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也正是新闻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电视新闻平民化近些年来在电视媒体的新闻改革中体现得很明显,电视新闻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老百姓成为了电视新闻的主角,新闻中拉的是家常话、说的是身边事,这些可喜的变化接近了群众与媒体的距离。新闻界同仁大都熟悉这样的行话:“脚底板下出报道”;“跑出来的新闻”;“涉深水捉活鱼”;“腿勤、嘴勤、手勤,抓新闻的真本领”,等等。这足以说明“三深入”是“三贴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三深入”,才能“三贴近”。因此,要做到“三贴近”,首先必须做到“三深入”。
“群众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精神父母”;“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长时期以来,我们对新闻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其宣传教化的功能上,忽视了新闻的其它更多功能,也使得新闻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随着新闻改革深入,特别是媒体经营理念的提出,媒体对自身的功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还要得到群众的认可。没有群众的认可,不仅宣传效果不能实现,甚至连媒体自身的生存发展都将成为问题。体现人文关怀,新闻平民化已是大势所趋。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对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必须坚决贯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样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唱响时代和谐发展主旋律,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 新闻采访;技巧;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18-02
在当下新闻采访工作者群体的采访技巧与综合素质呈现参差不齐、良莠交杂的阶段背景之下,进一步加强侧重多元开放、创新细致的新闻采访技巧方法的拓展改进,从而协调科学地实现新闻事业的健康良性延伸发展。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群体自身的时代职责,也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的切实愿景。
1 口要勤快谨慎,发问适当
勤快少讲、谨慎适当是“问”的原则与诀窍。而在实际具体的采访流程之中,相关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见习记者要意识到“自然得体、简明扼要”也是需要紧密兼顾的重要理念。结合采访之中的几种常见的发问方式,笔者认为采访工作群体需要熟练掌握问答式、引导式以及追忆式这三大类别的基本原则与相关技巧。这里以最为主要的前两种发问模式作为解析对象。首先,问答式是最为简易固定的互动交流模式,要做到最初发问的礼貌性、后续问题的连贯性以及整体流程的协调性,切忌随心所欲、空洞浮泛的前言不搭后语式的粗陋发问;其次是引导式,这需要采访者群体能够具体针对不同采访对象,灵活合理地进行不同形式的启发沟通、多元交流以及诚实探讨。譬如在采访少年儿童这一群体之时,就需要采用轻松活泼、简单日常的话语进行引导发问,要多以这一群体喜闻乐见的动漫游戏、趣味故事等针对性的话题来活跃整个采访氛围,进而获取对采访对象的真实全面的价值信息。
2 耳需灵敏专心,听取精确
“耳听”是对于“口问”所得的信息的初步择取与整体处理,它直接制约影响与之衔接的“看想记”这三大环节。这一技巧的原则诀窍在于“灵敏专心、择取精确”,具体结合新闻采访的铺展推进,就是要将经过发问所得的关于采访对象的信息进行一个初步的总结归纳,然后在脑海之中基本形成所要记录的内容轮廓。
譬如新闻采访工作者在进行类似行政机关、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例行新闻会这一类的信息覆盖广、流转环节快、听取难度大的采访对象之时,侧重灵敏、精准全面的实时听取就显得必要而关键。听仔细、听关键、听全面,一心一意、紧抓重点、兼顾全局,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实用技巧,针对一部分许多采访新手由于心理素质弱、人生阅历浅而在以上场合进行群体性采访听取之时出现的“茫然四顾,不知所措”,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加以强化锻炼提升:首先是多跟随阅历深厚、经验丰富的老记者练习采访信息点的听取能力,多跟老记者交流沟通、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其次是需要多派遣老新闻工作者在重大新闻现场对采访新手进行针对性的采访听取的即时询问、反复考验,迅速强化其对“听仔细、听关键、听全面”的实际掌握;第三则是在采访工作结束之后,及时组织相关老新闻工作者集中对本单位的新闻采访新手进行总结交流,鼓励其各抒己见、积极为其答疑解惑,从而有效达到趁热打铁、拓展提升的切实效果。
3 眼则四方兼顾,瞄准关键
“眼看”是瞄准关键、兼顾全局的简要总结,它要求采访工作者要将自身的心态意念、情绪思维、判断能力调整至饱满敏捷的状态节点之上,所谓的“精气神儿活现”指的就是这一“眼看”的环节,眼睛明亮、灵动机敏、不漏关键、大小兼顾,采访工作预期目标的稳步实现自然事半功倍。而具体结合一些大型户外活动、街头流动团体等对“眼看”要求相对较高的场合环境的采访铺展,相关新闻采访工作者就需要充分保持敏锐的“眼力”,灵活做到“俯瞰整体、瞅准局部、找出关键、统筹全局”。
4 心须随机应变,脑筋活跃
“心想”是新闻采访工作者进行采访之时的理性科学的精神理念的整体概括,它包含采访之时的心态思维与采访流程执行理念两个层面。在心态思维层面,其要求新闻采访工作者剔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秉持务实、踏实、切实的思维导向进行采访工作的统筹规划,具体涉及到采访之前的具体问题的充分准备、合理分配、针对设计以及采访过程之中的思路调整、模式转换、技巧更新;而在采访流程执行理念之上,则倡导回归新闻报道的本身属性,新闻工作者需要以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去进行采访对象的语言沟通、情绪互动以及思想交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5 手求迅捷利落,记录全面
“手记”是对“问听看想”这四大要素的文字式总结性呈现,这是新闻采访最终成文的资料来源,也是新闻采访的周期完结。所谓“迅捷利落,记录全面”就是对于这一收尾环节的整体要求与概括总结,鉴于一部分见习记者在采访现场出现的问记脱节、听记失准、看记迟缓、心记混乱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先机械记、后整理记”的基本原则来锻炼强化其对于这一收尾工作的协调完成。具体而言,需要分三个步骤进行。其一是机械式、条件反射式地记录。譬如在进行对某机关团体的采访之时,采访工作者就可以一边发问一边记录,力求手写快速、笔迹清晰、层次明朗,这样对先对采访信息进行了“录像式”地记录,也为之后的细致具体的分类整理提供了原始资料;而在完成上述的机械式记录之后,采访工作者需要抽取时间迅速依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这五大要件进行脉络的理清、语言的重组、段落的划分以及中心的明确,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调节提升新闻采访新手的现场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6 结论
口问、耳听、眼看、心想、手记作为新闻采访之中的五大要素与关键技巧,对于新闻采访工作者群体流程操作的整体导向确定、临场应变调节以及综合素养提升无疑具备切实有益的辅助效用。及时全面地进行新闻采访之中的五大要素技巧培训锻炼策略机制的结构改造与内容更新,持续强化推进对于新闻工作者在实际采访之中的五大要素技巧运用的实时磨砺、适时指正以及综合考评,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新闻采访工作群体职业水准与综合素质的巩固拔高,最终有力助推新闻传播运转系统的协调、快速、长效发展。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范文6
让国际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我国英语媒体不断传播国内外重要时事。信息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是信息价值的体现。英语新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不只是单纯地对信息进行语言转换,而是通过英语新闻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因此,英语新闻传播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那么,如何挖掘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价值?如何看待我国信息文化的传播?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的“事实维度”,更要重视其背后的“文化维度”。
