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范文1
一、激发兴趣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立足课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们讲解文本内容时,可以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吸引学生,点亮某些问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在新课之前,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前进行交流,同时又是调节气氛,算是一种“热身运用”吧。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她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将原著《西游记》引入了课堂,与课文《三打白骨精》相结合,通过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来渲染《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小说中对“情节”的研究,探寻《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通过小说中对“人物”的评价,引导《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教学中,窦老师咬文嚼字地引导学生结合原著理解,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被激发。而这种兴趣又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促使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大量的书籍,达到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融合的目的,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读书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了。
二、精讲多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然对教师无休止的讲解有着逆反心理,常此以往,他们对阅读越来越淡漠。阅读教学时教师的精讲多读很关键,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主观意识,我们要传授的是方法,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如,笔者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分析教材发现体会青年忘我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那么对“他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这一重点句如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笔者三思后还是采用了朗读这一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扎实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看到青年画技高超,人们不禁赞叹起来,老人、妇女、红领巾会怎么说?然后追问那位青年是怎样的表现?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认真作画,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这时,笔者相机指导“融为一体”这一意蕴。此时学生对青年为什么如此忘我已经了然于胸了。因此,朴实无华的课堂,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静心地朗读,边读边引导学生思考,读山便有山之巍峨,读海便有海之深邃。学生读透了文本,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就能大大提高。
三、厚积薄发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要将阅读量适当地增加,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厚积才能薄发。让他们摒弃“课本是世界”的意识,打开“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使得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代表性强的课外读物融入他们的课外生活,在不断积累中,探析读书的方法,借鉴名人的写作技巧。如笔者就为学生制订了五年的学习计划,选读经典。古籍方面,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文心雕龙》、《诗经》、《史记》等,要求学生有条件的可全读,没条件的可选读。再读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时选时读,常用常新。此外,还建议学生多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只是匆匆过目,留下的有益的东西会很少,一定要坚持做摘抄,只要这样坚持数年,就定能出成效。
四、注重练笔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范文2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阅读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浪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学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文章,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吴敬梓《范进中举》的范进。学生在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中形成了积极性、发展性思维。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还硬撑着作“窃书不能算偷”的辩白;范进穷困潦倒时,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寻人买鸡,而孔乙己尽管饿的“脸色清白”,但也不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孔乙己穷得连自己都吃不上饭,却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接受胡屠户的银子时,明知从此不会再用他接济时却还在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对比,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认识的更加深刻、丰满。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比较,学生会自然延伸到周围人物的比较以及他们的不同归宿,进一步引发了问题意识。范进家的众邻居当得知范进中举后,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并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病,胡屠户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都反映出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们则表现出冷漠和麻木,孔乙己不过是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酒店的掌柜对孔乙己也是一幅冷漠的情怀,经常对“十九个钱”唠叨,充分表现了病态化的社会异化了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悲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加强和培养,逐步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如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在形式上,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分工合作,展开集体讨论。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一旦得到充分调动,其主体思维的发散程度不仅可以与教师同步同等,有时往往还能有所突破甚至超越。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学生选择了:皇帝后来会怎样?两个大臣后来会怎样?两个骗子后来会怎样?说真话的孩子后来会怎样?百姓后来会怎样?甚至邻国知道了这件事情会怎样?等等由此可见,教师要努力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热情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从而为整个训练系统创造良好的主体心灵背景和思维模型。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提高
1.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较阅读,开启学生的想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抓住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有些文章的结尾言虽尽但意未完,余味很浓,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对比想象,即把两件或多件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可把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观察、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事物问的变化与异同,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2.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浓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打开知识闸门,产生回忆、想象的马达;是让学生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行思维发散、进发智慧火花的引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亲切、热情、充满信心,要尊重学生的主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和同志,让心灵贴近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正确贯彻和实施,有利于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学生对课堂产生的感情,首先在于教师对教育有着执著的追求,并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教师由对教学的美好认识而引起强烈的感情活动,并在学生身上倾注自己的感情,学生才会因此释放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从而使课堂和谐发展。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工作有意义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从必然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环境和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心情愉快,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4.阅读与交流,读中感悟和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进行阅读品味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当然,这还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对于阅读中碰到的一些难度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阅读范围;阅读方法;阅读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那么如何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做了以下几点有效的尝试:
一、精心设计阅读的范围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率,我精心设计阅读的范围:(1)读名著。(2)读童话。(3)读作文选。(4)读文史类图书。(5)读科普类图书。在阅读范围内,要求每一位学生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主攻项,因为老师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范围,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所以读起来就特有兴趣,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此外,我还安排学生去搜集与所学单元有关的文章来读。
二、耐心指导阅读的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1)摘录文中好词、佳句。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文中的那些优美的语句和好的词语,以备写作时用。(2)制作读书卡片。(3)对读过的优秀篇目做批录、写心得体会等。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也便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地查阅和利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王月同学在读汪国真先生的书时,就曾摘录:母亲的爱像海洋,我们的爱像溪流――然后批录:读这句话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不好的习惯,尊重我的妈妈,让妈妈也感受到我那“溪流”般的爱,虽然在“大海”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做适度的点拨。在明确阅读目标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应该适度指导,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文体予以点拨,如阅读小说,指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这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以使学生少走弯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记录下有价值的信息。
