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1
定期核实个人信用档案的静态信息内容,包括身份识别、职业和居住地址等信息;定期补充个人信用档案的动态信息,包括个人参加保险、缴纳费用和个人公积金缴存等情况。作为社会人,会不断产生有关个人信用的新信息,必须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维护个人信用档案的时效性。
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核实制度,提供真实的个人信用报告
为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信息采集部门必须定期核实个人信用信息,及时向征信中心报送近期个人信用信息;在把个人不良记录提供给征信中心之前,必须以书面、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及时与本人核实,便于个人确认或提出异议,避免形成错误的信用记录。
三、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强化有关机构服务意识
对个人提出的异议申请要充分重视,发生异议申请时,个人信用信息录入部门应直接启动内部协查程序,对发现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错,并反馈给征信中心进行确认和更新。征信服务中心认为有关部门报送的个人信用信息需要复核时,应及时向其发出复核通知,以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四、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报送责任制度,确保个人信用档案的公信力
向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报送数据的有关部门,必须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负责,存真去假,查漏补缺,保障个人信用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另外,有关部门应承担因报送错误信用信息给个人造成的重大损失;征信中心应担负错误信用信息核实和修正的责任。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利用率;对策
计算机和网络的产生将我们带入网络时代。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它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
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带来档案管理模式的革命便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如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职业走向问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问题、电子档案鉴定问题、数字档案馆问题等。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的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其目标是在建立良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公开,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
二、档案信息化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主要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逐步推广应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也已日趋成熟,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必要性
1.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减少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操作的错误,同时也能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对其管理的各类档案案卷属性的掌握度与认知度;
2.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为客户服务的效率,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合理利用馆藏空间,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4.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让机关内部员工自行查询所需信息,并且能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沟通、联系,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重要性
1、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2、档案信息化,可用翔实的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
3、档案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
4、档案信息化,可避免出现“时空黑洞”。
5、档案信息化,可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三)主要任务
1、以研制和指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为重点,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行。
2、以档案部门的内网、外网,党政机关专网的建设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3、学习引进先进地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偏远地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
4、以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为基础,以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5、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三、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缺少规划。2、偏远地区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3、受到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等制约,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档案信息化在偏远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够突出。4、档案信息化人才匮乏。5、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规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6、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分散性特点。
四、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1.档案信息化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宏观层主要应由各地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主要研究制定各地区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方针原则、发展规划、工作体制、法律框架等,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基本走向和获得基本保障;中观层主要由各地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厅、局承担,主要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制度,形成科学、配套、使用的制度体系,如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技术标准,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当的技术环境支持;各地区信息管理具体应用单位及各单位档案部门承担微观层,主要研究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项目与措施保障问题,包括重要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中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立项项目主要涉及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资源建设,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建设”、“数字档案建设布局和计划”,微观层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应用不断加快、全面实施和走向成熟。
2.档案信息化组织原则和方法。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各地区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目的是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分散现状,加强政府和各具体实施单位层面的统筹、规划、研究和推广,大力提高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程度,整合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优势和资源,自上而下地有序推进工作发展。
3.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作为档案职业生存发展依据的社会档案需求,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与社会信息需求相协调,理应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目标、方案时,必须立足于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关注这种需求的变化态势。因此,其规划建设必须立足于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相协调。在设计档案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选择网络的软硬环境、确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时,一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已成熟的信息技术及其成果,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4、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注意前瞻性与安全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需求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设计建设档案信息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需求与技术的变化,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技术标准的更新。安全性是发挥档案信息网络功能的前提条件。信息网络在带来数据共享等优越性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档案信息利用方面的安全性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原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网档案信息的准备、网上档案信息管理服务及网络环境的维护等各个环节安全问题都密切相关。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注重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资源包括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和来源两个方面。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主要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及其他文件。数字信息数据的来源和采集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现存各种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整合到相应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中。
