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发展史

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传播特色;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50-01

借助电子技术手段,通过独特的声画符号系统建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表述方式,显示了强大的传播效果。这种效果主要是通过“形象化”来达成的。本文主要探讨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传播特色能动运用新闻评论这一体裁发挥其评论功能的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手机报等各种新兴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毫无疑问,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出路就是跳出单一的电视经营模式,将电视媒体的发展纳入到文化产业链的思考当中,逐渐改变目前已习惯了的商业模式,创造出新的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和商业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继续发展。

新兴媒体的出现使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受到严重冲击受众的分流。近几年来,伴随网络、手机、便携式阅读器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受众的流失。

过去主要的新闻来源电视,它相对于广播、报纸、杂志,是一个强势媒体,是受众最主要也是最快的新闻来源。但是现在,许多人的这种信息获取习惯从电视分流到了互联网。另外, 手机报的出现,也在加速这一进程。

广告资源的流失。目前,我国的传媒业可以说是处于一个新旧媒体共存共生的时期, 此消彼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传播中的主角之一,也成为广告资源的有力争夺者,不断蚕食电视媒体的广告资源。

电视媒体自身的缺陷是导致这场危机传播劣势的内因电视媒体的重要特点就是传播的单向性。与互联网的互动性、参与性相比,电视受众对媒体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缺乏与受众的有效互动,极大的影响了传播的效果。电视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转瞬即逝,这种线性传播影响观众的自由选择。

二、发挥电视媒体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

取长补短。首先,延伸电视市场空间。传统的地盘被互联网吞食,但电视媒体同样也可以借助技术融合进入网络领地,构建起多介质的平台,适应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从而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电视媒体应该立足自身的特性,发挥自身优势,学习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方法、策略上的一些优势,转变信息观念,努力实现自身的信息优化和有效传播。其次,增强电视节目的参与性,开拓电视节目反馈渠道,大力推进电视节目网上直播,实现信息双向、交互传播,为电视传播提供新的可能。

政策优势是指电视记者地位的特殊性。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都明确规定记者有权报道发生的新闻。电视的资源优势,指的是电视的人才优势、新闻网络优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电视从业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新闻传播的规律。在多年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都要求记者具备某一专业领域较为熟悉的知识、技能,让其负责对口行业的报道,不仅可以提高报道质量,还能让记者在日积月累的采写实践中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可谓一举两得。

同时,电视媒体要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塑造品牌栏日,尤其是要重视品牌的经营;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快专业化重组;注重运营机制的创新,加强公关、宣传和包装力度。

三、对信息时代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一般来说,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其基本要求:一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电视工作的专家,而且要成为“杂家”。三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楷模。四是要求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提高素质,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

在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遇上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新闻报道时,能采写、懂拍摄、会熟练操作各种先进设备的新闻记者越来越多地向受众展示着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势,信息时代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借助网络电子媒介进行采访的能力。事实上,未来的记者将具备集采写、摄影于一身的本领。对于不适宜现场采访的新闻事件,记者要善于运用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实时的文字采访,或者通过语音信箱等方式进行实时的口头采访,还可以选择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

二是要有富于创新的想像力。在当今,除了知识的掌握、智力和勤奋这些必不可少的素质外,想像力的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记者作为新近有效信息的收集、组织、整合的传播者,面对信息的可接触范围无限扩张和传播开放的环境,必须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创新。

三是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对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新事物,新闻记者要随时充电,让自己如同一台电脑,不停地更新换代。自我更新能力是一种主动永续的自学能力,记者不仅要读杂书、读报刊,学习网络传播的新理论,学习网络新事物,还要掌握网络技术,像QQ、微信、微博等新“武器”,还包括与同事朋友、网友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

信息时代,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新闻记者的采编思维、采编行为、采编习惯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关于“专”,可以从几个角度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做到极致;关于“能”,则看自己兴趣,做到敢为人先。这样,记者才能成为适合现代传媒发展的多面手。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必然,新闻接收者对于新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一专多能才是未来记者行业的最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电视信号;传播技术;数字电视

