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涉外秘书英语;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61-02
一、元认知策略与商务英语阅读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学领域首先提出的概念。在元认知的监控和指导下所采取的措施或策略称为元认知策略,它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价策略,与商务英语阅读英语教学呈现出的是正相关联系。
商务英语阅读是一门涉及商务知识的职业英语,如安排工作日程和商务旅行、筹办会议、经济合同,应聘面试等一系列内容,综合覆盖了听、说、写、译能力。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核心目的是通过阅读训练这个载体,积累各种语言知识和文化沉淀,拓展同学们的国际商务英语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这一职业英语同样属于语言范畴,语言又同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掌握基本语言技能是必需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必不可少。所以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也是重中之重。元认知策略对于商务英语英语的渗入是尤为重要的,但必须知晓一个前提,知识不仅仅是靠教师教授,学习者在掌握了在一定资料基础下学习策略才显得有意义,比如一系列商务背景知识和词汇,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能力,才能高效完成学习,高效率的通过英语阅读把握商务信息,从而养成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思维框架结构。
二、元认知策略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从源头上让学生树立元认知意识,对元认知策略和阅读有一个整体把握,因为商务语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信息量大,语法结构复杂,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往往需要有语法分析后才能提炼核心内容。让学生知情知境的结合阅读内容运用元认知策略学习法,从而改进学习方法,详尽系统地向学生明确教学计划,提高学习效率。这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训练机会,逐一融入元认知策略的阅读技巧,加以引导与解释。
(二)教学认知阶段
教学认知能力是以教学系统为认知对象,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情境的辨别力,以及对教学管理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课堂信息的理解和加工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认知阶段要把学生兴趣和主题结合,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接受。每个章节都设定相关数量的课题,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限时抽人进行英文小结。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任务型教学法,首要了解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小组把任务逐一进行分解,讨论分析总结直至最后进行汇报,接着教师评价。具体来讲,在教学计划的前半部分,由教师示范元认知策略进行各单元阅读篇章的学习。具体表现在讨论文章标题和确定阅读目标上,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发挥监控策略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提前设置情境帮助学生把握篇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效能监控具体表现在结合课后习题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文章核心和主题;教师给出小结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组织学生讨论预定的阅读目标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强调各个阶段重点使用的元认知阅读策略,使学生对英语教学策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回忆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内化阶段
在教学计划后半部分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这种元认知策略阅读。教师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来独立完成元认知策略阅读,教师要尽可能地控制课堂人数,进行人数为3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尽可能让同学们利用西方国家的直线思维展开因果联想,超越汉语式的思维框架,自主选择运用元认知策略教材的阅读部分,经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读思维结构进行内化处理,最后加入全体同学的分享,阅读成果将会事倍功半,这更有利于同学们对文化敏感度的培养,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另外教师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只有这样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本质上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反思不脱离具体实际,采取随机与阶段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扩大自身专业视野。还应将教学反思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始终,平时更需要反思,才能提高自我的教学认知能力,产生思辨和创新激情。
三、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一)阅读前的计划策略
这部分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三个:第一是语言基础课程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也是基础环节。第二是实用语言课程模块,这一阶段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灵活度和操作性较高。第三是跨学科课程模块,涉及的领域较多,如商务、旅游、物流等跨学科的知识链接较多,旨在拓展学生的复合能力。计划策略对于阅读时间和材料合理合理性有严格的规定,这也是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标准。
除此之外,商务阅读语篇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材料,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差异和提高商务英语的阅读能力体现出的是正相关联系。所以同学们对这种材料的语言和形式结构见识的越多,积累相关的商务和背景知识就越丰富,理解的程度就会越容易越清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制定讲授和背景相关的资料。材料选择相当重要,不仅要有语言输入量,还要有时代感和可理解性,体裁多样,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文章类型要有所差别。要关注评估阅读效果,及时对阅读计划修整。选择合理的阅读策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达到预期目的,阅读计划涉及到每天的阅读时间安排和阅读数量。
(二)阅读中的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是对自己阅读过程的动态跟踪。在涉外文秘英语教学中要学生掌握对、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其掌握边缘学科的语言知识,强化跨文化交际的理念在心中,就这方面来讲,监控策略对学生的阅读时间、多角度分析展开思维解决它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这些在监控策略的操控下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中结合语用、文化因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具体语言使用的差异,相对应的可以开展情景教学或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
(三)阅读后的评价策略