2、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有两种形式:①网络在线移交接收,②介质移交接收。
3、采集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主要途径有:①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络上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如国土信息资源库、人口统计数据库等;②根据社会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数字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不足,如《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4、互联网上其他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
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示、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建设内容包括:
1、管理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标准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相关法规与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办法》等。
2、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其范围包含电子文件、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示、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
3、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电子文件、档案的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加密、水印技术规范和系统软硬件技术标准等。标准化是网络的生命,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网络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网上信息的共享,而共享是以标准为前提的,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中,缺乏标准化的任何信息或技术都会被拒之网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自始至终地强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否则无法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网络建设标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标准体系,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标准、网上数据方面的标准及网上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范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不仅体系复杂,而且因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而处于相对的变动之中。
七、提升档案人员素质,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既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1、转变观念,改变角色。档案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立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档案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成为信息专家,凭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除了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编研、提供利用等工作外,还应帮助利用者建立其所需要的数据库。档案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提供者,更是管理者对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进行信息资源重组以方便快捷提供利用;还要成为系统专家,负责本部门系统与外部信息网的联系与协调,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与信息安全。
2、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今天,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档案学、情报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处理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使自己开拓视野,增加新知,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档案信息化人才必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核心。首先,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还需要具备档案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等高一级的能力。如既懂现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深谙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又能独自开发、使用、维护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的编辑、存储、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其次,在思想政治方面,相应的要求则更严格些。因为档案或多或少涉及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的机密,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化人员的培养与选拔。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供电企业客户信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U223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的供电企业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公用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在市场条件下,供电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主体单位,同样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在当前的经营方式下,不可避免地存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经营风险。电费能否及时回收直接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正常运行。因此,加强供电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减少经营风险,对供电企业意义重大。
一、供电企业客户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供电企业客户信用风险主要指由于电力客户不能及时缴纳电费而给供电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客户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客户拖欠电费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
(一)电是商品的意识薄弱。电力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对电力生产、供应和使用直接敢于,电价由政府直接指定,供电企业市场地位弱化,再加上其本身作为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的行业特点,供电企业承担了较多的政府职能和社会义务,导致人们将电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对其商业属性认识淡化,对其市场概念模糊。大多数电力客户通常先用电后支付电费,预付费的结算方式推广难度较大。
(二)客户经营不善,无力支付电费。由于客户企业内部经营不善,资金流转不畅,甚至亏损,导致实力降低,产生信用风险。
(三)客户信用水平低下,许多企业欠费不是不能交,而是不想交。认为电力企业是国家的,电费能拖就拖,经营稍有困难,首先就考虑不交或缓交电费。一些企业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窃电,把窃电和逃避交费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谋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四)政府直接干预多。在企业经营困难,或者企业因欠费与供电企业发生矛盾时,地方政府常常以帮助企业、保护企业为由,要求供电企业网开一面,不要停电。一些地方企业也习惯于求地方说情、施压。
(五)电力法规不健全。按照《电力法》,客户欠费可以依法停止供电进行追缴,但由于停电造成的影响较大,轻则导致生活不便,办公瘫痪,重则造成企业停产,尤其对于大工业客户重要负荷和涉及民生稳定的小区配套设施停电更是难上加难。在电费追缴方面,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手段单一,除停电追缴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六)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供电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固守传统观念。供电企业对客户无法掌握必要的信息,不能准确地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有效的信息集中在相关专业部门,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缺乏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无法对客户的一系列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能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监控,以致无法采用相应的信用政策。