1 微波传输

作为最早的电视覆盖的手段,无线方式出现,微波也是无线传播。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微波进行了革新发展,卫星广播和网络传输的这些新技术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初期的模拟微波的改造面临着许多困难,新微波传输的数字化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2 卫星传输

过去,所谓的卫星通信就是把微波中继进行转移,作用到同步卫星上。卫星广播此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面积覆盖全国各地的主要的电视的方式,它可以有效提高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让我们的传输质量更为有效、先进、经济。在最近十几年,我们的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卫星广播采用数字化之后,单一颗卫星就可以提供上百套之多的电视节目,这是模拟卫星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目前,全球数字化不断发展,数字卫星不断取代模拟卫星,数字卫星广播从央视到省级实现了上星传输。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上星节目的质量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3 光纤传输

在整个的电视的范围内,光缆网络是它的最基础的网络建设,是一切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础。光缆是城市中可靠的数字电视以及数据进行传输的链路。现在,从电视台到卫星、有线电视网或者是发射台的传输信号都一致选用光缆,不仅因其质量高,效果也是相当好。通过光纤进行电视信号的传输,这不同于以往单纯依靠中继传输的方式,同时也消除了中继传输所存在的信号扰有噪音等问题,保证了信号的可靠性。

4 数字电视传播技术

数字电视系统从传输方式上来看大致分为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以及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相对成熟,现在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但整套系统的推广费用比较高:卫星数字电视受到技术和管理因素的限制,大范围商用和本地化有难度;地面数字电视虽然没有技术和管理的限制,但由于发展政策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近期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和广电总局的政策倾斜以及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出台地面数字电视产业也终将迎来发展的高峰。

广义的地面数字电视包括了已经开始推广的MMDS,移动数字电视系统以及手机数字电视等各种利用无线信道传输的数字电视系统,它以数字电视技术为基础,借助广播电视产业链,充分利用无线通道来实现数字电视以及相关业务的无线传播。与其他系统相比,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具备建设成本低,接收方便,容易普及等特点,特别在移动接收以及便携式接收等领域地面数字电视还拥有有线、卫星数字电视所不具备的优势。只要适当推广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完全可以成为数字电视产业化的重要一环。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是指经过信源编码和系统复接后生成的传输码流的传输,或者说是由数字“0”或“1”组成的携带有电视信息的数据流的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需要某种传输媒介来实现。传输媒介又称为传输信道。一般情况下,传输码流是不能或不适合直接通过传输信道进行传输的,必须经过某种处理,使之变成适合在规定信道中传输的形式。与信源编码相对应,这种处理称为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目前,从传输的信道不同来分,可分为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卫星数字电视传输及地面数字电视传输。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可分为基带传输与调制传输两种。数字电信号经过信源编码后,得到由一系列二进制数据代表的样值信息。为了便于传输,还需要进一步用一组有限的离散电脉冲波形来表示,这些离散电脉冲波形称为码型。由于电脉冲信号所占据的频带通常从直流或低频开始,因而又称其为数字基带信号。这些信号在某些有线信道中,特别是传输距离不太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进行传输。这种传输方式叫做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基带信号是数字信号传输中的基本信号,在传输信道中,一般都是从基带信号开始,经过各种变换最后恢复为基带信号。基带传输的特点是有较强的低频能量。在传输距离较远时,需借助连续载波调制进行频率搬移,将数字基带信号调制在高频上,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数字频带信号后才能在信道中传输,此时称为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或载波传输。载波传输采用数字调制,根据调制参量的不同,分别有幅度键控(ASK)、相移键控(PSK)和频率键控(FAK),而由这些基本类型出发,还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派生形式,如广泛使用的正交幅度调制(QAM)等。

