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银行 国际融资 贸易风险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国际贸易规模逐渐扩大,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1]。与此同时,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风险防范也同时提上日程,受到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只有有效地防范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才能保持银行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也才会长远地推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3]。基于当前银行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现状,本文以中行某西部分行某西部分行为例,对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预测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提供政策性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都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通过专家制度法、信用评级法、KMV模型计量方法等综合性方法对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及其管理风险等内容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4]。国内学者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风险指标量化、业务操作风险、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汇率风险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从风险预测方法、制度建设防范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5][6]。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尤其是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出了新的问题,银行业发展也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改革。所以,本文有必要从定量角度全面分析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的风险测量,为内地国际融资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
2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发展现状
本文着眼于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规模状况和结构分布三个方面做出详细的分析。
2.1 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发展较快 总体来看,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无论从进口结算还是从出口总量看,增长速度都很快。2009-2011年间,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进口结算总量由72302.52万美元增加到106957万美元,年均增长21.45%,其中2011年的增长速度高达22.55%。出口结算总量由2009年的155542.2万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82712万美元,年均增长10.33%。之所以出现国际贸易进出口结算规模快速增长,原因在于西部城市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国际融资贸易的金融需求。
2.2 外汇融资规模有所波动 在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向好发展的大背景下,外汇融资规模呈现出波动发展态势。从2011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达到1389万美元,而2010年的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已经实现2301万美元,同比下降39.63%。外汇融资业务量规模状况有所波动,其市场表现较不稳定。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部城市的外贸经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融资成本增加,外汇融资规模的扩大就受到极大地限制。
2.3 出口结算发展较快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贸易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出口结算发展迅速。2011年出口结算量与上年同比增长38.65%;与此同时,进口结算量同比增长21.72%,其中进口开证同比下降,进口代收和汇出汇款同比增幅较大。我们可以看到,中行某西部分行的出口结算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结算。这是因为该城市已经由对内发展转向对外扩张的经济发展战略,本地企业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使得出口结算规模增长较快。
3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贸易融资方式单一、传统 贸易融资方式创新的供求矛盾日益成为制约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长远发展。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金融创新无法满足当地企业对外贸易的金融需求。从业务结构角度看,中行某西部分行仍然以传统的授信方式进行国际融资贸易,2011年汇入汇款和汇出汇款的业务量占比分别高达47.73%和33.40%,足以表现出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
3.2 创新能力较弱 制约中行某西部分行较快发展的问题之一在于金融创新不足。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行某西部分行的银行信用证业务高达至12亿美元,占国际贸易融资总量的65%,而创新性的汇款业务发展较慢,仅占国际贸易融资的21%。在这种情况下,外贸出口企业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金融需求选择融资方式,增加了融资成本。因此,加快金融创新力度是解决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控的有力举措之一。
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2
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大幅增长给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范对策及国外经验借鉴。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1.1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
按照《巴塞尔协议》,国际 贸易融资指商品交易过程当中,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应收款、预付款等资产的融资,是银行为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各个结算过程中提供资金及信誉融通服务的总和。
1.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 2001年509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16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是全球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0%的两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回落外,近十几年来,我国进出口额都是高速增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开展以保函、信用证为主的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同时,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非常明显,这体现为融资方式多样化、融资手段更为灵活。
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国外信用情况复杂,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完善,尤其在亚非拉等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制度、法律及文化的不完善,企业的信用情况无法准确评价;其次,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成为新常态,地方债尚处在化解的过程中,经济的转型升级尚未完全明确,企业信用评价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复杂的信用环境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融资无法偿还。
2.2 汇率风险
订单的结算使用不同的货币,很可能是外国货币,而外汇价格变动频繁。整个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尤其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汇率的变动有可能使银行出现大额亏损。汇率风险一直伴随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整个过程。
2.3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变动影响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收益及成本的预期,使银行获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差距,同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也产生差距,使得银行不能准确预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相比其他传统的融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货币,所以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如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利率风险进行准确预估,
2.4 操作风险
内控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外部事件都会引发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无法盈利,但却普遍存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还刚刚起步不久,不具有完善的内控机制,而且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个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采取比较宽松的内控制度。以上因素使得银行面临比较大的操作风险。