因此,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对来自内外部信用风险进行防范和监控,才能有效地降低结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二、供电企业加强客户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供电企业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有利于供电企业的电费收缴工作。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供电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缴费方式和催费方式,如:预交电费、限时缓交电费、上门催促缴费,强行断电催缴等。供电企业在建立好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后,可以公示于客户和社会,形成企业、客户与社会公众的三重监督,高强度的社会监督和舆论效应将会使客户的电费缴纳意识增强。同时,供电企业在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欠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降低企业的经营损失。在事前对供电大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和分析,建立相应的欠费预警机制,转变过去欠费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变为欠费前预防,能够将欠费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供电企业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部分,能够使供电企业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的研究策略,并实行对客户的权变管理。在为客户提供用电诊断分析、安全用电咨询等增值服务时,有限安排信用水平高的客户,使其享受高品质服务的同时,努力了解其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促使其信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
(三)供电企业加强客户信用管理,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力营销服务的精益化。为进一步提升供电服务的品质,供电企业营销部门开始注重在企业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电力销售环节通过客户欠费现象,深入分析用户信用状况并建立欠费预警系统,从而制定不同的信用管理对策,实际上是改变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
(四)供电企业加强信用管理,能够满足社会信用信息建设的需要。我国逐步开始注重信用体系的建设,而信用信息是信用管理活动的基础。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行业,经济活动多,交易数额巨大,交易对象面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汇产生大量的反映信用的数据,这会成为信用信息数据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供电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诚信缺失比较严重,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供电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发展也较为迟缓,目前存在下列问题:
(一)供电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管理手段陈旧单一,公司没有专门负责信用管理的部门或专职人员,信用管理工作没有建立科学的流程,也没有纳入到企业的管理流程,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还不到位。
(二)供电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尚未运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供电客户基本资料的分析非常欠缺,没有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手段,对客户的信用评价只是主观评价,根据工作经验进行估测,判断标准并不科学全面,公正客观。
(三)供电企业受制于社会信用管理滞后的影响,从客观上看,对客户信用评价的数据获取比较难。对客户基础数据的收集,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供电企业无法获得,也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即便获得也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这些都限制了供电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供电企业加强客户信用管理的策略
供电企业要将客户信用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由于供电营销工作的特殊性,客户信用管理包含一系列基础工作,主要有:
(一)提升对客户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供电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由其是营销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意识。由于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到公司的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单靠一个部门或几个人无法发挥多大作用,需要公司管理层给予全面协调支持。
(二)加强客户信息管理,确保客户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客户信息是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不同的电力客户对电力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信用的等级也不一致。供电企业应根据电力营销各业务的特点和要求,按客户属性(如电压等级、电价类别等)、用电行为(如违约窃电情况、电量电费情况等)、用电需求(负荷情况、用电时段等)等对客户进行分组,细分客户群,对客户信息进行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
(三)加强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研究。信用评价是信用管理的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且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就要考虑到电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性,构建供电企业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一般的影响因素,还要考虑一些特殊的影响因素,以便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客户的信用水平。同时,要研究信用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和内容,运用专门的技术知识加以实施,在客户信息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术等方面加强学习和开发,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
(四)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夯实信用管理基础。供电企业对信用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如客户基础信息管理制度、客户信息收集制度、客户欠费停电审批制度、客户修改缴费方式审批原则及程序、客户信用分析制度等,通过日常信息收集、分析、评定,动态地、适时或定期反映客户信用状态和走势,并将此工作形成常态化。
(五)加强客户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不可能一开始就很完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逐步完善,使之切实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客户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如根据信用评级信息来确定客户电费支付方式和其他服务方式在保证企业经营成果回收的同时,密切了企业与客户和社会各界的关系。只要应用有成效,企业会进一步提升对信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持续深入研究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信用管理的水平。
供电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供电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客户信用管理工作,将客户信用管理的理念贯穿于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始终,逐步建立和完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和客户欠费风险预警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客户满意度和经营效益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 供电企业大客户管理中的客户信用评价模型及其实现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周晖.市场条件下电力客户信用分析与欠费预警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企业 信用管理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占据的相对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降低经济损失的情况。目前,我国企业实际发展中没有全面的信用管理体制,无法充分发挥信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情况,对构建市场经济秩序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企业快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因此,掌握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应对,对加快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没有足够的管理观念,信用管理滞后
企业常常出现突然增加坏账数目、无法收回应收账款等情况,对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负责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内部信用工作进行管理,仅是从根源上将结算的方式改变,结算方式以现金交易为主,使应收贷款收回获得的保险系数得到提高。企业领导这样做的虽然减少了应收账款,同时也造成企业有着较小的市场份额,对企业快速发展有着较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提高销售额、交易数量,没有采取措施控制销售风险,对于客户实际的信用度没有全面调查,造成逐渐增加坏账、应收账款,企业有着较大的销售额,则有着较多的亏损资金。
(二)偏差设置信用管理职能,无法发挥效果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基本上都是通过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在市场反应、利益、职能、管理目标等方面有着差别,无法将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等能力全面承担。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在管理时发生管理真空、效率低下、相互扯皮、分工不清等情况。大部分业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承担客户服务、催帐收账、质量确认、运输发货、组织货源、谈判签约、报价还价、联络客户等方面的工作。企业无法清晰的设置信用管理知识,导致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没有较高的经营效率,经营工作中出现较大的风险。