数字电视不同的传输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传输效果,必须结合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就数字电视整体而言,各国的信源编码部分普遍采用MPEG2系列标准,信道编码方案也大体相似,但在调制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选择。

卫星数字电视传输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做中继,将地球上行站发射的信号转发回地球。其特点是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信号质量较好、频谱资源相对富裕。卫星数字电视传输,一般采用四相绝对移相键控(QPSK)调制。这种调制方法抗干扰能力较强,但频谱利用系数较低。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是利用同轴电缆、光缆或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以闭路传输方式传送电视信号。其特点是传输条件好,信号质量高、杂波干扰小,频谱资源丰富、节目容量大。有线数字电视大多采用正交振幅(QAM)调制方式,这种调制方法频谱利用系数较高,而抗干扰能力次于QPSK。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是利用架设在电视塔上的发射天线,将已调制在VHF或UHF频道上的数字电视信号辐射出去。在其覆盖区内,用户利用接收天线接收信号。简单地说,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就是将过去的地面开路模拟电视信号换成数字电视信号的发射。模拟信号数字化后,地面传输仍是一种重要的电视覆盖手段。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时,要求采用抗干扰能力极强的调制方式,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传输制式:(1)美国提出的残留边带(MVSB)调制方式,这种方式的频谱利用率较高,但不能满足移动接收。(2)欧洲提出的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调制方式,这种调制方式抗干扰能力极强,可满足移动接收的条件。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采用时域同步OFDM技术(TDS-OFDM)调制方式。这种调制方式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在频谱利用,同步速度,支持单天线移动接收,室内接收等方面表现出了比OFDM更好的性能。

5 结论

按照国家制定的十五规划,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普及数字电视。这预示着依托数字电视技术的新产业将有巨大的推广潜力。随着通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数字电视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电视业务将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数字电视传输的过程也随之更加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3

就电视新闻在视频网站上的传播领域来说,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国和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就这些差距而言,说明我们在电视新闻在视频网站上的创新还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因为根据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有关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接受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态度,实际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伴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的,在变化中,有着俩个我们应该了解到的趋势。

其中一个是使用互联网人群的年龄层在一步一步的上升,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一般都是一些大学生、青少年等年轻群体,但是到现在是扩展到中老年人群。有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德国使用互联网最多的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人群。当然这个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分不开的。另外一个就是据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的报告:对于网民来说,他们其实更看重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功能,较娱乐功能更为看重。这种类型占网民数量的很大一部分。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上面的两种变化趋势还是应该给予我们国家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也有着很好的象征意义,根据我们国家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我们国家的网民趋势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中国网民的平均年龄为26岁,就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来说,我们国家现在还是较为注重网络娱乐,现在全民娱乐化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最显著特征。但是对比德国、英国的调查报告结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中国互联网现在的发展状态是不是互联网发展中早期阶段的一种形式呢?德国、英国现在的互联网的是不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预兆呢?

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来看,电视新闻传播入住互联网还是有着很大的际遇的因为随着互联网事业的极速发展,受众会越来越多的利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那么传统的网站新闻就不能够满足于越来越多的受众需求,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的传播的接收也会越来越心安理得了,随着也会对它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根据我们现在的经验和可以推测的预见,网络载体上的电视新闻传播有着这么几种可能:

第一,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你讲我听了。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中,受众只是单纯的根据主流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制作内容来接受信息,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好坏,多少,有些信息只能根据电视媒体决定受众能够接收多少来决定。或者是,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受众的视听,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受众并没有自己的发言权。但是在网路上的电视新闻传播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性,发言权有了,参与性也在明显的提高,像是短信投票、热线电话、新闻评论。单一的受众关系正在逐步发生着转变,受众也有了自己思考信息的能力和新闻传播的判断力了。不再只是你讲我听的单纯模式,而是有着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参与到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了。

第二,传播者的真正大众化促进了内容创新。

在网站上一些网民自己独立制作的电视新闻也得到了很大的反响,不再是传统电视媒体制作新闻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具备新闻意识,一些独家的视频新闻不就是很好的事实说服吗?