2.5 银行资信风险
银行深入参与到国际贸易融资的各个过程中,是订单交易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且一笔融资业务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银行的信用至关重要。选择信用评级较高的银行,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帮助化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确保收回融资;评级较低的银行可能会使国际贸易融资成为坏账。
3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3.1 防范信用风险
第一,建立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企业特点的客户标准。贸易融资应该服务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业务,选择的客户有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经验和良好的信用。
第二,规范业务操作。首先在业务前期要仔细调查客户的贸易状况。其次,注重贷款途中的评价与管理。企业应该按照约定使用资金,不可挪作他用,对此银行应着重监督。
第三,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3.2 丰富资产结构,化解汇率风险
要化解与转移汇率风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另一方面要丰富资产结构。丰富资产结构要做到:第一,保证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币种不是单一的,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相互对冲。第二,控制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的业务规模平衡,资金流向在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中是相反的,控制其业务规模的平衡,在汇率变动时,可以起到有效对冲汇率风险的作用。第三,尽可能选择多种国际结算方式。
3.3 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面临国外利率变动的风险,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也将面临国内利率变动的风险。借助金融衍生工具是目前对冲利率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如利率互换等。
3.4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化解操作风险
首先,逐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及流程,完善内部稽核监督机制,并保持其独立性及权威性。
其次,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吸引外部高水平的人才,各个岗位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互相监督。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对从业人员的科学管理。
第三,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加强信息和安全管理,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进行升级,增强收集信息的灵敏度,以应对复杂的业务环境。同时,建立严格的资料保全制度。
3.5 银行资信风险和国别风险的控制体制
国外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信用额度,二是限制业务范围,最终目标是避免大范围的集体风险。在对国家信用危机及国外行信用危机评估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得到行的信用等级,信用额度和业务范围都应该根据信用等级来制定,不可贪图便宜而选择一些资质差的银行作为行。
3.6 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在十八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就开始显现出来,西方商业银行在近200年的经济发展中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控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方商业银行要求国际贸易融资款项不可以当作他用,在企业收回货款的第一时间,就应当马上将国际贸易融资款项如数归还给商业银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安全性。
4 结语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但比传统融资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这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在各方面不断学习完善,减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安全、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江林.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金融视线,2013年4月:124-125
[2]徐静等.浅议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J].商界论坛:292
[3]刘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管理 温州 商业银行
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为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具有风险性小、收益性高、流动性强,能为买卖双方承担转移或化解风险、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等优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近些年,温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温州国际结算业务量呈现增长态势,贸易融资年度余额也呈倍数增长态势。2009年的12月份贸易融资余额更比2005年增长了618%。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009年,贸易融资余额达到创记录的10.26亿美元,仅占当年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的 1.34%,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7.7%。从国际银行业看,贸易融资一般占银行信贷的20%以上,发展中市场的贸易融资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6。这说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温州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同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相比仍相对滞后。这也说明了温州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贸易融资业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温州开展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主要以中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辅以中资中型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资小银行如浙商银行、温州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极少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温州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近些年,温州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远低于一般贷款不良率。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不良率较之全国来说是偏低的,这与温州相对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关系。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并且较之发达国家银行,温州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模式有待完善
在银行实务中,不同的银行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也不同。风险控制模式的选择和设置主要应看该模式是否灵活,在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1.部门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包含贸易融资业务量最大的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采用以下管理模式,即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管理由信贷管理、授信审批、公司业务、国际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完成。此种分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强了银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风险监控,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即这种模式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要求较高,业务衔接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同时,大部分银行由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风险管理有时候有失偏颇。
2.授信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模式。目前,银行对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更多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而对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关注不够,也就是贸易融资授信的实效性和灵活性还不够。