评价策略体现在教师的评价和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两个方面,要提高学生涉外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策略,形式应该多元化,应该有一定的目标,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就回答问题答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这对于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热情、商务知识的理解、商务分析能力都有极大的提升。阅读后的评价策略很灵活,可以是小组评价总结或是单元测试,评价教学策略的运用情况可以分层次多阶段,增强效率。总之,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行多元评价策略,给出合理的建议和补救策略。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2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耗时多、效率低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很多语文教师不知道语文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纵观当今语文教学,更多的语文教师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机械训练,不重情操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能力培养;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考分的回报,忽视语文素养的提高。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找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题海大战”,让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这种激烈的矛盾, 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在阅读、口语表达、作文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
2 研究目标
在探索的过程中,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我遵循课题组的指导方针,通过大量切合实际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探索一条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做到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以及一些格言、成语熟语歌和优美的诗文片段等。
(3)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的方式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同时提高学生习作的速度,在40分钟内完成规定的习作。
(4)能观察周围,用口头方式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围绕中心说一段完整、通顺的话。
3 研究内容
3.1 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工程。改革体现在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1)改革阅读课。阅读课包括精读课、略读课。在精读课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意上出“语文味”,注重课内外结合,摒弃“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转向注重表达运用的阅读教学。在略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方法的渗透。
(2)改革作文课。提倡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增加练笔量,编制个人作文集;重视学生作文的讲评;重在激励,批改作文时尽量多保留少改动。
(3)增设语文活动课。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开展一次语文活动,如古诗词诵读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等,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3.2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的研究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班内的墙报,展示栏等优化学习环境,营造书香的氛围。
(2)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利用班级图书角创造阅读的空间,并寻求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支持。
(3)改革对语文学习的评估。改变应试教育主观的评价,设计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报告单,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4 实施策略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改变现实,带来效益。因此,我的实验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始了。
4.1 形成常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是学生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为此,我以课堂为切入口,以活动课和课外活动为延伸,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把研究的内容形成教学常规:
4.2 活化课程,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实践中,我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3分钟演讲,自创名言,自制书签,给画题诗,古诗词擂台赛,名著快乐之旅,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自编作文集,自制手抄报,创编诗歌、童话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是快乐的事。
4.3 优化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课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一个书香飘逸的文化环境,对学生必将产生耳濡目染的有益影响。自开展实践与探索以来,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阵地,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在班级开辟“读书角”、“作品栏”等,并利用板报栏展示经典诗文、经典格言等,在“读书角”粘贴学生的读书卡、阅读卡,在“作品栏”、“名言天地”等墙壁上展示学生的手抄报、优秀作文、自创的名言等,力求让班级课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作品栏、展示栏轮流展示着学生自己的作品,触目便能尽收五彩斑斓的各种作品,而其作者都是自己身边亲切可爱的同学,这样耳濡目染的人文熏陶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通过此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班级处处充盈着书香的魅力,真正让班级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乐园。
4.4 学科整合,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言文字是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在探索期间,我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在教学中注意捉住契机,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思了课改十年以来语文教育在诸多问题上存在的误区,厘清了一系列模糊的认识,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做法,不少地方作了明显的删改。我们学习2011年版课标时,不能仅停留在数字的变化和语句的增删上,还应高度关注课标调整前后的现实背景,深入认识课标修订的针对性,感受语文教育本质规律的决定性作用,从细微处见深意。
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十年是曲折的十年:“三维”目标的偏执化,语文学科属性的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教师角色意识和地位的弱化和矮化;“去知识化”倾向的泛滥,“双基”的缺失动摇了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形成的根基;过度提倡个性化、创造性和批判性阅读,无视文本的客观确定性……
走过了课改之初的轰轰烈烈,经历了教育理念和行为的矫枉过正,语文教育在躁动中逐步复归正道。适时出现的2011年版课标让我们感受到了课程的设计者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深入认知和探究,体会到了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走向。