第三,不同媒体声音提升公平性的提升。

传统媒体中,受众接收某一媒体的电视新闻,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法将不同的媒体机构的电视新闻几种到一起,这样能够方便的对比出CCTV和CNN对于同一时事持有的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不在狭义的根据某一媒体的引导做出新闻判断,将更多相关的视频几种到一起,加强受众对于公正性的判断。

第四,更快满足受众个性需求。

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4

一、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现状

(一)传播的滞后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带来的最大福利便是方便快捷,又不失实时性。传统的新闻传播依赖于纸质媒介和电视新闻,因此这就将新闻传播局限在了一个狭窄的空间内,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来说单一,传播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而互联网又有存在传统新闻传播不存在的优势,不仅传播速度快、内容具备实时性,同时还能随时随地的满足人们的新闻阅读需求。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无法脱离利用互联网途径传播的新闻。传统的新闻传播更新速度缓慢,根本无法跟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新事件的现实生活步伐,很多在网上已经出现过的新闻,报纸和电视上才迟钝的有所反应,这致使读者对纸质报纸上的新闻内容越来越缺乏新鲜感,从而使大量的读者流失。

(二)传播形式不具备多样性

由于传统新闻传播的速度本来就滞后,并且传统报纸的纸质面积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很多报纸上登载的内容以及电视新闻都局限在社会重点现象。并不像网络新闻一样趣味十足、内容涵盖的范围也极其广阔,而且传统的新闻报纸平面化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也包括读者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借助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可供读者进行自由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传统报纸只能为读者提供阅读,观众不能参与新闻内容的互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凡是阅读传统报纸的人,年龄偏大的占多数,但人们的日常生活愈发依赖互联网、网络新闻的多元性传统报纸中年纪偏大的阅读群体规模也在进一步缩减。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新闻传播的改革途径

(一)转变新闻传播的旧观念

传统的报社新闻传播、电视新闻傳播因为具备着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窗口。但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网站新闻媒体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这些网络平台的发展致使人们获取的第一手信息多是来源于网络,作为新闻报社不能总是秉持着过去的理念,不做任何变通。就像当年的福特轿车为了突出自己品牌的鲜明特色,坚持所有的轿车一律只采用黑色的漆料,导致福特在过去的那一段时间市场占有率直线下降。从各行各业的失败中吸取经验,务必改变过去的单一传播模式,使新闻的传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创立新闻传播研发团队,实现线上线下的共同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遏止的趋势,作为传统的新闻报社行业、电视新闻栏目应该对自己所处的市场进行准确分析,将不合理的、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的传播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不能将传统的纸质新闻驱逐出市场的现实状况,应该实现线下和线上的共同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是造成传统新闻传播的障碍,但有弊必有利,传统新闻报社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成立自己的新闻研发团队。对新媒体新闻进行危机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比方说传统的报社新闻已经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声望占据了新闻市场的领导地位,虽然在互联网新闻的攻击下,但报社新闻、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是互联网模式下的新闻不可比拟的。应该利用人们对传统新闻报社的认识,借助这样的品牌发展线上工作。人们越来越喜欢利用微博,微博除了能够分享个人生活日常还具备着获取各种信息的作用,并且由于微博的开放性,人们可以分享或评论信息,因此这为传统新闻报社利用微博提供各类新闻信息提供了可能性。

(三)开发新闻APP

报社和电视新闻栏目对于新闻准确性和实时性的把握有目共睹,基于过去的时间积淀,报社已经有了广阔的群体基础,它的公平公正特性能够真实的反应各层次的新闻事件。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借助互联网传播新闻有着明显的优势。并且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最大主体,相比于过去传统新闻报社占据了主导传播地位所吸引的读者群体多局限于年龄偏大的人群,借助互联网模式的新闻传播更是吸引了许多的80、90出生的年轻人。因此传统新闻报社应该大刀阔斧的进行创新改革,开发属于自己的新闻APP,吸引更多的阅读、观看群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传播新闻的优势