(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待完善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贸易背景真实性、客户资信状况的调查、审查、审批等控制措施。很多银行常常比较重视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但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很多银行贷前授信更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没有对企业的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目前,温州部分企业利用假贸易融资来套取资金进入楼市、股市,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近几年温州转口贸易发展迅速,而转口贸易下贸易真实性很难监管。同时,近些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银行相关人员需要对融资企业的产品紧紧盯住,否则容易造成风险。但是在真正实施中,紧紧“盯”住有难度。
事中控制主要包括对担保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申请材料和合同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对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的合规性等方面的审查、审批等控制制度和措施。温州有些进出口企业融资担保合法性、有效性不足。信用证项下银行对信用证收汇期限监管不到位造成表外信用证变为表内信用证,从而使银行遭受风险。
事后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贷后管理中,多数银行主要是通过资金流、单据流实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监控,但对物流的监控手段较少。特别是温州近些年转口贸易发展迅速,此种方式下物流监控难度更大。
促进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
银行需要系统地梳理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流程,对流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排查,有必要针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在系统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全面控制;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风险防范措施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向监管部门、社会、市场提供一套透明的、规范的、可验证的控制体系。
(二)打造风险文化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审慎科学”的风险文化,认真做好每一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要引导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倡导用理念统一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文化培养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银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严格防范道德风险隐患,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中。
(三)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机制
1.改革授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应更关注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同时,需要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快捷的审批流程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对于单笔金额较大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贸易流程来确定临时授信额度。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度不同,可以调节风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摒弃“重贷前、轻贷后”的惯性思维,通过实施授信的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率评价,加强对贷后管理的监控。
2.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贷款控制。在事前贷款控制中,银行需要对市场风险、国家风险有更严格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时时跟踪。同时增强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调查,提高事前控制力度。这类资信资料可通过专门的咨询公司进行,以及通过行调查国外客户资信情况。要建立产品评价系统。对每一业务种类的融资业务,研究其各自系统内的风险因素,尽量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做到既科学又灵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有时波幅比较大。银行一定要密切关注商品价格,不仅要关注当前的价位,还要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并且对未来的走势做出判断。
办理融资后,应当联合会计部门共同把关,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方向,防止企业将资金挪作他用,要紧盯风险敞口。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组织好生产、发运、资金运用等环节。跟踪监督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实行分级管理权限、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在事后控制上要增加对资金流、物流的管理。事后控制可以着手增强对物流的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对物流的监控,可通过现场检查客户备货、生产过程、跟踪了解货物出运、到港及提货情况进行物流监管。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方式,如与船代公司、港口或者仓储公司、物流公司合作,代替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和处理,以降低银行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银行要加强对授信使用的评价。
3.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现金流量是国际贸易融资还款的第一来源,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可多参考其结算量大小,并考察其业务往来中的客户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等,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
4.建立专业评审机构。鉴于国际贸易融资有别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应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实施专业评审,打造贸易融资评审委员会,提升提高评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四)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
银行需要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加强各业务决策层次的合作,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化解风险。可以引进成熟安全的信息技术,全面构造商业银行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此系统可以覆盖银行各项业务前、中、后台全过程操作,以及业务调查、执行和资金划拨的权限控制,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能及时预警。通过银行决策系统和支持系统能提高业务部门综合分析国家经济、产业和金融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客户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预测;通过建立信息化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使得银行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在计算机技术限制下无法操作,加强风险控制。
(五)和信保公司加强合作并转嫁风险
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同出口企业的协商与参保将有关保险赔款权益转让至银行,确保银行贸易融资的安全。针对温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又存在自身信用不足的问题,与保险公司加强互动,将银行融资与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紧密结合。银行凭借交易单据、保单以及赔款转让协议等文件,在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利用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优势,转移风险,提升银行风险承担能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
(六)对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与进出口贸易紧密联系,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与贸易纠纷紧密联系,在化解贸易融资风险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法规方面的知识。由于所涉及关系的复杂性,使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一般贷款业务复杂,因此,对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七)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是项重要的工作。银行须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外汇政策和外汇业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经办人员和管理层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胡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自议.中国农村金融,2010(5)
2.章虹芳.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思考.财贸研究,2008(8)
3.汪超,丁建棕,桂芬,孟明莲.浅谈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防范.改革与开放,2009(1)
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4