(三)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制约管理工作
因为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通常会最大化的追求销售利润,均是在主观控制与决策的基础下进行信用管理,信用管理工作中没有构建合理的制度,信用决策缺少有效的系统,在应收账款、客户授信、客户资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构建制度,造成没有正确的授信加大逾期账款、坏账、应收账款失控等情况。另外,企业没有制定客户的授信制度则导致逐渐缩小市场规模与交易,超过自身的权利授信则造成无法履行合约,且由于没有正当管理出现违约的情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明显增加。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认识信用管理,构建企业信用文化
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指采用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相关业务活动有效的进行协调与指导,全面评估以及整理客户的相关信息,做好监督回收应收账款、债权保障、授予信用额度等方面的工作,给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提供保障。所以,企业应该加强认识信用管理工作,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实际的利益,在企业实际发展中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采用构建企业信用文化的方式,将宣传教育工作全面开展,确保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目标,使有效销售得到增加,降低坏账损失的情况,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最大化的利润。
(二)构建全过程信用管理,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1)事前控制措施。企业应该事先做好构建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工作,加强与客户间的信用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对评估客户信用信息的风险以及调查客户信用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风险评估与收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包含经常性检查与监督客户群;评级管理客户资信;分析管理客户信用;管理与构建客户资信档案;搜集客户信用信息等方面内容。
(2)事中控制的措施。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的信用关系应该属于直接类型的,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进行实时,将传统需要销售人员进行“间接管理”的现状有效改善。所以,企业的内部授信制度应该严格的制定,具体包含控制销售风险、审核信用限额、信用政策等制度的构建。
(3)事后控制措施。构建监控应收账款的相关制度,具体包含债权管理、贷款回收管理、监控账龄、管理销售分类、控制应收账款总量等方面制度的构建工作。
(三)构建合理的信用管理机构,确定权限与职责
企业信用管理具有较强综合性、较强技术性、较强专业性等基本特征,需要通过特殊的组织、特殊的部门将工作全面完成。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得知,企业有着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能够全面实现信用管理的基本目标,同时还能够给顺利运行业务流程提供保障。因此,我国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目标、经营规模、内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确保构建的组织结构能够符合自身的发展。另外,构建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属于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直接带领,使其能够集中执行法务、供应、销售、财务会计等相关部门的信用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将财务目标、销售目标全面协调,确保企业能够在内部结构构成风险制约制度,避免管理人力、管理部门出现盲目决策,造成信用风险。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发展与生存,采取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构建健全的信用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应该做好信用管理工作,通过针对性的对策构建信用管理健全的制度,降低发生信用风险的情况,使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促进企业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黄芳.浅谈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J].才智,2010,7(12):958-959.
[2]李颖.浅谈我国企业信用管理[J].安徽科技,2010,4(05):172-173.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意义;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现实意义
1、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建设诚信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营造人人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按照信用原则进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交往,是全社会协调和谐的重要基础。企业信用管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企业信用建设,必将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只有讲求诚信,自觉防范和抵制违法违章行为,才能正确处理与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赢得广大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信赖。在这方面,儒家的诚信文化需要继承、弘扬。其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诚信观,培育了中国儒商的优良商业道德,也可以融通于现代市场经济伦理之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2、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或者说,“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最高阶段。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转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多年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信息、偷税漏税、恶意拖欠逃废债务等各种违法违章和商业欺诈行为一直比较突出,屡禁不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信用缺失、信用管理薄弱。因此,只有下大力气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失信、欺诈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好转,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诚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价格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竞争。企业只有高度重视诚信建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信誉,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提高竞争力,从而赢得市场,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不讲诚信则寸步难行,美国的安然公司,国内的冠生园,就是例证。可以说,信用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作用,它涉及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信息等各个管理领域。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时期。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加强企业信用的管理,需要企业各级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系统实施。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企业管理层应重视信用管理。在征信较发达国家,企业大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有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而国内企业目前在此方面则鲜有设立,进行全面的信用管理更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职能部门对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关键,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层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整个企业尤其是管理层从根本上予以重视,才能真正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2、要建立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主要是为了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的事前管理机制、事中管理机制和事后管理机制。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行业市场调查,制定销售规则、制定DSO及年应收账款控制规模、调查客户资信状况、确定信用额度与信用方式、审核赊销合同、定单等;事中管理主要为定期的客户调查和分析、客户信用额度调整、人员的风险技能防范培训、交易证据的建档、应收账款的有效控制、交易对象的即时监控、风险信号的识别等;而事后管理则主要包括对债务人状况的科学分析和判断、诉讼时效的保护、催收方案的制定、应收账款的催收、信用记录管理等。
3、加强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通过国家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执法的力度。另外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防止出现随意处理应收帐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4、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财务人员必须认识到,只通过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的事后控制并不是有效的信用管理。