(一)互动性强

传统的获取新闻途径是单向、闭塞的,新闻接受者只能获取新闻信息却无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或者分享,无法通过他人对于新闻现象发表的观点扩宽自己理解的范围。但是借助了互联网(微博、公众号、APP等)情况就会大有所改观,新闻接受者能自由的发表个人观点,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也到新闻的内容,使本来严肃的新闻多了一种吸引人的魅力。

(二)全时性好

全时的新闻报道在固定的时间段出版,在固定的时间播出,人们不能随时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新闻获取新闻信息,若借助互联网,只要有网、有手机就能及时满足获取新闻的需求。

(三)新闻内容丰富

在互联网时代,除却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分享、与人交流、学习知识、打游戏的时间,还有大量时间上的空白需要填充,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网络的新闻量会如此丰富。由于使用网络的人多,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也在增大,所以为了使新闻量跟上人们的需求。因此网络上除了有重大的新闻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新闻种类,但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必互联网传播途径便捷,因此占据报纸绝大篇幅的、电视新闻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重点新闻,并不能满足广大群体的喜好。

(四)时效性高

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例如印刷报纸、播出电视新闻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这就导致现实中新闻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出现在报纸上、电视上的新闻事件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但是借助互联网的途径,就几乎是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发生的同时就能传递向广大群体,人们对完全可以做到跟随记者的脚步跟踪新闻的后续发展。

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数字时代;图片;图片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101-02

当今的社会处于数字时代下,数字时代即为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所有信息都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高速便捷。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都将视觉传播作为他们工作的核心。图片传播正是符合其要求的一种传播方式。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中的重要性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的图片传播将遭遇更严峻的生存环境,因此,对它的研究显得更紧迫、更必要。

数字化将成为图片传播未来发展的形势,所以,它在现代信息传播领域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们第一时间得到的媒体信息并非纯文字性的,而是更能凸显事件的图片。

图片也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能接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一张照片,描述的信息是简单易懂的,上至知识渊博的博士,下至小学文化的农民;大到百岁老人,小到几岁儿童;近到身边亲友,远到大洋彼岸的外国友人,都能看得懂、想得清。图片的传播具有随意性、全球性、跨区域跨文化性等特征,没有地区、语言、文化等限制。图片传播具有比文字生动活泼的特性,读者不必阅读就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图片的这种特性可以让人意会其中,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所以。现代数字时代下。图片传播的地位迅速兴起,并日益重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图片的拍摄、收集及传输都产生了重大变革,现代数字化时代的推进使得图片传播的变化更加明显。全新的传播速度将图片与事件以几乎同步的速度即时传播。这也使得图片传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研究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下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为今后图片传播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图片传播今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出相应对策。

一、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下面临的机遇

1.图片传播的及时高效。数字化技术满足了现代图片传播的实时性、有效性。在传统的交卷时期,我们拍摄的照片必须经过冲洗、放大、选择等步骤对图片进行修改编辑。通常需要花费将近一天的时间对交卷和图片进行整理。现代数字时期,我们拍摄的照片可以随时拍摄、随时上传、随时编辑。当我们选好场景按下快门时,图片就可以即刻进行编辑处理,接而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传播分享。

2.图片拍摄的难度降低。数字技术使得图片拍摄的操作难度得以降低。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图片的拍摄是对技术和操作非常高的工作。由于拍摄难度大,拍摄时人们首先要把镜头将要拍摄的对象捕捉,与此同时,把整体思路及画面形式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并掌握一定拍摄标准,例如:曝光选择、拍摄模式、焦距选择等。每当我们按下摄像机快门一次,就意味着拍摄完成了一张图片,此时,图片基本已经定型,其后期制作也仅仅是剪裁等物理操作。