一、突出学科属性,回归语文本真
修订前后的课标都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对这一导向的偏执化解读致使十年新课程语文教学病态发展。在众多病症中,“非语文”“泛语文”尤为突出,它们“混淆了语文课与公民课、历史课、技术课的区别,使语文学科界域模糊,目标游离,内容庞杂”,语文的学科特质在语文教育中被日益淡化,语文教育正一步步被异化。
2011年版课标在扭转这一倾向的努力中给出了明确的指向。
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具体性质――“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还道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任务等方面对学科属性的具体确定,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降低了它被异化、泛化的可能。
其次,2011年版课标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非直接目标。语文只能是语文,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走适合语文学科特点之路,必须致力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追求有机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是“渗透”,而非生硬的“贯穿”。
最后,对新课程提倡的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学习,2011年版课标也明确提出了“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崭新要求,在综合性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还要求教材“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这一系列调整、补充,都在把语文教育引回符合学科属性的本真道路上,对语文教育“走自己的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教师地位,强调指导作用
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也不能容许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作用的缺位。
然而,课改十年间,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设计、不活动、无立场”的倾向十分严重,自以为教师的退出就能直接带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无序、无物,教学效果甚不理想。
为此,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教学建议中反复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导和点拨”,“加强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这些要求的提出,明确了语文教师文本的探索者、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对话者和学习的评价者的地位和任务,强调了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
三、重拾知识教学,提倡随文学习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语文知识,语文何以成为一门学科?”语文知识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全面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课改之初,“去知识化”倾向甚嚣尘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表述,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说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考试评价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教学被视为离经叛道,空洞、抽象的“理解”“感悟”成了语文能力和素养形成过程中最常见的行为动词,“积累”“运用”成了稀罕之物。这样的极端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从运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工具知识“意会”到那些似乎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缄默知识,并最终阻断缄默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教师无从凭借这样的工具知识传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堕入空洞、抽象的说教之中,变得愈发淡乎寡味、面目可憎。
2011年版课标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表述,道出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改课标实验稿中的“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从而指明了语文知识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明确
了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和功用。在第四学段“精读的评价”中要求“读懂不同文体文章”,则显现了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充实语文实践内容方式,促进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课标实验稿对语文实践的内容语焉不详,甚为空洞。2011年版课标则作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诠释:“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语文实践的内容、方式、目的、资源利用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说明,给广大语文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明晰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可行的操作范式。
五、尊重文本客观确定性,反对曲解和盲目拓展
新课程语文教学提倡多元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种现代阅读观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强调阅读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多元的意义,它对传统阅读教学僵化的理解、狭隘的视野、专制的精神压抑等弊端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使阅读教学呈现了-一派生机和鲜活的气象。
但是,文本解读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课标实验稿强调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倒也无可非议,然而主张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语文的教与学在对待文本客观确定性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偏差,浅表化解读、脱离文本的大而无当的引申拓展、肆意曲解文意的“盲目反文本”成为文本解读中的惯常现象。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4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总结
2010年8月23——24日,我们寒亭区小学语文教师在寒亭外国语学校参加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培训,在听了各位老师的讲座后感觉收获颇丰。首先,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太有用了,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说实话,听了各个老师的教材教法分析后,我茅塞顿开。我现在意识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我们没有必要怕学生记不住生字而惆怅、不必要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只要我们解开以往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想办法,多研究教材。这样,教学一定能成功!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培训时,我们观看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由潍坊市教学科学研究所的薛主任和各个学校的名师分别就课堂教法、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的基本框架体例和内容以及课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而缜密的介绍,使我们对教材有了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为今后的教学树立和方向。