销售人员必须认识到,在没有收到货款之前,销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只有将全部货款安全收回,销售工作才算完成。因此必须参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供应和采购人员必须认识到,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供应部门不只是企业花钱的部门,为了增加企业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取得供应商更优惠的信用政策,供应部门除要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外,还必须具有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筛选的能力。参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5、设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健全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有效提高信用管理的必要途径。
6、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商业信用;商业信用风险;信用政策;信用额度
1 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扩大中小企业销售规模。
第二,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第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第四,有利于促销和减少企业库存商品。
第五,有利于企业产品获得更好的价格。
2 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商业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客户的信息管理,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资金以及管理者意识形态等原因片面地认为信用管理开支不必要,以至于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匆匆做出交易决策;有些中小企业片面追求订单的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账款回收工作,无视风险的存在,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却增加了信用成本,呆账、坏账成本增加,结果导致利润下降。
2.2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及人员
(1)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2)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2.3销售工作中缺少明确的信用政策
(1)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
(2)销售工作中信用政策不明确。
2.4信用管理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乏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乏信用额度控制,往往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乏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中小企业单纯有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最终造成大量呆账的结果。
3 解决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3.1提高对商业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
信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环节,单靠个别人或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的上下各方面做好配合工作。企业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信用管理的作用与意义。从整体上作好信用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1)制定企业信用管理目标。信用管理目标是指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应该达到的目的和价值,它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基本宗旨,是中小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基本目标制订信用管理的具体目标,加强企业的信用规律理。
(2)正确实施角色定位。中小企业内部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和内部协作。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业目标来设计适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管理目标统一协调共同工作,进而实现信用管理的总体目标。因此,中小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必须使有关部门职能人员具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3.2合理设置信用管理部门及人员
3.2.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的专业化管理。因此,设立中小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有效信用管理的必经之路。只有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才能保证信用管理人员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增强信用部门的制约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2培训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应该关注相关专业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培养。职业培训最重要的形式是建立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后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及职业道德教育。中小企业可以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信用管理专业的进修;可以聘请专家到企业给员工提供短期的培训、讲课;也可以邀请专门的信用管理公司来给员工授课等,使信用管理人员学习到先进的信用管理理念和经验,另外,开展信用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也是后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信用管理人员诚实守信的品质。
(1)增进对客户资信状况的了解。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a.收集客户的信息:中小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搜集客户信息:销售部门提供和信用管理人员对客户实地访问和信用调查。这是目前企业获得客户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但需要信用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以诚相待密切配合;利用官方信息、银行信息、公众媒介信息;客户的会计报表等。b.核实、整理与更新客户信息:即对客户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不断更新,使之为企业的有用信息。c.建立和利用客户档案:信用部门对企业与客户交往中形成的客户信息以及中小企业自行制作的客户资信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加工,形成客户档案。对客户档案实行集中、动态的管理,客户档案是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依据。d.评价客户信用:为了确定赊购客户及其信用额度,信用管理人员要了解客户的及时付款能力和可能性,预测客户违约和破产的可能性。目前,广泛使用的客户信用评价5C系统可全面考察一个客户是否为合格的赊销对象。5C分别指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能力(capi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
(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中小企业制定信用政策是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统一的行动准则和指导方针,以保证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有一致的理念和一致的行动。
信用政策的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地将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持有水平和产生的坏账的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合理地扩大信用销售,在数量上扩大客户群,降低产成品的库存,争取公司的可变现销售收入最大。中小企业信用政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用额度、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收账政策五个方面。
3.3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包括信用管理机制和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人员执行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可采用此种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保障信用管理全过程的畅通。
3.4强化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
(1)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指在赊销业务中,从销售商将货物或劳务提供给购买商,债权成立开始到款项实际收回或作为坏账处理结束,销售企业采取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对应收账款回收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保证全额收回账款;二是保证按时收回账款。
(2)建立分层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个别中小企业,由于组织结相对较大,人员较多,风险管理按照管理的行政级别分层进行是非常典型的。具体来讲,第一层级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他们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是从战术上实现企业制定短期内的经营计划。第二层是企业的部门经理,他们把握并解决业务操作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最后一层是部门中具体的经办人员,他们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要从形形的客户中辨别出每一个潜在的风险。企业将运行中遇到的所有层面的风险化整为零,通过这种层层负责、层层把关的分层管理方式,形成一道道的风险防线,这样下来一般可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9.
[2]朱荣恩,丁豪木梁.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99-200.
[3]师天瑞.对客户信用评估问题的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6(3):62-63.
[4]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11-14.
[5]谢旭.突破信用危机[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