现代数字时期,当我们按下摄像机快门时才标志着图片形成的初始,此后,可以在电脑上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进行曝光、亮度等参数的后期修改。尽管我们经过电脑修改过的图片可能会导致一些伦理道德问题,但是,数字时代的到来给图片传播在初期图片拍摄阶段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拍摄难度大大降低,让拍摄者可以做到想拍就拍。

3.图片来源的范围扩大。数字时代让图片拍摄难度降低的同时,也让图片拍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不考虑拍摄器材本身的耗损,图片拍摄制作的费用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必须品。数码相机也已经不是某些专业摄影师的专利。随着普通数码相机的性能不断提升,以及不断优惠的价格,普通大众拥有数码相机也变的非常平常。随着相机的智能化,人们不需要拥有专业的摄影技巧就可以操作它,并且可以直接和电脑相连并发表图片。

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在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前遭遇爆炸袭击,新华网在第一时间转发新闻时,所采用的图片就是美国网友在现场实拍的视频截图。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拍摄的图片在网络上传播分享。这样不仅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也使得图片来源的范围大大拓展了。

二、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下面临的挑战

1.图片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2012年2月22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宣布,其“社会记录类”作品本有52件获奖,却有27件因涉嫌图片造假而被取消获奖资格。此事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

数字时代下,图片传播的真实性是当前面临最严峻的问题。经过后期处理的虚假图片并非数字时代的产物。随着现代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片传播的真实性将受到更广泛的质疑。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人们的拍摄手法相对单一,造假图片极易被识破,例如:拍摄中将多张底片叠加或者底片遮挡等方法伪造不真实的图片,虽然耗费大量精力,但是效果不明显。所以,极少有人会质疑图片的真实性。但是在现代数码时代,可以简单的利用Adobe 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图片处理软件对拍摄场景进行更换、修改。也可以将图片合成以及图片中元素的移动,并且这种修改极难被发现。

因此,经过特定人员处理的虚假图片,即使是专业的图片影像人员也很难直观的判断图片的真假,普通大众更是难以判断。每当人们看到一张震撼、有感召力的照片时,首先是怀疑图片的真实性,并非考虑照片所记录的事情本身。即使是一张未经过处理的照片,它本身的价值也已经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了。图片本身真假难辨,这才是当下图片传播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尽管把虚假图片的大量全部归咎于数字化时代有点牵强,但是如今的数码技术确实满足了一些唯利是图的摄影者。

2.图片传播面临侵权的威胁。伴随着科技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原有的形象特征极易对被拍摄的对象产生隐私、肖像等权益的侵犯。如今,万维网上的图片传播是面临侵权最严重的。尽管很多拍摄者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仍可能带来一些侵权、纠纷等事件发生。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图片的后期处理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图片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考验,使得有些拍摄者走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边缘,甚至有时候还需要面临相关法律法规的惩治。

如何把握调整的分寸和尺度,是拍摄者尤其是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在新闻图片中出现了虚构或者歪曲事实的情况,则不仅失去新闻图片本来的意义,而且欺骗了读者,更有悖于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

3.图片传播的审查难度加大。图片传播中在图片的管理及控制是当前非常棘手的问题。图片拍摄的数字化和传输网络化对于图片发展史上都是一场革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图片的众多规则被无形地改变。互联网是具有交互性的,图片的或者上传者也是图片的接收者,然而,原本图片的接收者则又变为图片上传或者者。正是利用这种交互性传播方式,网站编辑、媒体等机构对图片的管理和控制极为困难。例如,某些普通摄影者把他们拍摄的有争议的照片随意在网上传播。尽管照片是真实的,但是有可能引起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甚至泄露国家的军事、政治机密。更有甚者,把互联网当做违法乱纪的工具,非法传播不真实图片,导致社会恐慌及产生社会不和谐声音,危害国家安全。