三、用心巩固阅读的成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和继续,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要部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这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因为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学生阅读代替不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阅读教学的实施,既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让孩子有了博览群书的机会,学生们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掌握了读书的良好的方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这些,同学们再也不怕作文了,再也不会在作文课上发愁了。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提高;自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出现了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自学。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内容,与文本对话,这无疑是理解教材、产生独自见解的一种好方法。然而,如果简单地放任学生盲目自学,缺乏一定的训练,缺乏教师的引领,那么学习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自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阅读本节教材要解决的问题,悟出的道理,这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好比登山,临行前导游应告诉游客:要登哪座山,走哪条道,去哪几处重要景点。目标明确才不会出现南辕北辙,才不会迷失方向。直奔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自学效率的方法之一。
二、要有具体的自学要求
阅读的形式是默读,还是朗读?是整体感知,还是仔细品味?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要有明确的要求,没有要求限制,就谈不上提高效率。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总结概括,思路要清晰,语言要准确简明,这些要求教师应在学生自读前讲明。
三、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要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实际。阅读时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才能发现问题,理解作者的用意。三心二意、浅尝辄止是不会有效率的。要学与思结合,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要举一反三,多想想为什么,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和更好的结论。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方法,抓重点的词、句、段,仔细斟酌,捕捉作者的用意。
四、要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电动机要持续运转需要电力,汽车不停地奔驰需要汽油,学生自学也需要动力。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不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精力充沛,动力十足,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阅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新的发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课堂讨论做好了准备。但也有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开始自学尚能投入,而后便懈怠,心不在焉,读了一遍课文,合上课本,问他收获,不知所云或知之甚少,这样的阅读效率很低。更有甚者,懒惰图应付,徒有自学形式,而无自学的收获,学习无动力。凡此种种表明:学生自学的动力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自学的效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决定阅读的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阅读离不开自学的动力。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保持认真学习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也就是让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动力。
动力从何而来?
1.兴趣可产生动力。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一个酷爱美术的人,可以废寝忘食地去绘画而不知疲倦。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对音乐可以达到入迷的程度,不需要谁去催促他,这就是兴趣的作用。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优秀教师,在上课前应善于结合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迫切想了解这些知识,想知道事情的结局,有跃跃欲试先睹为快的感觉,然后再导入教材自学,学生会循着目标认真去读,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中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喜好,一种需要,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兴趣产生的动力,使学生感到愉快,自觉投入不知疲倦。记得西安的一位名师上语文观摩课,这位教师在课前导入时,故意将课文题目《老王》写成《王老》,让学生体会老王和王老两种称呼的不同,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这样做不仅导入简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阅读由此为切入点展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鼓励性评价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在讲台下巡视,给认真阅读的学生以恰当的表扬,引导大家向他们学习,这对认真学习者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是一种示范,是一种鞭策,对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会有良好的影响。教师及时帮助自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未认真学习的学生,譬如告诉这些学生,几分钟后,将检查他们自学的效果,展示他们学习的收获,提醒他们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及时赏识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刚开始自学尚认真,随着学习出现的困难,学习热情会降温,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犹如给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给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鼓励、提醒、督促,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3.构建竞争平台可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就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要分组进行知识竞赛,问题来自这节教材,给大家10分钟时间自学,看哪一位同学懂得最多,哪一组得分最高。这样的设计,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表现欲,努力营造竞争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地展示自己。希望自己有出色的表现,希望得到同学的重视,渴望大家赏识自己,希望自己的组成为优胜者,是此时学生的心理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学生会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去学习,竞争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把提问的权利奖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让他指名另一组学生回答问题,被指名的学生如果回答正确,该组才能得分。这样就促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自学,才能为本组争光。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本节教材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之前出示正反方的论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参与辩论,这本身就是让学生认真自学参与竞争,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竞争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学效率,教师要精心设计、正确引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的自学要求,科学的学习方法,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范文6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学习,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从而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如在高中必修一课程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一文的教学中,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让学生上课时进行课本剧表演。那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该长篇叙事诗的学习兴趣,我借鉴了他人的教学表演方式:①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②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③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表演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改编过的诗句:“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总之,要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课文精读
由于语文中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和课本联系紧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教材。语文老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这也可能在客观上使学生认为课本不重要,看不看无所谓。其实,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著,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有义务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首先、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仿写、吟咏、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特色方面去鉴赏,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等方面。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那一幅幅悠然明丽的乡村风景画,引导学生沉浸于美的享受中。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仿写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对于像《项脊轩志》等抒情散文及现当代诗歌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中,酝酿真挚的感情,使文章能够实现二度创作。其次、整体把握,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却耐人寻味。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例如《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最后、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课文中选入的诗词一般字数不多,再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背诵。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二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让他们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同时教师鼓励他们发现诗中的“美”,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水平自然有所提高。“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以提高阅读水平。
三、阅读与生活相结合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初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