摘 要:回顾了贸易保护主义和TBT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现状分析所受TBT的不利影响以及遭遇TBT的原因。最后从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方面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应对TBT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纺织品;服装;出口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06-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技术性贸易壁垒却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兴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以关注人类健康与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合法目的为由,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为手段,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障碍。所以,立题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稳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创汇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TBT的相关理论
2.1 TBT的含义和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20世纪70年代,TBT占非关税壁垒的10%-30%左右。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TBT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各种贸易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80%左右。TBT成为越来越主要的非关税壁垒。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名目繁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国际化、绿色壁垒。
2.3 TBT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短期来看,TBT造成了进口国市场准入障碍,增加了出口国企业的成本,从而产生相当于一定关税水平的进口替代效应。对那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来说,它们能够较快地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TBT的限制,从而使得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国际需求增加,同时又帮助它们扫清了出口国内的部分竞争者,强化了他们的垄断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TBT还起着优化出口国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3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状况分析
3.1 出口规模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表1 2000年-2007年纺织品服装行业的
进出口规模调查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3.2 出口结构分析
按照我国出口的国别和地区分析,根据海关统计,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占出口总量的70%。
3.3 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构成看,2005年出口产品中,合资企业生产占39%;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出口313.64亿美元,占27.34%。民营企业正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3.4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分析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竞争力上来看,我国在化纤、丝绸、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领域最具竞争力。而在资本密集型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此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的信息化以及品牌管理与营销也是中国纺织企业的弱项。
4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
4.1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
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纺织品服装行业收益降低、手续复杂、费用昂贵,大大增加成本、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失业,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不利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
4.2 TBT给我国纺织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们不得不承认TBT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主要包括:促进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
5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TBT的主要原因分析
5.1 来自国际方面的因素分析
国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外国保护本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的需要、发达国家环保、安全与健康意识加强、WTO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被滥用。
5.2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方面分析
国内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我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对国外市场依赖性较大、以低端产品为主,缺乏品牌竞争力、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
6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应对TBT的建议
6.1 政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TBT:加强跨国交流与谈判,尽可能削减TBT,保护自身的权益;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和引导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规范标准制定,推进国际标准互认工作,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及预警机制。
6.2 行业组织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2.1 完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组织建设还不完善,服务意识较差,未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应该加强纺织行业协会建设,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行业组织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向企业传递信息,并积极为维护企业的利益提供完善的服务。因为以权威性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比企业单独应对收到更好的效果。
6.2.2 参与标准制定,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6.2.3 启动自律机制,规范行业竞争,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
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市场集中,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纺织行业协会应配合国家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出口,鼓励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形成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公平竞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从根本上减少贸易摩擦,而且有助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
6.3 企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3.1 企业梯度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有实力的企业应加强控制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知名度以获取更多附加价值,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分散对美日欧的市场依赖性,扩大出口销路。
实力中等的企业应注重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建设,加强企业品牌营销,积极关注国外TBT动态,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和防范国外TBT带来的风险;扩大销路,分散风险,减少贸易摩擦。
实力较弱的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理的细分市场,可以给国外品牌做代工,也可以做国内品牌的加工方。在加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累经验和资本。同时要尤其关注TBT动态,避免大量出口低劣产品冲击市场、加剧贸易摩擦。
6.3.2 熟悉WTO规则,参与标准制定,积极应对歧视
6.3.3 加强环保意识,提高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滥用TBT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TBT等方式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加强环保意识,突破TBT的束缚。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科技水平、加强环保认证,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突破TBT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针织品)[G].2005.
[2]谷祖莎.贸易技术壁垒中技术标准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4,(12).
[3]Kenneth A. Reinert.“Give us virtue,us virtue,but not yet”. World Trade. 2000.