三、数字时代下图片传播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杜绝图片造假现象。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可以提供更多的便捷选择,弊端是产生了技术滥用的现象。对技术极为依赖的某些图片行业,先进的数字技术使得将图片修改异常简单,进而使照片的真实性广为质疑。

首先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通过媒体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周围群众的宣传力度;其次,利用媒体教育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使人们更安全、放心的利用互联网上的媒体资源,从而使图片可以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健康传播。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图片侵权行为。在图片传播发展中,盗版泛滥一直是发展过程中难以去除的阴影。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图片的保存、复制、传播的成本相对降低。与此同时,盗版也能更容易的产生,例如:免费观看、无偿下载等各种图片侵权的行为屡见不鲜。针对这些图片侵权行为,要提高民众对于图片侵权行为的认识,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完善国家相关图片侵权的法律法规,对于图片侵权行为的责任人要严惩不贷。这样才能使图片传播健康发展。

3.设立图片编辑岗位,重视图片审核把关

科技的进步导致摄影技术要求以及采集成本越来越低,加之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传播极为便利,使得我们平时在网站见到的图片影像质量太低、雷同众多、趣闻低级等。并且这种图片传播趋势日益严重。图片编辑者要在技术上严格把关,争取找出在技术上合格的照片。挑选最合适的图片在媒介上发表,在内容上把关,让图片可以准确完整的表达信息。同时要保证道德的把关,以被拍摄者和读者为出发点,并考虑普通大众和被拍摄者看到图片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滥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中的画面构成因素进行删减或叠加的行为,要坚决摒弃。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图片是文字传播的升级形式,它能够产生比文字更有震撼力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娱乐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能够使人们尽量阅读新闻,就必须保证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在这方面图片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字时代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代的数字化时代,推进图像化,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将成为图片传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高立,姜欣.试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J].新闻界,2008(3).

[2] 赵晖.新闻图片传播功能探析[J].新闻爱好者,2002(4).

[3] 范久红.数字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教文汇,2008(6).

[4] 文然.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与挑战[J].青年记者,2009(1).

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6

一、文化视角

文化传播活动始终是与社会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渗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人类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过渡与媒介自身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约翰•汤林森在他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日渐分裂而片段,此时,大众媒介的巨大身形无所不在,已经使得其他更为悠久的文化传播工具徒具边缘的身份……人们尚且能够保持一个社会的整体感觉,察觉他们与社会的关系尚且存在的主要渠道也就只剩下了大众媒介了”。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发展史既是文化发展史,也是文化传播史。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正是文化传播把共时态和历时态上分散着的众多个人凝聚为一体,从而产生社会、形成历史。而文化传播又立足于文化传播的媒介,有什么样态的传媒就有什么样态的传播,传媒在进行着文化传播的同时,又塑造了文化、塑造了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传播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传媒不断产生和完善的历史。传媒的高速发展实质上是文化传播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内容品质的高速发展。而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也从最开始的跟随西方文化、仿造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病态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依靠中华传统优质文化进行独立创作的良性发展模式。中国城市雕塑正在不断改变从前那种只为小众群体提供艺术享受和服务的发展形态,不断将艺术的创作和国内文化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创造出迎合大众口味的雕塑作品。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意义不失为探讨传媒和中国城市雕塑的契合点。正是因为两者都具备强烈的文化符号形态,才使得两者的发展如此迅速和协调。