一、培训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4、朗读教学。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5、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听了薛主任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感受到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所做的示范课例。几位教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字: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14-02
生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原始的课堂,真真实实的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想让学生具有实践学习的思想,关键是老师要有这种思想作为指挥棒,指导学生养成准确判断、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备课和教学,谈谈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课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还要对教材有创造性地使用,积极开发各种有利的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补充实践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条件。语文学习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对于课本文字内容浅、配有插图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自学。选取口吃清晰、思路敏捷的学生进行阅读,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图片,使他们对图片内容有了鲜明的印象。接下来给全班同学自行阅读的时间,通过阅读实践活动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取多种阅读形式,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如《帽子和鸟窝》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看懂图片内容,看到帽子挂在了树上,一群孩子在树下仰头看着树上的帽子,就会想,这帽子是谁的呢?为什么会挂在了树上,孩子们拿着木棍是想把帽子取下来吗?这样他们对课文文字内容产生阅读欲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在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1.2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法。如《吹泡泡》一课就可以实际按照课本上的方法让学生吹吹泡泡,亲身体验吹泡泡的过程,看看吹出的泡泡的颜色,用纸折的扇子扇扇泡泡,观察泡泡动起来的样子。这样学生亲身体验吹泡泡,观察了泡泡,然后仔细读读文中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真情实感。
1.3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了解大意。在《回乡偶书》、《赠汪伦》采用此教学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1.4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适合的课外书籍,每天让学生读一个故事,然后每周开展故事比赛。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对讲故事好的同学及时表扬。每周适量安排一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书籍,上课和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什么知识。这样也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听说写结合,理解中进行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培养
2.1学生从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全面理解课文,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这也促进了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处理头脑中信息的能力。
2.2让学生拥有提问的权利,激起兴趣,质疑中进行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内驱知识的提炼。课文《寓言两则》里的狐假虎威,让学生围绕课文插图展开讨论,学生提出:为什么狐狸的样子好像很神气?为什么老虎老老实实的跟在狐狸后面走呢?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跑开了,是怕老虎吗?然后结合题目,说说"假"是什么意思?这样,心中有了这些疑惑,就有了学习的欲望,想要从课文里得到心中想要的答案。
2.3读说写结合,感悟中进行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这种差异。而感悟是需要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获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感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培养。比如要同学们叙述一种小动物,同学可以自己想象以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同学就说了说他心目中小狗的样子,小狗爱吃骨头,吃剩下的还会偷偷挖个坑埋起来,留着下次吃;小狗很喜欢和小朋友玩,远远地都能听到小主人的脚步声,然后发出呜呜的撒娇一样的声音;小狗还很会自娱自乐,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圈,可是永远也追不上……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感悟,锻炼了说话、写作的能力,培养了细节观察能力。
3.生活实践、获得体验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拓宽其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组织郊游,让学生感受家乡自然风光的美丽,让他们亲眼看看、亲手画画、亲笔写写,说家乡、画家乡、颂家乡。
3.1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我国传统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五一劳动节"、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可以通过帮妈妈做家务,为妈妈做贺卡等方式进行表达。再比如春节,可以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贴春联、打扫房屋、包饺子。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仔细体会其过程和感受,然后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2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板报。让班里学生根据每个同学的特长分组,争取每一组里有书法好点的,有绘画好点的学生。板报的内容可以是各学科的课外小知识,也可以是班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吸取别人的优点。
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6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更需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选择教学文本如此,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学侧重亦是如此。通过先期的“全息性教学”研究,我们意识到,语文教材是不够的(需要广泛的阅读资源),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教学相长),课堂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实践的机会),学校是不够的(需要语文课程的校外的延伸)。带着这些问题,观察赛课第一小组3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文本是毕淑敏的小小说《悠长的铃声》,初一年级开课。
课堂回放:
教师A:首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读到了怎样的铃声,学生完成几个概念便收场;接着教师选取了文中典型的句子,与学生一起探讨打铃人的形象性格,对话步步为营,甚为精彩;最后,教师以读懂一个人需要“时间”为课堂作结。
教师B: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铃声为什么是“悠长”的,遗憾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陷入了老人性格到底是“宽容”还是“善良”的泥潭,纠缠了半天;最后以毕淑敏的文字诠释“默契”的主题,让学生谈谈对“默契”的理解,远离了文本。
教师C:首先出示学生预习的发现与质疑,教师总结读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学生意愿,先谈“人物”;课堂的问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教师选取了文章最后一节老人的话“我姓孙,不姓侯”作为切入口,这其实是“情节”的问题,或者说首先是“情节”的问题,而不是“人物”的问题,貌似“以学定教”,其实曲解了学生意图,于是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是浮于表面;课堂接近尾声,才“回过头来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时已晚,且本末倒置;最后是以“默默的关怀与温情”作主题归纳。
讨论:
1.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的范畴真的很大。三个教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A“读到了怎样的铃声”,教师B“铃声为什么是‘悠长’的”,教师C“学生预习的发现与质疑”),各有各的优势,都有“整体感知”文本的功能,都具有“全息元”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的前置环节的一般要素。教师A、C的设计有开放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打开学生思路;教师B指向精准,贴近文章“悠长”的写作角度,就看教师如何驾驭课堂。事实上,三位教师的课堂,“全息度”的体现都存在大的缺陷:没有能够帮助多数学生概括小说曲折的情节。教师A、C在首要环节最后应该“万宗归一”,把思路聚焦到“悠长”上来,顺便理清情节;教师B恰恰要纲举目张,罗列“悠长”的不同内涵,情节便也水落石出。
2.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合理的。教师C选择人物作为切入口,也许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在情节不明朗的情况下,人物形象就似镜花水月。所以在文本情节比较复杂且以情节见长的情况下,“情节”与“人物”的顺序不能倒置。一个朴素的道理是,教师有创造的空间,但作为常识性的规律不能违背。
3.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发现。语文“全息性”的课堂,师生应该是“学习共同体”的平等成员。三位教师都有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视角,这是每个人作为读者的权利。问题是,教师为何总要在课堂最后抛售自己的价值观念?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谈学习的认识呢?即使教师事实上高明于学生,也不应该“越位”替代学生发现。我们需要的是像教师A在探讨人物形象的对话中推动学生跳得更高一点的教学策略,而不是教师全抢了学生的风头。
4.争鸣无处不在。教师A的课堂被公认为三节中最优秀的,原因在于教师出色的“对话”功底,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的认知从“局部”接近“整体”。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理科的教学内容多数是确定的,面临的选择更多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方式决定了课堂的效益。三节初一数学课“线段 射线 直线”可以观察这一有趣的现象。
课堂微聚焦:
教师D:在选择导入概念上,出示了笔和铁轨的图片。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张家港市一中、学生家、张家港梁丰高中三个点为例。在归纳直线上的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时,教师选择了略讲。教师教学用语逻辑严谨,几乎没有一句废话。
教师E:选用了《西游记》视频孙悟空金箍棒变化为概念导入。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龟兔赛跑的动画演示。没有归纳直线上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课堂结语以“烦恼像线段,幸福像射线”作寄语。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教师F:选用了斜拉桥的钢索、城市夜景光线、铁轨的图片作为导入。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大陆与台湾直航(原来途经香港)的问题,地图演示;归纳直线上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教师善于讲解,条理清晰,并归纳出两种方法。最后也有类似教师B的结语。教师教学姿态和语言很有感染力,也不乏幽默和激励性语言。
讨论:
客观而论,这三节课均非常优秀,评出高下来非常为难,在课堂评价时,听课者和评委意见出现了分歧。数学要求严谨与逻辑,教师D做得最好;教学素材的使用,教师E做得最生动;教师F的素材也很有内涵,如果你是学生,听她的课一定很舒服。缺点也有人指出:教师D是否有必要这么严肃,课堂气氛不够;教师E花哨的课件是否信息冗杂,干扰学生思维,而缺少数学思想的提炼,是否教学内容缺少梯度和难度;对教师F最初争议最大,首先是教师讲得太多,是实施新课程的大忌,而且“废话”太多。
而最后经过多方评议,恰恰是教师F胜出。理由是:选取的素材恰恰是最适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善于讲解是教师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该讲的时候一定得讲,像这个复杂的公式只能由教师讲,而且前提是教师必须讲得好;语言和教学姿态始终有无形的教化功能,必要的与课堂有关的小幽默会促进课堂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调节课堂张弛有度的节奏。当然,最重要的评价原则是,你一定要站到学生的角度上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教学活动的选择和开展
基于初中生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活动”是组织初中课堂教学的首选策略,也是达到“全息”目的的最佳路径。一节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教师提供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学生乐于参与活动的结果。三节初一英语课“School Life”的活动做得很棒,尤其教师G做得最为出色,这大概也跟英语学科的特性有关。而教师H一节初一思想品德课“我自信,我能行”活动也热闹非凡,却呈现出严重的问题。下面,跨学科进行有关教学活动的对比。
课堂回放:
教师G(英语):教师课堂开始与学生聊穿着,建立师生轻松的对话环境,生成名词的复数形式和形容词的比较级,然后学生认读识记。进入课堂后,教师活动花样就多了。活动和游戏交替进行,进行着各种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换个花样再读一遍,换个角色再说一遍,换个小组再对话一遍,这样的游戏让学习几乎不留死角,不知不觉中,词汇与句式的记忆已经根深蒂固。
教师H(思品):从《毛遂自荐》动漫播放,引出话题“自信”;教师提请学生阐述“如何理解自信”,介绍自信的人;教师投影出示有关廖智、丘吉尔的资料,让学生总结自信的共性;合作探究“自信+ =成功”;情景剧,主人公胆小不敢登上舞台,学生提出建议,教师总结自信的方法,“自我暗示法”“优势转移法”等;最后是“夸夸你我”,让学生以“ ,我能行”夸夸自己,以“ ,你也行”夸夸同伴。
讨论:
活动,是让学生的学习得到直接经验的机会,是给学习内容披上美丽的外衣而便于学生发现。教师G的活动组织策略是成功的,因为赋予了学生学习语言必要的情境,其活动的作用是让学习生动化,同时起着必要的反复训练和强调作用而不显枯燥,是一种“教育无痕”的课堂实施策略,而没有教学行为的刻意强迫。
教师H的思品课堂不能说活动不充分,就知识达成来说,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活动知晓自信的重要性和如何自信的方法。但问题是,假如课堂仅仅定位如此是非常不成功的。因为,自信的重要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如何自信的方法在没有体验自信的情况下也只是概念而已。重要的是一次体验自信的机会,比课堂上千万次的聆听他人的故事和观念的灌输更为必要。不同于认知性课程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在于体验。因此,自信作为人的重要心理品质,其课程内容应该充分借鉴心理团体辅导的策略,如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在公众面前表现的机会,而不是在某个他人的故事中做其实答案早已明朗的“探究”。课堂上一些带有道德评价的话题,有时反而会加深学生的畏惧情绪,违背了心理辅导“自愿性”的目的,学生畏首畏尾,落实课程目标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