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5
一、课证融合的含义与条件
(一)含义
“课证融合”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从宏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岗位要求,它是指专业人才培本文由收集整理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从微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考证,它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课证融合”是指将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使专业教学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紧密融合,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及企业的需求相一致,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二)条件
人才培养定位、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考证项目的确立是实施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就国贸专业而言,首先,应明确国贸专业是为哪些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即确立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应清楚职业岗位标准,从而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最后,要确立国贸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考证项目,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在“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现状
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国贸专业为样本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2010年度国贸专业的学生数量为107人,学生在各行业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
经调研,在69%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中有近15%的学生所从事工作与本专业关联甚小,这意味着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略多于一半。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我国就业形势和国际经贸形势有关,但我们也应该反思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主观性强,与职业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等。目前我国一些学习专业定位仍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忽视了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使得所设计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培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从业人员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存在一定差距,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产生偏差。
2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体系构建为主
以沈阳航空航天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除基础课程外,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外贸函电、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和商务英语等。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国际结算、会计学、wto等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中大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较少且与外贸岗位的关联性不够突出。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影响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限制了专业口径,不利于学生就业。
3实践教学比重低,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目前,国贸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仍未得到较好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基本上都是首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社会实践,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降低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中的比重仅为18%左右,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职业能力与外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
4师资队伍不完备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专业指导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效果,目前的国贸专业指导教师缺少参与或进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尽管一直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进入企业难等客观因素,使得大多数专业教师实践机会和时间较少,难以成为“双师”型教师。
5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贸专业的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运用不够充分,在日常教学中虽在相应的课程中穿插一些案例,但数量远远不够,迫于课时要求,案例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不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6实习实训基地薄弱
由于国贸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缺乏实践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国贸专业以沈飞、黎明为主要实习基地,小型外贸企业只能接受少量学生实训,大批学生难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习实训基地薄弱,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三、发达国家在“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一)政府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考核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是客观、准确地衡量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劳动力价值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职业鉴定质量保证体系对职业资格鉴定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例如,为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澳大利亚政府对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每5年认证一次,对认证合格的学院国家才拨给经费支持其办学。这一举措使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获得了高达80%的雇主满意率。
(二)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度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持证劳动者的接纳一方,企业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结合市场需求,吸引行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德国为例,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认证中具有主导地位,它不仅对承担培训的企业资格进行认证,而且还负责确定不同职业的培训时间,负责审查培训企业与受训者之间所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职业资格认证的考务管理等。具体资格认证事务由雇主、雇员和学校三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
(三)英、德、澳、美推动课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1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制度
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实施nvq和gnvq,排除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偏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享有平等权利,使得经过11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和志向自由地选择接受继续教育的道路。各级资格证书的培训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获得证书后可插入对应的学校接受学历教育。获得gnvq高级证书可以就业;可以免试直接升入大学攻渎学位;也可以攻读nvq第四、五级证书。获得nvq三级证书者可以继续攻读nvq四级证书:可以免试升入大学攻读学位(见表1)。这样就建立起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证书的等值和互换机制,既有利于学生的连续教育,又为分阶段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方便。
2德国的fh模式