第一,传媒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新型传媒的不断涌现,大大拓展了雕塑艺术文化的传播时空,极大改变了雕塑艺术文化的交流方式。雕塑艺术家们不再只是小规模、小范围内的进行有限的口头媒介形式的交流。雕塑艺术原本是小众艺术形式,所以有限的参与人群在相对有限的交流时空和模式当中很难对雕塑艺术进行更优质的创新和更大范围内的推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创意的火花难以擦出。而传媒通过自身的特点,自然而然地承担了“感官的延伸”的使命,它给广大雕塑艺术工作者以及雕塑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消解了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交流的符号也变得稳定,同时使得雕塑文化艺术在相对广的范围内实现了向大众文化的靠拢,这样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对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二,传媒的不断进步也推动、普及了雕塑文化教育,迅速传播了雕塑专业知识。传媒作为某种“存储器”随时都在向受众传递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开启民智,提高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帮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掌握自己行业的现代化技术。现代雕塑艺术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以至于有关雕塑艺术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情况不甚乐观,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而传媒的宣传和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比如各类雕塑期刊杂志都在很多方面深入剖析当下流行雕塑文化,并设置专栏为不同层次的雕塑爱好者提供系统的雕塑知识,使更多的雕塑爱好者变成了真正懂雕塑的“专业”人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媒的发展正在不断夯实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基础。

第三,传媒的快速发展为及时地沟通社会各界意见搭建了不同的平台,进而充分协调了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管是纸质传媒还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传媒,都成为了中国城市雕塑业内人士发表意见的平台和中国雕塑界各个阵营互动的桥梁。这样不仅能够使中国城市雕塑业界人士及时、广泛地了解社会群体的不同意见,为日后的雕塑创作提供需求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艺术观点摩擦在适度碰撞中得到微调和释放。在开放的艺术氛围当中使好的、受大众群体喜欢的中国城市雕塑艺术风格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更有归属感。第四,传媒生来就能够广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深刻的示范效应。尤其是专业的雕塑类杂志,可以使得中国城市雕塑业内的个人、团体、作品、活动和问题等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呈现“明星效应”。无论是优秀的雕塑家、优秀的雕塑作品或是成功的雕塑活动,这类杂志期刊在把他们推向前台的同时,充分地将他们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公众的面前。于是正面的、有价值的、先进的雕塑观念和创意就都可以成为大众学习或是效法的典范,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短时间内集中提升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水平和品位。我国城雕之殇,源自于文化感悟之殇。国内城雕的发展往往难以达到与文化的完美契合,这就需要传媒的引导。传媒当仁不让地需要肩负起构建和谐雕塑艺术氛围的使命,为我国城雕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市场视角

近年来,中国收藏之风日益炽盛,艺术品市场红红火火,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专版、专栏,为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摇旗呐喊,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出谋划策。艺术投资如春燕飞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门话题,成为新闻媒体竞相传播,争取读者的重要手段。我国艺术品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后,艺术品市场才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民间收藏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为发展艺术品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闻媒体不断传播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促使更多收藏者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艺术品市场中去,寻找理想的投资目标,于是各类艺术品市场纷纷登台亮相,展示其独特魅力。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艺术品市场日趋繁荣,各类艺术品的鉴赏、培训、讲座应运而生,颇受市场的欢迎。艺术品投资热这一现象,逃不过新闻媒体的新闻眼,于是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纷纷开辟专版、专栏、专题节目,大量艺术品鉴赏和艺术投资的信息登上版面和荧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而扩大了报刊发行量和电视台收视率。如上海博物馆出版的《鉴赏家》杂志,开辟了《欣赏与鉴别》《文物精华》《藏家故事》《珍品掌故》等专栏;南京出版的《收藏家》杂志;解放日报的《文博》专版;华东信息日报《艺术市场专刊》,辟有《投资燎望台》《艺市前瞻》《一周综述》《一周热点》《行家看后市》等专栏。这类艺术市场专业媒体作为窗口,给大众传播了艺术市场的状况,对大众投资心理、欣赏心理和趋众心理进行引导,进而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城雕艺术也不例外,它面对着市场的选择。雕塑家们在用心进行雕塑创作的同时,也面对着市场的选择。这些或多或少会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传媒体系在传播市场引导的同时,尽可能地留其精华,在保证艺术家们创作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促进城雕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