影响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因素
1.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在民族文化形成过程定区域内出现的,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环境因素是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文化传播的空间载体。由于各民族发展的环境特点不同,其文化内涵也有显著差异。以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来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其语言表达以及思维方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特点。以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不同国家间的地理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其文化的发展。因此,由于环境文化的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导致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出现瓶颈。英语新闻传播的方式必须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还原英语国家的语言情境。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打破环境文化障碍,重视信息的文化背景,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2.风俗文化。风俗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生产、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的稳定发展推动了风俗文化的出现,使其贯穿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因此,风俗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风俗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价值
1.异化策略。异化策略是指,将源语言文化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贴近源文化体系,使源语言文化的价值观、民族感以及文化符号直接转入目标文化的语言表达中,巩固文化的相对主义情结。在英语新闻传播中,采用异化策略能够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受众感受到西方国家语言文化,从而保留文化的原始性。文化相对主义情结根植于源语言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希望本土文化能够在不丧失原本面貌的情况下进行传播,从而提高本民族文化的地位,这种文化强势心理在英语读物翻译作品中有着明显体现。保留源语言文化的基本形态以及表达方式,能够还原文化价值,加深受众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英语新闻传播中的文化自觉性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源语言文化对目标语言文化的一种渗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应该尊重文化相对主义情结,认识到其存在的必要性,深入分析这种情结存在的动机以及心理过程,优化异化策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以及表述形式上,要尊重西方国家语言文化,保留其文化精髓,满足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异化策略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了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2.归化策略。所谓归化策略,就是将源语言文化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进行本土化转换,适应目标文化体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合理对接。英语新闻传播中的归化策略以受众为出发点,根据受众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合理化转换,将源语言文化体系中的谚语转化为目标语言文化体系中的相关言语,实现文化对接。英语语言文化体系中存在很多谚语,这种语言表达特点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可能造成信息误区现象的出现。不同民族间的环境文化和风俗文化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受众在接受英语新闻时,会运用本土化的思维模式,对信息进行转换,影响了其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归化策略的目的就是减少此类状况的发生,将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影响受众理解的信息进行本土化转换,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在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使用归化策略时,首先要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体系进行系统了解,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尊重源语言文化的价值取向;其次应对西方国家语言文化进行本土化转换,从而实现文化的迅速对接,加深受众对英语新闻的理解。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归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3.除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成为时展的基本趋势,跨文化交流是当前不可避免的发展走向。因此,挖掘文化价值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价值是文化构建和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形态,推动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由于各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地域特点不同,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以及文化内涵存在显著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英语新闻传播中出现了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的现象,除误成为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另类文化价值观,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合理沟通。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的现象,源于各国文化间的差异。因此,为了打破文化传播的阻碍,首先要对文化差异有一个系统化地了解,深入地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次应对导致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追踪性调查,比较其类型,探究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应对比分析我国语言文化体系与西方语言文化体系,从差异中找到共通点,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共鸣。根据文化特点进行除误,能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