德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立的应用科技大学(fh)作为一种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创举,被称之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fh针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其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特色。德国除了校内广泛的实习和实验外,在四年学习期间还引入2个实践学期,让学生到企业和公共行政部门强化工作和社会服务训练,即所谓的“3+1”模式。
3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tafe即“技术与继续教育”,这种模式是一种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tafe具有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赞助,使得tafe学院的学习、实训条件不仅数量上充足,而且技术先进,从而为实践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4与课堂相辅相成的见习
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见习、实习被认为是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见习、实习为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美国高校中,实习一贯受到高度重视,倡导“实际第一、理论第二”的教学理念。近年来,美国各大学的商学院掀起改革热潮,其核心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社会实践,使教育实习能有效地检验教育学课程并帮助未来教师不断积累实际经验,真正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五、培养“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一)着力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应经常分期、分批地派专业教师
到进出口企业进行在岗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外贸业务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教师将外贸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大力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和聘请经贸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二)建立适应辽宁省外贸发展要求的课程群
应根据辽宁省外贸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加入相关教学内容或建立新的课程,形成相应的课程群。1针对当前学生普遍缺乏产品知识的情况,抽取辽宁省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在进出口产品模块中建立相应的课程群;2结合辽宁省的进出口市场情况,设置贸易规则、贸易地理等方面的专题课程;3更新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理论课程和外贸实习等实践课程内容,把进出口产品和贸易伙伴的相关知识添加进去,使理论和实践课程联系更加紧密。
(三)加强外贸模拟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外贸模拟实验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应进一步完善外贸模拟实验室建设,争取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同时,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通过遴选一批优秀企业,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实训基地,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外贸工作能力并寻找自身差距,更加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使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同步推进。
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我国贸易行业十分多元化,贸易行业根据业务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贸易公司、进出口外贸公司,贸易公司其主要表现在于商品的买与卖,贸易公司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信息与业务渠道,得有货源以及货物的销售方案以及销售目标和所得的一定利润,同时贸易公司是根据市场规则,从而收集市场的需求、供应,并且做出合理的分配,通过合理的分配资源,达到资源配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中获得商业信誉。外贸公司其主要表现为进行目前没有进出口权的单位产品的进出口业务,通过进出口业务收取费用,整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海关、商检、银行、外管局、退税科、国税等环节。
2.我国贸易行业现状
2.1贸易公司现状
我国贸易公司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增值能力不高,同时我国内贸易产品主要由外资主导,有很大的市场风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公司众多,目前最为明显的情况就是小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小,大贸易公司发展空间广阔。大贸易公司对于我国各地商品贸易的往来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导致小贸易公司发展进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等现象,现如今互联网这一高新信息可以的高速发展,使得贸易公司有了创新发展的前景,网上贸易这一新型的流通模式出现,使得成本降低相比传统的贸易方式更有优势,通过电商平台这一模式,使得我国贸易公司又涌现出了新的活力,同时改善了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困境。
2.2外贸公司现状
2015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与国际贸易深度下滑的大趋势之下,我货物贸易进出口与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扩大,贸易结构不再单一并且得到了持续性的优化,质量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万亿元,下降1.9%;进口10.44万亿元,下降13.1%;贸易顺差3.68万亿元,扩大56.4%。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3.95万亿美元,下降8.0%。其中,出口2.27万亿美元,下降2.9%;进口1.68万亿美元,下降14.1%。
在全球贸易不景气的环境之下,我国出口虽然下滑,但是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的出口情况仍然优于其他的经济体。我国出口占据了国际市场份额比2014年整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了13.8%,但是我国进口额因为国际市场大批商品价格下滑,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极速下滑,相比之前下降颇多。同时我国的出口制造业的地位逐渐提升,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以及附加值都有所提升,其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表现在,2015年,对于手机、船舶等出口商品相比之前分别上升了8.5%与13.3%,而机电产品与之前相比持平,占出口总额的57.6%,服装贸易所占比重也比之前相对进一步提高,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如玩具以及纺织品与家具等,较之前相比下降了2.7%,占出口总额的20.8%。
在进口额下降的趋势之下,我国的先进设备以及关键零件的进口基本稳定,较之前相比还有所扩大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流行,使得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成了对外贸易发展的焦点与热点。民营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国际贸易趋势影响之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还在增长,这证明了我国民营企业正在高速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3.我国贸易行业发展趋势
在国际贸易持续下滑的低迷时期,我国的出口能力却在不断地加强,一般贸易的比重提升,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在回升,随着出口增长的恢复正常,说明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越来越好,并且已经在国际贸易之中取得了进展,这十分有利于我国在全世界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升以及优势的确立,同样的我国贸易服务发展趋势持续加快,高附加值的商品服务进出口快速提升。我国贸易服务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贸易整体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优化之中,我国所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十分有利于出口商品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时世界贸易大批商品的价格变化,对于我国战略性资源进口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扶持政策,并且正在积极高效的落实发展政策,这让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进一步的使得电子商务这一新模式有了更快的发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完善了出口发展的投资、信贷等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贸易的全方位合作发展。
结论
世界经济正在持续温和的复苏,国际竞争也因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更为激烈,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局势发展平稳,商品结构稳步优化,新的贸易行业活力正在持续注入,使得我国贸易发展趋势相对在国际贸易环境不景气的趋势之下更具有发展前景,而且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我国应该进一步重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五年来国内贸易行业发展现状[J].财经界,2011(03):20-21.
[2]徐光耀,孔庆峰.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9):79-84.